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案青岛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青岛版(五四学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青岛版(五四学制)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2平均分的两种情况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分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两种情况① 总数已知,求每份的数量② 每份的数量已知,求总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两种情况下的平均分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故事等引入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1)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是指将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2)平均分的两种情况① 总数已知,求每份的数量步骤一:确定总数和份数步骤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每份的数量② 每份的数量已知,求总数步骤一:确定每份的数量和份数步骤二:用每份的数量乘以份数,得到总数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分知识,巩固所学。

4.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两种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与平均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践操作和讨论情况。

2. 终结性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操作”,这是因为在数学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实践操作环节能够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分知识,巩固所学,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对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应用2. 教学难点: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对象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对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分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明确平均分是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对象。

(2)平均分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水果、分糖果等。

3. 实践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若干人,给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平均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5.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实例讲解、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平均分的概念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个对象。

2. 平均分的应用实际生活中,如分水果、分糖果等。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平均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应用,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他们都能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圆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在情境中分析信息: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那咱们一起去大森林参加它们的丰收聚会,好吗?
(出示课件)看,都来了哪些小动物?桌子上的食物都是谁最爱吃的呢?
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出其中的数学信息。教师板书相关信息。
二、提出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们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
师:你为什么把10个分成5个和5个分成一类?
学生说明自己的理由。
总结:也就是说这样分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我们把每只熊猫看作一份,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师:那到底什么是平均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鼓励和正确的评价。)像这样,把10个竹笋分给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同桌之间像老师这样互相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师小结:不管是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2个竹笋,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
刚才同学们不仅帮熊猫分了竹笋,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五、应用与反思:
1、帮小猴分桃子。
下面咱们再来帮小猴分桃子吧!它们都快等不及了。(听,小猴的录音。)课件出示信息: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
四、解释与建构:
师:如果把10个竹笋平均分给5只熊猫,也就是每只熊猫分得同样多,该怎么分呢?请同学们再拿出棋子,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总结不同的分法,教师巡视)
师:你能把分的过程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吗?(学生到展台展示自己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每只熊猫都分到2个竹笋)电脑展示两种分法分的过程。
学生:1、熊猫怎么分竹笋?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新版】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新版】

5.2动物联欢——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学内容教材第64‾65页,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教学提示这节课是在前面学习“平均分”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教材情境图呈现的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在做游戏的情境:16只小松鼠分组做游戏,12只小熊跳拉手舞,通过解决小熊和小松鼠分组的问题,学习“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没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加深平均分的理解,为认识除法积累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通过操作活动,借助学习圈一圈、摆一摆、分一分,然后组织交流,使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可以“按份数平均分”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并能用语言完整的表达分法和结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不同分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磁性圆片,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学具盒,学习用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情境图:今天小动物们又要在森林里举行联欢会了,想不想去参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演示小动物联欢情境图)师:他们都有哪些活动?生:跳舞。

生:做游戏2、找信息: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12个小熊要排队进行跳拉手舞。

生:有16只小松鼠,要分组做游戏。

3、引出问题:他们要怎样分组呢?让我们一起研究一下这两个问题(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2)有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等,能分成几组?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故事,能产生学习的兴趣,能够从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为后面提出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一)问题1:12只小熊要分组跳拉手舞,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1、你想平均分成几组?生:平均分成2组生:平均分成3组生:平均分成4组生:平均分成5组老师这时及时引导学生判断平均分成5组可以吗?生:不能平均分成5组,我想了想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生:是的,5的乘法口诀没有等于12的师总结:同学们,真棒都能根据得数判断能不能平均分成这样的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 认识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认识平均分青岛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将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如分物品、数数等,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内容包括:- 平均分的定义- 平均分的性质- 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性质,并能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计算器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 讲解平均分的定义和性质,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如分配物品、分糖果等,让学生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3. 操作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如分物品、数数等,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 学生展示操作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分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 课题:认识平均分- 定义:平均分是指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值平均分配给若干个对象。

- 性质:平均分具有公平、公正的特点。

- 应用:平均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分配物品、分糖果等。

作业设计-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基本概念。

-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情境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讲解、举例、操作活动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性质,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标题:第五单元《平均分》——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到几个组中。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计算准确性。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3. 解决生活中的平均分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要分给4个小朋友,怎么分才是平均分呢?2. 新课导入(1)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平均分。

(3)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计算平均分,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到几个组中。

例如,将18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分到几个糖果?4.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如: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等。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分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类型包括:计算题、应用题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面。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其对平均分概念及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测试成绩:通过单元测试,评价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青岛版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分析《平均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 1 的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乘法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

教材编排分为两段:一是认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二是在平均分的活动中体会和认识除法。

信息窗1和信息窗2针对的是第一段内容,强调建立平均分概念,且窗2内容是窗1内容的进一步加深,进一步理解“平均分”。

教材的编写特点是两种分法对比出现,又不截然分开。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所以加强直观操作,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后提升就显得尤为关键。

“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也并不是一张“白纸”,而且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熟悉了课本内容。

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在这节课中设计了这么几个点:1、导入——从看似随意的师生交流“分糖”开始。

孩子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畅谈自己的分法,说出生活中分东西的两种现象:平均分和不平均分,同时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身边。

2、过程——借助教材提供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森林聚会,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学生从给自己分糖到帮助小动物分食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

3、探究——利用学具进行直观操作,使学生主动参与“平均分”的过程。

在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了“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了基础。

4、交流——加强引导学生语言的表达。

观察情境图时锻炼孩子用数学语言描述。

在与汇报学生的“问—答”中,锻炼了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平均分的理解是否到位。

5、练习——“分松果”开放式练习及时巩固了“每几个分一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60页信息窗1——森林聚会——平均分。

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第一个信息窗《有趣的宴会》的内容,认识平均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它是建立在前面初步学习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团体意识和互助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平均分的几个不同情景,使学生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充分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教法学法(一)教法:1、情境教学法:2、动手操作法(二)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有:直观操作法,观察比较法,合作学习法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棋子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6支铅笔,奖励给两个同学。

1人4支,1人2支,你觉怎么样?换过来呢?要分的公平,得怎么分?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支?(3支)每个同学分得3支铅笔,分得的结果怎么样?一样多、同样多也就是把6支铅笔分成几份?(2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我们就把它叫做“平均分”。

我发现这位同学听的很认真,你上前来,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人同学,怎样分的公平呢?(每人2支)每人分得同样多吗?也就是把6支铅笔分成几份?(3份),每份分得同样多。

是“平均分”吗?(板书:每份同样多平均分)日常生活中,为了分的公平,经常使用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就用平均分的知识帮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解决问题,好吗?二、讲授新课1.咱们现在就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原来他们在进行动物聚会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有这么多好吃的,大家想一想每种小动物最爱吃的是什么?大家看,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看着竹笋呢?你们猜它现在最想干什么呀?可是熊猫是怎么想的呢?(出示问题)是啊,这么多竹笋,该怎么平均分呢?下面用10个旗子代替10个竹笋,帮熊猫把竹笋分一分。

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5.1.2《平均分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平均分的概念和它的意义。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理解平均分,并学会如何计算平均分。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把一些物品或数字平均分成几份,并能够找出每份的数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如何计算平均分。

难点是让学生们能够把一些不规则的物品平均分成几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一些物品,如苹果、糖果等,还有一些数字卡片。

学生们需要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拿出一些物品,如苹果,问学生们:“如果我们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华,每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2. 讲解: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们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比如,我有10个苹果,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华,那么每人就能分到5个苹果。

3. 练习:我会让学生们用数字卡片来进行练习,比如,给他们一些数字卡片,让他们把卡片平均分成几份,并找出每份的数量。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上面写着“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们用纸和笔,画出他们今天学到的平均分的例子。

2. 给定一个数字,比如12,让学生们把数字平均分成4份,并写出每份的数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情况,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对于那些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我会个别辅导他们。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平均分的概念,比如在家里把零食平均分给兄弟姐妹。

重点和难点解析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是指把一些物品或数字分成几份,每份的数量是一样的。

这个概念对于学生们来说可能有些抽象,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他们理解。

例如,我可以拿出一些苹果,把它们平均分给学生们,让他们实际体验到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一样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案青岛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案青岛版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课 题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分成4组,每组3只
分成6组,每组2只
分成3组,每组4只
2. 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啊?(熊、松鼠)
学生看图交流:
(1)小熊在跳拉手舞
(2)有12只小熊,有16只小松鼠
(3)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引导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如果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可以分几只?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和分的结果,明确: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2)还可以分成几组?分一分,试一试。
教师提醒如何分组
(3)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4)明确所有的分法和结果分成2组,每组6只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 法
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课型
新授
教具学具
课件、小黑板等。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体会平均的含义
三、评价 总结
导入:上节课我们去看了森林里举行的丰盛的宴会,今天森林里面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信息窗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分 (共15张)教案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分 (共15张)教案

《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平均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圆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看,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今天要举行盛大的聚会。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宴会上都来了哪些小动物?生:2只熊猫、3只小猴子、2只小白兔、2只小松鼠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宴会上还为小动物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呢,看,都有什么?你知道这些食物分别是给谁准备的吗?生:给熊猫准备了6个竹笋、给小猴子准备了12个桃子、给小白兔准备了24个萝卜、给小松鼠准备了15个松果。

师:同学们表达的很完整,你们太棒了!宴会马上要开始了,面对这么多诱人的食物,小动物们都馋坏了,看,两只熊猫正目不转睛的盯着6个竹笋呢?你知道他们正在想什么吗?预设:1、竹笋什么味道的?2、该怎样分竹笋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把竹笋分给两只熊猫,该怎么分呢?【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森林聚会的童话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物聚会课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随意分师:请同学们开动你的小脑筋,该怎样分竹笋呢?有的同学已经有了想法,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替竹笋,按你的想法分一分吧。

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法给大家说一说?预设:①哥哥3个,弟弟3个,理由公平;②哥哥5个,弟弟1个,理由哥哥的饭量大;③哥哥2个,弟弟4个,理由哥哥让着弟弟。

信息窗2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信息窗2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16只松鼠分组做游戏,求可以每 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就是将 16只松鼠按每几只一组进行平均 分。 我们用 代表松鼠圈一圈、分一分。
16只松鼠,每( 2)只分成一组, 可以分成(8)组。
一二 三四五六七八 组组 组组组组组组
16只松鼠,每(4)只分成一组, 可以分成(4)组。
12个 ,平均放在3个
里,每个
放( 2 )个。里,每个 放( 4 )个。
(教材第65页“第1题” )
2.圈一圈,填一填。
9个 ,每3个分一份, 10个 ,每2个分一
可以分( 3 )份。
份,可以分( 5 )份。
(教材第65页“第2题” )
3.摆一摆,填一填。
(1)14支铅笔,平均分成( 2 )份,每份
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先确定每份分得的个数,再看能分成几 份。
课后作业
01 课后练习题。 02 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教材第66页“第5题” )
Hale Waihona Puke .摆一摆。每把捆得 同样多, 可以怎样 捆呢?
答案不唯一。可以先确定每捆有几根,也 可以先确定分成几捆。
(教材第66页“第6题” )
7.圈一圈。 可以组成( 3 )个
。 求可以组成几 个 ,就 是按每5个 分一份,求可 以分成几份。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品按份数平均分的方法: 先确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看每份能 分得多少个。
12只小熊平均分成(4 )组,每组(3)只。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12只小熊平均分成(6)组,每组(2)只。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1.把一些物品按份数平均分的方法:先确 定平均分成几份,再确定每份能分得多少。

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青岛五四学制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青岛五四学制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前言在学习数学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概念的定义。

平均数就是平均分,当我们讨论平均分时,我们必须了解它的两种类型:整体平均分和部分平均分。

整体平均分整体平均数是指将数据集中的所有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总数,得到的结果就是平均数。

例如,17个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得到了以下分数:80,90,70,85,95,85,90,75,80,90,85,75,80,90,85,90,80。

我们可以先将每个人得到的分数相加,得到总分数:80+90+70+85+95+85+90+75+80+90+85+75+80+90+85+90+80=1530 接下来,我们将总分数除以学生人数,得到整体平均分:1530 ÷ 17 ≈ 90。

因此,这个班的整体平均分是90分。

部分平均分部分平均分是指根据给定的条件,对数据集进行分组,并计算每一组的平均数。

例如,我们有20个苹果,将它们分成两组,每组10个,第一组的平均重量是100克,第二组的平均重量是120克。

那么两组平均重量的部分平均数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将两组的平均值相加,再除以组数,得到部分平均数:(100 + 120) ÷ 2 = 110。

因此,这20个苹果的部分平均重量是110克。

在计算部分平均分时,重要的一点就是确定“部分”的定义。

在上面的例子中,将20个苹果分成了两组,因此每组都被视为“部分”。

总结如今,我们已经理解了什么是整体平均分和部分平均分。

在班级中,整体平均分是计算所有学生的平均数,而在部分平均分中,它是根据特定的条件将数据分成小组,然后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数。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数学学生来说,了解这个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题目。

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使用公式计算平均分;2.能够识别平均分的两种情况:人均和物均;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掌握计算平均分的方法;2.难点:区分人均和物均的概念。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信息窗二(认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知识点讲解本节课主要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区分人均和物均的概念。

平均分的概念是指把一个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计算方法是将总数除以总份数。

人均与物均的区别是指平均分的对象是人还是物,从而计算方法不同。

2. 例题分析通过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

3. 练习题答疑通过练习题答疑,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加深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上课准备在上课之前,老师需要准备好包括课件、教具等教学资源。

2. 知识点讲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课件和教学资源,进行平均分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同时解释人均和物均的区别。

3. 例题分析老师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同时加深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

4. 练习题答疑在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通过练习题答疑的形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课件和教学资源进行知识点的讲解;2.举例法:通过例题的分析,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技巧;3.互动问答法: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练习题答疑法:通过练习题答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出题、作业布置和课堂互动等方式,对学生掌握平均分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提高掌握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 青岛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平均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平均数的作用,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难点1.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学生期末成绩单,让学生观察成绩单中的数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计算这些数字的平均数,应该如何进行计算。

2. 模块讲解1.概念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作用。

•教师用黑板上的习题板,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练习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手把手地进行算术练习。

•老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算术题,如10个小朋友共摘了100个苹果,求平均每个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学生完成后,教师向学生解答。

3. 学生自主探究1.讲解学习方法:和伙伴一起探究问题。

•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联合起来想出一个复杂问题,用自己的思维去尝试解决。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问题后,向教师汇报并分享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主题拓展1.应用拓展: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

•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班级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2.总结回顾:让学生回想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学习成果。

四、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信息窗一课程标准: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乘除法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感受可以一个一个分、二个二个分、三个三个分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想法,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平均分的含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学准备:小黑板题板、20个磁吸圆片、图片评价任务设计:1、通过教学活动一落实目标一,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通过数学活动二、三、四落实目标一、二、三,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方法。

2、通过练习题一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

3、通过练习题二、三检测目标二的达成情况。

4、通过练习题四检测目标三的达成情况。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今天的课堂与以前的课堂有什么不一样的?桌子上有10个小圆片,还有4张作业纸,每张作业纸每位同学都有,今天我们要请它们帮我们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咱们小朋友不用它的时候怎么做?现在检查一下你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吗?把作业纸和圆片一起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可以上课了吗?上课!二、讲授新课(一)创设情景,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师:今天在大森林里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师:通过情景图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对小动物了解得还真不少!生1:有2只熊猫、5只小猴子、2只小松鼠、2只小兔子。

生2:桌子上有20个桃子、12根萝卜、10根竹笋、15个松果。

师:那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帮小动物们分食物。

两只熊猫分10个竹笋,怎么分呀?请同学们拿出1号作业纸,10个小圆片代表10个竹笋,按你的想法分一分吧。

学生动手操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生说理由。

生1:聪聪分5个,明明分5个。

生2:聪聪分4个,明明分6个。

生3:聪聪分3个,明明分7个。

生4:聪聪分2个,明明分8个。

《平均分的方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方法》(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平均分的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会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故事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小明有8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他的4个好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呢?2. 探究新知(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好朋友。

(2)引导学生发现,将8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2个苹果。

(3)总结平均分的概念: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将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并计算出每份的数量。

(2)引导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12个糖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糖果?4. 巩固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平均分的方法》1. 平均分的概念: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将总数除以份数,得到每份的数量。

3. 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分配物品、计算人均收入等。

本节课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小组合作、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第五单元《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

教案:《平均分》年级:二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与同学一起完成平均分的任务。

教学内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 平均分的应用教学重点:1. 平均分的概念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平均分的概念的理解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卡片3. 学生用书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二、新课讲解1. 讲解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 讲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方法。

四、合作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2.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教学延伸:1. 让学生将平均分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2. 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分的重要性。

在新课讲解环节,详细讲解了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如何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

在课堂练习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分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讲解和指导,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方法。

在合作探究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上5-2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设计

2上5-2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设计

《平均分的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教学目标】1.学生在自主探索平均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两种方法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方法内在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平均分的本质,学会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磁吸,小圆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1.课件展示6朵花谈话:这有6朵漂亮的大红花,看看谁能按照要求平均分。

(课件出示操作要求)(1)平均分成3份,买每份有几个?(2)每2个一份,可分成几份?2.交流谈话:用小磁吸代替红花在黑板摆一摆,谁想上来展示并边摆边说。

预设:对于(1)1个1个的分;2个2个的分;对于(2)直接分成3份,因为6里面有3个2。

追问孩子:这两种情况有什么联系?3.小结:这两种情况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把每份分的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操作活动,在黑板摆一摆,让学生巩固学过的平均分的两种具体情况,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为后面更开放性的知识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呈现信息(课件出示信息图)2.谈话:森林里可热闹了,看他们在干什么?———小动物们在开联欢会呢,有小熊,小松鼠……,找出相关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

预设:(1)12只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2)16只松鼠,每组只数相同,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需要的问题。

对于像“小熊和松鼠一共多少只?”简单的问题及时口头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联欢的情境,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一)探索“按照份数进行平均分”的情况1.小组讨论,动手操作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好吗?先在小组内讨论看看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发现有些同学用小圆片在摆)谈话:有些同学真会想办法,遇到问题会想到用手中的学具帮忙,真会学习……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分一分,要求边摆边说分法,教师指导并搜集分法。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均分的两种认识》学历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均分的两种认识》学历案

小学数学平均分的两种分法[课标要求】1.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2.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课题与课时】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 平均分的两种分法【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2.通过摆一摆,比一比,引导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构建“平均分”的两种数学模型。

3.在认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价任务】1.能够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对事物进行平均分。

(检测目标1)2.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能够清晰表达(检测目标2)3.做一做,想一想。

清晰表达出两种平均分。

(检测目标3)【资源与建议】1.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起点与基础,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过平均的的含义,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学好这部分内容,为进一步学习除法知识打下了基础。

2.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按份数平均分—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感受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3.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本课的学习难点是:经历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课前准备】前置作业练习本圆片【学习过程】学习活动一:按份数平均分(指向学习标1)请你观察课本64页情境图,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

(一)完成学习任务1,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根据评价标准在组内互评价(二)学习任务11.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2.借助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帮助小熊分一分组。

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有几种方法?填一填12只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12只平均分成()组,每组()只3.小组讨论,你们的分法有什么共同点。

评价标准(最高)1.积极动手操作(+1)2.结论正确(+1)学习活动二: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指向学习目标2)(一)完成学习任务2,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根据评价标准在组内互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导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小熊可以平均分成几组?每组几只?
(1)如果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可以分几只?组织学生交流不同的分法和分的结果,明确:把12只小熊平均分成3组,每组4只。
(2)还可以分成几组?分一分,试一试。
教师提醒如何分组
(3)一段时间后,组织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4)明确所有的分法和结果分成2组,每组6只
课 题
分一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6页。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 法
引导法、讨论法、讲解法等
课型
新授
教具学具
课件、小黑板等。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导入
二、体会平均的含义
三、评价 总结
导入:上节课我们去看了森林里举行的丰盛的宴会,今天森林里面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信息窗2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分成4组,每组3只
分成6组,每组2只
分成3组,每组4只
2. 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松鼠可以每几只一组?能分成几组?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图中都有哪些小动物参加比赛啊?(熊、松鼠)
学生看图交流:
(1)小熊在跳拉手舞
(2)有12只小熊,有16只小松鼠(3)小熊可以平均分Fra bibliotek几组?每组几只?
学生迁移第一节课经验,借助学具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棒继续分,教师巡视
1.我发现可以分成4组,每组分了3只
2.我发现可以分成6组,每组2只
3.谁能仿照上面用的方法来说一说。
学生自由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平均分的两种分法》教案青岛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