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新进展_刘衍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4期2015年8月

实用心电学杂志

Journal of Practical Electrocardiology

Vol.24No.4Aug.2015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3277720D );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GL201329);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项目(ZL20140033)作者单位:050031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

作者简介:刘衍恭,硕士研究生、医师,主要从事心律失常基础和临床研究。通信作者:郑明奇,

E-mail :mzheng2020@163.com 心率减速力与连续心率减速力的新进展

刘衍恭

田立

郑明奇

[摘要]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将导致多种疾病的

发生发展。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 ,

DC )与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 tion runs ,DRs )测定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是优良的自主功能监测手段。它们在心肌梗死、

房颤、心脏瓣膜病中联合其他指标可显著改善危险分层效率及预后评估效果,为高危患者提前示警。此外,

DC 与心肌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也有一定的关联,但具体临床意义及价值仍有待进一步研究。DC 与DRs 检测是极具临床价值及发展潜力的心电监测手段,值得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及进一步研究扩展。[关键词]心率减速力;连续心率减速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房颤;心肌病;心脏瓣膜病[中图分类号]R540.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354(2015)04-0287-06DOI :10.13308/j.issn.2095-9354.2015.04.010

New advance of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 and 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 Liu Yan-gong ,

Tian Li ,Zheng Ming-qi (Heart Center ,the First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China )

[Abstract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regulates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dysfunction of autonomic nerve will result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dis-eases.Testing of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 (DC )and 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 (DRs )is easy and simple to handle ,stable and reliable ,which serves as an ideal method for monitoring autonomic function.With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ndices and others ,the efficiency of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prognosis evaluation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valve disease ,making early warning for high-risk group.Additionally ,DC is also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cluding cardiomyopathy ,hypertension ,and heart failure ,howev-er ,the specific clinical significance still needs further research.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testing of DC and DRs proves to have great clinical value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which is worthy of being prevalent clinically and investigated further.

[Key words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 ;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atrial fibrillation ;cardiomyopathy ;heart valve disease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迷走神经功能低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心肌细

胞的电稳定性依赖于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和体液调节间的平衡。当自主神经对心脏调节能力降低时,

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中迷走神经起着关键作用。Laitio 等[1]

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本质是交感-迷走神经的失衡,

事件。猝死的发生很大部分是迷走神经的保护作

用下降的结果,尤其是对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更是如此[2-3]。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等传统自主神经监测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且易受多种生理因素干扰。德国学者Schmidt等于2006年提出了“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rate,DC)[4],这是一种通过分析患者的24h心率,进而无创性定量检测自主神经功能的心电技术,尤其能够测定迷走神经功能。2012年,Schmidt等在心率减速力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连续心率减速力”(heart rate decelera-tion runs,DRs)[5]。这两项监测技术结果可靠、方法简单,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DC与DRs

心率减速力的基本理念是:在动态心电图中,一个心动周期较相邻的前一心动周期延长(即心率出现减速),可视为迷走神经对心率的负性调节作用。对此进行分析即可定量检测迷走神经功能。

DC的计算方法:(1)将动态心电图经数字化后筛选出减速周期。(2)固定心率段数值。(3)以比前一个心动周期延长者的减速点为中心点,进行不同心率段的有序排列及位相整序。(4)分别计算对应周期的平均值。(5)X(0)为所有中心点的RR间期的平均值,X(1)为中心点右侧紧邻的第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X(-1)为中心点左侧紧邻的第一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X(-2)为中心点左侧相邻的第二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按公式DC=[X(0)+X(1)-X(-1)-X(-2)]ˑ1/4计算,单位为ms。

DC表示的是心率单周期减速的平均强度,与传统的HRV及HRT等自主神经监测方法相比,不需要额外的附加条件,且能够将迷走神经功能与交感神经功能区分开来,方法更加简易,结果更加稳定。根据相应的临床随访结果,可将DC值分为三个范围:①低危值:DC值≥4.5ms,提示患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强。②中危值:DC值在2.6 4.5ms,提示患者迷走神经调节心率减速的能力下降,患者属于猝死的中危者。③高危值:DC值≤2.5ms,提示患者迷走神经的张力过低,对心率调节的减速力显著下降,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也显著下降,患者属于猝死的高危者[4]。

Schmidt等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当连续存在

DRs的计算方法:测量动态心电图并标出逐跳的RR间期值。以RR间期(ms)为纵坐标,以心动周期的前后序号为横坐标,制成不同DR周期值的顺序图,进而计算出持续周期不同的连续心率减速力的各自数值。先计算持续周期不同(DR1 DR10)的心率减速力各绝对值,再除以整个记录时间段内窦性心律RR间期的总数值,则得到持续不同的心率减速力周期的相对值。

DRs与DC的生理机制相似,均为迷走神经负性调节所致,但DRs是多个心动周期发生的连续减速,为窦性心律在短时间内受迷走神经调整的表现。DRs与DC功能互补,可以从多方面共同评价迷走神经功能。DRs分类标准:低风险组为DR2、DR4、DR8的相对值均在边界值以上(DR2边界值为0.05%,DR4边界值为5.4%,DR8边界值为0.005%);中度风险组为DR4正常,而DR2或DR8的相对值低于边界值;高风险组表现为DR4相对值低于边界值[5]。

2DC、DRs与心肌梗死

Schmidt等在提出DC与DRs时,便将其与心肌梗死紧密联系起来。大量的随访数据表明了DC与DRs在心肌梗死预后中的重要意义。

临床工作中广泛使用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作为预测心肌梗死预后的手段,但可能由于溶栓、PCI、β受体阻滞剂等多方面医疗措施的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LVEF值改善的患者越来越多,而高LVEF值并不能完全揭示患者的风险及预后。ISAR试验表明[6],LVEF值≤30%的患者在5年随访期中死亡率为32.5%(39/120),明显高于LVEF值>30%患者的死亡率6.4%(142/2223),但LVEF值≤30%的患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却远低于LVEF值>30%的患者比例(LVEF值≤30%为21.5%,LVEF值>30%为78.5%)。因此单纯使用LVEF值并不能很好地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Schmidt等对慕尼黑、伦敦、奥卢的2711例心肌梗死患者(慕尼黑1455位、伦敦656例、奥卢600例)进行随访分析(慕尼黑、伦敦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奥卢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8个月)[5]。数据分析表明(数据采集于心梗后第二周):LV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