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案例,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案例和插图,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历史案例及插图3.教学资源:收集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相关的历史资料,供学生课后拓展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西汉的建立过程,重点介绍刘邦建立汉朝、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上第11课的内容。

课文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西汉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灭亡和楚汉争霸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研究兴趣浓厚,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认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勤政爱民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难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及其意义,文景之治时期国家的繁荣与发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氛围。

2.史料教学法:运用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地图: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地域范围。

3.史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料片段。

4.视频资料: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短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1课。

教材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内容包括:刘邦建立汉朝,汉朝的统治政策,文帝和景帝的治理,文景之治的表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历史人物的特点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文景之治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帝和景帝的治理策略,归纳文景之治的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景之治的表现。

4.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历史地图:展示西汉疆域变迁的地图。

4.参考资料:相关历史文献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如秦朝的衰落、楚汉争霸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介绍刘邦建立汉朝的过程,重点讲解刘邦称帝、定都长安等关键事件。

引导学生了解西汉的建立。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内容。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文景之治”【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教学过程】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附学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文景之治”【教学过程】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复习导入:教师提问:楚汉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立汉朝。

)一.西汉建立刘邦胜利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西汉建立后,面临什么样的形势?汉朝是如何实现巩固统一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讲授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要,了解本课的内容和汉朝兴衰的历史框架。

二.文景之治西汉初年,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形势呢?布置学生阅读课本76页小字内容,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地方和中央两个层面回答。

(地方:人口大量减少,土地荒芜,粮价飞涨,百姓卖儿卖女或者自卖为奴;中央:国库亏空,皇帝要配齐四匹一样的马拉车都办不到,丞相和将军只好坐牛车。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呢?(除战争因素外,还要引导学生回忆秦的暴政及其表现内容,从而引出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

)师生共同探讨课本的“议一议”:面对这样的局面,为了安定和巩固政权,统治者的党务之急是什么?投影课本“读一读”:教师解释其大意:因百姓痛恨秦朝的做法,丞相萧何顺应民情,全部废除,重新开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以及文景之治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部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结合已学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的特点,认识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过程2.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2.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西汉的建立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文景之治的特点及其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拓展知识面。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 11 课西汉成立和“文景之治”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目标:认识掌握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国都等基本史实;知道汉初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和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的举措和“文景之治” ,可以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思虑内在的因果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余资猜中的有效历史信息,认识汉初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

(2)经过从史猜中提取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训练,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勤学习历史的基本功。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代消亡的教训,推行轻徭、薄赋、宽刑的养精蓄锐政策,有益于恢复社会次序,促使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认识文帝、景帝持续推行养精蓄锐政策,其繁华场面为西汉的富强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3)汉初统治者生活恭俭,这类朴实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二. 学情剖析1.在认知能力上,七年级学生感性思想获得较快发展,但关于抽象观点不易理解透辟,例如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故而要化抽象为详细,利用直观的图片、视频和生动的故事帮助其掌握知识。

2.在知识现状上,学生对“楚汉之争”及有关汉朝的课外书本的学习对汉高祖刘邦有所认识,但关于汉朝成立早期的社会现状、政策稍显陌生,还需要老师的指引学习。

三. 要点难点要点:养精蓄锐政策,“文景之治” 。

难点:汉初养精蓄锐政策。

四. 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联合有名历史学者孟森先生“中国自三代此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的说法 ,经过叙述皇帝身世卑微的故事,引出刘邦称帝、从而过渡到刘邦获得全国政权、成立汉朝等内容。

(二)新课讲解:1.西汉的成立(1)刘邦建国请学生阅读教材,概括西汉成立的基本状况。

为便于学生学习,适量拓展庙号等有关历史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成即刻间:公元前202 年。

②国都:长安。

③成立者:刘邦,史称汉高祖。

(2)汉初面对社会状况展现资料和图片,提出问题:西汉刚才成即刻,面对何种社会状况?造成这类状况的原由是什么?资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①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性质,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②知道西汉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③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这是汉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此诗歌只有区区三句,前两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刘邦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

那在这种惆怅不安的状态下刘邦是如何做的呢,下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环节二:整体感知1、先导阅读:西汉如何建立的?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结果如何?答案提示:教师指导:本课主要讲述的是西汉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

楚汉之争,刘邦最终胜利,建立西汉,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

因此“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个子目互为因果关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文景之治”是“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环节三:新课教学(一)目标导学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自主学习:①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在秦灭的这一刻起发生了变化,两个人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这个胜利的果实该由谁来享受?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____________ ,封刘邦为_______。

双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展开争战,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亡后,项羽、刘邦又进行了历时4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

西汉建立之初,由于秦末以来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社会动荡不安。

汉高祖刘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改善人民生活,实施了休养生息政策,将他新建的王朝稳定下来。

汉高祖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减轻人民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初70年的历史,是社会经济从凋敝走向恢复和发展的历史,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也为此后2000余年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了解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设计意图】:以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展新课学习。

(二)讲授新课1.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教师活动回答楚汉之争的基本概况。

(2)学生活动(3)教师活动楚汉之争与秦末农民起义有何不同?(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阅读教材阅读教材P63第二段,概况西汉建立的信息。

(6)学生活动2.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1)教师活动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建立时的社会景象。

材料1:(汉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材料2:(汉初)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所盖藏。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2)学生活动①田地荒芜;②人口锐减;③国库空虚;④人民流离失所。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内容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处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单元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大一统是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秦开创了统一的格局,西汉巩固开拓了统一的局面,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初步形成和发展,秦汉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课通过“西汉的建立”、“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三项内容的介绍,主要讲述了汉朝初期的历史,面对秦末长期的战乱导致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汉初几代统治者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政治清明,社会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条件,从而使学生对西汉的建立和巩固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二、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西汉的建立者、都城。

2、掌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3、了解“文景之治”。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史料,通过讲故事、诵读顺口溜、个性板书的设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家国情怀。

2、成由俭败由奢.3、汉初统治者政治宽厚、生活恭俭,一直为史学家所称颂。

四、教学重点、难点:休养生息政策五、教学过程(一)由两名学生朗读唐朝诗人王珪的《咏汉高祖》导入新课。

(二)展标。

(三)自学检测:1.公元前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2。

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

3。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之为””进一步了解学情,调节教学思路,做到有的放矢.(四)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课文内容。

1、帝国之梦(1)西汉的建立背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

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汉高祖:刘邦(2)通过《汉书.食货志》”人相食,死者过半。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的第一单元第三课,主要介绍西汉的建立和汉初的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西汉的建立:介绍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的历史事实。

2.黄帝和炎帝:讲述黄帝和炎帝的贡献,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3.尧舜禹的传说:介绍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们的贡献。

4.文景之治:阐述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出现的盛世局面。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古代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主要贡献,认识“文景之治”的出现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古代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的贡献,以及“文景之治”的意义。

2.教学难点:对古代历史人物贡献的理解和“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意义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以黄帝、炎帝、尧、舜、禹等古代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贡献,使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

3.文献资料查阅: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他们的资料查找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5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接下来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内容,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优质教案范文一一、课堂导入:导入分为两部分,一是开场白:“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经过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刘邦从一个泗水亭长华丽转身为一个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可谓实现了人生的大逆袭,然而在这种华丽背后是一片萧条,新兴的大汉王朝是否会重蹈秦朝二世而亡的短命悲剧呢?刘邦及其继任者又是如何应对这种经济凋敝的社会状况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由此出示学习目标。

带领学生明确本课学习任务,对目标进行分解。

二是图片对比,课件展示两组图片,一是秦始皇陵墓照片,二是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的陵墓照片。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的冲击,以陵墓为切入点感受两个王朝不同的命运走向,引起学生思考,是什么样的不同治国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结果)二、讲授新课:(一)西汉的建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过渡,话剧展示《刘邦的烦恼》。

(操作,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汉高祖、大臣甲、大臣乙)(设计意图,通过话剧刘邦的烦恼,使学生从刘邦的角度分析汉初面临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以及刘邦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才实现国家安定。

同时通过两位大臣不同治国策略的对比,使学生认识暴政和仁政的区别)3、过渡,要求学生提炼话剧告诉我们的历史信息。

汉初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4、史料呈现: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汉书·食货志》(设计意图,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尤其是对“人相食”三个字的定位凸显汉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5、提问,造成汉初这一惨状的原因。

6、过渡,刘邦如何解决的,由此推出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二)休养生息政策1、释义: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

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文帝亲尝汤药西汉时期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从小就奉行孝道。

刘恒被封为代王时,生母薄太后跟随他住在一起。

刘恒与母亲感情深厚,倾心侍奉母亲,尽力让她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薄太后身体虚弱,常患病,连续三年都卧病在床。

三年里,汉文帝每日勤理朝政,下朝后便衣不解带地陪伴在薄太后病床前。

给太后煎好的汤药,他总要亲自尝过才放心让母亲服用,唯恐药饵失调。

那些日子里,汉文帝往往通宵达旦,陪伴在母亲身边。

汉文帝的仁义和孝心感动了天下人,加上他治国有方,国家一派兴旺景象,与后来的汉景帝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文景之治”的繁荣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了解这段历史。

新课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1)【问题探究】秦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有何变化?答案提示:时期代表的阶层战争目的利益对象秦亡前被压迫的农民阶级推翻秦的统治国家和人民秦亡后新的统治阶级争夺国家统治权个人(2)【问题探究】四年的“楚汉之争”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的是力量相对薄弱的刘邦?答案提示:①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得到了百姓的拥护;②善于用人,比如韩信、萧何等;③骄兵必败,项羽败在过分骄傲上。

(3)【问题探究】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①目的变化:秦亡前,他们的目的是推翻秦的残暴统治;秦亡后,他们的目的是争夺国家统治权。

②阶级立场变化:秦亡前,他们站在统治阶级的对立面,自然要反秦;秦亡后,他们实际上已上升为统治阶级,这个立场自然主张重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秩序。

2.西汉建立(1)刘邦建国①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1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治理情况。

教材通过讲述刘邦建立汉朝、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治理成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通过具体的史实来理解西汉建立的过程,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社会状况。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了解西汉初年的困境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国家治理成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汉的建立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治理成果,认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同感,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西汉的建立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治理成果,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分析出国家治理的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故事、图片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历史故事素材:关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相关故事。

4.图片素材:反映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状况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灭亡,激发学生对西汉建立的好奇心。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1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案1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1 【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配乐诗歌《大风歌》视频(见课件)。

教师:《大风歌》的作者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复杂心情。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

汉朝建立之初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1 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探究新知目标导学(一): 西汉的建立1.观看刘邦图片和《西汉建立形势图》说出西汉是何时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里。

提示:公元前202年。

刘邦。

长安。

2.根据材料说一说西汉初年的景象。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景象?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汉初的社会现象: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残破荒凉,人口锐减,生活困苦。

现象出现的原因: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朝末年的战乱,使得社会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有些将相出门只能乘坐牛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经济的凋敝。

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过渡语: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后,为稳定社会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其继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由恢复进入发展阶段。

目标导学(二): 休养生息政策1.休养生息的含义: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加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的政策。

2.结合教材知识回答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和作用。

提示:原因:吸取秦亡教训;西汉初年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残破不堪。

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内容: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

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三、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教材通过介绍刘邦建立西汉、文景之治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教材还通过插图、图表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较为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

2.教学难点: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刘邦建立西汉的过程,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帝和景帝的治国策略,以及文景之治对西汉时期的影响。

4.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扮演文帝、景帝等角色,亲身体验治国策略的实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一、导入观看视频:中国通史——西汉初的统治困境设问:西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汉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二、整体感知,知识架构阅读本课内容,根据提示,制作本课的思维导图。

三、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1.楚汉之争任务一:识读地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的经过,并分析楚汉之争的性质。

观频、思考问题阅材,完成思维导图识图、阅读教材,简述楚汉之争过,并分析其与秦末刘邦项秦末刘邦、项羽农民起义是一场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正义的农民起义 楚汉之争的性质:双方为了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的征战。

(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争斗。

2.成败原因及启示任务二:研读相关史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刘邦胜出的原因,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相关史事: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胜的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失败 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成功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重用贤才,统治才会长治久安。

3.西汉建立任务三:识读地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完成西汉建立的相关信息。

西汉疆域羽起义性质的不同阅料,分析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从中感悟启示识图,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梳理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汉并天下”瓦当 “与天长久”瓦当图片简介: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

这两块西汉时期瓦当,一块刻有“汉并天下”,另一块刻有“与天久长”,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 都城:长安 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四、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背景任务一:研读史料,说说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着怎样的统治困境?材料: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西汉初立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2.通过思考“文景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认识“文景之治”是西汉王朝的强盛的基础对后世的巩固和发展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
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
利用缇萦救父故事导入,解读学习目标,采取圈点批注,明确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听说过缇萦救父的故事吗?汉文帝初期,朝廷的刑罚还是相当严厉的,除死刑外还有肉刑,不是刺面削鼻就是剜膝砍脚。

有一次,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按法当判肉刑。

汉文帝下诏把他逮捕到长安治罪。

淳于公的小女儿缇萦下决心拼死救出父亲。

她到长安后给汉文帝写了封信,说:“我的父亲是齐国的一个小官吏,齐国的百姓全都称赞他为官廉明。

如今触犯了法律,当被处以刑罚。

我感到很难过,因为我父亲很想悔过自新,但人死了不能复活,被损毁了的肉体就不能再恢复,即使想悔过自新却不可能了。

因此我愿意把自己卖入官家当奴婢,以赎父亲的刑罚,使父亲有个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见到这封信后,觉得缇萦小小年纪竟这样懂事,便赦免了淳于公,并且下令废除肉刑。

文帝景帝注重“以德化民”形成文景之治的局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西汉的建立
自主阅读课本P51内容,完成第1题。

1.西汉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导致这种形势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怎样?
(1)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2)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战乱;
(3)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皇帝出行无同色马等。

知识模块二休养生息政策
自主阅读课本P52内容,完成第2题。

2.汉高祖面对西汉初立的经济萧条状况,采取了什么政策?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政策的具体内容(简述)。

(1)休养生息;
(2)吸取秦朝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3)①让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③轻徭薄赋。

知识模块三“文景之治”
自主阅读课本P52~53内容,完成第3~4题。

3.继汉高祖刘邦之后,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政策?简述政策的具体内容,出现了什么局面?
(1)休养生息;
(2)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③进一步减轻赋税及徭役;
④提倡勤俭治国,重视“以德化民”。

(3)文景之治。

4.文帝和景帝的“勤俭治国”和“以德化民”给我们什么启示?对现在的国家治理有何现实意义?
(1)成由俭、败由奢;
(2)我们现在既要依法治国,更要以德治国。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交流预展】
1.组内交流:
(1)由组长检查自学成果;
(2)相互质疑不明白的问题并进行交流,然后记录在导学案上,在展示完毕后可向展示者提出自己的疑问。

2.组内预展:
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各小组明确展示的内容。

小组内先预展,由组长分配任务给组员,确定展示的方式和成员,在组内预展;合作分工时具体明确,做到人人有事做。

【展示提升】
1.简述“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背景及措施。

2.“勤俭治国”“以德化民”对现今治国的启迪。

板书设计:一、文景之治时间(前180——前141年)
措施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1、原因:主观客观
2、措施:政治思想
3、意义:
三、东汉的统治 1、建立:公元25年刘秀洛阳光武帝
2、灭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教学反思
在第一目“文景之治”的教学设计中,我先是给学生展示一段史料“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学生不甚理解,经讲解后,学生很容易通过史料得出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历史结论,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