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由平淡规整到多元鲜活的历史过程,此间转

折以弘治、正德之际为界。区别于明朝前期,中后期民众的文化生活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

富多彩,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同时

文化内含启蒙特性鲜明,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风起云涌。

作为文化归结时代和变革过渡时期,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特点显然不

仅仅就是如此,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冲突性相当引人注目,需要进

一步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文化融合性显现

立足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和广泛中外交流等历史条件,明朝中后期

民族、区域文化和官民之间文化深度融合,建构着中外科技文化广泛

融通汇聚体系。

1.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明朝广阔的国土具有统一政权,加之自洪武时

期就开始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统治者恩威并施,

边疆总体相对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融合。明代东北、蒙古、西北、西

南及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民族

性的特色,但是总体是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朝贡、互市和移民等方式而实现的。除汉字和汉文典籍外,汉文化对少

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礼俗、宗教、祭祀、舞乐等

方面。但少数民族与汉两种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在汉文化对少数民

族文化施以影响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明代

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经

常进行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例如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

就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与此同时明朝中后期区域文化融合同步推进。明代的地域文化特

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延续南宋以来形成的文化格局,并基于定都南京,造就明初政治文化中心继续在江南。后续成祖迁都北京皇权北移定位

于紫禁城,大量江南官员入京,分属南北方官员同朝为官,加之同期

漕运的通航,尤其中后期全国商品经济流通的加快,这种地域文化间

的互动也愈来愈快,这时候江南的文化与燕赵的文化在有更多融汇。

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交叉影响推动文化创造,应用新的文化形式造就

很多新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区域和全国文化的繁荣

发展。

2.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公元14至16世纪,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空前规模

的大航海,东有中国郑和的航海,西有欧洲的环球探险,为推进中西

交流创造条件。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和大批中国人移向南洋以中国

文化更多地影响东南亚国家不同,明朝中后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交

流开始大规模展开。伴随着耶稣会士大批来华,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耶稣会士在向中国传布天主教的同时,也向中国传布了西方的自

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天文学(含历法)、数学、物理、火器

技术、机械工程、地理、医药等科学知识,也带来西方人文学科知识,有语言学、音乐、绘画与建筑等艺术以及属于哲学门类的逻辑学等。

从历史情况看,早期接近或拥护天主教的主要是以徐光启、李之藻、

杨廷筠、王徵、韩霖等为代表的政治上的新派人物,他们又大多是科

学家或技术家,对传教士夹带进来的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评价。他们

具有官府背景,且具有科技基础知识,依此得以拓展视野,融通传统

科技与西方科技文化,推进明朝中后期科技成就的取得,一批中国古

代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如朱载癱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的完成得益于此。同期传教

士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得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传统文

化在欧洲产生相对应的影响。

3.跨阶层文化流动和融合其一官民文化融合演进。区别明朝前期官民

文化壁垒森严,明朝中晚期官民文化区别减少,多层文化的贯通互动

明显增强。明初官民文化还具有相对较强的封闭性,官民不同文化之

间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分野。但是明朝中晚期下层文化从备受漠视中

发展崛起,文化的层间互动也随之而加剧。在当时文化中,最上层的

文化是宫廷和官僚阶层文化,以官员为主体的官方文化在文学领域采

用文体是“台阁体”。“台阁体”的书法和诗文,文辞和格式华丽,

但是模式化明显,内容空泛。其他文化领域如礼仪、建筑绘画、服饰

等也是相对刻板和模式化,空洞乏味、枯燥僵化、没有生气。明中叶

以后,江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与之相关的多样化有趣味的民间

市井文化渐渐的繁荣。这时候的官僚文人士大夫们被丰富多彩、有生

活趣味市井文化吸引,对民间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消费达至雅俗共赏,例如民间说唱作品被士大夫们作为再创作的拟话本,经过改造的

民间戏剧、民歌和绘画等进入仕绅和官僚乃至宫廷生活空间加以展示。小品文、小说和其他相对世俗化的艺术作品受到关注。官民文化和雅

俗文化基于文化创作主体、文化消费内容乃至场所混同交错发生相当

水准的融合。其二士商文化融合推进。明朝中后期社会价值观转型明显,重利轻义价值观得以很多人共同认同,以文化的商品化和利益化

为媒介,士商文化融合推进。因为“重义轻利”、“重本抑末”观念

深入人心,官员、士大夫争先恐后经营牟利。一般的儒生士子,也跟

风弃儒经商,或者是亦儒亦商,归有光曾慨叹道:“虽士大夫之家,

皆以商贾游于四方。”(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其中有些人直接“卖文博食”和“售画致富”,依托文化营销致富。在此背景下士大夫和儒生文化创造定位是

疏世、抗世、适世并存。另一方面商贾巨富为了取得功名,追求体面,或者骨子里还有儒家价值观影响,他们以商业利益为基础努力实现士

民化,尤其有一些经营文化行业商人。他们实现转化途径是本人或者

子孙参加科举,或者捐纳,求得爵位和官位,由此他们在一定水准接

受仕绅传统理学理念之时,也给士民阶层带来商业和利益理念,影响

士民阶层观念变革,由此推动士商文化融合。官民和士商文化融合影

响政治生态格局和文化发展。官民和士商文化融合表明商品经济发展

的结果之一,金钱和权力一样有了相当影响力,传统的等级制度部分

地被金钱所打破,于是文化领域出现了士大夫们所不愿意接受的百姓

们的僭越,传统等级影响力衰变。官民和士商等级差异因为共享文化

成果等而被相对淡化。以往很多地位卑贱的艺人子弟,通过营利提升

了经济地位,身价顿时倍增,有的竟跻身于士绅之列,由此打破了传

统等级的限制,而且导致了文人士大夫们与社会下层的进一步接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