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 溶解度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验导入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讨论分析理解饱和溶液的两个条件,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导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辨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具准备】水、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等。
【复习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也不同。
那么一种物质在一种溶剂中能否无限溶解下去呢?【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33实验9-5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交流现象】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分析小结】实验现象: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 ;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人15mL水后剩余的氯化钠固体又溶解了。
【活动与探究2】请同学们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并按教材P33实验9-6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科学的结论。
2.归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试管、酒精灯、试管夹。
药品:硝酸钾、水。
教学仪器:多媒体设备。
【教学方法】
诱思探究
【教学流程】
【流程说明】
1、复习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提出问题:室温下,一定量的水中能无限制的溶解硝酸钾固体吗?且进行实验验
证。
3、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室温下,固态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有最大
限度的。
4、呈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5、设置具体情景帮助学生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6、提出新问题:饱和硝酸钾溶液无论什么条件下都饱和吗?进行实验验证。
7、通过实验现象及图片分析得出结论。
8、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9、问题讨论,使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知识进行应用解决问题。
10、课堂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1 教材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本节课安排在溶液的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之后,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定量分析物质溶解能力的开始。
2 学情
学生情况优点: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生活中的现象充满浓厚的兴趣,所以
学习积极性高。
缺点:1、分析图表,从中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薄弱。
2、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以及溶液之间
的相互转化能力较差。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相关信息;
(2)依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溶解度数据及溶解度曲线,培养学生获取数据及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点、线、交点的含义)及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及运用溶解度曲线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6 教学过程 1.知识再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
2.溶解度曲线中,可以获得的信息(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2)溶解
度曲线上方的点;(3)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
5.以硝酸钾溶液为例,从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之间的转化
6.以熟石灰溶液为例,从溶解度曲线分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
溶液之间的转化。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特点;(3)学会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2)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溶液的概念和知识,激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概念讲解(10分钟)3.实验演示(15分钟)(1)饱和溶液的制备:取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然后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溶解完全,再加入少量的食盐,搅拌至再也无法溶解,即得到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的制备:取另一个小瓶子,加入适量的食盐,加入适量的水,搅拌至食盐溶解,即得到不饱和溶液。
4.实验操作(2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10分钟)(1)学生进行实验总结和讨论,回答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有什么不同?如何制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老师进行总结,强调实验结果和操作的正确性。
6.拓展练习(15分钟)(1)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完成相应的题目和问题。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帮助解决问题。
7.归纳总结(5分钟)四、板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无法再溶解更多溶质的溶液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五、教学反思通过该教学设计,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理解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制备方法。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概念;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如何通过实验来鉴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五、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
六、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介绍溶液的概念,并通过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来举例说明(如盐水、糖水等)。
2.讲解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区别和性质,包括:(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被达到时,所得到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之间,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最大溶解量是否达到。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3.实验演示(1)实验材料: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溶剂和溶质,无水碱酸纸,实验盘等。
(2)实验步骤:②在每个溶液上方分别放置一片无水碱酸纸,观察无水碱酸纸上是否有溶液残留。
(3)实验结果: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不会产生结晶,而不饱和溶液的无水碱酸纸上会产生结晶。
(4)实验分析和解释:饱和溶液中已经凝聚了最大的溶质量,再加入溶质无法使溶质继续溶解,因此不会产生结晶。
而不饱和溶液中溶质没有达到最大的溶解量,所以溶液中的溶质可以继续溶解,当溶液中的溶剂挥发后,其中的溶质就会逐渐结晶。
4.总结与反思通过分享学生的实验心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认识进行总结和反思,然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如习题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七、板书设计饱和溶液最大溶解量区别性质溶解度八、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仪器、试剂等。
九、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掌握程度;2.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或期末考试来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对学生来说在理解这个只是点的时候可以借助部分的生活经验,但是两种溶液相互转化的方式不止一种,当涉及到通过升温、降温的方式时,就必须借助实验才能让学生比较明白这种现象,如果想要彻底理解这个原理并且应用到实际题目中就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难点教学方法
教师姓名
徐瑞琪
单位名称
新源县别斯托别中学
填写时间
2020.8.26
学科
化学
年级/册
九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九章课题1溶液
难点名称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对于这个知识点中包含的两个概念如果单独提取出来学生基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两个概念的成立又有一些限定条件,比如: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溶解某种溶质到不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这些条件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后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还能相互转化,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就更深一层。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根据盐和硝酸钾溶解的视频让学生先认识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
二、向学生重点解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限制条件,并配以相应的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
三、通过上述对限定条件的解释以及实验视频的播放就可以很溶液带学生总结出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紧接着继续用硝酸钾溶液通过某些方式在饱和和不饱和之间转化的视频,让学生对两种溶液的转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对视频中出现的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留下一道题目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你有几种办法将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部杨俊敏教材版本: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本人教学设计所秉持的教学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受教育者的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在社会的实践中学习交往和生存,在诸多的实践活动中取得真知和不断的升华!一、教材分析第九单元《溶液》从表面上看,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单元知识体系。
但究其实质,本单元却是联系全书的一个纽带。
物质溶解于水的微观解释,是以第三单元的知识为重要依据;本单元的重要溶剂—水,是第四单元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关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则是本单元和第五单元的有机结合。
学好了本单元知识也可以为后边的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如:关于酸碱盐溶液的相关性质学习就需要以本单元的知识为基础。
《饱和溶液》是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2《溶解度》的内容,是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之后更深层次的探究,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因此从本单元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课。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生活中常见盐水、糖水以及食醋的浓度等问题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生在课题1中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因此,学生学习本节课时已经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在学生从定性角度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之后,本课题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
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2)熟悉结晶现象,并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2、过程与方法(1)要求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能熟练运用类比、概括、迁移等方法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1
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2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同步练习: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 B.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C.热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一定会析出晶体 D.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在t℃时,要使一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温度;(2)升高温度;(3)增加溶质;(4)加水。
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 )
A.(1)(3)
B.(2)(4)
C. 只有(3)
D. 只有(4)。
溶解度 教案
解度教案1、教学设计思路这是一节通过实验,引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结合实验现象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与分析能力、总结能力。
同样引导学生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2.2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观察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3德育目标通过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4、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5、教学方法回顾旧知识、提出问题、活动探究、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6、教学准备药品: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熟石灰、水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
7、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剂。
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板书】课题2 溶解度【过渡】老师:我来演示实验一,请同学们都看到讲台上来,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老师提问】烧杯里有了什么现象(走下讲台向学生展示烧杯观察)【学生回答】氯化钠溶解在水中了。
【老师提问】如果我往烧杯中再加入5g氯化钠,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演示实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打算。
通过经验“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驾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学问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试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推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相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育在试验基础上的分析实力和思维实力。
3.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养成相互探讨,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学生一:可以;学生二:不行以;演示试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视察现象。
学生:沟通试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
小结:一杯水中不行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接着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接着溶解蔗糖?学生:溶液①能接着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接着溶解蔗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
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1. 教[设问]1 、用量筒量取10mL 水,2 、向三只816 24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 ,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怎样使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溶解”的问题,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提倡教学相长,鼓励开拓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热情的鼓励、积极的引导、耐心的期待、客观的评价,把学生推向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在感受、猜测、思考、操作、交流与反思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完善人格和认知结构。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一、教学目标:(1)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4)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一)大胆猜想:可溶物(蔗糖、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能够无限制地溶解吗?并说出你的猜想依据?(二)活动天地:观察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老师演示,学生观察: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
观察现象。
现象:1.硝酸钾固体消失,2.硝酸钾固体有剩余。
结论:硝酸钾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幻灯片)…………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发问,如果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就叫做…………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叫做不饱和溶液.(幻灯片)…………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现在我们继续研究刚才得到的饱和溶液。
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试管底部剩余的硝酸钾也溶解呢?生:加水。
师;好,那我们就试试。
实验: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适量水,边加边振荡,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硝酸钾又溶解了。
师:也就是说,溶液可能变成了…………生:不饱和溶液。
师:对,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溶液饱和还是不饱和跟溶剂多少有关,所以我们说饱和溶液时还要加上一个条件“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幻灯片)…………,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师:还有没有其他办法,使另一支试管底部的硝酸钾也溶解呢?生:加热。
师:好,加热,那我们就一起加热吧!实验:加热另一支试管,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硝酸钾又溶解了。
师:这说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还跟什么因素有关?生:跟温度有关。
师:所以,当我们说某种饱和溶液时,一定要指明“在一定的温度下”(幻灯片)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初中化学_第三单元溶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设计思想使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包括三个要点──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某种溶质。
二、活动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探索实验形成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科学品质: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4、科学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三、活动重点1、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建立起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通过几组探索性实验活动,培养对比思维的能力。
四、活动难点: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条件的探索。
五、活动模式:引导──探究──发现。
六、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活动目标,插入背景音乐,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创设情境(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配音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盐,是不是一直变咸?(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后说:"不会,盐放多了就不能溶解了。
")师:是这样的吗?生(讨论):不信你试试看。
师: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做实验,我们还用另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实验。
[投影1](活动一)[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一进行学生实验。
(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投影2](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提出)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二)通过实验探究与讨论,学习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师: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生(讨论):热水中可能溶解得多,水多的时候也能溶解得多。
(这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动手给溶液加热或加水了)[投影3](活动二)[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学生实验]依据活动方案二进行学生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认真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继续过渡
3.学会振荡。
4.每大组分两个小组,每小组中1人实验,其余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将现象写源自导学提纲上,然后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学习震荡要领。
回顾如何使用酒精灯加热液体。
提问学生
根据探索1提出的问题提问学生的猜想。
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探索1
屏幕→出示课题
学生看屏幕,听教师讲话。
过渡
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这节课都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看导学提纲中【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齐读。
学生看导学提纲
齐读【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
继续过渡
好,下面我们就分别探索一下这些问题。探索前我对同学们提出以下要求:
1.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
学生拿出这只试管,观察。
出现惊讶的表情。
分析原因
提醒:你知道这一过程叫什么吗?
请阅读课本34页——35页找出相关内容。并填写导学提纲相关内容。
学生阅读课本并填写导学提纲。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记忆新知
填写完了,请同学们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2-3遍。
学生记忆内容。
本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如何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新的问题
刚才我们的实验是在室温下和10ml水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能否改变物质的溶解能力呢?请你做出猜想。
学生猜想。
提问学生有什么猜想。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索2
提出新的要求:
1.加热时注意安全。
①要均匀加热
②不可将试管口朝有人的方向。
学生听完教师安排后,进行探索2的实验。
屏幕→出示本节小结。
学生回答。
比一比,看谁回答多
屏幕→出示比一比,看谁回答多。
挑选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堂小测
分层次布置小测。
教师巡视。
学生做小测。
提问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测验结果。
学生回答。
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回家研究一下课后拓展的内容。
屏幕→出示饱和溶液等概念。
学生填写导学提纲,并自主记忆。
提出问题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了,那么,你知道如何判断一个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学生思考这一问题。
小组讨论。
形成共识。
继续提问
请同学们看思考中第2个问题。实验①中NaCl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它物质呢?请同学们看我的实验(将实验①中的饱和溶液取少许,向其中加入少许高锰酸钾固体,观察。)有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屏幕→出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学生根据屏幕结合刚才的实验思考填空。
出现新问题
刚才同学们将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了,你还能将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吗?请小组内讨论。
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观察最后实验
好了同学们真聪明转眼解决了这么多问题。好了,现在我们再看看刚才放在烧杯中的3号试管中怎么了?
学生填写导学提纲
教师提问个别学生
学生回答导学提纲上的问题。
创设情景
屏幕→出示【冲糖水的故事】
并带有感情朗读这则故事给学生听。
学生细心倾听这则故事。
提出问题
根据这则故事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提问学生。
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引入课题
宣布这则故事的奥秘:其实这个故事中的问题与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有关。
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面向黑板。
根据上述实验你又有了新的发现吧?谁来说说。
学生思考,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引领发现问题
分析上述实验,发现饱和溶液B在改变条件时能变成不饱和溶液C。
学生发现这一问题。
解决新问题
刚才同学们说的是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吧?!那好,你根据上面实验看屏幕上的这个过程应该填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屏幕→出示探索1的表格。
学生开始探索1的内容。
提问学生
好,请同学们面向黑板。
①刚才的探索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②根据探索1你有什么发现?
①学生根据实验归纳现象。
②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
引出定义
刚才我们做实验是在什么温度下做的?不难看出溶剂都是10ml。
根据这个实验你能给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下个定义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34页第一段内容将导学提纲中的定义填写完整。填完后2-3遍记住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培养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回顾与本节有关知识点
布置任务,让学生填写导学提纲【温习旧知】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诸城市第一初中李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两者的转化。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