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0沉淀平衡.
易错点10 沉淀溶解平衡-备战2022年高考化学考试易错题(解析版)
易错点10沉淀溶解平衡易错分析易错题【01】沉淀溶解平衡图像(1)明确图像中纵、横坐标的含义:纵、横坐标通常是难溶物溶解后电离出的离子浓度。
(2)理解图像中线上点、线外点的含义:难溶电解质(以BaSO4沉淀曲线为例说明)Q c和K sp 间的关系有以下三种可能:在曲线上任何一点,Q c=K sp,沉淀与溶解达到动态平衡,溶液是饱和溶液。
在曲线右上方Q c>K sp,溶液处于过饱和,有沉淀析出,直至Q c=K sp。
在曲线左下方Q c<K sp,为不饱和溶液,无沉淀析出,直至Q c=K sp。
(3)抓住K sp的特点,结合选项分析判断:溶度积常数只是温度的函数,与溶液中溶质的离子浓度无关,在同一曲线上的点,溶度积常数相同。
原溶液不饱和时,离子浓度都增大,原溶液饱和时,离子浓度都不。
易错题【02】有关K sp的相关计算(1)已知溶度积,求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的浓度,如K sp(AgCl)=a的饱和AgCl溶液中,c(Ag+)=√a mol·L-1。
(2)已知溶度积、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求溶液中的另一种离子的浓度,如某温度下AgCl的K sp=a,在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gCl固体,达到平衡后c(Ag+)=10a mol·L-1。
(3)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如对于反应Cu2+(aq)+MnS(s)CuS(s)+Mn2+(aq),K sp(MnS)=c(Mn2+)·c(S2-),K sp(CuS)=c(Cu2+)·c(S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M n2+)c(C u2+)=K sp(MnS)K sp(CuS)。
易错题【03】沉淀的生成(1)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除去某种离子,首先要使生成沉淀的反应能够发生,其次沉淀生成的反应进行的越完全越好。
如除去溶液中的Mg2+,用NaOH溶液比使用Na2CO3溶液好,原因是Mg(OH)2的溶解度比MgCO3的小。
10-沉淀溶解平衡基础题练习
沉淀溶解平衡基础题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 sp 小的,溶解度一定小B .K sp 大小取决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所以离子浓度改变时沉淀溶解平衡会发生移动C .所谓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将溶液中某一离子完全除去D .温度一定,当溶液中Ag +和Cl -浓度的乘积等K SP 时,溶液为AgCl 的饱和溶液2.由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结论A 常温下,用pH 计测得0.1mo/LNaA 溶液的pH 小于0.1mol/L Na 2CO 3溶液的pH酸性:HA>H 2CO 3B 往黄色固体难溶物PbI 2中加水,振荡,静置。
取上层清液,然后加入NaI 固体,产生黄色沉淀难溶物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 向盛某盐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试管口处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未变蓝该盐中不含+4NHD将用硫酸酸化的H 2O 2溶液滴入Fe(NO 3)2溶液中,溶液变黄色氧化性:H 2O 2>Fe 3+(酸性条件)3.关于CaCO 3沉淀的溶解平衡说法正确的是A .CaCO 3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不断进行,但速率相等B .CaCO 3难溶于水,溶液中没有Ca 2+和CO 32-C .升高温度,CaCO 3沉淀的溶解度无影响D .向CaCO 3沉淀中加入Na 2CO 3固体,CaCO 3沉淀的溶解度不变4.25℃时,在氢氧化镁悬浊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Mg(OH)2(s)Mg 2+(aq)+2OH −(aq),已知25℃时K sp [Mg(OH)2]=1.8×10−11,K sp [Cu(OH)2]=2.2×10−2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若向Mg(OH)2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H 4Cl(s),c(Mg 2+)会增大B .若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CuSO 4溶液,沉淀将由白色逐渐变为蓝色C .若向Mg(OH)2悬浊液中加入适量蒸馏水,K sp 保持不变,故上述平衡不发生移动D .若向Mg(OH)2悬浊液中加入少量Na 2S(s),固体质量将增大5.下列关于平衡体系的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在N 2+3H 22NH 3的平衡体系中,缩小体积,平衡向右移动,氨的产率增加B .在CH 3COOH CH 3COO ﹣+H +的平衡体系中加入CH 3COONa 固体,平衡向左移动C.对Ca(OH)2(s)Ca 2+(aq)+2OH ﹣(aq),升高温度,其K sp 一定增大D .在碳酸钙的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加入稀盐酸,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6.已知K sp (AgCl)=1.8×10-10。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沉淀过程,并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溶解度,以深入了解物质物理性质的变化。
实验材料:
本次实验采用的材料为硫酸银、氯化钠、已经煮沸的蒸馏水。
实验步骤:
1.首先,将20毫升的蒸馏水倒入一只1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直到氯化钠完全溶解在蒸馏水中;
2.再将5毫升的硫酸银溶液加入上述溶液中,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直到溶液充分混合;
3.观察溶液变化,并等待沉淀形成;
4.一旦沉淀形成,用滤纸将上层液体滤掉,并将沉淀留在筛上;
5.将沉淀在筛上连同筛一起置于电子秤上称重,并记录称量数据;
6.用5毫升的蒸馏水将筛上的沉淀冲洗几次,使筛上完全不剩
有硫酸银的痕迹;
7.将剩余的沉淀放入一只烧杯中,并用火燃烧,使沉淀转变为
硫酸银;
8.观察化学反应,并仍将观察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的最终结果为,实验数据表明溶液中可出现的硫酸银
最大量为0.0098g/L。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结果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溶液中硫酸银的溶解度相对较小,硫酸银很容易形成沉淀并凝结在一起,这进一步说明了硫酸银的物理性质比较复杂,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其物性行为。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
沉淀反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物质间的沉淀反应,了解沉淀反应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沉淀反应是指在两种溶液混合时,由于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而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此类反应中,通常会发生离子之间的置换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发生需要满足两种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能够形成不溶于水的盐类化合物,这种反应通常在溶液中加入一种沉淀剂后发生。
实验材料:1. 硝酸银溶液。
2. 氯化钠溶液。
3. 硝酸铜溶液。
4. 碳酸钙溶液。
5. 硝酸钡溶液。
6. 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1. 取一小部分硝酸银溶液倒入试管中;2. 分别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铜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情况;3. 取一小部分碳酸钙溶液倒入试管中;4. 加入少量硝酸铜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情况;5. 取一小部分硝酸钡溶液倒入试管中;6. 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情况。
实验结果:1. 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后产生了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AgNO3+ NaCl → AgCl↓ + NaNO3;2. 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未观察到明显沉淀产生;3. 在碳酸钙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未观察到明显沉淀产生;4. 在硝酸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产生了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为Ba(NO3)2 + CuSO4 → BaSO4↓ + Cu(NO3)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物质间的沉淀反应。
在硝酸银溶液中,氯化钠与硝酸银发生沉淀反应,生成了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而在硝酸银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并未观察到沉淀的产生。
这是因为硝酸银和硝酸铜在溶液中并没有发生置换反应,因此没有产生沉淀。
在碳酸钙溶液中加入硝酸铜溶液后也未观察到沉淀的产生,这是因为碳酸钙和硝酸铜在溶液中也没有发生置换反应。
最后,在硝酸钡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后产生了白色硫酸钡沉淀,这是因为硝酸钡和硫酸铜发生了置换反应,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沉淀反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溶解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溶解沉淀平衡的基本原理;2. 掌握溶解沉淀平衡的计算方法;3. 分析影响溶解沉淀平衡的因素;4. 熟悉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溶解沉淀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溶解和沉淀的动态平衡。
该平衡可用溶度积常数(Ksp)表示,其表达式为:Ksp = [A+]^m × [B-]^n式中,A+、B-分别为难溶电解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m、n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
三、实验器材1. 电子天平2. 100mL容量瓶3. 烧杯4. 玻璃棒5. 滴定管6. 酸碱指示剂7. 溶液:氯化银(AgCl)、氯化钡(BaCl2)、硫酸铜(CuSO4)、硝酸钾(KNO3)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分别配制0.1mol/L的氯化银、氯化钡、硫酸铜和硝酸钾溶液。
2. 配制沉淀溶液:取50mL氯化银溶液,加入50mL氯化钡溶液,观察沉淀现象。
3. 计算Ksp:根据沉淀现象,计算氯化银和氯化钡的溶度积常数。
4. 调整溶液浓度:取50mL氯化银溶液,加入适量硝酸钾溶液,观察沉淀现象。
5. 计算Ksp:根据沉淀现象,计算氯化银和硝酸钾的溶度积常数。
6. 分析影响溶解沉淀平衡的因素:通过改变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观察沉淀现象,分析影响溶解沉淀平衡的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氯化银和氯化钡混合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2)氯化银和硝酸钾混合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2. 分析:(1)根据Ksp计算,氯化银和氯化钡的溶度积常数分别为1.77×10^-10和1.86×10^-10。
(2)根据Ksp计算,氯化银和硝酸钾的溶度积常数分别为1.77×10^-10和1.10×10^-12。
(3)改变溶液浓度、温度等条件,会影响溶解沉淀平衡。
例如,降低温度有利于沉淀生成,增加溶液浓度有利于沉淀溶解。
六、实验结论1. 溶解沉淀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溶解和沉淀的动态平衡。
高中化学高考精品备课教案:沉淀溶解平衡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含答案)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 核心素养对接认识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沉淀的生成、溶解与转化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2023北京,T14;2023年6月浙江,T15;2023年1月浙江,T15;2022全国乙,T26;2020全国Ⅱ,T91.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模型,分析沉淀的溶解和生成,K sp 的相关计算。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利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平衡,解释实验室、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能基于沉淀溶解平衡移动规律,推测溶液中的平衡移动及其结果;能基于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平衡,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能从类别、氧化还原、水解等角度推测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反应; 能设计实验探究溶液中的离子反应和平衡问题有关K sp 的计算2022山东,T14;2021江苏,T17;2021湖北,T16;2021海南,T16命题分析 预测1.结合盐类水解知识,分析微粒浓度的关系,沉淀的生成、转化等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金属离子的水解知识除去工艺流程中的相关杂质,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2.预计2025年高考在工艺流程中的除杂阶段仍会出现借助杂质离子形成沉淀的方法使杂质分离除去的问题设计, 其中K sp 的相关计算是考查的热点认识思路考点1 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应用1.沉淀溶解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难溶电解质沉淀 溶解 ⃖ 溶液中的离子{v 溶解[1] > v 沉淀,难溶电解质溶解v 溶解[2] = v 沉淀,沉淀溶解平衡v 溶解[3] < v 沉淀,析出沉淀(2)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逆、等、动、定、变(适用平衡移动原理)。
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1)内因: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以AgCl (s )⇌Ag +(aq )+Cl -(aq ) ΔH >0为例。
外界条件 平衡移动方向 平衡后c (Ag +) 平衡后c (Cl -)K sp 升高温度 [4] 正向 [5] 增大 [6] 增大 [7] 增大 加水稀释 [8] 正向 [9] 不变 [10] 不变 [11] 不变 加入少量 AgNO 3(s ) [12] 逆向 [13] 增大 [14] 减小 [15] 不变 通入HCl [16] 逆向 [17] 减小 [18] 增大 [19] 不变 通入H 2S [20] 正向[21] 减小[22] 增大[23] 不变3.溶度积(1)溶度积和离子积(或浓度商)以M m A n (s )⇌m M n +(aq )+n A m -(aq )为例:溶度积离子积(或浓度商)概念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幂的乘积符号K sp Q c(或Q)表达式K sp=[24]c m(M n+)·c n(A m-)(浓度都是平衡浓度)Q c=[25]c m(M n+)·c n(A m-)(浓度是任意浓度)应用判断一定条件下沉淀能否生成或溶解①Q c[26]>K sp:溶液过饱和,有沉淀析出;②Q c[27]=K sp:溶液饱和,沉淀与溶解处于平衡状态;③Q c[28]<K 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2)K sp的意义注意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同时,K sp大的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大。
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报告
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铜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研究并探索了沉淀生成的平衡化学原理。
引言:沉淀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是指在反应溶液中形成稳定不溶于溶液的固体物质。
平衡化学原理是描述化学反应的平衡状态,描述了反应物之间的浓度和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本实验通过研究铜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深蓝色沉淀,并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探索沉淀生成的平衡化学原理。
实验方法:1. 准备0.1M的氢氧化钠溶液和0.1M的硫酸铜溶液;2. 分别在试管中取得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使其浓度分别为0.02M、0.04M、0.06M等;3.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并记录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滴数;4. 每次滴加后,用玻璃棒搅拌均匀,等待数分钟使沉淀沉淀;5. 最后观察沉淀的颜色和状态,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当硫酸铜溶液浓度较低时,即使滴加多滴氢氧化钠溶液,也未能产生可观察到的沉淀。
但当硫酸铜溶液浓度增加时,滴加较少的氢氧化钠溶液即可产生沉淀,并且随着滴加的氢氧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加,沉淀的颜色逐渐加深,且产生的沉淀量也增加。
讨论与分析:在反应过程中,铜离子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较低时,即使滴加多滴氢氧化钠溶液,铜离子也未能与之充分反应,因此无法观察到沉淀的产生。
但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增加时,铜离子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速率增加,可以更快地生成沉淀。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浓度越高,则进一步加快了反应速率,使得产生沉淀的速度更快,沉淀颜色更深。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的过程符合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原理。
2. 反应物浓度对沉淀生成速率和沉淀颜色均有明显影响,浓度越高,沉淀生成越快,颜色越深。
3.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的沉淀。
沉淀平衡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溶度积原理。
4. 学习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溶解平衡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其基本原理如下:\[ \text{固体} \rightleftharpoons \text{离子} \]对于难溶电解质AB,其溶解平衡可表示为:\[ AB(s) \rightleftharpoons A^+(aq) + B^-(aq) \]其溶度积常数(Ksp)为:\[ K_{sp} = [A^+][B^-] \]当溶液中离子浓度乘积大于Ksp时,沉淀生成;反之,沉淀溶解。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1. 100mL容量瓶2. 25mL移液管3. 烧杯4. 玻璃棒5. pH试纸6. 滴定管试剂:1. 氯化银(AgCl)饱和溶液2. 硝酸银(AgNO3)溶液3. 氯化钠(NaCl)溶液4. 氢氧化钠(NaOH)溶液5. 氯化钡(BaCl2)溶液6. 硫酸钠(Na2SO4)溶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氯化银饱和溶液倒入100mL容量瓶中。
2. 使用移液管准确量取25.00mL氯化银溶液于烧杯中。
3.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搅拌,观察沉淀的生成。
4. 记录沉淀生成时的pH值。
5. 重复步骤3,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6. 使用滴定管向沉淀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
7. 记录沉淀溶解时的pH值。
8. 重复步骤6,加入不同浓度的氯化钡溶液,观察沉淀的变化。
9. 使用滴定管向沉淀中加入硫酸钠溶液,观察沉淀的溶解。
10. 记录沉淀溶解时的pH值。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沉淀生成在加入硝酸银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随着氯化钠溶液浓度的增加,沉淀量逐渐增多,说明沉淀生成与离子浓度成正比。
2. 沉淀溶解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观察到沉淀逐渐溶解,说明沉淀溶解与氢氧根离子浓度有关。
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实验仪器和试剂,电离平衡实验装置、沉淀平衡实验装置、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氯化银溶液等。
实验原理:1. 电离平衡,在电离平衡中,当电解质溶液中的正负离子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离子的生成速度与反应速度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2. 沉淀平衡,在沉淀平衡中,当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形成的沉淀物溶解速度与沉淀速度相等,达到动态平衡。
实验步骤:1. 电离平衡实验,将电解质溶液倒入电离平衡实验装置中,接通电源,观察电导率的变化,记录数据。
2. 沉淀平衡实验,将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溶液混合,观察是否生成沉淀,记录生成沉淀的时间和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离平衡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下,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达到稳定值,表明离子生成速度与反应速度相等,达到了电离平衡。
2. 沉淀平衡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下,生成的沉淀物溶解速度与沉淀速度相等,达到了沉淀平衡。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加深了对化学平衡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平衡提供了基础。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了电离平衡实验装置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我们及时清洗电极并重新接通电源,解决了这一问题。
实验的局限性,本实验只是在一定条件下对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进行了简单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和数据量有限,无法覆盖所有情况。
实验的意义,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的理解,还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电离平衡和沉淀平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实验中的问题和局限性,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实验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 《化学实验教程》。
2. 《化学平衡原理与实验》。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和沉淀过程,探究溶解与沉淀平衡的原理,并以此为基础了解溶液中的物质变化和溶解度的相关特性。
实验器材和试剂:- 100ml容量瓶- 烧杯- 火柴- 玻璃棒- 硝酸银溶液-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铅溶液- 稀硫酸溶液- 氨水溶液实验原理:溶解与沉淀平衡是物质在溶液中互相转化的现象,溶解是指将固体物质溶解于液体中,而沉淀则是指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
在溶液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到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清洗及烘干所有玻璃器材,并用准确的容量刻度装满所需溶液。
2. 实验组成:分别将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加入两个烧杯中,然后用火柴点燃,同时搅拌,观察溶解和沉淀现象。
3. 实验记录:记录在不同温度下,硝酸银和氯化钠溶液的溶解度以及沉淀的形成情况。
4. 实验观察:观察和描述每个实验步骤中的现象和变化。
5. 实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溶解度和沉淀平衡的相关规律,并总结实验的结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变化:1. 当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开始出现白色沉淀,逐渐增多,表明氯化银沉淀开始析出。
2. 随着搅拌的进行,白色沉淀逐渐减少,直至消失,同时溶液逐渐变清。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溶解度和沉淀平衡取决于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 在实验中,火柴的点燃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使硝酸银和氯化钠快速反应,从而形成了可见的沉淀。
在搅拌的过程中,溶解的速度超过沉淀的速度,导致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
结论与讨论:我们通过本实验深入了解了溶解与沉淀平衡的实验过程和相关原理。
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溶剂的性质和温度对溶解度和沉淀平衡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我们得到了丰富的实验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溶质在溶液中的不同行为。
然而,本实验仅仅用了几种常见的溶质和溶剂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拓展到更多的化学反应和溶质溶解度的相关实验。
大学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平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沉淀平衡的存在,并探究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沉淀平衡是指在溶液中,难溶电解质(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生成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当溶液中某一离子的浓度超过其溶度积常数(Ksp)时,该离子会与溶液中的其他离子结合形成沉淀。
沉淀平衡的建立遵循以下公式:\[ K_{sp} = [A^{+}] \times [B^{-}] \]其中,\( A^{+} \) 和 \( B^{-} \) 分别代表沉淀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锥形瓶、滴定管、磁力搅拌器、电子天平、移液管等。
2. 试剂:饱和氯化银溶液、饱和硫化银溶液、硝酸银溶液、硫化氢气体、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饱和氯化银溶液倒入锥形瓶中。
2.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饱和硫化银溶液,缓慢滴入锥形瓶中,同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3. 观察沉淀的形成,待沉淀稳定后,用电子天平称量沉淀的质量。
4. 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再次称量沉淀的质量。
5. 重复步骤2-4,分别进行氯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
6. 计算不同溶液中沉淀的溶度积常数(Ksp)。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在饱和氯化银溶液中加入饱和硫化银溶液后,沉淀质量逐渐增加,直至稳定。
这说明沉淀平衡存在。
2. 通过计算,得到饱和氯化银溶液的Ksp为1.8×10^-10,饱和硫化银溶液的Ksp 为1.0×10^-50。
3. 与理论值相比,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误差或实验条件的影响。
六、结论1. 本实验验证了沉淀平衡的存在,并掌握了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影响沉淀平衡的因素,如离子浓度、温度等。
3. 本实验为后续化学实验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沉淀平衡知识。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生成BaSO4沉淀后,Ba2+过量,
剩余的[Ba2+]=0.01-0.001=0.009mol/L.
[SO42-]=Ksp/[Ba2+]= 1.1×10-10/9.0×10-3=1.2×108(mol/L)<1.0×10-5mol/L
I-的浓度必须大于
mol·L-1=6.34×10-12 mol·L-1。
已知AgCl 的KSP为1.8 x 10-10 Ag2CrO4的KSP为1.1 x 10-12。 若某混合液中,CCl- = CCrO42- = 10-5 mol.L-1, B 当加入 Ag+达10-4mol.L-1时,则会发生_______ A. AgC l先沉淀 B. 只有AgCl沉淀 C. 只有Ag2CrO4沉淀 D. 二者都沉淀
MgCl2+2NaOH = Mg(OH)2↓+2NaCl
3Mg(OH)2+2FeCl3=2Fe(OH)3↓+3MgCl2 ++6OHˉ 3Mg(OH)2 3Mg² + S=9×10-4 + 2Fe³
2Fe(OH)3↓ S=3×10-9
沉淀转化的实质 • 沉淀转化的实质是沉淀溶解平衡 移动。一般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 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容易实现。
【例 3】 在 25 ℃时,FeS 的 Ksp=6.3×10 =1.3×10 正确的是
-36
-18
,CuS 的 Ksp ( )
,ZnS 的 Ksp=1.3×10
-24
。下列有关说法中
答案 D
A.25 ℃时,CuS 的溶解度大于 ZnS 的溶解度 B.25 ℃时,饱和 CuS 溶液中 Cu2+的浓度为 1.3×10-36 mol· L- 1 C.向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 FeCl2、ZnCl2 的混合液中加 入少量 Na2S,只有 FeS 沉淀生成 D.除去某溶液中的 Cu2+,可以选用 FeS 作沉淀剂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沉淀平衡实验报告引言沉淀平衡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溶液中的沉淀形成和平衡过程。
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了解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沉淀生成的条件以及平衡状态的维持机制。
本文将介绍我们进行的一次沉淀平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溶液中的沉淀平衡。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确定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摩尔比例以及平衡时的溶液浓度。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溶液中的相对浓度对于沉淀形成和溶解的影响。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实验器材,准备所需试剂。
2. 配制溶液: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溶液。
3. 沉淀形成:将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溶液混合,在一定时间内观察是否出现沉淀。
4. 沉淀平衡:当沉淀停止生成后,取样进行测量。
5. 数据处理: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摩尔比例和溶液浓度。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沉淀形成:在混合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溶液后,我们观察到在一定时间内出现了沉淀。
这表明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沉淀反应。
2. 沉淀平衡:当沉淀停止生成后,我们取样进行测量。
通过测量结果,我们计算得到了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2,并且溶液中铁离子的浓度为0.02 mol/L,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4 mol/L。
讨论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沉淀形成条件: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沉淀形成受到摩尔比例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摩尔比例为1:2,这说明当两种离子的比例满足一定条件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2. 沉淀平衡机制:在沉淀平衡状态下,溶液中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
在本实验中,铁离子的浓度为0.02 mol/L,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4 mol/L,它们的比例为1:2。
这表明在溶液中,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摩尔比例会影响沉淀的生成和溶解过程。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解读“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1教学思路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是《化学反响原理》中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之后的一块区别于老教材的新增内容,所以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和总结,进步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才能。
此外,本课的知识又与生活、消费和科学研究有非常严密的联络,所以为了更好的检验新知识落实的效果,教学中我以消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分析^p 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而且进步了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2.1引入阶段[引入]:展示一瓶PbI2悬浊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师]介绍:PbI2是一种难溶性盐,颜色为黄色。
[问]过滤后,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吗?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结论。
结论: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
方案:取上层清液,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假设有黄色沉淀生成,那么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I-。
[学生活动]:请学生做演示实验。
(实验结果明显,说明上层清液中含I-。
) 2.2知识预备阶段[师]:总结:实际上,难溶物质在水中还是有一定的溶解度,只是相对来说比拟小。
所以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可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而PbI2那么属于难溶性盐。
[投影]:[过渡]:既然难溶物在水中仍有少量的溶解。
如:在25℃时,AgI的溶解度为2.1×10-7g,能不能说浓度到达饱和后溶解是就停顿了呢?[讨论]:难溶物在水中饱和后,溶解是不是就停顿了,请从平衡的角度考虑分析^p 。
2.3新课知识落实——知识迁移与总结阶段[学生活动]观点:饱和后,溶解没有停顿,只是在溶解的同时,又有PbI2固体析出,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理解什么是沉淀溶解平衡。
解离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解离平衡和沉淀平衡的基本概念。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验证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3. 学习并运用溶度积规则进行沉淀反应的预测。
二、实验原理1. 解离平衡: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其离子浓度与未电离分子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
2. 沉淀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当离子浓度乘积超过其溶度积时,会形成沉淀。
3. 溶度积规则: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积(Ksp)为常数,可用于预测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仪器:试管、烧杯、电子天平、滴定管、移液管、玻璃棒、漏斗、滤纸等。
2. 药品: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氯化银(AgNO3)、硝酸钠(NaNO3)、氯化钠(NaCl)等。
四、实验步骤1. 沉淀反应: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 mL 0.1 mol/L CuSO4溶液和2 mL 0.1 mol/L AgNO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2滴0.1 mol/L NaOH溶液,观察沉淀生成情况。
2. 溶解平衡: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2 mL 0.1 mol/L AgNO3溶液和2 mL 0.1 mol/L NaCl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向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2滴0.1 mol/L NaNO3溶液,观察沉淀溶解情况。
3. 溶度积计算: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沉淀反应和溶解平衡的溶度积,并与已知溶度积数据进行比较。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沉淀反应: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
2. 溶解平衡:向AgNO3溶液中加入NaCl溶液后,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
加入NaNO3溶液后,沉淀逐渐溶解。
3. 溶度积计算:(1)沉淀反应:Ksp(Cu(OH)2) = [Cu2+][OH-]^2 = 0.01 mol/L × (0.01mol/L)^2 = 1×10^-8(2)溶解平衡:Ksp(AgCl) = [Ag+][Cl-] = 0.01 mol/L × 0.01 mol/L =1×10^-4六、实验讨论1.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并了解了沉淀反应和溶解平衡的规律。
沉淀平衡实验报告及答案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沉淀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3. 通过实验验证沉淀平衡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沉淀平衡是指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饱和时,其溶解和沉淀的速率相等,形成一个动态平衡。
在沉淀平衡状态下,溶液中难溶电解质的离子浓度乘积等于其溶度积常数(Ksp)。
根据溶度积原理,可以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以及预测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氢氧化钠、酚酞指示剂等;2.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滴定管、电子天平、移液管、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饱和溶液:分别配制硝酸银、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钡的饱和溶液;2. 沉淀反应:向饱和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钠、氢氧化钠等试剂,观察沉淀的形成;3. 溶解反应:向沉淀中加入适量的酸或碱,观察沉淀的溶解;4. 计算溶度积: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沉淀反应:向硝酸银饱和溶液中滴加氯化钠,观察到白色沉淀生成;向硫酸铜饱和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观察到蓝色沉淀生成;2. 溶解反应:向白色沉淀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观察到沉淀溶解;向蓝色沉淀中加入适量的氨水,观察到沉淀溶解;3. 溶度积计算:以硝酸银为例,计算其溶度积常数Ksp。
(1)配制硝酸银饱和溶液:称取0.5g硝酸银,溶解于50mL去离子水中,配制成饱和溶液;(2)滴加氯化钠:向饱和溶液中滴加氯化钠溶液,当出现白色沉淀时停止滴加;(3)计算沉淀量:称量沉淀的质量,计算沉淀的物质的量;(4)计算Ksp:根据沉淀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计算硝酸银的溶度积常数Ksp。
六、实验答案1. 沉淀反应:白色沉淀为氯化银,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2. 溶解反应:白色沉淀溶解于盐酸生成氯化银,蓝色沉淀溶解于氨水生成[Cu(NH3)4]2+;3. 溶度积计算:Ksp(AgCl)= 1.56×10^-10,Ksp(Cu(OH)2)= 2.2×10^-20。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
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旨在探究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了解配合物的形成、溶解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以及实验方法和步骤。
实验原理:配合物是由中心离子和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其形成、溶解和沉淀溶解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浓度、PH值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添加不同的试剂,观察配合物的形成、溶解和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中心离子、配体、溶剂等。
2. 将一定量的中心离子溶解于溶剂中,形成中心离子的溶液。
3. 逐步加入配体试剂,观察是否形成配合物沉淀。
4. 如果形成了沉淀,尝试加入过量的配体试剂,观察沉淀是否溶解。
5.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现象变化。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的一些重要现象。
首先,当我们逐步加入配体试剂时,出现了沉淀的形成,这表明配合物已经形成。
随后,当我们加入过量的配体试剂时,观察到了沉淀的溶解现象,说明沉淀溶解平衡发生了变化。
这些实验结果说明了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受到配体浓度的影响,当配体浓度增加时,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这与我们实验原理中所述的影响因素是一致的。
另外,温度和PH值等因素也会对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产生影响,这些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了解了配合物的形成、溶解和沉淀溶解平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配体浓度的变化会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位置,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配合物的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而言之,本次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配合物与沉淀溶解平衡的机会,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领域,以期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 沉淀溶解平衡: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晶体与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之间存 在溶解和结晶的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PbI2固体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PbI2(s) Pb2+ + 2I特点:逆、动、等、定、变 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 BaSO4
不变
不变
8
2. 25℃时,晴纶纤维生产的某种溶液中,c(SO42-)为6.0×10-4 mol· L1。若在 40.0L该溶液中,加入 0.010mol/L BaCl 溶液 10.0L,问是 2 否能生成BaSO4 沉淀? 解:c(SO42-)=6.0×10-4×40/50.0=4.8×10-4 mol· L-1 c(Ba2+)=0.010×10.0/50.0=2.0×10-3 mol· L-1 Qc=c(SO42-)· c(Ba2+)=9.6×10-7 > Ksp= 1.1×10-10
所以有BaSO4 沉淀析出。
【拓展计算】计算使0.010 mol· L-1Fe3+开始沉淀及沉淀完全时的pH 值。一般认为沉淀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时,则认为已经沉 淀完全。(Ksp[Fe(OH)]= 2.6×10-39) 解:Fe(OH)3(s) Fe3+(aq)+3OH-(aq) pHmin=1.8 Fe3+开始沉淀时,c(Fe3+)=0.010 mol· L-1 c(OH-)=6.4×10-13 mol· L-1 pOH=12.2 Fe3+完全沉淀时,c(Fe3+)=1.0×10-5 mol· L-1
CaCO3
BaSO4= Ba2++SO42CaCO3= Ca2++CO32-
化学沉淀平衡实验报告
化学沉淀平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化学沉淀平衡反应,了解沉淀的形成与消失的条件,掌握平衡反应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化学平衡是指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保持一定的比例,不再发生净反应的状态。
平衡反应的特点是正反应和逆反应同时进行,并且反应速率相等。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研究银离子与氯离子形成氯化银沉淀的平衡。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 + Cl^- →AgCl当银离子和氯离子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发生沉淀反应,生成固体的氯化银沉淀。
如果继续增加其中一种离子的浓度,平衡会发生位移,沉淀会消失。
实验步骤1. 首先准备好所需试剂和实验器材,并摆放在实验台上。
2. 分别取3个试管,用标号命名为试管A、试管B和试管C。
3. 在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银溶液。
4. 在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5. 在试管C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注意加入的量以保持一定的比例。
6. 用橡皮塞封住试管,轻轻摇晃使溶液充分混合均匀。
7. 观察每个试管的沉淀情况,并记录下来。
8.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沉淀的形成与消失条件。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试管A中没有加入氯化钠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明显的沉淀形成。
在试管B中加入氯化钠后,也没有发生沉淀形成。
但在试管C中加入氯化银和氯化钠后,立即形成了白色固体的氯化银沉淀。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分析结果:1. 试管A中单独加入的氯化银溶液,没有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沉淀。
这是因为在没有氯离子的存在下,银离子无法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沉淀。
2. 试管B中加入的氯化钠溶液,也没有形成沉淀。
这是因为氯化钠溶液中的氯离子与银离子反应的产物是氯化银沉淀,但在这种情况下,银离子的浓度不足以与氯离子发生反应。
3. 在试管C中,加入了适量的氯化银和氯化钠。
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相遇并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发生了沉淀反应,生成了固体氯化银沉淀。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化学反应的平衡是指正反应和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保持一定浓度比例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0 沉淀平衡
[实验目的]
1、根据沉淀平衡,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溶度积规则试验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
2、利用沉淀反应了解分步沉淀原理和混合离子的分离。
3、掌握确定沉淀反应计量系数和Ksp的一种方法。
4、掌握离心分离操作(离心、倾斜、过滤)及离心机的使用。
[实验原理]
T一定时,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下列平衡:
A m
B n(s)==mA n+(aq)+nB m-(aq)
平衡常数Ksp=[A n+]m·[B m-]n称溶度积常数,在此溶液中,离子积Qi=C A m·C B n(C A、C B 指A、B离子在任意状态时的浓度)。
1、Ksp与Qi的关系:Qi<Ksp,不饱和溶液,沉淀可继续溶解
Qi=Ksp,饱和溶液,动态平衡
Qi>Ksp,过饱和溶液,沉淀析出
2、分步沉淀:逐步向溶液中加入某种试剂,可能有几种离子均沉淀(Ksp越小,越先沉
淀)。
分先后沉淀的过程称分步沉淀(两种沉淀Ksp相差10-6,即比值<10-5时可分离)
3、沉淀转化:含有沉淀的溶液中,加入适当试剂与某一离子结合,生成更难溶(Ksp更
小)的物质,叫沉淀转化(难溶沉淀一般不能转化为易溶沉淀)。
* 当溶液中残留离子浓度<10-5md·L-1时,可认为沉淀完全。
4、沉淀溶解的方法。
1)使生成弱电解质(如Mg(OH)2溶于NH4Cl)
2)使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CuS溶至HNO3)
3)使生成配位化合物(如AgCl溶于NH3·H2O)
[注意事项]
1、测PbCl2溶度积常数时,滴数一定要尽量准,液滴大小要一致,每滴的体积亦要准确。
Ksp理论=1.6×10-5
2、注意离心机内的离心试管一定要对称放置。
实验11 化学反应速度和活化能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2、测定过二硫酸钾(铵)与KI反应的反应速度,并计算反应级数、反应速度常数和反
应的活化能。
3、练习在水浴中保持恒温的操作。
4、练习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原理]
在水溶液中,K2S2O8[(NH4)2S2O8]与KI反应:
S2O82-+3I-=2SO42-+I3- (11-1)
v=k[S2O82-]〆[I-]β(1)
v为此条件下的瞬时速率,若[S2O82-]、[I-]是起始浓度,则v表示起始速率;
〆+β之和为反应级数;k为反应的速率常数。
实验只能测出一段时间(△t)的平均速度率v,即有:v=-△[S2O82-]/△t (2)
1、化学反应速度的确定:
若控制△t很小,则反应物浓度变化很小,可近似用平均速率代替瞬时速率。
Limv(△t →0)=- △[S2O82-]/△t=k[S2O82-]〆[I-]β(3)
由于反应(11-1)很慢,而下列反应几乎瞬时完成:
2S2O32-+I-3=S4O62-+3I-(11-2)
故可在K2S2O8和KI混合的同时,注入一定体积已知浓度的Na2S2O3和淀粉溶
液,这样,(11-1)和(11-2)两反应同时进行,一旦Na2S2O3反应完全,就会
有I3-与淀粉显示出特有的蓝色。
根据关系式:S2O82-~I-3~2 S2O32-
得出:△[S2O82-]=1/2△[S2O32](1/2△[S2O32-]始),记下从反应开始到溶液变蓝的时间△t,就可求出反应速率:
V=-△[S2O82-]/△t=-1/2·△[S2O32-]始/△t (4)
2、反应级数(〆+β)的确定
在(1)式两边取对数得:lgV=〆lg[S2O82-]始+βlg[I-]始+常数(5)
a)保持[I-]不变,则(5)可变为:lgV=〆lg[S2O82-]始+常数
测K2S2O8初始浓度不同时的V,以lgV为纵坐标,lg[S2O82-]始为横坐标作
图,斜率即为〆;
b)保持[S2O82-]不变,则(5)式可变为:lgV=βlg[I-]始+常数,同法a可求得
β,(〆+β)即为反应级数。
3、反应速度常数的确定
通过V=K [S2O82-]〆[I-]β,代入〆、β值及起始反应物浓度和已知的速度,即可
求出K。
4、活化能Ea的确定
根据阿累尼乌斯公式:K=Aexp(-Ea/RT),即lgK=-Ea/2.303RT+B
实验测出不同T时反应(11-1)的K,以lgK为纵坐标,1/T为横坐标,作图,得一直线,其斜率为-Ea/2.303R,由此即可求出Ea(也可由公式lg(K2/K1)
=Ea/2.303·[T2-T1]/T1T2算出
[注意事项]
1、中要迅速、连续加入K2S2O8溶液,否则会使起始浓度偏小,反应时间偏长,得出的V偏小。
2、取液前多用滴管必须洗净,避免改变取液浓度,影响结果。
3、若用(NH4)2S2O8,则必须先加KI,后加(NH4)2S2O8,因(NH4)2S2O8水解呈现酸性,会与Na2S2O3(碱性)反应,从而使[S2O82-]的量减小,反应时间缩短,从而使得出的V偏小。
4、作图处理数据时,应使尽可能多的点在线上或使点对称分布直线两侧,若斜率值在0.9以上,则可近似用1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