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须知
昆明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须知

昆明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须知
申办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举办者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书(举办者盖章、签字);
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原件);
三、场所使用权证明(租房合同原件及产权证复印件);
四、验资报告(验资报告需由法定的社会验资机构出具,有效期3个月、原件),如是合伙出资需提供合伙协议;
五、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登记表》;法人(或负责人)无正式单位的由户口所在地的派出所出具无犯罪记录证明(有效期3个月)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董事会、理事会成员登记表》。
六、章程草案(教育、劳动类须业务主管单位核准、盖章,原件);
七、有关部门颁发的《执业许可证》(验原件收复印件);
八、按民非的不同类型分别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申请表》(一式三份);
九、《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核准表》(一式三份)(教育、劳动类不需填写);
十、《民办非企业单位内部机构备案表》(设有内设机构的才需提供)。
十一、登记管理机关认为应提交的其他文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医疗、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之相关的举办者权益问题却一直是实践中的焦点和难点。
明晰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权益,对于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与特点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非营利性。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而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社会服务性。
其活动领域广泛,涵盖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劳动、民政等多个方面,旨在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民间性。
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民间力量,管理和运作相对独立于政府。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权益界定举办者的投入资产权益。
举办者在创办民办非企业单位时,通常会投入一定的资金、实物、知识产权等资产。
对于这些投入,举办者应享有相应的权益。
决策参与权。
举办者有权参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重大决策,如章程的制定和修改、业务活动计划的制定等。
收益分配的限制。
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营利性,举办者不能像企业股东那样直接分配利润,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面临的问题产权界定模糊。
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来源较为复杂,导致产权归属不够清晰,举办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明确保障。
举办者的控制权与治理结构不完善。
在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举办者的控制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和制衡机制,影响了组织的规范运作。
合理回报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尽管法律允许在一定条件下举办者获得合理回报,但对于“合理回报”的具体认定标准和操作办法尚不清晰,给实践带来了困难。
四、影响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的因素法律法规不完善。
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举办者权益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空白和模糊之处,导致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依据。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要求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一、民非成立法律依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第八条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二)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三)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五)有必要的场所。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务院民政部门的规定,不得冠以“中国”、“全国”、“中华”等字样。
第九条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举办者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文件:(一)登记申请书;(二)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三)场所使用权证明及消防许可证明;(四)验资报告;(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六)章程草案。
第十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章程应当包括下列事项:(一)名称、住所;(二)宗旨和业务范围;(三)组织管理制度;(四)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产生、罢免的程序;(五)资产管理和使用的原则;(六)章程的修改程序;(七)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的处理;(八)需要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成立登记申请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记管理机关不予登记,并向申请人说明理由:(一)有根据证明申请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宗旨、业务范围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规定的;(二)在申请成立时弄虚作假的;(三)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没有必要成立的;(四)拟任负责人正在或者曾经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或者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五)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情形的。
第十二条准予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住所、宗旨和业务范围、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开办资金、业务主管单位,并根据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别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证书》、《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证书》。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经批准设立,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以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为目的的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是指非企业单位的设立者、法定代表人或者负有相应职责的主管人员。
在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权益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的基本情况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权益是指举办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在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享有依法设立、独立自主管理、自主权利和承担适当责任的权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权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益受限:在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运营和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约束和规定,举办者在这些方面的自主权受到一定的限制。
2.责任不清: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在管理和运营中存在责任不清、违规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和约束。
3.信息不对称:由于举办者和从业人员之间信息不对称,举办者在管理和决策方面的权益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制约。
以上问题影响了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的行使和保障,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
为了保障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权益,我国法律法规中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包括:1.设立程序: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设立程序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举办者依法申请、审批设立,保障了举办者的合法权益。
以上保障机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1.权益受限问题:对于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自主权益受限问题,需要进一步放宽相关管理和审批程序,加强对举办者的充分信任,减少不必要的约束和限制。
2.责任不清问题:为了解决举办者在管理和运营中责任不清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于举办者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确保其依法依规开展工作。
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

民办非企业单位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规范其组织和活动,促进其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本章程适用于我国境内新设立及变更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不适用于宗教组织。
第三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共同出资或者由一人出资设立的,自愿组织的社会组织。
第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不得含有违反宪法、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内容。
第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自愿组织、独立核算、非营利性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风尚。
第二章组织第六条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者应当拟定章程,遵循依法自愿、平等协商的原则。
第七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发起人会议、代表大会、理事会等组织。
第八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发起人会议是指共同出资或者由一人出资设立该单位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代表召开的会议。
第九条民办非企业单位设立者在发起人会议上应当通过发起人名单、章程、财务和财产出资情况等文件确认该单位的设立和组织形式。
第十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代表大会是单位最高权力机关,设立者应当根据本章程的规定选举代表大会的代表。
第十一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理事会是单位的执行机构,负责制定单位的工作计划、审议单位的工作报告和财务决算等重要事项。
第十二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
第三章活动第十三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根据自身宗旨和办事范围开展活动,但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
第十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外提供公益性服务。
第十五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其年度工作计划、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状况等信息。
第四章解散第十六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解散,解散时应当依法处理其财产和债务。
第十七条民办非企业单位解散后,其财产应当用于社会公益事业,不得私分或者挪用。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全文)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全文)第一条根据《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的不同方式分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三种。
个人出资且担任民办非企业单位负责人的,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登记;两人或两人以上合伙举办的,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合伙)登记;两人或两人以上举办且具备法人条件的,可申请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
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或由上述组织与个人共同举办的,应当申请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
第三条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审核登记的程序是受理、审查、核准、发证、公告。
(一)受理。
申请登记的举办者所提交的文件、证件和填报的登记申请表齐全、有效后,方可受理。
(二)审查。
审查提交的文件、证件和填报的登记申请表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并核实有关登记事项和条件。
(三)核准。
经审查和核实后,作出准予登记或者不予登记的决定,并及时通知申请登记的单位和个人。
(四)发证。
对核准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颁发有关证书,并办理领证签字手续。
(五)公告。
对核准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发布公告。
第四条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应按照下列所属行(事)业申请登记:(一)教育事业,如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中学、学校、学院、大学,民办专修(进修)学院或学校,民办培训(补习)学校或中心等;(二)卫生事业,如民办门诊部(所)、医院,民办康复、保健、卫生、疗养院(所)等;(三)文化事业,如民办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博物馆(院)、美术馆、画院、名人纪念馆、收藏馆、艺术研究院(所)等;(四)科技事业,如民办科学研究院(所、中心),民办科技传播或普及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技术评估所(中心)等;(五)体育事业,如民办体育俱乐部,民办体育场、馆、院、社、学校等;(六)劳动事业,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或中心,民办职业介绍所等;(七)民政事业,如民办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民办婚姻介绍所,民办社区服务中心(站)等;(八)社会中介服务业,如民办评估咨询服务中心(所),民办信息咨询调查中心(所),民办人才交流中心等;(九)法律服务业;(十)其他。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须知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须知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须知申请人须知:1.签署文件和填写申请书前,应当阅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并确知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2.必须保证对所提交文件、证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承担责任。
3.提交的文件、证件一般应当是原件,确实提交原件的,应当提交加盖公章的复印件。
4.“盖章”处须盖红色印章;“签名”处须由本人签名;选择项须在□中打√。
民间组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民主党派和企业之外的各类社会组织(包括法人的和非法人的),在我国统称为民间组织,目前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基金会(省级办理)三大类。
特征有五:民间性:其成员来自社会,其资金也来自社会。
组织性: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内部制度。
自治性:依照法律法规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实行自我管理。
自愿性:其成员不是应行政或法律要求而组成,是自愿参加的。
非营利性:其全部合法收入不在成员之间或出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其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只能用于相关的公益事业。
一、基础知识(一)民办非企业定义。
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如基金会等,一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如个体工商户、非法人经营机构。
单位内设组织不是法人组织,又不是非法人独立组织,不能对外独立民事法律责任,不属于)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二)民非的特点。
民间性、社会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和实体性。
1.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既可以是独立举办,也可以联合举办;2.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所谓“非国有资产”即是国有资产以外的,个人、集体和境外资产都可以。
也并非是绝对不能含有,只要不超过1/3,就可以认定为是“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
民办教育机构只要资产不是来自财政性拨款即可。
3.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企业组织。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之相关的举办者权益问题却一直备受关注,也存在诸多争议和困惑。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和特点,决定了其与企业和传统事业单位有所不同。
它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
这一性质使得举办者在投入资源和精力时,往往面临着权益保障的不确定性。
首先,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投入与回报机制是一个关键问题。
举办者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通常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但由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营利属性,举办者不能像企业股东那样获取利润分配。
这就导致举办者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无偿性”,其权益的实现更多地体现在单位的发展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上。
其次,举办者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也需要明确。
一方面,为了保证单位的公益性质和独立性,不能让举办者过度干预单位的日常运营;另一方面,举办者作为主要的投入者和推动者,又应当在重大决策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再者,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产权问题也较为复杂。
举办者投入的资产在单位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增值或减值,而对于这些资产的归属和处置,目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清晰。
这给举办者带来了潜在的风险,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此外,举办者变更和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也给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挑战。
当举办者因各种原因需要变更或退出时,如果没有明确的规则和程序,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纠纷和问题。
为了解决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举办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投入与回报机制、决策权和管理权的边界、产权的归属和处置等重要问题,为举办者的权益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是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明确举办者、理事会、管理层等各方的职责和权力,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保障单位的规范运行。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https://img.taocdn.com/s3/m/7ed0afc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8.png)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1号)《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已经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朱镕基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保障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第三条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经其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登记。
第四条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国家的统一、安全和民族的团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
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第五条国务院民政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本级人民政府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国务院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组织,是有关行业、业务范围内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业务主管单位(以下简称业务主管单位)。
法律、行政法规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章管辖第六条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同级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
第七条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与其管辖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住所不在一地的,可以委托民办非企业单位住所地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负责委托范围内的监督管理工作。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出资或捐赠,在依法设立的基础上,自愿开展公益事业活动、服务经济社会和公共利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数量和功效不断增加,其举办者权益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一、举办者权益的内涵举办者权益是指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受到的保护。
举办者权益包括:(一)财产权益。
举办者在依法设立并合法运营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所投入的资金、物资、劳力等财产的保护权利。
(二)运营决策权益。
举办者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参与会员大会和董事会等组织的意见表达和决策权利。
(三)事业发展权益。
举办者所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发展和事业的保护权利。
(四)个人尊严权益。
举办者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享有合法地位和尊严的权利。
为保障举办者的合法权益,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了以下保障措施:(一)法律保障。
我国法律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必须在法律范围内合法设立、合法运营。
举办者可以依法获得财产权益、决策权益、事业发展权益和个人尊严权益的保障。
(二)会员监督。
民办非企业单位在设立时就应设立监事会或会员大会等监督机构。
举办者可通过监督机构监督和参与单位的重大事项决策和业务开展情况。
(三)董事监督。
董事会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最高权力机构,举办者可通过董事会委员的推举或自己的任职参与管理和决策。
(四)社会监督。
举办者可以让社会公众参与企业治理,增强企业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
三、存在的问题(一)部分举办者未能完全了解其权益。
部分举办者缺乏相应的法律知识,不能充分了解自身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所享有的权益。
(二)权益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机制、会员大会和董事会的权力制约等都存在一定缺陷,需要加大完善力度。
(三)个别举办者滥用权力。
实践中,个别举办者滥用其权力,不履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义务,甚至侵占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财产,损害其他举办者权益。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须知一式两份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须知(一式两份)一、申请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哪些条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均可申请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具体条件包括:1、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2、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人员;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在地方民政部门登记一般3万元以上,其中非国有资产份额不得低于总财产的三分之二,国家法律或国家有关行政部门对从事某行(事)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开办资金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5、有必要的场所。
医疗、教育、职业培训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分别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取《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领取《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后,再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登记。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有哪些要求?1、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一般包括字号、行(事)业或业务领域和组织形式三部分,名称应当与其业务范围相一致,准确反映其特征;2、名称中所标明的组织形式必须明确,一般称学校、学院、园、医院、中心、院、所、馆、站、社、公寓、俱乐部等,组织形式不得冠以“总”字;3、在地方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其名称应当冠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县级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划名称;冠以市辖区名称的,应当同时冠以市的名称;4、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不得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违背社会道德风尚,或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不得含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文字或内容;不得使用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人民团体名称、社会团体名称、事业单位名称、企业名称及宗教界的寺、观、教堂(佛、道教的寺、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名称;不得使用已被撤销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名称;不得使用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名称。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哪些行(事)业?1、教育事业,如民办幼儿园,民办小学、中学、学校、学院,民办专修(进修)学院或学校,民办培训(补习)学校或中心等;2、卫生事业,如民办门诊部(所)、医院,民办康复、保健、卫生、疗养院(所)等;3、文化事业,如民办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博物馆(院)、美术馆、书画院、名人纪念馆、收藏馆、艺术研究院(所)等;4、科技事业,如民办科学研究院(所、中心),民办科技传播或普及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科技馆等;5、体育事业,如民办体育俱乐部,民办体育场、馆、中心等;6、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或中心等;7、民政事业,如民办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民办社区服务中心(站)等;8、社会中介服务业,如民办评估咨询服务中心(所),民办信息咨询调查中心(所),民办人才交流中心等;9、法律服务业;10、其他。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须知

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须知一、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2、有规范的名称、必要的组织机构;3、有与其业务活动相应的从业人员;4、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合法财产(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须三万元以上开办资金);5、有必要的场所。
二、申请成立登记须提交的文件1、登记申请书(内容包括:成立的宗旨、业务范围、可行性论证、单位住所、举办者情况、开办资金情况,特别要注明本单位不以营利为目的。
须经拟任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附表格)2、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和加盖业务主管单位的核对印章的执业许可证正、副本复印件;3、场所使用权证明(须有产权证明或一年以上的使用权证明);4、由法定验资机构出具验资报告;5、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年龄、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有否受到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6、章程草案(内容应包括1、名称和住所;2、宗旨和业务范围;3、组织管理制度;4、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产生和罢免程序;5、资产管理和使用原则;6、章程的修改程序;7、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财产的处理;8、需要由章程规定的其他事项);(附示范格式)7、登记管理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以上文件一式两份。
三、登记登记管理机关自收到登记申请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内作出准予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
四、有关事项1、民办非企业单位在领取登记证书后15日内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申办组织机构代码证书。
2、民办非企业单位刻制印章,应向我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我局核准后,到公安机关办理有关手续。
3、民办非企业单位凭登记证书办理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等。
4、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费每件为100元(含证书费)5、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后,由登记管理机关统一公告,公告费由民办非企业单位自负。
6、民办非企业单位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7、擅自以民办企业单位名义开展活动不听劝阻的,依法予以取缔。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须知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须知一、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为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举办人及成员分配所取得收益的“非营利法人”。
终止时,不得向出资人、举办人或者成员分配剩余财产。
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或由政府主管机关主持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法人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终止时须进行清算审计。
二、您所出开办资金属于捐赠行为,须出具验资机构《验资报告》。
出资后您不再享有该资产的财产权,不得分红,不得进行转让,不得抽回出资,成为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独立法人财产。
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监事),由民办非企业单位独立支配,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
三、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须做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
民办非企业单位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财务管理规定,具有独立的银行账户,有从业资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四、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接受民政部门的年度检查(年报)。
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年检(年报)的,视情给予警告、责令整改、限期停止活动、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等行政处罚。
列入“异常名录”“黑名单”。
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五、您应对登记申请材料和过程的真实、完整负责,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由民政部门撤销登记。
对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
六、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后,名称、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办公地址、《章程》、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如有变更,须及时到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变更登记。
不做变更登记的,民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理事、监事变动的,应当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七、您如果成立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请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民政部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章程

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章程总那么第一条本单位的名称是:第二条本单位的性质是:利用非国有资产、志愿举行、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效劳活动的社会组织第三条本单位的宗旨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以舞蹈教学来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让学生在舞蹈中找到欢乐和自信!第四条本单位的记录治理机关是;浙江省第五条本单位的居处地是: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景元路商业东街172号第六条本章程中的各项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不符的,以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准。
第二章举行者、开办资金和业务范围第七条本单位的举行者是:举行者享有以下权利:(一)了解本单位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二)推荐理事和监事;(三)有权查阅理事会会议记录和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
第八条本单位开办资金:万元;出资者:,金额:。
第九条本单位的业务范围:(一)体育舞蹈和少儿舞蹈的艺术指导;(二)参加省市地域的舞蹈竞赛和考级;(三)推荐优秀学员进入舞蹈专业学员。
第三章法定代表人第十条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为校长。
第十一条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本单位的法定代表人:(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二)正在被执行刑罚或正在被执行刑事强制方法的;(三)正在被公安机关或国家平安机关通缉的;(四)因犯法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3年,或因犯法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5年的;(五)担任因违法被撤销记录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自该单位被撤销记录之日起未逾3年的。
(六)非中国内地居民的;(七)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资产治理、利用原那么及劳动用工制度第十二条本单位经费来源:(一)开办资金:元整;(二)政府资助:无。
第十三条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依法进行会计核算,成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同意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
第十四条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办单位”)是指在社会上以非营利为主要目的,由社会组织、个人或其他法人组建的机构,也就是不具有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或组织。
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民办单位在具备开展各项公益事业和服务社会的基础上,也需要考虑到其举办者的权益保护问题。
一、民办单位的举办者权益从民办单位的举办者身份来看,举办者有权利对其所举办的民办单位行使管理权、受益权、监督权、继承权等权益。
这些权益体现着举办者在民办单位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
1. 管理权举办者对民办单位的管理权是指其可以参与民办单位的决策和管理,包括行政、财务、人事等方面。
这是举办者在民办单位中的核心地位,也是发挥其影响力和发言权的重要途径。
2. 受益权举办者对民办单位的受益权是指其享有民办单位经营所得的分红、津贴、福利等收益。
举办者的受益权应当在民办单位的组织机构和章程中得到明确规定和保障。
3. 监督权举办者对民办单位的监督权是指其可以对民办单位的管理运作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提出意见建议,以保证民办单位的运作合法、透明和高效。
4. 继承权举办者对民办单位的继承权是指其可以在民办单位面临解散等情况时,按照相关规定继承其全部或部分财产、设备等资产。
民办单位在保障举办者权益方面,应当制定相关的章程、管理规定及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通过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成立举办者委员会等途径,加强对举办者权益的保障。
1. 制定章程民办单位应当在成立初期或重大变更之后及时制定章程,明确举办者的权益和职责。
章程应当包括民办单位的组织形式、宗旨、业务范围、成员资格、权利义务、管理机构、经费来源和分配等内容。
2. 设立举办者委员会设立举办者委员会是一种常见的举措,既有助于维护举办者权益,也有利于提高民办单位的管理水平。
举办者委员会应当由民办单位的所有举办者组成,负责监督和管理民办单位的运作。
3. 发挥民主管理民办单位的管理应当体现民主管理的原则,举办者应当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可以参与到民办单位的决策和管理中。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自愿投资、设立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如民间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等。
这些单位的举办者权益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权益包括权益保护和权益实现两个方面。
权益保护主要指的是举办者在创办、组织、运营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举办者享有对单位财产的所有权和支配权,有权提出拨款要求并获得合理的支持;举办者有权在单位人事安排和组织决策中发表意见并参与决策;举办者享有董事长、理事长等重要职位的竞选权等。
权益实现则是指举办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其投入和付出所带来的回报。
举办者在单位运营成功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或其他实质性回报。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权益保护不完善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还不够完善,且相关法律法规尚待进一步完善,导致一些举办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
举办者的权益实现方式不够多样化也是一个问题。
目前,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获得回报,如领取经费或享受名誉等。
但这种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且难以真正体现举办者的付出和价值。
一些举办者权益不平等也需要重视。
在一些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举办者的权益分配不合理,存在着权益集中、职务不对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健康发展。
如何解决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要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和标准,明确举办者的权益保护和实现方式。
要加强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确保举办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要加大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促进举办者的权益实现和回报。
举办者之间的权益平等也需要重视和保障,加强对举办者权益分配的监督和调整,确保权益合理、公正。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相关问题研究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在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与之相关的举办者权益问题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存在诸多争议的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定义和特点。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其特点在于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性以及民间性。
在探讨举办者权益问题时,一个关键的方面是财产权益。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产来源通常包括举办者的投入、社会捐赠以及单位的经营收益等。
然而,由于其非营利性的性质,举办者对于投入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可能导致举办者在投入资源时存在顾虑,担心自己的投入无法得到合理的回报或者保障。
从决策权的角度来看,举办者在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地位也较为复杂。
一方面,举办者通常对单位的设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单位的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宗旨的实现,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举办者的决策权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在实际运行中,如何平衡举办者的合理决策权与单位的公共利益,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收益分配权方面,民办非企业单位的非营利性原则意味着举办者不能像在营利性组织中那样直接获取利润分配。
但这并不意味着举办者完全没有任何形式的收益。
例如,在合理的范围内,举办者可能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或者奖励,以鼓励其对单位的持续投入和贡献。
此外,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的权益还涉及到单位的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
一个健全的治理结构能够确保举办者的意愿得到适当表达,同时也能保障单位的运作透明、公正、高效。
而有效的监督机制则可以防止举办者滥用权益,保障单位的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在现实中,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权益问题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
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可能导致权益界定模糊,引发纠纷和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办非企业单位举办者须知
一、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为非营利目的成立、不向出资人、举办人及成员分配所取得收益的“非营利法人”。
终止时,不得向出资人、举办人或者成员分配剩余财产。
剩余财产应当按照章程的规定用于公益目的;或由政府主管机关主持转给宗旨相同或者相近的法人组织,并向社会公告。
终止时须进行清算审计。
二、您所出开办资金属于捐赠行为,须出具验资机构《验资报告》。
出资后您不再享有该资产的财产权,不得分红,不得进行转让,不得抽回出资,成为该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独立法人财产。
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监事),由民办非企业单位独立支配,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发展。
三、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须做税务登记,并依法纳税。
民办非企业单位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财务管理规定,具有独立的银行账户,有从业资格的财务管理人员。
四、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后,应在规定时间内主动接受民政部门的年度检查(年报)。
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年检(年报)的,视情给予警告、责令整改、限期停止活动、撤销登记、吊销登记证书等行政处罚。
列入“异
常名录”“黑名单”。
违反其他法律法规的,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处理。
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五、您应对登记申请材料和过程的真实、完整负责,弄虚作假骗取登记的,由民政部门撤销登记。
对直接责任人处以罚款。
六、您举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后,名称、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办公地址、《章程》、注册资金、法定代表人等事项如有变更,须及时到登记管理机关进行变更登记。
不做变更登记的,民政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理事、监事变动的,应当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七、您如果成立民办教育、培训机构,请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中央编办、工商总局《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八、您如果成立养老机构,请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可以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九、您如果成立在社区活动的文艺团体、体育团体、志愿服务团体、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请到县区民政局登记注册。
十、您如果成立任何营利性文化、体育、卫生、科研等
机构、组织,请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