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2024年《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2024年《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宋词精选》章节中的《青玉案》。

详细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词牌起源、辛弃疾生平简介,以及对《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析,特别是对词中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文学背景、词语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分析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古词作品,提升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词中复杂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深度的把握。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风特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结构及其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词典、文学鉴赏辅助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在宋词中的地位。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诵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对词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 例题讲解(15分钟)挑选词中典型的意象进行分析,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中的“东风”和“花千树”。

详解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析词中的其他意象和修辞,并分享心得。

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辛弃疾的情感表达。

5. 知识巩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格式2. 板书中央:词的全文,标注意象和修辞手法3. 板书右侧:辛弃疾简介、教学难点与重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青玉案·元夕》的意象,创作一首关于节日的五言绝句。

2. 答案示例:灯火满长街,明月映千家。

笙歌夜未央,思绪随云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不同时期词风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青玉案元夕》教案(2)

《青玉案元夕》教案(2)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具体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以及词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难点: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鉴赏,以及如何将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传统音乐,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词意理解:引导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解释词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整体意思。

3. 意象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灯火辉煌的夜市、花市、烟雨中的江南”等,理解词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的情感。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比喻等,并解释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词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小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讨论词中的情感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7. 板书设计:将词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8. 作业设计:(1)请学生背诵《青玉案·元夕》,并解释词中的生僻词语。

(2)请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手法。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青玉案·元夕》这首词,使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了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词鉴赏》第三章《唐宋词鉴赏》第二节,主要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学生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掌握词牌的基本知识,分析辛弃疾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艺术手法的分析,如对比、象征、拟人等。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意理解,词牌特点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古代诗词鉴赏》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诗词的魅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诗词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词牌特点,讲解诗词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辛弃疾的艺术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进行课堂互动。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诗词的情感表达,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8. 课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唐宋词人的作品,拓宽诗词鉴赏的视野。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作者:辛弃疾4. 艺术手法:对比、象征、拟人5. 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艺术手法,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2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使学生了解了唐宋词的鉴赏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青玉案·元夕》一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知识、诗句解析、意境赏析、主题思想等。

具体章节为《宋词选读》第二单元《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2. 通过对诗句的解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领会诗词的意境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意境赏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解析,背景知识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青玉案·元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元夕的热闹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学习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3. 诗句解析(1)逐句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意境赏析(1)让学生结合诗句解析,描述诗词中的画面。

(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5.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提炼出诗词的主题思想,讨论作者表达的情感。

6. 例题讲解出示范例题目,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7.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句解析、修辞手法2. 黑板右侧:意境赏析、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青玉案·元夕》。

(2)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3)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2. 答案(1)见教材。

(2)见课堂笔记。

(3)见课堂讨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建议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风格。

3. 组织一次古典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鉴赏。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精彩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宋词精选》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词义、词牌、韵律及词的结构。

2.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词人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韵律、结构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青玉案·元夕》的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带领学生分析词的词牌、韵律、结构等基本知识。

3. 课文解读: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词义。

b. 老师讲解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人的情感。

c. 分析词的上片、下片结构,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课后练习,讲解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词牌、韵律、结构2. 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3. 词的意象分析4. 词的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情感变化,结合词的具体内容进行解答。

2. 答案:上片写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下片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单元《青玉案·元夕》。

该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和诗意,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创作能力,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情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元宵节的传统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标记生字词,了解诗人辛弃疾。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4.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朗读与背诵: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的韵律美,然后进行背诵练习。

6. 创作练习:以“元宵节”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意象:花灯、烟火、舞龙舞狮、热闹场景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排比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无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关于元宵节的诗歌。

2. 答案:元宵佳节喜洋洋,花灯照亮幸福长。

团圆饺子甜蜜满,亲情友情比蜜甜。

街头巷尾闹喧嚣,猜谜语声笑声飘。

愿我们的生活如诗,美好时光永不央。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体会其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这首词的意境和主旨。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包括意象分析、意境感悟、情感把握等。

4、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意象和典故,把握词的主旨。

(2)品味词的语言,感受其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词中含蓄表达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

(2)体会作者在繁华热闹的表象背后所蕴含的孤独和失落。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

2、讲授法:讲解词的背景、作者生平、意象典故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的语言、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从而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简单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内容和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加以指导。

3、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教师巡视答疑。

(2)重点讲解词中的意象,如“东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玉壶”“鱼龙舞”等,让学生体会这些意象所营造的热闹氛围。

(3)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如盛装出游的女子、孤高自赏的作者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情感。

4、深入探究(1)探讨词的主旨,思考作者在热闹的元宵之夜,为何会有孤独和失落之感。

(2)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典故,如“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青玉案﹒元夕》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宋词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本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元宵节的热闹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特点。

2. 通过朗读和赏析,感受词的音乐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古诗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中的典故和意象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与赏析,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青玉案·元夕》,指导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3.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

4. 赏析:分析词中的典故、意象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5. 重点词汇和句子解读: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自主解读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1)作者:辛弃疾(2)背景:元宵节、南宋社会(3)重点词汇:灯火阑珊、一夜鱼龙舞(4)修辞手法:对比、用典、意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青玉案·元夕》。

(3)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白朴的《长恨歌·元夕》,分析两者的异同。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青玉案》教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优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词赋》。

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重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等,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佳节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3.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词牌、词律,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5. 例题讲解: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为例,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意象描绘元宵佳节的景象。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词中的其他意象,如“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等。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a. 词牌:青玉案b. 词律:上片四句,下片五句c. 意象:东风、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玉壶d. 情感:向往美好生活、忧虑现实社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2. 答案示例:《青玉案·元夕》赏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宋词》第三节《辛弃疾的词》。

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其词作的艺术特色,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技巧。

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2. 讲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分析其创作《青玉案·元夕》的背景。

3. 诗词朗读:让学生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音韵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表现手法等。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6.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重点,举例讲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词作。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背景:元宵节、抗金救国c. 词作特色:豪放、激昂、忧国忧民d. 重点词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重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词作风格的多样性。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二、新课导入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的七月七,而是元宵节。

因为中国许多诗词中描写男女约会情景的的都是在元宵节,如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要学的辛弃疾的这首词《青玉案元夕》也是如此三、了解作者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学生回答回顾旧有知识)1、辛弃疾词句知多少?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辛弃疾文化常识知多少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和苏轼并称苏辛3辛弃疾生平事迹知多少三赏析文本(一)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和学生有情感诵读,点评)(1)说说你对词的第一感觉。

(2)我们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把这首词是爱情词?,从那几句看看出来的?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这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场景,从下热恋男女角度揣摩男女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男的(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诗人焦急的目光在来往的美女中寻找,“那人”还是不见。

词人简直要绝望了。

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

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四单元《宋词》章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领会其词作的艺术特色,感受宋代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事迹,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辛弃疾的词作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关心国家命运、关注民生疾苦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如词牌、用典、意象等。

2. 教学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内容,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宋代画作,引导学生进入宋代社会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讲解:分析词牌、用典、意象等,帮助学生理解词作内容。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辛弃疾的词作艺术特色。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作者:辛弃疾背景:南宋,元宵节词牌:青玉案艺术特色:用典、意象情感:忧国忧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

请举例说明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使用了哪些典故。

试用现代汉语翻译《青玉案·元夕》。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一、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2.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二、新课导入中国古代的情人节不是现在大家认为的七月七,而是元宵节。

因为中国许多诗词中描写男女约会情景的的都是在元宵节,如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我们要学的辛弃疾的这首词《青玉案元夕》也是如此三、了解作者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学生回答回顾旧有知识)1、辛弃疾词句知多少?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⑧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2辛弃疾文化常识知多少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人,南宋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和苏轼并称苏辛3辛弃疾生平事迹知多少三赏析文本(一)初读全词,(自由朗读和学生有情感诵读,点评)(1)说说你对词的第一感觉。

(2)我们初读文本能够感觉到的印象把这首词是爱情词?,从那几句看看出来的?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这两句描绘了一个什么样场景,从下热恋男女角度揣摩男女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男的(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诗人焦急的目光在来往的美女中寻找,“那人”还是不见。

词人简直要绝望了。

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

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青玉案·元夕》一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读、词的艺术特色分析等。

具体章节为第二单元“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主题。

2. 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结构等。

3. 领悟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分析辛弃疾的词作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知识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诗词全文解读:带领学生朗读诗词,逐句解释词意,分析词的结构。

4. 艺术特色分析:从词牌、词律、意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一个与诗词意境相符的场景。

6.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简介、《青玉案·元夕》全文。

2. 黑板右侧:词牌、词律、意象、情感等关键词。

3. 黑板中央:诗词意境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 答案示例:示例1:意象:烟花、灯火。

作用:描绘出元宵节热闹的气氛,反衬出词人孤独的心情。

示例2:意象:嫦娥、玉兔。

作用:借用神话传说,表达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了解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体会其词风。

(2)对比分析辛弃疾与其他词人的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第七章《宋词》第二节《青玉案》。

内容包括青玉案词牌的起源、辛弃疾的生平简介、词作《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的文学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青玉案词牌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

2. 通过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培养学生对宋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词作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词作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及其艺术手法。

重点:青玉案词牌的特点及《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词作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青玉案词牌的起源及特点,让学生对词牌有初步的认识。

3. 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为学生理解其词作打下基础。

4. 逐句解析《青玉案·元夕》词作,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作中的艺术手法。

6. 例题讲解:以词作中的名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词作,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词牌起源:宋代特点:七言绝句,平仄韵脚自由2.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背景介绍全文解析思想感情3. 艺术手法比喻拟人对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艺术手法,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是否讲清楚青玉案词牌的特点及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手法。

3. 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青玉案词作,进一步了解这一词牌的发展历程。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玉案》教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四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该词的深入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宋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韵律美,并能背诵。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宋词的韵律美、意境美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

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词意理解以及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词谱、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牌特点,详细解读词的内容。

3.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讲解词的平仄、韵脚、意境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自行创作一首《青玉案》词。

5. 互动:学生展示创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背诵:《青玉案·元夕》集体背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词牌特点、韵律美、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青玉案》词牌,创作一首描绘现代生活的词。

2. 答案:示例:青玉案·夜市夜色朦胧灯火璀璨,闹市熙熙攘攘。

街头小吃琳琅满目,吆喝声声不断。

青春洋溢欢歌笑语,岁月匆匆流转。

回首往事,梦回繁华,青玉案头共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青玉案·元夕》的内容和特点。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词的创作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多写,提高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

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

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一下两点:(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学习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㈠重温名句辛弃疾词里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间生活,有“沙场秋点兵”的英雄气概,也有“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

今天我们再随同辛弃疾一起走进元夕灯节,去领略别样的风采。

㈡教学目标展示(课件)㈢解题:“青玉案”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

“元夕”词题名,关乎诗词内容。

二、初读感知1.齐读,正音2.自读,感知文本三、再读揣其意(品味鉴赏)㈠齐读全,鉴赏上阕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小组讨论)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鱼龙舞——总结:上阕描绘了一副欢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画面。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借助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凤箫、鱼龙等物象,形象写出了焰火、音乐、花灯、服饰、仕女情态的美,渲染烘托了元宵节灯多、人多、车多的繁华、热闹的盛况。

)(二)再读:鉴赏下阕1.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作者看到哪些人?谁是主角?2.上阕为什么描写热闹的场面?3.探讨:“那人”是谁?简析人物形象。

引导深化:1.思慕已久的红颜知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经过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古诗文的学习、积累,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首词在字面层次上的理解不难,难的是通过写作背景理解“他”的寓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境界。

而且诗词中关于元宵节的作品也不少,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我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另一首词——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夕》。

设计本节课堂时我遵循一下两点:
(1)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从字面层次研读词的基本意义、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思考和转移,老师适当点拔,从背景角度切入帮助学生理解“他”的寓意。

学习目标
1. 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 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2. 难点: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㈠重温名句
辛弃疾词里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乡间生活,有“沙场秋点兵”的英雄气概,也有“无人会,登临意”的壮志难酬。

今天我们再随同辛弃疾一起走进元夕灯节,去领略别样的风采。

㈡教学目标展示(课件)
㈢解题:“青玉案”词牌名,规定词的格式。

“元夕”词题名,关乎诗词内容。

二、初读感知
1.齐读,正音
2.自读,感知文本
三、再读揣其意(品味鉴赏)
㈠齐读全,鉴赏上阕
上阕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小组讨论)
花千树、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鱼龙舞——
总结:上阕描绘了一副欢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画面。

(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借助花千树、星如
雨、宝马雕车、凤箫、鱼龙等物象,形象写出了焰火、音乐、花灯、服饰、仕女情态的美,渲染烘托了元宵节灯多、人多、车多的繁华、热闹的盛况。


(二)再读:鉴赏下阕
1.上阕写景,下阕写人,作者看到哪些人?谁是主角?
2.上阕为什么描写热闹的场面?
3.探讨:“那人”是谁?简析人物形象。

引导深化:
1.思慕已久的红颜知己。

孤高、淡泊、不同流俗、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

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

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是衬托“那人”的。

越写灯火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品格。

2.揣摩词人对“那人”的心理及情感。

(结合词语,寻不见,蓦然回首)
开始寻人是望穿人群,“过尽千帆皆不是”,正自伤心绝望时,却是不经意回头猛然发现的激动、喜悦。

(三)你怎么看:有人认为词人是“强颜欢笑”,更有名家认为词“极悲郁”。

(四)知人论世:补充材料
1.辛弃疾的具体生平经历
⑴在北方:英勇抗击金兵
二十二岁时,曾聚集二千人,参加耿京的起义军。

曾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擒拿回建康。

⑵南渡后:三起三落(“任职地方官”与“闲居”交替)
二十三岁后,只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官职。

四十二岁(1181),受弹劾被免职,归居上饶。

四十八岁(1187),在福建任职。

后又遭弹劾免职,闲居铅山。

六十四岁(1203),被主战派起用,辛弃疾为之一振。

六十六岁(1207)重回故宅闲居,年老多病,九月卒。

临死大呼“杀贼”数声而止。

2.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醉,直把杭州作
汴州!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失地,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明确:为什么说“强颜欢笑”及“极悲郁”?
词人此刻看到的是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各阶层的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只有那人是不在“蛾儿雪柳”之众,独立在灯火阑珊处的“他”。

(由此概括“那人”的含义)
2.这个理想中的美人,正是他自己坚持高洁的志向和操守、不肯与世
俗同流合污的人格的化身,显示出一个爱国志士的操守和襟怀。

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自甘淡泊,不同流俗,志高怀远,别有所求。

这也是是全文的主旨。

(五)小结:主旨: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

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甘淡泊,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四.拓展:名家点评
⒈但世上的事并不都能心想事成。

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快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梁衡
⒉辛稼轩抗金报国的志向是非常坚定的,情感也是极为激昂的。

尽管他一生屡受挫折,但始终不消极,真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种坚毅执着、往而不返的精神与屈原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极为相似。

——缪钺
有理想是幸福的,理想无法实现,是痛苦的。

辛弃疾——痛苦,却依
然追寻着。

五.经典与传承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经典咏流传陈彼得
3.同学们分享自己传承经典的方式
五. 作业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李清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
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其阅读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尤其对辛弃疾不乏了解熟悉,他的词多是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

但这首词的风格有其特别之处,那就是以元夕的热闹喧哗反衬“极悲郁”之情,这一点学生不好把握,需要点拨。

最后的经典传承环节,因为平时一直进行语段仿写或扩写练习,同学们应该有出色的表现。

课堂效果分析
从知识层面来讲,这堂课还是完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可能是因为录像的原因,同学们稍显拘谨。

在读书以及回答问题方面不如平时的课堂活泼、从容。

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对上阕的把握比较到位,因为同学们平时容易审题不仔细,所以我在小组讨论时及时进行了指导,结果同学们都能够根据问题逐项答题,表现不俗。

尤其是讲到知人论世环节时,房小钰同学对《题临安邸》这首诗赏析时,以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解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非常贴切。

拓展延伸方面,同学们对经典的传承表现非常棒,尤其是填词《朝中措》有着自己对金榜题名的殷殷期盼。

看到课堂上,同学们对诗词的创新与传承那么用心,作为教师吾心甚慰。

《唐诗宋词选读》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青玉案元夕》课例,隶属于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选读》第四单元。

按照教学进度,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

但从教材编排上讲,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歌数量少,系统性也较弱,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

因此,利用好《唐诗宋词选读》,将在教学内容主题的系统性方面,教学方式方法的生成性方面,以及引导学生获得对古典诗歌的整体性审美感知方面得到更大的突破和提升。

根据教材的定位,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通过齐读、自读,对文本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即对《青玉案元夕》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好处”;再次,引领学生向“鉴别”方向延展,能对诗词作品优劣高下有初步的认识。

在文本情感的理解上,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补充上相关的历史背景。

即靖康变起,南宋偏安一隅,主战派的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排挤和弃置不用,于是将一腔爱国情怀、不同流合污的品格都融入了作品中去。

而《青玉案元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