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血管超声检查PPT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指南医学课件
颈部血管超声指南医学课件xx年xx月xx日•介绍•颈部血管超声技术•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颈部血管异常病变检测•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临床应用与价值•发展前景与挑战•参考资料目录01介绍颈部血管超声是临床上重要的诊断和评估工具针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求,需要掌握颈部血管超声的原理、技术、应用和诊断标准课程背景掌握颈部血管超声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常见颈部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标准了解颈部血管超声在临床上的应用和评估指标课程目标和内容超声技术发展简史目前,随着3D和4D超声技术的出现,超声成像技术不断升级和进步1990年代,随着探头阵列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超声成像得以实现1970年代,彩色血流成像技术问世1942年,英国科学家首次提出超声概念1950年代,A型和M型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02颈部血管超声技术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是人耳无法听到的。
超声波的定义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和声速等相关。
超声波的传播超声波物理学基础血管超声探头使用高频探头,可以获得清晰、高质量的血管图像。
血管超声检查方法通过在体表应用探头,对颈部血管进行横断面和纵断面扫查。
颈部血管超声技术原理利用多普勒效应,显示血流速度和方向,评估血管狭窄、闭塞和血栓等情况。
颈部血管超声技术分类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低速血流,评估血管狭窄和闭塞等情况。
能量多普勒超声测量血流速度和方向,评估血管狭窄、闭塞和血栓等情况。
频谱多普勒超声03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颈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及其分支颈部血管解剖高频线阵探头、低频凸阵探头超声探头选择横切面、纵切面扫查角度方向、性质、速度血流信号识别颈部血管超声图像分析颈动脉狭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颈静脉血栓颈内静脉、颈外静脉及其分支颈部血管疾病常见部位04颈部血管异常病变检测狭窄程度通过测量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
3. 低回声与不均质回声较强回声和均质回声 斑块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危险性高
30
颈动脉狭窄、闭塞
检测确定颈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 声特性 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原始管径
31
测量颈动脉狭窄、闭塞
狭窄近段 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 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 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32
颈动脉狭窄、闭塞
同侧颈外动脉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与管径的测 量 鉴别血栓或斑块脉狭窄的测量方法: 直径测量法 (B-A)/B X100%
A:残余管径 B:狭窄远段正常颈动脉的管径
面积测量法 (A1-A2)/A1 X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16
颈部血管检查技术及诊断标准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 内-中膜厚度 ≥1.0mm
斑块:局限性内-中 膜厚度≥1.5mm
颈内、外动脉分叉水平上下方1-1.5cm范围内测量颈总动脉远段(分叉下 方)、颈动脉球部分叉部)、颈内动脉近段(分叉上方)直径、IMT,观察有无
17
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1) 颈动脉超声检查步骤: 正常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超声检查:
① 采用灰阶显像方式先以横切面再以纵切面,右侧自无名 动脉分叉处、左侧从主动脉弓起始处开始,连续观察颈 总动脉(近、中、远段)、颈内外动脉分叉处、颈内动 脉(近、中、远段)、颈外动脉主干及分支。
② 观察颈总动脉、颈动脉球部、颈内动脉近段血管壁的三 层结构,包括内膜、中膜、外膜,测量内-中膜厚度 (IMT)。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
3
颈内动脉
起始部位于颈外动脉的后外侧, 沿咽侧壁和颈椎横突的前方上升, 至下颌角下缘的深面向上达颅底。
颈内动脉在颅外无分支,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4
颈外动脉
伴行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 其主要分支有: 1 甲状腺上动脉 2 舌动脉 3 面动脉 4 咽升动脉 5 枕动脉 6 颞浅动脉 7 上颌动脉
第四段:进入颅内的为颅内部。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7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8
检查方法
仰卧位,颈后垫枕后仰,头偏向对侧
一、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向扫查,
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动脉 分叉处及颈内、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位于前内侧
颈内动脉位于后外侧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1
纵向探测: 观察血管内膜变化,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
部位: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1CM,分叉部及 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cm处后壁进行测量。
方法:从内膜表面至中膜的外表面的垂直距离。
注意管腔有无斑块、狭窄、闭塞等形态异常, 测量斑块大小、表面及内部特性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狭窄百分比 CDFI: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狭窄阻塞部位
23
脉冲多普勒检测
1 取样门放置: 要置于管腔中心,在层流情况下,以窄门取样,
原则上取样门宽-----被探测血管腔内径的 1/4-1/3。
2 声束与血流方向间夹角应小于等于60度,
2 血流参数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
24
检测血流参数的部位
检测均在血管长轴进行,选择血流平稳不 受生理因素影响的部位定量测量。
PWD:血流参数测定
颈动脉超声检查-PPT
✓ 速度估测法
颈动脉狭窄得诊断标准
颈动脉狭窄超声评价标准
狭窄程度
PSV(cm/s)
正常或﹤50%
<125
50%—69%
﹥125,<230
73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得标准
病例:男性,54岁,偶然发现左侧脉搏较弱一月余。 超声图像表现如下:
图1
图2
图1:左侧颈总动脉血流为蓝色,频谱在基线下方 图2:左侧椎动脉血流为红色,频谱在基线上方
椎动脉频谱几种形态 正常
部分性反流
完全性反流 循环阻力增大
运动对下肢动脉阻力得影响
运动前RI=0、88
运动后RI=0、79
痉挛。 E:部分可伴有PI、RI增高。
➢ 血流频谱形态改变
• 椎动脉出现低流速血流频谱,严重者仅见随心动周期有规律出现得低小单 峰,标志椎动脉已无有效供血。
• 椎动脉硬化,频谱波峰圆钝呈拱形。 • 频谱宽度增加,流速增高得湍流频谱 • 探测不到血流频谱则说明完全阻塞。 • 探测到逆向血流频谱则提示锁骨下动脉盗血
➢斑块得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基底部 肩部(近心端、远心端)
斑块得评价
* 以
根
内据
膜 回
斑
声 为
块
参 照
声
学
特
征
均质回声斑块 不均质回声斑块
低回声 等回声 强回声
斑块内包含强、中、 低回声
斑块得评价
根据 斑块
规则型
扁平、表面纤维帽完整
形态
学特
征
不规则型
表面不平整、纤维帽不完整
溃疡性斑块
颈部血管超声PPT课件
3. 低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不均质回声较强回声和均质回声 斑块发生神经系统症状的危险性高
30
颈动脉狭窄、闭塞
检测确定颈动脉硬化斑块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回 声特性 采用灰阶超声测量病变血管残余管径及原始管径
31
测量颈动脉狭窄、闭塞
狭窄近段 狭窄段 狭窄远段(通常距狭窄3-4cm处最低血流速度 为取值结果)的峰值、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计 算狭窄段/狭窄近段(或远段)比值
34
目前国际采用的颈动脉狭窄标准是2003美国放射年 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
狭窄程度
正常 <50%
主要参数
PSVICA(cm/s)
斑块评估 *
<125 <125
无 <50%
次要参数 PSVICA/PSVCCA EDVICA(cm/s)
<2.0 <2.0
<40 <40
50%~69% ≥ 70%,但 不到接近闭塞
38
39
40
41
42
“五彩相间” 的紊乱血流
43
狭窄不同部 位血流异常
44
美国放射学会超声专业专家共识
1、颈内动脉应用灰阶、彩色及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 2、灰阶和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应分为以下几个等级:正常(无狭
窄);<50%的狭窄;50%~69%狭窄;≥70%的狭窄至接近闭塞;接近闭塞; 完全闭塞。 3、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二维和(或)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 发现斑块是诊断颈内动脉狭窄并分级的首要指标。颈内动脉与颈总动脉的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比值、颈内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也是两个重要指标。 4、颈内动脉的超声诊断应包括:①正常: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 125cm/s,无斑块并无内膜增厚;② < 50%的狭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 血流速度<125cm/s ,有斑块或者内膜增厚;③ 50%~69%狭窄:颈内动脉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为125~230cm/s,有斑块;④ ≥70%的狭窄至接近闭塞: 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230cm/s,有明显斑块及管腔狭窄;⑤接近 闭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颈内动脉管腔明显狭窄;⑥完全闭塞:二维显 示无明显残存的管腔,脉冲能量、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无明显血流信号。 5、最终的报告应包括流速测量、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如果存在局限 性也应该提到。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PPT课件
1
一、检查内容
左侧颈外动脉
↗
左侧颈总动脉 ↘
↗
左侧颈内动脉
主动脉弓 → 左侧锁骨下动脉→ 左侧椎动脉
↘
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椎动脉
无名动脉 ↗
↘
↗右侧颈外动脉
右侧颈总动脉
↘右侧颈内动脉
2
3
4
5
6
7
检查目的
• 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血管走行 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及受压。
15
椎动脉V1段狭窄
16
凸阵探头观察深部血管
17
凸阵探头观察深部血管
18
凸阵探头观察血管全程
19
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20
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21
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22
锁骨下动脉盗血
23
锁骨下动脉盗血
24
颈内动脉起始部弯曲
25
颈内动脉起始部弯曲
26
椎动脉V2弯曲
27
检查技术
• 横切与纵切相结合 横切面观察斑块位置 纵切面测量
<2.5
>2.5,<4.1
70%—99% 闭塞
≥200 无血流信号
≥60 无血流信号
≥4.1 无血流信号
• 锁骨下动脉窃血 Ⅰ级:隐匿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50%) Ⅱ级:部分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50%-69%) Ⅲ级:完全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70%-99%)
35
• 颈动脉球部解剖位置变化 • 颈内动脉鉴别:颞浅动脉叩击实验 • 注意鉴别大动脉炎与斑块
• 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内中膜增 厚、斑块位置及稳定性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分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 • 利用超声造影检查进一步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及血
管狭窄的程度。
9Leabharlann 内中膜增厚并斑块形成10
面积测量法 11
50-69%狭窄
12
70-99%狭窄
13
70-99%狭窄
14
椎动脉V1段狭窄
• 椎动脉走行异常(椎间隙的判断)
• 侧支循环的建立
37
小结
1、检查内容:我们可以做哪些血管 2、检查目的:我们可以诊断哪些疾病 3、检查技术:我们怎么诊断这些疾病 4、检查回访:你们认为有哪些改进及意见 谢谢!
38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39
•主要经营:网络软件设计、图文设计制作、发布 广告等
•公司秉着以优质的服务对待每一位客户,做到让 客户满意!
40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 计、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 面面,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41
42
<2.5
>2.5,<4.1
70%—99% 闭塞
≥200 无血流信号
≥60 无血流信号
≥4.1 无血流信号
• 锁骨下动脉窃血 Ⅰ级:隐匿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50%) Ⅱ级:部分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50%-69%) Ⅲ级:完全型窃血(锁骨下动脉狭窄70%-99%)
35
• 颈动脉球部解剖位置变化 • 颈内动脉鉴别:颞浅动脉叩击实验 • 注意鉴别大动脉炎与斑块
• 评估各种原因引起的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导致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如内中膜增 厚、斑块位置及稳定性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分级。
• 评估颈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后支架的位置、扩张程 度、残余狭窄及治疗后相关解剖结构、血流动力 学改变等信息。
8
• 超声引导下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术后动脉解剖 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随访评估。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1
一、检查内容
左侧颈外动脉
↗
左侧颈总动脉 ↘
↗
左侧颈内动脉
主动脉弓 → 左侧锁骨下动脉→ 左侧椎动脉
↘
右侧锁骨下动脉→右侧椎动脉
无名动脉 ↗
↘
↗右侧颈外动脉
右侧颈总动脉
↘右侧颈内动脉
2
3
4
5
6
7
检查目的
• 颈部血管正常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血管走行 是否正常,管腔有无扩张、狭窄、扭曲及受压。
EDV(cm/s)
<40 >40,<100
≥100 无血流信号
PSVICA/PSVCCA
<2.0 >2.0,<4.0
≥4.0 无血流信号
34
• 椎动脉起始段狭窄
狭窄程度 PSV(cm/s) EDV(cm/s)
正常或<50%
<170
<34
50%—69% > 170,<200
>34,<60
PSVV1/PSVV2
• 凸阵探头与线阵探头相结合 凸阵探头观察斑块细微结构 线阵探头观察狭窄部位及远端
28
诊断标准
• 内中膜测量 颈总动脉纵切面分叉下方(1-1.5cm)处 颈动脉球部
• 管径测量 颈总动脉管径:纵切面分叉下方(1-1.5cm)处 球部管径:颈内动脉起始段最宽处 颈内动脉管径:球部下方 椎动脉管径:V2段
• 血流动力学测量 角度尽量接近60度
29
30
内径测量
31
斑块定位
32
斑块解剖
33
诊断标准
• 颈动脉内中膜厚1mm诊断增厚 局部内中膜≥1.5mm诊断斑块
• 颈内动脉狭窄
狭窄程度
正常或<50% 50%—69% 70%—99% 闭塞
PSV(cm/s)
<125 >125,<230
≥230 无血流信号
大动脉炎:年轻女性常见,呈同心圆形改变,侵 犯颈总动脉为主。 • 多支狭窄时要注意血流代偿性增高,避免狭窄程 度高估
• 诊断70%以上狭窄管腔<1.5mm
36
• 椎动脉生理性改变
管径>2.5mm 两侧对比相差1.0mm 生理性不对称
2.5mm>管径>2.0mm
生理性纤细
管径<2.0mm
生理性狭窄
• 椎动脉弯曲
15
椎动脉V1段狭窄
16
凸阵探头观察深部血管
17
凸阵探头观察深部血管
18
凸阵探头观察血管全程
19
右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20
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21
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
22
锁骨下动脉盗血
23
锁骨下动脉盗血
24
颈内动脉起始部弯曲
25
颈内动脉起始部弯曲
26
椎动脉V2弯曲
27
检查技术
• 横切与纵切相结合 横切面观察斑块位置 纵切面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