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及对应习题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

高中化学知识点全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

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

- 宏观: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 微观: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

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金属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

-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具有氧化性。

- 物质的分类。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溶液等。

-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O_2)、铁(Fe)等。

-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二氧化碳(CO_2)、氯化钠(NaCl)等。

-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氧化铜(CuO)、水(H_2O)等。

2. 化学用语。

- 元素符号:表示元素的符号,如H表示氢元素。

-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例如,H_2O表示水的化学式。

-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例如,2H_2 +O_2{longrightarrow}2H_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

- 离子符号:表示离子的符号,如Na^+表示钠离子,Cl^-表示氯离子。

二、化学基本理论。

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构成。

-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无中子)。

-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外电子排布。

- 分层排布,离核由近及远,能量由低到高,每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 为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高中化学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易错知识点总结附答案

考前不言苦与累,易错知识必须背《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一、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⑴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

⑵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行,除了 8、9、10 三个纵行称为Ⅷ外,其余的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 族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个族。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

2.质量数定义: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间的关系为: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核素表示方法:在化学上,我们为了方便地表示某一原子。

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表出其质子数,左上角标出质量数AZ X 。

符号A Z X 表示1个 质子数 为Z , 质量数 为A 的原子,其中子数为 A -Z 。

4.同位素⑴ 质子数 相同而 中子数 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如氢元素的三种不同核素11H 、2 1H 、3 1H 互为同位素。

⑵同位素的特点:①各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相同,物理性质不同②天然存在的各同位素原子,他们所占的原子百分数保持不变5.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与酸反应 置换出氢的 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 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例】已知金属A 可与冷水反应,金属B 和热水才能反应,金属C 和水不能反应,判断金属A 、B 、C 金属性强弱 A>B>C②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例】已知NaOH为强碱、Mg(OH)2为中强碱、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则Na、Mg、Al的金属性强弱Na>Mg>Al③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氧化性Al3+﹥Mg2+﹥Na+,则元素金属性顺序为Na>Mg>Al6.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或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判断,越容易与氢气反应或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完整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由单一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具有固定的性质。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保持原有性质。

2. 物质的量- 摩尔(mol):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代表6.022×10^23个基本单位。

- 阿伏伽德罗定律: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3.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

-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 守恒定律:质量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

4.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单位有摩尔/升(mol/L)和质量/升(g/L)。

5. 酸碱理论- 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酸是质子(H+)的给予者,碱是质子的接受者。

-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二、元素化学1. 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族至第2族和第13族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族至第12族的元素。

2. 元素的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展性,非金属通常不导电。

- 半金属: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特性的元素,如硅和锗。

3. 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 氧、氢、碳、氮、硫、磷、氯、钠、钾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三、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键。

2. 分子结构- 分子的几何形状:分子中原子的空间排列。

- 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分子几何形状的理论。

3. 晶体结构- 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固定熔点的固体。

- 晶格:晶体内部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及答案

高一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及答案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中需要掌握并归纳各个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下面是对高一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及相关答案。

1. 元素和化合物1.1 元素:指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是元素的三个基本特征。

1.2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组成,在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下形成的纯物质。

1.3 具体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可参考《元素周期表》。

2. 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2.1 化学式:以化合物中元素的符号及表明各元素相对原子数量的数字,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2.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3 氧化还原反应:指发生氧化和还原过程的化学反应。

3. 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3.1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变化率。

3.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物质的物理状态和催化剂等。

3.3 化学平衡:指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保持不变。

4. 物质的量与化学计量4.1 物质的量:用单位摩尔(mol)来表示物质的量。

4.2 一摩尔物质的质量称为摩尔质量。

4.3 摩尔与物质的质量关系:物质的质量等于其摩尔质量与物质的摩尔数的乘积。

5. 溶液和浓度5.1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5.2 浓度:用于描述溶液中溶质的量与溶液总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5.3 浓度的计量单位:摩尔浓度、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百分比浓度等。

6. 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指示剂6.1 酸碱中和反应:指酸和碱在一定比例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6.2 酸碱指示剂:一种可根据溶液酸碱性变化而变色的化学物质,可用于酸碱滴定等实验中的终点的判断。

7. 金属与非金属7.1 金属:具有光泽、导电性和热导性的物质,大多数在常温下是固态。

高中化学知识点详解盐类的水解

高中化学知识点详解盐类的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点及习题考点1盐类水解反应的本质一盐类水解的实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某一种或多种离子跟结合生成 ,从而了水的电离;二盐类水解的条件:盐必须能;构成盐的离子中必须有,如NH4+、Al3+、CO32-、S2-等;三盐类水解的结果1 了水的电离;2盐溶液呈什么性,取决于形成盐的对应的酸、碱的相对强弱;如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 ,弱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是 ;3生成了弱电解质;四特征1水解:盐+水酸 + 碱,ΔH 02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比较 ,不易产生气体或沉淀,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但若能相互促进水解,则水解程度一般较大;特别提醒: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强碱弱酸盐: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酸酸式酸根离子,从而使溶液中cH+减小,cOH-增大,即cOH->cH+;如Na2CO3,NaHCO3强酸弱碱盐: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弱碱,从而使溶液中cH+增大,cOH-减小,即cOH->cH+;NH4Cl,AlCl3弱碱弱酸盐: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生成弱碱,弱酸根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弱酸或弱酸酸式酸根离子;CH3COONH4例1 25℃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下列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①KNO3②NaOH③CH3COO NH4④NH4Cl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解析①KNO3为强酸强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K+和NO—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②NaOH为强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OH—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③CH3COONH4为弱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NH4+和CH3COO—均可以发生水解生成弱电解质NH3·H2O和CH3COOH,并能相互促进,使水解程度加大从而使水的电离程度加大;④NH4Cl为强酸弱碱盐,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NH4+可以发生水解生成弱电解质NH3·H2O,促进水的电离,但在相同浓度下其水解程度要小于CH3COONH4,该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CH3COONH4中的水的电离程度;答案D规律总结酸、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盐类的水解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考点2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的比较规律1.多元弱酸溶液,根据电离分析,如在H3PO4的溶液中,2.多元弱酸的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的分步水解分析,如Na2 S溶液中cNa+>cS2->cOH->cHS-3.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的因素;如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各溶液中①NH4Cl ②CH3COONH4 ③NH4HSO4,cNH4+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4.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如电离因素,水解因素等;1弱酸与含有相应酸根的盐混合,若溶液呈酸性,说明弱酸的电离程度相应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如CH3COOH与CH3COONa溶液呈 ,说明CH3COOH的电度程度比CH3COO—的水解程度要大,此时,c CH3COOH<c CH3COO—;2弱酸与含有相应酸根的盐混合,若溶液呈碱性,说明弱酸的电离程度相应酸根离子的水解程度;如HCN与NaCN的混合溶液中,c CN—<c Na+,则说明溶液呈碱性,HCN的电度程度比CN—的水解程度要 ,则c HCN>c CN—;3弱碱与含有相应弱碱阳离子的盐的混合的情况,与1、2的情况类似;特别提醒理解透水解规律:有弱才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例2 在mol·L-1的 NH4Cl和mol·L-1的氨水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答案cNH4+>cCl->cOH->cH+;在该溶液中,NH3·H2O的电离与NH4+的水解互相抑制,NH3·H2O电离程度大于NH4+的水解程度时,溶液呈碱性:c OH->c H+,同时c NH4+>c Cl-;规律总结要掌握盐类水解的内容这部分知识,一般来说要注意几个方面:1、盐类水解是一个可逆过程;2、盐类水解程度一般都不大;3、要利用好守恒原则即电量守恒和物料守恒这两个方法在比较离子浓度和相关计算方面有较多的运用;考点3 盐类水解的应用1.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和比较盐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时,通常需考虑 ;如:相同条件,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下列八种溶液:Na2CO3、NaClO、CH3COONa、Na2SO4、NaHCO3、NaOH 、NH42SO4、NaHSO4等溶液,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aOH>NaClO>Na2CO3>NaHCO3>CH3COONa >Na2SO4>NH42SO4>NaHSO42.比较盐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时,当盐中含有的离子,需考虑盐的水解;3.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当有和之间能发出双水解反应时, 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如:Al3+、NH4+与HCO3-、CO32-、SiO32-等,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4.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时,需考虑抑制盐的水解,如在配制强酸弱碱盐溶液时,需滴加几滴 ,来盐的水解;5.选择制备盐的途径时,需考虑盐的水解;如制备Al2S3时,因无法在溶液中制取会完全水解,只能由干法直接反应制取;加热蒸干AlCl3、MgCl2、FeCl3等溶液时,得不到AlCl3、MgCl2、FeCl3晶体,必须在蒸发过程中不断通入气体,以抑制AlCl3、MgCl2、FeCl3的水解,才能得到其固体;6.化肥的合理使用,有时需考虑盐的水解;如:铵态氮肥和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磷酸二氢钙和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因草木灰有效成分K2CO3水解呈 ;7.某些试剂的实验室存放,需要考虑盐的水解;如:Na2CO3、Na2SiO3等水解呈碱性,不能存放在的试剂瓶中;NH4F不能存放在玻璃瓶中,应NH4F水解应会产生HF,腐蚀玻璃 ;8.溶液中,某些离子的除杂,需考虑盐的水解;9.用盐溶液来代替酸碱10.明矾能够用来净水的原理特别提醒:盐类水解的应用都是从水解的本质出发的;会解三类习题:1比较大小型,例:比较PH值大小;比较离子数目大小等;2实验操作型,例:易水解物质的制取;中和滴定中指示剂选定等;3反应推理型,例: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产物;判断盐溶液蒸干时的条件;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能否共存等;例3蒸干FeCl3水溶液后再强热,得到的固体物质主要是A. FeCl3B. FeCl3·6H2OC. FeOH3D. Fe2O3解析 FeCl3水中发生水解:FeCl3+3H2O FeOH3 + 3HCl,加热促进水解,由于HCl具有挥发性,会从溶液中挥发出去,从而使FeCl3彻底水解生成FeOH3,FeOH3为不溶性碱,受热易分解,最终生成Fe2O3;答案D规律总结易挥发性酸所生成的盐在加热蒸干时水解趋于完全不能得到其晶体;例如:AlCl3、FeCl3;而高沸点酸所生成的盐,加热蒸干时可以得到相应的晶体,例:CuSO4、NaAlO2;参考答案考点1 一水电离出来的H+或OH- 弱电解质促进;二溶于水弱酸的酸根离子或弱碱阳离子三1促进; 2酸性碱性中性谁强显谁性四 1吸热 >;2小考点2 1.多步c H+>c H2PO4->c HPO42->c PO43-;3. ③>①>②;4.1大于酸性 2小于小考点3 1. 盐的水解 2. 易水解 3. 弱碱阳离子弱酸阴离子不能4. 对应的强酸抑制5. HCl6. 碱性7. 磨口玻璃塞盐类水解盐类水解,水被弱解;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双水解;谁强呈谁性,同强呈中性;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有的正电荷数与所有的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如NaHCO3溶液中:nNa++nH+=nHCO3-+2nCO32-+nOH-推出:Na++H+=HCO3-+2CO32-+OH-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由于电离或水解因素,离子会发生变化变成其它离子或分子等,但离子或分子中某种特定元素的原子的总数是不会改变的;如NaHCO3溶液中:nNa+:nc=1:1,推出:C Na+=c HCO3-+c CO32-+c H2CO3质子守恒:不一定掌握电解质溶液中分子或离子得到或失去质子H+的物质的量应相等;例如:在NH4HCO3溶液中H3O+、H2CO3为得到质子后的产物;NH3、OH-、CO32-为失去质子后的产物,故有以下关系:c H3O++c H2CO3=c NH3+c OH-+c CO32-;。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与习题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知识点复习与习题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与习题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

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 + Ba2+= 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人教版)高一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计量 重点概括练习举一反三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 化学计量 重点概括练习举一反三总结

人教版高一化学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一、内容概括本节主要介绍了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以及溶液的浓度等。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知识,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进行化学反应中的定量计算,并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二、重点归纳1.物质的量:表示一定数目粒子集合体的一个物理量,单位是摩尔(mol)。

2.摩尔质量:一种物质每摩尔的质量,单位通常是克/摩尔(g/mol),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3.气体摩尔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C, 1 atm),任何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都是22.4 L/mol。

4.溶液的浓度:1.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比例。

2.摩尔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常用单位为摩尔/升(mol/L)。

5.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定律,确保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相等。

三、练习题讲解及举一反三题目练习题1:计算硫酸(H₂SO₄)的摩尔质量。

•答案:98 g/mol•解析:硫酸由2个氢原子(H)、1个硫原子(S)和4个氧原子(O)组成。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H = 1, S = 32, O = 16。

因此,H₂SO₄的摩尔质量 = (2 × 1) + 32 + (4 × 16) = 98 g/mol。

举一反三题目:计算硝酸(HNO₃)的摩尔质量。

•答案:63 g/mol•解析:硝酸由1个氢原子(H)、1个氮原子(N)和3个氧原子(O)组成。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H = 1, N = 14, O = 16。

因此,HNO₃的摩尔质量 = 1 + 14 + (3 × 16) = 63 g/mol。

练习题2:将2 mol的水蒸气(H₂O)在标准状况下完全冷凝成液态水,其体积是多少?•答案:44.8 L•解析:在标准状况下,1 mol的理想气体体积为22.4 L。

因此,2 mol H₂O的体积为2 × 22.4 L = 44.8 L。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整理免费高中化学其实是文科性质特别深的一个科目,所以我们在复习高考的时候要加强知识点的记忆,以下是我准备的一些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仅供参考。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一、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二、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三、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四、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五、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六、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七、pH值的计算(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八、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九、电化学(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热的计算知识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热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热的计算知识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1、O=O d 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
A.(6a+5d-4c-12b)kJ·mol—1
B(4c+12b-6a-5d)kJ·mol—1
C.(4c+12b-4a-5d)kJ·mol—1
D.(4a+5d-4c-12b)kJ·mol—1
【答案】A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P4 中有 6mol 的 P-P,5mol 的 O2 中含有 5molO=O,
H2O 放出热量为 817.63 kJ/mol×0.5 mol=408.815 kJ.
(3)因产物为 N2 和 H2O,故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总结升华】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各物质的状态、ΔH 的正负及单位。
举一反三: 【变式 1】(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已知:
甲醇脱水反应 2CH3OH(g)===CH3OCH3(g)+H2O(g) 甲醇制烯烃反应 2CH3OH(g)===C2H4(g)+2H2O(g)
热化学方程式为: B2H6(g)+3O2(g)===B2O3(s)+3H2O(l);ΔH=-2165 kJ/mol (3)1 mol C6H6(l)完全燃烧生成 CO2(g)和 H2O(l)放出的热量为:
4
热化学方程式为:
类型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例 2、SF6 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 S-F 键。已知:1molS(s) 转化为气态硫原子吸收能量 280kJ,断裂 1molF-F 、S-F 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
(1)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已知 H2O(l)===H2O(g);ΔH=+44 kJ/mol。由 16 g 液态肼与液态双氧 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kJ. (3)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 很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N2H4(l)+2H2O2(l)===N2(g)+4H2O(g);ΔH=-641.63 kJ/mol (2)408.815 (3)产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 解析 】(1)首 先根 据得 失电 子守 恒 即可 配平 该氧 化还 原反 应为 N2H4+ 2H2O2===N2↑ + 4H2O, 因 此 1 mol N2H4(l)完 全 反 应 放 出 热 量 是 :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及题型归纳总结:1. 元素周期表:掌握元素的周期性和周期表的特点;理解和应用周期表中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及其特点,如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等。

2. 原子、分子和离子:掌握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了解元素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熟悉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及其计算方法。

3. 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其基本规律;掌握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应用氧化数、半反应方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等相关知识。

4. 化学计量:掌握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及相关计算方法,如摩尔比、摩尔浓度、质量分数等。

5. 离子反应和溶液反应: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条件;掌握离子在溶液中的运动规律;理解溶液中的平衡和溶解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熟悉酸、碱和盐的性质和溶液反应的特点。

6. 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和碱的概念及其性质;掌握酸碱反应的定义和基本规律;熟悉pH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平衡及其相关计算。

7. 有机化学: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有机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表示方法;熟悉有机物的官能团和官能团的化学性质;理解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机理等。

题型归纳总结:1. 填空题: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定义的理解;如元素的周期性和周期表的特点,酸碱的定义等。

2. 选择题: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如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离子反应的条件等。

3. 解答题:考查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化学计量和溶液反应的计算,有机化学的命名和结构表示等。

综上所述,高考化学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元素周期表、原子、分子和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量、离子反应和溶液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和有机化学等。

题型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考查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常用计量》知识点解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常用计量》知识点解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并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3.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4.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5.能运用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溶液的组成。

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能根据要求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知识点一、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应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常见考查内容和设错形式:对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考查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渗透于高中各个知识点中进行考查,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大,但难度较小,该类试题的特点就是“容易忽视”,即容易落入命题者设置的“陷阱”中,因此明确命题者的考查方向和设错方式有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作出选择。

同时要求同学们在解决该类试题时一定要细心、仔细。

1.考查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微粒数目等关系时,故意忽略标准状况条件或给出常温常压条件。

2.物质状态问题。

考查气体摩尔体积时,常常用标准状况下非气态的物质来迷惑考生,如水、三氧化硫、己烷、三氯甲烷等。

3.结合氧化还原反应考查电子转移的数目问题,特别是歧化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氯气与水的反应等。

4.结合物质结构的有关知识考查物质的微粒数目(如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化学键数目等。

此处常常涉及的物质有稀有气体(单原子分子)、Na 2O 2(阴阳离子个数比)、SiO 2、Si 、P 4、CO 2(化学键数目)、特殊物质的质量与微粒数间的关系,如D 2O 、18O 2等。

5.考查溶液中离子数目时故意忽视盐类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等。

高考化学复习《化学常用计量》知识点解析及练习题含答案6.结合化学平衡考查时,故意忽视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的特点。

【特别提醒】阿伏加德罗常数应用题常设的五大“陷阱”。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物质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组成。

- 分类: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和混合物(均匀混合物、非均匀混合物)。

2. 原子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云组成。

-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 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 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周期表分为s、p、d、f区,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4. 化学键- 离子键:正负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

- 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 金属键:金属原子间的电子共享。

5. 化学反应- 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 反应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6. 化学计量-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 摩尔概念: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6.022×10^23个粒子。

7. 溶液与浓度-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质在溶剂中的含量,常用单位有mol/L、g/L等。

8. 酸碱与盐- 酸:能够提供质子(H+)的物质。

- 碱: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9.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二、无机化学1.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如氢、氧、氮、硫、磷等。

- 常见非金属化合物包括水、氨、硫酸、硝酸等。

2.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如钠、钾、钙、镁、铝、铁、铜等。

- 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卤化物等。

3. 配位化合物- 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

- 常见的配体有水、氨、乙二胺等。

4. 酸碱理论- 阿伦尼乌斯理论:酸是电离产生H+的物质,碱是电离产生OH-的物质。

- 布朗斯特-劳里理论:酸是质子给予者,碱是质子接受者。

5. 沉淀反应- 两种溶液混合时,生成不溶于水的固体(沉淀)。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 离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

2. 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 化学式:表示物质组成的符号表示法。

- 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的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化学反应类型- 合成反应:多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

- 分解反应:一种物质分解生成多种物质。

- 置换反应: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

- 双置换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

4. 化学计量- 摩尔:物质的量单位,1摩尔物质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数量的粒子。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5. 溶液与浓度-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物。

- 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度量,通常以摩尔浓度(mol/L)表示。

二、元素与化合物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 主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至第2族和第13至第18族的元素。

- 过渡元素:周期表中第3至第12族的元素。

2. 酸碱与盐- 酸:能够提供质子(H+)的物质。

- 碱: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 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氧化的物质。

-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还原的物质。

4. 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 烃:仅由碳和氢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 官能团: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原子团。

三、化学实验操作与安全1. 实验基本操作- 称量:使用天平或量筒准确测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 混合:将两种或多种物质均匀混合。

- 蒸馏:利用物质沸点差异分离混合物。

- 滴定:通过逐滴加入标准溶液来确定溶液浓度的方法。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和习题练习1

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 物质的量知识点总结和习题练习1

煌敦市安放阳光实验学校高中化学计量在中的用——物质的量一、知识络: 二、基本公式:(1) 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的关系: n =AN N(2)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 n =Mm M =nmm =M ·n(3) 气体物质的量与体积的关系:n =mV V n =1mol L 22.4-⋅V(状况) V m = nVV =ρm(4) 物质的量浓度:c =Vnn =c ·V(5)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关系: c =M ρω⋅⋅1000 (密度的单位:g/cm 3 )n =MρV ω⋅⋅(6) 溶液稀释: c 1V 1=c 2V 2三、物质的量的相关知识和概念:1、物质的量:是表示大量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符号为n ,单位是摩尔(mol )。

2、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上规, 1摩尔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 kg C 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3、阿伏加德罗常数:1摩尔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即1摩尔粒子数的准确值,用符号N A 表示,N A 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 -1。

计算公式:n =AN N4、使用摩尔这个单位时要注意:①使用范围,只能用于微观(原子、离子),不适用于宏观②使用时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而不使用该粒子的中文名称。

5、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1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

6、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 ,用符号M 表示,单位是g.mol -1。

计算公式:M =nm注意: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摩尔质量以g •mol -1为单位,数值上与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相,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无单位。

7、气体摩尔体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具有的体积叫做~ ,用符号V m 表示,单位是L.mol -1。

计算公式:V m = nV 此概念要具备的要点:①必须是气体(可以是混合气体)②要看气体的状况例如:①气体(可以是混合气体)②在状况下 ③物质的量为1mol ④则体积约为22.4L 。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化学平衡移动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考纲要求】1.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条件、结果。

2.理解外界条件(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并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其一般规律。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掌握平衡移动的相关判断,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考点梳理】考点一、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1、概念: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反应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改变,使v正和v逆不再相等,原平衡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在新的条件下,正、逆反应速率又重新相等,即v正'=v逆',此时达到了新的平衡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的移动。

应注意此时v正'≠v正,v逆'≠v 逆。

2、平衡发生移动的根本原因:V正、V逆发生改变,导致V正≠V逆。

3、平衡发生移动的标志:新平衡与原平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发生了变化。

要点诠释:①新平衡时:V′正=V′逆,但与原平衡速率不等。

②新平衡时:各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但与原平衡不同。

③通过比较速率,可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当V正>V逆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当V正=V逆时,平衡不发生移动。

考点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1、内容: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如:温度、浓度、压强),平衡就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要点诠释:①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个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个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

②注意理解“减弱”的含义:定性的角度,平衡移动的方向就是能够减弱外界条件改变的方向。

平衡移动的结果能减弱外界条件的变化,如升高温度时,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增加反应物,平衡向反应物减少的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减少的方向移动等。

定量的角度,平衡结果只是减弱了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完全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量。

③这种“减弱”并不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更不会“超越”这种变化。

高中化学重要理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知识点归纳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重要理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知识点归纳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重要理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知识点归纳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知识点归纳1.化学反应速率(1)公式:v=ΔcΔt=ΔnΔt·V(2)对于反应a A+b B c C+d D,有v(A)∶v(B)∶v(C)∶v(D)=a∶b∶c∶d。

(3)无论是增大反应物的浓度还是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

压强、温度同样适用。

(4)若参加反应的物质同等倍数地增加(或减少)各物质的量,先分析所给条件是压强一定还是容积一定。

压强一定,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

容积一定,若同等倍数地增加(或减少)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相当于加压(或减压)。

(5)若向容器中充入稀有气体,先分析所给条件是压强一定还是容器一定。

若恒压下充入稀有气体,各物质的浓度减小,相当于增大容器体积,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则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若容器容积不变,充入稀有气体,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则平衡不移动。

2.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1)K的变化趋势与反应热的关系。

若升高温度,K值增大,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若升高温度,K值减小,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K与化学方程式书写形式的关系。

①若将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变为原来的12,则K2=K121;②若两化学方程式相减得第三个化学方程式,则K3=K1 K2;③若两化学方程式相加得第三个化学方程式,则K3=K1×K2。

(3)平衡发生移动,化学平衡常数不一定改变(如浓度、压强引起的平衡移动),但当化学平衡常数改变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二、专项练习题1.下列条件一定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 )①增加反应物的物质的量②升高温度③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④不断分离出生成物⑤加入催化剂MnO2A.全部B.①②⑤C.②D.②③解析若增加固体的质量,反应速率不变;升高温度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改变非气体反应的容积,反应速率不变;分离出固体或纯液体生成物,不改变反应速率;催化剂有一定的选择性,MnO2不能改变所有反应的反应速率。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与定义1. 物质的量:用于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单位为摩尔(mol)。

2. 摩尔质量:指1摩尔物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摩尔(g/mol)。

3. 阿伏伽德罗常数:1摩尔物质中所含粒子数,约为6.022 x 10^23 mol^-1。

4. 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的量,单位为摩尔/升(mol/L)。

二、化学反应基础1. 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的式子。

2. 化学计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特征为氧化数的变化。

4. 酸碱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水和盐的反应。

三、元素周期律与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3. 族(组):周期表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的垂直排列。

4. 周期:周期表中按照电子层数排列的元素水平排列。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化学键: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键:正负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

3. 共价键:两个或多个原子共享电子对形成的键。

4. 分子的几何形状:由原子在空间中的排列决定,如VSEPR理论。

五、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一种或多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特定溶剂中能溶解特定量溶质的能力。

3. 饱和溶液:在给定条件下,溶质已经达到最大溶解量的状态。

4. 溶解度积(Ksp):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离子浓度乘积的常数值。

六、酸碱理论1. 布朗斯特-劳里(Brønsted-Lowry)理论:酸是质子(H+)的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

2. 酸碱指示剂:能够根据溶液酸碱性改变颜色的物质。

3.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数值,pH = -log[H+],其中[H+]是氢离子浓度。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化学高考总复习---酸碱中和滴定知识讲解及巩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考纲要求】1.初步掌握中和滴定的原理、了解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滴定实验的操作步骤。

2.了解中和滴定的误差分析方法。

3.能运用滴定原理对其他类型反应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考点梳理】考点一、中和滴定原理1、定义: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浓度的实验方法。

2、原理:以一元强酸与一元强碱反应为例,C1、V1、C2、V2分别代表酸碱的浓度和体积,二者完全中和时存在定量关系:H++OH-=H2O1mol1molC1V1C2V2C1V1=C2V2利用以上关系,测出其中的V1或V2,即可得未知酸或碱溶液的浓度C2或C1。

说明:(1)完全中和的含义为:n H+=n OH—,而不一定是pH=7。

(2)其它酸碱中和都有相应的定量关系,均可利用中和滴定原理测定浓度。

HCl NaOH,H2SO42NaOH,H3PO43NaOH考点二.滴定终点的确定:1、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石蕊试液红色5紫色8蓝色酚酞试液无色8.2粉红10红色甲基橙红色 3.1橙色 4.4黄色2、选择合适的指示剂: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酸碱中和后的溶液的pH越接近越好,且变色要明显,一般来说,酸碱用甲基橙为佳;碱酸用酚酞为佳。

若酸碱有一方是弱的,则应根据中和所得盐的pH来确定选用哪种指示剂,一般来说,强酸与弱碱用甲基橙,强碱与弱酸用酚酞。

要点诠释:①石蕊试液不宜做中和滴定的指示剂(因变色不明显)。

②指示剂变色的pH值范围尽可能与生成盐的水解得到溶液的pH值吻合。

③酸碱中和滴定是利用中和反应,用已知浓度的酸(或碱)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碱(或酸)的实验方法。

滴定管中装有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酸(或碱)溶液,锥形瓶中盛放一定量未知浓度、待测定的碱(或酸)溶液,待测液中预先加有几滴酸碱指示剂,如酚酞或甲基橙。

把滴定管中溶液逐滴加入到锥形瓶中,酸碱中和反应完全时,随着酸碱中和百分数的上升,溶液的pH会发生变化,对于强酸、强碱的中和,开始时由于被中和的酸或碱浓度较大,加入少量的碱或酸对其pH的影响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选修4全书总复习提纲绪言1、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2、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活化能的大小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

但对反应前后的能量变化并无影响。

第一章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有热量放出的反应叫放热反应,需要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燃烧反应④多数化合反应3、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多数的分解反应②2NH4Cl(s)+Ba(OH)2· 8H2O(s)==BaCl2+2NH3↑+10H2O高温高温③C(s)+H2O(g)===CO+H2④CO2+C==2CO4、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就叫做反应热。

在恒压条件下又称焓变,符号为△H ,单位是KJ/mol。

当△H 为“-”或△H <0时,为放热反应;当△H 为“+”或△H >0时,为吸热反应5、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a、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0C、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表明。

b、需要在热化学方程式的右边注明△H的值及其“+”与“-”。

c、需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

d、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系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故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当系数不同时,△H 也不同。

系数与△H成正比。

6、燃烧热:在250C、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是kJ/mol。

注意:①产物必须是稳定的化合物(完全燃烧产物)②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可燃物的系数通常为1,其余物质以此为标准配平。

③燃烧热是反应热的一种,△H<07、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叫做中和热。

【注意】①强酸与强碱反应的中和热都是57.3KJ/mol;8、盖斯定律:化学反应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仅决定于反应的始态和终态,跟反应是由一步或者分为数步完成无关。

9、盖斯定律的推论:如果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由某些反应相加减而得,则这个反应的热效应也可以由这些反应的热效应相加减而得。

若加减过程中某方程式需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则反应热也改变相同倍数再加减,且反应热一定要带正负号运算。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电能是二次能源B . 水力是二次能源C .天然气是二次能源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能量变化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

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A .①②③④B .⑤⑥⑦⑧C .③⑤⑥⑦⑧D .③④⑤⑥⑦⑧4.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 1>△H 2的是①C(s)+O 2(g)===CO 2(g) △H 1 C(s)+12O 2(g)===CO(g) △H 2 ②S(s)+O 2(g)===SO 2(g) △H 1 S(g)+O 2(g)===SO 2(g) △H 2③H 2(g)+12O 2(g)===H 2O(l) △H 1 2H 2(g)+O 2(g)===2H 2O(l) △H 2 ④CaCO 3(s)===CaO(s)+CO 2(g) △H 1 CaO(s)+H 2O(l)===Ca(OH)2(s) △H 2A .①B .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5.已知反应:①101kPa 时,2C(s)+O 2(g)==2CO(g);ΔH=-221 kJ/mol②稀溶液中,H +(aq)+OHˉ(aq)==H 2O(l);ΔH=-57.3 kJ/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mol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C.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D.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6.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 .碳酸钙受热分解B .乙醇燃烧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 .氧化钙溶于水7.25℃、101 kPa 下,2g 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 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2H 2(g)+O 2(g) == 2H 2O(1) △H =―285.8kJ /molB .2H 2(g)+ O 2(g) == 2H 2O(1) △H = +571.6 kJ /molC .2H 2(g)+O 2(g) == 2H 2O(g) △H =―571.6 kJ /molD .H 2(g)+12O 2(g) == H 2O(1) △H =―285.8kJ /mol 8.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 2(g)+12O 2(g)=H 2O(l) △H =-285.8kJ/molCO(g)+12O 2(g)=CO 2(g) △H =-283.0kJ/molC 8H 18(l)+225O 2(g)=8CO 2(g)+9H 2O(l) △H =-5518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0.3kJ/mol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A . H 2(g)B . CO(g)C . C 8H 18(l)D . CH 4(g)9.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12O 2(g) SO 3(g) △H =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A . 196.64kJB . 196.64kJ /molC . <196.64kJD . >196.64kJ10.已知热化学方程:2KNO 3(s) = 2KNO 2(s) +O 2(g);△H = +58kJ/molC(s) +O 2(g) = CO 2(g);△H =-94kJ/mol为提供分解1molKNO 3所需的能量,理论上需完全燃烧碳A .58/94molB .58/(94×2) molC .(58×2)/94molD .(94×2)/58mol11.下列关于反应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 .Zn(s)+CuSO 4(aq)=ZnSO 4(aq)+Cu(s);△H =—216kJ/mol ,E 反应物>E 生成物B .CaCO 3(s)=CaO(s)+CO 2(g); △H =+178.5kJ/mol ,E 反应物>E 生成物C .HI(g) 1/2H 2(g)+ 1/2I 2(s);△H = —26.5kJ/mol ,由此可知1mol HI 在密闭容器中分解后可以放出26.5kJ 的能量D .H +(aq )+OH -(aq )=H 2O (l );△H = —57.3kJ/mol ,含1molNaOH 水溶液与含0.5mol H 2SO 4的浓硫酸混合后放热57.3 kJ12.强酸和强碱稀溶液的中和热可以表示为:H +(aq)+OH -(aq)=H 2O(l);△H =-57.3kJ ·mol -1,已知:① HCl(aq)+NH 3·H 2O(aq)=NH 4Cl(aq)+H 2O(l);△H =a kJ ·mol -1② HNO 3(aq)+KOH(aq)=NaNO 3(aq)+H 2O(l);△H =b kJ ·mol -1③ HCl(aq)+NaOH(s)=NaCl(aq)+H 2O(l);△H =c kJ ·mol -1则a 、b 、c 三者的大小关系为A .a>b>c B.c>b>a C .a=b=c D.a >c> b13.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2H 2S(g)+3O 2(g)=2SO 2(g)+2H 2O(l) △H =―Q 1 kJ/mol2H 2S(g)+O 2(g)=2S (s)+2H 2O(l) △H =―Q 2 kJ/mol2H 2S(g)+O 2(g)=2S (s)+2H 2O(g) △H =―Q 3 kJ/mol判断Q 1、Q 2、Q 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A . Q 1>Q 2>Q 3B . Q 1>Q 3>Q 2C . Q 3>Q 2>Q 1D . Q 2>Q 1>Q 314.完全燃烧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放出的热量为Q ,为完全吸收生成的CO 2,并使之生成正盐Na 2CO 3,消耗掉0.8mol /L NaOH 溶液500mL ,则燃烧1mol 酒精放出的热量是A . 0.2QB . 0.1QC . 5QD . 10Q二、双项选择题15.我国燃煤锅炉采用沸腾炉(注:通过空气流吹沸使煤粉在炉膛内呈“沸腾状”燃烧)的逐渐增多,采用沸腾炉的好处是A .增大煤燃烧时的燃烧热并形成清洁能源B .减少煤中杂质气体(如SO 2)的形成C .提高煤炭的燃烧效率,并减少CO 的排放D .使燃料燃烧充分,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16.参照反应Br + H 2HBr +H 的能量对反应历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A .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 .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不改变C . 正反应为吸热反应D . 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正反应速率,降低逆反应速率17A.C 6H 12O 6(s)+6O 2(g)6CO 2(g)+6H 2O(l);ΔH =-akJ ·mol -1 B.CH 3CH 2OH(l)+21O 2(g)CH 3CHO(l)+H 2O(l);ΔH =-b kJ ·mol -1 C.CO(g)+ 21O 2(g) CO 2(g);ΔH =-c kJ·mol -1D.NH 3(g)+45O 2(g)NO(g)+46H 2O(g);ΔH =-d kJ ·mol -1 18.已知反应:① 2C(s)+O 2(g)=2CO(g) ΔH =-221 kJ /mol ② 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 ΔH =-57.3 kJ /mol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 .碳的燃烧热大于110.5 kJ /molB .①的反应热为221 kJ /molC .稀硫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 /molD .稀醋酸与稀NaOH 溶液反应生成1 mol 水,放出57.3 kJ 热量三、填空与计算题19.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 2H 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