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东两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模式的分析比较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评价

信息技术评价

①过程性评价应代替结果性评价。

即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学生的体会和收获,以达到客观、合理化的评价,而不是只根据学生作品成果的优劣来直接评价学生。

②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趋向于多向性。

一直以来,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评价的方式为教师评价学生。

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其实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是学生评价教师和学生互评。

如此一来,学生能在教师和同学的评价中更全面的认识自我,及时地进行改正;教师通过学生的评价,能认识到教学方面中仍需要改进与完善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双方共同进步的效果。

③评价结果应具体化。

上述也提及教师多以学生的作品成果的优劣来作为评价依据;而且评价的结果都只用“优”、“良”、“中”、“差”表示,而评价的具体内容我们往往是不了解,学生要进行自我检讨与认识就没有依据。

因此,教师应将对学生的各方面评价一一罗列,让学生能充分地进行自我检讨,自我升级。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时,评价环节得不到重视。

一些学校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主科目,便忽略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时,大多都是运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成绩。

作为一门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考试这个方式并不能体现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所以我们需要对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进行改革。

教师在评价信息技术课程时,结果性评价占主导地位,根据学生作品成果的优劣直接评价。

但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应采用过程性的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与学生的体会和收获,以达到客观、合理化的评价。

希望能通过分析和论述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为信息技术老师开展教学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帮助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二、当前信息技术评价的现状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也从考察形式变化,主要有传统的单一笔试、上机考试、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

作品评价考察又是笔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广泛应用在多媒体模块的检测。

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程目标为: 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
技术的兴趣, 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
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形成-提高信息处理
能力, 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 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18
教育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 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 展学科学习的过程; 在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 码以及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 息的一般过程;
4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课标的颁布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其中的一个科目,正式在国 家课程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特别是,普通高中信息 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信息素养作为培养目标,标 志着从计算机课程向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转型。这份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之不易,来自全国的8位信息技 术教育专家从2002年就开始了标准的研制工作。在研 制过程中,他们广泛听取课程专家、信息技术专家、 一线教师的意见,广泛吸纳了全国信息技术课程实践 的经验,并召开了十多次工作会议。它的颁布,标志 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迈向成熟。
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
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
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
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16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课程定位 教育目标
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及目标要求 教学实施建议
17
教育目标
总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
2
信息技术教育的启动—三个重要文件
2000年l0月25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 在北京召开。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会上做了题为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 教育》的报告。会议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 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 工程的通知》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 行)》三个重要文件。 教育部作出重大决策:‚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 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 ‘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 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逐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发展之路

逐步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发展之路
后勤服务 人员 ,我们是 优质课背后 的草根 ”的诉苦 与抱怨
随处可见 如此下 去 ,信息技术教育将 面临边缘 化的危机 。


信 息技 术 课程进 入 高考 必须 回答 的 三个 问
因此 ,只有将 信息技术课 程纳入 高考体 系 ,以考 促学 ,信 息技术课 程才 能得 以有效 实施 ,学生 的信息素养 才能得 以
握 这一机会 的平等权 利 。如 果学校连 信息技术 教育最 起码 的软 、硬 件条件都 无法满足 ,学生 又怎能应 对信息 技术高
考 的激烈 竞争 呢? 因此有 观点认 为 ,信息技 术纳人 高考势
养 这 也就是 为什么我 国信息技术 的课程 性质在短 短 的二
十年就顺 利完成 了从 以前 的活动课 、选修课 到现在 的必修
( 1 信 息 技 术课 程 纳入 高 考是 否 有 失 公 允 二
在信 息社会 中 ,以计算 机和多媒 体 网络技术 为核 心的
信息 技术 ,以传统技 术所未有 的速度 和力量改 变 了人 们 的 生 活。信息 技术既影 响 了人们对 世界 的认知方式 ,也 改变
了人 们之 间的交往 和交流方式 。据联合 围教科 文组织 的统
高考是人生 的重要 转折点 ,学生不分 贫富 贵贱 ,都应 有把
方法去获取 信息 、分析信 息和加工 信息 ,就无 法及 时地利 用这些信 息 。因此 ,具备 信息能 力 ,遵守相关 的伦 理道德
与法律 , 成为信 息社会 中人们必备 的基本 素质 。针对信 就
息时代 的特点 ,基础教育 必须浮 重对青少 年信息素 养 的培
起社 会各 界的极大 关注 。在 对信息技 术课程能 在部分 省 市 的高考体 系 中占有一席之 地感到万 分欣喜 之余 ,我 们也 应

新高考综合改革研究课件

新高考综合改革研究课件

四、完善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
1.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 2.高考统考科目改革研究 3.完善综合改革的政策建议
1.完善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
新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新一轮高考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当务之急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
顶层设计 构架完整
试点先行 逐步推进
关联度高 互为条件
9
2014年在上海、 浙江启 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 海南试点扩大,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 的改革模式
高中与大学,考试改革与
课程改革,招生与教学紧
密联动、相互支撑,高考
制度进入教、考、招综合
改革新阶段
2024/4/11
二、高考综合改革面临的新挑战
新高考科目设置给大学中 学带来新问题
选课走班制实施情况因校 而异,对薄弱学校带来挑 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对 教学秩序与管理提出挑战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分的计分 转换方式尚需探索完善
统考和学考内容改革需深入研究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参考价值尚未完全显现
三、完善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
激发了高校招生工作的主动性
推进了高中学校现代化进程
消除了志愿录取不同批次的等级 壁垒
保障了考试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有效 衔接
提升了学校和学生的获得感
二、高考综合改革的成效与挑战
实践了多元评价的高校招生改革实践模式 从单一评价向多元综合评价拓展
浙江省的统一高考 招生、高职提前招 生、单独考试招生、 “三位一体”招生
级性考试的命题要求
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
提升了学校和学生的获得感

关于信息技术是否进入高考的问题

关于信息技术是否进入高考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高考的思考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行列从中小学推行信息技术学科起,人们对信息技术是否应该进入高考,谈论的非常多。

这种讨论的结果只是将信息技术纳入高中会考,并没有纳入全面普通高考之列,只有部分实验省在尝试。

我认为:信息技术应该纳入高考行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文化和教育等领域,人们对其需要也越来越迫切,新课改的实施使信息技术进入高考视野,很快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

从山东、海南新课改看必将把信息技术列入全国普通高考之中,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尽管在全国各地甚至一个地区内都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差悬殊的问题。

但只要把信息技术纳入全国统一高考,那么一切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就象前十年,中小学开始推行信息技术课程,当时的阻力非常大,一是没有硬件设备,当时教师的工资都发不全,更不用说购买电教设备;二是没有信息技术带课教师,师资力量跟不上。

通过这么多年发展,一切问题都解决,只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的改革步伐缓慢。

现在新课程是建立全新的科学的评价体系,走出当前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怪圈,在中学阶段强化“技术”类课程的重要性正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对培养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对技术类课程的比重进一步加大,从新课改评价标准来看,几乎都把信息技术类课程放在与基础类课程如语言、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

因此说,完全有必要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行列。

按照教学内容,考试要涉及的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和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程序设计以及应用软件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让学生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有许多困难,但在命题中如何来命题,采用怎样的考试形式,我们可以借鉴山东、海南的经验,逐步进行。

信息技术如何进入高考新课标提出:“学校要善于发现确有信息技术天赋和特长的学生,并给予专门的培养。

”在学校中,信息技术与艺术和体育一样,尽管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教授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许多爱好者是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内外教师、教练甚至专家的辅导下进行学习和训练的。

山东高考模式

山东高考模式

山东高考模式
高考模式:山东高考的独特特点
山东省是中国高考改革的先行者之一,其高考模式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将从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以及考生选拔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山东高考的科目设置相对传统。

考生需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等三门必考科目,同时在理科与文科中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

这种设定保留了对基础学科的考察,也为考生在兴趣与个人特长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

其次,山东高考采取了分科考试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试形式。

分科考试主要是对学生在必考科目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测试,为不同学科的成绩权重有所差别;综合评价则是通过对学生的选考科目成绩、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及其他学科素养的综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以期实现多样化的选拔机制。

最后,山东高考注重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展现,并对高考成绩进行全面评价。

学校会对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其纳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虑范围。

通过这种方式,鼓励考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培养综合素质和个人兴趣。

综上所述,山东高考模式以其特点着称,既注重学术能力的考查,又兼顾了其他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考试形式将更好地选拔出具有全面发展能力的学生。

2019年整理各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资料

2019年整理各新课改省份高考改革方案比较资料
综观已经出台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各地都在紧密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力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这些方案既有共同点,又各具地域特色。
● 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共同点之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与其他省份相比较为复杂。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统考科目(语文、数学每科160分,外语120分,总分440分。包括语文、数学各设附加题40分),“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包括选修测试科目两科与必修测试科目5科。
浙江省2009年高考则实行在全科会考基础上的分类测试、分批选拔、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的选拔模式。第一层次招生院校、专业为全国重点本科院校(包括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高校等),统考科目在“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基础上,加试自选模块;第二层次为普通本科院校、专业,统考科目维持了传统的“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第三层次为高职高专院校,统考科目只测试“语文+数学+外语+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考生自主选择报名和参加考试的相应类别,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
共同点之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为了体现多元评价的特点,海南、江苏、天津、浙江、辽宁、安徽与福建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都无一例外地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录取综合评价体系,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依据。如安徽省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公民道德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6个方面评价,以学生主要行为表现的实证材料为依据,综合评价结果及其实证材料进入考生档案,供高校录取时参考。

使用新课标卷1的省份

使用新课标卷1的省份

使用新课标卷1的省份篇一《各地进入新课改时间和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各地进入新课改时间和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情况统计表自2007年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率先进入新课改以来,各省区进入新课改时间前后不一(我省为2010年),加之各省区大多科目都采用自主命题,因此高考试卷呈现多元化、地区化特点。

现将各地进入新课改时间和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情况统计如下,供各位老师高考命题研究和备考时参考,不完整之处烦请补充完善:表一 2007~2011年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情况一览表说明:未列入表格的省份如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浙江、安徽、天津、北京、上海等均为各科自主命题;部分省区如四川、甘肃2012年仍然采用大纲命题;2012年首次进入新课标命题的省份为河北、湖北、云南、内蒙;至2013年全国各省、市、区全部进入新课标命题阶段。

表二全国各省、市、区进入新课改时间一览表使用新课标卷1的省份篇二《2013年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分数线数据对比)》2013年高考使用“新课标全国卷”省份(分数线数据对比)2013年高考全国卷分三种,一种是新课标全国Ⅰ卷(作文关于“经验与勇气”的省份)、一种是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材料关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的省份)、一种是广西仍在使用的大纲版全国卷。

2013年青海、西藏、甘肃、贵州迎来新课改之后的第一年高考。

从2013年高考试卷使用情况来看,新课标全国卷分为:新课标全国卷(Ⅰ)和新课标全国卷(Ⅱ)。

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

部分省份有交叉使用。

由于广西2012年开始实施新课标,因此2014年高考广西将最后一次使用大纲版全国卷,广西2015年起使用新课标全国卷(Ⅱ)。

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1、河南省文科:一本519、二本465、三本408、专科200理科:一本505、二本443、三本359、专科2002、河北省文科:一本561,二本511,三本414、大专180理科:一本538,二本478,三本324、大专1803、山西省(尚未发布)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这10个省份高考试卷所有科目是一模一样的。

新高考赋分解析14省新高考赋分制对比,福建省赋分易理解!

新高考赋分解析14省新高考赋分制对比,福建省赋分易理解!
7.第三批试点省份 第三批试点省份(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采 用统一的转换规则。
等级分为 5 等,满分 100 分,最低 30 分,仅比山东省高。A 等比例为 15%, 级差为 1 分。
假设福建考生 A 高考时化学卷面分数为 85,在全省排位占比前 15%内,区 间内所有考生原始分数在 80-100 之间,按照上表,考生所在赋分区间为 86-100,则该考生转换后的分数为:T=89.5 分。
区别三:赋分等级不同 上海赋分等级分 11 级; 浙江分为 21 级; 北京天津分为 5 等 21 级; 山东分为 8 个等级; 北京和天津等级划分与赋分一样,但比例却不相同; 第三批 8 个省份的分为 5 个等级。
*注:海南省分数转换包括了语数英三科统考科目,本文中没有采用其他省相比较区 别。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 还有想要了解的 留言告诉我们吧 完
为什么要采用等级赋分制呢?
简单的来说,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选考科目不同,如果只是按照各自选考 科目的卷面分数进行累加而得出高考分数,选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选 难了就得不了高分,显然是不公平的。 即受考试难度和科目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已经是不同质的了,不能进行 简单的累加操作,只有转换为同质性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求 和。
1.上 海
评价等级分为 11 级,满分 70 分,最低 40 分,高考满分仅 660 分。满分比例 为 5%,级差为 3 分。
Hale Waihona Puke 2.浙 江等级分为 21 级,满分 100 分,最低 40 分。满分比例为 1%,级差为 3 分。 3.北 京
等级分为 5 等 21 级,满分 100 分,最低 40 分。满分比例为 1%,级差为 3 分。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浅析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浅析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浅析浙江省新昌中学王凯勇金秋十月,就要迎来浙江省信息技术的第一次高考,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加入高考的学科,在考试方式、考试方法、考试范围及试题的难度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个范畴,为此,我对浙江省的样本试卷及海南省、山东省新课程信息技术高考试卷从考试方式、方法、范围、知识点、分值、试题难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新课程信息技术高考的复习策略进行了浅析。

一、信息技术高考试题的分析(一)浙江省样本试卷的基本面的分析根据浙江省的信息技术考试说明得知信息技术高考以笔试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值共100分。

全卷共分两卷,卷一是必修模块内容,卷二是选修模块内容(选修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

3、内容分布特点:从信息技术试卷的内容分布上看,在综合题中,一般有四块内容,即对四个软件的操作,包括必修课中的EXCEL和FRONTPAGE,选修课中PHOTOSHOP和FLASH。

4.卷面特点信息技术试卷卷面图文并茂,直观性强,卷面布局、设计合理,尤如在真实环境中操作,便于学生阅读,方便学生对题意的理解。

(二)试题内容的分析从信息技术试卷的内容覆盖面看,基本上考查了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的教学内容,且内容准确、全面,着重检查学生对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重点难点的考查科学,试题的梯度合理。

基础、中档、综合灵活题分布比例合理,题量适中,绝大部分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完成试题的解答。

其中选择题(单项选择)都是信息技术相关的概念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也包括对字符编码、打印机设置、邮件的传递原理、知识产权等的理解及二进制、信息存储空间等的计算)。

如:(浙江样本卷)关于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是一种资源,使用后会产生损耗(B)两个人聊天,也是在互相传递信息(C)传递信息的途径只有一种,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多种(D)信息被一个人使用时其他人就不能使用(海南卷)图中是学生成绩数据库中语数外成绩表的一部分,图中选中的一行称为()。

(完整版)高一选科指导

(完整版)高一选科指导

(完整版)⾼⼀选科指导⾼⼀选科指导浙江、上海,北京、天津、⼭东、海南的全部⾼中⽣⾼⼀学⽣,其他⼤多数省份9⽉后进⼊⾼中的学⽣,都将受到影响!这⾥有⼏点重要信息,⾼中⽣和家长必须提前知道!⾼⼆⾼三的学长学姐们转给你们⾝边的学弟学妹们吧!1.什么是新⾼考?内容主要是什么?⾼考改⾰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各省市已经公布的政策基本⼤同⼩异。

这⾥只做⼀个简单的概括,下⾯的相关阅读中有详细介绍。

——⽂理不分科:数学取消⽂数和理数;理、化、⽣、政、史、地(浙江还有通⽤技术)任选三门参加⾼考。

部分地区对选考科⽬实⾏等级赋分制——英语听⼒(部分地区有⼝语)和笔试分开,部分地区⼀年两考,取最佳成绩计⼊⾼考总分——实⾏基于统⼀⾼考和⾼中学业⽔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逐步取消⾼招录取批次,全⾯实⾏平⾏志愿2.我什么时候参加新⾼考?(图⽚源⾃“创知路”)对即将升⼊⾼中或已经进⼊⾼中的同学来说,⼀个⾸要的问题就是,我会参加新⾼考吗?由于采⽤的是各地根据⾃⾝条件逐步参与施⾏的⽅式,所以不同地区的同学参与新⾼考的时间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参见上表。

3.3+【6选3】是怎么回事?在新⾼考改⾰中,打破⽂理分科的“3+【6选3】”模式格外吸引眼球。

那么什么是“3+【6选3】”呢?“3”代表语⽂、数学、外语3门⾼考核⼼科⽬,⽽“6选3”则是由学⽣从6门可选科⽬中选择的3门科⽬。

相较于以往“3+X”的考试形式,“3+【6选3】”形式打破了⽂理科的壁垒,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享⽤”⽂综、理综“套餐”,到3科⾃主搭配“⾃助餐”的转变,这样的改⾰,具体带来了如下的变化:⼀是在录取模式上由原来“依据⾼考统考科⽬成绩”改为“两依据、⼀参考”,即依据3门统考科⽬和3门选考科⽬成绩,再参考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包括学⽣思想品德、学业⽔平、⾝⼼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5个⽅⾯)。

⼆是在考试科⽬上取消⽂理分科,由原来的语⽂、数学、外语、⽂(理)科综合科⽬改为语⽂、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和3门选考科⽬。

详细说明难度等级模式的分级及内容,并举例说明。

详细说明难度等级模式的分级及内容,并举例说明。

详细说明难度等级模式的分级及内容,并举例说明。

一级模式:最简单SoEasy每一个省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城市的每一所学校,都在争教学资源。

比如更加现代化的教学环境,更加专业的老师,以及更多的教学经费,这些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而家长们、教育部门考核一所学校的统一标准是:有多少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有多少学生考入985/211,以及有多少“知名校友”,简单、暴力,所以每一所学校的压力很大!而全国整体教学质量最高的地方,非北京、上海以及天津莫属!这些地方名校林立,更是集结了全国的模范老师、金牌教师。

对于生长在这里的学生而言,考上一所好大学并不是什么难事。

坊间曾经流传过一句话,有人问“最快让孩子考入一流大学的方法是什么?”一人答“找个好学校,”另一人答“找个好老师,”最后一人沉思了三秒,答“投胎吧,北京、上海。

”虽略带一丝调侃,但,这确实是一种无奈!二级模式:容易Simplelevel这个模式和第一级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省份教育资源比较落后,地理位置也比较偏僻,虽然教育资源落后,但是因为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这里的学生相对而言也是全国最少的,竞争也就不那么激烈,再加上国家对这些省份的大力扶植,这里的学生考上一所大学也相对更容易些。

这些省份有:海南、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广西、青海、新疆。

在这些省份中,有些地方的本科分数线甚至只有400左右,可想而知。

三级模式:一般Generallevel这七个省在全国经济上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属于“中不溜”的那种,其教育资源也如同经济一样不上不下。

在这里读书的考生们,只要别那么偷懒,好好上学,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稍微努力一下考上个一本还是很轻松的,而且这些省份的本科分数线也只有450分左右。

这七大省份为:云南、福建、贵州、黑龙江、陕西、辽宁、四川,如果仔细研究的话,这几个省份还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大部分处于我国的红色根据地,很是奇怪,这真的是巧合吗?四级模式:困难级别Difficultylevel纵观十年来全国高考录取数据,这八个省的竞争力是很大的,录取率也相对低些,生活在这些省份的考生是真的很难,若想要考上211/985这些一流院校,不熬夜不加班加点的学习,是真的很难考上。

“非主流”学科赴高考(一)——敢问信息技术课程路在何方?

“非主流”学科赴高考(一)——敢问信息技术课程路在何方?

试 科目 信息技 术课堂一 步步走向了 后, 应试 的误 区: 选学 内 不列入 考试范围 容 的可 以不学 ; 的老师抛 弃课程 标准 , 有
首先 , 由于学 科 本身的特 点, 以及 学科教 师所积 累的经验 及探索 能力还 不足, 前 该学科采用的笔试 方式不能 目 完全体现学科的真正内涵, 不能完全反 映 出 生的实际水 平。 学 其次 , 信息 技术 与其 他学 科 最 大的不 同, 进 阶性 差 是
带来难得 的发展机 遇。 首先 , 息技术 信 纳入 高 考这 一趋 势 , 促使 社 会和 学校
对 信息 技术 学科 重新 审视 。 很 大程 在
脱离教材, 以考为纲, 以练代讲, 把往年
等级考试 中频频 出现的试题 直接 搬进 现行 课 堂。 师 利用电子教 室把 每一 教
度上 督促 各个 高中将 课程方 案中规定
异。 其他高考科目 的知识在各学段都是
层层 深入 、 逐步进 阶, 而信息 技术许 多 知识具有共.20/3 09 1
编 邮 .uo@ei .tr l 匿 辑 箱:o a ntee l 墨 圜 tg 5 t n. m c
答 案照搬 照套 。 样 的课 堂居 然 还 被 这 有的老师 美其名 曰“ 任务 驱动 , 组织课 后, 考生考试结 果只有 “ ” “ 合格 与 不合 格 ”除此以外, 无其 他任何 信息 。 , 再 依 据 这样 的反馈结 果, 生无法 了解自己 学 哪里做 对 了, 哪里做 错 了。 生和家长 学 经常 会在成 绩下发后 拿着 成绩 单来问 信息技术教师,孩子测试不合格 , “ 能知 道 错在 哪里吗 ? 然而 , 息技术 教 师 ” 信 只能抱 歉地 对学 生与家 长表 示无 能为 力。 因为江苏省学业水平 测试 规定信息 技术学 科不查分。 信息 技术学 业水平 测试 是总结评 价的一种手段 , 的不仅在于考 查学 其目 生对所学 基础知识、 实际操作技能的掌 握程 度和 利用信 息技 术解决 实际问题

1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1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高考改革与探索——郑若玲主持14省市高考综合改革方案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李 媛 方 芳摘 要:从政策文本来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14个省市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与时间、赋分方法等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浙江、上海两地的高考综合改革经验对后续试点改革省份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同时前序高考改革试点省份在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物理等选科人数下降、应试负担加重以及等级赋分政策产生的公平等问题,在后续改革省份的方案中也得到了及时的回应与调整,既体现了政策变迁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也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尊重多元参与基础上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新高考;文本分析;方案演变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提出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省(市)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浙江省、上海市被列入第一批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为其他省市改革的实施提供依据。

2017年,山东、天津、北京、海南4个省市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启动高考综合改革。

2019年4月,广东、江苏、湖南、湖北、辽宁、河北、重庆、福建等8省同步出台文件,从2018年9月入学的新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

根据《意见》[2]要求,各改革省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考试科目、考试次数与考试时间、赋分方式等三个方面。

目前,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14省市在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与差异,改革方案的演变过程体现了高考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利益诉求的多元性。

一、改革方案的演变过程本文通过对14省市的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后发现,三批改革省份在考试科目上呈现出从“3+3”到“3+1+2”与“3+3”并存,考试次数与时间从多样化趋于统一,等级赋分方法呈现出省际差异性。

(一)考试科目首先是从传统的“3+X”模式向“3+3”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3+X”模式中,学生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作为必选科目,从文综和理综中选择其中一项作为选考科目,第一、二批试点省市改变传统“3+X”模式,改革了考试科目设置,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数外3个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的3个科目成绩构成,即实施“3+3”考试模式,备选方案有“7选3”和“6选3”两种类型。

信息技术纳入高考,OK

信息技术纳入高考,OK

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已经把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下一个省份会是?
据我们所知,当前海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山东省已经把信息技术列入高考科目,下一个省份会是哪个呢?
一个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跟我说过,他以前给学生设计了一套自己认为已经够简单的期末考试卷,但给科组长一看,组长连忙让他把题目减半,因为计算机科学不是他那省份的高考科目。

他心中叹息,我们天天都在使用计算机,可怎么忘了好好学习它呢?
让我们看看他山之石,美国每年12月份有个计算机科学教育周“Computer Science Educ ation Week”;奥巴马以前呼吁每个美国人都学习编程,认为编程将成为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技能;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说过:“我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编程的”;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说过:“我在六年级的时候得到了我的第一台电脑”;乔布斯说过:“计算机科学是门自由艺术,每个人都应该接触到它,每个人都应该在一定水准掌握它。


那么我们该让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电脑呢?希望他达到什么水平呢?
作者以前的同事每到月末要做月统计报表,使用了Excel,但还是要花几天才做完。

作者写了几个小公式,再使用Excel统计功能,只要一两小时就把同样任务完成了,感觉以前的同事虽然是“用Excel”,但并不真正“会用”。

作者是路盲,导航器带着跑过了很多地方,但有一次,至今也仅有那一次,我忘了选择路径算法“高速优先”,结果浪费了一个多小时在路上,吃了苦头,才猛然让我意识到“会用”导航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在当代都相当于半文盲了。

而熟练利用信息科技的人,效率加倍,相信是不争的事实了。

课改后高考怎么考

课改后高考怎么考

高中课改实验区第一批:2004年:山东、宁夏、广东、海南第二批:2005年江苏第三批:2006年:天津、福建、浙江、安徽、辽宁探讨:五省高考方案,你有何看法?几位高一学生聊到课改的问题,很是茫然。

一位同学甚至不知道“通用技术课”是什么,因为老师压根没有认真讲过这门课,更不用说什么动手实践了。

一位同学说,我们都课改了,为什么从来没有感觉减负过?每天加上早读要上11节课,新教材例题很少,看不懂书,只好买了无数的参考书,重死了……还有一位高一老师反映,虽然都经过新课改培训,但新课标定义模糊,有的教材有四五个版本,一些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生怕漏掉任何一个高考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点,备课的时候只好把四五本教材都备一遍,课堂上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一遍,经常课时不够只好加班加点补。

这位老师坦言,少了高考方向标,上课有些茫然,如今这个状况,连“摸着石头过河”都算不上,只能叫“涉深水过河”。

现在,老师们最盼望的是新课改的考试方案能尽早公布,并且同步出台可操作的考试说明,好让学生老师都能提前适应。

师生的话都让人感觉无奈,但都反映出大家对高考改革的高度关注。

福建、天津等省、市今年秋季被纳入全国高中新课改实验区,目前共有1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参加高中课改实验。

近日教育部2007年新课程高考大纲及山东、宁夏、广东、海南4个省、自治区高考方案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今后高考的走向。

据了解,教育部日前针对新课标出台的2007年高考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

以前考试大纲要求所有题目都是必做题,现在新大纲增加了选考内容,考生可以选做部分题目,只要必考与选考的分值总和达到规定即可。

针对此,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课题组的有关成员指出,2006年高考作文题三选一,事实上就体现了这一走向。

新大纲不超过新课标范围,各省、市的考试说明以及考生选考的科目,不超过新大纲范围。

另外,新大纲吸收了新课程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不但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更需具有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山东两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模式的分析比较自信息技术课程被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之后,关于信息技术课能否进入以及以何种方式进入高考等一系列问题就引起了课程专家、省市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关注。

2007年,广东、山东、海南、宁夏迎来了首次基于新课程的高考,其中海南、山东两省率先在高考中给了信息技术课程一席之地。

同时,各方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人士也对这两个省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的模式发表了诸多不同的言论,莫衷一是。

以下为笔者对这两种模式所做的分析与比较,仅表一家之言,望启发更多的思考。

一、宏观层面分析比较这里的宏观层面指高考方案层面。

通过这个层面的分析,可获得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在高考中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

首先,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海南、山东两省的高考中所占分值都微乎其微。

海南省在高考方案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所占分值为5分。

山东省并没有在方案中规定具体分值,从对2007年高考试卷的分析来看,与信息技术课程直接相关的题目所占分值为8分,按60%折合成实际高考分数后也约为5分。

许多一线教师对此表示悲观与失望,但这个结果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

考试多功能观者认为,考试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它与社会其他系统有着程度不同的互动关系。

其功能所及,并非某一社会系统,更不限于考试活动者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众多领域。

高考事关大局,任何有关高考的决策制定都应本着稳妥、公平的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尚属首次,且在考试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成熟,因此现阶段以小分值进入高考应该说是一种稳妥的、易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方式。

虽然如此少的分值会对两省刚刚起步的信息技术新课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能够进入高考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其利大于弊。

相信随着课程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在高考中的权重一定会有所增加。

其次,从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方式来看,两省存在明显的差异。

海南省采取将信息技术基础会考成绩的10%加入高考总分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考挂钩,山东省则将信息技术置于基于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基本能力考试科目内。

不同的考试方式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在海南省虽然是以基础会考的形式间接进入高考,但它是独立试卷考试,实际上拥有了独立的地位,可见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决策者的认可,决策者的这种态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同时,独立试卷也有利于实现对课程内容全面合理的覆盖,从而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

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即会考和高考分别属于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将这两种考试类型相结合可能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方面有些认识上的困扰。

山东省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能力考试的一部分,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肯定。

根据山东卷考试说明课题组专家的解读,“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常识是一种一般的不成体系的知识,而学科知识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也是构成课程的基本元素。

相应地,信息技术课程所承载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

如果仅要求学生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那么这门课程的存在意义就有受到质疑的危险。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这两种考试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相比之下,海南省所采取的方式更加有益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长远发展。

二、微观层面分析比较这里的微观层面是指考试大纲层面。

与高考方案层面相对而言,笔者欲从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试题设计四个方面展开基于此层面的分析比较,旨在阐明这两种考试模式对评价的信度、效度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山东省基本能力考试而言,这里所说的信度和效度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出发,表明基本能力考试中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部分对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

1、考试目标海南省在会考说明中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科目基础会考以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考试目标与课程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使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在考试目标层面得到了保证。

山东省通过对六个学习领域中最基本的能力与素质进行概括,构建了九大考查目标体系。

其中与信息技术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两条,即“搜集、分析、组织信息,并进行识别、判断、概括、推理与策划的能力”和“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与处理、技术设计与应用的能力”。

但是根据专家的解读,基本能力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考查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

它不以学科考试为目的,不以考查所涉及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目的。

因此,虽然上述两个目标与信息技术课程密切相关,但是它已经融入基本能力的框架,打上了基本能力的烙印,失去了很多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强调的特定内涵的原有意味。

考试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很难实现对学生的完整“信息素养”的有效评价。

2、考试内容海南根据本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将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及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作为考试内容,并且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考试内容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以实现对课程内容全面合理的覆盖。

从实际会考情况来看,内容覆盖基本达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

以2006年试卷为例,试卷的考核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要求内容的89%,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85.7%,“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试题涉及内容则高达93.3%,从而在考试内容层面为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提供了保证。

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考试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不以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作为考查的坐标和参照,而是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以特定主题的形式随机考查有关的学科知识能力与素质,因此在考试大纲中只规定考试内容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等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而“涉及”一词意味着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很难实现对各个学习领域内容的合理覆盖,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亦然。

在2007年的试卷中,与信息技术课程直接相关的共有4道小题,考查内容集中在必修模块,考查的目标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识记、理解层次。

当然,这与其“常识性知识和能力”的考试目标是相符的,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由于只是对信息素养蜻蜒点水般地评价,难以达到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3、试卷结构试卷的结构,如题量、题型以及不同题型试题的比例、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等与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海南省在考试说明中对试卷结构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规定,实际的会考情况也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相符。

同样以2006年试卷为例,试卷采用了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三种题型。

其中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是海南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基础会考中运用的两种新题型。

这两种题型的引入使评价更灵活,更趋人性化,同时突破了以往客观题较难考查学生的复杂思维过程和较高层次能力水平的局限,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综合评价。

但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试卷中没有出现大型主观题,从而难以评价学生组织、整合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科试卷结构上共有的缺憾。

再有,试题难度分布也较合理,除个别题外,难度总体呈由易到难的变化趋势。

合理的试卷结构为信度和效度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比之下,山东省对试卷结构的规定则显得较为粗糙,在考试大纲中没有对试卷中每种题型的比例、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等问题做具体说明。

从对2007年的试卷的分析来看,全卷均采用综合题的形式,涉及单项选择、填空、简答、识图、绘图等题型。

但是试卷中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部分只运用了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题型,且全部为客观题,试题难度偏低,难以达到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试题设计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及试卷结构确定之后,试题设计便成为承载考试功能、实现考试目标的关键。

为保证试题的质量,在2006年基础会考前夕,海南省就组织省内的骨干教师命题组卷,并组织实施了全省范围内的基础会考模拟考试,收集考试的详尽数据并进行分析。

通过周密的准备工作,海南省基础会考试题可以说比较理想,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体现出了较强的过程化特征,具有此特征试题的正确解答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操作经验,而且必须根据问题解决的需求在头脑中构设相应的操作步骤或环节,从而达到了以纸笔考试的形式实现对学生操作能力考查的目的。

其次,凸显人性化特征,具体表现在超越具体操作工具、超越具体版本教材,题干表述关照学生阅读习惯等。

最后,试题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将三维目标的评价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之中,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考试后所作的分析报告中也指出,试题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各选修模块客观试题不够等质,试题文字量偏大等。

山东省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时代性特征鲜明。

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体现了时代精神。

比如在命题材料中引入2007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引入“天地语音系统”的内容等,使学生倍感亲切。

但是试题的技术含量不足,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底层的根基性内容,很可能会加重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苗头的“技术淡化”的现象,不利于引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发展。

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考后的分析反馈也是考试――特别是大规模考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此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日后考试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海南省在此环节所做的工作比较到位,如在2006年会考过后,海南省就及时对试卷的内容、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得失分原因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教学的若干建议,而山东省目前还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海南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模式在考试信度、效度等方面都要优于山东,且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当然,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考试较以往学科本位的考试模式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也较成功地实现了对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但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看,由于基本能力考试“常识性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定位,以及此目标地位对考试内容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使得这种考试模式很可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整体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也与基本能力考试所提出的导向性原则,即正确引导高中按照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相悖。

总之,虽然两省的考试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毕竟才刚刚开始,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两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模式一定会越来越趋于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