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宋代的朱熹。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则更不真实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黑格尔的美学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该观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中国古代则有“文以载道说”。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朝朱熹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2、文以载道说:“文以载道说”是客观精神说在中国的体现。代表人物有南北朝的刘勰和宋朝的朱熹。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刘勰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更加极端,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朱熹的“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

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作为“道”的工具而已。3、主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开山鼻祖康德、处于19世纪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但是康德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尼采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主观意志在这里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则有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和欲望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做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4、妙悟说:妙悟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的主观精神说的代表学说之一。妙悟说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第一次完整明晰地提出来的,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妙悟的对象是“兴趣”,“兴”是形象,“趣”是诗人的精神、趣味和情性。“兴趣”是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形象整体之后的形成的浑然

无迹,而又蕴藏深沉的艺术情味。诗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有“兴趣”,诗有“兴趣”,才能“入神”。妙悟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调动起了主体自身的无意识。另一方面,妙悟打通了横亘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防火墙,消除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妙悟说对中国文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妙悟说道出了艺术的独特本质。艺术不是思想的传声筒,不是载道说教的工具,不是感情的肆意宣泄。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兴趣”,有别于学问理识。艺术活动是一种与理性思辨、逻辑推理不同的直觉的体验活动。5、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主要特点如下: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6、

模仿说: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上基于旧唯物主义的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他首先肯定了现实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同时还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的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他强调,艺术所“模仿”法人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曾经在西方“雄霸了两千余年”。模仿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相当大的成分。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中国古代也认为音乐是有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管子》中讲道: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宫商角徵羽”五声中,“凡听羽,如鸟在树。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等等。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绘制野牛、野猪,

绝不是单纯地为模仿而模仿。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7、再现说:再现说是模仿说深入发展的结果,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代表人物是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更加深刻地社会内涵。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机械唯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他在一个很有名的比喻中,曾经把生活比作金条,把艺术作品当做钞票,以此说明艺术只是生活的替代品。8、形象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要塑造形象。这个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如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表达文艺复兴使其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

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这个形象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即不止要注重形似,更要注重神似;这个形象还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如清代金人瑞在赞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时就曾经说过:“《水浒》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世界上的万事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