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观念,采取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为学生的素质拓展创造条件等办法积极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拓展;应用型创新人才

0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许多企事业单位又急需大量留得下、用得上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多规格、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结合社会实际,来谈谈我们的改革和实践。

1 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的教育思想观念

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也只有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和完成。因此,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要贯彻在研究和改革实践的全过程中。

1.1 树立“全人”教育观念

就是教育学生成为“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与他人共处”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

注重素质教育是针对当前高等教育过弱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而提出的一种教育观念,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第一,要传授有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二,培养和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第三,营造有利于发展创造能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好环境。

2 积极探索并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学校将培养模式设计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为重点,以专业特长培养为特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

2.1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生严重脱节,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形式更是难于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学校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

2.2 建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来说,产学研合作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坚持“立足湖北,服务行业,辐射全国”的办学方针,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与行业和地方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己任。学校先后建立12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在合作研究、双师型教师聘用、共建实验室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成效。

2.3 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与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训练模块的“四层次五模块”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尽早接触实践、全程参与科研活动。同时深化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设科研训练和劳动实践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劳动意识的培养途径。

2.4 建设积极推进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分类培养。一是,实施教学改革试验班计划,构建行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深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强,具备初步科学研究能力,个性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相关学科领域的行业精英。二是,构建”师”字号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会计师、工程师、建筑师、咨询师等应用型创新人才。三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积极拓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将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

3 以创新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载体,为学生的素质拓展创造条件

学校围绕“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力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层次的需要。

3.1 构建素质拓展教育体系,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修)订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思想品德行为学分等管理办法,将素质拓展教育纳入创新学分认定范围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劳动实践纳入必修课程,使素质拓展教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创新活动载体,拓展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充分利用工程训练中心、实验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等平台,将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和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身心健康、文化体育、创业就业等为主要载体的素质拓展项目体系。

3.3 设置科研训练环节,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学生通过科研训练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科研训练,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完成相关研究实验,并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总结报告、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在毕业时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为今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学校不断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促进学生科研水平提高。

3.4 广泛搭建学科竞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积极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等影响范围较广的各类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广泛搭建学生参与面较大的校级或学院级学科竞赛平台,为调动学生的竞赛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

4 成效

(1)学生在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我校的学生获得各类竞赛奖励1200余项。(2)我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高。学生以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肯钻研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近几年就业率一直名列全校前列,保持在90%以上,每年有多位学生到深圳华为公司、上海贝尔公司、武汉中粮公司、武汉烟草集团等著名企业工作。2012届学生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毕业生王越因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和许多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同台竞聘中脱颖而出,被日本的知名企业录用。(3)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每年有多名同学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文凯,姚安庆,孙文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