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教案沪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妇女[上学期] 上海教育版 最

八年级历史教案-中国古代妇女[上学期] 上海教育版 最

中国古代妇女卫玮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中国古代妇女受儒家礼教束缚,身心受到压抑的有关事例,认识中国古代妇女悲惨处境的同情与思考,通过古代巾帼英雄的杰出贡献,体会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认识社会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古代妇女受歧视和受摧残的材料,培养分析文字资料和由小见大对历史问题深入探讨的能力,通过结合古代文字作品谈谈妇女受压迫情况的活动,启发学生开阔视野,能够把不同课程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

3、知识目标:三从四德,缠足,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重、难点:三从四德,缠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贞节观。

四、本课纲要:中国古代妇女(1)精神上的控制;(2)身体上摧残;(3)中国古代杰出女性。

五、教学方法:阅读法、分析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今社会追求男女平等,那中国古代社会也崇尚男女平等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课题:中国古代妇女)(二)、新课:1、阅读课文,思考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们位。

(2)学生回答。

(3)中国古代社会是男权占主导地位,妇女地位低下。

2、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中国古代妇女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她们受压迫表现在精神上的束缚和身体上的摧残。

(1)精神上的束缚:古代妇女精神上的束缚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A、商周时期的“七出“规定:“七出“是指无子,淫佚,不孝敬公婆,口舌盗窃,妒忌和恶疾。

出现这些情况就会被丈夫休弃,而男人却不受限制。

“七出“的规定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B、西汉时期的“三从四德“:“三从“是要求妇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女一生都在男人的支配下生活,没有独立的地位和人格。

“四德“就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妇女品德贞顺,辞令要婉约,仪态;大方,家务活要精细。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三从四德理论成为束缚妇女的精神枷锁。

3.5.3《中国古代妇女》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上)

3.5.3《中国古代妇女》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上)




• •
1924年3月8日,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了各界妇女在广州第一 公园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此后,“三八”妇女节活动开 始逐渐普及到全国各大城市。 1927年3月,西安首宗妇女离婚诉讼,西安女子师范学校学 生肖桂潘提出离婚诉讼,庭审判离。 1936年8月2日,上海女学生李森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 11届奥运会,这是中国首次派女运动员参加奥运会。 1949年7月,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 创刊。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妇 女代表以新中国主人的形象出现在政治舞台。
• 中国古代妇女
一、精神上的控制
• 1、七出 • 2、三从四德 • 3、贞节观
二、身体上的摧残
• ----缠足
思考:
• 中国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 原因是什么?
• 三、中国古代 杰出女性

蔡文姬:中国东汉末年诗人。汉代大 儒蔡邕(yong)之女。她博学多才, 好文辞 ,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 ,丧夫。董卓作乱时被其部将虏至长 安,后于兴平二年( 195 )又为南匈 奴虏归左贤王,居南匈奴12年,生二 子。建安十二年( 207 ),曹操念蔡 邕无后,遂遣使者以金璧赎归,再嫁 屯田都尉董祀。蔡文姬作品今存五言 《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各一篇 ,以及《胡笳十八拍》。在五言《悲 愤诗》里,她备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 悲惨遭遇,字里行间贯穿着强烈的悲 愤之情,是对汉末社会动乱的真实写 照。
中国古代妇女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
• • • • • • 1900年1月8日,香港先施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货方式 。 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旨在劝导放足,革 除缠足陋习。 1903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女界 钟》由上海爱国女校发行。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权万岁” 的口号。 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 1912年1月7日,孙中山接见女子参政同志会代表林宗素等, 允许女子有完全参政权。 1919年5月青海省循化县女师学生邓春兰给北京大学校长蔡 元培写信,要求允许女子进大学读书,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 提出要求上大学读书的女性。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沪教版第九课(中国古代农民)教案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沪教版第九课(中国古代农民)教案

历史与社会初二上沪教版第九课(中国古代农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国古代农作物的主要品种,二十四节气,小农经济,陈胜、吴广起义和明末李自成起义。

2、能力目标:通过收集中国古代诗歌中反映农民生存状况句子的活动,培养收集和查找资料的能力。

以汉唐时期的犁为例子,借助教师的引导,初步学会利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一些历史实物不同特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成就和重要的农学著作,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优良传统的自豪感。

〔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乡村生活和农民的处境,引导学生能够对中国古代农民反抗压迫的斗争作出正确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的发展变化,统治者奉行的以农为本的政策,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明末李自成起义,以犁为代表的农具进步,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1、充分利用书本的小字材料,尤其是知识窗的内容,补充课外知识。

2、组织学生查找资料,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来。

如结合“二十四节气歌”让同学按照日历上的季节熟悉二十四节气。

3、组织学生活动,扩散思维。

A、让学生指出哪些是反映季节变化的,哪些是反映气温变化的,哪些是反映降水情况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的?B、结合《水浒》故事,谈谈为什么梁山英雄好汉们的故事受到大家的欢迎?C、收集反映古代农民处境的诗句。

【板书设计】【一】以农为本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2、统治者政策——以农为本3、中国古代的农学成就【二】农民与乡村社会1、小农经济2、乡村社会结构3、广大农民的悲惨处境【三】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2、明末李自成起义【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略。

〔新课教授〕§1以农为本【一】农业体系——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精耕细作以“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

“三才”理论把农业生产看作农业对象〔“稼”〕、农业环境〔“天”和“地”〕和作为农业主体的“人”相互联系的动的整体。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掌握不期的婚俗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婚俗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及演变2. 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3. 近现代婚俗的变革4. 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5. 婚俗变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近现代婚俗的变革。

2. 教学难点:婚俗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婚俗变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 利用史料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婚俗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传统婚礼图片,引发学生对婚俗变迁的思考。

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婚俗变迁的案例,学生分析背后的社会原因。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婚俗变迁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性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和史料分析,学生能准确描述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以及近现代婚俗的变革。

2. 能力性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婚俗现象,提出合理的建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对婚俗变迁的理解,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

2. 史料: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的图片、文献资料等。

3. 网络资源:有关现代婚俗变迁的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中国传统婚俗的演变过程,第二课时探讨近现代婚俗的变革及其影响。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婚俗变迁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上)

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上)


被 明 代泊 天 太 词红


下 后 宗颜

黄 冯 李蔡
代 表
道 婆

清文 照姬
飘泊红颜 蔡文姬
东汉杰出女诗人
代表作: 《悲愤诗》、 《胡笳十八拍》
一代词宗李清照
“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提 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 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 水气,几多温馨,她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 的一代词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 南 宋女词人----李清照。
三、身体上的摧残:缠足
HUO DONG QU
收集有关刘兰芝(《孔雀东南 飞》作品中的女主人公 )和唐琬 (陆游前妻)的资料,谈谈在古代 家庭中婆婆虐待儿媳的情况,这究 竟是一种什么心态?
孔 雀 东 南 飞
五 里 一 徘 徊
陆 游 沈园 晚 年
钗头 凤 题 壁
手政 文 工

业治 学

衣 文 一飘

制 作
唯、

授 课
默她她她 默们们们 抗以担是 争自负柔 着己了弱 命的太的 运青多女 与春的子 制和责, 度幸任 的福, 不为 公代 。价

中 国 古 代 妇 女
一、社会地位低下
商周时期:“七出”
二、精神上的束缚
1、西汉时期: 儒学三从四德
三 从 四 德
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至生
今当
思作
项人 羽杰

,,
不死 江
肯亦
过为
江鬼
东雄
!;
文明太后冯氏
文明太后冯氏是北魏女 改革家。她督促孝文帝拓跋 宏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汉化, 大大削弱了士族豪强势力, 发展了社会经济。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士人》课件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中国古代士人》课件
标志。
苏轼的词相比他的诗有更大的艺术创造 性。他突破了以前离愁别绪、男女恋情的老 套,将悼古、怀旧、记游、说理等诗材皆纳 入词的表达范围,给词以更深广的意境,一 改晚唐五代词家的婉约之风,开创了词的豪
放一派。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
水调歌头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 《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 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 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 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杜诗最大 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 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杜诗语言平易朴 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 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诗在刻画人物时, 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 。
早发白窗前明月光,疑是
千里江陵一日还。 地上霜。举头望明
两岸猿声啼不尽。 月,低头思故乡。
轻舟已过万重山。
将进酒
月下独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奔流到海不复回。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朝如青丝暮成雪。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他的诗词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 物的篇章最多,他的《送鲁元翰少卿知卫 州》、《有美堂暴雨》、《饮湖上初晴后雨》 等篇或想象丰富,或气势雄浑,或清新隽美 情致盎然,最能代表苏诗的艺术成就。他的 表达对事物见解的诗,如《题西林壁》,被 认为最能体现宋诗的理性特征,诗中通过艺 术形象说理,蕴含丰富,新鲜有趣。表现苏 轼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诗风的《王维吴道 子画》、《读孟郊诗》、《书王主簿所画折 枝》等诗亦被认为是北宋文化所达新高度的

初中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名师教案(沪教版)

初中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名师教案(沪教版)

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三从四德,缠足,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2、能力培养:(1)通过阅读古代妇女受歧视和受摧残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文字资料和由小见大对历史问题深入探讨的能力。

(2)通过结合古代文学作品谈谈古代妇女受压迫情况的活动,启发学生开阔视野,能够把不同课堂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妇女受儒家礼教的束缚,身心受到压抑的有关事例,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唤起他们对古代妇女悲惨处境的同情和思考。

(2)通过学习古代巾帼英雄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认识到社会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和难点】三从四德、缠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贞节观【教学设计】中国古代妇女一、精神上的控制1、“七出”规定2、三从四德理论3、贞节观二、身体上的摧残——缠足三、中国古代杰出女性1、蔡文姬2、李清照3、冯氏4、黄道婆【教具准备】书本插图、补充资料【教学方法】讨论法,图示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前一阶段,我们一起学习了士、农、工、商阶层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独立的阶层——妇女。

(问)在你印象中,妇女阶层应该是指哪些人群?(生答)略。

(问)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如何?——十分低下(问)结合书上的资料和你所知道的知识,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的?(学生讨论发言)略。

1、“七出”规定2、“三从四德”理论3、贞节观(问)原因在哪里?(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述)这些都属于精神上的摧残,而在身体上所受的摧残主要表现在于“缠足”。

(资料简介)经研究考证,真正兴起女子缠足之风是在北宋。

但是,当时妇女缠足并不普及,仅限于上层社会,缠足者只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弯弓,称为“快上马”。

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女子以不缠足为耻。

到了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

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要求,女子的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要弓。

11黄道婆 教案2

11黄道婆  教案2

11黄道婆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引导学生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憔、悴、套、效、率、踏、卉、赢、绩”14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四、教学方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五、学情分析:在教学时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六、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道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2.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段落层次和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生字词;了解课文段落层次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段落层次和主要内容一、谈话导入新课(一)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巾帼英杰的第一人——黄道婆。

(二)板书课题后问:你知道黄道婆吗?她是什么时候的人?你知道她的主要事迹是什么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二)检查词语,读一读,师相机正音。

(三)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一)浏览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二)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不期的婚俗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认识现代社会中婚俗的变迁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婚俗的认识。

运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探讨不期婚俗的差异。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现代社会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培养学生对婚姻家庭观念的正确的认识。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变迁,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不期婚俗的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现代社会中婚俗的变迁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分析不期婚俗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探讨现代社会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中国传统婚俗图片,引发学生对婚俗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婚俗?为什么会有婚俗的存在?2. 教学内容:讲述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如六礼、花轿等。

分析不期婚俗的特点,如封建时期的包办婚姻、近现代的自由婚姻等。

探讨现代社会中婚俗的变迁,如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不期婚俗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婚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婚俗和现代婚俗变迁的理解。

3. 思考能力:评估学生在探讨婚俗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时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展示中国传统婚俗的图片,如六礼、花轿等。

2. 文献:提供相关的研究论文或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了解。

3.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站或视频,供学生参考和了解。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情境模拟:组织学生分组,每组模拟一个时期的婚礼场景,包括服饰、礼仪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不期的婚俗特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新郎、新娘、父母等,通过对话和表演,深入理解婚俗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沪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婚俗的变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主要变化特点;(3)能够分析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婚俗的差异;(3)以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意识;(2)认识婚俗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3)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主要变化特点;(3)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婚俗变迁的原因分析;(2)婚俗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我国传统婚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婚俗的变迁;(2)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传统婚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近代以来我国婚俗的主要变化特点;(2)分析婚俗变迁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案例分析:(1)展示几个婚俗改革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婚俗的变迁;(2)强调婚俗改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四、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现代婚俗的变化趋势;2.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婚俗变迁的认识和感受;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我国婚俗文化。

六、课堂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婚礼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婚俗的变迁;2. 邀请专家或家长来校讲座,分享他们对于婚俗变迁的见解和感受;3. 开展婚俗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婚俗变迁的了解程度。

历史与社会:第十课《中国古代工匠》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上)

历史与社会:第十课《中国古代工匠》课件(沪教版八年级上)

青褐釉原始瓷尊(商) 高28厘米,口径27厘 米,河南省郑州铭功 路商代墓出土,郑州 市博物馆藏。
东汉陶船
唐代瓷器作为商品 广泛流传的海外,瓷 器“自唐代始而有窑 名”,这种传统习惯 一直沿用的现代。唐 代瓷器造型繁多,装 饰更加丰富,采用手 法有绘画、刻花、印 花、捏塑等,内容包 括日月、花草、树木、 动物、人物、建筑等。
白瓷观音
白 釉 双 鱼 背 瓶
白 瓷 莲 瓣 座 灯
莲花青瓷托碗
平口牡丹瓶
青瓷碗
唐 三 彩 是 在 中 国 唐 代 专 为 贵 族 葬 礼 特 制 的 一 种 彩 陶。 以黄、红、绿三色为主,主 要 刻 画 的 是中 亚 胡 人 的 生 活形 象,使 人 回 忆 起 当 年 骆 驼 叮当 漫 步 在“丝绸之路”上的情 况。在 唐 代 只 存 在 一 个 短 时 期, 所 以 现 在 发 现 的 唐 三 彩 成 为 稀 世 之 珍。 它 以 造 型 生 动 逼 真, 色 泽 艳 丽 和 富 有 生 活 气 息 而 著 称。
江西景德镇瓷器以 白瓷为著,素有 “白如玉,明如镜, 薄如纸,声如磬” 之称。品种齐全, 多达三千多种,瓷 质优良,造型轻巧, 装饰多样,产品驰 名中外。当时有 “景德产佳瓷,器 成天下走”的美誉。
景 德 镇 青 花 瓷
彩 瓷
元、明、 清三代, 中国的瓷 器仍不断 有所发展 。白地蓝 花的青花 瓷器,始 于元代, 成熟于明 代,并成 为明、清 两代瓷器 生产的主 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制图
丝绸生产工序
古代丝绸生产工艺流程图解 养蚕→上蔟→收烘→煮茧→缫丝→复摇→浸泡→烘晾→络丝→并丝 →捻丝→卷纬→牵经→织绸→精练→染色→印花→水洗→烘干→整 理
采桑图
缫丝车

主题探究学习:妇女解放 八年级下册教案

主题探究学习:妇女解放 八年级下册教案

主题探究学习:妇女解放教学要求:了解妇女解放的历史,增进对妇女权利的认识,树立进步健康、平等的现代性别观。

掌握收集、调查、分析、归纳信息的方法和报告、讨论的学习方法,尝试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

增强主动探索社会观的意识,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形成宽容、理解、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一、探究准备1.从文学作品中了解有关中国古代、近代妇女的生活情况,并就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2.就妇女解放问题向有关的老师或有学问的长辈请教。

3.阅读著名女诗人、女作家、女科学家的作品和文章。

4.搜集有关妇女解放的式料。

5.搜集表现女性形象的小说、戏剧、影视作品。

就教材或小说、戏剧、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展开讨论。

6.搜集、整理描写女性的有关词语。

7.在当地做社会调查,了解男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或家庭生活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二、阅读材料第一部分,了解有关“妇女解放”思想的条目和鲁迅先生的《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

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妇女解放”。

《秋瑾与妇女解放》、《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国妇女翻身记实》、《保障妇女的权益》。

第三部分,主要是看一看女作品的作品。

三、推荐网址1. 四、探究活动1.确立感兴趣的问题,分组承担并制定探究计划。

2.探究计划的内容:主题、探讨原因、已有资料、其他资料收集途径和方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探究成果展示形式(如文字、图片、口头发言等)。

3.如遇疑难问题,可以跨组进行讨论。

4.针对某些特定人物、事物做比较专门、深入的介绍。

其要求是:介绍的内容必须真实、全面,提供数据和资料;语言要准确,条理要清晰。

5.班上召开专题讲座。

6.专题介绍完毕,同学们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7.把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按年代、主题等进行整理分类撰写文字说明。

五、有关资料(一)妇女解放的话题重提之因虽然人生来有男女性别之分,但性别意识和性别平等的观念却并非与生俱来,尽管无数志士为争取妇女解放、实现男妇平等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现实生活的许多方面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男女平等的观念、意识也未在全社会人的头脑中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中国古代妇女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三从四德,缠足,古代妇女地位低下的原因
2、能力培养:
(1)通过阅读古代妇女受歧视和受摧残的材料,培养学生分析文字资料和由小见大对历史问题深入探讨的能力。

(2)通过结合古代文学作品谈谈古代妇女受压迫情况的活动,启发学生开阔视野,能够把不同课堂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妇女受儒家礼教的束缚,身心受到压抑的有关事例,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妇女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唤起他们对古代妇女悲惨处境的同情和思考。

(2)通过学习古代巾帼英雄的杰出贡献,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的,认识到社会上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从四德、缠足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贞节观
【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妇女
一、精神上的控制
1、“七出”规定
2、三从四德理论
3、贞节观
二、身体上的摧残
——缠足
三、中国古代杰出女性
1、蔡文姬
2、李清照
3、冯氏
4、黄道婆
【教具准备】
书本插图、补充资料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前一阶段,我们一起学习了士、农、工、商阶层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来谈谈另外一个独立的阶层——妇女。

(问)在你印象中,妇女阶层应该是指哪些人群?
(生答)略。

(问)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如何?
——十分低下
(问)结合书上的资料和你所知道的知识,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中国妇女地位低下的?
(学生讨论发言)略。

1、“七出”规定
2、“三从四德”理论
3、贞节观
(问)原因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言)略。

(师述)这些都属于精神上的摧残,而在身体上所受的摧残主要表现在于“缠足”。

(资料简介)
经研究考证,真正兴起女子缠足之风是在北宋。

但是,当时妇女缠足并不普及,仅限于上层社会,缠足者只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弯弓,称为“快上马”。

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女子以不缠足为耻。

到了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

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要求,女子的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要弓。

清代,妇女缠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社会各阶层女子,无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

女子脚的形状和大小,成了批判女子美丑的重要标准,甚至会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

据说,当时的江浙一带,世家大族女子无不裹脚,若裹脚至三寸则以为做女子分所应得,寻常居家者个个脚皆三四寸,若五寸外,不但做媒者碍口,则女子自觉难以见人,必不敢至亲友处赴席。

(过渡)在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压迫和摧残下,妇女的处境悲惨,但中国古代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妇女代表。

(学生活动)谈谈你所知道的杰出妇女和关于她们的一些主要事迹。

(资料准备)
蔡文姬,其父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她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董卓死后,他的部将又攻占长安,军阀混战的局面终于形成。

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齐被带到南匈奴。

在这十二年中,她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

当然她也为左贤王生下两个儿子。

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在这十二年中,曹操也已经基本扫平北方群雄,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

曹操当上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人一旦在能喘一口气的时侯,就能想到过去的种种,尤其是在志得意满的时侯,在这回忆中,想到少年时代的老师蔡邕对他的教导,想至、老师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

当他得知这个当年的女孩被捞到了南匈奴时,他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要把她赎回来。

蔡文姬多年被掳掠是痛苦的,现在一旦要结束十二年的羶肉酪浆生活,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力的左贤王,和天真无邪的两个儿子,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中,十二年的生活,点点滴滴注入心头,从而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蔡文姬一生三嫁,在被掠到南匈奴之前,曾远嫁河东卫家,卫家是河东世族,她的丈夫卫仲道更是大学出色的士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离开卫家回到老家。

她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黄道婆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公社)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为生活所逼,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

黄道婆重返故乡的时候,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仿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乡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

虽然黄道婆回乡后没几年就离开了人世,但是,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金兵果然中计,梁红玉站在金顶上擂鼓台,韩世忠率船队迎战,只听「咚,咚」战鼓响,金兵被韩世忠引入黄天荡,梁红玉三通鼓响,埋伏的宋军万箭齐发,顿时火光冲天,金兵纷纷落水,弃船逃命,死伤无数。

梁红玉以灯为引,指挥宋军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穆桂英
戏曲及小説《杨家将》中人物。

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説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

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

畲太君百岁挂帅,帅时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

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学生讲坛)让学生来说说他们心目中古代妇女的杰出代表,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活动)略。

〖小结〗略。

〖布置作业〗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