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多幕剧。

它成功地表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性格。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周家的一家之主,也是剧中各种悲剧的制造者。

他是一个早年在德国留过学的知识分子,是封建社会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后来成为带有强烈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巨大阴影不仅吞噬了善良的劳动者,而且吞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格、人性和价值。

周朴园身上主要有以下性格特征:一、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

他包修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一次就淹死了2200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扣300块钱。

正如鲁大海所说,周朴园“发的是断子绝孙的财”;他对付矿上的罢工,也采取野蛮的手段,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毫无任何“文明”可言。

周朴园在重见侍萍后,他的怀念顷刻之间便化为敌视和仇恨,他害怕侍萍损害他的利益。

下面不妨用他的带有“好”字的七段台词加以说明:第一“好”:“那更好了。

”这是在稳定了对方情绪之后,没有了各种顾虑,准备“明明白白地谈一谈”;第二“好”:“那双方面都好。

”这是在得知最有嫌疑的知情人鲁贵并不知情之后说的;第三“好”:“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这是最能显示周朴园的阶级本质的一句话,在他看来,金钱不仅可以给他带来地位、身份和享受,而且可以赎买罪恶,以求得心灵的安宁,这正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丑恶灵魂的表现;第四“好”:“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

”随之他提出了辞退鲁贵父女的计划,显得多么果断、多么周密。

第五“好”:“好得很。

”那是在得知侍萍表示在大后天就离开此地后说的,他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第六“好”:“好、好、好。

”表示既不要他偿还感情债,又不要他以金钱抵偿,他的最后威胁可以说已完全解除了,对他来说确实再“好”不过了;第七“好”:“很好。

”周朴园宣布:“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3篇)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3篇)

《雷雨》是我国现代杰出戏剧家曹禺先生的经典作品,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其情节与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导演,著名演员巩俐、周杰伦领衔主演的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雷同,据说该片就是根据《雷雨》改编的。

《雷雨》全文以两个冲突为主线,一个是周家大家长周朴园与妻子蘩漪的冲突,表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矛盾;另一个是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表现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

两条线通过周家与鲁家两个家庭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可尖锐悲剧的戏剧冲突。

《雷雨》的人物关系如下这样的人物关系注定里这里的大部分人要悲剧了。

不过在曹禺先生设计的剧情下,所有的人都悲剧了。

下面是我就三个最有特色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一)周朴园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上升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

事业地点轨迹无锡—哈尔滨—天津步步上升。

精明狡黠、有手腕有“魄力”、残忍冷酷是周朴园性格的主色调。

在处理罢工事件中“大义灭亲”, 我们看到的是在自身利益面前,将亲情放在一边、铁碗残酷的周朴园. 既然我们承认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就应该允许他具备资本家的觉悟与“素质”。

生活在特定的环境,经过那个年代,面对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他理应心有余悸,知道心慈手软意味着什么,保持高度警惕、开除鲁大海符合他的身份。

但是这样一个大义灭亲的封建势力资本家却一直爱着自己的前妻鲁侍萍, 逝去真爱的周朴园不象一般的有钱人,家有三妻四妾,还要到外面寻花问柳,他在肉欲上对自己近乎残酷. 我们能看出周朴园一面行凶,剥削矿工,一面行善,忏悔,这两种行为看似自相矛盾,实则有机统一,周朴园正是“妄图”在这种矛盾的行为中通过后者作为补偿,寻求内心平衡。

、(二)蘩漪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周朴园形象分析

我认为,周朴园的性格具有三重性,即封建性、资本家的本性和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人性”。

1.封建性。

周朴园这一人物生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与和封建阶级有着传统的血肉联系,从他迫于父母之命抛弃侍萍而与一个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可以推断,他生长在一个封建思想相当浓厚的家庭,而在剧中他的封建性表现得最集中的就是他对待繁漪的态度。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

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无非是他在尽一个丈夫的责任,甚至是对繁漪的现代观念貌似合情合理地“改造”。

第一幕“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封建性。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繁漪反复声明“不愿喝这种苦东西”,他不理;繁漪想等一会儿再喝,他不依;硬是逼着周冲劝母亲当面喝下去,又喝令周萍跪着劝母亲,用“夫权”和“孝道”这双重的论理枷锁迫使她就范。

而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繁漪为孩子们做过“服从的榜样”。

因此可见,此时的喝药、治病只不过是表面文章,其内容实质是维护家庭的封建秩序和他本人的家长尊严。

(30年前,周朴园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并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的丫头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从家里赶了出来。

大儿子他留下来了,这就是周府大少爷周萍;二儿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让侍萍抱走了。

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么凄惨。

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侍萍急得没法,只好跳河。

跳河而又不死,连孩子也被救起,这就是后来的鲁大海。

周萍和鲁大海,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由于社会、阶级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再也没有办法相处在一起了。

鲁大海对周朴园,怀着极端强烈的憎恨。

这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阶级的仇恨。

《雷雨》人物鉴赏

《雷雨》人物鉴赏

《雷雨》人物鉴赏1.繁漪的形象繁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繁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1 繁漪性格特征及种种表现繁漪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

聪明、美丽、狂热、人性、渴望自由、追求爱情。

她热情时像一团火;孤独冷酷时又像一柄犀利的刀。

她企图冲破一切桎酷,做一次困兽的斗争,但又深受着种种压制和精神折磨。

她竭力摆脱令人窒息的处境而又屈从于这种处境。

她的行为有时令人不能理解,她的处境又令人同情怜惜。

所以作者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又称她是最“雷雨”的性格。

繁漪久已受压抑的情绪,在周家父子软硬兼施的联合进攻下,不可忍耐的爆发了。

先是追求爱情与比她小六岁的前妻的儿子欢愉异常,以致“客厅闹鬼”;后与四凤争夺情人,施巧计,辞退鲁贵父女,企图夺爱;雨夜不辞辛劳跟踪追击,倒扣窗子迫使周萍在鲁家出丑;回归后又公然吓退周朴园,傲然而立。

四凤周萍欲双飞时,她不顾一切人伦关系,撕破面纱,暴露周家鲁家的一切隐私,而使人触目惊心,致使四凤周冲触电而死,周萍枪下亡。

敲响了标榜为“最完满家庭”的周家的丧钟。

从这个角度讲,繁漪不愧是一位封建家庭出色的叛逆。

2 造成繁漪性格的典型环境典型性格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诞生。

典型环境是通过特定的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出一定历史时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典型性格总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孕育、成长起来的。

所谓“一定的生活条件”就是受时代、阶级制约的具体社会关系。

繁漪的典型性格也只能产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在于周朴园、周萍、四凤等人的矛盾纠葛中加以显现。

剧本《雷雨》以1923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

那时中国已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五四”运动,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但国家政权仍被封建军阀把持着。

封建势力仍统治着中国的社会和家庭,反动势力仍甚嚣尘上。

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2)

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2)

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2)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雷雨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2]《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雷雨》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整个故事在雷雨中开始又在雷雨中结束,注定了是一幕人生大悲剧。

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人物命运极具传奇色彩,情节跌宕起伏,发人深思。

剧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人物,是丰富的、立体化的人物。

是一个专制的封建家长角色,同时又是一个伪善的资本家。

一方面他身上有着明显的阶级烙印,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

在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七情六欲、知冷知暖的人,与所有的正常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愿望和追求,他是一个鲜明而独特的人物。

在《雷雨》中,周朴园所表现出的是善恶交织、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他阴险、狡诈、虚伪,是所有悲剧的始作俑者。

他年轻时曾到德国留过学,也曾追求过西方进步思潮,受到过自由、开放思想观念的熏陶。

但由于周朴园从小就受封建道德礼法的洗礼,所以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周朴园特别维护自身的权威性,要建立一个在他眼中所谓的有秩序的“模范家庭”。

周朴园是一个绝对独裁者,他是伪善的、冷酷并且残酷的。

就是在潜意识里,都始终维护着自己在家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在他眼中,始终认定妻子蘩漪有病,认为蘩漪阴鸷、尖锐、乖戾的个性和反抗精神是不正常的,是一种病。

所以,为了表现出自己对妻子的关心爱护,他逼她喝药,还请“有名的脑病专家”给她看病。

他所做的一切,他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他是宽厚仁慈的,他是一个好丈夫,是出于对妻子的关心。

其实他所追求的是一个纯粹的封建式独裁者的地位,在劝妻子蘩漪吃药的时遭到蘩漪的公然反抗后,他伪善、残酷的一面便显露出来,“冷峻”地劝诫蘩漪应当自重:“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一、曹禺戏剧创作概述曹禺戏剧的四大名著:《雷雨》(1933)、《日出》(1935)、《原野》(1936)、《北京人》(1940)。

二、《雷雨》线索(一)周朴园、蘩漪、鲁侍萍、鲁贵的多角关系;(二)周萍、蘩漪、四凤、周冲的多角关系;(三)周朴园、鲁大海的劳资关系。

三、《雷雨》人物性格分析(一)周朴园1.家庭中专制的家长:(1)对待妻子、对待儿子的权威性;(2)对待儿子的慈爱。

2.残酷剥削工人的资本家:(1)为了利益不惜枪杀工人、收买罢工代表;(2)在德国的时候曾经倾心社会主义。

3.真心怀念鲁侍萍的男人:(1)长久以来一直怀念鲁侍萍,有真心的悔恨;(2)当鲁侍萍真的出现的时候,他又取防范的态度。

(二)蘩漪1.反抗家庭专制:吃药和下楼两件事体现她的反抗和无奈。

2.追求爱情:(1)爱情追求是痛苦生命的自我拯救;(2)拒绝妻子与母亲的角色,追求自我;(3)爱情失败既想委曲求全这又个疯狂报复,但终存善良。

3.在等级秩序和文化教养两方面看不起下等人。

4.外貌上:可爱与可怕两种风格相结合。

形象代表作家的反叛愿望,也包含作家对女性的期待。

(三)周萍1.外貌上体现出他具有理智无法控制热情、欲望的特点。

2.渴望拯救自己,所以真心爱四凤。

3.曾经反叛父权制,但是最终复归于父子伦理。

这个形象代表作家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拯救。

(四)四凤1.青春纯美:具有拯救周萍精神忧郁的功能。

2.敬重、孝顺母亲:导致爱情与母女亲情的冲突。

3.自尊自爱:鄙夷鲁贵的奴才气。

代表作家对女性的形象期待。

(五)鲁侍萍1.外貌上:底层人的质朴自爱与上等人的教养相结合。

2.爱情上:一直深爱周朴园,但是又自尊自爱。

爱恨交织。

3.亲情上:热爱自己的子女。

4.命运感:害怕自己的女儿走自己的路。

这种害怕之中,包含作家对命运的形而上思考,也包含对阶级不平等的批判。

(六)周冲单纯、美好:(1)追求超越等级制度的爱情,尊重对方的人格;(2)否定劳资等级关系,追求公平、正义;(3)期待美(软好七怕的)奴硬家鲁才;庭贵气(关系,追求博爱。

浅析《雷雨》中周冲的人物形象

浅析《雷雨》中周冲的人物形象

浅析《雷雨》中周冲的人物形象[摘要]: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主要反映的是封建家庭中错综复杂的纠葛与冲突。

纵观“《雷雨》研究”,其中对于周冲人物形象的分析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中,然而笔者认为作为剧中人物之一的周冲,虽非主角,但对其人物形象的分析将有助于准确把握该人物性格特点,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雷雨》。

俗话说:“言为心声”亦即是说语言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人性格的外化。

因此,本文将结合周冲的言语来对其形象进行浅析。

[关键词]:雷雨形象悲剧四幕剧《雷雨》作为曹禺的成名作,是一部通过血缘伦常纠葛与性爱冲突,探索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的家庭悲剧。

剧中年轻的周冲这个人物,虽然不是主角,但却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与憧憬,以及对新世界的向往与对丑恶现实的憎恶。

该人物形象多样化,并且具有其陪衬的重要价值,接下来笔者将进行具体的分析:一、《雷雨》四幕话剧《雷雨》(发表于1934年)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同时也是其成名之作。

该剧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以20世纪20年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以血缘连接起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反映了该资本家家庭的腐朽、糜烂生活,揭露出资产阶级自私、残忍的真本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严格遵循“三一律”原则创作。

描写了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怨纠葛。

该剧集中于一天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每一句台词下面潜伏着这个家庭必将到来的悲剧,该剧中的喜剧冲突深入剧中人心灵而且紧张激荡,悲剧人物陷入深深的感情折磨之中而难以挣得出路,事件纷繁复杂而结构严整细密,凝练的戏剧语言透露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犹如夏日雷雨降临前,沉闷压抑而内心里蒸腾着汹涌激荡的风暴,又如地下熔岩即将爆发而表面平静内心紧张。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的蘩漪人物形象分析《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话剧。

该剧主要描述了清末老宅里一家人的生活和婚姻风波,其中蘩漪作为女主角之一,在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篇论文旨在从外貌、性格、爱情经历三个方面对蘩漪这一形象进行细致分析。

一、外貌在剧中,蘩漪被形容为“一个姑娘,面上有些凝重,却有几分矜持。

她穿着一件简单的短衫和蓝布裙子,头上系着一条大红的十字巾,双脚踏着草鞋。

”可以看出,她的穿着相对简朴,但却不失大气。

她不是青年美女,身材不是特别窈窕,但是她那份凝重和矜持却正是她的独特之处,这也是其他女人所不具备的。

二、性格蘩漪与其姊小妹性格迥异,她刚毅、坚定,不喜欢委曲求全,生性独立。

她一向看不惯父亲的劣迹,常常抨击他,争辩其得失是非,对周遭的事物朗直而吸引。

她认为人应该活得坦荡,有自己的信仰和道德规范,并执着追求。

她是一个充满控制欲望的人,但她不喜欢妥协,并为此毁了自己的感情。

三、爱情经历蘩漪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她与张学良之间的爱情最终以分手告终。

蘩漪爱上的张学良是被革命、社会变迁所浸染的一个年轻人,他被蘩漪充满正义感的言行所吸引。

但是,张学良一向生活在特权阶层,他把日子过得很潇洒,对蘩漪很好却对父亲劣迹多端的婉言相劝,却让蘩漪非常失望。

蘩漪深受其感慨,深刻地感觉到了阶级和观念的巨大鸿沟,随即离开了张学良。

综上所述,蘩漪是《雷雨》中的一个典型女性角色。

她头脑聪明,勤奋努力,态度坚定,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意志坚定,始终不会妥协。

她的故事充满悲剧色彩,她的失恋让她彻底认识到了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这让她对生命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她不是那个温柔妩媚的女孩,但却因为她的偏执和坚定而使她更为卓越。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雷雨》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或许有人多人嫌弃他,鄙夷他,甚至厌恶他。

但其实我更想说,周朴园没有错,错的不是他,而是整个社会。

首先,我们先来看整部作品中,最明显,最激烈的矛盾——周朴园与侍萍。

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一直有着争议,一直在质疑到底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不是真的?但在这里我要明确的表明,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千真万确,甚至有一点感人,甚至这个周朴园还有点可怜。

周朴园基本上不是一个太胡闹的人;侍萍知书达礼,聪明伶俐,年轻漂亮,贤惠体贴;周朴园并不是以自己地主的身份,欺压侍萍,拐骗侍萍,而是对她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情窦初开的年纪,一位少爷与一位仆人的爱情,或许没有那么甜蜜,但却至少是纯真的,是没有任何心机的。

是否是周朴园主动抛弃了侍萍?这个问题我表示质疑,我认为,周朴园主动抛弃了侍萍的可能性近乎为0。

排除周朴园自身的性格所致,何况侍萍还为他生过两个孩子。

所以我认为周朴园与侍萍的悲剧,错不在周朴园,而是这个封建社会。

是这个封建社会,拆散了这对本应幸福的情侣,造成了这个人间悲剧。

第一幕中繁漪曾对周冲说:“你父亲回来了,你少说你哥哥的母亲,免得你父亲又扳起脸,叫一家子不高兴”,这可以看出周朴园对侍萍的往事有着十分敏感,不能忍受别人去触碰侍萍在他心里幻美的影子,但自己却安于在日夜里死守那份原貌,独自回味、痴想!这时候,如果说周朴园是虚伪的,那他完全可以不必再提起鲁侍萍这个人了,特别是他搬家了之后,更是无人知晓这事,如果单纯说他虚伪冷酷的话,那他就没必要再去回味过往了。

所以应该说周朴园对侍萍的忏悔是有真实情感在里面的。

但周萍与他的父亲相比,却又是另一幅画面。

乍一看,周萍跟他的父亲一样,与家中的仆人在一起,但却受到重重阻扰,但如果细细品味的话,你会发现,周萍才是真正的玩弄。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第二课时一、课文解析:1、课文前面的“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提示: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舞台气氛,烘托了悲剧色彩,同时暗示一场雷雨即将来临。

本文的舞台说明的作用还有:1)周家客厅的布景设计:既看出是个阔绰豪华的资本家家庭,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一个立柜和上面触目的大照片,既透露出故事发生的根由,又为剧情发展提供了条件。

这旧家俱、这照片,在剧情发展的几个关键处都发挥了作用。

2)人物的服装:鲁侍萍上场,她的“衣服朴素,洁净”“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衣着反映她的性格,白毛巾裹头是劳动妇女的习惯,又反映她的身分。

3)人物动作:(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走向大门”,这是人物动作的说明,“很自然地”暗示她曾在这屋里生活过,有关窗的习惯。

“慢慢地”暗示她心情痛苦,有矛盾。

她的动作,自然地使周朴园回想起三十年前的梅姑娘,推动剧情发展。

4)表情:(周朴园)“汗涔涔地”显出一副狼狈相;(周朴园)“惊愕”表现出他极度的恐惧和不安。

5)人物的上下场: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鲁大海上场,舞台说明是“外面争吵声,大海的声音:‘让开,我要进去。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个说明暗示了鲁大海作为一个工人代表的坚定、勇敢的性格,而安排他在周朴园与鲁侍萍对话之后登场,便使戏剧冲突进一步发展,引向高潮。

大海的下场是在冲突达到高潮后,鲁侍萍哭起来说:“大海,我们走吧!”的时候,被仆人们拥下的。

2、读下面几句话,回答问题。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鲁侍萍:哦。

(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看她关好窗户了,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

这段动作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提示:为了推动情节发展。

鲁侍萍被赶出周家已三十多年了,从面貌上看,周朴园已认不出来了,但她熟练的动作和变化较慢的背影,却使周朴园觉得似曾相识,所以引起他的追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曹禺《雷雨》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曹禺《雷雨》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曹禺《雷雨》中主要人物形象评析引言曹禺《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戏剧史上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力作。

作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完美统一的话剧作品,《雷雨》的成就无疑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成功最重要的则是人物形象塑造,正如著名评论家周扬所说:“《雷雨》最成功的一面是人物。

”[1]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精心设置、着意刻画的人物以及其思想性格的对立和冲突,构成了《雷雨》丰富奇异的戏剧情节和复杂激烈的矛盾冲突,并最终演绎出一场惊心动魄的悲剧,从而揭示出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斗争,预示了一个阶级和时代的没落。

一、周朴园钱谷融说:“人是生活的主人,是社会现实的主人。

抓住了人,也就抓住了生活,抓住了现实。

”[2]曹禺正是通过对人物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来展现深刻的社会主题,塑造了周朴园这样一个丰富的,立体化的人物。

(一)社会特性的体现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发展,他较早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文明。

他曾到德国留学,甚至呼吸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

无论从留学的经历,还是后来的经济地位。

他都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资产阶级式的人物。

但是,他却转化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

当物质利益受到侵害时,他的最终目的是想维护个人的社会地位,为了物质利益的目的而显出残暴的一面。

当这种冲突和危机缓和时,其剥削阶级罪恶的一面也自然随之消失,显得宽容。

周朴园受过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不再像封建地主阶级那样霸占土地,剥削农民为发家之本,而是以开矿厂,雇用产业工人,实行新型的经营方式,成为了上流社会的阶层成员。

剧本中暗示了周朴园的矿厂出现危机,工人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等闹到了家门口,周朴园正在忙着会见客人,处理事务。

这种潜在的危机因鲁大海的血性,使我们看到了周朴园的阴险、狡诈。

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他的念头,硬是把鲁大海开除了,阶级对立性表现出来了。

周朴园(打量鲁大海)你叫什么名字?鲁大海你不要同我摆架子,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谁么?周朴园我只知道你是罢工得最凶的工人。

《雷雨》 周朴园形象分析

《雷雨》 周朴园形象分析

“无情”却也“有情”——核心悲剧人物周朴园形象分析曹禺先生在《雷雨》的序言中写到:“我是贫穷的主人,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诚然,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我们会为被周朴园抛弃的一生坎坷的侍萍而怀有悲悯之情;为美好甚至有点神性的、无辜而死的周冲悲悯;为周萍与繁漪、四凤的乱伦之情而悲悯。

但对于作为整个悲剧的制造者——周朴园,我们习以为常将他看成是被打入地狱的“魔鬼”,认为他是令人深恶痛绝的“残忍、虚伪、卑劣”的伪君子。

而事实上,这位无情的封建暴君、资本家,也是一位有情的家庭守卫者、痴情人,既是整个悲剧的制造者,更是这整个悲剧最核心的承受者。

周朴园自幼受到传统封建文化的教育,后来留学德国,接受西方教育。

回国后发展工商业,身上带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双重性质。

作为一名学习过西方文化的资产阶级,他能够不顾门第差异,与自家的女仆相爱,并且生下两个儿子,可见周朴园年轻时是一个敢于反抗黑暗社会的心有斗志、胸有激情的有志之士,但骨子里终究还是一个封建思想很重的人。

面对来自家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选择低下头颅,选择顺从这个社会的规则。

大年三十眼睁睁看着家人将侍萍赶走,转而选择娶一个与他门当户对的小姐,最终成为封建传统文化的拥护者,成为了年轻时最厌恶的模样。

可为何原本一个反抗黑暗社会的有志之士,转眼就成了封建文化的拥护者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周朴园受家庭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逼迫,不然侍萍就不会说是“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走”,而应该是“你”。

但更大的原因是人性的缺陷。

繁漪对周萍说过这样两句话“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哼,都是些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从中显然能感受到周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同样周朴园这个看似专横的人,他的内心深处其实被深深的懦弱感充斥着。

也正是因为他的懦弱,他才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的逼迫;也正是因为懦弱,才导致了三十年后的重大悲剧,成为了人们眼中无情、固执、专制的人。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 ppt课件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 ppt课件

1、两个“哦”字,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此时 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鲁侍萍在叙述往事的时候, 周朴园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痛苦、愧疚
2、为什么他心里会感到痛苦呢?
为他自己给鲁造成的伤害
“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此时周为什么会 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
(1)天气郁热 (2)周的内心
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 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 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 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 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有多深。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 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 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 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 性。
——曹禺
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课文节选部分, 即周与鲁的情感冲突这部分内容展开探讨, 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断加以 琢磨品味,初步领略了《雷雨》的语言魅 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高超 技巧。
1、当周认出鲁后,他的态度为何突然发生那 么大的改变呢?
①他担心鲁来敲诈
②周惟恐自己的财产、名誉受到威胁
2、他为什么要“望”相片,又“望侍萍”,又为什 么停顿“半晌”未说话?
当周认出侍萍后,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相差之大 使他惊讶。他感到有些失望,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 的幻像破灭了。经过“半晌”的思想斗争,理智占了 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 开始质问鲁到这儿来的目的、企图。
品味了上面这几个语言片断之后,你们觉 得,眼前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个有温情的周朴园 一个有良知的周朴园
情境三——半响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雷雨》中繁漪形象分析

繁漪的形象从古至今,对女人特性的定义始终烙上男权制的印痕:她乖张,世故,小心眼,头发长,见识短,对事物缺乏判断力,自私,虚荣,贪慕名利,追逐物质享受,虚伪做作,爱撒谎……所有这一切或许都有真实的成份。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这些女人的所谓“特性”没有一样是先天赋予女性的本能特质,而是由她的处境制约塑造出来的,与她所处的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因素有关联。

在曹禺作品里的就有这样一个典型人物-―繁漪。

繁漪一出场的形象就不怎么讨人喜欢:“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

”“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可怕。

”“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他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像恶狗狺狺地,不,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

”她的阴鸷、可怕、力量,以及爱的方式都让男人不敢欣赏。

她逼迫周萍爱她的方式,也令男人退避三舍。

她的形象成为了恶魔的代表。

她间接造成三个年轻人惨死的悲剧,最后她也被吓得成为真正的疯妇。

男性的批评家很不喜欢这个人物。

有学者严厉地指出:“作者说繁漪这个人复杂而深邃,我们却觉得她简单又浅显”,“我们却不觉得繁漪可爱,相反倒觉得她有些可怕,不敢恭维”。

这位学者不喜欢繁漪的原因主要是,他认为繁漪比周萍年纪大,应该由她来承担勾引的罪名。

繁漪为了达到继续拥有周萍的感情,阻止周萍与四凤的感情发展的目的,私下叫来侍萍,而为雷雨之夜,揭开周家秘密,造成三个年轻人死亡埋下隐患。

她还在雷雨之夜,将与四凤幽会的周萍堵在四凤的卧室里,以期被鲁大海和侍萍发现。

甚至她利用儿子周冲的感情来牵制四凤与周萍离去。

他认为,这一切行为都表明繁漪是“诡计多端”的。

“她的报复是没有充分根据的”,“她是极端的自我中心,唯我主义”,“如果说爱本身就包含着某些自我牺牲和承受,和对于自己的约束,繁漪是丝毫也没有这些品质的。

”,他对曹禺对繁漪的态度全然不理解:“繁漪的变态,她自己要负很大的责任。

雷雨中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人物形象分析周朴园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的阴险、狡诈、虚伪的一面。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侧面补充和丰富着他作为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周朴园与前妻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出他伪善的本质,年轻时他曾诱骗了侍萍,当他以为侍萍已经投河自尽后,为了安慰自己的良心,纪念自己一生中仅有的一次真爱,他精心保存和回忆着和侍萍的过去种种。

但当他日思暮想的侍萍以女佣母亲的身份出现在他面前,考虑到可能会触及自身名誉,他竟马上翻脸。

尽显人性的虚伪冷酷。

周朴园是一位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在家中,他的话就是法律,为了贯彻自己的意志,他不惜牺牲任何人的幸福。

他与蘩漪的关系,表面上是一种夫妻关系,实际上却完全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蘩漪做的,只是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服从的榜样”。

在“第一幕”他强迫蘩漪喝药的一场戏中,蘩漪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先是让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去劝,看着周冲含泪的眼睛,蘩漪只好退而求其次,请求留到晚上再喝。

可他仍不肯让步,又命令大儿子周萍去劝,并且要跪劝,直逼着蘩漪认输他方才罢手。

可见,在他的眼中,根本没有蘩漪独立的人格和起码的尊严,他关心的也不是妻子的健康,而只是自己的意志是否得到完整的贯彻执行。

周朴园是《雷雨》的主人公,是剧中各种悲剧的根源。

易卜生戏剧中的"社会悲剧"的影响,在周朴园形象的塑造上得到很好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曹禺并没有把周朴园作为一个阶级的典型,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的。

他对蘩漪的冷酷,是因为他始终无法得到她的爱;同时又不满她骄横独断的心性;他与鲁大海的冲突,则是当时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的真实写照;而对侍萍的翻脸,则是因为他不敢正视昔日旧爱重新嫁人生子的现实,更是恐慌侍萍的到来造成自身利益和名誉的损伤。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人物形象分析在《雷雨》中,上场的人物共有八位:周朴园、蘩漪、侍萍、周萍、四凤、周冲、鲁大海、鲁贵。

我们就《雷雨》中两个“最有戏又最有争议”的人物:周朴园与蘩漪,看看曹禺是怎样根据生活本身复杂性来塑造人物的。

1.周朴园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1)作家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以及感情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认为,周朴园从一开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纨裤子弟,他与侍萍的关系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本质,他的行为也就是“始乱终弃”的典型,先诱骗了侍萍,后又为了与门当户对的小姐结婚而抛弃了她,只是当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杀后才为了自己的良心而产生了忏悔之情。

但现在一般认为,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他嘲讽他的儿子周冲的话能够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你知道社会是什么?你读过几本关于社会经济的书?我记得我在德国念书的时候,对于这方面,我自命比你这种半瓶醋的社会思潮要彻底的多!”他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据情节,当年周朴园曾与侍萍公开同居三年,生育了两个儿子,他始乱终弃在封建大家庭里无疑也是离经叛道的。

只是同《家》中的觉新等许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样,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因此,他对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说是一种虚伪的表现。

年轻时代的周朴园也曾追求过新潮,他身上并不乏现代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

他本可以成为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代新人,可惜最终他没有跨出那一道门槛,抛弃侍萍又回到了本阶级的阵营,与传统的封建力量达成了和解。

这其中当然不能排斥周朴园个人品质和性格方面的原因。

《雷雨》中四凤的人物形象简析

《雷雨》中四凤的人物形象简析

《雷雨》中四凤的人物形象简析
四凤是《雷雨》中极具特色的一个角色。

她以她充满激情的热情,友
善的性格,精力旺盛的活力,使人对她深信不疑。

四凤的性格活泼开朗,自信洒脱。

她的热情奔放,但又不失庄重;她
的话语令人感到温柔可亲,但又有足够的决断和实际。

比如,她在面对祖
母的一再反复时,决断的表明自己的想法,但也及时回报祖母的恩情;她
在经历了自己的日子里受到的成长,始终保持着对自己未来,对社会进步
的信心、希望和追求。

四凤的性格活泼可爱,令人喜爱,而且坚强勇敢、追求公平正义。


在经历了一番艰辛之后,勇敢地把自己从堕落中拯救出来,坚定地追求自
己的理想,不畏强欺、帮助他人、保护弱者,可谓是一个勇敢、负责任的
女性。

四凤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人物形象,她的热情、活泼、坚强、积极主动,进取不懈,精神面貌和道德操守均令人敬仰。

在这个时代,四凤的形象象
征着一个勇敢、自信、乐观向上的新女性形象。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雷雨》 (2)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雷雨》 (2)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雷雨》摘要:对曹禺先生的著名作品《雷雨》运用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构造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理论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周萍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及命运历程,探索其内心存在的“潜意识”。

关键词:《雷雨》人物精神分析《雷雨》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最著名作品之一。

它是由曹禺所创,作者在《雷雨》中塑造人物形象时成功的运用了精神分析学,同时也揭示出了俄狄浦斯情结对主要戏剧人物命运历程的支配和操控作用。

作者曾经说过,他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是怀着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完成对剧中人物刻画的。

的确如此,在《雷雨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都是悲剧。

”一苦难的个体--周萍的悲剧命运周萍在小时候就被送到乡下;选择的两次性爱对象;而的真实情况后开枪自杀。

这就是作者为周萍所塑造的命运。

周萍就像瞎眼的俄狄浦斯一样,是一个苦难的个体。

与蘩漪: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祟在精神分析中,俄底浦斯情结通常是指的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是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也被称作“恋母情节”。

荣格是佛洛依德的学生,他曾经在对恋母情结进行分析时认为:“恋母情结的形成,极大可能是因为人在早年的创伤性经验所引起的,如果子女被粗暴的与母亲分开,这就可能导致恋母情结的产生,从心理上当作失去母亲的补偿,而这种情结是具有持久性的”。

佛洛依德在分析恋母情结特征时就曾指出:男孩选择母亲当作爱的对象,此时会为了占有,自然的就把父亲看成了情敌而决意要排除的对象,因此,一个具有恋母情结的人,他对母亲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恨是交织在一起的。

由此来看,周萍是受到了狄浦斯情结的影响而选择去和蘩漪发生情爱关系。

周萍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并且被父亲送走,周萍对母亲的本能欲望也就是俄狄浦斯情结在小时候无法得到正常的疏泄与化解。

在周萍的潜在意识中出现恋母仇父的情结时,他就会出自本能的去寻找,寻找一种类似母爱之爱,此时后母的不幸与他产生了共鸣。

当繁漪给了他关怀和温存、对他诉说自己的苦闷时,周萍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2篇)[1]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2篇)[1]

关于《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2篇)周朴园,这位《雷雨》中的主人公,当他刚上场,出现在观众眼前时,谁会把他和“伪善”联系起来呢,你看:他约莫有五六十上下,鬓发已经斑白,戴着椭圆形的金边眼镜,一对沉鸷的眼在底下闪烁着。

像一切起家立业的人物,他的威严在儿孙面前格外显得峻厉。

……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伛偻,腮肉松弛地垂下来。

眼眶下陷,眸子却闪闪地放着光彩。

他的脸带着多年的世故和劳碌,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上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

年轻时一切的冒失狂妄,已经为脸上的皱纹深深遮盖着,再也寻不出一点痕迹。

只有他半白的头发还保持昔日的丰采,很润泽地分梳到后面。

在阳光底下,他的脸呈银白色,一般人说这就是贵人的特征,所以他才有这样大的矿产。

好一位正人君子!殊不知被所谓严父风度、贵人特征包裹着的,是一个伪善者的灵魂。

但周朴园要“遮丑”,这是他在整场戏中的贯穿性动作。

无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暴露了自家的“阴私”和丑行。

周朴园镇压了矿工罢工,戏弄并开除了工人代表鲁大海,却没有料到鲁大海激愤之下,会把他罪恶的发家史公之于众。

原来,周朴园并不是靠艰苦奋斗和正当经营建立了产业,而是发的“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从前在哈尔滨包修工桥,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200个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

仅这一例足见周朴园飞黄腾达的基础是丧尽天良。

18年前他娶了繁漪为妻,但后来并不爱她。

繁漪要求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现代美德,与他奉行的封建伦理格格不入;他不仅不理解,反而视她为神经不正常,是“疯子”。

他不能允许周家有这种叛逆,要“教化”她。

看起来,他似乎是竭尽忠诚地为妻子治病,请德国的克大夫看病啦,劝她喝药,督促她休息等等。

但这种关心爱护的真正意义,是对繁漪的潜在仇恨和貌似合情合理合法的虐待!第一幕中“喝药”这场戏很典型地反映了他的这种伪善。

当他得知繁漪竟敢违反平日的规矩把药倒掉了时,便不露声色地叫四凤把剩下的药再拿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 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 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 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 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 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1、两个“哦”字,我们可以感觉得出来,他此时 的内心却并不平静。当鲁侍萍在叙述往事的时候, 周朴园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痛苦、愧疚
2、为什么他心里会感到痛苦呢?
为他自己给鲁造成的伤害
“汗涔涔”,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此时周为什么会
冒汗,而且是“汗涔涔”呢?
(1)天气郁热 (2)周的内心 周并未认出鲁侍萍,站在眼前的,只不过
——曹禺
今天这堂课,我们围绕课文节选部分, 即周与鲁的情感冲突这部分内容展开探讨, 主要是选取文中几个具体的语言片断加以 琢磨品味,初步领略了《雷雨》的语言魅 力以及曹禺先生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高超
技巧。
请大家运用今天的方法,从语言的 品味入手,细细地加以咀嚼体味,分析 鲁侍萍及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一个雷雨之夜,三个年 轻人踏上了不归路,两个女 人变成了疯子,傻子,这都 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剧中
的主角
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习目标:
品味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感受周朴园的形象。
情境一 ——洋火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 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 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 (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1、周开支票的动机是什么?
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 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 来”,免除后患。(自私、冷酷) ②为自己。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 意,求得内心的安宁。 (有良知)
③为侍萍。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 保障。(有温情)
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 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 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 交织在一起。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 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 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 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 性。
过去的侍萍:
重情感,奴性强,天真无知—— 善良软弱,听天由命 现在的侍萍: 控诉罪行,憎恨虚伪,蔑视金 钱——清醒,自尊,坚强
他义正辞严地拆穿周朴园软硬兼施镇压工人的 罢工的阴谋,揭露他制造事故淹死两千三百个 小工以发横财的罪恶。他坚定、勇敢、无私、 求实。他对资本家有着清醒、透彻的认识,资 本家的威胁、讹诈、利诱等卑鄙手段在他面前
无所施其计。他义无反顾地在反抗斗争的道路
上走下去。( 反抗精神、坚强不屈的性格)斗
争中显出经验的不足、鲁莽等弱点。
是一个下人的母亲,可是,即使是一个“局外
人”的客观的讲述,也会让周产生如此强烈的
情绪反应,感受到如此强烈的痛苦;我们可以
想见,他内心的愧疚与痛苦感有多深。
品味了上面这几个语言片断之后,你们觉 得,眼前的周朴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个有温情的周朴园 一个有良知的周朴园
情境三——半响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响。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此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又是怎样的一 个人呢? 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只考 虑金钱、地位、物质利益,而把感情抛
在一边。他原先的温情,良知,顷刻间
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自私、冷
酷。
情境四 ——支票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 吧! 鲁侍萍:什么? 周朴园:留着你养老。 鲁侍萍:(苦笑)哼,你还以为我是故意来敲诈你, 才来的么? 周朴园:也好,我们暂且不提这一层。那么,我先说 我的意思。你听着,鲁贵我现在要辞退的,四凤也要 回家。不过——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1、当周认出鲁后,他的态度为何突然发生那 么大的改变呢?
①他担心鲁来敲诈 ②周惟恐自己的财产、名誉受到威胁 2、他为什么要“望”相片,又“望侍萍”,又为什 么停顿“半晌”未说话? 当周认出侍萍后,苍老的鲁与年轻的梅相差之大 使他惊讶。他感到有些失望,心中美好的理想的女子 的幻像破灭了。经过“半晌”的思想斗争,理智占了 上风,物质利益成为第一考虑,所以,他忽然严厉地 开始质问鲁到这儿来的目的、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