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解题技巧

作者:刘惠兰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年第04期

[摘要] 高中生物教学中应明确认识呼吸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注重解题经验的归纳,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高中生物呼吸光合作用解题技巧进行分析,为高中生物教学提供针对性参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解题技巧;呼吸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光合作用及其关系常以曲线图、应用计算等综合性强的题型出现,重点考查学生对绿色植物呼吸速率及光合速率的理解运用,解题技巧的掌握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解题技巧,学习解决呼吸光合作用的题型普遍感到困难,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此类问题解题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高中生物试题类型

植物光合作用是经典的生物学理论,是高中生物学考试中常见的基础题型。高中生物植物光合作用的题型可分为文字表述题、实验探究题等。

文字表述题是描述植物光合作用现象,通过已知条件求解未知,文字表述题大多为填空选择题,针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反应状态等信息描述,实验探究题是提供相关实验求解的问题,需结合光合作用基本原理,梳理实验流程产生的结果,理清实验细节后作答。实验探究题主要考察答题者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图表类型题通过文字信息表述题干,答题者通过已知信息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全面考察答题者的综合素质,是评估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考察模式。

二、高中生物绿色植物呼吸光合作用答题误区

审题是解析植物光合作用类型题的必要环节,以往学习中由于练习题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学生遇到类似问题往往产生思维定式,审题思维固化的误区是解植物光合作用试题的主要障碍,已知条件中隐含的关键词是影响解题思维的主要限制。

解题原理表述不清多见于实验探究题,部分学生在审题中较全面地掌握已知信息,但容易在答题时产生偏差。实验步骤的描述,必须以实际状态为参考,由于思维定势导致不够严谨,成为答题表述不清的弊端。图表类题型中对数据信息的结果统计,需要在精确计算的前提下完成。由于曲线图中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分析图表数据必须构建完整的思路,如果分析角度出现偏差,最终会导致表述不清。

三、高中生物绿色植物呼吸光合作用解题技巧

选择题是高中生物植物光合作用试题的常见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细心审题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全面深入了解题意,对隐含在题干中的信息,需要认真审题。审题时应注意避免出现概念混淆,在排除迷惑条件的基础上,明确题干信息中的关键词组。

例题:一株结果的西瓜植株保持快速生长状况,其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被应用于()A.光合作用B.结实C.蒸腾作用D.植株成长。例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了解,解决此题首先要仔细审题,要排除其中结果西瓜植株的迷惑条件,休眠阶段的任何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吸收水分主要应用于蒸腾作用。解答某些选择题时必须注意排除迷惑性的题干信息,保证快速正确解答。

文字表述题是以题干信息阅读理解为依托的题型。例题:利用含水棉与好氧细菌临时装片实验,为证实叶绿体是释放氧气的场所,装片条件包括什么?本题中已知信息较少,题干关键信息充分,可以从中分析实验原理、步骤等信息。审题阶段客观掌握题干已知信息,才能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实验题型是高中生物试题中的常见题型,通过解答实验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实验题例:测量植物光合作用反应速度需使用密闭试管,将新鲜植物茎叶与二氧化碳缓冲液加入试管,观察密闭试管气体变化。可以先观察试管液体位置变化,为避免实验中其他因素影响,实验时控制实验装置使用标准,实验中应用二氧化碳缓冲液为包装设备,实验探究题需要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安排完整的实验步骤,考察学生日常学习观察能力,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思维。

日常学习与习题练习时,应注重解题技巧的总结,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训练。进行解题训练时应注意解题方法的应用,通过典型习题,自编习题解答,有效拓展解题思路,掌握不同题型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在习题解答中明确绿色植物呼吸光合作用的相关定律,将其带入题目中系统分析,实现习题的有效解答。

呼吸光合作用的知識是高中生物学习的重要内容,相关题型对学生解题能力要求较高。高中生在学习中应树立自主学习意识,善于在学习中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实现解题技巧的灵活运用,在解题中形成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戴燕.“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复习课教学[J].生物学教学,31(4):71.

(责任编辑:吕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