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管圆线虫病

合集下载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

广东省广州市黃埔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摘要:目的开展黃埔区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

方法调查螺类和鼠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及检测人群中广州管圆线虫特异性IgG抗体。

结果褐云玛瑙螺111 只,广州管圆线虫第Ⅲ期幼虫的阳性率分别为 %,平均感染度分别为75 条/ 只,共解剖鼠38 只发现感染鼠2 只,鼠总感染率为5. 26 %,1037 份人血清标本,广州管圆线虫IgG 抗体阳性标本为53 份,阳性率为5. 11 %。

结论黄埔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自然疫源地。

关键词:广州管圆线虫;流行病学调查;黄埔区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属于新发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病例有增多的趋势,而且分布范围越来越广。

1997 年浙江温州和20XX 年福建长乐等地出现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后,20XX 年北京市又出现160 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暴发流行。

20XX 年3 月广东省广宁县也报告有1 次6 人发病。

这些情况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于20XX 年将广州管圆线虫病列为我国“新发传染病”。

为了掌握广东省黄埔区广州管圆线虫疫源地的分布和人群的感染状况,在20XX 年5 月至20XX 年12 月期间,对广东黄埔地区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鼠类和主要中间宿主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以及当地居民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调查对象螺类褐云玛瑙螺主要在黄埔地区范围内的竹林、菜地、花圃、池塘和水渠等处采集。

鼠类的采集鼠类主要在黄埔区城乡房舍周围及野外采用鼠笼、电捕鼠器等方法捕捉。

受调查的当地居民情况此次接受调查的人群为随机选取的当地居民共1037 人。

其中男性450 人,占%,女性587 人,占%。

其年龄介于14~75 岁之间,被调查者的职业分布:教师和学生占35%,饮食从业人员占40%,其它从业人员占25%。

试剂和仪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人IgG由博士德公司生产;96 孔聚苯乙烯酶标板( Greine);GmbH 超声粉碎仪和Eppendorf核酸蛋白检测仪均为德国制造;Sunrise Remote/Touch 酶标仪为奥地利TECAN 公司产品。

广州管圆线虫病演示ppt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演示ppt课件

05
实验室检查与辅助诊断技 术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患者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嗜酸性 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明显升高。
血清学检查
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广州 管圆线虫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 诊断。
免疫学检查
脑脊液检查
患者脑脊液中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 氯化物正常。
治疗手段有限
目前针对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治疗手段相对有限, 且疗效不稳定,亟待研发新的有效药物和治疗方 案。
防控措施不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传播途径尚未完全明确,缺乏 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疫苗,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难 度。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加强诊断技术研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有望研发出更加快速、准确的 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技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
季节性
感染多发生在温暖潮湿的 季节,如春夏季。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 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感染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如癫痫、昏迷等。
诊断方法
通过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方法进行诊断。其 中,血液检查可检测到特异性抗体;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虫体 或虫卵;组织活检可观察到虫体在组织内的寄生情况。
组织器官受累情况
脑组织病变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侵犯脑组织,引起脑组织病变,表现为头痛、 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脊髓受累
成虫可侵犯脊髓,引起脊髓病变,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感觉异 常等症状。
其他器官受累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肺、肝、肾等,引起相应 症状。
并发症与后遗症
并发症
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等。

广州管圆线虫脑病临床特征及误诊病例分析

广州管圆线虫脑病临床特征及误诊病例分析
该 病 的诊 断具有 重 要价 值 【 2 J 。头颅 MR 增 强 扫描 常 I 见 软脑 膜 的弥 漫强 化 ,提 示 脑 膜 炎 ,实 质 损 害 时
可见脑和脊髓 内的点片长 T 长 1 信号 ,有时可 1 1 2 见线样 的异常信号 ,可能系虫体移行造成 的隧道 和周 围组织水肿嘲 。因部分病例出现以上影像学改 变 ,本组有 1 例 患者分别 被误诊 为结核性脑 膜 8 炎 、病毒性脑 炎 、隐球菌性脑膜炎和偏头痛 。分 析本组病例误诊原 因主要是 :( 临床 医生对此病 1 ) 缺 乏认 识 。() 有认 真 采集 流行 病 学 史 , 组病 例 2没 本 均有食用未煮熟的螺 肉或生鱼片史 , 另外在流行 区
该 病 具 有 所 谓 的 “ 痛 ” 症 状 ,即头 痛 、肌 肉痛 三
和皮肤刺痛圈 ,和 “ 三高”特征 ,即体温高、颅压 高 、嗜酸细胞高 。本组病例均有头痛 ,肢体痛性 感觉异 常和枕 大神经痛样 的症状 出现率较高 。急 性期 的脑脊液改变 明显 ,压力和蛋 白升高 ,葡萄 糖减低 ,白细胞数 中度升高 ,可达数百个 ,嗜酸 细胞增多尤为 明显 ,在各类神经系统疾病 的脑脊 液 细胞学 中 ,嗜酸细胞 比例 ≥5 %者仅 见于本组 0 广 州管 圆线虫 病患 者 ,即假 阳性率 为 0 ,此 特征 对
织肿胀 、 血管 出血 或 组 织 渗 血 、 口感 染 肿 胀 压 迫 伤 等 有 关 。故 术 后 应 适 度包 扎 伤 口 ,并抬 高 患 肢 3 0
肢体静脉穿刺 留置针 和插 管操 作 ,特别是惯用肢 体 的对应侧头静 脉尽 量避免使 用 。另外对所有 的 慢性 肾功能衰竭病 人都应 当避免锁骨下插管 ,避 免 引起 中心静 脉狭 窄 。 我们在手术 过程中体会是 :首先 ,头静脉 与 桡 动 脉 近 心 端 周 围 的组 织 及 鞘 膜 剥 离 要 彻 底 ,这 样 可 以 减 轻 血 管 壁 周 围 的压 力 和 束 缚 ;第 二 ,近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诊断
/
Ø 问诊:
发病前1个月左右有接触或吞食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史。
Ø 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有剧烈头痛和躯体痛觉障碍,以及脑神经或脊神经 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诊断
/
Ø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轻至中度增多。脑脊液检查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广州管圆线虫·形态·虫卵
/
无色透明,大小约64.2-82.1×33.8-48.3µm。 卵壳薄,从鼠肺动脉中收集到的虫卵,可以 观察到卵内从单细胞到幼虫的各个发育阶段。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可见脑脊液压力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Ø 免疫学检查 :
用ELISA、IFAT或金标法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体或循环抗原阳性。 Ø 影像学检查:
MRI表现多种多样,脑、脊髓内多发长条形影或结节状强化病灶和软脑膜 强化。 Ø 病原学检查:
从脑积液中或眼内等部位查出幼虫或成虫可确诊,但一般检出率不高。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褐云玛瑙螺 Achatina fulica
中华圆田螺 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
同型巴蜗牛 Bradybaena similaris
当前位置: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

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1126?【文章编号】1672?3619(2006)10-1126-02 JournalofTropicalMedicineV o1.6N—o.100—ct.2006一例严重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报道郑南才,黄宝明,梁柏年,彭小玲,冯晓薇(广东省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门529050)中图分类号:R532.19文献标识码:B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Chen,1935)Doughertv.1946]由我国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州的鼠体内首次发现,首例病人1945年报告于台湾.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是一种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全球已报道确诊和疑似病例达3000余例,其中我国台湾省占300余例.过去,该病在我国大陆极为罕见,直至1996年才报道4例确诊病例c".近年来,我国不断出现现症病例和疑似病例,且在部分地区引起爆发C2--4],由于医务人员对该病不熟悉,故易造成误诊.目前.广州管圆线虫病引起死亡的病例报道较少,已报道的死亡病例基本为婴幼JU.最近,我们发现一例严重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发病第10天出现谵妄,第13天出现昏迷.第15天时重度昏迷,瞳孔对光迟钝,呼吸功能受损,处于病危状态.经抗寄生虫治疗后,出现脊髓神经和末梢神经损伤,表现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恢复较差.1临床资料患者文某,男,24岁.2006年8月1日生食褐云玛瑙螺(俗称东方螺)2只,当天出现腹痛,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37.5℃)和四肢乏力症状,住院后一直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住院第10天出现谵妄, 意识模糊.第13天时出现昏迷,第15天时深度昏迷,此时患者出现高热,烦躁,谵妄,颈项强直和颅内压增高等中枢神经疾病症状.瞳孔对光反应迟钝,需借助呼吸机维持呼吸,处于病危状态.人院后第10天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5.7x109,中性粒细胞90.6%,淋巴细胞6.3%,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但骨髓中升高为30.5%,脑压增高为420mmHg,脑脊液清亮,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未见寄生虫.但人院后第16天脑脊液浑浊,镜检发现球菌.人院后第16天,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进行抗寄生虫治疗,由于一时难以获得其它咪唑类药物,给予左旋咪唑150mg/d,连服7d.同时对脑脊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进行人工计数,送血液和脑脊液标本到南方医科大学和广州医学院进行免疫学检测,另外对患者所食螺属地褐云玛瑙螺进行病原学检查.患者抗寄生虫治疗后,第2,3天病情加重,但第3天开始有所好转,治疗后第5天患者转为作者简介:郑南才,男,医学博士,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山大学一江门市热带病研究基地"科长.?病例报道?半清醒状态:人工计数发现脑脊液和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3%和30%;入院后第19天检测血清抗广州管圆线虫抗体I和IgM均阳性;从患者采食螺属地采集褐云玛瑙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20只螺中发现6只感染幼虫.感染率为30%.患者经抗寄生虫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已脱离危险期.但恢复较差,病情反复,治疗后第10天意识仍未完全恢复清醒,肺部继发性感染较严重,同时,出现脊髓和末梢神经炎,四肢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几乎无自主运动能力,呈现典型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症状.2讨论广州管园线虫病的临床表现及症状轻重不一.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该例患者发病早期并无明显的头痛, 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因而一直未考虑广州管圆线虫病.从而延误了治疗.早期仪器检测血液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正常,后人工计数为升高,原因是仪器程序错误所致,也是诊断延误的原因之一.人院第16天脑脊液镜检发现球菌,但以后几次抽取脑脊液镜检均未见球菌,表明是采样或涂片时污染所导致.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脑脊液中很难查及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仅有2.5%~10%的患者通过病原学检测确诊[,该病的诊断存在一定的困难.除在脑脊液中直接查找病原体外,临床上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体征,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免疫学检测等进行综合判断[.本例患者虽然症状很严重.但脑脊液中未见幼虫.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和脑脊液嗜酸粒细胞升高,免疫学检测阳性,从所食螺属地同种螺体内发现广州管圆线虫幼虫以及抗寄生虫治疗后患者病情好转等综合判断,最后确诊该患者患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经抗寄生虫治疗后第2,3天病情加重,但随后缓解,这可能与虫体死亡崩解后抗原物质释放有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感染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极少.儿童感染后死亡主要因为呼吸衰竭,尸检发现肺动脉及其肺小动脉有大量虫栓塞[.动物实验表明,鼠感染过多时会死亡,一般不能超过100条[.我们发现的该例患者由于未能及时确诊和治疗,至入院第15天时出现重度昏迷,肺功能受损,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濒危.因此,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早发现,早治疗非常重要.根据资料报道,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为福寿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10月箍鲞筮螺和褐云玛瑙螺[4.9],近几年的爆发流行事件中,多因食凉拌"辣味螺肉"或"爆炒美国蜗牛肉"所致.随着中间宿主的不断蔓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饮食方式的多样化,城乡居民感染事件日益增多,广州管圆线虫病已成为大陆某些地区最具潜在危险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广州管圆线虫病虽然主要经食物传播,但动物实验结果提示,也可通过皮肤,粘膜感染【川.苏媾莉【】发现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死亡患儿中有2例无明显可疑进食史,认为可能与直接接触宿主或食用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及饮用生水等有关.因此,避免婴幼儿在泥地上爬行,加工螺类时戴手套,不生食蔬菜,不饮生水同样可以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参考文献][1]许隆棋,余森海,徐淑惠.中国人体寄生虫分布与危害[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9—120.[2]杨发柱.张荧珍,屠昭平,等.一起疑为食用螺肉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爆发调查[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10 (1):44—45.[3]薛大燕.阮云洲,林宝楚,等.温州市一起广州管圆线虫病-1127?爆发流行的调查[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3):176-178.[4]陈宝建,李友松,林金祥.福建省长乐市广州管圆线虫爆发感染及疫源地的调查研究[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3,1(1):6-8.[5]苏媾莉,张美德,谭丽梅.广州管圆线虫病3例误诊分析[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3,3(2):120.[6]袁静,马维艳.广州管圆线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3例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2003,16(2):6.[7]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454—455.[8]张榕燕,李莉莎,林陈鑫,等.广州管圆线虫病两例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23(6):456[9]李莉莎.周晓农,林金祥,等.福建省广州管圆线虫6种新宿主的发现及疫源地的感染率周年变化[J].中国人兽共患病,2006,22(6):533—537.[1OJWANGLC,CHAOD,CHENER.Experimentalinfectionroutes ofAngiostrongyluscamortensisinmice[J].Helminthol,1991,65(4):296—300.(收稿日期:2006.09.03;修回日期:2006.10.08)(上接第1072页)本47例,结果表明所检测患者共有3种HCV基因型的分布,分别为1b,2a和4型,其中1b占85.1%, 2a占12.8%,4型占2.1%,lb为主要的流行型别,与中国其它地区HCV的研究报道结果比较一致-7|.从目前国内的研究结果来看,基本没有HCV4型的报道,4型主要在中东及周边地区流行.广东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大量外籍人士定居此地,是HCV4型在本地出现的重要外在因素.这种病毒流行趋势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应该引起本地疾病控制和流行病监测部门的高度重视.当然也不排除病毒株自身基因突变的可能.作为HCV分型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本研究采用套式RT.PCR方法扩增特异性HCV基因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确定基因型别,研究了部分广东地区HCV病人的病毒基因分型情况,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初步反映了该地区HCV病毒的型别分布.由于本研究收集样本的数量有限,进一步的结果尚有待与相关流行病调查机构和医院展开科研合作.为HCV所致肝炎的疾病控制和诊断治疗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参考文献][1]路福兴,藏隽,编译.丙型肝炎流行病学[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1998,5(4):109—111.r21张永祥.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8,25(2):53.[3]SIMMONDSP,MCOMISHF,YAPPL,eta1.Sequencevariability inthe5?non?codingregionofhepatitisCvirus:identification ofanewvirustypeandrestrictionsonsequencediversity[J]. JGenVirol,1993,74:661—668.[4]HEWM,ERALIM,PAGES,eta1.HepatitisCgenotyping by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J].Clin Microblol,2004,42(1):158.『5]SAITOI,MIYAMURAT,OHBAYASHIA,eta1.HepatitisC virusinfectionisassociatedwiththedevelopmentof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ProcNatlAcadSciUSA,1990,87:6547—6549. [6]NIZARN.Zein.ClinicalsignificanceofhepatitisCvirus genotypes[J].ClinMicrobiolRev,2000,13(2):223—235.『7】张立新,王磊,徐皖苏,等.山东地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及血清学分型的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5,21(4):215-216.『8]孙南雄,范晓峰,杜绍财,等.丙型肝炎病毒Simmonds基因分型法酶切分型的研究[J].江苏医药,1999,25(7):481—483.(收稿日期:2006.05.29;修回日期:2006.07.17)。

李国华广州管圆线虫病

李国华广州管圆线虫病
• 对症治疗:甘露醇、地塞米松、镇痛剂等。
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的报道
• • 1997年 10月至 11月间温州市暴发流行的嗜酸细胞性脑脊髓膜神经根 炎 市区某饭店聚餐的 182人进行回顾性病史调查及血清抗体检测 ,并对 福寿螺及鼠类进行病原学检查。 聚餐人员中 ,有半生食福寿螺螺肉的 10 5人 ,发病 47例 ,罹患率为 44 .8% ;未食这种螺肉的 77人 ,无 1人发病 ,两者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0 1)。 吃螺肉 4块以上者罹患率为86 .2 % (2 5 /2 9) ,少于 4块者罹患率为 2 8.9% (2 2 /76 ) ,两者差异非常显著 (P0 .0 0 1,RR=2 .98)。 在同一来源地的福寿螺中找到广州管圆线虫第三期幼虫 ,在当地鼠类 中找到广州管圆线虫成虫。 病人血清抗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率为 84.0 %。 根据临床、流行病学、病原学和血清免疫学研究结果 ,证实为一起由 半生吃福寿螺引起的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流行。此在我国大陆尚属首 次。
• 生活史
– 终末宿主(鼠类)吞食了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 后,第三期幼虫便可穿透肠壁,进入血管,经血循环 至身体各个器官,其中多数是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 常寄生在大脑的前部。 – 幼虫于到达脑部,在感染后4~6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后成 为第四期幼虫。在感染后7~9天,再经第四次蜕皮成 为幼龄成虫。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天,经静脉 系统再回到肺动脉血管内而发育成为成虫。 – 幼虫被鼠吞食至发育为成虫需42~45日。
总和。
病原和流行特征
流行环节 • 传染源:
– 能够排出广州管圆线虫第一期幼虫的各种鼠类 均为传染源,在我国广州管圆线虫的终末宿主
以褐家鼠、黑家鼠和黄毛鼠较多见。
– 调查显示褐家鼠的感染率较高,在疾病发生中

浅析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浅析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维普资讯
叠墨匦 :旦塑塞 ll 】 垂 拦
编 者按 :在这 次 北京发 生 的 广州管 圆线 虫病感
染事件中,福寿螺再次被人们提 了出来 福寿螺最 早 是在上世 纪7 年代 由一位 台湾 商人 把 它从 南 美洲 0 的 阿根 廷 带进 台湾省 的 ,作 为一 种名 特水 产新 品 , 它的名字也被寄予了美好愿望。但由于口味不佳, 没有 得 到预期 的 市场认 可 ,甚至 出现 了滞销 。 于是 养殖户纷 纷将 其抛 进 水沟 、池塘 ,灾难 由此 一发 而 不可 收 。直到现 在 ,据 台湾 农业部 门统计 , 目前除 高 山水 源外 ,只要 有 水的地 方就 有福 寿螺 ,分 布之

其 引入 时所 能带 来的 经济效 益。 随着现 代 交通 的快 速发 展 以及各 国间 交流的 目益增 多 ,任 何人 的一 个
“ 美好 的愿 望”都 可 能给后人 带来无妄 之 灾 ,因此
希 望本 文能 警示 大家在 新 品种 引进 时要 慎之 又慎 , 这 就是 编辑此 文 时的所 感所 想 … …
周。
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性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 宿主而感染,生吃被感染 I幼虫污染的蔬菜 、瓜果或喝 生 生水也可被感染。动物实验证明感染性幼虫可经损伤或 完整皮肤主动侵入宿主。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非正常宿 主,此虫在人体内的移行、发 育大致与鼠类相同。但幼 虫一般只停留在脑和脊髓,不在肺血管完成发育,故在 人体 内虫体停 留在第4 期幼虫或成虫早期 ( 性未成熟) 阶 段。但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虫体可移入肺动脉完成发 育。
生 态 的影响将 是难 以估 量 的,也 许远远 超 过 3初将 - '
上世 纪8 年代初 ,福 寿螺 又被作 为特 种水 产品 0 引入 广 东进行 养殖 ,广 东又不可 避免地 重 复 了 台湾 省的老路 。福 寿螺 食 量惊人 且 来者 不拒 ,能破 坏粮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课件
广州管圆线虫病危害及预防 课件
目录 引言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引言
引言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由管圆线虫 引起的植物病害。 这种病害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 了严重危害。
引言
本课件将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及 预防方法。
广州管圆线虫 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植物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后,叶 片上会出现黄化、褪绿和挠痕 等病状。 感染程度严重时,植物生长受 阻、产量下降甚至死亡。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危害
广州管圆线虫还会影响植物的根系发育 ,进一步降低植物的抗病能力和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具有抗广州管 圆线虫病能力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 。 土壤处理:采用翻土、灭菌等措施 来减少土壤中广州管圆线虫的数量 。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增强植物的抗病 能力,降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风险。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 降低广州管圆线虫的繁殖和传播。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预防方法
化学防治:在严重感染的情况 下,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 化学防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人类感染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由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首次在广州褐家鼠的肺中检出[1]。

该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南方沿海城市,发病率不详,多呈散发,亦有群体性暴发流行的报道[2]。

目前国内外对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人,而儿童病例报道罕见。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经实验室及广州管圆线虫基因检测证实的3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患儿,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及影像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例中,男1例,女2例;年龄15~25个月。

3例均以发热就诊,其中嗜睡1例,呕吐2例,咳嗽2例。

3例血常规及脑脊液常规检测均存在不同程度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表1)。

经详细追查病史,3例均存在螺类或蜗牛等感染源接触史。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仪器与方法患儿检查前禁食≥4h ,口服10%水合氯醛(剂量为0.5mL/kg 体质量)镇静后分别行头颅MRI 及胸部CT 检查。

CT 扫描采用ToshibaAquilion 64排螺旋CT 机,扫描参数:120kV ,25~30mAs ,层厚0.8mm ,矩阵512×512。

增强扫描采用碘普罗胺注射液(碘浓度300mg/mL ),剂量1~2mL/kg 体质量。

MRI 扫描采用Siemens Skyra 3.0T 扫描仪,行轴位平扫,扫描序列及参数:T 2WI ,TR 4200ms ,TE 109ms ;T 1WI ,TR 2000ms ,TE 9ms ;T 2FLAIR ,DOI :10.3969/j.issn.1672-0512.2022.03.021[通信作者]吴倩倩,Email :。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艾斌,刘鸿圣,薛婷,吴倩倩(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放射科,广东广州250012)[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表现。

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预防,
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广州管圆线虫病应该如何护理,广州管圆线虫病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
*一、预防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止病从口入,不要吃生或半生的螺类及转续宿主蛙类、鱼、河虾、蟹等,不吃生菜,不喝生水。

不让婴幼儿在有蜗牛、蛞蝓出没的地上爬行。

广州管圆线虫的终宿主主要为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一旦发现有通过鼠类传播的情况,应灭鼠以控制传染源。

加工淡水螺时防止幼虫通过皮肤侵入机体和防止幼虫污染厨具或食物。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护理方法,广州管圆线虫病的常见护理措施。

*广州管圆线虫病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广州管圆线虫病若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则疗效好、预后佳。

国内曾有1例11个月的女患儿因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未能及时作病原治疗而死亡。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广州管圆线虫病”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广州管圆线虫病,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症状,广州管圆线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is)是我国较常见的一种蠕虫蚴移行症,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病原体为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is)幼虫或成虫早期(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长侵入心脑肺等部位,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见,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广州管圆线虫最早是由我国的陈心陶教授于1933年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当时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onema cantoneis)。

后由Matsumoto1937年在我国台湾报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陆生螺类与淡水螺类,如螺、蛞蝓、蜗牛等;终宿主为哺乳动物,主要是鼠类,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毛鼠等。

成虫寄生于鼠类的肺动脉内。

广州管圆线虫雄虫白色,大小为 (1 5~25)×(0.26~0.40)mm;雌虫体内的白色子宫与充满血液的肠支互相缠绕成红白相间的麻花状,大小为 (20~4 5)×(0.3~0.6)mm。

有时,可在雌虫的子宫内看见单细胞虫卵。

二、发病机制雌、雄成虫交合后产卵,虫卵进入鼠肺毛细血管,I期幼虫孵出后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再被吞入消化道,随鼠粪一起排出。

I期幼虫在体外潮湿环境中可存活3周。

当中间宿主将I期幼虫吞食后,可在其体内发育为II期和III期幼虫。

III期幼虫对人体有较强的感染力。

人类多由于生吃含有III期幼虫的淡水螺肉而感染,也可通过生吃中间宿主如鱼、虾、蛙等而感染,或当婴幼儿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时,亦有可能获得感染。

III期幼虫可侵入小肠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随血流到达肺、脑、肝、脾、肾、心、肌肉等各种器官组织,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知识广州管圆线虫病是指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一、广州管圆线虫生活史成虫寄生于多种鼠类的肺动脉内,交配、产卵,产出的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内,约经6日后卵内已含幼虫,卵在肺内孵出的第一期幼虫,穿破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随后与鼠粪便一起排出外界。

当这些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物中间宿主(如褐云玛瑙等淡水螺类与蛞蝓)吞食或主动侵入中间宿主体内后,在其组织内进一步发育。

约于感染后1周,蜕皮为第二期幼虫,2周后第二次蜕皮,发育为第三期幼虫(也称感染期幼虫)。

幼虫寄生在软体动物血液、内脏及肌肉,以肺内居多。

终末宿主(鼠类)吞食了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软体动物后,幼虫钻入肠壁,进入血管,经血循环至身体各个器官,其中多数是沿颈总动脉到达脑部,常寄生在大脑的前部。

幼虫于到达脑部,在感染后4~6天进行第三次蜕皮后成为第四期幼虫。

在感染后7~9天,再经第四次蜕皮成为幼龄成虫。

幼龄成虫大多于感染后24~30天,经静脉系统至右心,又从肺动脉到达肺部。

幼虫被鼠吞食至发育为成虫需42~45日。

二、流行概况(一)分布本病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在太平洋地区某些岛屿及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有散在或暴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但直至60年代才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有关。

人体首例广州管圆线虫病于1944年在我国台湾省发现的。

在我国,至1988年台湾省报告病例共310余例,其中病原确认的35例;自1979年至今,广州、香港、浙江、天津、黑龙江、辽宁、福建等地相继有病例报道。

(二)传染源能够排出广州管圆线虫第一期幼虫的各种鼠类均为传染源,终末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

(三)传播途径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本虫幼虫的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动物的肉而感染;食入被动物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

人体是本虫的非正常宿主,故寄生人体内虫体为滞育在第四期幼虫或早期成虫(性未成熟)阶段。

广州管圆线虫病干预护理

广州管圆线虫病干预护理

Part Five 广州管圆线虫病干预护
理效果评价
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评价量表:采用SF-36量表进行评 价
评价时间:在干预护理前后进行评 价
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状 态、社会功能等方面
评价结果: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 提高
患者家庭负担评价
患者家庭负担的概念
广州管圆线虫病对患者家庭负 担的影响
建立完善的政策 法规体系,明确 各级政府和部门 的职责和义务, 为广州管圆线虫 病干预护理工作 提供有力保障。
制定科学、规范、 可操作的标准体 系,包括护理技 术操作规程、护 理质量评价标准 等,提高护理服 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对广州管圆 线虫病干预护理 工作的监督和管 理,确保各项政 策法规和标准得
果越好。
评价方法:采 用评价量表进 行评价,分数 越高,护理效
果越好。
干预护理效果评价结果及分析
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量表评价、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 价
评价结果:患者对干预护理效果满意度高,护理前后护理效果各指标对 应的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分数越高,护理效果越好。
评价分析:广州管圆线虫病干预护理效果评价结果分析显示,干预护理 在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干预护理对患者家庭负担的改 善效果
患者家庭负担评价的意义与价 值
干预护理效果评价方法
评价量表:根 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采用适 当的评价量表
进行评价。
观察指标:包括 患者症状改善情 况、生活质量、 护理前后护理效 果各指标对应的 评价量表进行评
价。
评价标准:根 据评价量表进 行评价,分数 越高,护理效
到有效执行。
鼓励社会各界参 与广州管圆线虫 病干预护理工作, 形成政府、社会、 个人共同参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非常轻的也可能只有一过性的皮肤 感觉异常和轻度的头痛以及低热等,大 约3-5天症状就会消失。
实验室检查
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虫体抗体阳性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成浑浊或乳白色, 白细胞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还可从中捡获虫体。
治疗
主要是对症治疗:缓解头痛可服用阿司 匹林,也可腰穿放脑脊液 阿苯达唑和左旋咪唑具有的杀虫效果 眼广州管圆线虫病可手术取出虫体 广州管圆线虫病具有自愈性,转归较好
广州管圆线虫病
最先于1935年在广 州家鼠及褐家鼠的肺被 检出, 当时命名为广州 肺线虫,1946年正式 命名为广州管圆线虫。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 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 由于鼠类的心、肺部寄生的线虫,即广 州管圆线虫幼虫(偶或成虫)寄生在人 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引起脑脊液内 出现大量嗜酸细胞,严重者脑脊液中尚 能查见幼虫,从而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适宜终宿 主,人是非正常宿主。人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 主要为幼虫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 病变。幼虫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 为间脑和脑干、脊髓,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 以及死亡虫体可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反应。
• 广州管圆线虫的成虫多寄生于鼠肺动脉内 (雌虫长约30mm,宽约0.5mm;雄虫长约 20mm,宽约0.3mm),也可见于右心。 雌虫产卵(椭圆形,75μm×40μm)于血 流中。虫卵随血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末梢 动脉血管内形成栓塞并发育,成熟后孵出
“三高”(高热、嗜酸细胞高、颅压高)
“三痛”(头痛、肌肉痛、皮肤刺痛)
第一是爆炸似的头痛,脑袋感觉像要炸 开来一样;第二是皮肤剧痛,连风吹过 皮肤都会疼得受不了,一碰更会疼得跳 起来
持续两周的头痛症状,严重时,头部不 能受到任何震动,就连做走路、坐下、 翻身等简单动作也 会引起剧烈的头痛, 同时还伴有颈部僵硬、活动受限以及发 烧、乏力等症状,可有发热、面部神经 瘫痪等症状,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主要是经口感染
生食或半生食陆地螺类和淡水螺类 幼虫污染食物或手 生食有蜗牛或含有感染期幼虫的蔬菜 吞食蟾蜍、蛙等 生食或半生食 淡水虾、蟹、鱼等转续宿主 饮用了污染的水 未经彻底加热的涮锅、烧烤的水生动植物而 感染这类疾病
广州管圆线虫的传染源为数十种哺乳动
物,包括啮齿类、犬类、猫类与食虫类,
其他途径
用蛙、蟾蜍肉敷贴 疮疡疾患等也可感 染 在加工螺类的过程 中幼虫可经皮肤侵 入机体
广州管圆线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迄今全世界报告的病例超过3000例,泰 国估计每年发病有几千例。我国已在上 海、广州、温州、天津、辽宁、福建、 北京等地有该病的报道。
临床表现
最短的潜伏期为1天,最长可达36天, 一般为10天 典型表现:
预防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可以预防的,不要吃 生的或未熟透的肉类食品,包括吃生的 末煮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
第一期幼虫,幼虫穿过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呼吸道沿气管上行到达咽喉部,再吞入 消化道,最后随粪便排出体外。
• 排出体外的第一期幼虫,不耐干燥,但在潮湿或 有水的环境中可存活3周。当第一期幼虫被软体动 物吞食或主动钻入其体内而感染,1周后蜕皮变成 第二期幼虫,再经2周后蜕皮成第三期幼虫(感染 期幼虫)。当鼠吞食含感染期幼虫当软体动物或 饮用了受污染的水后,幼虫在鼠胃内蜕鞘,并进 入肠壁小血管,经肝或淋巴哦、胸导管被带至右 心,再经肺部血管至左心,由此达身体各部器官。 但多数幼虫均沿颈动脉到达脑部,穿破血管在脑 组织表面窜行。广州管圆线虫在人体的移行、发 育大致上与在鼠类相同。幼虫通常留在中枢神经 系统,并在其中完成发育,但也可寄生于眼部。
以鼠类为多见。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
主为软体动物,主要是蜗牛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褐云
玛瑙螺、福寿螺。各地的检测结果不尽 相同,如玛瑙螺的感染率从1%到95%, 一般来讲;玛瑙螺的感染率低于福寿螺
的感染率。一只螺内含广州管圆线虫的 幼虫最多达13000多条。蛙、蟾蜍、淡水 虾、蟹和猪等可作为广州管圆线虫的转 续宿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