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复习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一、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基本形式。

3、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5、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二、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为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湖边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饭凑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阐述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4、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四、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现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五、阐述认识运动的发展规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其发展过滤为以下三点:1、从实践到认识2、从认识到实践3、认识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无限发展六、什么是改革?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哪里?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马基考点

马基考点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在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到了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

一是1825年以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充分暴露,带来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二是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中,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又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更加突出,开始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社会矛盾。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表现了无产阶级高度的政治觉悟与英勇精神,显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斗争上的威力,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由于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工人的几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这就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无产阶级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对现存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系统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会变成现实。

马基复习重点

马基复习重点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

(革命是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取得胜利)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构建)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

(党是什么样的党,怎样构建)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马基的重点

马基的重点

马基的重点绪论1、(多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单选)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单选)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单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5、(单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6、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反对什么样的态度?答: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P21第一章1、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和这事第二性的问题;(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再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辩证法的三个阶段:朴素、唯心、唯物3、(单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的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史观的基础4、(多选)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5、(单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包括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6、(多选)联系的特点:(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7、(单选)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为第一性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意义:物质是标致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它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元划清了界限;2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物质观,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和意义:辩证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各不相同;2二者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而存在,个性总包含着共性,共性同个性相联系而存在。

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1它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理论基础,也是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2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4.量变和质变及区别的标志: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更变,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质食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根本性质的显著的突变,是原有度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是否突破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相互渗透(在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6.辩证的否定观: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3否定是事物的联系环节4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5辩证的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7.意识的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3意识通过实践能够改造世界4意识自身具有前进行5一是对人的生理和病理有控制作用。

8.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和认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其中和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决定认识。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基原理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自然科学前提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阔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

五、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六、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志向。

七、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必需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改变,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确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讨新状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相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觉、有所创建、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殊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记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
2.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意义。

4.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6.真理(客观性、辩证性)以及检验真理的标准。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及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

8.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9.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10.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能力与作用
11.资本主义萌芽及其产生途径
12. 资本的原始积累及其作用
1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矛盾
14.劳动价值论(商品二因素、商品价值的决定、货币的职能、价值规律)
15.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及特殊性、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式、资本积累的实质、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
16.垄断理论(垄断及其产生的原因、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及其对社会的控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17.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与原因、当代经济危机的特征)
18.经济全球化理论(全球化的表现、动因及后果)
19.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20.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8.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客观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1.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4.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意义关系原理及意义关系原理:(1)对立: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统一:第一,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和体现普遍性。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1)这一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2)这一原理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方法(3)这一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16.掌握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马克思基本原理考试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重
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含义及其发展阶段
4.物质的概念
5.历史的起源和本质
6.哲学的基本问题
7.实践的含义,三个基本要素,三种形式
8.联系和发展的概念,本质
9.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及认识过程
11.感性认识特点,理性认识特点,相互联系
12.真理的基本特性
13.价值的含义和理解
14.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解
15.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错误的)
16.人口决定论的基本观点
1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9.社会形态,演变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0.群众史
21.什么是商品,劳动的三重性
22.什么是剩余价值,获取的方法
声明:此重点是找别的专业要的,李云飞老师给的。

仅供参考,本人不对以上内容可靠性负责。

马基复习重点

马基复习重点

论述1、马克思主义:2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他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从不同角度。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人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主义归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内容。

4、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早在马克思在世时就已经使用。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它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义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41、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XXXXXX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XXX(辩证法)、XXX (唯物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和XXX,英国的XXX。

19世纪40-60年代,XXXXXX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以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被定义为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4、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6、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7、价值: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观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9、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

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

10、共产主义:一种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学说。

或建立在马克思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和政治运动,它说明历史是无情的阶级斗争,最终必然是无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地方的胜利,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与此相应的是所有人在社会和经济上的平等,最终导致一个无阶级的社会。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绪论1、(小)马克思主义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小)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小)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和最鲜明的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小)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6、(小)马克思主义的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小)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8、(小)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1、(小)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或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的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小)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

(小知识点、多选题)3、(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

马基期末考试重点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整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产生时间: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2、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有了相当的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第一,社会两级分化,工人极端困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第二,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觉醒了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4、思想渊源:①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的古典哲学(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对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

②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③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自由资本主义阶段:马、恩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无产阶级“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2、在俄国的发展: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在中国的发展:①毛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探索性回答,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发展了马列主义。

马基期末重点(大题)

马基期末重点(大题)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鲜明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③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利益、意志、愿望和要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它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②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认识、把握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③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共产主义理想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的方向。

二、如何学习和对待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

自考马基原理复习重点

自考马基原理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基重点

马基重点

第4周(一)物质1.物质观的发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如“五行说”)—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3.物质定义的涵义:(1)反对唯心主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并非“感觉的复合”(2)反对不可知论:物质是“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3)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一个表达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指共性,而非指实物,不同于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4.物质的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5.世界虽然具有多样性,却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二)意识1.意识的产生(1)自然界长期的发展进化,人脑的产生:无机物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感情——人的意识(2)社会劳动实践在意识的形成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作用,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2)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注意:即使是错误的思想,也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错误的反映3.意识的特点形式上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辨析:“大脑是产生意识的源泉”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意识的产生过程为:客观的外界信息——感觉器官接受信息——大脑的分析加工——意识产生。

如果把意识比作这一过程的产物,则客观的外界信息就是原料,大脑就是加工厂。

不难想象,只有加工厂而没有原料是不能获得产品的4.意识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为物质服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地说(1)意识为认识物质(即认识世界)服务(2)意识为改造物质(即改造世界)服务说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三)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产生并决定意识2.意识产生于,可反映,能动地反作用于,必须依赖于物质说明: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第5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1.运动:一切事物、现象的一切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说明:哲学中的“范畴”含有两两对应的含义,如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辩证法-形而上学2.运动的特点:(1)运动具有多样性(2)运动具有统一性a高级的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的运动形式,低级的运动形式可以逐渐发展为高级的运动形式b各种各样的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3)运动具有永恒性运动的永恒性是由物质的永恒性决定的,它表现在两个方面a质的守恒:一种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能力是永恒的b量的守恒:各种运动运动形式间的转化遵循一定的当量关系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没有无运动的物质(2)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1)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a一事物相对于另一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b事物处于量变的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2)正确认识相对静止的意义a只看到运动,看不到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b只看到静止,看不到运动,就会导致形而上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的现实意义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应该如何看待稳定与发展的辨证关系?(1)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是绝对的。

马基考试要点

马基考试要点

第一章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在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而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 联系的含义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互动。

特点: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理论及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单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性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个情况,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在矛盾群体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只有如实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其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⑴马克思主义哲学,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⑶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理论意义: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三种历史形态:(实物、结构、系统)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物质的定义的意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文明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的物质运动在一定的条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意识的本质、能动作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实质、核心⑴内因、外因⑵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⑶质量互变规律⑸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补充: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内因、外因: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指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转变,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辩证否定观: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的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积极因素。

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相互关系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相互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两者相互关系:①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必须以理性认识为基础。

②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要求。

③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多选】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简】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再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7、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a.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b.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现象和本质有明显的差别。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对稳定的、比较深刻、单纯的。

因而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

(二)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

1、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2、两者是相互蕴涵的,在实际上也是相互包含的。

3、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实践的特点,基本形式实践的特点: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9、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定义及关系)社会形态: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及关系⑵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覆辙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覆辙时,其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及关系: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和维护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获得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打造史。

①根本否认社会历史客观规律;②根本否认人们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马克思的两划分、两个归结思想的基本内涵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1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的作用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个因素。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

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市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责任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属性。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是资料饿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工资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具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特点: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恻然能为他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化为资本的前提。

工资的本质: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13、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定义、作用依据: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定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作用: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为揭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

14、剩余价值、利润、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表现剩余价值的形成: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