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服饰

合集下载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

民国服装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1. 西式与中式融合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服装风格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西式与中式融合的特点。

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服装延续了中国传统服饰的一些元素,如长袍、褂子等;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式服装的剪裁和款式,如西装、连衣裙等。

这样的融合使得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又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2. 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在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变革,这些变革也对服装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别是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方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心态。

比如,在清末民初的时期,服装呈现出的是比较保守和古典的风格;而在民国初年,随着政治变革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服装呈现出了更为开放和时尚的特点。

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氛围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3. 服饰的多样性民国时期的服装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有男女之分,还有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之间的区别。

在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方面,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比如,在上海一带,由于其地处海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装更为开放和时尚;而在内地的一些地区,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服装则更为保守和古典。

此外,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富贵人家的服装往往更为华丽和精致,而平民百姓则更为朴素和实用。

二、民国时期的男装1. 长袍长袍是中国传统的男装之一,也是民国时期仍在流行的服饰。

长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中国人的身材特点,既不失尊贵,又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长袍的面料通常选用丝绸和棉麻等,而图案和颜色则根据不同场合和不同的身份地位进行选择。

在民国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和官员仍然穿着长袍出行,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背心和褂子民国时期的男装还包括背心和褂子两种款式。

背心是一种比较短款的上衣,常常搭配长袍或衬衣穿着,既显得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味道。

而褂子则是一种更为保守和正式的款式,通常由丝绸或棉麻制成,领口和袖口常常点缀着精美的绣花,寓意着尊贵和内敛的品格。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

简述民国服饰的演变在民国时期,由于借鉴、效仿洋人的服饰,因此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慢慢改变。

其中,“中山装”是中西结合的一款服饰,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款式。

朋友们,你们知道民国服饰的演变资料吗?下面,喜欢的朋友不妨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中国进入近代之后,一场西服东渐之风给中国服饰带来了极大地冲击。

在这风潮的影响下,一些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中国人开风气先,他们效仿洋人,穿西服、西裤用手帕围巾等成为中国广大民众模仿和追逐的对象。

中国服饰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中西交汇的局面,中华民族传统服饰走向衰落与蜕变。

近代民国初年的男子服饰,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

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在1960和1970年代,亿万中国成年男性大多穿着中山装。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装和其他时装逐渐开始流行。

虽然中山装在民间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出席国内重大活动时,依旧习惯穿着中山装,比如国庆大阅兵等等。

民国男子的服饰品(一)帽子民国时期,官绅戴碗帽、招票(毡帽)、绒帽、大甲藤帽、草帽,庶民多不戴帽。

从事某些职业的人则戴与该职业的制服相配套的帽子。

老年人和在户外工作的农夫或行商走贩冬季多戴“猴帽”(用纱线织成筒状,留有两个眼孔,戴时将上端扎住,平时翻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天冷时放下,包住整个头部)。

1、礼帽清朝末年,礼帽传入中国。

民国初年常见于礼仪场合,因此称礼帽。

中国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礼帽,先将羊毛擀压成毡坯,再盔烫成帽胎,整理、装饰成帽。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服装的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 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精品教育-可编辑--可编辑-精品教育民国服饰变化-可编辑-(一)官方礼制制度。

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

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

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

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可编辑-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民国服装有哪些特征?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民国服装特征,希望对你有用!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

尤其便现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由于沿海口岸城市较早开放,得风气之先,以京师宫眷显贵为代表而被全国效尤的传统京派服饰,渐渐失去了领导服饰潮流的优势,转而仿效苏杭、上海。

这一现象也表现出了西方文化渗透的方向。

全国总体表现在,从东向西男子服饰由大量的中山装和西装向大量马褂长袍的变化。

男子服饰这一变化主要还来源于,清末民初,大批青年出国留学,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社会上出现了服装西洋化得趋势。

各个学堂服饰皆效仿西式。

社会上的西服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括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第二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买办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

在一类就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装。

这些学生装,是大量留学青年带回国的。

这种服装形制简便,给人一种庄重和充满活力的感觉,因此,传入中国后,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行一时。

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它拜托了中国传统的宽袍大袖,吸收了西装的贴身、干练的风格,但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给人以一种朴实庄重之感。

各个阶层皆可以穿,出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它的活力。

服装上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审美观的不同,其中还有经济因素和个人生活习惯因素,穿中山装和西服的人,沿海多于内地,城镇多于农村。

在一,不论城镇还是农村,沿海与内地,富有者都是衣帽光鲜,穿着入时,穷人则大都维持温饱而已,穿着也没法讲究,以衣御寒。

男子服饰有如此特点,女子服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随着清末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新型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主张予以改革。

民国男子服饰及色彩研究价值

民国男子服饰及色彩研究价值

民国男子服饰及筋研究价值一、研究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这个时期,服制法令的出现摒弃了清朝遗留下的等级制度,服饰法令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穿着。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简称《剪辫令》,下令二十日内剪除辫子,否则以违法论。

1912年颁发《服制》,1929年4月中山装经国民政府公布被制定为法定制服。

二、民国男子服饰2.1 长袍马褂2.1.1 长袍马褂的款式民国统治期间颁布了许多关于长袍马褂的服制法令。

1912年的《服制》规定男子乙种常礼服为褂袍式。

袍式为立领、连袖、大襟、长至脚踝,面料为本国织品,色为黑;褂式为立领、连袖、对襟,色为黑。

民国初年长袍马褂的服装样式更容易被人接受,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1929年的《服制条例》规定男子礼服为蓝袍黑褂,袍样式为立领、连袖、前襟右掩、左右下端开衩、长至踝上二寸;褂样式为立领、连袖、长至腹、左右后下端开衩。

无论是民国初期还是民国中期,长袍马褂服饰都占据一定位置。

1939年的《修正服制条例草案》规定男子常礼服乙种为长袍马褂。

袍式为立领、连袖、左右下端开衩、长至脚踝;褂式为立领、连袖、左右后下端开衩、长至腹。

长袍马褂从民国初期一直延续到民国末期,作为便服被人们穿着,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2.1.2 长袍马褂的色彩色彩,在古代有明显的限制,等级制度无不体现在色彩运用上,不同等级的社会职位色彩运用不同,了解色彩代表的含义对我们理解服饰、社会、文化有很重要的价值。

在1912年《服制》中,规定长袍马褂的颜色为黑,黑色作为大众常用颜色,沉稳大气,具有神秘感;在1929年《服制条例》中,规定长袍为蓝色、马褂为黑色,1929年的《服制条例》长袍颜色改为蓝色,长袍马褂色彩有了对比,突出服饰的质感;在1939年《修正服制条例草案》中,规定马褂色黑、长袍色蓝。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民国时期服饰简论
4、变化趋势:分析民国时期江南婚俗服饰向简约化、现代化转变的趋势, 以及传统元素逐渐消失的原因;
5、结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强调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的历 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五、修改完善:文章完成后,我们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具体包括: 1、检查逻辑是否清晰:确保文章的逻辑结构合理,从引言到结论环环相扣;
2、设计创新
民国时期的设计师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独特的平衡,不断创新。例如, 旗袍的设计上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融入了西方剪裁和审美观念。这种创新还体 现在面料选用和工艺制作上,如丝绸、麻布、毛料等多样化面料的运用,以及刺 绣、钉珠等精湛工艺的体现。
3、工艺特点
民国时期服饰的工艺特点主要体现在刺绣和剪裁上。刺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工艺,民国时期的服饰刺绣图案既有传统寓意,又有时尚元素。剪裁方面则充分 借鉴了西方的立体裁剪技术,使得服饰更加合身、优美。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侗族服饰文化也面临 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对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力度,传承和发扬中 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感谢观看
三、整理资料:在收集到大量的资料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 过对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了解到江南婚俗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不同 地区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
1、历史演变:通过对史料的梳理,我们发现江南婚俗服饰在民国时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既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
3、艺术创作
民国时期服饰对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作品、影视剧作都将民 国服饰作为表现时代特征的重要元素,如《色戒》、《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 品通过服饰展现出民国时代的风貌与情调,深化了观众对那个时代的理解。
四、现代启示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

民国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第十一章民国服饰一、历史背景(1)1912年,在服装改革方面,清代服制被一律摈弃。

(2)《服制条例》规定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礼服,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褂。

女子礼服上装式对襟衫,下穿裙子。

二、男子服饰(1)西服,最初是进口,1904年仿制,样式为小驳头,下摆方里带圆,裤管窄小。

(2)中山装,①是改良过的服装,由于民主共和的影响被冠以中山装。

②最早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胸前两个文明袋做成可以涨缩的“琴袋”式样,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

③配裤为西裤,前后分片组成,腰围有褶裥,有侧袋和后袋,裤脚带折边。

④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3)学生装,最初形制简洁,立领,左胸前缀一袋。

(4)长袍、马褂,依旧是民国时期法定的礼服。

①马褂崇尚狭窄,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五粒扣。

②长衫多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袖长与马褂齐。

③长袍、西裤、圆形礼帽、皮鞋,这种装束成为时尚。

(5)袄裤,上着衫袄,下着裤,是下层人的穿着。

中式裤宽大松垮,头戴瓜皮小帽或罗宋帽,下身穿中式裤,穿布鞋或棉鞋,俗称“短打扮”。

(6)大氅,北方流行穿大氅,即斗篷,穿者多为军政要员。

民国初期,北京是流行的中心,后以上海为中心,由于欧美文化对上海的影响,30-40年代服饰流行都昂首以瞻上海。

三、女子服饰(1)袄裙,①袄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摆圆角,裙下摆上升,款式不时变换。

②受日本女装影响,上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下穿黑色长裙,不施绣纹,朴素淡雅,成为“文明新装”。

③北伐后,女生校服为上衣蓝或浅蓝,下穿神色裙,白色纱袜和圆口布鞋,成为那个时代的特征。

(2)旗袍,①20年代旗袍开始兴起,袖口缩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缩短下摆,收紧腰身。

②30年代旗袍进入全盛时期,发展成窄袖、收腰、无袖等款式。

领的高低变化、袖子长短、衣长不时变化。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衣襟五纽:民国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纽:三民主义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女装 旗袍的演变
02 旗袍本义为旗女之袍。
袄裙,民国初年,由于留日学生较多,国 人服装样式受到很大影响,如多穿窄而修 长的高领衫,长裙,不戴饰物。以区别于 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为文明新装。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INTR ODUC TION OR COMP ANY
MinGuo
RAND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民国服饰
01 男装 中山装
02 女装 旗袍
男装 01
辛亥革命爆发后,推翻了清朝 统治,废除了旧制度,成立了中国民国。 在民国时期,民国服饰得到很大的变化, 尤其中西结合的中山装更是大受男性欢 迎
但不久,又流行起 低领来,领子越低 越"摩登",当低 到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省去了领子。
从20世纪40年代起, 改良旗袍,从裁 简洁、轻便和适体。 法到结构更加西




服饰变化受时代、观念和文化交流

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那段服装的变迁,还是 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的。
YOUR BRAND OR YOUR COMPANY
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 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 山先生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 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 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 成为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
之一。
上两小袋:倒山型笔架式袋盖,尊重知识分子 四个口袋:礼义廉耻四大美德 口袋上的四粒纽扣: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的权利

民国服饰

民国服饰

24
25
◦ 传统面料 传统型 传统改进型面料 ◦ 机织洋布 花旗布、毛兰布、阴丹士林布、印花布
26
27
28
1)上海流行(时称“摩
登”)与巴黎仅有2-6月
时差,逐渐接轨,成
为中国甚至远东的时
尚中心,号称“东方
巴黎”。
29


时装:西式外套
西式套穿裙
文明新装 1910年代,传自日本 的短衣长裙,少有纹 饰 半长倒大袖、园下摆 上衣 长至脚踝、套穿裙
37
38
A. 起源 ◦ 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学生 男装袍的广泛使用为背景,旗袍马甲为衣身、 文明新装的袖型、西式连衣裙的配伍的结合
39
•旗装女袍
40
•1920年代的文明新装
41
42
◦ 与清代旗装袍无直接关系
旧式的旗装袍或旗袍马甲内必须穿裙或裤,将下肢完全遮盖, 岂有将臆念中女人的腿线在人前晃动?
4

北方多于南方,内地多于沿海,城市少于农村,青年 少于长者。

马褂一般用于礼服 长袍(衫)作为礼服和部分有一定社会地位男性便服 短衫(袄)作为便服和劳动者的常服 中式裤主要在农村和城市的长者和儿童 围裙主要出现于农村及长者
5
◦ 程式化的传统式样和裁剪 ◦ 对襟(短衣)、斜襟(长袍)、一字襟和琵琶 襟(马褂、背心) ◦ 两截长衫 长者及文人 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北京出版社, 1989):“上半截和小褂相同,下截另接一种 材料,共成一件大褂,尺寸和普通长袍相同, 上半截用夏布,下半截用纺绸、洋绉、罗等, 以时令及穿着年岁为别。”
◦ 旗袍显肩,但衣身连袖的袍装特性在手臂下垂时强调的是 传统美人的溜肩 ◦ 旗袍显胸,而腿只是在衣衩间得到意念上的完整 ◦ 旗袍在臀围最大处是合体的,但由于没有结构上的横向腰 线分割,廓形顺畅的旗袍之下东方人种臂的扁平被忽略了, 纤腰却是概念想象的必然 ◦ 为了外形的通畅,也是为穿脱方便,旗袍的腰部虽通过平 面结构边缝收放以及后来的肩腰省合成具有纵向的腰部内 凹但仍具较大的宽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西文化碰撞下,西装早已为中国人所熟知。

西装流行原因有二:是传统礼教彻底崩溃;二是对西洋文化的崇尚,正如郁达夫所说:“大家都知道了西洋文化的好处,于是阿猫阿狗就都穿起了西装,穿上了皮鞋,提起乐手杖,以为这就是西洋文化的一切。

”所以在中国民国成立后,西装迅速成为中国上层社会的正式社交服装。

长袍、马褂,往往是旧派人物的穿着,思想开放的人士爱穿西装。

西装在清朝末期传入中国。

最初,西装仅为来华西方人所穿,后来,广州等沿海通商口岸地区的买办、商人也开始穿着。

中国第一家洋服店,是1879年开设于苏州的李顺号洋服店。

广州第一家洋服店,是1880年创办的信孚成记洋服店,它位于沙面租界附近的沙基(现六二三路)。

当时,这一带除了信孚成记洋服店外,还陆续出现了元祥号等多家洋服店。

1892年,元发号洋服店在高第街开设,店主潘礼、潘伯良从日本学艺回国,有“洋服状元”之称。

但西装真正流行却是民国以后的事情。

到了上世纪20年代,许多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出现国产名牌西装,不少报纸、杂志开辟专栏介绍西装。

当时在广州,穿西装的男子极多,有教师、学生,各机关的办事员和洋行职员。

岭大附中新生入学,要置备的服装规定必须有西装,还要有大褛一件、寒衣二三件、夏衣五六件、衬衣三四件、汗衫裤六至十件,黑袜六对、长袜一对、游泳衣一套、手帕六条。

因“九同章”手艺出色,岭南大学师生的西装后来全都由它承做。

岭大学生外出,西装笔挺,洋派十足,当时广州的女孩子中流行着“法政公(老的意思),高师穷,一中广府唔中用(不合适),农业工业晒到黑,惟有岭南才做得(合格老公)”的顺口溜。

西装从开始的星星点点到与中装平分秋色,并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西装流行的同时,一些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

学生装由西装改造而成,其样式比西装简便。

它没有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有纽扣扣紧,不用领带。

衣服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胸前还有一个明袋。

穿着这种服装,有一种干练的感觉。

民国服饰变化(一)官方礼制制度。

中华民国的成立,与清王朝脱离关系,服饰文化的改变就是这一要求的外在表现。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参议院于民国元年七月公布《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制度。

女子礼服为清代汉族女装的发展;男子礼服则分中、西式。

中式为长袍马褂,西式礼服分大礼服和常礼服。

男子常服。

民国的男子常服主要为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等,纯中式的大襟袄、中式裤、黑布鞋亦存在于广大的农村。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水平以及社交范围不同而形成,另一方面也是因职业、年龄、职务、修养等不同而出现。

1.西装。

2.中山装。

西装的样式并不完全适应中国人的生活特点,于是由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出现了。

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

中山装的款式后来在领子、袋盖、纽扣以及袖口等部分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有所改进。

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效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

中山装是学生装和军装改进而成的一款服装,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导和率先穿着,因而得名为“中山装”。

中山装出现在历史巨大变革时期,是告别旧时代,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款式吸收了西方服式的优点,改革了传统中装宽松的结构,造型呈方形轮廓,贴身适体,领下等距离排列的纽扣,顺垂衣襟而下,呈中轴线。

对称式四袋设计,实用,稳妥。

与西服相比,改敞开的领型为封闭的立领,自然庄重,具有东方人的气质与风度。

中山装的出现对中国现代服装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被称为“国服”中山装做工比较讲究,领角要做成窝势,后过肩不应涌起,袖子同西装袖一样要求前圆后登,前胸处要有胖势,四个口袋要做得平服,丝缕要直。

在工艺上可分精做和简做两种,前者有夹里和衬垫,一般用作礼服和裤子配套穿用,后者不加衬料,适合于日常作便服穿用。

中山装的优点很多,主要是造型均衡对称,外形美观大方,穿着高雅稳重,活动方便,行动自如,保暖护身,既可作礼服,又可作便装。

其缺点是领口紧、卡脖子等。

中山装素以其特有的沉着老练、稳健大方的风格吸引了广大的中老年人和海外华人的青睐,尤其是知识分子仍然视中山装为自己的日常服装。

在穿着时,要注意由中山装所传递出的意蕴与其人生态度相吻合,要把风纪扣弥合,有人图一时的舒适而敞开领扣,这样会使自己在众人眼里显得不伦不类,有失风雅和严肃。

中山装的色彩很丰富,除常见的蓝色、灰色外,还有驼色、黑色、白色、灰绿色、米黄色等。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偏爱浅色,而北方地区则偏爱深色。

在不同场合穿用,对其颜色的选择也不一样,作礼服用的中山装色彩要庄重、沉着,而作便服用时色彩可以鲜明活泼些。

3.长袍马褂民国初年,男人服装仍以中装,即长袍(长衫)和马褂为主。

长袍马褂为清代满族男子最常用的服饰之一。

马褂加于长袍的外面,它起源于骑马短衣。

后来,长袍马褂传到民间成为社会普遍流行的便服。

民国元年,北洋政府颁布的《服制条例》中将长袍马褂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南京国民政府也将蓝长袍配黑马褂以及中山装列为“国民礼服”。

长袍与马褂多为圆领、窄袖,后来不少长袍是企领的。

长袍为大襟,马褂是对襟。

长袍、马褂有礼服、便服之分。

用作礼服时,在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格式。

长袍用蓝色,大襟右衽,长至踝上6厘米,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30厘米左右的长衩,其袖长与马褂同。

马褂一般用黑色丝麻棉毛织品缝制,下长至腹,前襟钉扣5粒。

若作为便服,颜色可以不拘。

在初春或深秋,人们还喜欢在长袍外加一件马甲,代替马褂。

(三)民国流行的妇女服饰。

民国时期的妇女服饰在西化速度方面落后于男性,但就款式以及更新速度而言则比男性服饰丰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的突出代表就是新式旗袍和时装的出现。

1.旗袍。

到20年代后,由于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衣身缩短,腰身紧收并缀以肩缝,比起以前变的妩媚精致,更加舒适合体,衬托出女性美。

30年代后,旗袍进入全盛期,不断创新变化。

总体而言,旗袍的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韵律,突出了东方女性端庄、典雅、沉静、含蓄之美。

正是旗袍不断自我更新的特征使其永保魅力,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貌的服装,享有“国服”之誉。

2.袄裙袄裙为民国初年衣裙上下配用的一种女子服式。

辛亥革命后,人们日常服受西式服装的影响较大,近代服装西化已成趋势。

当时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时装表演、演艺界明星的奇异服饰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衣下裙的袄裙服式在这种环境下产生出来。

其上衣一般仍为襟式,包括大襟、直襟、右斜襟等,下摆有半圆、直角等形,衣袖、衣领也依穿着习惯各异;下裙近似现代褶裙,裙的长短也不一样。

袄裙服式为其后的套装服式打下了基础。

3.改良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都市妇女服装中最具特色、最普遍的穿着即是旗袍。

在清代传统旗袍的基础上,为适应汉满各族人民的穿着,旗袍的样式不仅吸收了汉袍中的立领等细节,也从装饰繁复走向简化。

20年代,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袍身逐渐收窄。

吸收西方服装立体造型原理,增加了腰省、胸省,并运用了肩缝与装袖等元素,使款式走向完美成熟。

这时的旗袍经过彻底的改良,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式样,其款式经过了民族融合、中西合璧而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女装样式。

其样式的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

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

渐而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在一个时期内,曾经流行长的,走起路来无不衣边扫地;以后,又改短式,裙长及膝后来旗袍的式样趋向于取消袖子(夏装)、缩短长度和减低领高,并省去了繁琐的装饰,使其更加轻便、适体。

旗袍因其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服装特色,从而被世界服装界誉为“东方女装”的代表。

2.时装。

除旗袍外,女性服装繁荣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时装的出现。

在某一时期内通行的新式服装被称为时装,时装在上海的广泛流行使上海成为全国的服装中心。

商家的服装展演、女演员的穿着都引领着时装的潮流。

时装中的裙装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宠、样式、颜色时时翻新,举不胜举。

披风、西式大衣、西式外套、毛线马甲、泳衣、各款帽子、围巾……共同构成时尚女装的一部分。

辛亥革命后,受留学日学生的影响,上衣下裙一度是最流行的服装。

民国服饰的特性(一)城乡之别。

以上涉及的各式服装都是在城市、商埠、城镇广泛流行,所适应的人群也以学生、商人、政府官员等上层人士为主。

在广大的农村,这些服饰鲜见于市,穿着者更为少见。

农村劳动人民的穿着变化不大,仍为传统的大襟袄、中式裤、白布袜、黑布鞋。

衣服的材料为不如城里变化多样,色彩丰富。

他们所穿的衣服从纺纱、织布、染色到剪裁都是在家庭里手工完成的。

所以布料粗糙,款式简单,色彩单一。

农村与城市之间在服饰方面的差异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市与外界的交往远比农村频繁,因此无论是服装的款式还是材料变化都比农村要快很多。

二,在农村,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远比大都市来得严重,闭塞落后的农民依然固守着视服饰过分艳美、新奇为妖气、淫荡的社会心理。

这种社会心理形成的社会氛围给新式服装的推广设置了重重障碍。

三,农村生活极为拮据,尤其在穷乡僻壤之地,养家糊口、暖衣饱食已是奢求,自然没有追求新潮的经济实力以及心思,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农民服装的真实写照。

所以中国普通民众的服饰比起上层社会而言是单调而缺少变化的。

(二)阶层之分。

如果说城乡之间的服饰差别是经济上和社会心理上的原因造成的,那么,上下层社会之间服饰的差异就是传统等级制度残存的表现。

中华民国在法令上废除了延续数千年的服饰等级制度,但在社会心理上这种等级制度依然根深蒂固。

从鲁迅先生所著的《孔乙己》一文中可以清楚地看见,以长衫和短褂为标志的两个楚汉分明的等级,前者可以坐着喝酒吃菜,而后者只能站着喝酒。

在长期的民俗文化心理的堆积中,中国人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服饰角色心态,按照自己所属社会阶层穿着特定的等级服饰,在穿衣上着重体现“我们这一群”的心理特征,从而导致来服饰上的款式、质地来区分不同的职业和阶层。

中国的服饰也就成了一张穿在身上的名片。

除此以外还讲究相应的仪容举止。

于是在上下层社会之间形成了一个明显的隔阂,下层人民即使能负担得起上层人士的服饰也不会逾矩,这不仅仅是因为上层的歧视,也是下层的自觉。

(三)派别之辨。

民国时期服饰穿着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政治派别。

仅就男装而言,根据《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装者有16人,穿中山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