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急救与灾难应急处理制度

急救与灾难应急处理制度

急救与灾难应急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规范医院在急救和灾难应急处理方面的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医院应急处理本领,特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科室、部门以及与急救和灾难应急处理紧密相关的相关人员。

第三条定义1.急救:针对意外损害、突发疾病、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予以及时抢救的活动。

2.灾难:指由自然祸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或人为因素(如爆炸、恐怖攻击等)引起的突发事件。

3.应急处理:在急救和灾难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组织应急力气,保障人员安全,并快速有效处理和掌控事态发展的行为。

第二章急救制度第四条急救设备与药品准备1.医院各科室、部门应依照规定配备必需的急救设备和药品,并定期检查、维护保养。

2.急救设备和药品的购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保持库存充分,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随时使用和更新。

第五条急救人员的配备与培训1.医院应建立专业的急救团队,各科室、部门应依据实际情况配备充分数量的急救人员。

2.急救人员必需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和技能,并参加定期培训,掌握最新的急救知识和技术。

3.医院应定期组织急救演练,加强急救人员的协同搭配本领和应急处理本领。

第六条急救流程和引导1.急救流程应明确,包含报警、评估、干涉、转运等环节,医院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急救引导和操作规范。

2.急救人员应依照规定的流程和引导进行操作,确保急救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第七条急救记录和统计1.医院应建立健全的急救记录制度,及时记录急救过程和结果,保存相关资料和医疗记录。

2.医院应定期对急救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不绝改进急救工作质量。

第三章灾难应急处理制度第八条灾难应急预案1.医院应订立灾难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建立灾难应急组织机构。

2.灾难应急预案应包含灾难类型、紧急处理措施、人员疏散和避灾、医疗救援等内容,以应对不同类型的灾难。

第九条灾难应急资源准备1.医院应配备必备的灾难应急资源,包含应急设备、药品、消防设施等,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医院灾难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医院灾难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意义为保障医院在发生灾难事故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进行急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在发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灾难事故时,进行的急救工作。

三、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医院灾难事故急救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和监督灾难事故急救工作。

2. 医院灾难事故急救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现场指挥组: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协调和指挥救援工作。

(2)医疗救治组:负责伤员的现场救治、转运和后续治疗。

(3)后勤保障组:负责物资供应、交通保障、通信保障等工作。

(4)信息宣传组:负责收集、整理、发布相关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四、急救工作流程1. 灾难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赶赴现场。

2. 医疗救治组对伤员进行初步评估,对伤情进行分类,对轻伤员进行现场救治,对重伤员进行紧急转运。

3. 后勤保障组确保救援物资、药品、设备等供应充足,保障救援车辆、通信设备等正常运行。

4. 信息宣传组及时收集、整理、发布相关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5. 灾难事故得到有效控制后,现场指挥组组织相关人员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

五、应急演练与培训1.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医院全体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对医务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技能培训,确保其在灾难事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急救工作。

3. 对后勤保障人员进行物资供应、交通保障、通信保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六、监督检查与考核1. 医院灾难事故急救领导小组定期对灾难事故急救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对参与灾难事故急救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考核,表彰先进,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医院灾难事故急救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之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

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
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害的定义
灾害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
灾害的分类: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陨石灾害 、 星球撞击、 极光灾害等。
气象灾害:水灾 、旱灾 、台风 、龙卷风、雹灾等。
地质灾害:地震 、 火山爆发等。
地貌(表)灾害:滑坡 、 泥石流 、 崩塌等。
水文灾害:海啸 、 厄尔尼诺现象等。
连枷胸
连枷胸时用手或枕头固定受伤区域 。如果呼吸状况恶化或加压不能减轻疼痛则去除加压 。如有需要可给予辅助呼吸 。
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
应采取“一戴二隔三救出”及“六早”的急救措施
物品穿入身体
穿入的物品影响心肺复苏或气道的情况下才可去除 。
化学毒剂伤
及时注射解毒药,进行伤口洗消 。
6
7
8
9
8. 严重损伤的处理: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
灾害事故现场急救的主要特点
大批量伤员需要同时救治
大批量伤员需要同时救治:灾害突发后,常同时出现大批量伤员,且以需要急救和复苏的危重伤者居多,常规医疗办法无法完成救援任务 。 这时可依据军事医学原则,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鉴别分类,实行分级救治 、 后送医疗,紧急疏散灾区内的重伤员 。
灾害事故现场急救的主要特点
1
组织机构的临时性
由于灾难的突发性,不可能有全员配置完整的救灾医疗机构坐等任务 。 通常是灾难发生时才集中各方力量,临时组织高效救援 、医疗机构,并在最短时间内立即开展工作 。 一般要求在 12 h 内到达指定地点展开救治工作 。 灾后 2 ~ 4 d是最紧张的急救阶段,10 d 内应基本完成救援任务,后续开始恢复和重建工作 。 紧凑的救援节奏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措施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事故现场急救应按照紧急呼救、判断伤情和救护三大步骤进行。

(一)、紧急呼救当事故发生,发现了危重伤员,经过现场评估和病情判断后需要立即救护,同时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EMS)或附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医疗部门、社区卫生单位报告,常用的急救电话为120。

由急救机构立即派出专业救护人员、救护车至现场抢救。

1.救护启动救护启动称为呼救系统开始。

呼救系统的畅通,在国际上被列为抢救危重伤员的“生命链”中的“第一环”。

有效的呼救系统,对保障危重伤员获得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应用无线电和电话呼救。

通常在急救中心配备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话务员,能够对呼救作出迅速适当应答,并能把电话接到合适的急救机构。

城市呼救网络系统的“通讯指挥中心”,应当接收所有的医疗(包括灾难等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电话,根据伤员所处的位置和病情,指定就近的急救站去救护伤员。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伤员救护和转运。

2.呼救电话须知紧急事故发生时,须报警呼救,最常使用的是呼救电话。

使用呼救电话时必须要用最精炼、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伤员目前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及存在的危险,需要何类急救。

如果不清楚身处位置的话,不要惊慌,因为救护医疗服务系统控制室可以通过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追踪其正确位置。

一般应简要清楚地说明以下几点:(1)报告人电话号码与姓名,伤员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

(2)伤员所在地的确切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

(3)伤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时,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

(5)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救护医疗服务系统(EMS)的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

3.单人及多人呼救在专业急救人员尚未到达时,如果有多人在现场,一名救护人员留在伤员身边开展救护,其他人通知医疗急救部门机构。

如意外伤害事故,要分配好救护人员各自的工作,分秒必争组织有序地实施伤员的寻找、脱险、医疗救护工作。

特重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策略专家共识

特重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策略专家共识

• 指南与共识| GUIDELINE AND CONSENSUS •特重大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策略专家共识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院前急救学组,北京医师协会院前急救分会DOI : 10.13919/j.issn.2095-6274.2018.01.001基金项目:卫生行业科研专项(201002014);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1018-01)执笔者及单位:刘红梅,北京急救中心通信作者:张进军,E-mail: zhang92560@;姜保国,E-mail: jiangbaoguo@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将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其规模远远超出当地现场急救、转运和医院的处理能力,使得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无法满足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需求[1]。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多见于各种灾难,也常见于各类传染病暴发、交通事故、危化品爆炸、恐怖袭击和战争等事件中,这些事件共同的特点是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并且其规模超出当地卫生资源的应对能力。

在历经2003年“非典”[2]、2008年汶川地震[3]、2010年玉树地震[4]、2013年芦山地震[5]、2015年天津港爆炸[6]、2016年盐城龙卷风[7]等诸多事件后,我国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逐渐形成了以“四个集中”为核心的救援策略,但目前关于“四个集中”救援策略的系统研究和报道较少。

为此,国内部分专家针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四个集中”医学救援策略进行研讨,共同制定本共识,以期为今后各类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提供借鉴和参考。

1 背景和起源人们普遍认为灾难是没有规律的,因为没有人能够预测下一场灾难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复杂程度。

因此,大多数卫生行政管理者和医学救援者往往认为所有灾难都是不同的。

急救与灾难事件处理制度

急救与灾难事件处理制度

急救与灾难事件处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有效应对医院内发生的急救与灾难事件,保障患者、员工及医院资产安全,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医院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内发生的各类急救与灾难事件,包含但不限于自然祸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事故(如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疾病及其他紧急情况等。

第三条定义1.急救事件:指突发的、影响人身安全或生命健康的突发疾病、损害或其他急危重症状的事件。

2.灾难事件:指自然祸害、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的大范围损害、死亡、资产损失等重点事故。

第四条原则1.人员安全至上:保障患者、员工及医院资产安全,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2.快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快速组织应急救援工作,争取最短响应时间。

3.统一指挥:建立明确的指挥体系,确保灾难应急工作有序进行。

4.协同合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建立健全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章急救事件处理制度第五条报警流程1.发现急救事件后,任何员工均应立刻向医院总部或急救中心报警,并供应以下信息:–发生事件的具体地方、时间和事件类型–事件的紧急程度和可能影响范围–已经采取的紧急处理措施2.急救中心接到报警后,应快速确定报警信息的真实性,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3.医院总部应依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各相关部门进行急救工作。

第六条急救人员布置1.急救中心应确保每个科室都配备有充分数量和合格的急救人员。

2.急救人员应定期参加急救培训,熟识急救流程和操作规范。

第七条急救设施与装备1.确保医院各科室配备必需的急救设施和装备,如急救药品、急救箱、骨折固定器具等。

2.对急救设施和装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完好。

第八条急救流程1.急救中心应建立完善的急救流程,包含急救调度、病情评估、急救处理和后续跟进等环节。

2.急救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明确责任人和操作规范,确保急救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危险化学品爆炸伤现场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

危险化学品爆炸伤现场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

1
运载火箭、导弹、航天飞行器研 制和使用过程中意外爆炸致伤;
2
高能投射物击中飞机、舰艇、潜
3
艇等致伤;
4
自杀式恐怖爆炸致伤;
5
导弹、燃料空气炸弹、联合攻 击弹药等爆炸性武器致伤;
6
特种武器发射致伤等;
离爆心的距离 突发性强
关注肺损伤 难以诊断
损伤特点
离爆心的距离直接影响着冲烧毒复合伤的发生概率,离爆 心越近,冲烧毒复合伤的发生率就越高;
2、用清水冲洗眼部时,动作要轻柔,如使用等渗盐水冲洗更好。 应立即用 0.9% 等渗盐水或蒸馏水持续冲洗半小时,防止出现 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流泪、角膜上皮损伤及前房混浊等。
3、在减轻眼部的炎性反应方面,可采用醋酸可的松眼膏。若是 眼部局部烧伤,为防止干燥所致眼部损害,应用单层油纱布覆 盖以保护裸露的角膜,可不用眼罩或纱布包扎。
及早驱吐、洗胃、导泻、清洗皮肤和吸氧;
➢ 尽快明确毒物接触史
接触史包括毒物名称,理化性质与状态、接触时间和吸收量及方式,若不能立即明 确,须及时留取洗胃液或呕吐物、排泄物及可疑染毒物送毒物检测;
处理措施
➢ 有效的对症
当中毒的毒物不明者,以维持生命体征为先,对症处理与早期器官功能保护为主,有效 的氧疗法,正确选用鼻导管、面罩、呼吸机、高压氧给氧;
2 临床表现
症状和体征
伤者基本情况差,出现咳嗽频繁、紫绀、胸痛、胸闷、恶心、呕吐、头痛、眩 晕、软弱无力等表现,呼吸和心率均加快,分别在35-40次/min和125次/min以上。 胸部听诊时可有双肺呼吸音低并可闻及广泛性干湿啰音,合并支气管痉挛时出现喘 鸣音和哮鸣音。创伤和烧伤严重时,可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胃肠道损伤时有消化 道出血表现,肾和膀胱损伤时有泌尿道出血表现,腹腔脏器损伤时则出现腹膜刺激 征。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

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灾害事故现场救护知识事故现场急救应按照紧急呼救、判断伤情和救护三大步骤进行。

(一)、紧急呼救当事故发生,发现了危重伤员,经过现场评估和病情判断后需要立即救护,同时立即向专业急救机构(EMS)或附近担负院外急救任务的医疗部门、社区卫生单位报告,常用的急救电话为120。

由急救机构立即派出专业救护人员、救护车至现场抢救。

1.救护启动救护启动称为呼救系统开始。

呼救系统的畅通,在国际上被列为抢救危重伤员的“生命链”中的“第一环”。

有效的呼救系统,对保障危重伤员获得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应用无线电和电话呼救。

通常在急救中心配备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话务员,能够对呼救作出迅速适当应答,并能把电话接到合适的急救机构。

城市呼救网络系统的“通讯指挥中心”,应当接收所有的医疗(包括灾难等意外伤害事故)急救电话,根据伤员所处的位置和病情,指定就近的急救站去救护伤员。

这样可以大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便于伤员救护和转运。

2.呼救电话须知紧急事故发生时,须报警呼救,最常使用的是呼救电话。

使用呼救电话时必须要用最精炼、准确、清楚的语言说明伤员目前的情况及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及存在的危险,需要何类急救。

如果不清楚身处位置的话,不要惊慌,因为救护医疗服务系统控制室可以通过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追踪其正确位置。

一般应简要清楚地说明以下几点:(1)报告人电话号码与姓名,伤员姓名、性别、年龄和联系电话。

(2)伤员所在地的确切地点,尽可能指出附近街道的交汇处或其他显著标志。

(3)伤员目前最危重的情况,如昏倒、呼吸困难、大出血等。

(4)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时,说明伤害性质、严重程度、伤员的人数。

(5)现场所采取的救护措施。

注意,不要先放下话筒,要等救护医疗服务系统(EMS)的调度人员先挂断电话。

3.单人及多人呼救在专业急救人员尚未到达时,如果有多人在现场,一名救护人员留在伤员身边开展救护,其他人通知医疗急救部门机构。

如意外伤害事故,要分配好救护人员各自的工作,分秒必争组织有序地实施伤员的寻找、脱险、医疗救护工作。

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为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保出现重大险情疫情时能够迅速出动人员投入到救护工作,把自然灾害引发的伤害和疾病流行降到最低程度,医院医疗救护队将由临床、医技等科室组成,在接到通知后迅速组织救护队到达现场,具备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的出诊、会诊、现场救援、医疗救护等工作。

特制定江安县人民医院自然灾害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应急预案。

一、自然灾害指对人类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水灾、旱灾、地震、山体滑坡等。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中毒、重大职业中毒,以及重大放射性物质、危险化学品丢失、泄漏事故和自然灾害引发疾病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三、工作制度(一)院外出诊及抢救1.值班人员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负责在第一时间内迅速通知急诊科、院长、医务科、护理部、救护队员和120急救车辆驾驶员。

2. 驾驶员在接到通知2 分钟内将救护车开到急诊科门口,其他人员须在3 分钟内到场并出发。

3.急诊科按照要求将事先配备好的置于诊室内的有关药品、抢救设备转移存放在救护车车内。

4.总务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配备好手电筒、雨具、防护服、雨鞋等物品。

5.应急领导小组带队出发,以最短时间迅速到达现场。

(二)抢救医疗器械、药品(由急诊科准备)要求1.巡视包3~5 个。

巡视包内必备物品: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止血带、三角巾、绷带卷;一次性注射器、手电筒、压舌板、消毒纱布、棉签等。

巡视包内必备药品:强心剂、利尿剂、呼吸兴奋剂、升压药、止血药、抗过敏药、抗惊厥药等急救药品、处理外伤的应急药品及止痛药等。

2.急诊科必备物品包括氧气、担架、夹板、绷带、气管切开包、清创缝合包、输液用品及抢救用药。

三、主要后勤物资要求(总务科、司机准备)1.总务科按物资准备要求将常规配备物资存放于库房内并定期检查其完备情况,如为救护队员配备雨具、雨鞋、应急灯、手电等。

狭窄空间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最全版)

狭窄空间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最全版)

狭窄空间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最全版)数不清的狭窄空间意外造成了非常惨痛的人员伤亡,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相关人员未能清楚地认识到狭窄空间内部或邻近区域存在或潜伏的危险[1],或者狭窄空间本身并无重大危害,但未考虑到在狭窄空间内作业可能引起环境变化或引入与作业相关的新危害,使得狭窄空间成为一个又一个"安静的杀手"[2]。

狭窄空间的危险因素十分复杂[3],常见的危险包含缺氧[4]、富氧、有毒污染物[5]、可燃性污染物、吞没、陷入或窒息、缺少安全装置的机械或暴露的带电导体等。

狭窄空间医学(confined space medicine,CSM)的特点有:医疗活动环境恶劣且受限、伤病需救助者的多样性等。

灾后的狭窄空间有很多潜在的危险因素,为防止继发性损伤,在进行医疗救援时要有完善的准备及活动指导。

CSM活动包括进入前准备、进入、医疗活动、处置完成至救出、救出完成至搬送等,共5个阶段[6]。

目前普及CSM的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重要[7]。

近年来各类自然或人为性灾害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尤其是工矿企业的无序扩展和开采[8],建筑业的过度扩张和发展,一些质量问题不断暴露,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灾害救援难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灾害发生后,部分受灾人员被困于相对狭窄的空间,使得救援时间延长,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如何救治被围困于相对密闭、狭窄空间内或废墟下的受害者并提高他们的生存率,成为灾害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2008年山东胶州铁路事故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医疗救援过程中,此问题尤为突出。

例如,有部分幸存者在废墟下被掩埋数十小时后获救,却在转运途中或院内死亡。

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多为挤压综合征,因此该疾病在灾后救援中引起了急诊医学人士更多的关注,而这一疾病恰是CSM中的一个重要并发症。

灾难医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前沿医学科学,需要培养更多有经验的专业救治队伍,能在灾难发生时就地早期开始进行合理医学救治,即在狭窄空间内进行有组织、有效率的医学救援,尤其是治疗灾后短期内无法立即获救者,以减轻被困于狭窄空间内伤员的伤情并挽救其生命。

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最全版)

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最全版)

地震现场救援与卫生应急医疗处置专家共识(最全版)地震是一种突发性最强、社会危害最大、群众恐惧心理最深[1]、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2,3]。

地震现场的及时抢救不仅包括严重压、砸伤和土埋窒息的救护,同时有烧伤、中毒、电击等一系列次生伤害的防治,以及挤压综合征及各种宿疾急性发作的救护。

现场处理正确得当,能有效减轻地震对伤员生命健康的危害和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开展地震紧急救援工作是国家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举措之一,目的在于震后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如何对埋压在废墟、狭窄空间内的幸存者实施有效地救援行动,提高其生存率、减低致残率,最大限度保留其独立生活能力,成为新时代社会医学的一项崭新课题。

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护工作是一项需多部门配合、协同作战的艰巨工作,它需要交通运输、联络通讯、水电供应、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确保医疗救护工作的高效进行,从而完成救灾的医疗保障任务[4]。

一、地震后狭窄空间的特点地震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常态形式,只要地球存在,地震就永不会停止[5]。

地震灾害所释放的能量会使建筑物的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和破坏,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地震烈度、建筑材料、结构类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6],而建筑物破坏形成的废墟中,会有一些残存的结构框架或支撑未完全倒塌,形成相对稳定的狭窄空间,这就是幸存者可能存身之所,也称"生命三角区"[7]。

地震医疗救援就是要在废墟中寻找这些可能有生命存活的狭窄空间,对困在空间内的幸存者展开救援行动。

了解、熟悉这些震后狭窄空间的特点,对于救援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筑材料与狭窄空间[7]历次震害调查表明,不同的建筑材料构成的建筑物其震害状态明显不同。

建筑物材料在突如其来的地震力作用下,将受到拉、压、弯矩及剪切等外力的综合影响,而不同的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以及刚度)决定了其抵抗这些外力作用的变形或破坏的能力,体现在整个建筑上就是其综合的抗震性能[8]。

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一、预案编制目的保证灾害事故发生后科学有序、迅速高效地开展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二、工作原则1.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确保救援工作中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尽力减少灾害事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危害。

2.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领导体系,明确各级职责,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3. 属地管理、快速反应: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要充分发挥属地管理作用,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实施救援。

4. 依靠科学、资源共享: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救援工作效果。

5. 依法规范、措施果断: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规定,采取果断措施,确保救援工作合法合规。

6. 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平时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战时迅速投入救援工作,实现平战转换。

7. 加强协作、公众参与: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形成救援工作合力。

三、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4.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5.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6.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相关应急预案四、应急救援组织架构1. 应急救援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

2. 医疗卫生救援组:由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医疗、防疫、急救等专业人员组成,负责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和公共卫生保障工作。

3. 救援物资保障组:由发展改革、财政、商务等部门组成,负责救援物资的采购、调配和供应。

4. 交通运输保障组:由交通运输部门负责,确保救援人员、物资和设备迅速到达事故现场。

5. 通信保障组: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负责,确保救援期间的通信畅通。

6. 治安保障组:由公安机关负责,维护救援现场秩序,保障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应对各类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应急条例》,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应急条例》、《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规划(2016-2030年)》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各类灾害事故,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二、组织体系与职责2.1 组织体系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包括以下层级:(1)国家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2)省级层面: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3)市级层面:各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4)县级层面: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2 职责分工(1)国家卫健委:负责制定全国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政策、规划、标准和规范,组织指导全国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协调处理重大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

(2)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3)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4)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预案。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本辖区内的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卫生应急救援培训,储备应急救援物资。

三、应急救援响应3.1 应急响应等级根据灾害事故的性质、规模、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将灾害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响应分为四个等级: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和四级响应。

3.2 应急响应流程(1)灾情报告:接到灾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与灾难事故的急救原则-PPT文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与灾难事故的急救原则-PPT文档

具体的固定方法 有: 1、前臂固定, 把两块夹板分别 放在前臂掌侧和 背侧,垫好后用 绷带或三角巾固 定,最后用三角 巾或布带将前臂 悬吊胸前。
2、上臂固定, 将伤肢屈曲于 胸前,在上臂 的外侧放一块 夹板,用棉花 或纱布垫好后, 用两条绷带或 布袋把上下固 定,再将前臂 吊于胸前,然 后上臂用绷带 或布带固定于 胸部。
具体方法: 1、备好个人御寒用品 2、加强服装的保暖性能:扎好领口、裤 口等,保持衣物干燥 3、避免寒风的袭击 4、避免接触导热快的物体 5、增加食物的摄入
四、隐蔽法
1、利用地形来隐蔽 2、在选择临时性隐蔽场所时,要尽可能 地利用天然山洞和树洞等,进行有限地加 工改造。选址尽可能靠近水源和有燃料地 地方,地势比较平坦即可。 3、在营造隐蔽场所时,要综合考虑当地 的地貌、地物及各种气象因素。
三、防寒法 人体对寒冷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受寒早期, 皮下组织血管明显收缩,皮肤表面可出现“鸡皮 疙瘩”,皮下血流量的减少,皮肤温度的下降, 使体内热能散发减少;而肌肉组织代谢增强,全 身可有明显的寒战、战栗等现象,促使体内产生 更多的热能,以抵御严寒对机体的侵袭。如果局 部组织温度下降到0度时,体表皮肤会出现苍白 (缺血),或出现青紫(淤血),或发生冻疮。 体温<35℃ 各种代谢明显的减弱 体温<33℃ 全身肌肉组织可因出现冻僵而停止 了寒颤的现象 体温<31℃ 人体可出现意识障碍 体温<27℃ 可以导致死亡
三、救灾防病资料的制作和分发 资料种类:口头宣讲资料、文字资料、形 象资料、声像资料、综合教育资料。 资料的分发和利用 1、上报上级及兄弟单位协助分发; 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 3、和主管部门做好沟通以保证资金的及 时到位; 4、与群众沟通及时对资料进行调整。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最全版)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最全版)

大规模伤害事件紧急医学应对专家共识(最全版)重大灾难往往造成大规模伤害事件(mass casualty incidents,MCI),医疗服务需求短时间内突然显著增加或异常复杂,加上对灾区直接冲击造成不同程度的应对负荷损失,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激增与医疗系统的应对能力失衡[1]。

MCI后,进行有效的紧急医学应对,有助于提高医学应对效率和改善伤员结局,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2],为此,有必要建立对MCI 紧急医学应对的专家共识。

一、MCI的定义和评估推荐意见1MCI不仅是指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人员大量伤亡,更重要的是受影响地区是否能有效应对该突发公共事件。

定义MCI不仅要考量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伤员绝对数量,同时更要考量该事件是否超过了当地可用医疗资源应对MCI的能力[3]。

MCI指事件规模超过当地现场急救、转运或医院的处理能力,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无法满足救护需求[4,5]。

如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6]、2010年海地地震[7]、2011年日本地震[8]、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9]等均属于MCI范畴,这些灾难事件重要的共同点是事件所造成的人员大量伤亡,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当地的可应对能力。

与传统伤亡事件相比,MCI具有3个特征:(1)事件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使已有可用资源和医疗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2)由于受到MCI冲击,救治人员、应急设施以及后勤供给的损失或缺乏进一步加重这一矛盾;(3)MCI中的救援环境或条件,往往限制医疗应对的开展[10]。

推荐意见2由于需要考虑MCI引起的人员伤亡及其医疗应对这两个方面,MCI没有绝对的数量定义值。

MCI定义包括伤员数量和应对能力这两个方面。

一次MCI中,通常认为至少3例患者,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应对伤亡能力,MCI很难绝对量化。

如在一个偏远乡村,同时2例危重症患者和1例轻症患者,当地的医疗应急系统若不足以应对,可认为是MCI。

在城市,可能需要5例或5例以上患者才会宣布MCI [11]。

紧急抢救和专家会商制度

紧急抢救和专家会商制度

紧急抢救和专家会商制度
背景
针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的发生,开发一套应急处理制度是至
关重要的。

建立一个紧急抢救和专家会商制度可以及时调动相关资源,快速制定方案应对突发情况,减少损失和伤亡。

紧急抢救制度
当出现人员伤亡,需要进行紧急抢救时,应立即启动紧急抢救
制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120或急救中心等,通知医护人员前
往现场抢救。

2. 当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按照急救流程,对伤者进行救治。

3. 同时,责任单位应根据事态进展,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现场保护、疏散和安全措施。

4. 在紧急抢救工作完成后,责任单位应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原因和责任进行深入调查。

专家会商制度
当出现需要专家支持和意见的情况时,应启动专家会商制度。

具体步骤如下:
1. 现场负责人应第一时间联系应急部门,启动专家会商制度。

2. 应急部门负责人根据事件的性质和规模,联系相关专家进行会商和意见征询。

3. 会商过程中,应邀请一定数量的专家参加,组织完整,力求客观公正。

当然,要同时确保信息保密。

4. 与会专家应听取现场情况汇报,并对现场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专业建议和意见。

5. 研究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事件的处置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

总结
紧急抢救和专家会商制度的建立,可以让各方资源在紧急情况
下更加契合,更快速高效地制定和执行处置方案,保障人民群众的
安全和利益。

因此,各地区和单位应根据本地情况,结合制度资源
优势,为本地区建立相应的抢救和会商制度,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和
紧急情况。

医院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

医院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

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预案1总则1.1目的为了切实做好医院的安全管理、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确保在灾害事故发生后,医院应急处置工怍迅速、高效、肓序地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根据《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导意见》,结台医院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1.2适用范围医院灾害事故按成因主要有火灾、地震、治安、长时间停水、停电、水污染、集体食物中毒、医院院感暴发事件和放射事件(意外照射、放射源污染和放射源丢失)等。

医院灾害事故定性为突发公共事件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别按《福建省地质医院重大灾难事故、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生化恐怖袭击事件医学应急处置预案》进行分级和应急处置。

1.3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整体联动.信息畅通、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加强协作的工作原则,保证在突发灾害事故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时”全院各部门能及时、准确、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和救治措施,及时控制事件的发展和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2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2.1组织体系医院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挥组织体系包括:医院灾害事故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以及紧急救援科室等,相关建制参照《福建省地质医院重大灾难事故、重大传染病疫情及生化恐怖袭击事件医学应急处置预案》一并执行。

2.2职责医院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指挥组织体系中各个部门的职责:2.2.1医院灾害事故防范与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怍,医务科、急诊科负责日常工作。

2.2.2医院灾害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专家组负责提出救治方案、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事件评估工作。

2.2.3医院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灾害事故现场设立应急处置指挥部,由现场级别最高领导任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灾害事故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专家共识
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且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众所周知,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

1、灾害的定义和分类
1.1 灾害的定义
客观条件的突变给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
1.2 灾害的分类[14-15]
1.2.1 自然灾害
(1)天文灾害:陨石灾害
(2)气象灾害:水灾
(3)地质灾害:地震
(4)地貌(表)灾害:滑坡
(5)水文灾害:海啸
(6)生物灾害:病害
(7)环境灾害:水污染1.2.2 人为灾害
(1)火灾:城市火灾
(2)爆炸:锅炉爆炸
(3)交通事故:公
(4)建筑物事故:房屋倒塌
(5)工伤事故:电伤
(6)卫生灾害:医疗事故
(7)矿山灾害:矿井崩塌
(8)科技事故:航天事故
(9)战争及恐怖爆炸等
2
灾害医学和灾害现场急救
在灾害面前,人类并非束手无策
2.1 灾害医学的定义
灾害医学是研究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性损伤条件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
2.2 灾害事故现场急救的主要特点[22-24]
(1)组织机构的临时性:由于灾难的突发性,不可能有全员配置完
整的救灾医疗机构坐等任务紧凑的救援节奏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措施和良好的协作精神。

(2)工作条件艰苦:救灾医疗救护工作需要到现场进行
(3)紧急赴救:灾后瞬间可能出现大批伤员,拯救生命,分秒必争
(4)伤情复杂:因灾害类型
(5)大批量伤员需要同时救治:灾害突发后,常同时出现大批量伤员,且以需要急救和复苏的危重伤者居多,常规医疗办法无法完成救援任务
2.3 国外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灾害现场急救都有明显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相继成立了地区性创伤救治中心
2.3.1 国际灾害现场急救的两大模式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多种灾害救援模式,相对成熟和主流的有两种模式,即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
2.3.2 现代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的发展趋势
英美模式与法德模式各具特色和优点,但与“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现代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最新的发展趋势尚有差距,需要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创建出更好的新模式
现代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新模式要想把灾害带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需要将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现代灾害医学各板块整合起来(如灾害医学地理研究
新世纪现代灾害现场急救最新的发展趋势应是“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
2.3.3 目前灾害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公共卫生相关紧急突发事件的原因是多样的
2.3.4 目前我国灾害事故现场急救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内外灾害事故现场急救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相继建立了急救医疗中心(站),一些大型综合医院开设外科急诊及创伤救治专业组,大大提升了对于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
3
灾害现场自救互救与卫生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40]
3.1 临时组织现场救护小组
快速临时组织现场救护小组统一指挥,加强灾害事故现场一线救治,是保证抢救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3.2 及时正确的呼救
当紧急灾害事故发生时,要采用灵敏的通讯设备,缩短呼救至得到有力抢救的时间,这是提高院外抢救成功率的一个关键环节
3.3 灾害事故“第一目击者”的现场救援
灾害事故现场,意外伤害
现场救护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
无论是在作业场所
3.4 有条件时应快速创建绿色抢救通道
人类现已步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
3.5 明确抢险救援原则
灾害事故现场的救治应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医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尽快脱离事故现场的救援原则
3.6 消除患者的精神创伤[41]
一切有生命威胁的刺激对人都能引起强烈的心理效应,进而影响其行为[42]
3.7 临时自制敷料用于包扎伤口
当医疗物资补给困难或储备不足时,可用其他东西代替敷料和绷带,如清洁的手帕(把未弄脏的一面翻出来,盖在伤口上)
3.8 严重损伤的处理[16,45-47]
(1)出血:首要的方法是直接加压,肢体可用止血带
(2)腹部损伤:遇到车祸
(3)腹腔脏器脱出:用浸湿纱布覆盖,不要急于将其还纳腹腔
(4)断肢处理:在灾害事故中,处理肢体离断患者时,切勿试图自行接驳断肢(如用胶布把断肢接上原位),这样不但增加患者痛楚,还会加剧肌肉组织损坏,增加再植手术困难度
(5)胸部开放损伤:用凡士林纱布包扎
(6)连枷胸:连枷胸时用手或枕头固定受伤区域
(7)物品穿入身体:穿入的物品影响心肺复苏或气道的情况下才可去除
(8)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47-50]:窒息性气体引起急性中毒的共同特点是突发性
(9)化学毒剂伤[58]:及时注射解毒药,进行伤口洗消
3.9 维持呼吸道畅通
(1)舌后坠:昏迷及舌后坠伤员应将舌尖牵出固定于胸前,采取俯侧卧位
(2)清理呼吸道:窒息伤员应清理呼吸道,结合体外心脏按压,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3.10 保护好事故现场
尽力保护好事故现场,设立救护区标志,对事故现场伤情进行评估,伤员评估分类并标记
4
灾害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关键技术应用
灾害伤与成批伤患者的早期复苏和有序
4.1 建立应急快捷急救绿色通道是降低灾害伤与成批伤患者死亡率和伤残率的中心环节
救治灾害伤与成批伤患者需迅速成立各级指挥部,指定责任明确的各级指挥员[60]
4.2 灾害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的有效组织指挥是救援有序有效的保证
灾害现场是混乱而危险的地方,未经训练或没有受到安全监控者不应冒险进入
4.3 灾害事故现场患者伤情快捷评估与分类是灾害伤有效救援的前提4.3.1 灾害事故现场的伤情评估
一般来说,灾害可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阶段都应有特殊的处理方法。

按时间的先后可分为5期:①灾后数秒到数分钟,对患者进行最早的紧急处理,初步确定灾害的损伤程度
院前救援主要是前3期的处理,其目的是使医务人员到达现场能迅速明确患者应优先处理
4.3.2 灾害伤与成批伤患者分类和处理原则[64-65]
(1)Ⅰ类患者:危重伤,需立即抢救,用红色标志带。

包括严重头部伤,大出血,昏迷,各类休克,开放性或多发性骨折,严重挤压伤,内脏损伤,大面积烧伤(30%以上),窒息性气胸
(2)Ⅱ类患者:中重伤,允许暂缓抢救,用黄色标志带。

包括非窒息性胸腔创伤
(3)Ⅲ类患者:轻伤,用绿色标志带
(4)Ⅳ类患者:致命伤(死亡),用黑色标志带,按规定程序对死者进行处理
4.3.3 医疗救援队分组协作,各司其职
(1)检伤分类组:主要负责对伤员进行检伤分类
(2)危重患者救治组:主要负责Ⅰ类伤员的救护
(3)患者后送组:负责Ⅱ类患者的后送工作
(4)诊治组:负责Ⅲ类伤员的救护
(5)善后组:负责Ⅳ类患者的善后工作和其他后勤保障联络工作
在检伤分类基础上,陆续到达现场参加抢救工作的医务人员按照“先救命
4.3.4 应急医疗队进入灾害现场,面对成批伤患者时要及时实行分区救援
根据现场救援需要将医疗救援区分为5个区,分别由指定救援小组负责相应处理[66]
4.4 现场组成联合救险组及专家支援平台十分重要
突发群体事件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并不仅仅限于疾病,因此,“120”院前急救医师有时无法单独完成现场救援任务,此时各部门专家应该组成联合救援组(如根据不同情况可组成公安人员
4.5 灾害伤与成批伤伤员的现场急救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
4.5.1 “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
在“流动便携式ICU”急救车上增加了救命性的手术功能及可移动的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功能,将救命性的处理等延伸到事故现场[67],即使在城市交通阻塞的情况下,危重症患者也能在车上得到有效的救治
4.5.2 “信息化整体化现场救治”新模式
信息化
4.5.3 便携式乡村医师急救包急救箱
根据农村可能出现的各种危及生命的意外伤害,为其现场急救研制的“便携式乡村医师急救包”采用防水拉链和防水迷彩布制作,重4 kg,内部有多个分袋,分别装有急救器材和药品
4.5.4 便携式瞬锋急救切割器
其应用价值在“4·20”雅安大地震大批伤员检伤验伤救治中得到了实际验证,并获国家实用专利(ZL 2011 2 0198164·1)和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在救治灾害伤与成批伤患者时可发挥重要作用
4.5.5 柴黄参祛毒固本新药
临床研究证实[69-70],该专利中药组合方剂(ZL 2011 1 067186·8)有表里双解
4.5.6 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71-72]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该新疗法救治灾害伤与成批伤患者效果明显,是一种简便
轻中重度在急诊室以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进
行评估:9 ~ 15分为轻度患者,16 ~ 25分为中度患者,>26分为重度患者
5
结语
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是基于目前对“灾害事故现场急救与卫生应急处置”的理解并参考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及国内外有关文献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