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精)

合集下载

乡村作文之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

乡村作文之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

发展乡村旅游心得体会【篇一:学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心得认识】王彬彬商学系11级旅游管理2班王彬彬1101402045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调查与理解关键字休闲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绪论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在这个寒假里,我自己学习和了解有关休闲方面的一些内容,选择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研究和调查对象。

在半个月里我查阅了大量文献和数据,终于有了较为深入认识,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收获。

大量的资料和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可见,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开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转移。

改变中国农村面貌的最终解决办法,是资金农村流动,无论是政府资金还是社会资金,无论是建设资金还是消费资金。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就是让社会资本和城镇消费向农村流动的最好载体。

目前中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除了小型农家乐是自身投资外,城镇的民间资本是投资主体,也还有少量政府投资建设的基地。

这些投向农村的资金,是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不是农村的农民而是城镇的市民,促进了城镇的资金到农村休闲、旅游、购买农产品等等,活跃了农村经济。

(二)、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基本上是选择乡村较好的环境和资源开发出来的,但并没有现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状况不是很好。

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以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为例

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以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为例

·本栏目责任编辑:朱宝贵·vacation tour 度假旅游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仿经营与管理2019年4月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以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为例朱宝玉(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532100)摘要:草坪回族乡是广西唯一的回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冠岩、神龙谷等景区的陆续开发,社区居民们的生计模式受到很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从单一的传统农业向多样化生计转变。

该文以当地旅游发展为背景,以居民生计变迁为着眼点,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可持续生计框架中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的梳理,剖析旅游发展对居民生计的转变和具体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探讨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生计的影响及改善措施,以求提高草坪回族乡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未来生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区健康发展。

关键词:生计变化;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草坪回族乡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517(2019)04-0150-03生计是谋生的方式,该谋生方式建立在能力、资产(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1],是居民可持续生计研究发展的前提,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目前已有大量文献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研究内容整体比较成熟和多样。

之后,学者们开始提出生计分析框架并加以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乡村社区旅游开始成为旅游的新趋势,居民感知旅游发展态度强烈,参与积极性高,并对生计活动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并以此提高了居民自身生计的保障程度[2],有的地区还构建“观光权”入股等模式,鼓励居民生计与旅游发展[3]。

乡村社区旅游打破了居民传统的生产模式,居民生计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已从原始的耕种农业向服务业、餐饮业、旅游业转变。

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长教村为例

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长教村为例

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梅州市长教村为例谢正峰;谢雅婷【摘要】选取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长教村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资料,对长教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乡村旅游对村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教村村民对乡村旅游促进本村经济发展基本上都持认同态度;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就业机会、产业结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影响村域经济的发展.由于长教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旅游产品单一、经济分配不均匀、劳动力素质较低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制约了村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对促进乡村旅游并村域经济发展提出若干建议.【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7)013【总页数】5页(P126-130)【关键词】乡村旅游;村域经济;影响;长教村【作者】谢正峰;谢雅婷【作者单位】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嘉应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9.9村域经济是最小尺度的区域经济,是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业转型过程中,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村域产业调整的主要形式[1]。

乡村经济和乡村旅游的关系,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国外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就业、收入都有积极影响[2-4]。

但也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消极影响,如Ribeirom通过调查葡萄牙乡村旅游,认为其对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作用不大[5];Capbell[6]则认为乡村旅游促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步比欧洲晚了近一个世纪,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7]。

中国学者也探讨了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如甘巧林等[8]认为乡村旅游对农村资金积累、非农产业升级、农村村貌等有积极影响;张晓峰[9]通过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有积极和消极影响。

旅游节事活动的乡村振兴效应

旅游节事活动的乡村振兴效应
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 充分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坚持农业农村 优先发展
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 、人才保障等方面向农 业农村倾斜,促进农业 农村现代化。
推进产业融合 发展
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 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升级。
注重旅游节事活动的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
要点一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 涵
通过旅游节事活动,展示当地的乡村 文化和历史遗产,深入挖掘和传承乡 村文化。
要点二
创新文化表现形式
将乡村文化与现代表现手法相结合, 打造独特的文化体验和展示方式。
要点三
加强乡村传统文化的 保护与传承
通过旅游节事活动,加强对乡村传统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确保乡村文 化的延续。
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产业链延伸
02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带动乡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
交通、购物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创新发展模式
03
旅游节事活动为乡村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旅游节事活动对乡村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影响
文化传承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促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 扬,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
文化创新
旅游节事活动能够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将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满足游客的需求。
增强文化自信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让村民更加了解和认同自己的 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旅游节事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的影响
环境保护
旅游节事活动可以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污染和环境破 坏。

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析

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析

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析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也在持续地加快,需要城乡经济一手抓,均衡地组织、带动城市与乡村的经济发展。

但是盲目套用标准,会导致乡村建设脱离实际。

为此本文指出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策略。

希望能够对美丽乡村的规划制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改进,从而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乡规划;美丽乡村;规划路径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乡村地区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乡村居民的多样化需求,环境污染、资源不均衡、乡村人口流失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美丽乡村规划成了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回归自然、追求宜居环境的乡村生活方式。

美丽乡村规划提供了一种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途径,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但是从当前美丽乡村规划来看,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美丽乡村规划的策略。

一、城乡规划与美丽乡村的内涵城乡规划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二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条件、质量等内容的城市化;三是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美丽乡村建设是指通过规划和改造乡村地区,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生活环境。

涵盖了自然环境保护与修复、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乡村文化与社区建设以及乡村治理与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综合而系统地推进这些内容,可以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创建。

“美丽乡村规划”是一条城镇化道路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发展之路。

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巨大差距,推动区域城市化程度的提升。

二、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一)多方利益协调不畅,实施受阻在规划工作中,由于涉及了人地关系、用地指标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会牵扯到许多利益,而这些利益又与村民、村内企业的关系最为紧密,因此,由于受到许多利益因素的影响,最终的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乡村振兴背景下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3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4 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5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目标.................................6 (二)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与挑战.............................7 (三)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系.............................8 三、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9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10 (二)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与特点............................11 (三)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构建....................14 (一)战略定位与目标设定..................................15 (二)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16 (三)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17 五、具体策略实施路径......................................18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提升..............................19(二)培育特色产业与品牌建设..............................20(三)推进智慧旅游与科技应用..............................21(四)优化旅游服务与体验质量..............................22六、案例分析..............................................24(一)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介绍..........................25(二)案例分析与启示......................................25(三)问题诊断与对策建议..................................27七、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28(一)组织保障与顶层设计..................................29(二)资金投入与金融支持..................................30(三)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31(四)国际合作与交流......................................32八、结论与展望............................................33(一)研究结论总结........................................35(二)未来发展趋势预测....................................36(三)研究不足与展望......................................37一、内容综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理论及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理论及存在问题

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理论及存在问题摘要】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乡村旅游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说农业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保护、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

但是,目前乡村旅游仍旧因为种种原因的限制,大多还是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着与社会效益、生态资源、经济效益不和谐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自我国20世纪末乡村旅游发展以来,其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一发展便深受人们的爱戴,得到迅猛的发展原因可以归纳以下两点:第一,在城市饱受了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交通阻塞、环境质量差等城市问题原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田园悠闲生活,向往回到自然,了解传统的文化,渴望心灵上的自由;第二,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乡村旅游是继房地产、汽车业之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乡村旅游及相关概念(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历来对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就有很多,包括国内外的学者都对乡村旅游进行不同的定义,笔者选取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定义进行研究。

国外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总结如下:“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

”“以色列的Arie Reichel与Oded Lowengart和美国的Ady Milman简明扼要的说: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

具有农村区域的特牲,如旅游企业规模要小、区域要开阔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等特点。

”通过对以上外国学者提出的概念界定可以总结出:乡村旅游地点都是在农村发生的,是以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来吸引游客,从而促进当地的农村经济。

我国学者有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总结如下:“杜江和向萍定义: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王兵定义: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6年第12期【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之一。

本文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模式和机制建设进行了研究。

希望能够对乡村旅游和社区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起到促进作用,实现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互动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经济;协调发展一、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城市郊区乡村社区的一种旅游形式。

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修养、增长知识、了解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先尝,趣味郊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

随着旅游空间的拓展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乡村旅游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乡村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和新鲜的蔬菜瓜果去吸引游客,因而成为都市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二、社区经济社区经济是指在社区范围内为履行社区职能提供经济保障而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

社区经济具有规模小、见效快、转型快、社区特色浓、容纳性大、对资金的依赖性小、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市场适应能力强等。

农村的社区经济是在原有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聚合的,具有地域性、社会性、开放性和服务性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它为整个社区的社会服务提供支持,发展农村社区经济与大力开展农村社会工作的目的相一致,都是要改变农村现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三、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是社区经济的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方面都得到了改善,有利于社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社区经济的发展促进着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与社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系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

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0XIANGCUN KEJI2020年1月(上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贾风平张若楠侯宇江(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农村社区空间格局和空间功能发生变化,村民原有生活空间也会发生改变。

本文以山西省临县碛口村为例,运用半结构访谈方法并借助SPSS20.0,探究旅游开发前后碛口村民居住空间、休闲交往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三方面的空间结构变化及村民对这些变化的满意度。

结果发现:①居住空间变化表现在房屋建筑风格、建材体量、形态的相似性被打破,居住功能从单一向多元转变;②休闲交往空间变化表现在休闲方式多样化、社交对象多元化、休闲交往场所从私密型向开放型转变;③公共服务空间变化表现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增加。

碛口村民对生活空间变化满意度的排序为居住空间变化(3.45)<休闲交往空间变化(3.70)<公共服务空间变化(4.62)。

不同人群对生活空间变化满意度存在差异,这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和是否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有关。

[关键词]乡村旅游;生活空间;满意度;碛口村[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01-10-5乡村是人类文明的根基所在,乡村的魅力在于其区别于城市的农耕美和原生态,游憩价值高。

近年来,乡村越来越受到城市旅游者的青睐。

乡村旅游不仅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社会文化的重构[1]。

旅游开发给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带来影响,旅游绅士化是一种典型现象[2]。

张娟等解释了乡村旅游绅士化给乡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3]。

旅游空间生产理论、场域理论、空间重构理论等被用来解释旅游活动给目的地带来的空间变化。

从时间地理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农户的空间行为来揭示空间变化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4]。

目前,学者对旅游带来的空间变化和村民行为研究较多,但关注村民态度的研究较少。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产能经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刘楝子 重庆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研究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文章主要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梳理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301-02近10余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与资金大力扶持、旅游企业及各类投资主体积极参与下,我国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推进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学术界也越来越重视乡村旅游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方法不断深入。

本文主要从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梳理我国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一、乡村旅游概念研究我国学者一直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定义及深化,主要有地域说、资源说、类型说、综合说4种观点。

(一)地域说有的学者根据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域特点来界定乡村旅游,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一切旅游活动的总和[1-2]。

(二)资源说有的学者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界定乡村旅游,提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生活形态、传统民俗风情、文化景观及生态环境等资源为对象的旅游活动[3-5]。

(三)类型说很多学者对乡村旅游进行传统乡村旅游、现代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古镇旅游、民俗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分类及定义[6-7]。

(四)综合说更多学者从地域、资源、类型中的两个或以上方面来综合定义乡村旅游,这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界定方式。

认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物[8],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体验、学习、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等的旅游活动[9-10]。

综上,尽管学者们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但都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一是乡村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即乡村地区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

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0 ・ ^
间有共 同的利益 。按 照此 定义 ,乡村居 民长 期 以来形 成 了共 同 的文 化 、价 值观 、生 活 习惯和风 俗 ,无 疑是最 接近 “ 社区 ”特征 的社 会 单 位 。 乡村 社 区 就 是在 一 定 乡村 地 域 上 具 有相 对 稳 定 和完 整的 结 构 、功 能 、动态 演化 特征 以及 一定认 同感 的社 会 空间 ,是 乡村社 会 的基本构 成单 元和 空 问缩影 。 乡村社 区 的基本 特征 可 以概 括 为 :小 型 、封 闭性 、同质 性 和欠开 发性 ,社 区 内部成 员之 间拥 有亲 密的 关 系 、共 同的生 活方式 、强 烈 的群体感 。
游 是一种 复杂 得 多侧 面 的旅游 活动 。 我 国对 乡村旅 游的研 究起 步较 晚 ,可搜 索到 的文献 大都 始于2 0 世纪 9 年 代初 ,前期 主要 是对 国外 的理论 和 实践 的介绍 ,创 新性 的 O
二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 区参与现状
1 乡村旅 游发展 中社 区参 与的基 本方 式 ( 1)自主经 营模 式
社会 组织 ( 关 团体 ) 集在 一定 地域 里形 成一 个在 生活 上互相 关 相 聚
旅 游业 是一 项社 会化 的产 业 , 乡村 作为一 个典 型 的社 区 ,发展
联 的大集体 。 ” 当代 众 多学 者对 “ 区” 的概念 进行 了界 定 ,角度 旅 游 业将 对其经 济 、社会 文化 、环 境等 各方 面产 生影 响。笔 者 曾于 社 各不 相 同 ,在 此我 们认 为 ,社 区是 聚 集在一 定地 域范 围 内的社会 生 2 0 — 0 5 问选取浙 江省 安吉 县 的两个村 落进 行 了有关 乡村旅游 0 4 20 年 的影 响模 型 : 活共同体 ,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②具有相 对社 区影 响的情 况调研 ,得 出 了如图 1 同 的文脉 和共 同的价 值观 ;③ 具有 相 同的生 活 习惯和风 俗 ;④成 员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乡村旅游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及模式,并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经验与面临的挑战,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梳理其演变轨迹和发展特点。

在此基础上,将探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等方面。

同时,还将分析中国乡村旅游的主要模式,如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等,并评估各种模式的优劣及适用性。

本文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案例,深入剖析其成功的原因。

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独特的地理、文化和经济优势。

本文将详细介绍成都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主要做法和创新点,包括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乡村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

还将分析成都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应对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对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和评价,提炼出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

还将对中国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呈现出多元化、特色化和创新化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引导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栾川县存在问题论文摘要: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备受世人注目,正从国内旅游市场走向国际旅游市场这个大舞台。

然而,乡村旅游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或不足已经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针对当前乡村旅游在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及对策。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占所有旅游活动的10%-25%(欧洲参数Euro—barometer,1998)。

它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rurality)为依托的活动。

德诺伊(Demoi,1991)指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

他还鲜明地指出:永久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性旅游的必要条件。

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l)和米尔曼(Milman)就指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

世界济济合作组织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布罗曼Brohman,1996)。

二、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当前,制约栾川县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即景区的可达性问题)。

因此导致了接待能力低,接待水准不高。

笔者通过对石龙沟,养子沟,龙峪湾的调查和走访,现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其一,在栾川县通往乡镇的一些道路设施不完善导致了旅游者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道路的狭窄使旅游列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行走很艰难。

现在人们驱车前往乡村的家庭旅游者越来越多,道路设施的完善会使栾川的旅游发展的更快。

反之,会对其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其二,栾川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标准相差甚远,而电视信号不清晰则是乡村旅游存在的普遍问题。

虽然旅游者到乡下旅游时对乡下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如果超出了人们的承受能力就说明它不具备旅游的条件了。

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征。由此, 绝大多数游客到乡村旅游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

度假娱乐旅游( 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乡三道河桃园度假村 ) 。
费观念等的影 响 , 其消费行为呈现重实 惠 、 轻享受的低水平特
旅游的经营者素质普遍不高 , 乏必者对于乡村旅游地吸引游客 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 乡村环境、 服务水平与质量 费水准、 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和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如在采 往往重视不够; 他们乐意在主体建筑、 设施设备上花钱 。 而不 摘旅游中, 大多数游客看重水果的价格、 质量和数量, 而轻视对 愿在经营特色、 服务质量、 社区环境方面投入, 多数项 目的经 收获的心理感受;住农家屋、 “ 吃农家饭” 的乡村民俗旅游中, 游 营并没有去适应或满足游客们的心理需求,难以长期吸引回 客多注重的是低廉的接待费用, 体验乡俗民情的成分很低。
( ) 宏观 管理看 一 从
1管理机构不健全。 、 乡村旅游区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 因 村旅游在宏观管理、 经营管理、 产品开发方面的主要问惠 ; 最 此需要—个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各 后提出了“ 政府主导, 群众参与”“ 、科学规划, 文化兴旅” 加 地政府尚无—个健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 和“ 协调与管理 , 政府主导作 用没有充 分发 挥 , 导致出现了一定程 强管理, 服务指导” 四项对策。 度的宏 理失控、 睹 办事效率不高的现象, 造成许多乡村旅游 关键词 : 辽宁 乡 村旅游 问 及对策 题 出现在利益方面多头管理、 各自为政 , 在问题方面无人管理、
园或 农家“ 住农家房 、 吃农家饭 、 千农家 活 、 享农家 乐” 的休闲
3缺少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我省目前多数乡村旅游地 、 区。 一般都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开始接待游客 , 同 时, 他们在开发时仅仅看到本村、 本乡的范围而看不到全县、 全市甚至更大的区域。许多项 目都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市场调 查, 但由于备区县缺乏协调 。 没有从全省、 全市整体上进行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互嵌式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互嵌式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Tourism Overview94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民族互嵌式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孔 雪1 李思言1,2* 李 丽1 杨 琨3,4(1.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00; 3.大连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辽宁大连 116600;4.大连民族大学党委统战部,辽宁大连 116600)摘 要:我国民族乡村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乡村旅游成为国民主流休闲时尚的当下,民族乡村旅游成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新阶段和新形态入手,阐述民族互嵌式乡村旅游的概念、形式及意义,结合民族乡村旅游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提出民族互嵌式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从旅游路线设计、资金与人才配置、官民相济的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互嵌式乡村旅游建设方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旅游;民族互嵌;旅游线路中图分类号:F592.7;F3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在我国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变迁的共同作用下,国民的主要旅游目的地选择经历了城市游、海外游,到如今的乡村游,体现了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国民日益增多的心理需求和逐渐牢固的文化自信。

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游接待人数超过30亿人次,经历一段时期的下滑后,2022年接待人数依然超过20亿 人次,农业农村部预测,2025年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年接待游客将超40亿人次,年营业收入预计达1.2万 亿元。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旅项目层出不穷的时期,乡村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但未能全部激发出来。

旅游历来是人类自发主动地寻求他者文化体验的重要活动,是人类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在旅游过程中,他者文化凝结为具象的、可体验的、超越符号式的一系列空间物质实体,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形成涵盖各个方面感官认知的记忆线,从而建构文化认知。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

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社区增权效能研究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个案一、本文概述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索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其在提升社区增权效能方面的作用。

以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为例,我们将对轮流制模式进行详细剖析,阐述其运作机制、实施效果以及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通过此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介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与意义,强调了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对轮流制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国内外旅游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和评述。

随后,通过深入雨崩社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轮流制模式的运作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结合社区增权理论,探讨了轮流制模式在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度、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研究对轮流制模式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其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参与模式,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也期望能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云南香格里拉雨崩社区为个案,深入剖析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轮流制模式及其社区增权效能。

定性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对雨崩社区的旅游开发过程、轮流制模式的运作机制、以及居民对该模式的认知与态度进行了系统的了解与分析。

定量研究方面,本研究设计并发放了调查问卷,以收集雨崩社区居民在轮流制模式下的参与度、满意度、社区增权感等具体数据,并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的一手数据,包括访谈记录、观察笔记、调查问卷等;二是通过文献研究获取的二手数据,包括雨崩社区的历史档案、旅游开发规划、相关政策文件等。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Theor y Resear ch
学 嘲 理 嘲嘲 嘲 鳓 论
乡 旅游 参与 式现 影响因 析 村 社区 模 状与 素分
廖 珍 杰 。 张 丽 娟
( 广东商学院 华商学院 旅 游管理 系, 广州 5l0) l 0 3
摘 要 :乡村旅游是新世纪我国乡村发展 的主题之一 , 乡村旅游对其它产 业和整个 乡村经济 的有效拉动 , 使其成为农村
新 的经济增长点。 区参与 乡村旅 游发展 的理念来源于对 乡村社 区的 自然、 社 经济、 社会 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对可持续发展 的 关注。 文通过对 乡村旅游社 区参与模 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 本 探讨 了影响 乡村旅游社 区参 与模 式选择 的因素 , 出建设和谐 提 乡村社 区应该因地 制宜选择适应新发展 阶段要求的新的发展模 式, 这对 于尚处于起步 与探索 阶段的我 国乡村旅游发展而 言 具 有 重 大 的 现 实 意义 。
餐饮等 , 负责维护 和修 缮各 自的传统 民居 , 公司与 并 协调 农 民的利益 ; 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 , 组织客源。 该模式通过 合理分享利益 , 免了过度 商业 化 , 避 保护 了本土文化 , 增强 了当地居 民的 自豪感 , 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从 ( ) 七 股份制模式 在开发 乡村旅游 时 , 可采 取 国家 、 集体 和农户 个体合 作, 把旅游资源 、 殊技术 、 特 劳动量 转化成股本 , 收益按股 分红与按 劳分红相结合 , 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 。 通过土地 、 技术 、 动等形式参 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企业通过公积 劳 金的积累完成扩大再生产和乡村生态保护与恢 复 , 以及相 应旅游设施 的建设 与维护 。 通过公益金 的形式投 入到乡村 的公 益事业 , 同时通过股金分红支付股东 的股利分配 。 需要 指出的是 , 以上所 提出的几 种理论模式 尚待在实 践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 目前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 中难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查与思考——以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为个案梁军[摘要]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

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社区,综合影响,调控措施社区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内外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解释和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可以认为社区是指由居住在某一地域里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社会实体。

〔1〕社会学研究一般把社区分成城市社区和乡村社区两大类。

〔2〕乡村社区与旅游的结合形成了社区乡村旅游,其主要内涵是:从乡村社区的角度考虑旅游目的地建设,以社区的互动理论指导旅游区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通过优化旅游社区的结构提高旅游流的效率,谋求旅游业及旅游目的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与最优化。

〔3〕一、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影响分析1.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的环境影响(1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使土地利用方式从环境消耗性利用转为环境建设性利用;可以绿化、美化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森林的砍伐;可以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可以保护旅游产品开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质量。

(2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旅游活动、旅游设施建设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各类环境污染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景区生态环境改变。

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增多等。

2.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影响(1旅游对经济的牵动作用。

由于旅游对基础设施要求较高,发展旅游将强迫性地使旅游地各项功能更完善,这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旅游地资源的复合开发,推动旅游经济内部结构调整。

(2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小;旅游业在旅游开发中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靠外来资金,当地社区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

3.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影响(1对社会文化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促进社区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居民观念的更新,学习文化积极性的提高;加强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城乡居民提供理解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社区形象的塑造;增强社区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拓宽村民的视野;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提高地区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

(2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部分旅游者在旅游地存在“道德约束力松弛”现象,导致旅游非道德行为,如污染环境、毁坏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在公共场所举止不文明、对旅游地不尊重等,形成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文化传统被当作商品和经济资源,导致社会道德意识下降,当地文化传统丧失,传统价值观念受外来影响而改变;因为对旅游资源开发机会的不均等而产生的各有关方面的利益冲突。

如政府与当地群众、政府与投资商、投资商与当地群众、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矛盾。

二、于家村概况于家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中西部的太行山区,是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于谦后裔的居所。

于家村建于明成化年间,至今有500多年历史。

于家村明清石头建筑群、于氏祠堂及家谱保存完好。

在于家古村落的民居建筑中,石头院房占绝大部分。

建筑古朴自然,民间工艺别具一格。

1998年11月1日于家村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2000年10月被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全国三百村之一的“中国民俗文化村”,成为石家庄市第一个民俗旅游村、河北省唯一一处古村落省级保护单位; 2007年5月31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三、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开发意向调查分析作者于2007年3月在于家村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4份,其中,于姓居民117名,康姓居民7名。

1.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在被调查的124名当地居民中,男性67名,占54%,女性57名,占46%;小学文化程度占33%,初、高中文化程度占46%,中专、职中占19%,大专占2%;有农民77人,学生24人,公司职员5人,工人6名(有12名居民未透露职业;被调查者在于家村的居住时间分布较均匀,其中居住56年以上的占25%, 31~55年的占24%, 19~30年的占25%, 0~18年的占26%。

2.居民意向调查结果分析居民意向调查设四部分,共33小题,包括居民对旅游业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的反应。

调查表分反对、无所谓、同意3个等级。

(1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经济影响的反应。

居民认可度最高的依次为“旅游可以为本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旅游能促进本村的发展,增加村民的收入”、“希望旅游业成为本地经济的主要支柱”、“本村成为中国民俗文化村后,能给本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认可度最低的分别是“目前其家庭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数不多”、“旅游业不会使本村外出工作的人数减少”和“将来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人数不会很多”,村民对“发展旅游业只对当地少数人受益”、“外地来本村工作的人数会增加”、“发展旅游业可改善生活品质,提高生活水准”、“发展旅游业会导致当地物价上涨”等没有明显的倾向。

调查发现,对于“我们家将会有多人从事旅游服务的工作”的调查结果显示,村民中有53%的人表示反对, 19.23%的人表示无所谓,仅27.69%的人表示同意。

他们存在疑虑:旅游开发究竟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什么好处?这也是目前不少古村落开发过程中遭遇的同样问题,即如何平衡旅游开发公司的利益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如何确保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等。

为了尽可能地少走弯路,避免出现争端,于家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这些问题。

(2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反应。

通过分析,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的反应程度比旅游业产生的经济影响强烈。

认同率最高的是“发展旅游业会提高本村的知名度”,其次是“我知道本村是中国民俗文化名村”、“我为自己是于家村的村民而感到自豪”;认同率最低的两项分别是“当地居民将承受旅游所带来的痛苦”、“旅游业使当地社会治安水准下降,出现赌博、卖淫等现象”。

可见,居民对乡村旅游产生的社会影响基本持乐观态度,并没有意识到发展旅游业将会对当地社会环境产生冲击。

这与于家村乡村旅游处于初步开发阶段的特征是一致的。

(3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文化影响的反应。

居民比较赞同以下观点:“我十分愿意与游客接触,欢迎游客参观我家”、“旅游业促使村民学说普通话,并与讲普通话的游客交流”、“旅游业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娱乐活动”,不赞同“旅游业改变了本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旅游业改变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另外,居民并不反对“游客的高消费”,也没有“感觉与游客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格格不入”,但是居民“不喜欢游客的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

这反映出当地居民愿意与游客进行接触、交往的愿望,并渴望旅游业的发展能改变他们比较单一的生活方式,这种好客、友善的态度是进行旅游开发非常必需的。

只是游客带来的新奇时髦的装扮、时尚的行为模式、比较潮流的生活方式一时不能为当地村民所接受。

(4居民对旅游开发产生的环境影响的反应。

村民认可度最高的是“村民有责任保护本村的环境”,表明村民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其次村民普遍认为“旅游业增强了政府对古村落的环境保护”。

于家村在被评为中国民俗文化村之后,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编制保护规划、进行部分维护修缮、考察研究等,使村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促进了政府对村落的保护。

同时,村民对“旅游业造成了更多的垃圾”、“政府应该更多地关注本村的环境保护,而不是招徕更多的游客”、“旅游带来的杂讯令人讨厌”等基本持认同态度。

另外,村民不赞同“发展旅游业破坏了古村落的建筑”、“旅游使本村的环境品质下降”、“旅游增加了当地居民在供水、供电、医疗等方面的紧张感”。

可见,村民们通过客观事实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但没有意识到这将造成古村落总体环境品质的下降,这主要与大部分村民文化程度不高有关。

因此,村民素质的提高亦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于家村的村民为自己是于家村人而感到自豪,并认为有责任保护古村落的环境;当地村民渴望与游客接触,希望发展旅游业,认为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村民们基本认同旅游业给当地环境带来的一些破坏,如垃圾的增多、杂讯的污染等。

另外,村民们认为发展旅游业并不会使当地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不会对社会文化造成不良的影响,也不会使古村落的环境品质下降。

四、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发展影响的调控措施1.乡村旅游的环境影响调控(1通过对于家村土地使用的合理调整,达到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更好地维护古村落的特色风貌,改善村落景观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如原工业用地(管厂建筑及烟囱对古村落风貌造成不良影响,影响观赏效果。

通过调整规划,对原管厂建筑进行外观上的整治,内部结构进行调整,改为旅游服务用地。

拆除工厂的烟囱,减少古村落视觉污染。

对原工业用地实施绿化、美化,改善环境,对行政及服务用地进行调整。

将于家乡政府及信用社的办公地点迁移。

对原有两层的石头建筑保留,进行改造,使之与古村落风貌协调,作为旅游综合服务区,提供游客所需的各种服务。

对旅游综合服务区周边环境绿化、美化,打造成小型休憩广场。

对沿路、无水河道进行绿化改造,采取多层次绿化,乔、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

(2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

运用环境科学理论进行旅游开发前后的环境监控;对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从根本上防止旅游环境破坏;改变燃料结构,从而改善旅游区的大气环境状况;生活污水资源化,景区的垃圾处理,旅游生态系统的保护。

(3用行政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

如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与经营并重的原则,健全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加强景区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严格目标责任制。

(4用经济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

如向旅游者征收较高的超常能源、资源使用税和排污费;运用经济手段分流,减轻环境压力。

(5用法律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

依照法规进行管理,对破坏旅游环境、违反有关规定的人和事追究法律责任,将对破坏旅游环境的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6用宣传教育手段保护于家村的环境。

通过宣传教育手段从本质上提高游客的环境意识,通过解说系统提醒游客保护环境。

(7针对旅游环境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控制游人数量、游人密度,合理调节客流量,缓解对于家村环境的压力,实行“选择旅游”政策,运用分流方法使游客不要过分集中在生态环境脆弱区,分批轮流开放旅游热点地区,使旅游环境有一个恢复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