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探析
在邦联政府 面临种种问题时又果 断地担任制宪会议 的主席 ,
并 怀 着走 上刑 场 的 心 情 当 了 总 统 。他 不 顾 世 人 的怀 疑 , 把联
邦制原则 写入宪法 , 支持成立 中央银行 , 创立总统否决权制 ,
形成孤立 主义先导 , 甚至违背他崇 尚的 自由民主原则 , 保 留 黑奴制。 总之 , 在 人 物 教学 中还 原 历 史 复 杂 性 就 是 还 原 历史 人 物 和历史本身 的复杂性 , 探究时代性 , 以此激 发学生的历史 思 维, 关注学生的感受 , 真正做 到“ 心中有古人 , 眼前有今人” 。
这 又 是 为什 么 呢 。
这已表明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 由最初的个人 和经济原 因转 变为更广泛层面上 的为北美人 民的 民主 自由而战 ; 理性 的斗 争转 向武装起义。 另一方面 , 华盛顿的家庭生活幸福 。华盛顿 的妻子玛莎 温柔 、 快乐 , 无条件站在华盛顿这边 。她是华盛顿的伴侣 , 也 是值得信任的朋友 , 是心情苦闷时唯一 的倾诉 的对象 。特别 是独立战争时玛莎大部分时 间跟 随军 队,陪伴在 华盛顿身 边, 成 了他 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华盛顿非常热衷于他 的农 场工作 。 他善于管理奴隶 , 想尽办法提高产品产量 , 注重设备 创新 。丰厚的物质生活 、 悠 闲 自由的田园生活和体面和谐的 家庭生活对华盛顿有着深深 的吸引力 。考文献 】
[ 1 】 罗恩・ 切 尔诺. 国家的选择—— 华盛顿与他 的时代 【 M】 .
北京 : 联 合 出版 公 司 , 2 0 1 4 . 1 0 9
华盛顿在使美 国成 为一 个伟大 的民主共 和国 的历
[ 2 ] 罗恩・ 切 尔诺. 国家的选择—— 华盛顿与他 的时代 f M1 .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明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由平淡规整到多元鲜活的历史过程,此间转折以弘治、正德之际为界。
区别于明朝前期,中后期民众的文化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富多彩,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
同时文化内含启蒙特性鲜明,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风起云涌。
作为文化归结时代和变革过渡时期,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特点显然不仅仅就是如此,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冲突性相当引人注目,需要进一步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文化融合性显现立足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和广泛中外交流等历史条件,明朝中后期民族、区域文化和官民之间文化深度融合,建构着中外科技文化广泛融通汇聚体系。
1.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明朝广阔的国土具有统一政权,加之自洪武时期就开始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统治者恩威并施,边疆总体相对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明代东北、蒙古、西北、西南及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民族性的特色,但是总体是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朝贡、互市和移民等方式而实现的。
除汉字和汉文典籍外,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礼俗、宗教、祭祀、舞乐等方面。
但少数民族与汉两种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在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施以影响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明代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经常进行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
例如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就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与此同时明朝中后期区域文化融合同步推进。
明代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延续南宋以来形成的文化格局,并基于定都南京,造就明初政治文化中心继续在江南。
后续成祖迁都北京皇权北移定位于紫禁城,大量江南官员入京,分属南北方官员同朝为官,加之同期漕运的通航,尤其中后期全国商品经济流通的加快,这种地域文化间的互动也愈来愈快,这时候江南的文化与燕赵的文化在有更多融汇。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中国封建社会的前半期传统儒学占统治地位,宋代传统儒学经过二程、朱熹等的改造形成了适应统治者需要的理学,经史等雅文化占据统治地位。
明代中叶,文化出现了转型,其表现就是理学地位的失坠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
一、理学地位的失坠理学在儒、佛、道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北宋时期形成并初步发展;南宋时期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期被确立为官学;明朝前期,理学仍然占统治地位,朱熹注释的“四书”“五经”是官定读本和科举取士的准绳。
明中叶以后吏治渐趋腐败,财政危机加深,社会矛盾尖锐,有识的家怀着经邦济世的强烈责任感,希图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为现实统治服务,心学应运而生。
王守仁基于明代中期社会问题及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作为“天理”的“良知”就在人的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良知”人人皆有,圣、愚皆同。
因其比朱熹的“致知”说更加简易明白,因而也易于获得更多的信徒。
明代中后期王学风行一时,王艮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长期在下层百姓中讲学,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命题,将“道”拉下神坛,把人的饥欲食、寒欲衣等生理要求也当做“道”,为宋明理学的禁欲主义打开了缺口。
“异端”李贽更为激进,他敢破人们1/ 5对孔子的绝对迷信,提出了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主张。
其批判的锋芒还触及礼教和文化专制,说“人人皆可以为圣”,认为“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他反对用“德礼”、“政邢”来禁锢思想和束缚人们的行动,揭露了文化专制对士大夫自由思想和精神的压抑,强调“率真之性”,主张“各从所好,各骋所长”,充分发挥个人才能。
明代的文化思想界经过王守仁、王艮、李贽等人著书立说的实践,心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备,理学的地位开始失坠。
二、俗文化对雅文化的挑战俗文化是以滿足人们的好奇心和日常需要为目的,关注世情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大众文化形式,与高雅文化有很大不同。
高雅文化主要是为了寄情托志、辅赞政教,是以教化为中心的单一文化形式,俗文化的重心向着娱乐消遣性和实用性的方向倾斜。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
明代社会文化特点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它的社会文化特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特点。
一、皇权的集权化明代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消除了其他势力的威胁,确立了他的绝对统治。
他将自己定为太上皇,行使至尊无上的权力。
在朱元璋统治后期,明成祖继续加强了皇权的集中,通过政治制度、加强监察等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
在明代皇权集中的同时,宗室、豪强、地方势力的力量被削弱。
二、乡试制度的实行明代推行了乡试制度,这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乡试是每年在各地举行的一次考试,考生需通过乡试才能参加更高级的会试和殿试。
乡试的推行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官员选拔中,打破了过去世袭地主士大夫家族的垄断,提高了社会流动性。
三、科举制度的延续明朝继承了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它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明代的科举制度严格而复杂,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
科举制度在明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官员的选拔标准更加科学,考试内容更加全面。
科举制度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了政府的稳定运行。
四、农业经济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农业,减轻农民的负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他还设置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提高了灌溉效率,增加了农田面积。
此外,明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封建土地,确保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的繁荣为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明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比较明显。
明初,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划分,并通过法律手段限制不同阶层之间的通婚和交流。
这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固化在明代后期更加严重,官僚地主阶级的地位和特权进一步加强,使得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六、文人士大夫文化的繁荣明代是中国文人士大夫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明代,士大夫是中国社会的核心阶层,他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明朝的文化特点
明朝的文化特点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文化特点深刻影响了后世。
在这个时期,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制度和科技进步等方面,探讨明朝的文化特点。
一、宗教信仰多元化明朝时期,宗教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儒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尽管儒教依然是社会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但明初以来的士人也开始重视佛教与道教,并广泛参与其中。
许多文人士大夫以此作为追求个人修养和寻找精神慰藉的一种方式。
同时,伊斯兰教在西南地区也开始扩展。
多元的宗教信仰使得明朝的文化更加开放和包容。
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明朝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和文学作品。
在文学方面,明代的小说成就卓越,代表作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小说不仅将历史与神话融合,还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性的普遍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戏曲作品,如《长生殿》、《汉宫秋》等,这些戏曲作品形式多样,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制度完善明朝注重教育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完善的教育制度。
明代设立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等考试,为人才选拔提供了机会。
同时,明朝的教育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人士大夫以科举制度作为提升社会地位和个人声望的途径,以此激励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并促进了文化繁荣。
四、科技进步取得重要突破明朝时期,中国的科技进步取得了重要突破,涉及农业、航海、制陶、木刻版画、火器等领域。
明代农业技术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明朝的造船技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代航海家郑和领导的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动,成为世界史上航海史上的重要事件。
此外,制瓷技术的进步使得中国的瓷器质量得到了空前提高,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综上所述,明朝的文化特点体现在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教育制度的完善以及科技进步的重要突破等方面。
明代的文化大发展
明代的文化大发展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多元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文化格局是明代文化的重要特征。
明代的文化大发展表现在多方面,比如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技创新等方面。
一、思想文化在明代,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更加稳固。
程朱理学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理学成为了明代文化的主流思想。
程朱理学对当时社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们通过加强道德教育、舆论宣传,力图在社会层面上维护人民的纪律和道德风尚。
此外,在宗教方面,明初儒学抵抗佛教势力,建立了严密的神话体系,成为明代生活和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文学艺术明代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章回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都在明代文学中表现出来了。
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代表作品有《金瓶梅》、《水浒传》、《红楼梦》等。
同时,明代艺术的发展也十分显著,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成为了当时的主流。
戏曲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三、科技创新明代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个时期的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科技发展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在农业方面,明代大力推广了“三改土法”,通过改良土地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种植面积;在军事方面,明代推进了火器的研制和使用,大规模制造火器并投入到战争中,成果显著;在传媒方面,明代发明了木版印刷技术,推动了文化传媒的发展。
四、结语综上所述,明代文化大发展是一个自由开放、多元并存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继承和转型时期。
明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正是在这个历经沧桑的时期,中国文化因为经历了很多风雨,才越来越丰富、更具活力,不断发展壮大。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文化趋势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及其文化趋势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明朝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形态也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反映在文化方面也是不可避免的。
本文将会从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其文化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明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在明朝初期,朝廷对于中央集权的力度非常强,这使得明代社会形态在初期呈现出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由于地方豪族、士族等势力的存在,社会制度的过度集中化反而导致了地方基层社会的混乱。
因此,明代后期逐渐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同时,明代时期的经济也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经济转型从农业经济向商业和手工业转变。
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得大量人口从农村逐渐流入城市,这引起了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居民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社会也出现了流寇、黑社会等不良组织,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成为和朝廷相互对峙的力量。
明代社会形态的演变与时代背景分不开。
在科技、经济、地理等多个方面都迎来了空前的发展,这些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反映在社会制度上,也是必然的。
明代文化趋势明代文化的演变和社会形态的演变是密不可分的。
随着社会的分裂和生产方式的转型,人们对文化价值取向的选择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代时期文化上涌现了新的学派和流派,如东林学派和中国画派等,能够反映出这种情况。
同时,与社会形态的发展相呼应的是,文化中也出现了一些对正统文化的挑战和对朝廷的质疑。
东林学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倡导“文化人”应该远离官场,更多地倾向于发表个人意见和注重个人品格塑造。
他们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与传统的士子思想一次相反,而这也代表了一种颠覆性的思潮,激发了中国文学、哲学和艺术的创新。
中国画派则更多地强调了人们对自然的认知,通过艺术表现来传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态度。
这种艺术表现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审美观念,也代表着明代文化趋势的变化。
总体而言,明代文化趋势的变化可能是相对缓慢的,但其对于当代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和方向。
明代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状况
明代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状况在中国历史上,明代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后来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代的文化与社会发展状况。
一、明代文化的多样性在明代,文化的多样性得以充分展现。
通过对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可以看到明代的文化丰富而多元。
1. 文学明代是文学繁荣的时期。
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等经典名著问世。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时代精神与文化气息。
与此同时,文言白话的分化也在明代逐渐加剧。
2. 艺术明代艺术的发展也体现多样性。
绘画、雕塑、剪纸、陶艺等各种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其中,明代画坛上的“四大家”(文征明、仇英、唐寅、朱耷)被誉为“文人画派”。
3. 科技明代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阶段。
明代的科学家与发明家,如李时中、徐光启、徐霞客、李自成等,都对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认为是一部中国古代最大的草药学专著。
4. 宗教明代也是中国宗教发展的一个时期。
明朝统治者明太祖在推行皇极宗教的同时,也推崇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信仰的流行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
二、明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明代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整体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
在官僚体制和农业经济的基础上,明代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保持了相对的平稳。
1. 官僚体制明代的官僚体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
在高层制度的基础上,明朝建立了一套对省级、县级、乡级和村级都较为完备的制度。
这套制度,公正性较高,具有优良传统。
2. 农业经济明代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随着八股文化的兴起,互助组织的逐渐诞生等原因,明代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3. 管理机制明代也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机制。
在明太祖的营建计划的推动下,北京等多个城市得到了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加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代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情况
明代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情况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之一,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文化繁荣。
以下是明
代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情况的简要介绍:
1. 文学与艺术:明代文学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流派。
小说成为主要
文学形式,代表作包括《水浒传》和《西游记》等。
戏曲也得到迅猛发展,诸如昆曲、京
剧和豫剧等脍炙人口。
绘画艺术方面,明代出现了文人画的兴起,代表着中国画史上的一
个高峰。
2. 哲学与思想:明代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的心学对明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主张心即理,强调主观的道德自觉。
3. 宗教与信仰:明代宗教多元,儒教、道教和佛教并存。
明代皇室推崇儒教,并实
行了国教制度。
明代也见证了一些佛教教派的兴起,如禅宗和净土宗。
4. 科学与技术:明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皇帝成立了翰林院,聚集了一
批文化学者,研究各种领域的科学知识。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提出了有关光学的“徐氏
定律”。
明代还发展了许多实用技术,如造纸术、航海技术和冶金术等。
5. 建筑与工艺:明代的建筑工艺精湛,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明孝陵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元素的创新,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建筑等方
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明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一、继承和发展了宋元文化明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首先表现在其对宋元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
明代文人致力于汲取宋元文化的精华,特别是诗词和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明代的文人雅士们秉持着“古为今用,洋为中流”的理念,将宋元文化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文化和艺术风格。
二、文官武将并重的文化氛围明朝是一个文官武将并重的时代,文官和武将在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上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平衡。
这种文官武将并重的文化氛围使得明代文化和艺术不仅注重雅致和精巧之美,也融入了武士粗犷和豪放之美。
明代文人们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由和个性化,注重艺术的表现力和独创性,体现了明朝独特的文化品格。
三、宫廷文化的繁荣与民间文化的兴盛明朝宫廷文化繁荣的同时,民间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明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热衷和赞助,为文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
宫廷文化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宫廷诗词和绘画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宫廷建筑、工艺品和服饰等方面。
与此同时,民间文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兴盛,民间曲艺、民俗活动以及民间技艺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明朝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既是宫廷文化的结果,也是民间文化的反映。
四、文化的地方特色和多样性明朝是一个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时代。
在中国辽阔的疆域内,不同地区的文化和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北方文化以雄浑豪放、力透纸背为特点,南方文化则以细腻柔和、婉约风雅为特点。
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明代文化和艺术得以迸发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魅力。
总之,明朝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继承传统、创新发展的特点。
明代文人们在继承和发扬宋元文化的同时,追求自由和独创性,打破了以往文化艺术的局限。
文官武将并重的文化氛围使得明代文化和艺术既包含了雅致和精巧之美,又融入了武士粗犷和豪放之美。
与此同时,明朝宫廷文化的繁荣和民间文化的兴盛相互交织,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画卷。
明朝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出地域特色和多样性,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其更加丰富多样。
明代社会文化的特点与变迁
明代社会文化的特点与变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社会文化的特点与变迁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在明代,社会文化呈现出了许多有趣的特点,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明代社会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士人文化的盛行。
相比于前几个朝代,明代社会中的士人阶层更显重要。
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
士人通过考试和科举制度的选拔,获得了参与政府和社会重要职位的机会。
他们广泛涉足文艺、书法、绘画等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士人文化。
这些士人培养了一种崇高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稳定和治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明代社会文化的特点还表现在艺术与文学的繁荣。
在明代,文人雅士们对于艺术和文学的热爱达到了巅峰。
他们沉浸于诗词、文章和书法之中,追求着自由自在的个性表达。
明代文人对于艺术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文人们通过自我表达,传递自己的思想,让社会文明愈发繁盛。
不仅如此,明代社会文化还经历了一系列变迁。
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宗教信仰的巨变。
明代初期,佛教和道教曾经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的宗教建筑和寺庙建立起来。
然而,在明代中后期,由于明朝朝廷推行的儒学复兴政策,士人们逐渐对佛教和道教表示出抵制,这导致了佛教和道教在社会中的衰落。
与此同时,基督教的传入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明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中,科技的进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代初期,明朝朝廷重视农业生产,并推广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也改善了农田的利用率。
此外,明代还发明了造纸术、炼铁术等重要科技,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科技的进步不仅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发展,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代社会文化的特点与变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历史意义。
士人文化的盛行展现了当时社会精英的思想追求和行为准则。
同时,艺术与文学的繁荣给社会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氛围。
宗教信仰的变迁以及科技的进步则进一步塑造了明代社会文化的面貌。
明朝文化繁荣的原因与特点
明朝文化繁荣的原因与特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与独特的发展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教育制度、文化思潮等方面探讨明朝文化繁荣的原因与特点。
一、社会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社会背景对文化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朝初期,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人民生活逐渐稳定。
这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教育制度明朝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太祖朱棣在位期间,废除了元朝的儒学禁令,恢复了儒学的地位。
他还设立了国子监、府学等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此外,明朝还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三、文化思潮明朝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思潮,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学思潮的兴起。
理学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提倡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诗文、戏曲等多种文化形式的繁荣,为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土壤。
四、科技创新明朝时期,科技创新得到了重视,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技术支持。
明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郭守敬、徐光启等。
他们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文化交流明朝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动力。
明朝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西方的科学、艺术等文化元素逐渐渗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同时,明朝还积极开展与东南亚、日本等地的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鉴与融合。
总结起来,明朝文化繁荣的原因与特点主要体现在社会背景、教育制度、文化思潮、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等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明朝文化的繁荣。
明朝文化的繁荣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与发展
明代文学的文化特征与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期。
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文化方面,明朝的文学发展尤为出色。
明代文学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文化特征1. 书法、绘画和诗歌有着很高的地位在明代,书法、绘画和诗歌都是文学艺术中的三大主要表现形式。
这三种艺术形式被称为“文人三绝”。
明代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非常著名,如王羲之、颜真卿、张大千、唐伯虎、陈继儒、杨慎等。
2. 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明代文学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明代文人尊崇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继承。
他们不仅理解传统文化,而且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其文化成果最大化。
3.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明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明初文学以对抗元朝为主题,明中期的文学内容则更加广泛,包括了世俗、雅俗、以及科技方面的内容。
而到了明末,文学内容呈现出更多的民间色彩。
二、文学发展1. 散文的兴盛和发展明代文学中,散文的兴盛和发展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散文在明代发展的主要体现在体裁的多样性以及文体的简练优美上。
明代的散文大量采用小品形式,内容涵盖了诗词、寓言、散记、游记、杂记等。
2. 小品文创作的繁荣在明代文学中,小品文创作的繁荣是一个明显的特点。
小品文是一种以笔记性内容为主的文学体裁,其构成更为简单,长度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千字。
明代的小品文通常是实事求是的记录,描写的是一些细节和片段的描写。
这种小品文的特色让人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生活。
3. 诗歌的创新和发展明代文学中的诗歌创新和发展也是非常引人注目。
明代诗人从创作形式、创作内容、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诸方面,对唐代诗歌的传统进行了加强和发展。
明代的诗歌则更加注重个性化和现实性,他们的诗歌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一些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的内容。
总之,明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亚洲文学史上的伟大时期之一。
明代文化特征与传承
明代文化特征与传承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它的文化特点非常丰富多样,这些文化特点的传承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要探讨明代文化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传承方式。
一、明代文化特征明代是一个相对宽广的时代,从1368年到1644年,历经16位皇帝,由于明朝是中原政权,所以它的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但它还融合了南方的文化元素。
明代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文化的兴盛在明代,儒家文化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成为了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文化、教育和政治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 文人雅士文人雅士是明代的一种独特现象。
他们往往是文化和艺术的集合体,代表了经典文化的最高水平。
他们写诗作画,喜欢聚会交流,构成了自己的小圈子,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3. 丝绸之路的繁荣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丝绸之路最为繁荣的时期。
随着西方和东亚的贸易不断发展,众多商人们也蜂拥而至,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气息和宗教信仰,使得明代的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化。
4. 书法艺术的高峰期明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期之一。
明代的书法除了继承唐代和宋代的传统外,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明代的小楷和楷书、铁笔和硬笔书法等。
这种书法的发展直到今天仍然影响中国书法的发展。
二、明代文化的传承明代文化的传承有多种方式,有些是直接的承袭,有些则是创新发展。
1. 书法艺术的传承明代书法艺术的传承主要靠师徒制度。
学生们会向老师学习各种书法技巧和风格,在不断的模仿和实践中逐渐掌握门道,成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家。
明代的书法艺术不仅是继承了前代的积淀,而且又有了自己的特色,如崔瑗的小楷、王羲之的行书等。
2. 儒家思想的传承明代的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教育和科举制度进行传承。
孔子的经典著作被作为正统思想与传统文化教材一起传承下来。
另外,考试制度的兴起也为儒家思想传承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成为统治者的一份子,能更好地维护和传承儒家思想。
明朝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明朝文化的特点与影响明代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一个时期,历史学家们将其定义为中国古代史的后期,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民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继承和发展了前代的文化,同时也为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讨论明朝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一、文艺复兴的影响明朝时期,借鉴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想,这种旨在鼓励人们通过知识来改变世界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民,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之后,人们开始在不同的领域中尝试与开拓,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启发下,他们开始学习新的东西,吸收了世界上不同文化的精华,通过创新来改变文化。
二、文艺复兴的呼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神、鬼、中华”是主要的文化信仰,适当地继承和保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是相对封闭的,不容易发展和创新。
文艺复兴思想的到来,呼吁人们要打破这种封闭的局面,积极学习其他文化,全面把握世界的发展潮流,通过创新和发展来促进文化的进步。
三、元素多样的文化明代是一个元素多样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外因素影响到了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内在因素包括历史的遗产和文化的传统,外在因素包括其他文化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及持久的战争和民族矛盾等等。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互相斗争,从而促进文化变化的加速。
四、民间文化的兴盛明代,民间文化开始兴盛,而宫廷文化逐渐走向边缘。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社会的发展成为了文化发展的主动力,人民的创造力和参与度得到了提高。
他们在不断寻找文化的创新点,试图打造更加真实和丰富的文化,使追求文化的人们变得更加自由和多元化。
五、气势恢宏的建筑明代建筑的艺术特点得到了广泛的赞赏,成为了表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
明代的建筑风格气氛恢宏,而且讲究策划和设计,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经济、实用、均衡、和谐,自古以来就是取之有度、用之有道,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需求的合理把握。
六、文化遗产的保护明代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开端,这种保护观念不断发展,并为后来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明朝的文化繁盛
明朝的文化繁盛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盛世之光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繁荣最为辉煌的阶段之一。
在明朝的统治下,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繁盛。
本文将从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多个方面,揭示明朝文化的繁荣景象。
一、文学繁盛:白话文的兴起在明朝时期,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与唐宋时期的文学相比,明代的文学更加接地气,通俗易懂,广泛流传于民众之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话文的兴起给了普通百姓和文化底层更多的参与机会。
明代的白话文典范可以说是《水浒传》。
这一部由施耐庵创作,描写了宋朝起义军的英雄故事。
《水浒传》的通俗易懂的白话文风格,使得这部作品深入民心,广为流传,成为当时民间文学的典范。
白话文的兴起使文学更容易为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艺术繁荣:明朝绘画的辉煌时期在明朝,绘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画家们秉承着传统的审美观念,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的奇迹。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文人画”的兴起。
文人画强调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常以山水和花鸟为题材,注重笔墨的变化和构图的和谐。
这使得明代绘画成为了民族文化的瑰宝,为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画家沈周是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花鸟画以写实主义为基础,注重捕捉花鸟的真实特点,并通过墨色的运用,向观者传递深情和意境。
沈周的画作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也为明代绘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科学繁盛:明朝的科技成就明朝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
明代科学家们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守敬是明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改进了胡利用昼夜大小生成恒星图的方法,开创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新纪元。
郭守敬的贡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明代医学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如李时中的《本草纲目》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最具权威性的草药学著作,并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的时期。
明朝的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和成就
明朝的文化发展有哪些特点和成就?
明朝的文化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成就:
1. 儒家思想的复兴和推广:明朝重视儒家文化,将其作为官方思想和教育的核心,推崇儒家的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
2. 文人雅士的兴盛和士人文化的繁荣:明朝文人雅士在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独特的士人文化习尚。
3. 文化交流与合作:明朝时期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朝鲜、越南等邻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联系,推广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4. 音乐、戏曲和绘画的繁荣:明朝时期音乐、戏曲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蓬勃发展,京剧、曲艺、岳阳楼记等作品成为明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文化著作的编纂:明朝时期编纂了《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等重要的文化著作,丰富了中国的学术知识库。
总的来说,明朝的文化发展充满活力,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文人雅士为代表,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和优秀作品。
这些文化成就不仅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明朝文化兴盛
中国古代的明朝文化兴盛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朝代,其间文化兴盛成为了当时的代名词。
明朝文化的繁荣涉及了诗词、绘画、建筑、书法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与卓越。
本文将从明朝文化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明朝文化的特点明朝文化以儒学为核心,又兼容佛教和道教等其他思想。
儒学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
明朝文化内外交融,开放而大胆创新。
明朝开疆拓土,与外国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使得明朝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和开放性。
同时,明朝文化也大胆开展自身的创新,推动了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二、明朝文化的代表作品1.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第一奇书"。
这部小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明朝社会的众生相和人性的复杂性。
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明朝文学的经典之作。
2. 明朝四大才子明朝出现了四位文学才子,分别是辛弃疾、陆游、杨维桢和文征明。
这四位才子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朝文学的巅峰。
他们的诗词作品以其深情款款的风格和婉约豪放的表达,深深打动了后世的读者。
3. 明朝画派明朝画派包括文人画和工笔画两大流派。
文人画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意境,主要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工笔画则以精细入微的技法,描绘人物和物象,堪称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
明朝画派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三、明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明朝文化的繁荣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文化传统被清朝延续并发扬光大,形成了清代的文化高峰。
同时,明朝文化对后世的文化创作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明朝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明朝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弘扬和强调的儒家思想,使得这一核心理念成为后世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中后期文化发展特性明代文化的发展呈现一个由平淡规整到多元鲜活的历史过程,此间转折以弘治、正德之际为界。
区别于明朝前期,中后期民众的文化生活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文化活动变得愈益丰富多彩,文化的平民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特征表现得愈益鲜明。
同时文化内含启蒙特性鲜明,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风起云涌。
作为文化归结时代和变革过渡时期,明代中后期文化变迁特点显然不仅仅就是如此,其具有鲜明的融合性和冲突性相当引人注目,需要进一步阐述。
一、明朝中后期文化融合性显现立足于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和广泛中外交流等历史条件,明朝中后期民族、区域文化和官民之间文化深度融合,建构着中外科技文化广泛融通汇聚体系。
1.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明朝广阔的国土具有统一政权,加之自洪武时期就开始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和管辖,统治者恩威并施,边疆总体相对稳定,促进民族文化融合。
明代东北、蒙古、西北、西南及南方各地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区域性与民族性的特色,但是总体是通过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朝贡、互市和移民等方式而实现的。
除汉字和汉文典籍外,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建筑、礼俗、宗教、祭祀、舞乐等方面。
但少数民族与汉两种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在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施以影响时,少数民族文化也对汉文化产生了一些影响。
明代除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外,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经常进行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
例如蒙古族文化对满、藏、维等族文化就有重要影响,藏传佛教对蒙古、满、纳西等族文化也产生了相当影响。
与此同时明朝中后期区域文化融合同步推进。
明代的地域文化特征也是十分突出的,延续南宋以来形成的文化格局,并基于定都南京,造就明初政治文化中心继续在江南。
后续成祖迁都北京皇权北移定位于紫禁城,大量江南官员入京,分属南北方官员同朝为官,加之同期漕运的通航,尤其中后期全国商品经济流通的加快,这种地域文化间的互动也愈来愈快,这时候江南的文化与燕赵的文化在有更多融汇。
民族和区域文化融合交叉影响推动文化创造,应用新的文化形式造就很多新的文化产品,丰富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区域和全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2.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公元14至16世纪,人类历史上发生了空前规模的大航海,东有中国郑和的航海,西有欧洲的环球探险,为推进中西交流创造条件。
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和大批中国人移向南洋以中国文化更多地影响东南亚国家不同,明朝中后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交流开始大规模展开。
伴随着耶稣会士大批来华,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耶稣会士在向中国传布天主教的同时,也向中国传布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知识,包括天文学(含历法)、数学、物理、火器技术、机械工程、地理、医药等科学知识,也带来西方人文学科知识,有语言学、音乐、绘画与建筑等艺术以及属于哲学门类的逻辑学等。
从历史情况看,早期接近或拥护天主教的主要是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韩霖等为代表的政治上的新派人物,他们又大多是科学家或技术家,对传教士夹带进来的科学技术有着很高的评价。
他们具有官府背景,且具有科技基础知识,依此得以拓展视野,融通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文化,推进明朝中后期科技成就的取得,一批中国古代科技史和文化史上的鸿篇巨制如朱载癱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的完成得益于此。
同期传教士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使得欧洲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欧洲产生相对应的影响。
3.跨阶层文化流动和融合其一官民文化融合演进。
区别明朝前期官民文化壁垒森严,明朝中晚期官民文化区别减少,多层文化的贯通互动明显增强。
明初官民文化还具有相对较强的封闭性,官民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比较鲜明的文化分野。
但是明朝中晚期下层文化从备受漠视中发展崛起,文化的层间互动也随之而加剧。
在当时文化中,最上层的文化是宫廷和官僚阶层文化,以官员为主体的官方文化在文学领域采用文体是“台阁体”。
“台阁体”的书法和诗文,文辞和格式华丽,但是模式化明显,内容空泛。
其他文化领域如礼仪、建筑绘画、服饰等也是相对刻板和模式化,空洞乏味、枯燥僵化、没有生气。
明中叶以后,江南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与之相关的多样化有趣味的民间市井文化渐渐的繁荣。
这时候的官僚文人士大夫们被丰富多彩、有生活趣味市井文化吸引,对民间文化进行再创造,文化消费达至雅俗共赏,例如民间说唱作品被士大夫们作为再创作的拟话本,经过改造的民间戏剧、民歌和绘画等进入仕绅和官僚乃至宫廷生活空间加以展示。
小品文、小说和其他相对世俗化的艺术作品受到关注。
官民文化和雅俗文化基于文化创作主体、文化消费内容乃至场所混同交错发生相当水准的融合。
其二士商文化融合推进。
明朝中后期社会价值观转型明显,重利轻义价值观得以很多人共同认同,以文化的商品化和利益化为媒介,士商文化融合推进。
因为“重义轻利”、“重本抑末”观念深入人心,官员、士大夫争先恐后经营牟利。
一般的儒生士子,也跟风弃儒经商,或者是亦儒亦商,归有光曾慨叹道:“虽士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
”(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其中有些人直接“卖文博食”和“售画致富”,依托文化营销致富。
在此背景下士大夫和儒生文化创造定位是疏世、抗世、适世并存。
另一方面商贾巨富为了取得功名,追求体面,或者骨子里还有儒家价值观影响,他们以商业利益为基础努力实现士民化,尤其有一些经营文化行业商人。
他们实现转化途径是本人或者子孙参加科举,或者捐纳,求得爵位和官位,由此他们在一定水准接受仕绅传统理学理念之时,也给士民阶层带来商业和利益理念,影响士民阶层观念变革,由此推动士商文化融合。
官民和士商文化融合影响政治生态格局和文化发展。
官民和士商文化融合表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之一,金钱和权力一样有了相当影响力,传统的等级制度部分地被金钱所打破,于是文化领域出现了士大夫们所不愿意接受的百姓们的僭越,传统等级影响力衰变。
官民和士商等级差异因为共享文化成果等而被相对淡化。
以往很多地位卑贱的艺人子弟,通过营利提升了经济地位,身价顿时倍增,有的竟跻身于士绅之列,由此打破了传统等级的限制,而且导致了文人士大夫们与社会下层的进一步接近,这也就从一定水准上影响了旧的政治体制,对于封建专制的统治形成冲击。
另一方面依托权力商品化和文化利益化,商人实现儒化和士民化,推升明朝官场腐败。
官民和士商文化融合使得文化创作主体更加多元,文化成果更加丰富,提升文化鲜活度,文化渗透性更强。
当然明朝中后期文化商品化也拉低了文化品味。
文人儒生创作特别关注市场所需,思考市场文化导向,过分强调满足市民生活趣味,其结果是低俗文化畸形繁荣。
二、明朝中后期文化冲突性和矛盾性突出明中晚期传统封建文化已经是日薄西山,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相伴而生新的文化因素破土而生,代表官方正统思想体系的程朱理学依托封建专制体系为了维护其一家独大的格局,极力反对新思想,彼此较量激烈。
晚期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又使这场文化冲突平添变数。
中外文化交流有融合,但是毕竟是两种类型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加之明代中后期士人喜欢新奇特思想,都想各立门户,喜好争论,相互攻击。
这样,中西交错、新旧对冲,文化论争对立性强、冲突性大,交锋持续,就构成了明代中晚期文化一个鲜明的特点。
1.社会主导价值观对立明确中后期江南、东南和华南区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局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变迁,形成社会新旧价值观对峙和拉锯。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颜元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反思批判程朱理学,针对理学家的禁欲主义、重义轻利、存理灭欲、圣人权威和皇权至上,提倡主体性,鼓吹个性自由,认同人的欲望合理性,要求重新调适价值关系,提出义与利、理与欲、群与己的有机统一平衡,希望社会尊重个人利益、价值和欲念。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人们纷纷冲破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但是坚持封建礼制和传统伦理道德官僚士大夫反击非常猛烈,他们要努力维持等级秩序和宗法关系。
核心价值观变换同时引发社会价值观变迁,社会心态流行弃本就末,重利轻义,逐利拜金,去简从奢,引申造就形成奢靡浮薄之风与敦厚俭朴之风、重商去农和重本抑末等对峙。
因为坚持封建专制政体的帝王和官员担心等级秩序和已经定型政治格局被冲击,对消费领域奢靡风气和对农业被忽视痛心疾首,严厉斥责,彼此争论持续。
2.学术和文学领域理学和心学、实学纷争明代的学术领域理学纷争,在文化史中最令人瞩目。
明代理学发达,但是理学中的派别之争也极为纷繁复杂。
他们强调格物致知,突出超越的道德理论的价值,立论甚高而不切实用。
至王守仁理学一统的局面开始被打破,心学崛起。
王阳明的理论是“知行合一”,价值追求同道德实践整合了起来,认为“以绝世之资,唱其新说,鼓动海内”为封建统治者“破心中贼”,但它的反传统精神意味浓厚。
王守仁之后,王门心学分化为多派交争。
其中泰州学派的肯定人的欲念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望”。
推动高扬主体地位的思潮勃兴,影响长远。
当然明朝帝王和封建卫道士对此是视为异端,残酷镇压,泰州学派很多学人被迫害致死或者充军。
伴随学术争论,文学领域纷争不已。
一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士大夫在明朝中后期先后三次发起文学复古运动,展开对明初“台阁体”等批判,针对台阁体重理而轻文采的弊端,他们突出文章对真情实感的表达,同时希望多应用汉魏盛唐时期的优美文学形式技巧。
这三次文学复古运动既包含价值观之争,也是文化审美趣味取舍转换。
三次复古派观点有别但是总体是呼应思想界呼唤主体意识和追求自由,配合学术领域冲破理学一统天下格局,在审美趣味方面是希望实现情理、意象、诗乐有机统一,有汉唐古典意味,反对宋代以来理学家唯理至上的文学立场。
明代中期士大夫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丘?、吕坤等认为理学陈腐空疏、道学家游谈无根,主张“实学”、“实行”、“实政”,主张“实心”任事,注目于习行践履之功。
这股实学思潮,促使很多科学家进行田野调查,重视观察和试验,在科技领域完成很多技术创造和科学巨著,而且还推动一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进行政治和军事变革。
倡导实学的士大夫还身体力行开办书院、监修宗祠和重视水利建设、盐法以“济世”、“救民”“、利国”“、益民”。
但好景不长,士人们走向社会关注民生的举动被官府认为是博取民心,是撼动统治权的危险举动,所以在嘉靖年间实学被朝廷斥为“伪学”、“邪说”禁止传播,后期还被禁讲学、毁书院,士人阶层的社会积极性极度受挫。
至晚明基于王守仁死后他的门徒或补救师说,有些流于“狂禅”,变得空疏,于此黄宗羲、以徐光启、宋应星、顾炎武、方以智、王夫之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心学的空疏学风提出批判,提倡“经世宰物”、强调“笃行”的学风,认为“唯实学可以经世”,倡导经世致用之学,积极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