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分析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检测食物营养实验报告(3篇)

检测食物营养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营养价值越来越关注。

为了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为人们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种类及含量。

2. 掌握检测食物营养成分的方法。

3. 为合理搭配膳食提供依据。

三、实验原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

本实验采用以下方法检测:1. 蛋白质:采用双缩脲法检测,通过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生成紫色复合物,根据紫色深浅判断蛋白质含量。

2. 脂肪:采用索氏抽提法检测,通过有机溶剂提取食物中的脂肪,测定提取物重量,计算脂肪含量。

3. 碳水化合物:采用费林试剂法检测,通过碳水化合物与费林试剂反应生成红色沉淀,根据沉淀颜色深浅判断碳水化合物含量。

4. 维生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通过提取食物中的维生素,测定其含量。

5. 矿物质: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通过测定食物中矿物质的吸收光谱,计算其含量。

四、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天平、烘箱、索氏抽提器、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2. 实验试剂:双缩脲试剂、索氏抽提剂、费林试剂、维生素提取剂、矿物质提取剂等。

3. 实验样品:鸡蛋、牛奶、大米、面粉、蔬菜、水果等。

五、实验步骤1. 蛋白质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物样品,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均匀。

(2)将混合液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沸腾,保持5分钟。

(3)取出混合液,冷却至室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

(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蛋白质含量。

2. 脂肪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物样品,加入索氏抽提剂,进行索氏抽提。

(2)将提取物转移至烧杯中,用烘箱烘干至恒重。

(3)称量烘干后的提取物重量,计算脂肪含量。

3. 碳水化合物检测:(1)称取一定量的食物样品,加入费林试剂,进行水浴加热。

(2)观察沉淀颜色,根据颜色深浅判断碳水化合物含量。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_3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_3

食品安全分析技术实验报告学院专业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2 年10 月25 日成绩教师签字实验名称气相色谱分析一、实验目的:了解色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启动、参数选择、仪器的用途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二、实验内容:1气相色谱仪结构气象色谱仪一般由载气系统;进样系统;色谱柱和柱箱,包括恒温控制装置;检测系统;记录系统。

2气相色谱仪启动打开载气;设定均样,色谱柱和检测器的温度;将相关气体打开,点火;基线平稳则色谱仪启动完成。

3气相色谱仪的参数选择载气的流速(1ml/min,一般用分流装置控制);色谱柱温度;进样气的温度;检测器的温度;辅助气体(氢气,空气)的流速。

一般设置流速:尾吹气(N2):H2:空气=1:1:10等作为气象色谱仪选择的参数。

4气相色谱仪的用途适用于沸点在400度以下,能汽化,热稳定性好的所有有机物。

5气相色谱仪的定量方法:面积内标法、面积外标法、绝对标准曲线法、峰面积百分率法三、白酒中醇酸酯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学习气相色谱内标定量分析白酒中醇酸酯的方法(二)实验步骤:1、仪器:日本岛津气相色谱仪GC-2010,FID检测器,聚乙二醇2000色谱柱,柱长 30m 内径0.25mm 膜厚0.25μm2、溶液配制:用50%的乙醇溶液,分别配制2%的乙酸乙酯,异丁醇,乙酸,乙酸正戊酯溶液。

3、仪器操作条件:色谱柱温度:60℃以每分钟5度的速度升温到150度进样器温度:180℃检测器温度:180℃氮气流速:1mL/min分流比:1:204、组分定性分析:见图一(1)取白酒1μL注入色谱仪进行分离分析。

(2)取2%的乙酸乙酯,异丁醇,乙酸,乙酸正戊酯各100μL分别放入4个离心管中,再分别加入900μL50%的乙醇水溶液。

(3)分别取上述液体1μL注入色谱仪进行定性分析。

5、白酒中乙酸乙酯,异丁醇,乙酸的定量分析(1)取2%的乙酸乙酯,异丁醇,乙酸,乙酸正戊酯各100μL放入一个离心管中,加入600μL50%的乙醇水溶液。

食品试验设计实验报告

食品试验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食品中总酸度的测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中总酸度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 掌握酸碱滴定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3. 学会使用酸碱滴定仪进行实验操作。

4. 培养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物质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

食品中的总酸度可以反映食品的酸味程度,是评价食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实验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的总酸度,以酚酞为指示剂,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根据消耗的碱液体积计算总酸度。

四、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酸碱滴定仪、电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烧杯、锥形瓶、漏斗、滤纸等。

2. 试剂:1000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待测食品样品、蒸馏水等。

五、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溶液:准确称取 1.0000g基准邻苯二甲酸氢钾,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10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至刻度线,摇匀。

此溶液为0.1mol/L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

2. 标准溶液标定:准确移取25.00mL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

3. 样品预处理:准确称取5.0000g待测食品样品,加入50mL蒸馏水,搅拌溶解,过滤。

4. 样品测定:准确移取25.00mL样品溶液于锥形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

5. 计算总酸度:根据标准溶液标定和样品测定的结果,计算样品中总酸度。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溶液标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为V1,根据公式C1V1 = C2V2,计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2. 样品测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体积为V2,根据公式C2V2 = C3V3,计算样品中总酸度。

食品排序检验实验报告(3篇)

食品排序检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排序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通过实验,掌握食品感官评价的技巧和标准。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食品排序检验是一种通过比较和评价食品品质的方法,旨在确定食品在不同感官特性上的优劣顺序。

该方法主要依靠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等,对食品进行综合评价。

三、实验材料1. 食品样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肉类、乳制品等。

2. 感官评价人员:选择具有良好感官评价能力的人员,如食品专业学生、教师等。

3. 评价工具:评分表、计时器等。

四、实验方法1. 样品准备:将食品样品按照要求进行预处理,如洗净、切片、去核等。

2. 感官评价人员培训:对评价人员进行感官评价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训,确保评价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 评价过程:- 视觉评价:观察食品的外观、颜色、形状等特征。

- 嗅觉评价:闻取食品的气味,判断香型、浓郁度等。

- 味觉评价:品尝食品的口感、味道、酸碱度等。

- 触觉评价:触摸食品的质地、弹性、湿度等。

- 听觉评价:观察食品的声响、包装等。

4. 评分标准:根据感官评价结果,制定评分标准,如外观、香气、口感、质地等。

五、实验步骤1. 分组:将感官评价人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评价一种食品。

2. 样品展示:将食品样品依次展示给评价人员,每组评价人员对同一样品进行评价。

3. 记录评价结果:评价人员根据评分标准对食品进行评分,并记录在评分表中。

4. 数据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5. 排序:根据评分结果,对食品进行排序,确定优劣顺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分析:- 对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

- 分析不同感官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如香气与口感的关系等。

2. 排序结果:- 根据评分结果,对食品进行排序,确定优劣顺序。

- 分析排序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

七、实验结论1. 食品排序检验是一种有效的食品品质评价方法,可以反映食品在不同感官特性上的优劣顺序。

食品品质分析实验报告

食品品质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方法,对食品样品进行品质分析,评估其营养成分、安全性、卫生状况以及感官特性等,从而为食品的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督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 食品样品:大米、面粉、食用油、肉类、蔬菜、水果等。

- 标准试剂:酸碱指示剂、重金属检测剂、微生物检测剂等。

- 水分测定器、近红外光谱仪、高光谱成像分析系统、pH计、电子天平等。

2. 实验设备:- 磁共振成像仪(MRI)、核磁共振波谱仪(NMR)、近红外光谱仪(NIR)、高光谱成像系统(HSI)等。

三、实验方法1. 水分含量测定:- 使用水分测定器对样品进行直接测定。

- 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快速无损检测,建立水分含量模型。

2. 营养成分分析:- 使用核磁共振波谱仪分析样品中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

- 使用近红外光谱仪分析样品中的蛋白质、脂肪、水分等成分。

3. 重金属含量检测:- 使用pH计检测样品的酸碱度。

- 使用重金属检测剂检测样品中的铅、汞等重金属含量。

4. 微生物检测:- 使用微生物培养方法检测样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数量。

- 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品中的特定病原微生物。

5. 感官评价:- 组织感官评价小组对样品的外观、口感、香气等进行评价。

- 使用评分系统对样品进行量化评价。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含量:- 通过水分测定器和近红外光谱仪检测,发现样品的水分含量在正常范围内。

2. 营养成分:- 核磁共振波谱仪和近红外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

3. 重金属含量:- pH计检测显示,样品的酸碱度在正常范围内。

- 重金属检测剂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的铅、汞等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

4. 微生物检测:- 微生物培养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的细菌、霉菌等微生物数量符合国家标准。

- 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样品中未检测到特定病原微生物。

食品专业大实验实验报告

食品专业大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2. 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提高学生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原料的预处理2.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控制3. 食品品质的检测与评价4. 食品包装与保鲜技术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粉碎机、搅拌机、发酵设备、杀菌设备、包装机、电子天平、pH计、折光仪、感官评价室等。

2. 试剂:面粉、酵母、糖、盐、水、香精、防腐剂等。

四、实验步骤1. 食品原料的预处理(1)称取适量的面粉,加入适量的水、糖、盐等原料,搅拌均匀。

(2)将混合好的原料通过粉碎机进行粉碎,得到所需细度的粉状原料。

2.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控制(1)将粉状原料加入发酵设备中,进行发酵处理。

(2)根据实验要求,调整发酵温度、湿度、时间等参数。

(3)发酵完成后,将发酵好的原料进行搅拌,使面团充分混合均匀。

(4)将面团进行适当的成型处理,如挤压、切割等。

3. 食品品质的检测与评价(1)采用折光仪检测食品的固形物含量。

(2)使用pH计检测食品的酸碱度。

(3)感官评价:邀请若干名志愿者对食品的外观、口感、香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4. 食品包装与保鲜技术(1)将食品进行适当的包装,如真空包装、充氮包装等。

(2)根据食品特性,选择合适的保鲜剂和保鲜方法,如低温保存、防腐剂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通过实验,成功制备了发酵食品,并对其品质进行了检测和评价。

2. 实验结果表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食品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感官评价,食品的外观、口感、香气等方面均达到了预期效果。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发酵食品,并对其品质进行了检测和评价。

2. 实验结果表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食品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3.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对食品加工过程中各项参数控制的重视程度,增强了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使用一系列实验方法和技术,对食品样品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品质和安全性。

采用了多种分析方法,包括质量分析、微生物检测和营养成分分析等。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从而对食品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

引言:食品质量和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食品供应链的延长和食品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开展食品分析实验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方法:1. 质量分析:a. 外观检查:观察食品样品的外观,包括颜色、气味、形态等。

b. pH值测定:使用pH计测定食品样品的酸碱度,评估食品的酸度和碱性。

c. 残留农药检测:采用色谱法或质谱法,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农药残留物。

2. 微生物检测:a. 总菌落计数:通过培养方法,对食品样品中存在的细菌进行定量检测。

b. 大肠菌群检测:使用MPN法检测食品样品中是否存在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c. 霉菌和酵母菌检测:采用培养和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检测食品中是否存在霉菌和酵母菌。

3. 营养成分分析:a. 水分含量测定:使用干燥法或卤素法测定食品样品的水分含量。

b. 蛋白质含量测定:通过Kjeldahl法或比色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c. 脂肪含量测定:采用重量法或溶剂提取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脂肪含量。

d. 碳水化合物含量测定:通过差减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

e. 维生素含量测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比色法测定食品样品中的维生素含量。

结果与讨论:经过一系列实验方法的分析后,得到了食品样品的多种质量和安全相关参数。

通过对外观、pH值和残留农药的检测,我们可以初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卫生状况。

微生物检测结果可以判断食品样品是否受到了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的污染。

营养成分分析则可以了解食品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的含量,进一步评估其营养价值。

通过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从而制定相应的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监测措施。

健康食品实验报告总结(3篇)

健康食品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健康食品因其低脂、低糖、高纤维等特点,成为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几种健康食品的营养成分、口感和消费者接受度,为健康食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健康食品的营养成分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评估健康食品的口感和消费者接受度。

3. 探讨健康食品在市场上的发展前景。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低脂牛奶、全麦面包、水果沙拉、植物蛋白棒等健康食品。

2. 实验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健康食品的包装、标签、外观等,了解其营养成分和制作工艺。

(2)品尝法:邀请消费者品尝不同健康食品,评估其口感和风味。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了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认知、购买意愿和满意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营养成分分析:(1)低脂牛奶: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营养成分,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营养,降低血脂。

(2)全麦面包: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有助于促进消化、预防便秘。

(3)水果沙拉: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4)植物蛋白棒:富含植物蛋白、膳食纤维等,有助于补充蛋白质、降低胆固醇。

2. 口感和消费者接受度:(1)低脂牛奶:口感醇厚,消费者普遍接受度高。

(2)全麦面包:口感略硬,部分消费者表示口感较差。

(3)水果沙拉:口感清爽,消费者普遍喜爱。

(4)植物蛋白棒:口感细腻,消费者普遍接受度高。

3. 问卷调查结果:(1)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认知度较高,普遍认为健康食品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

(2)消费者购买健康食品的主要原因是追求健康、预防疾病。

(3)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其口感和营养价值符合预期。

五、实验结论1. 健康食品在营养成分、口感和消费者接受度方面均表现良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2. 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认知度和购买意愿较高,为健康食品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

食品实验报告范本

食品实验报告范本

实验名称:食品中总酸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品中总酸度的概念及测定方法;2. 掌握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中总酸度的原理和操作步骤;3. 熟悉酸碱电位滴定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食品中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物质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

酸碱滴定法是测定食品中总酸度的一种常用方法,即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来判断终点,并以样品中主要代表酸的百分含量表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1)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一套;(2)电子天平;(3)烧杯;(4)移液管;(5)滴定管;(6)锥形瓶;(7)磁力搅拌器;(8)PH计。

2. 试剂:(1)1000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2)PH9.18的缓冲溶液;(3)PH6.88的缓冲溶液;(4)酚酞指示剂;(5)待测食品样品。

四、实验步骤1. 样品预处理(1)准确称取待测食品样品5.0g(精确到0.0001g);(2)将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50mL蒸馏水;(3)加热煮沸,使样品充分溶解;(4)待溶液冷却至室温。

2. 定位调节(1)打开自动电位滴定仪电源,预热30min;(2)将PH复合电极插入PH6.88的缓冲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3)缓慢旋转定位旋钮,使PH值达到缓冲溶液的PH值;(4)固定好定位旋钮。

3. 斜率校正(1)将PH复合电极插入PH9.18的缓冲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2)缓慢旋转斜率旋钮,使PH值达到缓冲溶液的PH值;(3)固定好斜率旋钮。

4. 零位调节(1)按定量分析实验要求,在滴定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标准溶液;(2)将滴定管插入自动电位滴定仪的滴定管夹具中;(3)调整滴定管的高度,使溶液滴入锥形瓶;(4)缓慢旋转滴定管,使溶液滴入锥形瓶,直至溶液颜色变化;(5)记录滴定体积。

5. 滴定(1)在锥形瓶中加入1滴酚酞指示剂;(2)将PH复合电极插入锥形瓶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3)缓慢旋转滴定旋钮,使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4)记录滴定体积。

食品质构测定实验报告(共5篇)

食品质构测定实验报告(共5篇)

食品质构测定实验报告(共5篇)实验一:水浸泡对陈年大米质构的影响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时间水浸泡对陈年大米质构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水分对大米质构的影响。

实验方法:1.将陈年大米分别放入四个烧杯中,添加适量水,分别进行0、30、60、90分钟浸泡;2.将浸泡后的大米捞出,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静置5分钟;3.将样品转移到质谱仪中,测试其硬度、弹性等相关参数;4.重复三次实验,取平均数作为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如下:水浸泡时间(min)硬度(kg/cm²)弹性(kJ)0 5.63 0.5630 5.35 0.5260 4.88 0.4790 4.38 0.43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水浸泡时间的增加,大米的硬度和弹性逐渐下降。

其中,水浸泡60分钟时,大米的硬度下降了13.2%,弹性下降了16.1%;水浸泡90分钟时,大米的硬度下降了22.3%,弹性下降了23.2%。

水分是影响陈年大米质构的重要因素,水浸泡时间的增加会导致大米的硬度和弹性逐渐下降。

因此,长时间浸泡会降低大米的品质。

实验二:温度对冷藏牛肉质构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冷藏牛肉质构的测定,评估不同温度对牛肉的质量影响。

1.将牛肉切成适当大小,将其分别置于4℃、2℃、0℃的冰箱中冷藏24小时;2.将冷藏后的牛肉取出,放于室温下静置1小时;3.将样品测定其硬度、嚼劲、韧性和粘度等参数;温度(℃)硬度(kg/cm²)嚼劲(kg)韧性(kJ)粘度(mPa·s)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冷藏时间下,牛肉的硬度、嚼劲和韧性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加。

而牛肉的粘度则相反,随着温度的降低而下降。

低温存储可以改善牛肉的硬度、嚼劲和韧性,同时降低其粘度,因此在存储牛肉时,应选择合适温度进行冷藏。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相同的储存时间下,0℃的冷藏效果最好。

实验三:添加不同量鸡蛋对蛋糕质构的影响通过对添加不同量鸡蛋对蛋糕质构的影响进行测定,探究鸡蛋的添加量对蛋糕口感的影响。

食物鉴定实验报告

食物鉴定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食物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通过感官、化学和物理方法鉴定食物品质的技能。

3. 提高对食品安全和营养价值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食物鉴定是指对食物的品质、成分、安全性等进行检测和评估的过程。

鉴定方法主要包括感官鉴定、化学鉴定和物理鉴定。

感官鉴定是通过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器官对食物的外观、气味、口感、质地等进行评价;化学鉴定是利用化学试剂对食物中的成分进行检测;物理鉴定是利用物理方法对食物的物理性质进行测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蛋类、乳制品、粮食等。

2. 实验仪器:电子秤、温度计、显微镜、酸度计、电导率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感官鉴定(1)外观鉴定:观察食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新鲜程度等。

(2)气味鉴定:嗅闻食物的气味,判断是否正常。

(3)口感鉴定:品尝食物的口感,判断是否适宜。

2. 化学鉴定(1)酸碱度测定:使用酸度计测定食物的pH值,判断食物的酸碱度。

(2)蛋白质含量测定:使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

(3)脂肪含量测定:使用索氏抽提法测定食物中的脂肪含量。

3. 物理鉴定(1)水分含量测定:使用烘干法测定食物中的水分含量。

(2)电导率测定:使用电导率仪测定食物的电导率,判断食物的新鲜程度。

(3)熔点测定:使用熔点仪测定食物的熔点,判断食物的纯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感官鉴定结果通过对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蛋类、乳制品、粮食等食物的外观、气味、口感、质地等进行观察和品尝,发现食物的外观、气味、口感、质地等均符合正常范围。

2. 化学鉴定结果(1)酸碱度测定:大部分食物的pH值在5.0-7.0之间,符合正常范围。

(2)蛋白质含量测定:肉类、鱼类、蛋类、乳制品等食物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符合正常范围。

(3)脂肪含量测定:肉类、鱼类、蛋类、乳制品等食物的脂肪含量较高,符合正常范围。

3. 物理鉴定结果(1)水分含量测定: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水分含量较高,符合正常范围。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油脂含量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油脂含量
03
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促进食品安全和公 共卫生。
02
实验材料
实验样品
样品1:花生油 样品2:玉米油
样品3:橄榄油
实验试剂
试剂1:无水乙醇 试剂2:石油醚
试剂3:酚酞指示剂
实验仪器
01
仪器1:分液漏斗
02
仪器2:离心机
03
仪器3:滴定管
04
仪器4:天平
03
实验步骤
样品处理
01
02
释。
05
结论
油脂含量的比较与讨论
01
பைடு நூலகம்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食品中油脂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动物性食品的油脂 含量普遍较高,而植物性食品的油脂含量相对较低。
02
在动物性食品中,肉类和乳制品的油脂含量较高,可能与食品加工过程中添加 的油脂有关。而在植物性食品中,油脂含量较高的食品包括坚果、种子和某些 油料作物。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油脂含量,如脂肪 含量百分比等。
称重
对分离出的油脂进行称重,记录油脂 的质量。
04
实验结果
油脂含量数据表
总结词
详细、准确
详细描述
本数据表列出了实验中检测的每种食品的油脂含量,包括食品名称、样品量、检测方法和油脂含量数值。数据准 确可靠,详细记录了每种食品的油脂含量。
数据图表示例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油 脂含量
目 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目的
确定食品中的油脂含量
确定食品中油脂的种类和含量,了解食品的营养 成分。
判断食品是否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为消费者提 供参考。

食品分析仪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仪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食品分析仪的结构和原理;2. 掌握食品分析仪的使用方法;3. 通过实验,学会利用食品分析仪对食品成分进行定量分析;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食品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定食品中各种成分含量的仪器,具有快速、准确、方便等优点。

本实验采用的方法为电导法,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来分析食品成分。

电导法的基本原理是: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产生电流。

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成正比,因此,通过测量溶液的电导率,可以推算出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从而分析食品成分。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食品分析仪、电导率仪、移液器、烧杯、电子天平、标准溶液等。

2. 试剂:待测食品样品、标准溶液(如氯化钠溶液)、蒸馏水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1)将食品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研磨、溶解等,使样品达到分析要求;(2)用移液器取一定量的标准溶液,分别加入烧杯中,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3)用电子天平称取一定量的待测食品样品,加入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搅拌均匀。

2. 实验操作(1)打开食品分析仪,预热30分钟;(2)将预处理好的标准溶液依次加入食品分析仪中,测量电导率;(3)记录标准溶液的电导率数据;(4)将待测食品样品溶液加入食品分析仪中,测量电导率;(5)记录待测食品样品溶液的电导率数据。

3. 数据处理(1)以标准溶液的电导率为横坐标,浓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2)将待测食品样品溶液的电导率代入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待测成分的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了标准溶液的电导率数据,以及待测食品样品溶液的电导率数据。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了待测食品样品中待测成分的浓度。

2.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食品分析仪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定食品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通过电导法,可以有效地分析食品中的离子成分,如钠、钾、氯等。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食品分析仪的结构和原理,了解了电导法的基本原理;2. 学会了食品分析仪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进行食品成分的定量分析;3. 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今后从事食品分析工作打下了基础。

食品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食品的相关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2. 熟悉实验操作过程,提高实验技能。

3. 分析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该方法基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将2,6-二氯靛酚(氧化剂)还原成无色物质,通过滴定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苹果、梨、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

2. 试剂: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碘化钾溶液、醋酸缓冲溶液、淀粉指示剂等。

3. 仪器:酸式滴定管、锥形瓶、电子天平、烧杯、玻璃棒、滴定管夹等。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将苹果、梨、柑橘等食品洗净,去皮去核,切成小块,用组织捣碎机捣碎,取适量匀浆,用醋酸缓冲溶液定容至100 mL。

2. 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取2,6-二氯靛酚标准品0.1 g,用醋酸缓冲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L,配制成0.1 mg/mL的标准溶液。

3. 滴定实验:准确吸取10.0 mL样品匀浆,置于锥形瓶中,加入2 mL醋酸缓冲溶液,滴加几滴淀粉指示剂,用2,6-二氯靛酚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变为蓝色,记录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

4. 计算维生素C含量: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苹果中维生素C含量:5.28 mg/100 g(2)梨中维生素C含量:4.32 mg/100 g(3)柑橘中维生素C含量:3.76 mg/100 g2. 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苹果、梨、柑橘等水果中均含有较高的维生素C。

(2)样品处理过程中,捣碎程度和匀浆的浓度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3)实验过程中,滴定速度、指示剂加入量等因素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测定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实验过程中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食品专业综合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食品品质分析与质量控制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实验人员:[姓名]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号:[学号]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姓名]一、实验目的1. 理解食品品质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食品中营养成分、微生物、污染物等指标的检测技术。

3. 学习食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食品品质分析是对食品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过程,以评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营养成分分析: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 微生物检测: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评估食品的卫生状况。

3. 污染物检测: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污染物等,确保食品安全。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 高效液相色谱仪3. 培养箱4. 微生物培养箱5. 电子天平6. pH计7. 酶标仪试剂:1.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标准品2. 微生物培养基3. 重金属、农药残留、污染物等标准溶液4. 实验室常用试剂四、实验步骤1. 营养成分分析:- 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

-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 微生物检测:- 将食品样品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观察菌落特征。

-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真菌、酵母等微生物。

3. 污染物检测:- 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污染物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营养成分分析:- 通过实验测定,该食品样品中蛋白质含量为[数值]%,脂肪含量为[数值]%,碳水化合物含量为[数值]%。

- 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符合国家标准。

2. 微生物检测:- 通过培养箱培养,观察到食品样品中存在[菌种名称]等微生物。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答案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蛋白质在食品中的重要性及其检测方法。

2. 掌握凯氏定氮法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定量分析方法,其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蛋白质中的氮被浓硫酸氧化成硫酸铵,再与碱性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最后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氨的量,从而计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凯氏烧瓶、滴定管、锥形瓶、蒸馏装置、电炉、分析天平、移液管等。

2. 试剂:浓硫酸、氢氧化钠、硼酸、甲基红-亚甲基蓝指示剂、盐酸标准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凯氏定氮装置,检查是否漏气。

2. 称取一定量的样品,准确至0.0001g。

3. 将样品放入凯氏烧瓶中,加入少量浓硫酸,充分混合。

4. 将凯氏烧瓶放在电炉上加热,待样品分解完全后,继续加热至液体呈深蓝色,保持30min。

5. 将凯氏烧瓶中的液体倒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使溶液呈碱性。

6. 将锥形瓶中的溶液通过蒸馏装置进行蒸馏,用硼酸溶液吸收蒸馏出的氨气。

7. 将吸收了氨气的硼酸溶液滴定至甲基红-亚甲基蓝指示剂变色,记录滴定消耗的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8. 根据滴定结果,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样品称量:1.0000g2. 滴定消耗盐酸标准溶液体积:25.00mL3. 盐酸标准溶液浓度:0.1000mol/L4. 计算蛋白质含量:氨的物质的量 = 滴定消耗盐酸标准溶液体积× 盐酸标准溶液浓度×17/1000= 25.00 × 0.1000 × 17/1000= 0.00425mol蛋白质含量 = 氨的物质的量× 6.25= 0.00425 × 6.25= 0.026875g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含量 / 样品质量× 100%= 0.026875 / 1.0000 × 100%= 2.6875%六、实验讨论本次实验中,通过凯氏定氮法测定了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食品分析实验报告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食品分析实验成为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分析不同食品的成分和质量,以期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食品的分析,了解食品的成分、营养价值以及质量状况。

通过实验结果,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食品的真实情况,为消费者提供科学的食品选择建议。

三、实验设计与方法1. 样品选择本次实验选择了常见的食品样品,包括牛奶、苹果、面包和鱼肉。

这些样品代表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类型。

2. 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中使用的主要仪器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和红外光谱仪。

同时,还需要使用一些化学试剂,如溶剂、标准品等。

3. 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将不同食品样品进行处理,如剥皮、切片等,以便进行后续的分析。

(2)成分分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食品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

(3)营养价值分析:利用气相色谱仪对食品样品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

(4)质量状况分析:通过红外光谱仪对食品样品进行质量分析,检测是否存在添加剂、农药残留等不良物质。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成分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分析结果,我们得知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这是牛奶作为营养丰富的食品的原因之一。

而苹果中则富含糖类和维生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面包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而鱼肉则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2. 营养价值分析气相色谱仪的分析结果显示,牛奶中富含维生素B2、B12和钙等营养成分,对骨骼生长和血液循环有益。

苹果则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素,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消化。

面包中的维生素B1和B6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而鱼肉中的维生素D和ω-3脂肪酸对骨骼生长和心血管健康有益。

3. 质量状况分析红外光谱仪的分析结果显示,牛奶中未检测到任何添加剂和农药残留物,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食品分析准备实验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准备实验实验报告

食品分析准备实验[实验目的]1、充分了解常见玻璃仪器的特性、用途、洗涤、干燥、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避免实际操作时造成仪器损坏。

2、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及两种常用称量法的具体操作方式。

3、熟悉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及规范操作方法,避免实验事故的出现,保障人身安全。

4、为后续食品分析相关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

[实验原理]1、玻璃的特性及化学组成:玻璃具有一系列的优良特性,如很高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绝缘性,良好的透明度,一定的机械强度,并可按照需要制成各种不同形状的产品。

改变玻璃的化学组成,可以制出适应各种不同要求的玻璃。

特硬玻璃和硬质玻璃属于高硼硅酸盐玻璃,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能耐热急变温差,受热不易发生破裂,用于生产允许加热的玻璃仪器。

2、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在检验工作中,洗涤玻璃仪器不仅是必须做的实验前的准备,也是一项技术性的工作。

仪器洗涤是否符合要求,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和精密度均有影响。

不同的检验工作有不同的仪器洗净要求,我们以一般定量化学检验为主介绍仪器的洗涤方法。

3、单标线容量瓶是细颈梨形平底玻璃瓶,由无色或棕色玻璃制成。

带有磨口玻璃塞,颈上有一刻度线。

容量瓶的容量定义为:在20℃时,充满至刻度线所容纳水的体积,以毫升计。

容量瓶的主要用途是配制准确浓度的溶液或定量地稀释溶液。

4、单标线吸量管又称大肚移液管,是准确移取放出液体的量器。

它是一根两端细长中间膨大的玻璃管,在管的上端有刻线,膨大部分标有它的容积和标定时的温度。

5、分度吸量管是带有分刻度的移液管,用它可以移取不同体积的溶液。

6、滴定管是为了放出不确定量液体的量器。

根据其构造分为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两种。

酸式滴定管下端有玻璃旋塞,用以控制溶液的流出。

碱式滴定管下端连有一段橡皮管,管内有玻璃珠,用以控制液体的流出,橡皮管下端连一尖嘴玻璃管。

酸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装酸性溶液或氧化性溶液,碱式滴定管只能用来盛装碱性溶液或非氧化性溶液,凡能与橡皮起作用的溶液均不能使用碱式滴定管。

食品实验报告总结范文(3篇)

食品实验报告总结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食品制作技能,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面粉发酵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面粉发酵原理,掌握面粉发酵的基本方法。

(2)实验方法:将面粉、水、酵母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发酵、揉面、醒面等过程,制作出面团。

(3)实验结果:成功制作出发酵面团,面团表面光滑,内部组织细腻。

2. 实验二:蛋糕制作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蛋糕制作的基本工艺,提高蛋糕制作技能。

(2)实验方法:将面粉、鸡蛋、糖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搅拌、烘烤等过程,制作出蛋糕。

(3)实验结果:成功制作出蛋糕,蛋糕表面金黄,口感松软。

3. 实验三:红烧肉制作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红烧肉的制作方法,提高烹饪技能。

(2)实验方法:将猪肉、料酒、酱油、糖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炖煮、收汁等过程,制作出红烧肉。

(3)实验结果:成功制作出红烧肉,肉质鲜嫩,色泽红亮。

4. 实验四:凉拌黄瓜制作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凉拌菜的制作方法,提高凉拌菜制作技能。

(2)实验方法:将黄瓜、蒜泥、醋、盐等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经过腌制、调味等过程,制作出凉拌黄瓜。

(3)实验结果:成功制作出凉拌黄瓜,口感清爽,色泽翠绿。

三、实验总结1. 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面粉发酵、蛋糕制作、红烧肉制作、凉拌黄瓜制作等食品加工的基本工艺,提高了食品制作技能。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原料、设备、工艺参数等,为今后食品制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团队协作,相互学习、交流,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过程中,我们严谨科学,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5.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心得1.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原料的质量至关重要。

选用优质原料,才能保证食品的口感和品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分析实验报告食品中总灰分含量的测定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食品中总灰分含量测定的意义与原理2.掌握灼烧重量法测定灰分的实验操作技术及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二、实验原理将样品炭化后置于500~600℃高温炉内至有机物完全灼烧挥发后,无机物以无机盐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残留下来,这些残留物即为灰分。

称量残留物的质量即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总灰分。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马弗炉;分析天平:感量0.0001g;干燥器:内装有效的变色硅胶;坩埚钳;瓷坩埚。

2.试剂三氯化铁溶液(5g/L):称取0.5g三氯化铁(分析纯)溶于100ml蓝黑墨水中。

四、实验步骤1.配制浓盐酸:蒸馏水=1:4的稀盐酸,将洗净后的坩埚放入浸泡15min。

2.将浸泡过后的坩埚取出,放入马弗炉中灼烧30min。

3.冷却200℃以下将坩埚取出移至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坩埚的质量30.5337g。

4.称取固体样品——奶粉1.0636g放入坩埚内,置于电热炉上炭化30min或至样品完全炭化不冒白烟。

5.把坩埚放入马弗炉内,错开坩埚盖,关闭炉门进行灼烧。

6.冷至200℃一下取出坩埚,并移至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至恒重得30.5835g。

五、结果计算样品总灰分含量计算如下:式中,X为每100g质量,g;m3为坩埚和灰分质量,g。

X=(30.5835—30.5337)/1.0636×100=4.68%六、注意事项1.样品炭化时要注意热源强度,防止产生大量泡沫溢出坩埚,造成实验误差。

对于含糖分、淀粉、蛋白质较高的样品,为防止泡沫溢出,炭化前可加数滴纯净植物油2.灼烧空坩埚与灼烧样品的条件应尽量一致,以消除系统误差。

3.把坩埚放入马弗炉或从马弗炉中取出时,要在炉口停留片刻,使坩埚预热或冷却,防止因温度骤然变化而使坩埚破裂。

4.灼烧后的坩埚应冷却到200℃以下再移入干燥器中,否则因强热冷空气的瞬间对流作用,易造成残灰飞散;而且多热的坩埚放入干燥器,冷却后干燥器内形成较大真空,盖子不易打开。

5.新坩埚使用前须在1:1盐酸溶液中煮沸1h,用水冲净烘干,经高温灼烧至恒重后使用。

用过的旧坩埚经初步清洗后,可用废盐酸浸泡20min,再用水冲洗干净。

6.样品灼烧温度不能超过600℃,否则钾、钠、氯等易挥发造成误差。

样品经灼烧后,若中间仍包裹炭粒,可滴加少许水,使结块松散,蒸出水分后再继续灼烧至灰化完全。

7.对较难灰化的样品,可添加硝酸、过氧化氢、碳酸铵等助灰剂,这类物质在灼烧后完全消失,不增加残灰的质量,仅起到加速灰化的作用。

如,若灰分中夹杂炭粒,向冷却的样品滴加硝酸(1:1)使之湿润,蒸干后再灼烧。

8.反复灼烧至恒重是判断灰化是否完全最可靠地方法。

因为有些样品即使灰化完全,残灰也不一定是白色或灰白色。

例如铁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褐色;锰、铜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蓝绿色。

反之,未灰化完全的样品,表面呈白色的灰,但内部仍夹杂有炭粒。

七、思考题1.简述测定食品灰分的意义。

对于食品行业来说,灰分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

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常以总灰分含量评定面粉等级,面粉的加工精度越高,灰分含量越低;在生产果胶、明胶等胶质产品时,总灰分说明这些制品的胶冻性能;水溶性灰分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果酱、果冻等水果制品的水果含量;而酸不溶性灰分的增加则预示着污染和掺杂。

2.灰分测定的基本实验步骤及操作注意事项是什么?实验步骤:1.配制浓盐酸:蒸馏水=1:4的稀盐酸,将洗净后的坩埚放入浸泡15min。

2.将浸泡过后的坩埚取出,放入马弗炉中灼烧30min。

3.冷却200℃以下将坩埚取出移至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取坩埚的质量4.称取固体样品放入坩埚内,置于电热炉上炭化30min或至样品完全炭化不冒白烟。

5.把坩埚放入马弗炉内,错开坩埚盖,关闭炉门进行灼烧。

6.冷至200℃一下取出坩埚,并移至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至恒重注意事项:1.样品炭化时要注意热源强度,防止产生大量泡沫溢出坩埚,造成实验误差。

对于含糖分、淀粉、蛋白质较高的样品,为防止泡沫溢出,炭化前可加数滴纯净植物油2.灼烧空坩埚与灼烧样品的条件应尽量一致,以消除系统误差。

3.把坩埚放入马弗炉或从马弗炉中取出时,要在炉口停留片刻,使坩埚预热或冷却,防止因温度骤然变化而使坩埚破裂。

4.灼烧后的坩埚应冷却到200℃以下再移入干燥器中,否则因强热冷空气的瞬间对流作用,易造成残灰飞散;而且多热的坩埚放入干燥器,冷却后干燥器内形成较大真空,盖子不易打开。

5.新坩埚使用前须在1:1盐酸溶液中煮沸1h,用水冲净烘干,经高温灼烧至恒重后使用。

用过的旧坩埚经初步清洗后,可用废盐酸浸泡20min,再用水冲洗干净。

6.样品灼烧温度不能超过600℃,否则钾、钠、氯等易挥发造成误差。

样品经灼烧后,若中间仍包裹炭粒,可滴加少许水,使结块松散,蒸出水分后再继续灼烧至灰化完全。

7.对较难灰化的样品,可添加硝酸、过氧化氢、碳酸铵等助灰剂,这类物质在灼烧后完全消失,不增加残灰的质量,仅起到加速灰化的作用。

如,若灰分中夹杂炭粒,向冷却的样品滴加硝酸(1:1)使之湿润,蒸干后再灼烧。

8.反复灼烧至恒重是判断灰化是否完全最可靠地方法。

因为有些样品即使灰化完全,残灰也不一定是白色或灰白色。

例如铁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褐色;锰、铜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蓝绿色。

反之,未灰化完全的样品,表面呈白色的灰,但内部仍夹杂有炭粒。

3.判断样品是否灰化完全的方法有哪些?反复灼烧至恒重是判断灰化是否完全最可靠地方法。

因为有些样品即使灰化完全,残灰也不一定是白色或灰白色。

例如铁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褐色;锰、铜含量高的食品,残灰呈蓝绿色。

反之,未灰化完全的样品,表面呈白色的灰,但内部仍夹杂有炭粒。

索氏抽提法测定大豆粗脂肪含量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的原理与方法2.掌握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的基本操作要点及影响因素二、实验原理利用脂肪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的性质,将干燥后的样品用无水乙醚经索氏抽提器反复抽提,使样品的脂肪进入溶剂中,蒸去溶剂后所得到的物质即为粗脂肪。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索氏抽屉器;电热恒温水浴锅;电热鼓风干燥器;干燥器;电子天平2.试剂无水乙醚四、实验步骤1.称取滤纸重量1.4848g,加上奶粉,称量得到滤纸加奶粉重量4.9491g,将滤纸包裹奶粉折叠成滤纸包,宽度小于抽提筒直径,高度低于抽提筒。

2.将滤纸包放入索氏抽提器,连接已干燥至恒重的脂肪接收瓶,连接冷凝器,由抽提器冷凝管上端加入乙醚至瓶内体积的2/3处,将接收瓶浸入水浴中,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抽提。

3.水浴温度控制在使抽提筒内的抽提液每6~8min回流一次为宜。

抽提时间一般在10~12h,提取结束前,用滤纸接取一滴提取液,溶剂挥发后,不留下油斑为提取终点。

4.提取完毕,取出滤纸包,用原抽提器回收乙醚,直至接受瓶内溶剂几乎全部回收完,取下接收瓶,在水浴上蒸去残余的溶剂。

5.将滤纸包放入干燥箱干燥30min后称量,反复干燥直至恒重4.7242g。

五、结果计算式中,X为每100gg;m1为滤纸包加样品的重量,g;m0X=(4.9491-4.7242)/3.4643×100 =6.49%六、注意事项1.抽提脂肪的试剂是易燃、易爆物质,因此抽提室内严禁明火存在,同时注意抽提室的通风换气。

2.测定样品、抽提器、抽提溶剂均需进行去水处理。

因为抽提体系中有水,会使样品中的水溶性物质溶解而使测定值偏高;或由于水的存在,抽提溶剂因被水饱和后影响脂肪的抽提效率;同时因样品中水的存在,使抽提溶剂不易渗入细胞组织内部,脂肪未被提尽而产生误差。

3.抽提筒内的滤纸筒不能超过虹吸管,否则样品中的脂肪不能提尽而造成误差。

4样品和乙醚的浸出物在烘箱中干燥时间不应过长,以免不饱和脂肪酸受热氧化而增加质量。

5.注意易燃有机溶剂的安全使用,接收瓶中的有机溶剂残留物必须彻底挥尽后,才能放入烘箱内干燥。

干燥初期瓶口侧放,半敞开烘箱门,,于90℃以下鼓风干燥10~20min,然后将烘箱门关闭,升至所需温度。

6.乙醚放置时间过长,容易被氧化而含有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在蒸馏或干燥时会发生爆炸。

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含有过氧化物,若有要去除。

(1)乙醚中过氧化物的检验方法取5mL乙醚于试管中,加入KI(100g/L)溶液1mL,充分振荡1min,静置分层。

若有过氧化物则释放游离碘,水层呈黄色(或加入4滴5g/L淀粉指示剂显蓝色),该乙醚试剂必须处理后使用。

(2)去除过氧化物的方法将乙醚倒入蒸馏瓶中,加一段无锈铁丝或铝丝,收集重蒸馏乙醚。

七、思考题1.简述索氏抽屉器法测定食品中脂肪的原理、应用范围以及确保实验操作安全的要点。

原理:利用脂肪能溶于某些有机溶剂的性质,将干燥后的样品用无水乙醚经索氏抽提器反复抽提,使样品的脂肪进入溶剂中,蒸去溶剂后所得到的物质即为粗脂肪。

应用范围:本法可用于各类食品中脂肪含量的测定,特别适用于脂肪含量较高而结合态脂肪含量少,易烘干磨细、不易潮解结块的样品。

操作安全要点:抽提脂肪的试剂是易燃、易爆物质,因此抽提室内严禁明火存在,同时注意抽提室的通风换气。

乙醚放置时间过长,容易被氧化而含有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在蒸馏或干燥时会发生爆炸。

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含有过氧化物,若有要去除。

挥发乙醚时不能直火加热,应采用水浴挥净。

2.潮湿的样品能否采用乙醚直接提取?不能。

测定样品需进行去水处理。

因为抽提体系中有水,会使样品中的水溶性物质溶解而使测定值偏高;或由于水的存在,抽提溶剂因被水饱和后影响脂肪的抽提效率;同时因样品中水的存在,使抽提溶剂不易渗入细胞组织内部,脂肪未被提尽而产生误差。

3.使用乙醚作脂肪抽提溶剂时,应注意的事项有哪些?乙醚放置时间过长,容易被氧化而含有过氧化物。

过氧化物不稳定,在蒸馏或干燥时会发生爆炸。

故使用前应检查是否含有过氧化物,若有要去除。

直接滴定法测定食品中还原糖含量一、目的与要求1、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测定的操作技术。

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将等量的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乙液混合时,立即生成天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种沉淀立即与酒石酸钾钠溶液,生成深蓝色的可溶性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

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为无色,溶液呈淡黄色时即为滴定终点。

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的含量。

三、仪器与试剂1、仪器定糖滴定装置(150mL 锥形瓶,匹配的胶塞,25mL 酸式滴定管);电炉:500W 。

2、试剂(1)盐酸(2)碱性酒石酸铜甲液 称取15g 硫酸铜(O H CuSO 245•)及0.05g 次甲基蓝,溶于水中并稀释至1000mL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