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系统设计规范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规范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规范1. 引言雨水收集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利用雨水资源的系统,可以减轻对自来水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本文档旨在提供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的规范,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设计原则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性:系统应具有长期可持续的设计,以确保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持续性:系统应具有长期可持续的设计,以确保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安全性:系统设计应考虑到水质安全和卫生要求,确保收集到的雨水符合可用于特定用途的标准。
安全性:系统设计应考虑到水质安全和卫生要求,确保收集到的雨水符合可用于特定用途的标准。
- 适应性:系统应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用水需求,以提供最大的利用效益。
适应性:系统应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和用水需求,以提供最大的利用效益。
- 简洁性:系统设计应简洁实用,易于安装和维护。
简洁性:系统设计应简洁实用,易于安装和维护。
3. 设计要求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应满足以下要求:3.1 收集面积收集面积应根据预期的雨水收集量和用水需求进行合理计算。
收集面积可以包括屋顶、道路、露台等。
3.2 雨水收集设备选择合适的雨水收集设备,例如雨水桶、雨水收集槽等。
设备应具有耐久性、可靠性和适应不同降水条件的功能。
3.3 过滤和处理雨水收集系统应包括适当的过滤和处理措施,以确保收集到的雨水符合特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常见的过滤和处理方法包括滤网、沉淀池、UV消毒等。
3.4 存储和分配设计合适的雨水存储和分配系统,确保收集到的雨水能够方便地供给特定用途,如冲厕、浇灌等。
存储和分配系统应具有稳定的水流控制和合理的容量规划。
3.5 安全措施为了确保雨水收集系统的安全运行,应考虑安全措施,如防冻措施、防止污染和意外溢出的控制措施等。
4. 系统维护为了保证雨水收集系统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应进行系统的定期维护和检查。
维护工作包括清洁收集面积、检查设备和管道的损坏情况、清理和更换过滤器等。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5. 4. 1 87型斗雨水系统计算。
1单斗系统。
单斗系统的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横管的口径均相同,系统的设计流量(金属或非金属材质)不应超过表5. 4. 1 —1中的数值。
表5.4.1 - 1单斗系统的最大排水能力悬吊管上具有1个以上雨水斗的多斗系统中,雨水斗的设计流量根据表5. 4. 1 —2取值。
最远端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表中数值。
其他斗与立管的距离逐渐变小,泄流量会依次递增。
为更接近实际,设计中宜考虑进这部分附加量,令距立管较近的雨水斗划分的汇水面积增大些,即设计流量加大些。
建议以最远斗为基准,其他各斗的设计流量依次比上游斗递增10%,但到第5个斗时,设计流量不宜再增加。
型和65型雨水斗的设计流量表5.4.1 - 2 87多斗悬吊管的排水能力可按式5. 4. 1 —1〜式5. 4. 1 —3近似Q = vA (5 . 4 . 1-1)V =1R23|12(5. 4. 1-2)nI =(h :h)/L (5. 4. 1-3)式中Q ------- 排水流量(m3 / s);v ----- 流速(m / s);A ——水流断面积(m');n ----- 粗糙系数;R――水力半径(m);I ――水力坡度;h――立管顶部即悬吊管末端的最大负压(mH 2O),取0. 5;△ h 雨水斗和悬吊管末端的几何高差(m);L——悬吊管的长度(m)。
悬吊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n=°.°14,冷。
各种塑料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 41—钢管和铸铁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 4. 1-3选取,表中4选取,表中n= 0.01,充满度0. 8表5・4・1-3多斗悬吊管(铸铁管、钢管)的最大排水能力( L / s)表5.4.1-4多斗悬吊管(塑料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多斗系统的立管(金属和非金属)排水能力按表5. 4. 1 —5选取,其中低层建筑不应超过低限值,高层建筑不应超过上限值。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5.4.187型斗雨水系统计算。
1 单斗系统。
单斗系统的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横管的口径均相同,系统的设计流量(金属或非金属材质)不应超过表5.4.1—1中的数值。
表5.4.1-1 单斗系统的最大排水能力口径(mm)75 100 150 2008 16 32 52排水能力(L/s)2 多斗系统雨水斗。
悬吊管上具有1个以上雨水斗的多斗系统中,雨水斗的设计流量根据表5.4.1—2取值。
最远端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表中数值。
其他斗与立管的距离逐渐变小,泄流量会依次递增。
为更接近实际,设计中宜考虑进这部分附加量,令距立管较近的雨水斗划分的汇水面积增大些,即设计流量加大些。
建议以最远斗为基准,其他各斗的设计流量依次比上游斗递增10%,但到第5个斗时,设计流量不宜再增加。
表5.4.1-2 87型和65型雨水斗的设计流量口径(mm)75 100 150 200排水能力(L8 12 26 40/s )3 多斗系统悬吊管。
多斗悬吊管的排水能力可按式5.4.1—1~式5.4.1—3近似计算,其中充满度h/D 不大于0.8。
vA Q =(5.4.1-1)21321I R nv = (5.4.1-2) L h h I /)(∆+=(5.4.1-3)式中 Q ——排水流量(m3/s); v ——流速(m /s); A ——水流断面积(m ’); n ——粗糙系数; R ——水力半径(m); I ——水力坡度;h ——立管顶部即悬吊管末端的最大负压(mH 2O),取0.5;△h ——雨水斗和悬吊管末端的几何高差(m); L ——悬吊管的长度(m)。
悬吊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钢管和铸铁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3选取,表中n =0.014,8.0=Dh。
各种塑料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4选取,表中n =0.01,充满度0.8。
表5.4.1-3 多斗悬吊管(铸铁管、钢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管径(mm)水力坡度I75 100 150 200 2500.02 3.07 6.63 19.55 42.10 76.33 0.03 3.77 8.12 23.94 51.56 93.50 0.04 4.35 9.38 27.65 59.54 107.96 0.05 4.86 10.49 30.91 66.57 120.19 0.06 5.33 11.49 33.86 72.92 132.22 0.07 5.75 12.41 36.57 78.76 142.82 0.08 6.15 13.26 39.10 84.20 142.82 0.09 6.52 14.07 41.47 84.20 142.82 ≥0.10 6.88 14.83 41.47 84.20 142.82 表5.4.1-4 多斗悬吊管(塑料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D e (mm)水力坡度I 90×3.210×3.2125×3.7160×4.7200×5.9250×7.30.02 5.76 10.20 14.30 27.66 50.12 91.02 0.03 7.05 12.49 17.51 33.88 61.38 111.480.04 8.14 14.42 20.22 39.12 70.87 128.720.05 9.10 16.13 22.61 43.73 79.24 143.920.06 9.97 17.67 24.77 47.91 86.80 157.650.07 10.77 19.08 26.75 51.75 93.76 170.290.08 11.51 20.40 28.60 55.32 100.23 170.290.09 12.21 21.64 30.34 58.68 100.23 170.29≥0.10 12.87 22.81 31.98 58.68 100.23 170.294 多斗系统立管。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一、引言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雨洪排放压力,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是建筑与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因此,制定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1.系统设计原则雨水利用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先控制,后利用”的原则。
即在控制雨水排放的基础上,尽量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2.可行性分析在进行雨水利用系统设计之前,需要进行对雨水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包括降雨情况、雨水径流特征、建筑与小区用水需求等,综合考虑各项因素确定雨水利用系统的可行性。
3.系统构成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收集、存储、处理、利用等环节组成。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环节的协调性和系统的稳定性。
4.设备选择在雨水利用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收集设备、存储设备、处理设备、利用设备等,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三、雨水收集与处理1.雨水收集雨水收集设备通常包括雨水采集装置、雨水收集管道和雨水过滤装置。
收集设备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2.雨水处理雨水经过收集后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包括除沙、除污、消毒等工艺,以保证雨水的质量符合利用要求。
四、雨水储存与利用1.雨水储存雨水储存设备可选择地下式储水池、地上式储水罐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储存设备,并保证储存设备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2.雨水利用雨水利用设备包括雨水泵、管网、水箱等,需要保证雨水利用系统与城市供水系统的协调性,并保证雨水的稳定供应。
五、安全与环保1.系统安全雨水利用系统需要保证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安全运行、供水稳定性等方面。
2.环境保护雨水利用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包括雨水的净化处理、雨水利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六、维护管理与运行1.设备维护雨水利用系统的设备需要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包括设备的清洗、检修、更换等,保证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2013
北京市地方标准DB编号:DB11/ 685-2013备案号:XXXX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engineering2013-07-24 发布2014-02-01 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联合发布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storm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 engineeringDB11/ 685-2013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实行日期:2014 年02 月01 日2013 北京修订说明根据北京市质监局《关于印发2012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2]20 号)文件,本规范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北京市水科学研究院等编制单位对《城市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程》DB11/T 685-2009 进行修订。
编制组对近年北京市建设运行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进行了回访和总结,并对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降雨资料进行了筛选和整理,结合现行的相关标准及政策,对原规范进行全面修订。
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标准化工作规划及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京质监标发[2012]第20号》文件,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编制。
编制组总结了近年来本市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设计和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应用研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5章,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设计计算;4.建筑与小区;5.市政工程。
本规范第1.0.3、1.0.7、4.1.11、4.4.2、4.6.1、4.8.9、5.4.4、5.6.4、5.6.5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
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建筑排水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它的设计要求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为了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下面将详细介绍建筑排水系统的规范设计要求。
一、规划和设计原则1.1 合理布局:根据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使用要求,合理确定排水系统的布局。
确保排水设备、排水管道等设置位置合理并易于维修。
1.2 安全可靠:设计时应考虑水流量、水压、地势、排水高度等因素,合理选择排水设备及管道的规格和材料。
确保排水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防止排水设备泄漏或堵塞。
1.3 经济节能:设计时应尽量减少排水设备数量和长度,选择适当的管道直径和坡度,以降低工程成本和运行能耗。
二、排水设备的设计要求2.1 防污设备: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合理配置各类防污设备,如污水隔油器、污水篦子、污水泵等,以保证排水系统的工作正常。
2.2 排污设备:在建筑物内部设置足够数量的排污设备,包括马桶、洗手盆、浴缸、厨房污水沟等。
根据使用者的人流量合理配置设备,并确保其操作方便、卫生可靠。
2.3 排气设备:在排水系统内设置排气装置,以避免气体积聚造成管道堵塞或影响排水效果。
三、排水管道的设计要求3.1 材料选用:根据排水介质的性质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管道材料。
对于污水排放管道,应选用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
3.2 管道布置:管道布置应符合工程安装及防火防爆要求,且方便维修保养。
在地下室和基础设施较为复杂的建筑物中,应设置清晰的管道标识,以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排查维修。
3.3 坡度设计:在设计排水管道时,需要合理确定管道的坡度。
通常情况下,污水管道的坡度要求为1/50至1/100,雨水管道的坡度要求为1/100至1/200,以确保水能顺利排除。
四、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4.1 排水容量:根据降雨量、建筑物的面积和设计要求确定雨水系统的排水容量。
确保雨水管道的尺寸合适,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雨水。
4.2 雨水收集和利用:对于需要雨水收集和利用的建筑物,设计时需要设置雨水收集装置和相关的处理设备,以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规程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incivil buildingDB**/T******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x)3 设计参数 (x)3.1 降雨参数 (x)3.2 水量与水质参数 (x)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设置 (x)4.1 一般规定 (x)4.2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方案 (x)4.3 系统选择 (x)5 雨水收集与排除 (x)5.1屋面雨水收集 (x)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 (x)5.3雨水弃流 (x)5.4雨水排除 (x)6 雨水入渗 (x)6.1一般规定 (x)6.2渗透设施 (x)6.3渗透设施计算 (x)7 雨水储存与回用 (x)7.1一般规定 (x)7.2储存设施 (x)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 (x)7.4系统控制 (x)8 水质处理 (x)8.1处理工艺 (x)8.2处理设施 (x)8.3雨水处理站 (x)9 调蓄排放 (x)1总则1.0.1 本规程编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浙江的天气气候条件和经济建设发展水平,贯彻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地区不透水地面面积逐年增长,造成雨水资源流失、地下水位逐步下降等问题的同时,也造成城市内涝频现。
实施贯彻雨水控制与利用可以在强降雨中不同程度地减轻周边区域积水现象,对减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也是节水的重要措施,雨水的控制和利用与目前浙江省正在实施的“五水共治”政策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相关和相辅相成的。
本规程的制定,对指导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使其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对规范浙江地区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0.2 本条规定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规程对本省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都适用,内容涵盖了对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雨水收集和利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推动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水资源的节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水质要求、利用方式以及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探讨建筑物雨水利用的规范。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规范1.1 雨水收集区域划分和设计容量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首先要确定相应的收集区域,包括建筑物的屋面、道路、人行道等,以便充分利用可收集的雨水资源。
在设计容量方面,需要根据收集区域的面积和降雨特征来确定系统的储水容量,以满足建筑物的日常用水需求。
1.2 雨水收集设施和管网设计雨水收集设施包括雨水收集箱、滤网、消毒设备等,需要根据收集区域的特点和水质要求来选择和设计。
同时,还需要合理设置雨水收集管网,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流入储水箱或利用设施,并满足建筑物各个用水点的需求。
1.3 雨水收集系统与其他水系统的衔接雨水收集系统需要与建筑物的其他水系统(如自来水系统、供水系统等)进行衔接,实现雨水与非饮用水的分流和利用。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和顺畅衔接,保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供应的可靠性。
二、建筑物雨水利用的水质要求建筑物雨水利用需要注意确保水质的安全和卫生,避免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中,应制定相应的水质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雨水收集前的预处理在雨水进入收集系统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清洗屋面、清理雨水收集箱和滤网等,以去除悬浮物、杂质和过滤叶片等,减少后续处理的负担。
2.2 雨水处理工艺雨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过滤、消毒和沉淀等步骤,以确保雨水的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制定相应的处理工艺流程和要求,以保证雨水的卫生和安全。
2.3 雨水利用水质要求建筑物的雨水利用主要是非饮用水,但仍需满足一定的水质要求,以适应不同的利用方式。
在设计规范中,需要明确不同用水点的水质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和控制措施。
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收集规范要求
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收集规范要求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它涉及到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的排放与处理。
其中,雨水收集是一项关键的环节,保障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雨水收集的规范和有效性,市政工程中有一些规范要求需要遵守。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规范要求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降雨量和频率:设计时需参考当地气象监测数据和历史降雨记录,保证雨水收集系统能够应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降雨情况。
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情况,合理确定雨水收集系统的规模和布局,确保系统能够覆盖到达的地区并实现有效的水资源利用。
3. 水质要求:根据雨水收集的具体用途,设定适当的水质指标和处理要求,确保收集的雨水达到相关的水质标准。
4. 管网布局:合理规划管网布局,确保雨水能够顺利地收集和输送到相应的处理设施。
二、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和安装规范要求1. 设备选择:选择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的雨水收集设备,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稳定可靠。
2. 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雨水收集系统的安装质量达到设计要求。
3. 排水管道:排水管道的设计和安装应满足排放大水量的需要,保证雨水能够快速、稳定地排出。
4. 雨水贮存容量:根据降雨频率和用水需求,确定合适的雨水贮存容量,确保系统能够持续稳定地供水。
三、雨水收集系统运维和管理规范要求1. 定期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雨水收集系统,确保设备和管道的正常运行和功能。
2. 水质监测: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定期的水质监测,保证雨水的合格水质。
3. 维修和更换:及时发现和修复雨水收集设备和管道的故障,确保系统的可用性。
4. 废水处理:对于雨水收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废水,应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处置,确保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收集规范要求涉及到系统设计、设备选择、施工安装、运维管理等多个方面。
只有确保规范执行,才能保证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雨水设计规范
雨水设计规范雨水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道路和城市规划过程中,为了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和降低雨洪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制定的相应设计与建设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关于雨水设计规范的1000字详细说明:一、雨水设计的目的和原则雨水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雨水利用率,减少雨洪灾害对城市环境带来的危害。
具体原则如下:1. 社会公益原则:雨水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效益及长远利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2. 系统综合原则:雨水设计要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综合考虑,协调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
3. 安全可靠原则:雨水设计要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避免发生滞流、漫流、冲刷等问题。
4. 经济合理原则:雨水设计要做到经济可行,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成本。
5. 生态环保原则:雨水设计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的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
二、雨水设计的基本内容雨水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雨水排放、雨水收集和利用等方面。
具体包括:1. 雨水收集与处理:对于城市的建筑和道路,要安装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并进行预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再进行排放。
2. 雨水贮存与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合理设置雨水贮存设施,将收集的雨水按需利用,包括景观绿化、灌溉、冲洗等方面。
3. 雨水渗透与保持: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要设置相应的雨水渗透设施,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达到保持地下水位的目的。
4. 雨水系统运维与管理:对于已建成的雨水系统,要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
三、雨水设计的基本标准针对雨水设计,国内和国际上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以下是一些基本的标准:1. 雨水质量标准:雨水的排放需要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包括悬浮物、重金属、细菌等的限值要求。
2. 雨水收集设施标准:雨水收集设施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要求,对于材料、结构、工程量等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
3. 雨水利用标准:对于雨水的利用,需要根据具体用途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利用率、利用效果、用水量等方面的要求。
雨水排水 设计标准
雨水排水设计标准雨水排水设计标准。
雨水排水是建筑物中一个重要的系统,其设计标准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舒适度。
在进行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排水效果。
下面将从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排水设施的选择和设计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和《城市雨水排水设计规范》(CJJ 94-2012)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类型、用途、周边环境等因素,合理确定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流量,以保证系统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
此外,还需要考虑雨水排水系统的排水管道布置、坡度、管径、施工材料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其次,选择合适的排水设施也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的关键。
常见的排水设施包括雨水口、雨水篦、雨水井等。
在选择排水设施时,需要考虑设施的排水能力、防堵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设施的数量和布置位置。
此外,还需要考虑排水设施的材质和施工工艺,以确保设施的质量和可靠性。
最后,设计雨水排水系统时需要注意一些设计要点。
首先是排水管道的坡度设计,坡度的选择应能够保证排水管道内的水能够顺利流向排水口,避免积水和堵塞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排水管道的布置,合理的管道布置可以减少管道长度和弯头数量,降低系统的阻力和能耗。
另外,还需要考虑排水系统的检查井设置、雨水口的防臭处理、雨水篦的清理等细节问题,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管理。
综上所述,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是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排水效果的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合理选择排水设施,并注意一些设计要点,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2014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2014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CJJ142-2014)是由中国建筑技术协会发布的一部技术规程,旨在规范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检验、维修等。
该规程规定了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基本要求,包括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检验、维修等。
规程规定,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并符合建筑设计要求。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应采用合理的设计方案,采用有效的防漏措施,采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合理布置雨水管道,并确保系统的有效排水。
此外,规程还规定,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施工应符合设计要求,应采用符合要求的材料,施工工艺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施工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检验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排放系统规范要求
排水工程中的雨水排放系统规范要求在排水工程中,雨水排放系统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规范要求可以有效地预防洪水、垃圾堆积和水质污染等问题,确保城市的城市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排水工程中雨水排放系统的规范要求,以及如何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这些要求。
一、雨水排放系统规范要求的重要性雨水排放系统规范要求是确保排水工程正常运行的基础。
它们可以保证排放渠道的通畅,防止城市内涝和排污水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规范要求还能够保护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水污染的风险,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二、排水系统设计要求1. 排放渠道设置:根据城市地形和排水需要,合理设置排放渠道的位置和路径。
同时,排放渠道的设计要保证水流的顺畅和均匀性,以避免积水和水流不畅的情况发生。
2. 渠道尺寸和深度:根据预测的降雨量和排放需求,确定排放渠道的尺寸和深度。
确保渠道的尺寸能够容纳预计的排放水量,并且深度足够以避免水流溢出。
3. 排放口设置:排放口的位置和数量需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和排放需求进行合理的确定。
同时,排放口的设计要确保在雨水进入排放渠道之前,能够对雨水进行初步的处理,以减少固体废物和有害物质的进入。
三、雨水排放系统建设要求1. 建设施工过程: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按照设计要求来进行建设。
包括排水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检查等工作。
确保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2. 排放控制和监测:建成后的排放系统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
包括排放流量的测量、水质的监测和排水设备的维护等工作。
这些措施可以确保排放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的安全。
四、雨水排放系统管理要求1. 监管和执法: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排水工程建设的监管和执法。
确保各项规范要求的落实和执行。
对于违反规范要求的行为进行处罚和整改。
2. 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雨水排放系统规范要求的认识和重视。
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排水工程建设和排放系统管理中来,共同维护城市的环境和生态。
市政工程规范要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设计
市政工程规范要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市政工程规范是指为了确保城市建设项目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对各类市政工程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其中,雨水收集系统设计是市政工程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和设计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要求1. 系统布局要合理雨水收集系统的布局应根据具体工程项目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合理设计。
例如,在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的设施布局上应有所区分,同时还需要考虑降雨的频率和强度等因素。
2. 设备选择要合适在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包括雨水斗、雨水管道、存储设备等。
这些设备的选择应考虑到其材质、耐久性、排水能力等因素,以便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可靠性。
3. 排水能力要充足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排水能力。
系统在设计时需要根据预测的降雨量和土地利用情况来确定排水管道的尺寸,以确保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地排除雨水,避免积水和水患的发生。
4. 污水与雨水的分离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需要注意将污水和雨水进行有效的分离。
这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预处理设备,如格栅、沉砂池等来实现。
这样可以避免排放污染物和防止雨水系统被过度负荷而影响正常运行。
二、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原则1. 可持续性原则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应符合可持续性原则,即在实现系统功能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例如,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材料和低能耗设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
2. 综合利用原则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应综合利用雨水资源。
除了将雨水用于灌溉、冲厕、清洗等非饮用水用途外,还可以将其用于地下水补给、景观水体充实等方面,实现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节约用水资源。
3. 安全性原则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应注重安全性。
采用合适的设备和控制措施,确保系统不会对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
此外,还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系统,以确保其长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过程1. 项目调研与需求分析在雨水收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项目调研和需求分析。
雨水专业系统设计标准规范
雨水系统设计规范【篇一: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gb 50015-1 总则1.0.1 为确保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卫生、适用、经济等基础要求,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适用于居住小区、民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亦适适用于工业建筑生活给水排水和厂房屋面雨水排水设计。
但设计下列工程时,还应按现行相关专门规范或要求实施: 1 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和胀缩土等地域建筑物。
2 抗震设防烈度超出9度建筑物。
3 矿泉水疗、人防建筑。
4 工业生产给水排水。
5 建筑中水。
1.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在满足使用要求同时还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和安全保护等提供便利条件。
1.0.4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除实施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2.1 术语2.1.1 生活饮用水 potable water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用于日常饮用、洗涤水。
2.1.2 生活杂用水 non-drinking water用于冲洗便器、汽车,浇洒道路、浇灌绿化,补充空调循环用水非饮用水。
2.1.3 小时改变系数 hourly variation coefficient2.1.4 最大时用水量 maximum hourly water consumption 最高日用水时间内,最大一小时用水量。
2.1.5 回流污染 backflow pollution1 因为给水管道内负压引发卫生器具或受水容器中水或液体混合物倒流入生活给水系统现象。
2 非饮用水或其它液体、混合物进入生活给水管道系统现象。
2.1.6 空气间隙 air gap1 给水管道出口或水嘴出口最低点和用水设备溢流水位间垂直空间距离。
2 间接排水设备或窗口排出管口最低点和受水器溢流水位间垂直窨距离。
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设计技术规范5.3.1一般要求。
1 87斗系统的立管承接的雨水斗宜在同一楼层位上。
当系统的设计流量小于立管的负荷能力时,可将不同高度的雨水斗接入同一立管,但最低雨水斗距立管底端的高度,应大于最高雨水斗距立管底端高度的2/3。
具有1个以上立管的87斗系统承接不同高度屋面上的雨水斗时,最低斗的几何高度应不小于最高斗几何高度的2/3,几何高度以系统的排出横管在建筑外墙处的标高为基准。
接入同一排出管的管网为一个系统。
2 虹吸式系统的雨水斗宜在同一水平面上。
各雨水立管宜单独排出室外。
当受建筑条件限制,一个以上的立管必须接入同一排出横管时,各立管宜设置出口与排出横管连接。
出口的设置条件见水力计算部分。
3 堰流斗系统可承接不同高度的雨水斗,但高层建筑裙房屋面的雨水应自成系统排放。
4 使用堰流斗系统时,必须确保超设计重现期雨水不会进入雨水斗,这是堰流斗雨水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
5 雨水系统若承接屋面冷却塔的排水,应间接排入,并宜排至室外雨水检查井,不可排至室外路面上。
6 室外管网雨、污分流时,雨水系统不得接纳洗衣等生活废水。
7 高跨雨水流至低跨屋面,当高差在一层及以上时,宜采用管道引流。
8 雨水系统的管道转向处宜做顺水连接。
9 承压雨水横管和立管(金属或塑料)当其直线长度较长时,应设伸缩器。
伸缩器的设置参考给水部分。
10 限制雨水管道敷设的空间和场所与生活排水管道部分相同。
11 寒冷地区的雨水口和天沟宜考虑电热丝融雪化冰措施,电热丝的具体设置可与供应商共同商定。
5.3.2 雨水斗。
1 屋面排水系统应设置雨水斗,雨水斗应有权威机构测试的水力设计参数,比如排水能力(流量)、对应的斗前水深等。
未经测试的(金属或塑料)雨水斗不得使用在屋面上。
2 87斗系统的雨水斗应采用87型和65型,虹吸式系统的雨水斗应采用淹没式雨水斗,堰流斗系统应采用自由堰流式雨水斗。
雨水斗不得在系统之间借用。
3 雨水斗可设于天沟内或屋面坡底面上。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
建筑物雨水系统水力计算设计技术规范5.4.187型斗雨水系统计算。
1 单斗系统。
单斗系统的雨水斗、连接管、悬吊管、立管、排出横管的口径均相同,系统的设计流量(金属或非金属材质)不应超过表5.4.1—1中的数值。
表5.4.1-1 单斗系统的最大排水能力口径(mm)75 100 150 2008 16 32 52排水能力(L/s)2 多斗系统雨水斗。
悬吊管上具有1个以上雨水斗的多斗系统中,雨水斗的设计流量根据表5.4.1—2取值。
最远端雨水斗的设计流量不得超过表中数值。
其他斗与立管的距离逐渐变小,泄流量会依次递增。
为更接近实际,设计中宜考虑进这部分附加量,令距立管较近的雨水斗划分的汇水面积增大些,即设计流量加大些。
建议以最远斗为基准,其他各斗的设计流量依次比上游斗递增10%,但到第5个斗时,设计流量不宜再增加。
表5.4.1-2 87型和65型雨水斗的设计流量口径(mm)75 100 150 200排水能力(L8 12 26 40/s )3 多斗系统悬吊管。
多斗悬吊管的排水能力可按式5.4.1—1~式5.4.1—3近似计算,其中充满度h/D 不大于0.8。
vA Q =(5.4.1-1)21321I R nv = (5.4.1-2) L h h I /)(∆+=(5.4.1-3)式中 Q ——排水流量(m3/s); v ——流速(m /s); A ——水流断面积(m ’); n ——粗糙系数; R ——水力半径(m); I ——水力坡度;h ——立管顶部即悬吊管末端的最大负压(mH 2O),取0.5;△h ——雨水斗和悬吊管末端的几何高差(m); L ——悬吊管的长度(m)。
悬吊管的管径根据各雨水斗流量之和确定,并宜保持管径不变。
钢管和铸铁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3选取,表中n =0.014,8.0=Dh。
各种塑料管的设计负荷可按表5.4.1-4选取,表中n =0.01,充满度0.8。
表5.4.1-3 多斗悬吊管(铸铁管、钢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管径(mm)水力坡度I75 100 150 200 2500.02 3.07 6.63 19.55 42.10 76.33 0.03 3.77 8.12 23.94 51.56 93.50 0.04 4.35 9.38 27.65 59.54 107.96 0.05 4.86 10.49 30.91 66.57 120.19 0.06 5.33 11.49 33.86 72.92 132.22 0.07 5.75 12.41 36.57 78.76 142.82 0.08 6.15 13.26 39.10 84.20 142.82 0.09 6.52 14.07 41.47 84.20 142.82 ≥0.10 6.88 14.83 41.47 84.20 142.82 表5.4.1-4 多斗悬吊管(塑料管)的最大排水能力(L/s)D e (mm)水力坡度I 90×3.210×3.2125×3.7160×4.7200×5.9250×7.30.02 5.76 10.20 14.30 27.66 50.12 91.02 0.03 7.05 12.49 17.51 33.88 61.38 111.480.04 8.14 14.42 20.22 39.12 70.87 128.720.05 9.10 16.13 22.61 43.73 79.24 143.920.06 9.97 17.67 24.77 47.91 86.80 157.650.07 10.77 19.08 26.75 51.75 93.76 170.290.08 11.51 20.40 28.60 55.32 100.23 170.290.09 12.21 21.64 30.34 58.68 100.23 170.29≥0.10 12.87 22.81 31.98 58.68 100.23 170.294 多斗系统立管。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
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1. 引言雨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利用雨水可以降低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需求,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带来诸多环保和经济好处。
为了规范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制定相关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
2. 概述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规范的首要目标是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确保设计安全可靠。
规范应包括以下要点:2.1 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建筑物的雨水收集系统应能够有效收集、储存和分配雨水。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屋面结构、降水情况和用水需求等因素,确定合适的收集设施和容量。
2.2 水质处理和储存收集的雨水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储存,以确保水质达到可以再利用的标准。
规范应规定水质处理设施的种类、容量和运行要求,以及储存设施的防漏和保洁要求。
2.3 雨水利用方案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和用水需求,制定雨水的利用方案。
规范应包括用水回收系统的设计和安装要求,以及利用水的分配和管网设计。
2.4 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筑物雨水利用设计必须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规范应规定系统的设计寿命、维护要求,以及应对突发降雨和洪水的措施。
3. 系统设计要求3.1 设备选择规定建筑物雨水利用系统中所使用的设备和材料的选择标准,包括水箱、泵站、管道和过滤设备等。
3.2 设备容量和数量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用水需求,规定雨水收集设施、储存设施和利用设备的容量和数量要求。
3.3 水质处理要求确定水质处理设备的种类和性能要求,包括沉淀池、过滤器、杀菌设备等。
同时,规定对处理后的水质进行监测和检测的要求。
3.4 分配和供水系统规定雨水的分配和供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输送管道的敷设方式、管径选择等。
4. 系统运行与维护4.1 运行管理规定雨水利用系统的运行管理要求,包括定期巡检、保养和维修等。
4.2 清洁与保洁规定雨水收集设施和储存设施的清洁和保洁要求,包括定期清理沉淀池、过滤器和水箱等。
给排水工程规范要求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原则
给排水工程规范要求之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原则雨水收集系统是一种环保节水的方式,通过收集和利用降水,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雨水的排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以确保系统的运行效果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雨水收集系统设计的原则和相关要求。
一、雨水收集系统设计原则1. 设计目标明确:在进行设计之前,需要明确系统的设计目标。
例如,目标可以是通过雨水收集系统为建筑提供特定的水资源,或者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灌溉、冲洗等特定用途。
2. 考虑降雨量和频率: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需要对当地的降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了解降雨的量和频率有助于确定系统的容量和设计参数,确保系统能够应对不同降雨情况。
3. 安全可靠性: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要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系统的雨水收集和储存设施必须符合安全标准,避免发生泄漏、意外溢出等问题,并保证水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 考虑排放和溢流:在设计雨水收集系统时,要考虑排放和溢流的情况。
确保系统能够合理排放多余的雨水,避免系统堵塞和积水问题,并采取措施避免溢流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造成影响。
5. 考虑系统的维护:雨水收集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考虑系统的维护。
为了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要确保系统设施的易用性和维护性,方便定期检查和清洁。
二、雨水收集系统设计要求1. 收集面积: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和收集目标确定合适的收集面积。
一般来说,收集面积应根据建筑物的屋面面积和降雨量来计算,确保系统能够充分收集到足够的雨水。
2. 雨水沟设计:设计合适的雨水沟,将收集到的雨水引导到集水桶、集水井或其他储存设施中。
雨水沟的设计应考虑坡度、排水量和材料的选择,确保顺利排水和防止堵塞。
3. 过滤装置:为了提高雨水的质量,需要在系统中设置过滤装置。
过滤装置可以去除雨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确保储存的雨水清洁卫生。
4. 雨水储存设施:选择合适的储存设施,例如集水桶、集水井或地下水贮存池。
储存设施的容量应根据预估的需求和降雨情况来确定,确保储存足够的雨水供应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水系统设计规范【篇一: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gb 50015-20031 总则1.0.1 为保证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质量,使设计符合安全、卫生、适用、经济等基本要求,制订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居住小区、民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亦适用于工业建筑生活给水排水和厂房屋面雨水排水设计。
但设计下列工程时,还应按现行的有关专门规范或规定执行: 1 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和胀缩土等地区的建筑物。
2 抗震设防烈度超过9度的建筑物。
3 矿泉水疗、人防建筑。
4 工业生产给水排水。
5 建筑中水。
1.0.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还应为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以及安全保护等提供便利条件。
1.0.4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2.1 术语2.1.1 生活饮用水 potable water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用于日常饮用、洗涤的水。
2.1.2 生活杂用水 non-drinking water用于冲洗便器、汽车,浇洒道路、浇灌绿化,补充空调循环用水的非饮用水。
2.1.3 小时变化系数 hourly variation coefficient2.1.4 最大时用水量 maximum hourly water consumption 最高日用水时间内,最大一小时的用水量。
2.1.5 回流污染 backflow pollution1 由于给水管道内负压引起卫生器具或受水容器中的水或液体混合物倒流入生活给水系统的现象。
2 非饮用水或其它液体、混合物进入生活给水管道系统的现象。
2.1.6 空气间隙 air gap1 给水管道出口或水嘴出口的最低点与用水设备溢流水位间的垂直空间距离。
2 间接排水的设备或窗口的排出管口最低点与受水器溢流水位间的垂直窨距离。
2.1.7 溢流边缘 flood-level rim指由此溢流的容器上边缘。
2.1.8 引入管 service pipe, inlet pipe将室外给水管引入建筑物或市政管道引入至小区给水管网的管段。
2.1.9 接户管 building unite pipe布置在建筑物周围,直接与建筑物引入管和排出管相接的给水排水管道。
2.1.10 入户管(进户管) inlet pipe住宅内生活给水管道进入住户至水表的管段。
2.1.11 竖向分区 vertical division block建筑给水系统中,在垂直向分成若干供水区。
2.1.12 并联供水 parallel water supply建筑物各竖向给水分区有独立增(减)压系统供水的方式。
2.1.13 串联供水 series water supply建筑物各竖向给水分区,逐区串级增(减)压供水的方式。
2.1.14 明设 exposed installation室内管道明露布置的方法。
2.1.15 暗设 concealed installation, embedded installation室内管道布置在墙体管槽、管道井或管沟内,或者由建筑装饰隐蔽的敷设方法。
2.1.16 分水器 manifold集中控制多支路供水的管道附件。
2.1.17 卡套式连接 compression fitting由带锁紧螺帽和丝扣管件将管材压紧于管件上的连接方式。
2.1.18 卡环式连接 insert connection用专用管夹和卡环将管材和管件夹紧的连接方式。
2.1.19 线胀系数 coefficient of line-expansion温度每增加1℃时,管线单位长度的增量。
2.1.20 卫生器具 plumbing fixture, fixture供水并接受、排出污废水或污物的容器或装置。
2.1.21 卫生器具当量 fixture unit以某一卫生器具流量(给水流量或排水流量)值为基数,其它卫生器具的流量(给水流量或排水流量)值与其的比值。
2.1.22 额定流量 rate of flow卫生器具配水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规定水量。
2.1.23 设计流量 design flow给水或排水某种时段的平均流量作为建筑给排水管道系统设计依据。
2.1.24 水头损失 head loss水通过管渠、设备、建筑物等引起的能耗。
2.1.25 气压给水 pneumatic由水泵和压力罐以及一些附件组成,水泵将水压入压力罐,依靠罐内的压缩空气压力,自动调节供水流量和保持供水压力的供水方式。
2.1.26 配水点 points of distribution给水系统中的用水点。
2.1.27 循环周期 circulating period循环水系统构筑物或输水管道内的有效水容积与单位时间内循环量的比值。
2.1.28 反冲洗 backwash当滤料层截污到一定程度时,用较强的水流逆向对滤料进行冲洗。
2.1.29 历年平均不保证时 unassured hour for average year累计历年不保证总小时数的年平均值。
2.1.30 水质稳定处理 water quality stabilzation treatment为保持循环冷却水中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平衡状态(即不产生碳酸钙沉淀而结垢,也不因其溶角而腐蚀),并抑制微生物生长而采用的水处理工艺。
2.1.31 浓缩倍数 cycle of concentration循环冷却水的含盐浓度与补充水的含盐浓度的比值。
2.1.32 自灌 self-priming卧式离心泵的泵顶、立式多级离心泵吸水端第一级(段)泵体置于最低设计启动水位标高以下,启动时水靠重力充入泵体的引水方式。
2.1.33 水景 waterscape,fountain人工建造的水体景观。
2.1.34 生活污水 domestic soil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的粪便污水。
2.1.35 生活废水 domestic wastewater居民日常生活中排泄的洗涤水。
2.1.36 生活排水 domestic sewage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排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废水的总称。
2.1.37 排出管 building drain,outlet pipe从建筑物内至室外检查井的排水横管段。
2.1.38 立管 vertical pipe,riser,stack2.1.39 横管 horizontal pipe1 横支管 horizontal branch连接器具排水管至排水立管的管段2 横干管 horizontal main连接若干根排水立管至排出管的管段。
2.1.40 清扫口 cleanout装在排水横管上,用于清扫排水管的配件。
2.1.41 检查口 checkhole.checkpipe带有可开启检查盖的配件,装设在排水立管及较长横管段上,作检查和清通之用。
2.1.42 存水湾 trap,water-sealed join在卫生器具内部或器具排水管段上设置的一种内有水封的配件。
2.1.43 水封 water seal在装置中有一定高度的水柱,防止排水管系统中气体窜入室内。
2.1.44 h管 h pipe连接排水立管与通气立管如h的专用配件。
2.1.45 通气管 vent pipe,vent为使排水系统内空气流通,压力稳定,防止水封破坏而设置的与大气相通的管道。
2.1.46 伸顶通气管 stack vent排水立管与最上层排水横支管连接处向上垂直延伸至室外通气用的管道。
2.1.47 专用通气立管 specific vent stack仅与排水立管连接,为排水立管内空气流通而调置的垂直通气管道。
2.1.48 汇合通气管 vent headers连接数根通气立管或排水立管顶端通气部分,并延伸至室外接通大气用的通气管段。
2.1.49 主通气立管 main vent stack连接环形通气管和排水立管,为排水支管和排水立管内空气流通而设置的垂直管道。
2.1.50 副通气立管 secondary vent stack,assistant vent stack仅与环形通气管连接,为使排水横支管内空气流通而设置的通气立管。
2.1.51 环形通气管 loop vent在多个卫生器具的排水横支管上,从最始端卫生器具的下游端接至主通气立管或副通气立管的通气管段。
2.1.52 器具通气管 fixture vent卫生器具存水弯出口端接至主通气管的管段。
2.1.53 结合通气管 yoke vent,yoke vent pipe排水立管与通气立管的连接管段2.1.54 间接排水 indirect drain设备或容器的排水管道与排水系统非直接连接,其间留有空气间隙。
2.1.55 埋设深度(覆土深度) buried depth埋地管道管顶至地表面的垂直距离。
2.1.56 水流偏转角 angle of turning flow水流原来的流向与其改变后的流向之间的夹角。
2.1.57 充满度 depth ratio水流在管渠中的充满程度,管道以水深及管径之比值表示,渠道以水深与设计最大水深之比值表示。
2.1.58 隔油池 grease interceptor分隔、拦集生活废水中油脂物质的小型处理构筑物。
2.1.59 降温池 cooling tank降低排水温度的小型处理构筑物。
2.1.60 化粪池 septic tank将生活污水分格沉淀,并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的小型处理构筑物。
2.1.61 中水 reclaimed water各种排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后回用的水。
2.1.62 医院污水 hospital sewage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中被病原体污染了的水。
2.1.63 一级处理 primary treatment又称机械处理。
采用机械方法对污水进行初级处理。
2.1.64 二级处理 secondory treatment由机械处理和生物化学或化学处理组成的污水处理过程。
2.1.65 换气次数 air change通风系统单位时间内送风或排风体积与室内空间体积之比。
2.1.66 降雨强度rainfall intensity2.1.67 重现期 recurrence interval经一定长的雨量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等于或大于某暴雨强度的降雨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时间。
其单位通常以年表示。
2.1.68 降雨历时 duration of rainfall降雨过程中的任意连续时段。
其计量单位通常以min表示。
2.1.69 地面集水时间 inlet time雨水从相应汇水面积的最远点地表径流到雨水管渠入口的时间。
其计算单位通常以mi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