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2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通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归纳和总结能力。
(三)通过探究性实验活动感受科学就在身边,体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二)难点: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三、教学方法(一)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分析法:在学习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用具细棉线、小车、钩码、带有滑轮木板等。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呢?(二)探究新知:力的平衡1、学生在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题:一个物体虽然受几个力作用,但这几个力的相互抵消,相当于,这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这时物体处于。
教室里的电风扇受到,由于电扇处于静止状态,所以电风扇处于状态,这两个力是一对。
2、学生分组讨论,举几个处于平衡状态物体的例子,并进行受力分析。
3、练习:下列四种情况中,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而保持平衡的是()A、草地上滚动的足球B、自由下落的石块C、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的人D、沿斜坡加速向上行使的汽车(三)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提出问题: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必须满足什么条件?2、猜想假设:由力的三要素想到:这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大小,方向。
还可能的关系是这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3、设计实验:(1)如何探究两个力的大小相等?(2)如何探究两个力的方向相反?(3)如何探究两个作用在同一物体上?(4)如何探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进行实验,合作完成。
5、得出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且作用在,则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6、评估交流:某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力的大小是否相等时,发现两个拉力的大小始终不相等,而且总是相差相同的数值,原因可能是什么呢?(四)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如下图所示,各物体受到的两个力中彼此平衡的是()2、一电灯吊在天花板上,下列的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灯受到重力与灯对线的拉力B、灯受到的重力与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C、灯线对灯的拉力与灯受到的力量D、灯线对天花板的拉力与灯线对灯的拉力3、某同学沿水平向南的方向用20N的力推着一辆车匀速前进,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是,方向是,小车在竖直方向上还受到和的作用,它们是的。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教学课题:二力平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及时巩固知识,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总结]
1、二力平衡条件: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非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ng760906/cmd.html?uid=17576&do=warecomment&fileid=7567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受力情况和运动状/feilong760906/cmd.html?uid=17576&do=warecomment&fileid=75666
观看PPT上图片,如图9-1所示物体各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观看PPT,结合实验室提供的器材自己动手实验
[提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可以试着从这三个要素来考虑。
[做一做]学生分组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小结归纳]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八字口决”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点拨]四个场景分别为“匀速行驶”和“匀速吊起”,两者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花瓶和石头虽然受力性质不同,但都处于静止状态。我们把这两者都称为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小结归纳]二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称做二力平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二力平衡》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
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五、巩固练习: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表格式教案设计——二力平衡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提出猜想并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经过交流得出结论
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4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怎样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题
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流程图
复习提问
回忆、回答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练习
七、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操作、现象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本课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
6培养对物理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7培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已能够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三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二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力平衡教案初中物理
二力平衡教案初中物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 学生能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生能够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 学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二力平衡的概念及条件。
教学难点:-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绳子、木板、滑轮、重物、气球等。
-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基本概念,复习力的作用效果。
2.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情况?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二力平衡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物体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这两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2.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a.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b. 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直线上。
c. 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d. 两个力的方向相反。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a. 用绳子悬挂一个木板,木板上放置一个重物。
b. 改变绳子的拉力,观察木板和重物的运动状态。
c. 讨论并引导学生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2. 提问: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延伸:-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分享二力平衡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 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二力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和条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力平衡》教案(优秀)
《二力平衡》教案(优秀)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4篇《二力平衡》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一)教学目的1.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教具滑轮、硬纸片、钩码、细绳、剪子.(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什么叫惯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有惯性?二、引入新课三、力的平衡教师:请大家思考,你见过的哪些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保持静止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室内的吊灯受到重力和拉力,吊灯保持静止.放在地上的水桶受重力和地面对它的支持力,水桶静止.课桌受到重力,书本对它向下压的力和地面的支持力,课桌静止.教师: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能见到.一列火车在一段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火车受重力、支持力、水平向前的牵引力和向后的阻力.教师: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吊灯的静止状态可知吊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相互平衡.教师: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说法叙述上述各例中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它们个自受到的力之间的关系.(学生叙述)四、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师:二力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研究这种情况.教师演示课本所示实验并讲解这个木块受两个拉力.当两个拉力大小不等时,木块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当两个力大小相等,力的方向互成角度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当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行时,木块也不能保持静止.这两个力不能平衡.(演示)教师提问:要使木块静止,这两个力应该满足哪些条件?(学生回答)我们使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重复刚才的'实验.(演示)我们发现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这两个力是平衡的.(演示)可见,两个力的平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根据同一条直线上力的合成的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彼此平衡时,物体受到的合力是0.五、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图示略)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力,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静止;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例如,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在竖直方向上重力和支持力平衡,如果牵引力大于阻力,火车将加速;如果牵引力小于阻力,火车将减速;牵引力和阻力相等时,水平方向二力平衡,火车匀速直线前进.六、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可以粗略地概括如下.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不会改变.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八、作业(四)说明本节课有三个重要环节.由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给出什么是平衡力;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平衡力和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意义有两方面,根据运动状态分析力的情况和根据受力情况判断运动状态.建议老师们突出这三个环节,使学生有非常清晰的思路,以免学生把平衡力和二力平衡的条件混为一谈.(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二)重点与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2.新课教学[板书1]三、二力平衡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板书2]2.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研究对象:木块.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1)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向右运动.(2)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保持静止.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板书5]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定)研究对象:电灯.(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判)运动状态:静止.(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3)匀速下落的。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和反思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和反思-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二力平衡》的教学设计和反思凤翔县职教中心肖红江摘要: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初步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
“二力平衡”安排在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力”后,考虑到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本设计从如何指导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开始,延伸到学生自主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突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一、教材分析《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是中职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等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对力的学习和机械运动的学习,已经对力和机械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将力和机械运动联系起来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过。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基础。
本节内容是对物体运动状态和受力关系的探究。
初学者在概念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学过程应细致,探究活动应到位。
三、设计思想整体上以实验和实验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
通过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对“弹簧测力计应沿水平匀速拉动物体”的不解引入课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采取设问让学生发现问题和引导学生设计、观察、探究、分析讨论的教学策略,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
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在探究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领略物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魅力。
通过小组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反馈,体现物理学科特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相互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②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力平衡条件难点: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同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教学工具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片上有几个洞),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列举: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在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二.新课教学1.力的平衡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一、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二力平衡》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应用二力平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来自过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使学生
会探究的方法和感受“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会”。
重点:二力平衡的条件理解及应用。
难点: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释自然想象。
学生学习平衡力概念时,通过复习提问引入举例,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二力平衡》
称
本节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物体受力情况的
分析引出平衡力的概念,通过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 教材分析
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然
后应用二力平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1)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学生学习能 学生易于接受,可当学习“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
力分析 在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上有一
定困难,这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
教学策略选
用牛顿第一定律作为引入,提出问题并结合生活实
择与设计 际举出例子。通过实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合 作讨论、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等,一步步深入,能达到对 知识的理解并不难。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增强学生 的求知欲望,更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 学态度,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 率。回答提出的生活问题,并指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1、引入: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提出问题:保持静 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不受到力吗? 2、问举例:(1)悬挂着的电灯(2)桌面上的书 本(3)匀速下降的人和降落伞 3、提问:(1)电灯不受力吗?(2)书本不受力 吗?(3)人和降落伞不受力吗?(受力,但这些力有 什么样的特点) 4、设计实验进行分析:(1)f1 与 f2 在同一条直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 能够应用Newton第一定律和受力分析法解决二力平衡的问题;3.培养学生观察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2.掌握解决二力平衡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运用受力分析法解决二力平衡问题。
教学准备:1.实验台;2.不同重量的物块;3.吊球;4.胶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教师用实验台、吊球和不同重量的物块进行教学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在一条绳子的两端吊挂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如何调整物体的位置才能使它们处于平衡状态?请同学们进行讨论。
Step 2:讲解(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当两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力?2.引入概念:“二力平衡”,并讲解其含义。
3. 介绍Newton第一定律和受力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说明其在解决二力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Step 3:展示实验(20分钟)1.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别用不同质量的物块进行实验,观察物块在绳子两端的位置变化,使得物块处于平衡状态。
记录下调整的方法和观察结果。
2.请每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得出使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所需的条件。
Step 4:解决问题(20分钟)1. 结合实验结果和Newton第一定律的原理,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在不同情况下物块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示意图。
2. 引导学生运用受力分析法和Newton第一定律,解决给定的二力平衡问题。
3.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何调整桌上的物体使其处于二力平衡状态?Step 5:总结(1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强调二力平衡的重要性。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回顾。
3.提问学生:二力平衡问题可以应用于哪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
初二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精选6篇)《二力平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生活中的静止和匀速运动现象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没有解决的问题: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从而建立了平衡状态、平衡力的概念;并进一步指出最简单的受外力平衡的情况是二力平衡,随后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以后,利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受到的这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使学生的认识从理论上提高一步,同时初步建立平衡力的合力为零的印象。
再联系具体事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材通过“想想议议”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本节的重点是研究总结物体平衡的规律,规律教学应首先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再对实验结果概括、总结得出规律。
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
教法建议1、本节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
力的平衡教案初中
力的平衡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
-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 能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 学会使用平衡力的概念来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力的平衡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合作精神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 能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并认识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与运动状态之间关系的思考。
二、新课教学1. 力的平衡概念- 解释力的平衡的概念,即物体在受到多个力作用时,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现象。
2. 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实验探究-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二力平衡的条件。
使用滑轮和木板 setup,挂盘和砝码,让学生通过调整力的大小和方向,使物体保持平衡状态。
4.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解释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强调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而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的力。
三、巩固练习- 给出实例,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问题,如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计算力的大小。
四、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力的平衡的概念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 让学生反思通过实验和观察,对力的平衡现象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的稳定性、人体的运动等。
教学反思:-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教案+知识点+练习+中考连接)
教师姓名张祖坤学生姓名填写时间学科物理年级初二教材版本苏教版第章第节阶段□观察期第()周□维护期教师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课程名称力与运动课时计划第()课时共()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同步教学知识内容:复习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复习教学过程二力平衡1、平衡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该物体即处于平衡态。
(物体不受力,或者所受合力等于零)2、二力平衡: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态。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牛顿第一定律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与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快慢、物体的形状、所处的空间、是否受力无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的大小可通过改变物体质量来改变)。
2、牛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惯性的利用:弯弓射日、跳远前的助跑惯性的危害:刹车后汽车还往前滑行力与运动的关系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力也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是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受力情况表现形式运动状态是否改变遵循规律不受力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改变牛一定律所受二力平衡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改变所受力不平衡加速、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改变(2011达州)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B、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D、与压力大小有关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一面较光滑一面较粗糙的长木板、两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支弹簧测力计。
(1)实验中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木块,是因为由知识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初中力的平衡优秀教案
教案:力的平衡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能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让学生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2. 认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具:两端有滑轮的直木板,小车模型(玩具小车)、挂盘、砝码等。
2. 实验材料:剪刀、绳子、滑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引入力的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为什么有些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有些却不能?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的平衡。
二、新课(20分钟)1. 教师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力的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示例:展示一个悬挂的电灯,让学生观察电灯受到的重力和拉力,引导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讲解:解释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了解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用滑轮、绳子、挂盘等器材搭建一个简易的平衡系统。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不同。
3. 教师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应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求力的大小或判断物体的状态。
示例:展示一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让学生分析小车受到的平衡力,引导学生运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求解力的大小。
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巩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教师选取学生的回答或解题过程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引言二力平衡是大学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建立基本物理概念和学习物理学的关键课程。
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运用生动的实例和互动课堂,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基本物理概念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二力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二力平衡的判定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3. 提高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性质。
2. 二力平衡的判定方法和示例。
3. 二力平衡的应用和实验。
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讲授教材和示例,介绍概念和原理。
2. 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
3. 实验演示:设计物理实验,加深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 课堂互动:在课堂上举行小组竞赛和互动活动,增加课堂趣味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进程1. 预习:学生通过课本预习,熟悉二力平衡概念和原理。
2. 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和应用。
3. 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问题,以探究性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验演示:设计物理实验进行演示,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二力平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5.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竞赛、课堂互动等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6. 精讲精练: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7.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练习题和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知识以及自主探索新的物理学问题。
六、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1. 在讲解和实验演示中需要注意示意图和实验器材的准备。
2. 在互动探究环节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调研和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
3. 在课堂互动和竞赛活动中需要注意规范引导和注意安全。
4. 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并激发兴趣,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课题:二力平衡课型: 新授课时: 1课时主备人:侯喜英审核人: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
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探究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浮力、压强知识的重要基础,更为高中学习多力平衡以及力矩的平衡做铺垫,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2)对教材的处理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将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十二章《运动和力》的第六节,它的前面是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长度、时间及其测量、牛顿第一定律、力。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牛顿第一定律,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设计理念本节课是一节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新授课,重点是强调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归纳和应用。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处处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多媒体进行点拨。
实验前,让学生清楚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这样让学生在实验时不至于手忙脚乱。
实验时,我让学生三人一组,尽量让学生多做、老师少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实验结论也通过学生相互讨论获得。
通过多媒体将书本静态的图变成学生乐于观看的动态视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2、通过分析与讨论生活中的平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力平衡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对待事物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作风。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案+翻转式)
教材 分析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与 课时 学习 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组织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和平衡状态, 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会应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不仅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而且 能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明确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3.通过积极参与实验探究及对二力平衡 的条件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提高概括能力;增 强与其他人合作的意识。学习目标:1.知道平衡力的概念和物体的两种平衡状态。2 探究知道平衡力的条件。3.学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 学 设 计 首 页
课题 二力平衡 课型 新课 教学 课时 1 第几课时 1
课标 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 依据 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本节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力的平衡概念、二力平衡条件及其应用。二 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而保持的平衡状态,是物体受力平衡问题中最简单的一 种情况,在力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延续,又是今后进一步 学习其它力学知识的基础,所以二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一个纽带。这部分 内容和方法的学习,关系到学生以后会不会进行受力问题的分析问题。因此,学习 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 (2)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探究这种方法,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 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 (3)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电梯停止在三楼,要使它匀速上升到四楼, 所用的拉力必定大于电梯静止时受到的力;当我们推讲桌而推不动的时候,学生往 往会认为这是推力小于阻力的原因等。 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一个物体在平衡状态下, 对平衡力的理解和应用产生思维障碍。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摹豢 j 蠡 绺 簟 l 纛循
.
— 臻 曩鸯藏锚
1教 材 分析
本节 出 自人 教版九年级《 物理》 第 十二章“ 运动和力 ” 中 的第六节 “ 二力 平衡 ” 。主要涉及的 内容有三个方面 : 力的平 衡概念 、 二力平衡条件及 其应用 。二力平衡是物体受两个力 作用而保 持的平衡状态 ,是物体 受力平衡 问题 中最 简单 的 种情况 , 在力学中的地位 十分重要 。它既是牛顿第一定律 的延续 , 又是今后进一 步学 习其他力学知识 的基础 , 所以二 力平衡知识是联系新 旧知识的一个 纽带 f I j 。这部分 内容和方 法 的学 习 ,关系到学生 以后会不会 进行受力 问题 的分析 问 题 。因此 , 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义 。
总第 2 7 3 期 2 0 1 4 年3 月m
纽 毛c c
T h e S c i e n c e E d u c a t i o n Ar t i c l e Co H e c t s
To t a 1 . 2 73
Ma r c h 2 0 1 4 ( C )
s t r e s s r e l te a d p r o b l e ms , a n d g r a s p he t d e i f n i t i o n o f b la a n c e ,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a p p l i e a t i o n s f o t w o f o r c e s h a l a n c e t h r o u g h c l a s s — r o o m i n t e r a c t i o n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a l i n q u i r y . Ke y wo r d s b la a n c e f o r c e ; he t d e i f n i t i o n o f t wo f o r c e s b a l a n c e ;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12.6二力平衡》新课标教学设计(方案二)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答: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放在桌上的书是静止的,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受到牵引力和阻力•可见,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可能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这是因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也就是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2•新课教学
[板书1]三、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 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板书2]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将光滑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放在木板上.(木板为 45厘米X 60厘米, 板上安装2个定滑轮,3个羊眼圈.
木块上安4个挂钩.如图1所示)在木块挂钩1、 2上拴好细绳并跨过 滑轮,绳下端各挂若干钩码如图 2所示.
研究对象:木块.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 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 始向右运动.
(2)
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 1个钩码.放手
后,木块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如图3所示,把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的挂钩
1、4上,另一端 各穿过羊眼圈
2、3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开始运动. 甜湮米——
H
看来两个力只是大小相等,方向不相反,是不能互相平衡的•如果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也相反,是否就可以平衡呢?
[实验3]装置与图3相同,将两根细绳的一端分别拴在木块挂钩3、4上,另-
端各穿过羊眼圈1、2后分别挂1个钩码•放手后,木块由静止发生转动.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 ⑵ 方向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4]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
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
料板上的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板书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板书4]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牵引力 F ,阻力F .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 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板书5]3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1 . (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 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
(2) 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
(3) 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重力、阻力)
(4) 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牵引力、阻力)
例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 F ,受到的阻力为 F .
(1)当F > f 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⑵当F=f 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 v f 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研究对象:汽车.
两个力的关系:F > f ,两个力不互相平衡, F 合=F — F .
运动状态:不能处于平衡状态.
结论:汽车在F 合作用下将做加速运动
.
当F=f, F V f时汽车将做什么样的运动,请同学们分析.
例3•如图5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示数为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答:支持力是2牛.
3•布置作业
(1)思考题:课本第108页“想想议议”.
(2)书面作业:课本第108页练习1-4 .
(3)做做看:课本第112页巧找重心.
(四)教法说明
1•讲述物理规律的课,一般分四步进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实验
研究问题;(3)分析、概括得出规律;(4)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懂得按照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来认识、处理问题会更有效.
2•教法上采用边提问,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对传统的二力平衡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使演示的现象更直观、鲜明,便于从实验现象导出结论•为使更多的学生能看清现象,可在实验装置后放一面与水平面成45度角的平面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