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心里发展的趋势
儿童心里发展的趋势
1. 自我感知和自我认同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自己的感知和认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
2. 社交能力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更多地与同龄人交往,发展社交能力。
他们学会合作、交流和解决冲突,建立友谊关系。
3. 独立性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学会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日常事务,如穿衣、洗脸、刷牙等,同时也逐渐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和心理。
4. 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不断发展,他们开始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和创造,并表现出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5. 倫理和道德价值观的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会对他人和环境负责并遵守社会规范。
6. 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更加清晰地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包括愉悦、sadness、擔心、激動、失望和愤怒等。
7. 学习兴趣和技能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对学习、探究和实践活
动表现出兴趣和热情,并逐渐培养出各种技能和能力。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生理成熟因素 ◈ 生理成熟,又叫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
度和水平。
① 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 ② 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③ 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家庭状况,周围的社会气氛等。
(三)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 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陈鹤琴
◈ 1.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 2.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 3.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二、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和成人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人的心理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如何了解它呢?最普通的办法 就是“察其言观其行”,这是由于人的任何有意行为或活动, 都是由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而人的心理总是通过他的言 语和行为或活动表现出来的。
(二)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在儿童活动中产生并转化的
◈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是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是 在儿童积极的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的矛盾以及客观事物同 儿童主体的矛盾在儿童头脑中的反映。一句话,儿童心理内 部矛盾是在儿童本身的积极活动中产生的。
◈ 1.同伴交往可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 ◈ 2.同伴交往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 ◈ 3.同伴交往可以满足儿童的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 4.同伴交往可以促进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谢谢观赏!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的高速度
◈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学前儿 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
※美国心理学家史莫克建议,教师应在下列各方面指导与运用班集体:第一,利用教师对班级的期望,使学生加强对自己与对班级的期望。
第二,利用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
第三,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接纳与爱护,促进学生之间的友爱与团结。
第四,利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发展与修正学生的共同形为标准。
第五,利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间彼此沟通的能力。
第六,利用师生和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加强学生间相互合作,团结一致的精神。
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
2、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
3、要有耐心和信心。
4、乐观、活泼的性格。
5、公正不自私。
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1、利用优生的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
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
3、较强的组织能力。
4、幽默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
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
7、公正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教师角色的心理特征1、热爱学生,期望学生健康成长。
2、意志坚定,善于支配感情。
3、学习兴趣浓厚,提高自己的愿望强烈。
4、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5、观察锐敏,善于了解学生。
教师应怎样进行正常的课堂交往?课堂中的交往主要是教和学双方,或者说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交往。
这个过程中发动者、引导者和主导者是教师,因而教师的胜任是正常交往的前提,他们应具备以下条件:1、对所教课题胜任2、应被学生视为可靠的、一致的、有预见力和乐于助人的人3、在讲授的可懂度、说服力和生动性方面可以接受。
4、讲授热情、目的明确、态度友好而坦率5、有接受反馈的愿望,乐于接受意见6、讲话的速度不要太快或太慢,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7、要有提问的技巧,不能只提知识性的简单问题,还能采用启发式提问。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首先要学会认知。
其次学会做事,最后,要学会生存。
陕师大远程教育学院.幼儿心理学作业答案
一、填空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
2、新生儿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是无条件食物反射、无条件防御反射、无条件定向反射。
3、学前儿童掌握实物概念的特点是以低层次概念为主,以具体特征为主。
4、感觉既是一种__生理____现象,又是一种__心理_____现象。
5、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使儿童产生的新需要与儿童自身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6、3---6岁学前儿童注意的特点之一是__无意注意_______占优势,___有意注意______逐渐发展。
7、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分为__横断研究_____和__纵向研究______两大类型。
8、幼儿真正掌握数概念包括三层含义,即__理解数的实际意义___ 、__掌握数的顺序____、___能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_____。
9、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表现在语音、词汇、句子、言语表达、内部言语的产生。
10、广义的学前期是指_ 0—6、7岁______。
11、个体发展中发生和成熟最早的心理过程是__感知觉______。
12、婴儿视觉集中现象在出生后___2___个月时表现比较明显和频繁,此时婴儿的视线能够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称为__移视__,__3__个月时能追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称为__追视_。
13、儿童心理实验分为___①实验室实验、②自然实验③教育心理实验____ 三种。
14、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上可以分为①实物观念、②社会概念、③数概念、④抽象概念。
15、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遗传和生理发展、②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③儿童自身和实践活动。
16、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①感知运动阶段、②前运算阶段、③具体运算阶段、④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二、判断题1、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都是在学前期开始发生的。
(正确)2、根据一两次观察结果就可以确定一个儿童的心理表现。
(错误)儿童的心理总是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要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必须观察她们的活动,但一两次对儿童活动的观察,会使儿童的心理表现受到外在因素的一些影响,使其不能真实地表现其心理活动,所以一两次不能确定一个儿童的心理表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及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练习举要及参考答案第一章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1)探索学前儿童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为一切有关儿童的实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首先为学前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其次,儿童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此外,儿童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创作、儿童出版物的策划和装帧、儿童玩具的设计和制作、儿童服装的设计、儿童食品的开发和调配等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B)。
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D)。
A、神经活动参与B、口腔与手的协调C、手与脚的协调D、眼手协调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A)。
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A)。
A、动作和语言B、记忆和动作C、记忆和语言D、语言和情景6、昔日同窗情,至今常怀念,这属于(B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C、形象记忆D、语词记忆7、儿童从5岁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这表明此时期幼儿已明显出现了(C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自我效能感8、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形象是属于(D )A、无意想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9.( A )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
A . 击剑反射B . 抓握反射C . 惊跳反射D . 游泳反射10.注意的( A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A . 指向性B . 集中性C . 特质性D . 顺序性11.( B)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为辨色力。
A . 视敏度B . 颜色视觉C . 空间视觉D . 形状视觉12.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C)性质的记忆。
幼儿园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doc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完备到完备。
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
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
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
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
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
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
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
(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2. 客体永久性:是指当一个物体从视野中消失后,儿童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3. 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4.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亲密的,持久的情感关系。
5. 结构性游戏:是有组织的目标导向的游戏,也就是说,儿童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操作,将一些无意义的材料变成有意义的结果的游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 至6 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 在怀孕后的第四周,胚胎第一个形成的是神经系统。
3. 婴儿从4 个月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性反应,能辨别彩色和非彩色。
4. 微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婴儿通过笑能引起其他人对他作出积极的反应。
5.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的评价标准出现之前,教师是影响儿童最有力的人物。
6. 到了2 岁左右,儿童歌曲的基本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自发唱出来的" 咿呀之歌" 已经具有了歌曲所具备的一个大体的构架和轮廓,心理学家称之为婴幼儿的"轮廓歌"。
7. 托马斯将儿童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和启动缓慢型。
8. 心理学家Parten 根据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性参与程度,将游戏分为四种: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联合游戏9. 儿童一般要到六七岁才能获得性别恒常性的认识。
10. 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结构,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11. 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1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既不是来自自主体( 即大脑),也不是来自客体( 即环境),而是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 4分)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 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021幼儿教师招聘之教育综合知识心理学客观题
学前心理学客观题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学前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到越来越复杂化,说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简单到复杂的趋势.2.儿童心理发展从具体到抽象的趋势表明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然后越来越概括化。
3.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是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体现了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从被动到主动的趋势。
4.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有了系统性、稳定性,这是心理发展从零乱到成体系。
5.幼儿的情感由易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6.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发展的高速度、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7.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8.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会使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不完全相同。
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特征1.婴儿期(0-1岁)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2.头几个月的婴儿主要靠无条件反射生活。
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心理的发生。
3.幼儿有意动作发生的标志是手眼协调(1-6月)动作开始发生,婴儿6个月左右开始认生,婴儿晚期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4.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动作逐渐发展完善、言语和思维真正发生(2岁)、独立性开始出现(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5.幼儿初期的年龄特征(3-4岁):1.最初步生活自理2.认识依靠行动(直觉行动思维)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6.幼儿中期的年龄特征(4-5岁):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7.幼儿晚期的年龄特征(5-6岁):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8.4岁以后儿童心理发展较大的质变,表现在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开始发展。
1.简要回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1.简要回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为:
1、从简单到复杂。
最初的心理活动知识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表现在两个方面:(1)不齐全到齐全。
(2)从笼统到分化。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
从认识过程看,最初是感觉过程,以后出现比感觉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凌乱到体系。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
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儿童的教育启示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儿童的教育启示
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儿童的教育启示
儿童身心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后到成人期间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育。
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完全的接受观念开始,逐渐形成一定的概念,并开始主动地探索和吸收知识。
2. 语言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发音到完整表达,由单词的重复记忆到句子的组合及意思的理解。
3. 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孤独和害怕不熟人开始,到能够和其他人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
4. 人际交往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根植于家庭的社会化开始,到可以适应外部社会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
对儿童教育而言,上述的规律启示我们:
1. 教育教师要根据儿童具体的认知发展水平,适当地选择教学内容,使儿童学习更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勤奋学习热情;
2. 教育教师要根据儿童具体的语言发展水平,用恰当简单的语言清晰地表达教学内容,依照儿童的理解能力慢慢地引导他们;
3. 教育教师要根据儿童具体的社会发展水平,给他们提供正确的社会概念,让他们认识的到社会规律;
4. 教育教师要让儿童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完善他们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儿童的教育启示,主要
是教育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会及人际交往发展的实际水平,实施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其整体身心发展。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集锦(考场专用)
答:现代社会发展客观上不断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本身水平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教师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全新的富有时代色彩的要求。
19.简述目标编写的ABCD模式。3
答: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有必要在这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ABCD结构模式:(1)应明确教学对象(A,即Audience);(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B即Behaviour);(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C即Conditions);(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D即Degree)。
2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4
答:①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②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③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27.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其理论。4
答: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历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的阶段:①信任对不信任,0—1岁。②自主对羞怯、怀疑,2—3岁。③主动对内疚,4—5岁。④勤奋对自卑,6—11岁。⑤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⑥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⑦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⑧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20.简述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3
答:(1)对象与行为的表述。(2)条件的表述;(3)标准的表述。21.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3、5
答:布鲁姆认为,为协助教师教学和进行评价,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他采用科学分类的方法,分析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教学目标后将其分为认知、情意和心因动作三大类。(1)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审。(2)情意领域教学目标:接受、反应、组织、评估、组织、价值的性格化。(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言语交流、言语行为。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福师1203考试批次《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B)。
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D)。
A、神经活动参与B、口腔与手的协调C、手与脚的协调D、眼手协调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A)。
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C)。
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A)。
A、动作和语言B、记忆和动作C、记忆和语言D、语言和情景6、昔日同窗情,至今常怀念,这属于(B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C、形象记忆D、语词记忆7、儿童从5岁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这表明此时期幼儿已明显出现了(C )A、道德感B、美感C、理智感D、自我效能感8、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形象是属于(D )A、无意想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9.( A )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
A . 击剑反射B . 抓握反射C . 惊跳反射D . 游泳反射10.注意的( A )是指在某一时刻人的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而离开了另外一些对象。
A . 指向性B . 集中性C . 特质性D . 顺序性11.( B)指区别颜色细致差异的能力,亦称为辨色力。
A . 视敏度B . 颜色视觉C . 空间视觉D . 形状视觉12.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全都是(C)性质的记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七一、从简单到复杂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三、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
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
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
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
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
试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试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你知道吗,小宝贝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们神奇的心理成长之旅。
一开始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那叫一个懵懂,就像一张空白的画布。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好奇。
比如说,几个月大的小宝宝,看到色彩鲜艳的东西,眼睛就会瞪得圆圆的,这就是他们在感知世界呢。
再长大一点,他们会变得特别依恋爸爸妈妈,这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安全感。
等到两三岁的时候,小家伙们可就有自己的小想法啦,会开始跟大人说“不”,这其实是他们自我意识在觉醒哟。
他们想要自己做主,想要尝试新的事物。
而且呀,这个阶段的小朋友情感也变得丰富起来,高兴的时候会哈哈大笑,不开心了就会哇哇大哭。
再往后,上了幼儿园,他们会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会分享,懂得合作,社交能力就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发展起来。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就像一颗小种子,一点点发芽、长大,充满了惊喜和变化!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来唠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呗!你瞧,那些小不点儿刚出生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和吃奶,那时候他们的世界可简单啦。
不过很快,他们就会对声音有反应,听到妈妈的声音会安静下来,这说明他们开始感知外界啦。
等稍微长大些,宝宝们学会了翻身、坐起来、爬来爬去,这时候他们的探索欲可强了,看到啥都想摸一摸、抓一抓。
接着呢,他们会说话啦,虽然一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词,但这可是个大进步。
他们开始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有时候还会模仿大人说话的样子,超级可爱。
到了三四岁,小家伙们的想象力开始爆棚,经常会编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故事,这是他们创造力在发展哟。
还有哦,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被表扬了就开心得不行,被批评了可能会难过好久。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真的太有趣啦,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变化和惊喜,就像一部精彩的成长大片!。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出生到六岁阶段的心理发展,也可以称为婴儿及幼童期。
这个时期是一个孩子从一个没有社会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孩子转变成一个与社会及家庭有着真正紧密关系的孩子的重要发展阶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一般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将会学习和演练各种认知活动,如观察,认同,分类,比较,推理,总结等。
他们的记忆能力也在这个阶段有很大的提升。
他们将会学会将事物保留起来,回忆以往发生的事情,并且有能力将这些记忆和事实结合起来学习。
2.言发展。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逐渐从发出单一的高频语音,发展到可以表达自己需求,说出故事等。
也就是说他们会学会说话,也会可以听懂别人讲的话,并且有一定的理解力。
3.会发展。
孩子们将会学习并真正体会到感情和关系。
他们将会逐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玩耍,建立社交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以及礼貌性地处理矛盾等。
4.绪发展。
在学前阶段,孩子们会学会表达不同的情绪,根据情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反应。
他们会知道自己有什么感受,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并会正确地表现出自己的情绪。
5.我管理。
这个阶段的孩子们将会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逐渐建立自制力,例如受到表扬时,可以自己保持安静,而不需要明显的礼貌,或者是被批评时,能够很快的纠正自己的行为。
总之,孩子们在学前阶段会有着非常迅速的心理发展。
他们将会更好的理解,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学会与家庭和其他人建立真正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会有较大的认知进步。
而这些发展将会为孩子们未来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为了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家长应该尽量多的给予孩子支持,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以保障孩子的心理发展得到最好的拥护和照料。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6岁期间心理功能和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儿童经历了从无知无能到逐渐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变化。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有一些趋势和特征,下面将进行探讨。
一、认知能力的逐渐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有着长足的发展。
在早期,他们主要通过感官接受信息,并逐渐形成对于周围环境的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时间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计数和分类。
此外,学前儿童还开始懂得使用符号来表示对象,例如数字或者文字等。
二、情绪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情绪和社会能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他们开始展示出一定的自我意识,并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他们可能出现情绪的起伏,例如愤怒、喜悦和悲伤等。
此外,学前儿童还能够理解并回应他人的情绪,开始懂得与别人分享和合作。
三、语言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有着巨大的发展。
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语法规则,开始能够用较复杂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
除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学前儿童还开始懂得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意思。
在这个阶段,家庭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增强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增强。
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故事和角色,并能够使用想象来解决问题。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对于儿童的艺术和创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自我评价和自尊心的建立学前儿童开始逐渐建立起自我评价和自尊心。
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貌有一定的认知,并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自我价值观。
家庭和社会环境对于儿童自尊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六、学习兴趣和好奇心的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这一阶段也得到了培养。
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常常主动去探索和尝试。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的过程。
这一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一般趋势。
下面将从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四个方面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认知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认知能力,比如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儿童在学龄前期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数学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
到了青少年期,他们的思维逐渐变得抽象和理论化,能够进行更复杂的思考和推理。
情感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亲子关系和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交往来建立情感依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与同伴建立起友谊关系,并逐渐独立于父母。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情感波动和情绪调节的困难。
然而,随着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他们逐渐学会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关系。
社交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来学习社会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在学龄期,儿童开始逐渐理解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并能够进行合适的社交互动。
到了青少年期,他们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和探索自己的社会角色。
行为方面,儿童在早期主要是通过直接满足基本需求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遵守社会规则和约束。
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会经历一些行为问题,比如挑战权威、抗拒规则。
然而,随着社会认同的建立,他们逐渐学会适应和遵守社会规则,并表现出更成熟的行为。
总的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依赖性到独立性的转变,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从情感依恋到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以及从基本需求满足到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改变。
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1)综合的分化:各部分相对独立的特殊动作是从未分化的浑然一体的动作中分化出来的,分化了的特殊动作既可以彼此独立的进行,同时又可按照个体的目的在种种行为中得到整合和系统化;(2)平衡化:各个活动和认识彼此联系整合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化以后,个体的动作就逐渐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平衡;(3)概念化:随着不断的发展,儿童的动作逐渐不受个别的具体状况支配,能够概括、抽象的运算课题情境所包含的种种因素间的功能关系;(4)社会化:逐渐能将个体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开来;(5)个性化:新生儿接触的东西不同,逐渐显现出个性差异。
3、简述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4、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P96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从每个年龄阶段中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的稳定性:(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可变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5、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不同而相继的阶段,各阶段各具特点,这些特点是在儿童成长中对环境里各种经验进行组织和改编的方式中表现出来的。
(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特征:从被动的反应到积极而有意的反应;从不见即无知,进而到随运动中的物体,以至了解物体长存;藉操纵物体的本身以了解物体的属性;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界环境;能发现达到目的之新手段;缺乏以语言或抽象符号为物体命名或分类的能力;(2)思维准备阶段(二至七岁):逐渐能从记忆过去的经验到想象未来;每一儿童所使用的文字有其个人的私自意义;儿童分不出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不同,以其直觉与感觉解释其所见所同;不易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万物皆有生命,常与玩具交谈;专心于他所一时注意的事物而忽略其余;由于集中,儿童对质量的保存异常困难;思考有不可逆性,思维只能前行,不能倒退;(3)思维阶段(七至十一岁):思维具有相当的弹性;思考可以逆转、矫正,甚至重新开始;儿童已能对一个以上的因素同时注意;对同一问题,接受不同的观点;虽能了解原则与规则,但对于应用原则时经常“咬文嚼字”;(4)抽象思维阶段(11至15岁):思考为假设的与演绎的,将可能性转化为假设并予以求证;思考为命题的思维,以句子代表命题,并发现命题间的关系;思考为组合性分析,将因素个别分析后予以综合以解决问题。
6、简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分期理论的教育意义。
(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7、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
(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1岁:新生儿要学习的基本态度在于他们能够信任他周围的世界;(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2岁到3岁;(3)主动对内疚,从4到5岁;(4)勤奋对自卑,从6到11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12到18岁;(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8、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阶段:惩罚与服从的定向;操作与关系倾向;(2)习俗阶段: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3)后习俗阶段:社会契约方法定向;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他认为,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
9、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的想法,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和体系。
(1)动机来源: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2)内容和性质:正确和错误的动机;(3)从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的久暂来划分,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短近的学习动机。
2、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好,效果好;
3、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可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但应明确,学习竞赛可能有消极作用;奖惩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条件。
(1)当学生具备学习动机而未被激发时,激发学习动机需要它在学生的整个动机结构中居于重要的地位;(2)学生个人必须对学习任务胜任;(3)各种内部和外部的干扰应减少到可控制的程度;(4)学生应有学习成功的期望。
5、怎样利用注意的规律教学。
(1)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做斗争;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的组织活动,使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能服从于当前的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3)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6、直观教学有哪些类型?怎样在教学中运用这些不同类型。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语言直观。
运用:(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越精确;(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的效果。
7、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3)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8、怎样预防学生疲劳。
(1)防止过重负担,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2)建立与执行符合卫生要求的作息制度;(3)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适当注意休息和营养。
9、简述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焦虑对学习起促进或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学生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
难易的程度;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等。
10、简述课堂管理的原则。
(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行为的技巧,这些技巧中首要的是掌握了解学生行为原因的方法;(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11、简述学生自我意识对学习的影响。
自我意识和学习成绩相互影响。
12、简述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原则。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与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
13、简述父母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则。
(1)愿意花时间关照子女的学习;(2)愿意辅导子女的学习,但要鼓励子女学会自我依赖;(3)期待子女适当的学习成就,进行合理竞争,获得必要成绩,追求更高学习水平,鼓励子女和同学共同学习;(4)鼓励子女正确的学习行为;(5)提供子女心智发展所需的家庭环境;(6)善于使用外界的学习资源;(7)及早帮助诊断子女学习的优点及缺陷。
14、简述可教性智能不足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目标:(1)习得社交技能;(2)习得赖以谋生的职业技能;(3)学会独立、安逸的情绪反应;(4)形成清洁卫生和保健习惯;(5)学习基本课程;(6)学会正当娱乐,以利用闲暇;(7)学会适应家庭生活,以扮演适当的家庭角色;(8)形成起码的集体生活的能力。
原则:(1)不再使学生遭受失败;(2)尽量及时强化;(3)规定能完成的任务;(4)有系统的揭示教材;(5)小步子教学,必要时采用过度学习;(6)注意提供个别指导
15、简述常用的因材施教策略。
(1)能力分班或分组;(2)跳级;(3)留级;(4)复式教学;(5)程序教学
16、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
(1)正确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