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论文-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系别:经济与管理科学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姓名:学号:日期: 2011/6/24摘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两种优势可以利用,一种是比较优势,一种是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针对后发展国家而言的,其中绝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开放的经济环境为发展中国家充分地利用客观存在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谋取后发优势所带来的利益、促进本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难得的机遇,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后发优势、经济开放、经济发展后发优势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展国家是不存在的,它是与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相关。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到后发优势概念,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与后发优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后发优势的发展: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没有、后发国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维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围。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

格申克龙指出,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会产生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

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探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开放性条件下后发国家的五大优势,以及其所面临的外在发展劣势。

要提高对现代化这一目标难度的充分认识,避免落入后发劣势之中。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后发劣势中图分类号:D5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02-0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民族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以及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后发优势理论后发优势开始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随着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不断地在学科内日益精细化和学科外日益跨学科综合化的研究趋势出现,形成了现代化理论下的诸多流派。

其中阐述最早最具有代表性观点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

代写论文列维是第一个明确使用“后来者”的概念,区分“早发”国家和“后发”国家的界限的学者。

他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后发优势有五点:(1)在现代化进程中,后来者对现代化的认识方面比先行者当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2)后来者拥有大量大量采用和借鉴先行者们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等的可能性;(3)后来者可以缩短现代化的过程和时间;(4)后来者通过对先行者取得成就和经验教训的认识,使后来者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从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和树立信心;(5)后来者在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从先行者那里得到资本和技术上的帮助。

列维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肯定后发优势的同时,指出其中的后发劣势问题以及社会转型中的特殊问题。

罗荣渠认为,后发优势主要表现在:(1)可以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借用其资本技术等,节省现代化时间,实现跳跃性发展;(2)后发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损人利己政策,达到共同发展等。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
发挥技术性后发优势
技术性后发优势,表现为后发经济体的技术学习,从先发经济体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并经模仿、消化、吸收 和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谢谢观看
继列维之后,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oitz)又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 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阿伯拉莫维茨同时指出,这一假 说的关键在于把握“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 成立。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即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存在着技术水平的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 素,正因为存在技术差距才使经济追赶成为可能。即:生产率水平的落后,使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可能。
格申克龙指出,引进技术是正在进入工业化国家获得高速发展的首要保障因素。后起国家引进先进国家的技 术和设备可以节约科研费用和时间,快速培养本国人才,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推进工业化进程;资金的引进也可 解决后起国家工业化中资本严重短缺的问题。
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从现代化的角度将后发优势理论具体化。列维认为后发优势有五点内容:
基本信息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 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 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格申克龙对1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 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 (如美国)显著不同。”他把这些差异归纳为八个对比类型:(1)本地型或者引进型;(2)被迫型或者自主型;(3) 生产资料中心型或者消费资料中心型;(4)通货膨胀型或者通货稳定型;(5)数量变化型或者结构变化型;(6)连 续型或者非连续型;(7)农业发展型或者农业停止型;(8)经济动机型或者政治动机型。在这八个对比类型中,每 一项对比类型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态是由各国的落后程度来决定的。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对企业发展的启示作者:刘依娜来源:《商场现代化》2018年第08期摘要:后发优势理论最初是用于解释后发国家经济增长现象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它成为了一套用于指导后发国家、地区和企业赶超先进国家、地区和企业的理论工具。

本文通过对后发优势理论研究的回顾、梳理和总结,发现大部分学者研究表明后发国家、地区和企业实现赶超的关键在于对技术和制度的学习,并且强调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制度学习一、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研究回顾1.后发优势理论的形成发展阶段后发优势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Gerschenkron,1962)在《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一书中提出的,他在研究俄国、德国等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后发现,各国工业化起点可能不同,但是经济水平越落后,其增长速度反而越快,他将这种反差优势确定为“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之后列维(Levy M.J.,1966)指出了后发国存在五大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三大后发劣势,而且互相制约。

纳尔逊和菲尔普斯(Nelson P.R.& Phelps E.S.,1966)对后发优势理论进行了模型化,他们认为技术差距值越大,后发国技术进步的速度就越快,两者呈正比例的线性关系,而技术进步越快,经济发展也就越快,但会随着技术差距的缩小而减慢,最终保持一个“均衡技术差距”。

阿布拉莫维茨(Abramovitz M.,1989)提出了“追赶假说”,即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越低,其增长的速度就越快,前提是后发国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是后发国通过教育等途径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不同质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日本学者南进亮(1992)以日本工业化历程为背景提出了“后进利益论”,他认为日本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利用,70年代后,随着技术和经济等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后发优势也逐渐消失了。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

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
时代的突出特征 。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广 大发展 中国家已不是

步推动了体制创新、 组织创新、 技术创新 , 为发展 中国家工
业化打下了良好 的微观基础 , 并进而促进 了发展中国家的经
种选择 , 而是一种必须 面对 的现实。经济全球化对 发展 中
济和政治体制改革 。 济全球化还促进了发展 中国家跨国公 经
出现和不断 自由化 。而生产要素 的自由流动 , 则可以以比过 去快得多的速度来克服经 济发展 中资金 、 人才、 制度、 市场和 资源等方面的“ 口”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生产要素 自由 缺 ,
流动成 了发展中国家发挥比较优势 、后 发优势 的有利平 台。 据联合 国公布的数字 , 近几年以来 发展 中国家吸引外资一直
经济全球化加速 了发达 国家跨 国公 司对发展 中国家和 地 区的进入 , 他们在 发展 中国家扩张不仅带来 了资本 , 还带 来 了先进 的设备、 技术 、 息和企业管理新模式 , 信 使发展中国 家加快了产业结构 的调整和工艺流程 的重塑。管理创新 , 进

以信息化为重要推动 的全球 化是我们今天这个新经济
司的发展 , 使其在世界市场 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有些跨国公 司的发展甚为迅速 , 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 已从
公司提 出了挑 战。
国家来讲 , 是一把“ 双刃剑” 既有机遇 , , 也有挑战 , 应对得当 , 机遇就大于挑战。机遇也好 , 挑战也好 , 主要是通过全球化、 的, 因为在今天 的世界市场上 , 发展 中国家用来与发达 国家 相竞争的主要就是这两种优势。 这些影响是发展 中国家制定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经 济 论 坛
比较优势 、 后发优势的新特点和我们的对策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
成员: 文 梦 杜少迪 兰根石 毛孟杰 班级:国贸0901
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 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 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 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后发 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 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 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 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 较优势相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资源的后发优势
• 资源的后发优势表现在,它可以为投资 国外的企业提供产业链上游或下游的支 持,减少企业经营成本,也可带动本国 的出口。 • 如我国生丝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 左右 ,本国企业投资于国外丝绸纺织行业, 即可带动我国生丝的出口,又可减少国 外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技术的后发优势
• 通过技术模仿、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可 为企业创建自己品牌,打开市场提供条 件。学习利用先进技术可以极大地节约 研发时间和费用。 • 如海尔集团先后在美国,法国等国建立 了分公司,其技术创新原则之一就是技 术获取的国际化。
市场的后发优势
对外投资市场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发 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学习和利用方面。 1.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成熟,有利于公平竞 争的和自我优势的发挥。 2.国际市场的广大需求促进了我国传统产 业的改造和升级。
后发优势主要内容
(1)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 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认识丰富得多、 理解得多。 (2)后发者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 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 织结构。
后发优势主要内容
(3)后发国家可以跳越先发国家的一些必经 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 (4)由于先发国家的发展水平已达到较高阶 段,可使后发国家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 定的预测。 (5)先发国家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 提供帮助。

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二元经济模型与资本后发优势郭熙保罗知

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二元经济模型与资本后发优势郭熙保罗知

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二元经济模型与资本后发优势郭熙保罗知摘要: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资本后发优势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即使是内生增长理论也没有否定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

然而,从世界各国的数据来看,FDI的国际流动呈现两极分化,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水平演进出现多重均衡,这些现象都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相一致。

笔者利用二元经济模型推导出资本边际报酬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从而解决了现象与理论的背离,并提出了在新的资本边际报酬变化规律下资本后发优势存在的条件。

关键词:资本后发优势二元经济资本边际报酬一、资本后发优势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后发优势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后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

按照发展要素来划分,后发优势可以分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种类型。

一般认为,发达国家资本比较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稀缺,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中资本边际报酬递减,因此后者的资本报酬要高于前者的资本报酬,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资本就会流入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最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是资本后发优势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由凯恩斯正式提出的,这一规律在索罗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索罗模型中长期均衡的结果是资本和产出都以人口增长率增长,即当经济达到稳态后人均意义上经济增长就会停止,这些重要结论均来自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的假设。

这是因为随着人均资本存量的不断增加,资本的边际报酬不断递减,直到无法弥补资本的折旧,资本积累停止,经济也不再增长,达到稳态。

由于索罗模型中不存在可以维持人均产出的长期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经济学家开始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

如上所述,索罗模型之所以得出经济最终会达到人均意义上经济增长停止的稳态等重要结论,根本原因在于假设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或生产要素的报酬递减以及稻田条件。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定义后发优势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

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 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

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词的,是20世纪美国着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

格申克龙对19 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

“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

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

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

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

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

(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我认为中国的发展存在后发优势,因为目前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改进,才能更好利用后发优势。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引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
第一,资本的后发优势
根据经济学,要素收益具有边际递减的特性。

第二,技术的后发优势
大多数先进科技是由发达国家发明创造的,这些先进科技被公认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溢出效用。

第三,人力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的国家的人力资本丰富,成本相对低,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知识的溢出效应
第四,结构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最初是从农业国开始发展,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过渡,最终实现工业化,在过渡的过程中,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生产率较快发展。

第五,制度的后发优势
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得到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

发展中的问题
1我国收入财富不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弱势群体收入下降,受教育的权利得不到满足,那么下一代的受教育权利也不能满足,从而导致人均劳动生产率降低,就会造成后发优势的障碍。

2我国的技术创新没有深入
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或生产力发展的潜力,其实要看这个国家社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有多大。

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主要通过两个方式:第一个是发明(这种方式经过设想,发明,发展,成熟阶段,风险大,成本高);第二个是引进(成本低,收益大)。

一般,发展中国家都选择引进,所以对于技术创新只是在引进技术本身,而没有创新。

“后发优势”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后发优势”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

2021年第2期学习与探索No.2,2021(总第307期)Study&Exploration Serial.No.307・当代哲学问题探索・“后发优势”: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李云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8)摘要: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初步论及了“后发优势”思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后发优势”理论被正式提出并得到丰富和发展。

“后发优势”困境是后发利益减弱后出现的现实瓶颈,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技术引进模仿作用的降低、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减弱、资源日益匮乏等。

破解“后发优势”困境,需要在创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创新型经济。

关键词:“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困境;创新发展理念;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C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21)02-0017-06“后发优势”理论为后发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实践中也已被一些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发展的事实所验证。

我国作为后发国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合理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这一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逐渐缩小和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后发优势利益正在逐渐减弱,出现了“后发优势”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

由此,新征程上如何破解“后发优势”困境、拓展新的发展优势,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一、理论基础:“后发优势”的理论渊源与发展脉络“后发展”是国外学者在研究现代化理论时,相对于已经发展起来的“早发展”模式提出来的概念。

“二战”后一批新兴国家政治上获得独立,但相对于“早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大多数后发国家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十分落后,后发国家的发展成为各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由于后发国基金项目: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云智,1971年生,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发展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1.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答: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下列共同的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失业和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市场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本质特征。

2.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①劳动的投入数量: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投入生产的劳动数量越多,生产的产品就可能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劳动投入数量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以及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②资本的投入数量:在其他因素不变条件下,资本数量投入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高。

资本的投入数量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的利用率或生产能力利用率。

③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在一定时间内每个劳动者所生产的GDP,或单位劳动时间所生产的GDP来计算。

在同样的劳动投入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

④资本的效率,也就是投资效益,是指单位资本投入数量所能产生的GDP,一般用GDP与资本总额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GDP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表示。

3.试论述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张培刚对农业国或经济落后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这个崭新而重大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洽的理论。

具体如下:关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

张培刚认为,虽则农业国的出路在于“工业化”,然农业之发展对工业化启动起着至为重要的关键作用。

在第二章中,张培刚详细分析了农业对工业化的五大贡献:一、农业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二、农业是工业原料供给的来源;三、一定阶段,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四、农民作为买者和卖者对于工业生产市场的扩大起着重要作用;五、农业通过向国家纳税和输出农产品而形成的资金积累和外汇储存对于工业资本的积累而言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张培刚认为,农业对工业化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巨大贡献。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

发优势理论百科名片后发优势,是后起国家在推动工业化方面的特殊有利条件,这一条件在先发国家是不存在的,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后发展是相对于先发展而言的,因而后发优势涉及的主要是时间纬度,至于国家之间在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国土面积等方面的差别则不属于后发优势范畴,而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相关。

目录概述含义发展现实意义概述含义发展现实意义展开编辑本段概述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

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

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如美国)显著不同。

”他把这些差异归纳为八个对比类型:(1)本地型或者引进型;(2)被迫型或者自主型;(3)生产资料中心型或者消费资料中心型;(4)通货膨胀型或者通货稳定型;(5)数量变化型或者结构变化型;(6)连续型或者非连续型;(7)农业发展型或者农业停止型;(8)经济动机型或者政治动机型。

在这八个对比类型中,每一项对比类型相互之间的组合形态是由各国的落后程度来决定的。

通过对各个组合形态的研究,格申克龙得出了六个重要命题: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缺乏联系性,而呈现出一种由制造业的高速成长所致的突然的大突进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对大工厂和大企业的强调越明显;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就越强调生产资料而非消费资料的生产;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人们消费水平受到的压力就越沉重;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所需资本的动员和筹措越带有集权化和强制性特征;一个国家的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中农业就越不能对工业提供市场支持,农业越受到抑制,经济发展就越相对缓慢。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

大师的争辩
杨小凯 林毅夫
P K
坚持技术上的后发优势 坚持制度上的后发劣势
我们的“1+1>2”模式
• 继大师的PK之后我们给出的“1+1>2”模式 • 关于技术我们支持“1+1>2”模式下的后发优势, 以中国30年发展历史为例:首先中国充分发挥国 内优势支持经济发展,其次中国借鉴他国先进的 技术,充分节约时间和经验成本,实现跳跃式和 两步式的发展。 • 关于制度我们同样支持“1+1>2”模式下的后发优 势,以中国引进市场经济为例:首先中国依托自 身国情,其次结合外国优秀制度体系形成中国特 色市场经济制度。
关于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后发劣势的理解
• 后发优势:表现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可 以借鉴先进国的经验即借用先进国家的技 术和巨额资本 实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 • 后发劣势:表现为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受 到本国经济发展局限,进一步的发展存在 诸多障碍。
结合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浅谈我们 现期的发展形势
• 与“211”“985”高校相比我 们的后发优势: • 1.空余时间多,自主学习 空间比较大。 • 2.我们起点低,比较踏实。 • 3.压力大故学习的动力强。 • 4.我们往往思维活跃,创 造性强。 • 与“211”“985”高校相比我 们的后发优势: • 1.在社会“品牌效应”下, 我们处于竞争劣势。 • 2.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比 较有限。 • 3.实践的机会少,动手能 力差。 • 4.自信容易受挫,自卑感 强。
我们共同的希望
• 希望我们可以在大家理解自身后发优势与 后发劣势的过程中做出有益的引导,同样 希望我们的“1+1>2”模式可以成为09农林 发展的新型模式。 • 最后祝有梦想的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后 发劣势,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在人生 的舞台上彰显最靓丽的自我。 • 这一刻我们梦想起航,这一刻我们心帆远 扬!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

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评林毅夫与杨小凯争论关于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经济体系不断变化,关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劣势VS后发优势的争论不断加剧。

近期,林毅夫与杨小凯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本文将从5个不同的维度出发,逐一分析二人的观点及其优缺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度分析。

一、后发劣势的定义后发劣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后。

林毅夫较为倾向于从传统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将后发劣势视作长期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国际竞争角度来看待后发劣势,认为其本质是一种生产效率不足的局面。

二、后发优势的特点后发优势是指在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国家虽然处于后发劣势的局面,但仍然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实现经济增长。

林毅夫更偏向于从“人的优势”、“土地的优势”等角度,将后发优势视为一种资源优势。

杨小凯则更多地从市场竞争角度,认为后发优势可通过自身市场的竞争优势来实现。

三、后发劣势与后发优势的转化林毅夫认为,后发劣势并不是导致后发国家长期处于落后的必然条件。

相反,在后发国家发掘自身的优势有可能成为转化后发劣势的关键环节。

杨小凯则认为,后发国家只有摆脱生产效率不足、建立起自我完备的产业生态系统才能实现后发劣势到后发优势的转化。

四、影响后发优势的因素林毅夫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后发国家实现后发优势的关键是科技、资本、人才等各方面的因素。

杨小凯则认为,现代经济主要是一种知识经济,因此,后发国家在实现后发优势的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经济建构。

五、如何实现后发优势林毅夫和杨小凯都认为,后发国家应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及建立独特的市场格局等。

以上针对林毅夫和杨小凯的不同观点,我们需要承认二者都有其合理性,这也为我们开拓后发优势开辟了多元化发展思路。

下面我们将列举5个实际案例来对不同观点进行深度分析:案例一: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观念一度被国外互联网公司所掌握。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

后发优势名词解释1、后发优势(posterity advantage):在新技术、新观念方面比先行国家落后,却由于某种有利条件而能够迅速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些虽然曾是新技术的首创者,但由于后来被卷入国际性的经济竞争之中,它们就无法得到补偿。

当发展中国家使用这些现代技术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时,资本主义国家所具有的“后发优势”便发挥出来了。

在国际竞争中,“后发优势”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例如,美国电子计算机公司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 50年代已拥有价值100亿美元的微电子工业, 80年代末,它的市场占有率约为70%;欧洲第一台数字计算机问世于1956年,但美国IBM公司直到1964年才开始批量生产, 1981年已居世界首位,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可见“后发优势”是极其重要的。

一个人不管他多么有才华,他如果不被录用,他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他也不会成为奇迹或英雄。

但如果他只等待机遇降临,那么即使是他被提升到最高职位,他的作用也不会很大。

如果某人说“机遇无处不在,只是看你去不去寻找”,那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果你碰巧发现了这个机遇,那你就不再需要什么后发优势。

机遇总是光顾有准备的头脑,这就是它之所以被称为“机遇”的原因。

2、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高,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

上述问题说明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仍然存在两种社会分工。

大学毕业生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综合能力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活力,封闭意识严重,有的不能吃苦耐劳,害怕承担责任,缺少竞争意识,缺乏市场经济观念,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如何改变传统教育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生存在的诸多不足,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挑战。

小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利用与发挥

小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利用与发挥

小议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利用与发挥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的同时,却掩盖不住国家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事实。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经济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实现经济发展变得至关重要。

作为指导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理论无疑具有了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后发优势的涵义进行阐述,分析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标签:后发优势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后發优势是指后发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和迟缓所形成的有利条件或存在的各种机遇。

后发优势主要包括要素性后发优势、技术性后发优势和制度性后发优势。

要素性后发优势不是指后发国家要素拥有的绝对量、相对量或要素禀赋条件的好坏优劣方面的优势,而是在于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后开发以及资本相对稀缺而形成的后发优势,这是一种后发性的比较优势。

要素性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劳动成本低和资本相对稀缺。

技术性后发优势的产生则源于后发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后发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差距,通过技术引进和学习,从而推动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后发国家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创新可以节约大量的资金和时间,降低研究开发的风险;通过模仿先发国家的高技术产品,有可能获得某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

此外,后发国家由于较迟地进入国际市场,避免了新产品市场成长初期的风险,这也是后发优势的一种体现。

制度性后发优势是指后发国家可通过学习、模仿和借鉴先发国家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进行制度改进,从而促进其经济的发展。

制度是指社会中个人遵循的一套行为规范,或者约束人的一系列规则的集合。

舒尔茨认为,制度包括如下类型:①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②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制度;③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④用于确定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框架的制度。

先发国家有很多值得后发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制度,这些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发国家的竞争优势。

一、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一.技术创新和后发优势从技术的层面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决定于三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生产要素,如果各种生产要素都增加,总产量、经济水平当然提高;其次是产业结构,给定生产要素,如果将这些生产要素从附加值比较低的产业转移到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经济总体水平也会提高,尽管要素总量并没有增加;第三是技术创新。

给定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如果技术创新,经济水平同样可以提高。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自然资源)、劳动和资本。

其中土地,在十八、十九世纪,有些国家可以通过殖民地而增加供给,但对二十一世纪的国家而言,国土面积可以说是外生给定的。

对于劳动力而言,劳动力会增长,但增长速度亦相当有限,受到人口增长速度的限制。

劳动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增长率不过是2%~2.5%,很少达到3%,许多国家维持零增长,这方面国与国间差异不大。

差异比较大的通常是资本积累,一个国家资本积累可以非常快,每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0%或更高;而有些,如一些非洲国家,则不但没有资本积累,甚至因为折旧而呈负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数据,发达国家的平均的资本积累率在20%左右,有些发展中国家,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则在40%的水平,它们之间差距很大。

所以就生产要素而言,最关键的是资本积累的速度。

在上述三种主要条件当中,最重要是技术创新,因为前面两者都决定于后者。

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如果技术不创新,资本不断积累,就会碰到投资报酬递减,资本的回报和积累的意愿就越来越低。

所以,除非保持一个很快的技术创新速度,否则就不会有一个很高的资本积累。

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新技术,就不会有新的、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品、产业。

工业革命以后,新产业不断出现,这是新技术的结果。

比如纺织业是原来有的产业,因为有技术变迁,机械化生产比手工生产效率更高,如果把资本、劳动力转移到机械化生产上来,附加值就比较高。

又如后来出现的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汽车制造业、航天产业和信息产业,都是新技术的结果。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一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1][2]。

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

笔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行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

许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来者具备了在许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历程;第四个优势是后来者通过先行者所取得成就的认识,看到现代化前景从而对后来者产生激励并树立信心;最后一个优势是后来者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先行者在各个方面的帮助与支持[3][4]。

同时必须指出列维在论述这些后发优势时表明了这些优势存在的可能性的同时,也充分强调了现代化后来者所存在的“后发劣势”问题。

格申克龙在研究后发国家现代化过程中指出,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发国家能够从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成果来加快自己的发展,并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二是后发国家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均具有落后的意识,从而为国家发起的现代化提供保证[5]。

格申克龙同时指出,这些优势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所必须的条件与落后国家的现实条件之间存在的巨大反差,要使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的优势,就需要创造出一系列新的条件。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论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作为同先发国家和地区相对应的后发国家和地区,既存在着独特的“后发优势”同时也存在着独特的“后发劣势”。

这些,对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对此,应予以全面的把握。

否则,如果只是注意了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的问题的话,那么,便会对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后发优势:六个方面的表现每个国家现代化的起步时间都不相同。

现代化起步时间早晚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现代化类型:先发类型(或称为早发类型)的现代化和后发类型(或称为晚发类型)的现代化。

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后发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少潜在的“后发优势”。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只要一个民族没有灭亡,那么它的一切重大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其自身体内,外部的因素是无法予以取代的。

毛泽东所说的“自力更生”一语,至今看来仍是蕴意很深,对于后发国家与地区来说更是如此。

问题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后发国家和地区自身的动力。

必须看到的是,在现代化的世界潮流之中,开放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必然抉择,也是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动力的重要源泉。

在现时代,只有通过开放,面临着强手如林的外部环境,才能对后发国家和地区保持着有益的压力感,从而诱导出一种民族的超越精神,使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原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启动。

后发国家和地区只有通过开放,面对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以及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其自身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民族意义,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

其一,在发达国家和巨大的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面前,后发国家和地区可以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民族向心力。

后发国家和地区的广大社会成员、各个利益集团、群体与阶层,可以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凝聚力。

由于目标的相对一致性和简洁性,本国家和地区内原有的某些隔阂、离心因素可以消弥,至少可以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郭熙保1 罗 知2[内容摘要]本文从资本后发优势的内涵入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性,并从经济政策、制度、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以及人力资本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资本后发优势从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条件。

同时,本文对资本后发优势持否定观点的“卢卡斯之谜”作了相应评论。

[关键词]资本后发优势;国际资本流动;卢卡斯之谜作者简介:郭熙保(1954—),男,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教授。

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罗 知(1983—),女,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博士生。

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后发优势与资本后发优势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后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

该定义包含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相对性。

没有先进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后进国家,从而就不存在后发优势,因此,后发优势是相对的,是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物而存在的。

在讨论后发优势问题时,必须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

(2)客观性。

后发优势是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只要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就有后发优势存在,它不能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创造出来。

(3)潜在性。

后发优势是一种有利条件,是潜在的,要把后发优势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4)递减性。

后发优势产生于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潜力就越大。

随着后进国家的追赶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这种后发优势的潜力就会变小。

当后进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时,后发优势就消失了。

[1]按照发展要素来划分,后发优势可以分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种类型。

其中资本的后发优势产生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一般认为,发达国 ▲该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追赶型超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06AJL 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家资本比较丰富,而发展中国家资本比较稀缺,因此,后者的资本报酬要高于前者的资本报酬。

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资本就会流入发展中国家,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增长得更快,最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本文将重点讨论资本的后发优势的存在性和实现条件,并对资本后发优势持否定观点的卢卡斯之谜作出评论。

二、资本后发优势存在性分析(一)资本后发优势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讨论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性,需要联系国际资本流动概念。

资本后发优势与国际资本流动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两者在范畴上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的认为资本的后发优势就是国际资本大量流入发展中国家。

首先,资本后发优势中涉及的资本与国际资本流动中所说的资本是有区别的,不是所有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都属于资本后发优势所说的资本。

按照资本使用期限的长短来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类。

长期资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到期使用期限的资本,它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三种类型。

短期资本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即期支付的资本,包括投机性资本、保值性资本、银行经营性资本和贸易结算性资本。

从国际资本的构成来看,证券投资与国际短期资本市场中的资本流动主要是由国际贸易、投机动机、风险分散等因素驱动的,而长期国际贷款通常是出于人道援助或政治因素,只有直接投资与后发优势中资本概念比较吻合。

其次,一些学者在研究一国的资本流动时还考虑了经常项目。

例如在研究中国的资本流动时,很多学者指出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资本一直以每年200—300亿美元的规模净流出,这是由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以及强制结售汇的外汇管理体制使我国外汇储备大幅上升,国家将大量的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或存放在美国银行,形成了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出,虽然我国的资本项目显示为资本流入,但是其数量远小于短期资本的流出,因此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看中国是资本的净流出国。

同上面的理由一样,若单纯的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则以上估算资本净流动的方法是正确的,但如果考察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后发优势,经常项目中所体现的资本流动不具备后发优势中资本追逐更高收益的特性,更多体现的是风险分散的动机。

因此在衡量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后发优势时不应该考虑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经常项目。

再次,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有四种,即资本在发达国家之间的流动,资本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资本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流动以及资本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从全球视角来看,的确资本更多的是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

但是,如果仅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双边流动的视角,就会发现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

因此,只要资本更多的是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而不是相反,就说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后发优势是存在的。

综上所述,发展中国家资本后发优势与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不是同一个概念。

资本后发优势中的“资本流动”更多的是指外国直接投资,资本后发优势是指FDI 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净流入。

所谓净流入是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规模减去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规模的净额。

如果这个净额是正数,那么,资本后发优势就存在;反之就不存在,就是资本后发劣势。

(二)资本边际报酬率的比较分析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对比能较直接的反映出发展中国家资本的后发优势。

Benerjee and Duflo (2004)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归纳了三种计算资本边际收益率方法:第一种是比较各国的利率,因为在市场完全的情况下利率就是资本的收益率;第二种方法是对各国的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方法是以产出的增量为被解释变量,以资本、劳动等因素的增量为解释变量做回归,回归结果中资本增量的回归系数即为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第三种方法是通过选择一种资本和产出的函数关系计算出资本的边际收益率。

[2]Caselli and Feryer(2005)认为以上三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种计算资本边际收益率的方法。

他们认为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的假设下,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与资本存量的乘积即为资本的总收益,而资本的总收益可以通过资本收益在GDP 中的份额得到。

该方法用公式可以表示为MPK =αY K ,其中MPK 为资本的边际收益率,K 为资本存量,Y 为GDP ,α为资本占GDP 的份额。

利用该方法他们估算出53个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率,[3]结果如下表所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资本收益率比较斯里兰卡0.19以色列0.12摩洛哥0.32意大利0.11墨西哥0.22日本0.12毛里求斯0.38韩国0.12马来西亚0.17荷兰0.12秘鲁0.20挪威0.12巴拉圭0.43新西兰0.13特立尼达0.25巴拿马0.13突尼斯0.26葡萄牙0.12乌拉圭0.30新加坡0.15委内瑞拉0.24瑞典0.08南非0.30美国0.12赞比亚0.15 资料来源:Cas elli and Feryer(2005) 上表显示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率大多高于发达国家,Caselli and Feryer进一步指出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资本的边际收益率为27%,而发达国家只有11%。

Caselli and Feryer对资本边际收益率的计算证实了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资本边际收益率,这一结论有力地支持了发展中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性。

三、资本后发优势的实现条件以上实证分析有力证明了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存在性不等于就是现实性。

资本后发优势如同其他后发优势一样只是潜在的,要将资本后发优势的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

(一)经济政策影响资本后发优势实现的经济政策包括资本管制、税收和货币政策。

(1)资本管制。

出于对本国民族工业的保护和政治上考虑,许多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对外开放,或者对外资进入严格加以限制,严重制约着外国资本的流入。

不让外资进入,当然不能充分利用资本的后发优势。

(2)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对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影响在于,税率越高外国投资者得到的收益越小。

如果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边际收益较高,但同时税负很重,反而会使投资者得到的收益率小于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收益,阻碍资本后发优势的实现。

(3)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作用与税收政策类似,因为货币政策会影响通货膨胀率,而通货膨胀事实上是变相税收,因此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越稳定,通货膨胀率越低,对资本后发优势的实现越有利。

(二)制度与文化制度是影响外商投资成本和保障外商投资收益的重要因素。

制度包括非正式的制度和正式的制度。

非正式制度是指习俗、传统、社会文化等社会状况,而正式的制度是指法律、规章等法律环境。

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文化、习俗、语言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非正式制度从文化认知感的角度会加大外国投资者决策的难度。

正式制度通过有效保障投资者的收益而影响投资者决策,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法制不完善、履行成本较高、腐败问题严重、民主程度较低,再加上产权的保护措施不得力,使交易成本过高、收益得不到保障,实际上降低了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收益,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吸引力。

因此,制度是影响资本后发优势从潜在性转变为现实性的重要因素。

Alfaro et.al (2003,2006)从实证分析角度证明了上面的观点,他们认为制度为经济提供了激励机制,是决定资本流动的最重要的原因。

[4]Tornell and Velasco(1992)利用博弈论也证明了制度对资本流动的影响。

他们认为穷国缺乏有力的产权保护,使“公地的悲剧”在穷国的资本市场中广泛存在,因此国际资本宁愿选择边际收益率较低的富国进行投资。

[5](三)基础设施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对基础设施的界定主要包括:(1)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施、排放污水、垃圾收集与处理、管道煤气等;(2)公共工程———道路、为灌溉和泄洪而修建的大坝和运河工程设施等;(3)运输———市区与其他城市之间铁路、市区交通、港口和航道、机场等。

基础设施对资本后发优势实现的重要性在于: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可以降低商品、原材料流动的成本,提高外资的收益;发达的通讯网络可以便利外国投资者与外部交流,降低收集信息的成本;充足的电力、自来水供给可以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较弱,一个重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使投资成本太高。

(四)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增加外资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成本,影响资本后发优势的实现。

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1)信息不对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