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孔子小故事

合集下载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有关孔子的小故事(精选42篇)孔子和他的儿子孔子有一个儿子,出生时正逢鲁昭公赐给孔子一条大鲤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以示纪念。

伯鱼是孔子唯一的儿子,但是孔子并不溺爱他,从小就教导他、督促他要勤奋学习。

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

”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

”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自一人站在庭院中,伯鱼又快步从旁走过孔子又问他说:“伯鱼,你学《礼》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学。

”孔子便对他说:“不学习《礼》,你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啊!”伯鱼退下去后又去认真学习《礼》。

孔子认为,不学礼便无法在社会上生存,更谈不上为社会、国家尽力了。

孔子要求儿子懂礼貌、遵纪守法,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对人对家对社会都应当有爱心,与人为善,和睦相处,而且应当重义轻利,不要斤斤计较。

在家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在外谦虚诚实,遵守公德。

这样,礼义统领天下,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能兴旺。

演琴自娱一日,孔子闲居无事,在室内演琴自娱。

弟子曾参、子贡,坐在外厅,侧耳细听。

一曲终了,只见曾参喃喃自语道:“咦!怎么会是这样呢?老师的琴声里,怎么会流露出,贪狠邪僻的情调呢?琴音中,趋利不仁的味道,怎么会这么严重呢?”对曾参所说的话,子贡在心里,也以为然。

不过,他没接曾参的话,而是站起身子,朝室内走去。

孔子见子贡进来,面有犯难进谏之色,便放下琴瑟,等他说话。

子贡便将刚才曾参所说的话,如实禀告。

孔子听完子贡的话,对曾参赞叹不已。

他说道:“曾参真是天下一位大贤人呀!他已经通晓音律的奥秘。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_哲理故事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_哲理故事

孔子小故事:把握一个度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左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

”“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盎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

只见水注入不多寸,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

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
“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英武,要当做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

人们常说的不偏不侍,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事物无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度”——界限、分寸、火候。

它反映了事物质和量的统一关系,量变在一定限度内不会改变事物的性质,但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引起质变,走向反面。

孔子经典小故事

孔子经典小故事

孔子经典小故事古人云:“故事能言志,文章尽在其中。

”孔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和故事深深影响了后世。

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记载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既往往富有启示,又能给人以深深的思考。

以下将分享几个孔子的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温故知新在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子路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道:“如何才能迅速增加自己的知识?”孔子回答道:“你可曾温习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吗?”子路摇摇头说:“没有。

”孔子又问:“你有考虑过这些知识的各个方面吗?”子路再次摇摇头。

孔子认真地说:“回去温习你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你会更加深入地理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温故知新,不断地复习和思考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及时回顾已经学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故事二:以德服人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用道德和真诚来影响别人远比使用权力和金钱更为有效。

有一天,孔子与弟子们走过一片破旧的墓地,这时他看见一只小鸟陷入一个罐子里无法自拔。

孔子立即让他的弟子打开罐子,小鸟获得自由后,欢快地飞走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人之心灵也像这只小鸟一样,只有通过接触有道德品质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平时要以德服人,在言行间展现出高尚的品性,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故事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相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带领一个家庭,进而治理一个国家,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

孔子曾经对弟子们说:“一个人应该先修身,然后才能规范家庭。

家庭中的和睦与快乐,是一切社会和谐的基石。

一个家庭良好的环境,才能育人有方,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而合格的人才再去领导一个国家,才能带来社会的安定和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有通过自我修炼和努力,才能带动整个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儒家经典小故事和哲理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达宋国,和弟子们在城门外一棵大树下读书。

宋国的司马桓魋嫉恨孔子,就派人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害怕了,对孔子说:“咱们快点离开宋国吧,桓魋实在太可怕了。

”孔子笑着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这个故事阐释了勇敢(无畏),自信的主题。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孔子向襄子学琴艺的。

孔子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

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完全掌握好。

”随后又练习了一个月,直到把弹这首曲子的意境都参透。

到最后,孔子对这首曲子滚瓜烂熟,也弹得出神入化,连老师襄子都对他无比佩服。

这个故事阐释了刻苦练习,重视基础,学习方法的主题。

眼见不一定为实_哲理故事

眼见不一定为实_哲理故事

眼见不一定为实
孔子被困在陈国、蔡国之间,只能吃野菜充饥,七天没有吃到粮食。

孔子白天躺着睡觉,颜渊去讨米,回来烧火做饭,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渊抓锅里边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做熟了,颜渊拜见孔子并且端上饭食,孔子假装没有发现颜渊抓饭吃的事,起身说:“今天我梦见了先君,我看把饭食弄干净了然后我们去祭扫先君。


颜渊回答说:“不行。

刚才灰尘落进饭锅里,扔掉粘着灰尘的食物不吉利,我抓出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我们所相信的是眼睛,可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以相信;所依靠的是心,可心里揣度的还是不可依靠。

各位学生你们要记住: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呀。


人常以眼见为实,可是眼睛看到的也往往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如果再嵌着“有色眼镜”去看别人看外部事物,那就更看不清事情的真实和本来面目。

1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孔子的是非观哲理故事

孔子的是非观哲理故事

孔子的是非观哲理故事
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国,它呈现出这样的社会状况:富贵人少,贫苦人多。

有很多穷人为了求得生存被卖到周边国家做奴隶。

按照当时鲁国的法律,若有人在国外见到本国奴隶并把他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这个人。

子贡用自己的钱在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于是拒绝了政府的奖赏。

孔子知道后皱了下眉,温和地纠正道:“你错了!”
相反,一个人失足落水,子路勇敢跳下将他救上岸。

这个人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毫不客气地把牛牵回家,孔子见到子路对他大加赞赏。

为什么子贡拒绝奖金的高尚行为会受到孔子的批评,而子路接受赠牛的求报行径却能得到嘉许呢?
孔子的人学观点是这样认为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道义,该获取的尽管获取,人们对此是不会反感和厌恶的。

子贡以自我标
准倡导的善为小善,它影响面小,时间短促,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这种小善是“非”。

而子路的善为大善,很多社会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内心光明,而且还可以扬名获利,所以纷纷效仿,鲁国人将因此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此是大善,大善是“是”,其影响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起到改良世风,教化百姓的劝德作用。

孔子的是非观: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孔子东游的故事在春秋时期,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名字叫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培养了众多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孟子、子思等。

孔子的教诲和智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天,孔子决定带着他的弟子们东游,去拜访各地的名士和君主,传播他的儒家思想。

他们从鲁国出发,经过齐国、宋国等地,最后来到了卫国。

在卫国的首都卫城,孔子见到了卫国的国君——卫出公。

卫出公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孔子的儒家思想非常感兴趣。

于是,他决定请孔子到皇宫里讲学。

孔子欣然接受了邀请,带领弟子们来到了皇宫。

在皇宫里,孔子给卫出公和其他大臣们讲了很多关于仁、义、礼、智等方面的道理。

他说:“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主的明理和臣子的忠诚。

君主应该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为民谋福祉;臣子应该尽忠职守,为国家效力。

”卫出公听得如痴如醉,他觉得孔子的思想非常高深,对他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

于是,他决定聘请孔子担任国师,让他在国家里主持教育事业。

孔子来到卫国后,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创办了私塾,招收了很多学生。

他教授弟子们诗、书、礼、乐等知识,还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

孔子的教育方法非常独特,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

他告诉弟子们:“一个人的知识再丰富,如果品德不端正,也无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他的学生们都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有的成为了大夫,有的成为了文学家。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后世的教育家,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孔子在卫国的时间并不长。

公元前484年,卫国的权臣公子赤发动政变,推翻了卫出公的统治。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迫离开了卫国,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流亡生涯。

在这十年里,孔子和弟子们走遍了列国,传播他们的儒家思想。

虽然他们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们的信念从未动摇。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颜回的故事及哲理

孔子颜回的故事及哲理

孔子和颜回的故事和哲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颜回输冠颜回爱书,孔子爱子。

一日,颜回输书给孔子,孔子落泪。

而后,孔子说:“颜回者,心底纯善,贫而好学。

故仁字上有一横,是我不知有恶;至于输书,皆我儿之过也。

” 于是将儿子的帽子取下一顶,递与颜回。

哲理:孔子认为人的天赋和资质是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关键。

颜回输书的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仁爱和关注,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孔子谈学习一天,孔子对颜回说:“回啊,你过来!我对你说:一个国家有五个人弄到饭吃,有四个人一定在饿肚子。

像这样的事情,你觉得怎么样?”颜回回答说:“不仁啊。

不过,老师您若懂得耕田和织布,可能有更多的人有饭吃。

” 孔子听后反问:“如果五个人能种田,四个人能织布,他们一定能有一年或半年的粮食储备吧?” 颜回想了一会儿,然后说:“学生我并不知道,虽是这样,但我还是觉得不仁。

” 孔子听了笑着说:“你也是对的。

”哲理:这个故事表达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思想。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学习中要保持谦虚和虚心的态度。

3.孔子与颜回同行孔子与颜回同行,孔子说:“前面有人在走路,我们不要超过他。

” 颜回回答说:“是的。

” 过了一会儿,孔子又说:“前面有人在走路,我们不要超过他。

” 颜回仍然回答说:“是的。

” 又过了一会儿,孔子又对颜回说:“前面有人在走路,我们不要超过他。

” 这一次,颜回没有回答。

于是,孔子问:“回啊,你怎么不回答了?” 颜回说:“老师您一开始让我回答‘是的’,我口里虽然回答了,但心里并没有真的明白为什么不能超过前面的人;后来您再次让我回答‘是的’,我依然口里回答了但心里还是没明白;最后当您第三次让我回答时,我意识到前面的‘是的’已经让我习惯了顺从,这种顺从让我失去了自我,所以我才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的’。

现在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过于顺从习惯,而要保持自我、独立思考。

”哲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习惯和传统束缚自己的思想。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通用10篇)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体系。

下面是关于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的内容,欢迎阅读!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1孔子行礼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

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

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2评赎奴隶当时在春秋时代,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

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之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

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儒家孔子的小故事篇3落水救人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

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小故事篇一: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关于孔子小故事以下四则是关于孔子的故事,很有哲理的!1、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

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

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

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

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

”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

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

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

用手工作是好的。

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

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

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

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

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

不要做头头。

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

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

“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

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2、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哲理小故事精选集锦5篇

哲理小故事精选集锦5篇

哲理小故事精选集锦5篇在人生中,有时走的路不一定是大路,而是小路;在现实中,有时最便捷的路不一定是直路,而是折路。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哲理小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哲理小故事1孔子一行来到齐国,拜见齐景公而不去造访晏子。

子贡说:“拜见齐君,不去见他的执政大夫,可以吗?”孔子说:“我听说晏子侍奉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啊,他为人是否正派,我很怀疑。

”晏子得知后,说:“我世代为齐民,不思己行,不识己过,是不能自立的。

我一心一意,为国为民,辅佐过三位国君,都很顺利。

可我如果三心二意地去侍奉一位国君,也未必顺利啊。

如今,未见我的作为,却对我的顺利进行质疑。

我听说,君子独立无愧于身影,独寝不惭于灵魂。

孔子妄自议论他人,这犹如湖人非难斧头,山民非议渔网。

开始,我见到儒者,觉得他们很尊贵;今天,我倒觉得他们很值得怀疑。

”孔子听到此言后,很后悔。

他说:“我孤陋寡闻,口不择言而微词他人。

这使我几乎错识了一位贤人。

”于是,孔子先叫弟子宰予去向晏子谢罪之后,才去拜见了晏子。

此事记载在《晏子春秋外篇》中。

孔子之误解晏子,根源在于他对晏子怀有成见。

不去深入调查,只是胸怀成见地看问题,往往就要栽跟头,圣人亦不例外。

要使一个人没有成见,很难。

正因为难,那些遇事三思,直至搞清楚事实真相再去下结论的人,才显得更为可贵。

哲理小故事2有一个人从小双目失明,懂事后,他为此深深烦恼,认定是老天惩罚他,感到这辈子都完了。

后来,一位老师对他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作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

若干年后,当地传诵着一位德意双馨的盲人推拿师的故事。

上帝知道这件事后,笑道:“我很喜欢这个美丽而睿智的比喻,但要声明一点;所谓缺陷是生理上的。

那些有道德缺陷的人是烂苹果,不是我咬的,是虫蛀的。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你的丑陋不是因你前世有过错而受到惩罚,相反,你曾经是上帝最钟爱的人,不要因为你的某种缺憾而懊恼,今天的你也许并不出众,也许明天,你就是美丽的彩虹!所以说,外表并不存在美丽和丑陋,那些只是人们的个人观点罢了,而真正能够决定你美丽和丑陋的人,应该是你自己。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5篇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5篇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5篇每个小故事中都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细细品读,也许其中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你的处世观点,一个小故事就可以完善你对生活的态度。

停下来看一个有哲理的小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1孔子既注重礼貌,又很强调要有真情实感。

他很富有同情心。

本来孔子好唱歌,但是遇到人家办丧事的时候,这一天他就不再唱歌了。

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他不曾吃饱过。

他看见盲人、穿孝服的人,即使对方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路上碰到的也赶快迎上前去。

一天,有位盲人乐师来见孔子,孔子赶紧迎上去。

乐师走到台阶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台阶”。

当走到席子边的时候,孔子就告诉他:“这是席子”。

等乐师坐下以后,孔子又向他一一介绍屋子里的人,说:“某某坐在这里,某某坐在那里”。

送走乐师以后,学生子张便问道:“这样不是太麻烦吗?”孔子回答说:“接待盲人就应该这样”。

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赶紧问:“伤着人了吗?”并不问伤没伤马。

孔子的一个学生因事被捕,进了监狱。

孔子并没有嫌弃他,认为“他虽然进了监狱,但并不是他的罪过”,还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也很爱惜动物。

据说孔子养的一条狗死了,便叫子贡给埋起来。

他对子贡说:“我听说,破帐子别扔,好埋马;破车盖儿别扔,好埋狗。

我连车盖儿也没有,你拿我的破席子把狗盖上吧,别叫他脑袋露着啊!”孔子很喜欢结交朋友。

对于朋友之情,他很珍惜,就是和自己作风不同的人也不肯轻易绝交。

他和原壤的交往就是如此。

原壤是鲁国人,孔子早年的朋友,为人狂放,不拘礼节,思想作风和孔子很不同。

可是孔子和他相处得很好,直到老年仍保持着密切交往。

孔子给人的印象是谦和的,可是他对于认为应该做的事,便坚决地去做,百折不挠。

他说:“看见道义上该做的事而不去做,这就是没有勇气”。

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哲理故事2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故事、言论和思想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哲学、政治、文学、诗歌、思想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哲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十分重要孔子的故事中有一则很著名的叫做“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孔子与人共处三月时间,以忙于工作为由没有吃肉,结果他发现自己也不再喜欢吃肉了。

这让他对于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孔子认为人在成长中的修养和教养与学习的知识一样重要,他的思想中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要有襟怀坦荡的胸怀、温润如玉的性格、忠诚守信的品德、宽以待人的胸怀等等。

当一个人有了这些修养的成长,他就能够更好地去面对生命中的困难和挑战。

学问与人际关系孔子所提倡的学问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学问,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

孔子在生活中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一些故事中,比如“过儿不及己”和“四配三不同”的故事,他都坚持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相处,不应该剥夺别人的权益和自由,这些思想都在儒家的经典中有所体现。

孔子的学问尤其注重了人际关系如何处置,他提倡善用人、合作互利、不害人、不卑不亢等等均是牢固树立起了儒家核心理念,将其高于其他学派因为它影响了中国长久的政治生命和思想史。

强调实践与行动孔子其实是一个非常实践的哲学家,他的故事也充满了实践的意味,他认为理论如何好,如果不落实到实践中,就没有意义。

因此,孔子始终强调实践和行动。

例如他曾说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为虚无之谓也。

”孔子认为,理论是本质的、但如果没有实践的过程,在社会上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

在维护社会、提高人类力量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有实践、需要具备一定的行动能力。

强调思辨和创新能力孔子的故事中也体现了他对于思辨和创新能力的重视。

他非常注重创新和思考的质量,主张借鉴新思想、崇尚创新。

例如,他曾在一场辩论中带头提出“非国不治”的观点,引起了一些议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立场,继续强调自己的观点,最终也牢固树立起了儒家的根基。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

关于孔子为善知度的故事孔子的故事富有哲理,他所蕴含的仁爱精神教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为人处事的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关孔子为善知度的相关故事,希望你喜欢!故事介绍曾经,鲁国的法律规定,如果有人,将在其他诸侯国做女奴的鲁国女子,赎回本国,那么,这个人,可以到官府去领取赏金。

有一次,子贡在一诸侯国,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辞谢了官府的赏金。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对子贡说:“子贡呀!你这件事就做错了。

圣人做事可以移风易俗,可以让人效法,可以影响后代,而不会只是为了适合自己的兴致。

现在鲁国富裕的人少,贫穷的人多。

如果赎人回去领赏金被认为是不廉洁,那得不到赏金的刺激,愿去赎人的人就会减少。

所以,你这种仅仅只考虑自己德行修养的行为,将会造成今后鲁国人,不再愿到其他诸侯国去赎人。

”子路在一旁听了孔子的这番教导,深受启示。

后来,当他救了一位落水者时,别人要送他一头牛来答谢,子路就很恭敬地接受了。

孔子知道了此事,欣喜地说:“今后愿救人于危难之中的鲁国人,会很多了。

”不久,子路被任命为蒲城的官长。

为了防备水灾,官府调集民工,春修各处沟渠。

子路见大家工作劳苦,带的饭菜也不充足,就用自己的部分薪水,接济每人,一份饭菜,一份汤水。

孔子闻说此事,连忙派子贡去掀了那些饭菜,毁了那些做饮食的器具。

子路发现了,非常气愤。

他气哼哼地跑到孔子那里叫道:“老师难道会嫉妒我行仁义之事吗?子路在老师这里所学的,不过仁义二字而已。

仁义之人,与天下共取所有,共取所利。

如今,子路将自己多余的粮食,与大家分享,行仁义之道,老师为何禁止不许呢?我想不通!”孔子听完子路的诉说,摇着头道:“子路呀!你还是那么粗野,那么处事单纯。

你如果觉得民工们饮食不足,为什么不去告诉鲁君呢?让鲁君开粮仓去接济他们呀?你用私人的俸禄做公义,这种行为,是在障蔽鲁君的恩泽,显示你自己的德义。

现在速速停止,或许还不算晚,否则,降罪你的日子,马上就会到。

”子路闻此,无语而退。

果然,不久相府派人来找孔子说:“先生派弟子救济民工,是不是要跟鲁君争夺百姓呀?”孔子见此情形,知道解释已没什么用了。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

关于孔子故事的哲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乃至世界。

孔子的故事具有很多哲理内涵,下面我们将针对其中几个经典的故事作一些探讨。

一、孔子不听音乐的故事孔子曾经担任过鲁国的官员,当时鲁国的王爱听音乐,他认为音乐有助于政治管理,于是便让宫廷中的乐师经常演奏。

但孔子并不欣赏这些音乐,于是王问他是否有什么意见。

孔子回答说:“这些乐曲过于夸张,只会使人情绪波动不已,不利于治理国家。

如果能演奏一些简单、舒缓的乐曲,将会更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政治管理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要过分追求个人情感和喜好。

政治家需要考虑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情绪和感觉。

孔子对王的提醒也反映了他对艺术的见解,真正的艺术应该是简单而不失精致的,而不是华丽而空洞的。

二、孔子和弟子的三问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位叫子路的年轻学生,他有时会遇到一些善良而困难的人,却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们。

于是,他向孔子请教如何做一个好人。

孔子问他:“你该做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应该学习礼仪,尊重他人,待人诚实宽容。

”孔子又问:“你认为这些行为够了吗?”子路又说:“我还需要更多的帮助。

”孔子最后问:“你要尽力而为,你能做到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好人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不能满足于表面的行为,还需要发自内心的认真而负责任的态度。

孔子的三个问题逐步提醒了子路,只有在完全付出和努力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

三、孔子和樊迟的门孔子在游历时遇到一个名叫樊迟的年轻人,他问孔子:“请问老师,我是否能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孔子回答说:“如果你总是能保持着良好的品德,坚定的努力和坚定的愿望,你肯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为一个尊重的人并不一定取决于天赋,而取决于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

孔子也教育了樊迟,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问责并为自己设定目标。

只有那些具有坚如磐石的愿望和正确的行动,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孔子的故事现代文

孔子的故事现代文

孔子的故事现代文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故事和智慧。

现在,让我们来探索一些关于孔子的故事,走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故事一:孔子的家世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他的家世并不富裕。

他的父亲是个年迈的士人,他们居住在一个小村庄里。

孔子小时候就很聪明,他非常喜欢读书,和其他孩子不同,他对于心理问题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的父亲非常自豪地告诉他,“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故事二:孔子追求知识孔子非常渴望获得知识。

他四处旅行,拜访各个知识渊博的人。

他向他们请教问题,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并且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

后来,他将这些知识整理成为《春秋》一书,成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著作之一。

故事三:孔子的教书育人孔子非常重视教育。

他相信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他开设了一所学校,教授学生文化课和道德教育。

他特别关注学生的品行和人格培养,他总是鼓励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感和责任感的人。

故事四:孔子的仕途之路孔子有着追求善治、为人民造福的强烈愿望。

他希望成为一名政治家,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腐败。

他开始在各地游说,争取支持,并且提出一系列政策和改革建议。

他非常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但是他遭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斥和嘲笑。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持续不懈地努力,就会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故事五:孔子的智慧言行孔子是非常智慧的,他经常用富有哲理的话语鼓励和教导他的学生。

以下是一些他的名言: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意思是说,对于自己不懂的事情要坦诚承认,而不是强装懂。

2. “教学相长,人皆可为师。

”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可以从每个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希望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首先自己要做到。

故事六:孔子的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中国和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事迹小故事

孔子事迹小故事

孔子事迹小故事篇一:小朋友讲故事: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勤奋学习、孝顺母亲的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子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子是和哥哥在一起睡觉的。

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

你呢?”孔子说:“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是又没有把握,明天一早妈妈要考我,要是有不会的,妈妈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

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

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

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

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

第二天一早,在妈妈考核时,他一遍通过。

妈妈惊喜地说:“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子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

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篇二:31、孔子的故事31、孔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举目无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孔子是怎么刻苦、谦虚、好学的,知道孔子为什么能够被人们称为圣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讲一讲孔子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2.过程与方法:这是一篇哲理性很强的文章,文章故事情节生动,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读的积极兴趣,引导他们合作探究,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集体的反馈中受到启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和爱戴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理故事——孔子小故事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弟子颜回说:前面一家
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颜
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

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
章又有何难?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
我颜回五岁就识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
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
字念‘直八’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