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23《回归分析的初步应用探究非线性回归模型》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归分析的初步应用(教案)
——探究非线性回归模型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回归分析的初步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数学选修2-3》统计案例一章的内容,是《必修3》“线性回归分析”的延伸。根据高中课程标准,这里准备安排4个课时,本次说课的内容为第3课时。
虽然线性回归分析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大量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不一定都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有必要探究如何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更有效的数据处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用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非线性回归模型。
教学难点:如何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以及如何将非线性回归模型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的知识,这为探究非线性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生较少接触数学建模的思想,思路不够开阔,为模型间的转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散点图的特点选择回归模型,通过函数变换,借助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非线性回归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非线性回归模型的探索过程,掌握建立非线性模型的基本步骤,体会统计方法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探究问题为中心,感受研究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必要意义,体验数学的文化内涵,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
四、教学方法
1. 教法分析
主要采用“引导发现,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计算、交流、归纳,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学法分析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联想,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首先以07年广东的一道高考题引入新课:
下表提供了某厂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后生产甲产品过程中记录的产量(吨)与相应的生产能耗(吨标准
煤)的几组对照数据:
(1)请画出上表数据的散点图;
=+;
(2)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求出y关于x的线性回归方程ˆy bx a
(3)已知该厂技改前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为90吨标准煤.试根据(2)求出的线性回归方程,预
测生产100吨甲产品的生产能耗比技改前降低多少吨标准煤?
师:回忆并叙述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
生:选取变量、画散点图、选择模型、估计参数、分析与预测。
[设计意图]:为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作准备。
(二)创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棉铃虫的视频。★【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师:根据背景介绍,指出棉铃虫的繁殖受温度的影响。为有效防治虫害,科学家收集到以下一组数据,
那么科学家得到这些数据后,是怎样处理的呢?下面我们来做一次探索,进而提出问题。
(三)提出问题
一只棉铃虫的产卵数y 和温度x有关,科学家收集了以下7组观测数据:
ο时棉铃虫的产卵数目。
试建立y与x之间的回归方程;并预测温度为31C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只是一些抽象的文字和符号,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有什么用,自然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利用信息技术画出散点图,
并提出问题——适合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么?
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散点与直线的拟合情况。
生:经过观察,不难看出样本点并没有分布在某个带状区域内,因此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
以利用线性回归方程建模无法真实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师:那么可以用什么函数来拟合呢?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散点图,并和学过的函数图像进行比较,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类比、联想、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
生:可能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比如二次函数、指数型函数甚至幂函数。
师:课堂上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模型的建立过程,而对于其他的方案,留给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师:两个变量是线性关系时可以利用公式估计出两个参数,当模型不是线性回归模型时,如何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呢?
生:经过思考发现,如果能将非线性模型转化为线性模型,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师: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实现转化呢?
在这里学生遇到了难点,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分散难度,以突破难点。
方案1:二次函数模型 2
ˆy
ax bx c =++ 师:是否可以将2
ˆy
ax bx c =++简化为c ax y +=2^
呢?引导学生分析一次项对函数图像的影响。 生:发现一次项只是影响函数的对称性,并不影响函数图像的形状,因此可将方程简化为c ax y +=2
^
。 师:通过什么变换可以将c ax y +=2
^
转化为c at y +=^
呢?
生:通过比较两个表达式,发现可以利用平方变换2
x t =实现转化,得到2
ˆˆy
ax bx c y at c =++→=+,(2
x t =)
方案2:指数函数模型 x
c a
c y 21^
=
师:在实现方案1中模型转化的基础上,提出方案2。指出为了方便计算,通常取以10或以e 为底,课堂上选取以e 为底,进而提出选用不同的底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么?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验证。
师:如何将x
c e
c y 21^
=转化为a bx y +=^
?引导学生回忆对数的运算性质以及指对数的关系。
生:找到利用对数变换^
ln y z =可以实现转化,得到a bx z a c y x
c +=→=21^
,(^
ln y z =,1ln c a =,
2c b =)
[设计意图]:在此过程中,学生再次体会“转化”的思想。经过变换后,这两个模型都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师:如何估计这两个线性回归模型的参数呢?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学生把原变量的观测数据转化为新变量的数据。由于计算量较大,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完成两个模型的数据转化,以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