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须承认主体的某种能力的存在, 借助这种能力, 人们在简单观念的基础上构造出复杂观念及知识系统。

洛克把外在的物质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他指出第一性质是物体固有的,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第二性质是物体在人心中造成的不同于第一性质的性质。人对外界的认识是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感觉经验和反省经验相互联系与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灵发挥主动性,对事物进行抽象、组合和比较。洛克没有阐明感觉和反省的关系,他没有看到,外物的刺激归根到底要通过心灵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洛克的哲学常常表现出不彻底性,但双重经验论的不彻底性并非是他的思想不够敏锐,而是一味他面临一个困境:如果他承认心灵的内在活动比感觉活动重要的话,那他就不能再坚持心灵是一块白板了。但总的来说,洛克的经验认识论在哲学上是起了巨大的贡献作用的。可以说,洛克是英国经验论的真正的逻辑起点。

1.2贝克莱

贝克莱是洛克之后的重要追随者之一。贝克莱毕业于都白林的三一学院,毕业后不久被任命为英国圣公会的牧师,后升任爱尔兰一教区主教。他的经验论不是为科学知识提供认识论基础,而是为了反对无神论,维护宗教信仰。

贝克莱从洛克“人类知识的对象是观念”出发。提出存在就是被感知。他夸大了洛克怀疑实体确实存在的理由,得出了“物质是虚无”的结论。他否定物质实体的同时,肯定精神实体的存在,认为精神实体有无限的与有限的两种。无限的精神实体是上帝,有限的精神实体是个别的心灵,或“自我”。[4]

总的来说,贝克莱的哲学是背理的。他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命题是违背常识之理的,对物质实体的否定是违背唯物论的哲学之理的,对精神实体的肯定却是顺应宗教信仰之理的。他最终把经验主义演化成主观唯心论。

1.3休谟

休谟是洛克的另一个重要继承人。休谟是最后一个经验主义者,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是经验主义哲学的绝对化。他把经验主义走向了死胡同,走向了终结。

休谟认为“感觉之外一切不可知”。他认为知识是知觉。知觉可分为印象和观念。印象是强烈的、活跃的、生动的知觉,观念是不太强烈的、活跃的、生动的知觉。一切观念均来自于印象。印象又包含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反省印象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印象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于心中的。他还只提出因果关系是习惯性的联想,但是,因果关系是不可知的,有没有因果关系也是不可知的。休谟最终得出“经验之外的一切不可知”的结论。他将经验主义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主义因洛克的宽容产生和也因休谟的敏感而终结,经验主义缺乏时间观念,必然会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但是作为认识论观点,尚观察和理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极大的优越性。

2.唯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唯理论把理性直觉和理性演绎看作真理性认识的来源,认为“精神直觉和演绎,就不能获得科学知识”,它强调理性思维的极端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其主要代表人物有R.笛卡尔、B.斯宾诺莎和G.W.莱布尼茨。

2.1笛卡尔

黑格尔是这样评价笛卡尔的:“从笛卡尔起,我们已经进入了哲学独立的时代。这种哲学只能从理性而来,自我意识是它寻求真理的主要环节。哲学在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的神学分道扬镳,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开。我们可以说哲学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看到笛卡尔的哲学,就好像是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挣扎的船夫看到了大陆。”[5]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奠基人。他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