《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

合集下载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工资是社会所必需的,是按一定法则进行的活动的劳动的报酬。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工资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对工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对工资问题的看法。

与之相对应的是西方经济学界对工资问题的相关研究,这其中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等不同流派的观点。

本文旨在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探讨其对当代经济现实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我们将对《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进行分析。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解释了工资的本质。

他指出,工资是劳动者为雇主所提供的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是固定在一个常规价格上的商品。

在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是劳动者自己拥有的,而不是雇主的,雇主只能购买和利用劳动者的劳动力,因此雇主要支付给他们相应的报酬,这就是工资。

而劳动力的价值,则由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马克思还指出,工资水平与劳动力价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因为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尽量压低工资,导致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接下来,我们将对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进行梳理。

在古典经济学中,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而工资则应该取决于劳动力的价值。

而李嘉图则主张“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应当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决定。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马歇尔提出了“供求决定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而凯恩斯经济学则主张“有效需求决定理论”,认为工资取决于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

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在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上存在着差异。

在比较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在工资理论上的异同。

马克思的《资本论》强调了工资与劳动力价值之间的关系,指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强调了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其中的工资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国家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西方经济学也有自己的工资学说。

本文将对《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

马克思对工资的定义是:“工资是由资本家支付给雇佣工人的代价,以购买劳动力。

”这个定义的重点是工资是雇佣劳动力的单价,而雇佣工人的劳动力是商品,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市场供需关系。

因此,马克思认为工资收入不足以满足工人的生存需要,雇主通过买卖劳动力获得利润也便从工人那里得到了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理论。

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拥有数种工资学说,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劳动生产率学说、垄断工资学说和人力资本学说。

劳动生产率学说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垄断工资学说则认为工人组织劳工联盟后便可以通过集体谈判增加工资。

人力资本学说则认为工资水平与工人的技能、知识和能力等人力资本相关,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状况越好,其工资收入也越高。

然而,这种区别的根本还是在于其基本观点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财产化是社会问题的根源,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这是经济系统中的普遍规律,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应该由市场作为独立机构去处理。

因此,他们提出的工资理论不仅有着根本不同的理论基础,而且与现实的生产关系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关注于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生存问题、剩余价值问题等与工人自身有关的问题,而西方经济学提出的工资学说则更多关注于经济增长与制度改革的问题。

因此,我们不应该将两者恰当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应该在不同的视角下去全面掌握两种工资理论。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分析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分析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分析作者:赵健淋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6年第01期摘要:《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两者存在着众多相同点,却也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成果。

西方经济学和《资本论》在市场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方面有着共同的思想认识,但在具体的商品价值、企业利润、历史观方面又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而对这两者异同点的研究,成为本文主要探讨的课题。

《资本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某些部分却超越社会主义而存在,也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关键词: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市场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下,探讨西方经济学和《资本论》存在的联系与差别,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于《资本论》的研究要紧扣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马克思主义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西方经济学包括多方面的理论内容,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也要抓住其与社会主义经济有关系的部分展开探讨。

我国目前提倡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也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合理的借鉴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相同点1.稀缺与效率稀缺资源、效率理论构成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成为其研究的主要课题。

西方经济学旨在用稀缺资源生产出附加值最大的商品,然后将商品出售给合适人群以获得最大利润。

稀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高于其他普通资源,由于人性的贪婪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稀缺资源的附加价值,而利用稀缺资源满足人类欲望成为经济生产的主要目标。

《资本论》同时也对稀缺资源、效率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在资本运动规律的研究中提出有效利用稀缺资源进行生产的课题。

马克思倡导的劳动价值论为:将社会存在的社会资源看作社会劳动总量,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社会劳动总量也是有限的;而社会成员只有利用社会劳动总量进行生产,才能产生自己想要的物质财富。

以上的马克思社会劳动时间理论指出:只有在最短时间内、尽可能利用少的资源进行生产,才能生产出更多有价值的商品;只有在短时间内生产出优质商品,才能在市场交换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财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无疑具有一定的利益立场。马经和西经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立场的学说体系。
马经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企图证明商品价值进而社会财富是工人阶级的劳动创造的,被资产阶级占有和享用的财富理应归工人阶级所有。西经继承古典主义的阶级立场,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企图证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关系是合理的,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全民福利,有利于把财富这块蛋糕做大。即使出现了大萧条和垄断甚至国家垄断,自由主义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出了个凯恩斯,呼吁国家干预,这还是在证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合理性,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就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像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更是自由主义的卫道士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的坚决捍卫者。
在西经体系中,以供求的现实矛盾为出发点和主线,供求理论为核心,“经济人”假设为前提,来展开分析。依次提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等等,构成了微观经济学体系。大危机和国家垄断资本的现实要求,脆生了从总体上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必要,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体系,也是以总供求理论为核心展开的,卢卡斯革命以后,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成为了主流。国际经济活动的实践要求,使得微观和宏观分析体系延伸到国际经济领域,构成了国际经济学。可见,在以供求理论为核心的西经那里,看不到马经分析框架中的价值、使用价值,更看不到剩余价值,看到的是由供给、需求、效用、成本、收益、边际、均衡等概念构成的不同的分析框架。
特别要指明的是,千万不能望文生义的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从“政治”和“阶段”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它确实联系了上层建筑,但研究的对象仍然是具有经济特征的生产关系。关于“政治”一词的由来,可以参看下面的说明: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political)一词,源于希腊文的politikos,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econom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的oikonomia,原意是家庭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一词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的。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的蹩脚的修补匠,而马克思则是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师,他能看清建筑的整个结构,并且知道它的漏洞明白该怎么推导重建。学习西方经济学是为了不上西方经济学的当,是为了不被西方经济学家忽悠而乖乖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在经济学领域,工资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关乎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社会的福利和经济的稳定。

对工资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被誉为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其中对工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而西方经济学也有其自身的工资学说,例如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

本文将比较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并对两者的理论进行评述。

我们来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工资理论的阐述。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的反映,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在生活过程中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可以理解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和其家庭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需要的食品、衣物、住房、教育等基本生活资料的总和。

而工资的形式表现就是劳动者的收入。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足以满足其生存需求,这就是劳动者受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工资是在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水平之下的。

与马克思不同,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是指最后一单位劳动力所产生的产出,而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则决定了工资的比较水平。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是由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劳动力的供给受到劳动者的人口数量和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影响,而劳动力的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对工资的决定作用,而忽略了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制度经济学也对工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制度经济学认为工资是由社会制度和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博弈关系决定的。

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劳动力的组织形式对工资的影响,比如工会的力量、劳动合同的制定和政府的干预等。

制度经济学指出,工资的确定取决于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谈判能力和社会制度的约束,而不是单纯由市场决定的。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引言《资本论》是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思写作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著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对工资理论的阐释,一直是学术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工资理论也是一个基础的经济学问题,各种不同的理论派别都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论体系。

本文将通过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的比较研究,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异同,以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工资的理论主要体现在第一卷第二篇“货币作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和第二篇“利润的一般公式”中。

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是商品的一种,它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一名工人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工资的决定是由劳动力的价值所决定的,而并非由资本家的善恶或者劳动者的努力程度所决定。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总量由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工资就会下降,反之则会上升。

而由于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和市场资源,劳动者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工资总是处于低于劳动力实际价值的状态。

这种情况导致了经济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加剧,从而推动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改革主张。

二、西方经济学对工资理论的解释在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资理论的解释有着多种不同的理论观点。

较为典型的是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价值论、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等。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

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随着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变化而变化,从而使工资在边际生产力水平上得到决定。

这一理论观点主要体现了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强调了市场机制在工资决定中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则认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价值所决定的,与马克思的劳动力价值理论相近。

福利经济学则从个体效用最大化的角度来解释工资决定问题,认为工资应当使劳动者的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西方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精选3篇(马克思《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起点理论的比较分析)

西方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精选3篇(马克思《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起点理论的比较分析)

西方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精选3篇马克思《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起点理论的比较分析西方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将社会发展看作是一个由客观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过程,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的、稳定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终究会被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代替。

而西方经济学在方法论上坚持了唯心史观和理性主义。

在这种方法论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建立了一种确定性的经济社会观,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永恒、稳定地存在。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起点理论的比较分析摘要:马克思《资本论》的起点理论是“商品论”,西方经济学的起点理论是“稀缺法则”和“经济人假设”。

两种起点理论具有两个方面的共性和五个方面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应当融进“稀缺法则”和“经济人假设”:其一,现有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学只有融进“稀缺法则”和“经济人假设”,才能在更深层次上阐释既有理论。

其二,作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的研究目的理所当然地应当包含“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就必然要求其融进“稀缺法则”和“经济人假设”。

其三,作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其叙述方法不能单一化为“从抽象到具体”,也应融进具有学科特色的机制机理串联方法,从而要求融进“稀缺法则”和“经济人假设”。

关键词:《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商品;稀缺法则;经济人假设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西方经济学――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都普遍认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

这样,《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有着一定的契合性和耦合性。

再从国际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当今世界原有市场经济国家依然走着市场经济之路,而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告别了传统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为什么现代人类、现代国家都要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市场经济,我们应当怎样站在时代的潮头予以客观的、科学的审视和解读?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中的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一、工资的定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工资定义为雇佣工人每日工作所得到的货币报酬,即“工资是雇佣工人每日或每周获得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报酬”。

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工资被定义为雇佣工人提供劳务时所得到的货币回报,包括直接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等。

这两种定义都明确了工资的含义,但在明确工资的概念时马克思更加强调了其货币形式。

在《资本论》中,工资与劳动的价值有直接关系。

马克思认为,工资的决定因素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生产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力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换言之,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所能提供的劳动的价值。

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工资的决定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与供给、经济政策、劳动力市场竞争等多方面因素。

虽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力的价值与工资水平有关,但西方经济学强调的是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工资与利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工资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两个形式。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资本家将所生产的商品出售,从而获得价值和利润。

而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剥削。

因此,工资的增加等于剥削程度的减轻,同时也意味着利润的减少。

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工资与利润被看作是市场经济中资源分配的两个方面。

工资的提高可以促进消费和经济增长,同时也会增加成本,降低资本家的利润。

四、工资与经济增长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工资过低会导致工人消费不足,最终妨碍市场经济整体的发展。

他曾指出:“资本家阶级的利益越来越同整个社会的利益背道而驰。

工资的下降不再是生产的工具,而且成了抑制生产力发展的瘟疫。

”这种观点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工资水平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在西方经济学中,工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研究表明,适当提高工资可以促进消费、增加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之比较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之比较
济活动的影响。
注:对“硬核、保护带”的认识,参考:方福前.根据“硬核”和“保护带”来划分经济学流派[J].中国人民大学学
报, 2004, 18(1):42-48
3、几点小的认识
3.1马克思的效率公平观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通过对生产力的分析来说明效率问题的。 (2)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及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收 入分配的公平性这两个方面来论及公平问题的。
2、资本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之对比
2.4分析范式: 分析方法:前者分析范式擅长从总体上去把握社会经济关系,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演变 规律,经济系统的历史性、整体性和社会性的分析;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则围绕假定前提、硬核、
保护带、方法论原则等固定的思维和认知模式,强调事物的开放性、无序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等对经
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呈负相关。
(4)分析角度:前者以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剥削关系为起点;后者研究角度多种多样。
2、资本论与西方经济理论之对比
2.2产权理论: (1)研究出发点:前者研究所有权问题的出发点是发现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根源;后者以交易费用 为研究的出发点,依据交易费用高低来安排调整产权关系和产权制度。 (2)对产权的认识:前者所侧重的产权是一种体现以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关系的“历史权利”;后者
期的复杂性格。(BBC纪录片——《货币传奇大师》)
1、马克思及《资本论》简介
1.2《资本论》简介: (熟悉的—10大理论等)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1867: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生产论、资本积累论;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1885:循环周转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1894:产业利润理论、商业利润理论、借贷利息理论、地租理论、 总论。 (陌生的—具体细节等) 第四卷:《剩余价值学说史》,考茨基,1905年至1910年整理出版,作者做了许多删改和变动

《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这个原理
既反对唯心 主义 , 又反对形而上学 ; 既反对黑格尔的先验论 ,
意义 , 从而使我们的借鉴更有针对性。
《 资本论 》 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有着明显的不同 ,
同 时 , 有一 些 交 叉点 。 也

又反对休谟 和康德的不可知论 。 它坚持物质决定 意识的内容
用到经济学研究中 , 就是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点 : 第一 , 研究 社会的发展规 律, 必须首先研究人们的物质生 活本身 , 即研究 生产力 、 生产关 系以及它们之 间的相互作用 。 第二 , 人是社会 生活的主体 , 也是其社会关系形成和创新的主体 。但作为经
济学研究的不是抽象 的孤立的人 , 而是受一定的物质生产条 件 制约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 一方面, 人的思想 、 行为和
自利选择原理 , 了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信奉的教条 。1 世 成 9
纪末兴起的边际效用学派则把物品的效用完全 当成 了个人主 观心理的体验。以个人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 , 其研 究方法有三个逻辑要点 : 第一 , 社会经济的发展源于个人追求 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 的 自利性动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人 动力 。 第二, 构成社会整体的是一个个独立 的平等的个人 。 每 个人都有 自己的利益和 目标 , 人的有 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则是
法论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 , 这些不 同主要有以下 四个方面 : 首先, 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 、 个体理f主义、 生
机械均衡论 和不可知论 , 而马克思在《 资本论 》 中运用的是基
于实 践 基础 上 的历史 唯物 主 义 和辩 证 唯 物 主 义 。
从1 8世纪的休漠开始 , 西方经 济学就把人性 、 个人动机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工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

《资本论》作为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著作,对工资理论有着独特的阐述,其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争议。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理解和比较不同经济学派对工资问题的看法变得尤为重要。

工资不仅仅是劳动者生活水平的关键因素,也涉及到生产关系、社会分配、就业机会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资本论》中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工资形成机制的理解,还有助于找出其中的优劣势,为促进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这两者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不同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为实践中的政策制定和社会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浪潮冲击下,深入探讨《资本论》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2 研究意义《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引言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在经济领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对工资的研究不仅关乎劳动者的福利,也关系到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通过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经济学派对于工资形成和变动的看法,有助于揭示不同学说下对工资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观念。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理论对工资问题的解释能力和实用性,为我们在现实中理解和解决工资问题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的比较分析,可以促进学术界对工资理论的深入讨论和交流,有助于拓展并丰富相关研究领域。

2. 正文2.1 《资本论》对工资理论的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入探讨了工资理论,主要涉及工资的形成和变化。

马克思指出,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是雇佣劳动的一种报酬。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资本论》工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有很多不同之处。

本文旨在对两种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从工资的本质和工资形成机制来看,《资本论》认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报酬。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的大小是由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

相对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更强调边际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决定工资的高低。

他们认为,劳动者的工资是与其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边际产品相对应的,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本身。

两种理论在分析工资收入分配不均问题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资本论》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积累与再生产过程,指出工资的相对水平受到剩余价值的压制,工人阶级长期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这一观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心理预期理论不谋而合,心理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影响当前工资的支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资水平的不均。

西方经济学更多地关注市场竞争和供给与需求因素对工资水平的影响,他们认为市场会自动实现工资的均衡。

两种理论对于工资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也存在差异。

《资本论》认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导致工资低廉的主要原因,而西方经济学则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工资水平得以提高。

他们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会导致劳动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使工资得以提高。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本家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的《资本论》工资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在对工资的本质、形成机制、收入分配不均以及劳动者创造价值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更加注重剩余价值的压制和劳动者处于相对贫困状态,而西方经济学更强调工资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竞争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理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认识和分析上的差异。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资本论》工资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工资学说比较研究

一、《资本论》的工资理论(一)劳动力价值理论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工资是劳动价值或价格转换的形式,工资的变化取决于劳动价值的变化。

正式和概念上的错误都表现在劳动本身的价值和价格上。

作为劳动价值转换的一种形式,工资由生产劳动的价值规律决定。

工人通过持续劳动获得生产资料的价值规定劳动自身的价值还是比较有争议的。

本文认为,除了规定工资的质以外,还应该包含劳动力的价值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剥削实质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两方面:劳动力的价值表示为错误工资的劳动价值;其次,工资形式表明所有劳动力都是有偿工作。

货币关系掩盖了招聘工人的无成本劳动力。

就是一种剥削。

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也绝对不一致。

如果利润是确定的,一方获得的越多,另一方获得的越少。

资本家是通过压榨工人的时间与劳动去获得财富,这本就不是一个平等的关系。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学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使用生产函数。

将劳动视为与其他的生产要素别无二致的生产要素,并且与资本互相替代,将工人的时间划分为闲暇时间和工作时间,通过两种时间带来效用的权衡取舍来决定劳动的供给。

斯密的二重性,第一,“劳动产品构成劳动力的自然回报或自然工资”,二是“需要工作和生活的人,他们的工资至少足以谋生”。

他认为工资数额是市场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工资理论的特征是工资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结合。

他从劳动力自然价格或价值的基础上正确地确定了工资的自然基础,这决定了工资的基础。

在边际革命后的西方经济学工资理论中,马歇尔的均衡工资理论认为,工资并不仅仅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但在一定的劳动力供给水平下,工资测量等于边际生产力。

三、西方经济学的工资学说和《资本论》中工资理论的比较:(一)相同之处二者都强调实际工资水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关系,并且都认为名义工资对生产成本与价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也都强调工资与就业、宏观经济形式的相互影响。

(二)不同之处1.研究方法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以唯物史观和唯物史观为基础,用科学抽象法进行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

《资本论》 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

《资本论》 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

《资本论》对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超越马涛;邵骏【摘要】150年前《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和经济科学的一次重要变革.《资本论》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强调以生产实践为基础,使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社会人"范式,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强调运用"辩证法"分析经济现象,区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强调用"逻辑—历史分析"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均衡—静态分析".《资本论》在哲学基础上,全面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旧哲学基础,在方法论上,具有西方经济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在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和对经济危机的解释上都较西方经济学具有理论优势.【期刊名称】《财经问题研究》【年(卷),期】2017(000)008【总页数】6页(P9-14)【关键词】《资本论》;"社会人"范式;"经济人"范式;"逻辑—历史分析";"均衡-静态分析"【作者】马涛;邵骏【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91.91(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 200433)《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科学巨著,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变革,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更是唯物史观的典范,在经济学的研究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017年时逢《资本论》(第1卷)诞生150周年,撰写此文以志纪念。

《资本论》在研究范式方面的创新是以主客体之间的物质活动——生产实践——为基础,在这一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人”——才是一切经济分析的基础,从而用“社会人”范式硬核取代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范式硬核。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分析

Comparative Analyses between Das Kapital and
Western Economics
作者: 蒋媛媛 崔文杰
作者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95页
主题词: 资本论 西方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摘要:<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都以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为研究对象,却得出了十分迥异的结论.分歧首先产生于基本命题--商品价值,从商品价值开始,到工资、利润及历史观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因而演绎成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撇开<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在阶级立场、理论体系和论证方法上的区别,它们在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仍然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外在互补性.在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资本论>的指导地位,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要借鉴和利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合理成分,从而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改革实践拓宽道路.。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学术逻辑比较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学术逻辑比较
•5
路漫漫其悠远

西方经济学对科学标准的曲解
的东西太多,而它们并不是科学的东西。 例如,在中国,易经八卦等算命术也是具 有大多数算命者赞同的硬核的一个范式。 中国象棋是一种范式,国际象棋也是一种 范式。把科学定位于范式,实际上就使科 学脱离了实际,而成为一种游戏。可笑的 是,西方经济学这种棋类运动,却偏偏要 强调现实世界应当按其棋盘上棋子的运动 方式来运行。
•11
路漫漫其悠远
西方经济学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
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学所研究的 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 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 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 究”。
“只要政治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制 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 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 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
物的表面现象,而是其表面现象背后的规律性
,同时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符合一定的逻辑基础
,那么该学科就应当称为科学。
•16
路漫漫其悠远
《资本论》的假定与西方经济学假设
假定或假设是理论研究常见的手续。 而如何设定假定或假设则往往决定理论研 究的成败。由于假设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托勒密的天体运行模型必然是失败的。
艾克纳等人也曾指出,西方经济学的
•13
路漫漫其悠远
西方经济学排斥科学研究的原因
“目的并不是要在较大的社会有关的范围 内对经济系统的实际运行作出解释——实 际上它对此基本上是无用的——而是为在 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 一系列思想提供支持”。
实际上,西方经济学强调每个人都是 追求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而西方经济学家正是这样的人。“一种关 于学术经济学家活动的行为理论并不假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几个概念比较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几个概念比较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几个概念比较林超 (厦门大学经济系 福建 福州 350000)【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与古典学派在劳动价值论上的分歧,对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及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和亚当・斯密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方法。

并且简要分析马克思与科斯的流通费用的概念的异同。

说明马克思的《资本论》作为经济学著作的科学性。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流通费用 1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与古典学派的分歧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的人是威廉・配第。

他从物品交换的规律中探索出商品价值的确定是通过商品中劳动的比较量,劳动在这里成为了价值的源泉。

配第还进一步探讨了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反比关系。

但是,他的劳动价值论离科学还有一段距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比如,配第不了解形成价值的劳动具有特殊的社会性,受当时时代背景的重商主义观念束缚,认为任何劳动只有与开采金银的劳动相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始终没有解决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问题,并且得出了土地参与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

在配第之后的亚当・斯密认为,商品价值由耗费的劳动决定。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

”[1]这就是斯密的劳动数量价值,斯密把它称为真实价值或真实价格。

他的观点比配第前进了一步,纠正了他重商主义影响的观点,强调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

他更是提出要衡量劳动的“困难程度”和“精巧程度”。

但是,斯密对价值又有另外的规定,那就是:由商品所能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价值,即“对于占有财富并愿意用以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2]这一规定下,商品的价值就不是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量,而决定于可以买到商品的活劳动量,实际上斯密把劳动的价值或者说工资当作了价值尺度。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比较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比较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比较
仝双印
【期刊名称】《集团经济研究》
【年(卷),期】2005(000)08X
【摘要】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是与西方经济学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大量西方经济学著作被引入围内,在许多高校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

相比之下,对《资本论》的研究有所淡化。

甚至有人提出,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仝双印
【作者单位】新疆昌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
【相关文献】
1.现代西方经济学与《资本论》的方法论在三个层次上的比较 [J], 张迎新
2.《资本论》方法论与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J], 王一妍
3.《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比较 [J], 仝双印
4.现代西方经济学与《资本论》的方法论在三个层次上的比较 [J], 张迎新
5.《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 [J], 贾瑞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比较
一、《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
师马克思创立起来的,它集中体现在被称为“工人的圣经”的《资本论》这部马克思的伟大著作中。

但是人们在相当长时期以来都不太清楚的是,《资本论》并不是马克思所计划完成的庞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而只是由马克思打算写的经济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结构的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一部分,计分三卷,共约185万字。

这部巨著是马克思早在19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构思。

先后写了三部手稿,最后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公开出版。

与此同时,马克思已写成《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后经恩格斯整理补充分别于1885年、1894年出版。

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以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为标志基本建立起来,同时也可以说,这个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起来的。

《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从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的商品开始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
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围绕对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和分配的深入系统分析,创立了崭新的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再生产理
论、利润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以及虚拟资本理论、危机理论。

这样马克思便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剩余价值论为核心,使各种理论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建立起一座十分精巧完美的经济理论体系的科学大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通过这座经济理论体系科学大厦的建立,对资本主义经济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再到微观,把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基本矛盾,及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性,从而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永恒性的说教,实现了政治经济学伟大革命性的变革,因而成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当然《资本论》并没有终结真理。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开放性的经济学,它不仅是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自1867年《资本论》问世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资本主义已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又从私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目前更进一步朝着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代表,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在继承马克思基本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新贡献;此后,毛泽东同志通过对作为帝国主义掠夺对象的半封建、半
殖民地国家经济的深刻分析,以及对我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进行的成功的和有益的探索又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直至目前我国人民在积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仍在使马克
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二、两种经济理论体系的区别或对立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恰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
系相反,它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经济理论体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变化的历程除了处于萌芽状态的重商主义而外,大体可以划分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理论体系,同时每个阶段有其各个不同学派,各个学派又各自有其不同的代表人物和经济理论体系,甚至可以说,一个经济学家就是一个学派、就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经济理论体系,情况极其复杂。

尽管如此,它们在作为构成理论体系的各个基本点上却是相同的,而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根本区别的四个方面主要
表现在:
第一,分析方法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经济问题。

在考察经济发展变化时,不仅重视其表面现象,更注重揭示其现象背后的本质。

而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却往往停
留在经济“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

由于现象与本质的差异和矛盾,如果只停于经济现象的分析或描述显然不能认为是科学的经济学分析,正如马克思说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

”所以,从方法论上便决定了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如何结
合起来进行生产的形式(包括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更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研究来揭示生产、交换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阶级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而西方经济学只研究资源配置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不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时也涉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利害关系,但却回避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这一资本主义最本质的
关系,避而不谈阶级关系,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Robbins)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
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求得人类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的。

尽管他们在这方面已经研究得相当深入,但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来说,仍只限于物与物和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根本没有触及也不敢触及劳资以及劳资之
间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关系问题。

第三,研究目的上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要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与必然灭亡的规律性,阐明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相反,西方经济学则要千方百计地说明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永恒的制度。

我们说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辩护性及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对立性,最明显的就表现在这里。

如果西方经济学不为其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辩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