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市级优质课说课稿
精编高中地理《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自我评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同伴评价:组织同伴互评,让学生互相借鉴、学习,提高评价能力。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有效的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认知水平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习习惯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依赖心理,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迁移的分类、影响因素等深入知识掌握不足。此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就学习兴趣而言,学生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较为关注,对人口迁移这一话题具有一定的兴趣。
-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2.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需要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
-我国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涉及政策理解、实地调查等多方面内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二、学情分析导
1.2人口迁移说课稿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额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1册,主要讲述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的地理课程体系中,人口迁移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人口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本节课首先介绍了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我国的人口迁移现状及政策。
人口迁移说课稿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武冈二中匡远耀《1.3人口迁移》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教科书,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同学使用。
本节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高中地理必修2》是讲述关于人文地理的地理知识。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该册书的开篇第三节,是初中阶段《人口与人种》知识的延续和深入,本章是从自然到人文地理的过渡,系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节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树立全球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难点:1、人口的推拉理论。
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最后对教材的处理,基本上按教材的编排顺序,一是利用活动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二就是利用调查探究和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来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二、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人口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对人口迁移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知之甚少,平时对身边的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人口的迁移》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人口的迁移》是人口机械增长的表现,是引起人口增长的另一种原因。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培养和情感培养目标,教学中通过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不同时期的四个人口迁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学会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并通过讨论分析得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故教学重点在案例分析,难点在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课标分析课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1.运用比较法,对比二战前后人口迁移方向、迁移路线、迁移原因等方面的差异。
2.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其他案例对人口迁移的原因进行探究。
4.举行小型辩论会,加深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理解。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内人口迁移具有的不同特点。
3.联系当地及古今中外人口迁移的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
3.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四、说学情在讲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时会涉及历史知识,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本课的学习要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法。
学习时我会将相关资料准备好,让学生分析。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

人口迁移说课稿(1篇)人口迁移说课稿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__了这次比赛,在过去的三个月内让我学会了很多,让我对学生、课本、课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我看来一节好课的准备就像是农夫辛勤耕耘。
在劳作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收获的喜悦同时得到提升。
现在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我耕耘历程。
在《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这节课准备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选教材——备教材——备教学方法——进行公开课——教学反思五个环节。
在教材的选择上基于以下考虑:(1)从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的整合角度考虑,在传统的教学中人口迁移是通过课本文字,插图这些静态的资源来反映人口迁移的动态过程。
无法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上的体验。
学习兴趣不高。
而信息技术中动态的画面、视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突破这些限制,辅助教学。
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2)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本次信息技术大赛有生上课环节开始之前,学生知识水平是不可预知的,所以我在选课时尽量避免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
偏重于选择与社会联系比较紧密,同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人口迁移。
(3)从自身的优势考虑,这一课最大的困难莫过于__事件、历史材料、地理知识的相互交织。
而这恰恰变成了我的优势。
因为我们学校史地教研组是一个整体,与__教研组办公室也只有一墙之隔。
所以与别的学校老师相比,我可以很方便的从历史、__老师那里得到很多帮助,更好的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整合。
正是基于以上三点考虑,我对这节课的选择可谓“底气十足”为耕耘找到了最合适的土壤。
有了底气,更需要精心的准备。
在备课阶段,我重点分析了教材地位和作用,重难点和学生状况。
一、说教材分析与处理(一)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特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前一节人口增长的发展与深入。
人口迁移说课稿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的迁移【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与人口流动的区分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教学过程】过渡:接下来进入本节说课最重要的部分说教学过程,我将从四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播放电视剧山海情片花,提问剧中主人公离开西海固去到闽宁镇这种移民搬迁叫什么?主人公为什么要搬迁?设计意图:这样的视频和图片导入,活泼,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
环节二讲授新课我将本节新课分为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三部分。
一、人口迁移西海固移民的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地理位置,明确迁居的时间。
补充人口流动概念: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口迁移?设计意图:人口迁移的概念知识点比较简单,因此引导学生上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时间必须在一年以上和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区界限。
(2)下列案例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属于人口流动?1. 西海固移民搬迁2. 剧中福建来的教授来当地出差一个月教当地人种蘑菇3. 当地农民农闲季节到城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
4. 剧中学生在本镇读小学5. 剧中配角到沿海工作定居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在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基础上,通过展示人口流动的概念,创设不同案例情景,引导学生辨析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展示西海固与闽宁镇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概况,请学生阅读课本P9-1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代表回答下列问题:2.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组织西海固人搬迁到闽宁镇?3.从人文因素的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组织西海固人搬迁到闽宁镇?4.除了之外,世界上还有哪些人文因素影响人口迁移,试着举例说明?如印巴分治,俄乌战争等。
人口迁移说课稿[1]
![人口迁移说课稿[1]](https://img.taocdn.com/s3/m/79230d4af01dc281e43af013.png)
《人口的迁移》说课稿沿河官舟中学:田志刚一、说设计理念教学理论及依据:国家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法、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
要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实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学情分析:结合我校是乡镇中学以及学生基础差的实际,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实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的迁移》是中图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的二节,《人口的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综合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利用地图,运用比较法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人口迁移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2)、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五、说教学时间本节《人口的迁移》知识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2—3课时才能完成。
所以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讲授人口的空间形式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相关内容。
人口迁移说课稿最终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中图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②探讨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归纳总结出人口迁移的正负影响(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例对比,明确知道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区别②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③通过合作探究法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人口迁移学习中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②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③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是学生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说学情(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2023年《人口的迁移》说课稿

2023年《人口的迁移》说课稿2023年《人口的迁移》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口的迁移。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严格按照启发式原则展开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材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从实例中认识人口迁移及其划分。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
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
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以及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说学情“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说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从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2、利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范围、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点。
高中地理 1.3《人口迁移-说课稿》教案5 湘教版必修2

第三节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那么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
人口迁移说课稿

《人口迁移》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的第三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增长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分析教材中案例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2、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说教法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我校新授课的“探究体验式四步教学法”,即激趣定向——自学探究——交流互动——归纳提升,各项活动的安排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在课堂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自主学习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本节的主要内容,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
3、活动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学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可以让学生例举身边存在的有关人口迁移的现象。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第1 课时。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三微”即课前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中录制微课解决问题,课后录制微课巩固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并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能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 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 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人口迁移说课稿人教版

人口迁移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人口迁移》,这是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人口迁移》这一课位于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第八章“人口与城市”,第二节“人口迁移”。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特点以及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掌握人口迁移对个人、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城市化进程和区域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特点,了解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人口迁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及其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多维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人口迁移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案例,结合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你们是否有亲戚或朋友迁移到其他城市工作或生活?”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话题的兴趣。
2.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原因,并结合图表进行说明。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口迁移案例,如中国的“春运”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一个地方。
这种迁移不仅影响地球上人口的分布状况,面且对文化传播和资源利用也起者重要作用。
我们处在一个人口迁移日益频繁的时代。
人口迁移是人在空间位置的移动,它是人类社会固有的社会现象,客观上促进了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人口迁移是影响人口变动的变量,对于人口分布、人口密度有重要影响。
有关人口迁移的研究是对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人口迁移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让学生在比较熟悉的春运情境中开始本节的学习。
讲述回答了人口迁移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本节共有三个标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总体编排思路是“迁移概念——迁移原因——迁移特点",即从核心概念出发,分析迁移背后的主要原因,再解释不同类型迁移的时空特点和现实情况,以突出人文地理中的“理"及其运用。
教材中合理布局案例、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中去。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运用实例或资料,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明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人地带来。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说课精品课件

新课讲授
➢环节3:回归课本。整合课本又不能脱离课本,对于 之前课堂没有讲到知识,再通过阅读课本后进一步补 充和完整。同样由学生来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知识还要以课 本为本,基础知识扎实之后才能进一步学习。
学以致用:挑选几题易错题 ,让学生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知识,完善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时间段事件的展示后,让学生 在导学案上完成材料上体现的人口迁移的类型和人 口迁移的原因。然后在由教师补充完整人口迁移的 概念,注意区分人口移动。
新课讲授
➢环节2:从个人向整体的知识的迁移,探讨世界和我 国人口迁移的状况。分2个小组,一个讨论世界迁移状 况,一个谈论我国人口迁移状况。 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有哪些相似 之处和不同之处。 分别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小组写下自己的观点,并进 行讨论分析。
七、说亮点
努力尝试一条主线,希望可以给学生带来一节 有文学色彩的地理课,希望学生总结归纳知识 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请批评指正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觉得好奇,这是谁?跟 这一节课有什么关系?引学生如课堂,引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讲授 ➢环节1:展示各个时间段的重要的事件 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 1912年去苏州求学 1915年嫁到浙江徐家 1918年前往美国读书 1926年返回中国后开办服装公司 1949年解放前夕移民香港
(一)知识与技能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 a 人口迁移的因素 b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c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法的学习,能够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和交流,发展 与人沟通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第1 课时。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三微”即课前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中录制微课解决问题,课后录制微课巩固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并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能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地理《⼈⼝迁移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迁移教学设计⼀、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迁移对⼈⼝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3)调查和运⽤本地⼈⼝资料探究本地⼈⼝迁移的特点。
2. 过程与⽅法(1)通过图⽰理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的判读能⼒。
(2)通过剖析⼈⼝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和拉⼒作⽤,帮助学⽣进⼀步理解各因素对⼈⼝迁移的影响,使学⽣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迁移的学习,使学⽣能够结合⽣活实际,解释⽣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活。
(2)激发学⽣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重点难点1. 重点:⼈⼝迁移的概念,引起⼈⼝迁移的因素2. 难点:引起⼈⼝迁移的因素三、教学策略及⼿段主要通过谈话法、案例分析法、⾃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进⾏教学四、教学准备⾃制PPT、活动表格(见附件)五、教学过程[导⼊]播放容中尔甲的歌曲《迁徙》导⼊本节复习内容--- ⼈⼝迁移[板书] ⼀、⼈⼝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展⽰知识点⼈⼝迁移和⼈⼝流动的区别【⽅法指导】⼈⼝迁移三个条件:①变更居住地②持续⼀段时间③跨越⼀定的⾏政界线【学以致⽤】据报道,新疆每年6 ⽉到8 ⽉初需要⼤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8 ⽉底到11 ⽉初⼜需要⼤量采摘棉花的民⼯。
新疆每年对季节⼯的需求在50 万⼈左右,季节⼯中,河南⼈最多,每年有15 万~20 万⼈前往新疆打短⼯,其次是⽢肃和四川民⼯,但缺⼝仍很⼤。
每当这⼏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到全国各地招⼯。
据此完成1.材料中提到的民⼯流动A.属于国内⼈⼝迁移B.属于⼈⼝流动C.属于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D.属于由农村到农村的⼈⼝迁移⼆、引起⼈⼝迁移的因素(⼀)⼈⼝迁移理论——推拉理论推⼒:原定居地排斥⼈⼝的因素(⾃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的迁移》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为进一步探究第二节《人口容量》提供了条件。
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的教学从知识能力要求的角度要求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掌握阅读人口迁移路线图的能力和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的能力,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的角度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体人口迁移的知识,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培养憎恶殖民统治和种族、民族歧视,同情尊重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感情。
2、说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说学情
(1)“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2)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有:
①案例分析法:充分地利用图片和资料展示的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同时也会引导学生阅读具体的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合作探究法:通过分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所造
成的正负影响,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体现了一种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③比较法:通过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比较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和比较人
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正负影响,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
2、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我所采取的学法有:
①自主探究法: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再由
老师归纳总结。
②分组讨论法:主要是分小组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和人口迁移所造成的正负影响,
再由小组代表阐述观点,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用具
多媒体展示;《闯关东》的视频
2、设计思路
本课计划使用2个课时来完成,按照教材的顺序,先讲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接着讲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最后讲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正。
负影响。
导入时,我采取播放《闯关东》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会结合大量的案例和图片展开说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采取了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展开教学,体现出一种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
最后,我会通过一些课堂练习来巩固知识点。
3、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5分钟)
播放《闯关东》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播放完视频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闯关东》主要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吗?接着学生回答:人口迁移。
然后,我们就进入《人口的迁移》的学习。
【设计意图】用视频导入新课,从师生的对话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2)讲授新课(75分钟)
知识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黑板展示《人口迁移》的大标题,下面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在教材上找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是什么?
3、什么是人口流动?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
采取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补充的形式,最后归纳出的结果是: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
迁移。
2、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是:①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②居住地变更;③时间限度(大约
一年以上)。
3、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区别是:人口迁移包括空间的移动、时间的限度和居住地的变更,
而人口移动指的是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前者是长期的、永久性的,后者是短期的、暂时的。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可以快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更好地展开教学。
为了加深学生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理解,我会列举一些案例让学生找出属于人口迁移的案例,如:1、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
2、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
3、外地教师在山东任教;
4、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
5、奥巴马访华;
6、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设计意图】以案例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更好地区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