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合集下载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

认知视角下对隐喻和转喻的新理解作者:王园园来源:《神州·上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为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其对语言学的影响与日俱增。

以结合较为紧密的隐喻和转喻为例,认知语言学不仅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新活力,隐喻和转喻作为修辞手段的原生印象也在逐渐更新中,越来越多学者更加认同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机制的存在。

关键词:认知;隐喻;转喻;俄语文本1 引言由于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借代)看作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长期以来只作为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的对象,在以往的学校教学中,也只在修辞课上涉及。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人在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前对隐喻和转喻的认识只停留在修辞格方面。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借代)都是语义修辞格,其中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的(на основе сходства),而借代则是相关性(на основе связей)。

如ручка двери(门把手);горло бутылки (瓶颈);золотая осень (金秋);Ну,ты же капуста!(你穿的可真多,像顆卷心菜似的!)等使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

лишний рот(多个人);Не хватает рабочих рук.(人手不够了。

);Я три тарелки съел.(我吃了三盘菜。

);Борода стоит у ворот отеля.(大胡子正站在饭店大门口。

)等使用了转喻的修辞手法。

2 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和转喻2.1认知语言视角下的隐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出版以及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一举打破了“隐喻仅是修辞格”的固有格局。

作者莱考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语言中,隐喻和转喻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规律。

本文将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基于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人们语言使用的认知过程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和使用规律。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是两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们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来扩展语言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的认知能力,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应用到另一个不那么熟悉的领域中,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转喻则是一种通过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来实现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映射,通过转换语言符号的形式和含义,可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1. 隐喻属性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表现在词汇的使用和含义上,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隐喻属性,通过对概念之间的关联和类比来创造出新的语言表达和意义。

举例来说,网络用语“晒”就是一个具有隐喻属性的词汇,它原指阳光下晒衣物或晒太阳的行为,但在网络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展示、分享自己的某种东西,比如“晒美食”、“晒旅行照”等,这里“晒”这个词汇通过将展示自己的行为与晒太阳的行为进行隐喻联系,创造出了新的意义和用法。

三、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在网络语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不仅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

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来创造新的意义,网络词汇不仅可以进行直接的描述和表达,还可以通过隐喻和转喻来进行比喻和象征,从而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达方式。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

英语移就辞格的隐喻和转喻认知阐释隐喻和转喻是英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用于通过比喻和类比来传达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被视为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

本文将从认知角度解释隐喻和转喻,并探讨它们在英语中的应用。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或概念的词或短语进行比较,来传递某种含义或观点。

隐喻常用于修辞或文学作品中,以增强表达的效果或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当我们说"他是我的阳光"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他是太阳,而是用阳光来比喻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隐喻的认知阐释可以解释为人们通过将某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映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阳光"这个概念映射到"他"这个人身上,从而表达出他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

转喻是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或短语从原来的语境中移到另一个语境中,来传递某种意义。

转喻常用于日常交流中,用于比较不同领域或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

例如,当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时,我们并不是真的在说时间就是金钱,而是用金钱来比喻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认知角度上的转喻解释可以理解为人们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特征应用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表达事物。

这种应用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模式。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将"金钱"这个概念的特征(宝贵和珍贵)应用到"时间"这个概念上,从而表达出时间的重要性。

隐喻和转喻在英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存在于修辞和文学作品中,也贯穿于日常交流和各个领域的专业术语中。

在修辞和文学作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创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描写和表达。

例如,在诗歌中,隐喻和转喻可以用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深度。

在日常交流中,隐喻和转喻被用来解释抽象概念、描述复杂事物、引起共鸣和增强表达效果。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隐喻与转喻同为日常言语中普遍的语言现象,对话语的生成和理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不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和推理过程,渗透到了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本文從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分析了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

标签:隐喻转喻认知语言学一、形式与功能自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创立之后,形式主义语言学便成为语言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流派。

形式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天赋论,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具有的一种生物属性,一旦接触了适当的语言事实就有一套语法演化出来。

而功能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系统是适应人类的需要而发生、发展的,因此,语言现象的解释必须到语言的功能中寻找。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形式主义语言学的根本区别可以归结为对有机体之间的语言现象的强调,即强调人的谈话总是在相互之间进行这一现象,而非仅仅强调人能说话这一机体内的能力。

因此,这一取向决定了两者研究中心的差异。

功能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社会、认知、语用、语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代表进行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全新的导向。

它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这构成了认知语言学的核心。

认知语法主要用“象征单位”和“识解”分析语言的各个单位,从语素到句子。

传统上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应用最广的修辞手段,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学语言现象。

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转喻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过程。

当代认知语言学把隐喻和转喻看作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影响着我们的知识结构。

二、隐喻的认知分析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已经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

隐喻表达在词的层面上包括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介词性隐喻等等。

隐喻思维在语言学功能上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对隐喻的意义理解(语义和语用)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多义词的意义理解和新词的创造上。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语言学专业毕业论文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隐喻转喻在语言学中的探究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我们将探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反映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更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本文将从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及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隐喻转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首先基于语言符号与思维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隐喻”这一概念,隐喻转喻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将一个物体、概念或行为与另一个不相关的物体、概念或行为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或概念。

而后,隐喻转喻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拉卡托斯通过对隐喻转喻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之间的区别,丰富了隐喻转喻的理论体系。

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是将语言和认知过程相结合的学科,它强调人类思维方式对语言的影响。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转喻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领域。

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所使用的抽象概念和具象之间的联系。

通过隐喻转喻的使用,人们可以更生动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并使语言更加丰富多样。

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为我们深入理解隐喻转喻在语言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三、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隐喻转喻不仅存在于日常的口头交流中,还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政治演讲、广告宣传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隐喻转喻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情感效果,这使得它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运用。

在政治演讲中,隐喻转喻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和情感,传达思想和价值观念。

广告宣传中常使用的隐喻转喻也能够吸引潜在客户的注意力,刺激购买行为。

隐喻转喻的实际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更为我们研究隐喻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提供了实证案例。

综上所述,隐喻转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中具有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认知对比研究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对照研究纲要: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两种修辞方式,并且是重要的人类思想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对人类认识事物、事物看法构造的形成以及语言的发展都起侧重要的作用。

二者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本文将联合网络流行语中的详细语例对隐喻和转喻进行对照剖析,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隐喻和转喻的理解。

重点词:隐喻;转喻;认知;网络流行语Richards 说,“隐喻是人类语言无处不在的原动力”,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充满了隐喻与转喻。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是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修的手段。

而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不但是语言中的修饰手段,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一.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和转喻1.1 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剖析隐喻被以为是“人们思想、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往常包含本体和喻体,经过把两种拥有同样特点的事物进行对照,表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像关系。

隐喻的本质就是“经过其余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事物”,是从一个认知域(源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的域)。

换言之,隐喻是以源域的经验来理解目的域的经验,前者往常是人们较为熟习的详细的看法域,后者则是人们不太熟习的抽象的看法域。

源域的特点被映照到目的域上,后者因前者而获得理解。

“转喻”在传统修辞学中被称为“借代”。

与传统看法不一样,认知语言学以为,转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指“相靠近或有关系的不一样认知语域中,一个突显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如部分与整体、容器与其功能或内容之间的代替关系” 。

如果说隐喻是两个不一样认知域之间的映照,那么转喻则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的矩阵域与次域之间的映照。

必定的认知框架内以明显的东西转喻借指不明显的东西是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转喻的运作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于认知域内的成分突显。

1.2 隐喻与转喻的关系认知语言学以为隐喻和转喻及其余语言修饰手段,皆源于人们表达过程中的需要,为了辨别新的信息和事物,大脑会借用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语言形式来认知新的事物。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作者:***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介紹了认知社会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其机制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简单的理解就是用一个事物去替代另一个事物。

从源域与目标域的映射角度分析了网络词语中的隐喻现象,认为网民所创作的网络新词,有很大一部分具备隐喻属性,这些网络词汇都是他们的现实世界(源域)对虚拟社会(目标域)的映射。

结合网络词语,探讨研究了其中的通感隐喻和经济性原则,从语义邻接和语音邻接等方面分析了网络词语的转喻现象。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它反映了人们交流时的认知思维。

因此,人们在互联网这个虚拟平台上的交流中,网络流行语的隐喻属性表现十分突出。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隐喻;转喻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A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between the source domain and the target domai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aphorical phenomenon in network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pping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and holds that a large part of network words created by netizens have metaphorical properties, and these network words are the mapping between their real world (source domain) and virtual society (target domain). Combined with network wor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nesthetic metaphor and economic principle, and analyzes the metonymy phenomenon of network words from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adjacency and phonetic adjacency. Metaphor is a form of rhetoric that reflects people's cognitive thinking in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in the communication on the virtual platform of Internet, the metaphorical attribute of network buzzwords is very prominent.Key words: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network language; metaphor; metonymy一概念隐喻理论简述(一)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概念隐喻观点认为语言具备可区分的两种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

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

- 208-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研究郑州科技学院/王彤从修辞学角度来看,认为隐喻和转喻都是一种修辞方式。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及发展,开始对隐喻这种日常思维方式研究,而对于转喻的研究一直处于弱势。

近些年,一些语言学的专家开始关注转喻并且开始对于转喻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从对转喻的定义,及转喻与隐喻对比中,更进一步了解转喻。

一、引言对于转喻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修辞学中,长期以来转喻被认为是转喻是一种修辞工具,是词语之间的相互替代,用将一个词转换成另一个紧密相联的或相邻的词,是名词的转换(change of names). 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传统语用学也都涉及到了对于转喻的研究,而其研究都只限于词汇方面。

隐喻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此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则广泛的存在于词汇,句子乃至言语行为等许多方面。

人们认识到转喻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处于同一认知模型里,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认知目标提供认知和心理途径。

二、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认知语言学中的对于转喻的定义的代表人物是Lakoff和Johoson和 Panther 和Radden。

在Lakoff和 Johoson 出版的关于认知语言学丛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定义和转喻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原则,用于阻止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模型,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相关概念的激活,这也是转喻的认知过程。

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

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我们的思和行所以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具有转喻的性质。

转喻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般思维和行为方式。

Radden 和 koveoses (1999) 根据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把转喻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转喻;二类是模型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转喻。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

本文将从定义、特点、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概念隐喻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或者物理对象相联系,来揭示或者描述目标概念的隐含特征。

概念隐喻通过运用心理认知机制,以非字面意义的方式理解和描述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表示时间的重要性和有限性。

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金钱”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和金钱进行联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特点。

概念隐喻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交流抽象的概念。

概念转喻是概念隐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指的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描述源概念的特征。

概念转喻主要包含了结构转喻、事件转喻和属性转喻。

结构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结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揭示和理解源概念。

例如,我们常说“时间像河流”,这里的“时间”是目标概念,“河流”是源概念,通过将时间的概念结构映射到河流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流动和不可逆性。

事件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所代表的事件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谈判就是战争”表示谈判过程中的策略性和竞争性。

属性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的属性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上,来理解和描述源概念。

例如,“她是一朵花”表示她的美丽和温柔。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

在认知语言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揭示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普遍性和文化差异。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在《隐喻与人类思维》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心理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研究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构成、抽象概念的认知机制等问题。

在神经科学方面,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揭示了人们在语言和思维过程中的神经基础,并为研究意象和概念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际上,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学术领域,它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些网络词汇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我们的交流,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在这种背景下,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词汇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将以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和转喻属性,并分析其在社会语境中的表达和影响。

二、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来传递信息或意义的语言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常常被用来表达抽象概念或情感色彩,通过将某种概念比喻成另一种容易理解的形式来传达信息。

以“毒鸡汤”为例,这个网络词汇源自于“一碗毒鸡汤”的隐喻,用来形容一些没有价值或者消极情绪的言论或文章。

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一个隐喻的体现,通过将“毒鸡汤”比喻成一种消极的情感,来表达对消极言论的厌恶和不认同。

在网络词汇中,“梗”也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表达。

梗原指植物的茎干,而在网络用语中却引申为“梗图”、“梗音”等形式,用来形容一些经典的、广为流传的段子或表情包。

这里的隐喻在于将植物的茎干比喻成一种广为流传的笑话或段子,以表达对这类内容的推崇和赞许。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网络词汇中的隐喻属性是其独特的语言特征之一。

不仅为语言的表达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更是一种反映当下社会文化和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

转喻是一种将原本的词义转化为新的词义的修辞手段。

在网络词汇中,转喻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

“躺平”在日常语境中是指躺倒,而在网络语境中却被转喻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用来形容一些对生活消极、不积极向上的状态。

这种转喻表达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揭示了当下社会中的一些人群对于生活状态的焦虑和消极态度。

“黑话”也是一个典型的转喻表达。

黑话原指黑社会使用的暗语,而在网络语境中则指一种让人摸不着头脑、难以理解的语言,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文化圈内的独特用语。

这种转喻体现了对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反思和批评,也是对日常对话和传播的一种变化和重构。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从认知角度考察汉语中的水隐喻和换喻
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隐喻和转喻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以来,隐喻和转喻开始成为认知语言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

随着近些年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不断进步,使得隐喻和转喻逐渐被更多的人接受为是一种思维方式。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绝非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体现了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

它们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隐喻建立在“相似性”的基础上,涉及到不同域之间的映射,而转喻是以“邻近性”为基础,通常发生在同一域内。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理论,对汉语中的水隐喻和转喻进行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有哪些?2.水的概念是如何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3.汉语中水隐喻背后的体验和文化影响有哪些?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本论文发现水可以转喻为“自然”,同时也可以隐喻到许多抽象的认知域。

在阐述水隐喻时选取了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点作为切入点,分别从水独特的物理性质和水的功能两方面进行了分析。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汉语中水隐喻和转喻的形成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主要观点,并对论文中的不足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探析
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从而
对其中一个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转喻是一种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
的转换,它是在表达时将不熟悉的概念引入到熟悉的语言中,从而
使得人们可以理解和解释更复杂的概念。

转喻可以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直接转喻和隐喻转喻。

直接转喻
是指在言语中使用直接的比喻,例如“他是一只狮子”或“她的笑
容像一朵花”。

隐喻转喻则是指使用一种更复杂的比喻,其中一些
关键元素隐含在语言中,但并不显然或明确。

转喻的使用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探索
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转喻在语言中的作用。

例如,认知语言
学家认为转喻不仅用于翻译和理解语言,还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
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使用转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情感
和体验,并在人际交流中更加精准地表达自己。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转喻有助于我们将两个不同的概念
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见解。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句话,将时间与河流比较,使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使得完
成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转喻还有助于我们理解难以描绘
的抽象概念。

例如,“爱情是一朵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理解
爱情的特质,例如它太过美丽但又脆弱,需要护理和维护。

总的来说,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
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概念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它不仅在语言中起作用,还可以用于思考和行为的转换,增进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1。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 My j o b i s a j a l 1 ) 。在 理 解 这 个 转 喻 句 子 时 , 我们 要认
争” 中。 从 前 者 的某 个 点 来 看 , 它 与 后 者 的某 个 点 相 对 应 ,而 且 这 两 种 模 式 中 的 点 都 分 别 串 联 为 不 同 的 系
域。 闭 而且 出现 了两个有 密切关联 的概念域 , 其 中之 一 为“ 始 源域 ” , 也可 以被称作 “ 始 发模型 ” , 其 二 为 “目标 域” , 也 可 以被 叫做 “ 目的 模 型 ” 。“ 目标 域 ” 或“ 始源 域”
径 , [ 1 1并 且 在 日常 生 活 的语 言 沟 通 以及 交 流 中 发 挥 着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隐 喻 将 相 似 性 当 成 了 自身 的 认 知 基
础 , 从 而 为 人 类 认 识 宇 宙 万 物 以及 自身 之 间 搭 建 关 联
( Ar g u me n t i s w r) a 。从 这 个 隐 喻 句 来 看 , 始发模 型或源 域是 “ 战争 ” ( w a J . , 目的域 或 目的模 型 ( t a r g e t mo d e 1 ) 是 论争( rg a u me n t ) 。 通 过对 “ 战争” 的 比 喻来 说 明 “ 论争” 概 念, 这 是 由 于 它 们 有 着 多 方 面 的相 似 性 , 这 种 概 念 隐 喻通过 “ 结构 映射” 而形成 。 可 以将 充 当 “ 始 源域” 模式 的“ 战争” 的 此 种 结 构 映 射 到 相 关 的 目标 域 模 式 “ 论
从 人 类 社 会 的语 言 实 践 来 看 , 在 日常 的交 际 语 言 及诗 词歌赋 中都会运 用隐喻或 转喻来 表达感情 。 从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刘丹;周桂荣
【期刊名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卷),期】2014(030)006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和举例,对概念隐喻和转喻的定义、分类、理解方式、产生原因及应用加以简要地综述说明。

概念隐喻和转喻并非修辞手法,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将抽象、不熟悉的事物具体化的过程。

概念隐喻可分为两类:常规隐喻和创新隐喻,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而转喻一般为整体—部分关系。

概念隐喻的理解过程分两步: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判断,其产生原因包括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在教学中应用广泛。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刘丹;周桂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概念隐喻与转喻视角下的汉字\"云\"词义分析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新闻的概念隐喻分析
3.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诗歌《满庭芳·茶》之解析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电影感知研究
——以网络影评中基于意象图式的概念隐喻为例5.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转喻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领域。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词汇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语言现象。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网络词汇不仅具有语言学特性,还涉及到认知和社会的因素。

而隐喻和转喻作为语言的重要现象,也在网络词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词汇的隐喻和转喻属性,旨在揭示网络词汇背后的认知和社会意义。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语言视为一种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工具,强调语言与认知、文化、社会的联系。

在网络时代,网络词汇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显的认知和社会属性。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传播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如“刷存在感”、“躺赢”等词汇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和评价。

网络词汇的使用受到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如“996”、“996.icu”等词汇涉及到劳动和就业问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

从认知和社会角度分析网络词汇的语言现象,对于理解当代语言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研究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过映射关系将一个概念转化为另一个概念,从而赋予原概念新的意义和表达形式。

在网络词汇中,隐喻表达具有显著的特征,反映了网络语言的创新和丰富性。

“躺平”一词原指“躺着不动”,在网络语境中被用来形容“放弃抵抗,接受现实”,通过隐喻的方式呈现了一种对生活与社会的态度。

又如,“996”一词原指“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9小时以上”,在网络中被用来贬义化描述公司的加班文化,隐喻了对劳动权益的关切和批判。

网络词汇的隐喻属性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更反映了网络社会的认知和文化现象。

浅析隐喻与转喻

浅析隐喻与转喻

222浅析隐喻与转喻张培伦 大连外国语大学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

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

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

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 与Johnson 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和语言密切相关但又绝不等同于语言,隐喻在语言和言语上的本质表现就是说假话。

究竟何为真何为假,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把是说成是,把不是说成不是就是真。

把不是说成是,把是说成不是就是假。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有些事物虽然存在,而其所显现的事物实际上不存在或者似有实无,难以落实,那就是一种“假”。

美国哲学家马蒂尼奇说“隐喻是语言的产物,就像人们所做的一切梦那样,对隐喻的解释既是对梦者乙方的反应,在同样成都上也是对解释一方的反应。

”认知是隐喻和转喻的共同本质之所在。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两者应该如何界定呢?是平起平坐还是先后有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知转喻研究才真正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并在90年代末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果的研究,大大扩展了转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总管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研究,其中心主要集中在两大类,一是概念转喻的理论性研究,而是概念转喻的适用性研究。

Lakoff 与Johnson 率先提出了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和转喻定义,并对两者做了简单的区分。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隐喻是跨概念域的映射系统”这一“映射论”的全新隐喻定义是闪光点。

李福印讲两者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概括为八项核心内容。

1隐喻是认知手段。

认知意象图示及隐喻、转喻研究

认知意象图示及隐喻、转喻研究

研 究 报 告1 引言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一出现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

20世纪90年代,认知语言学基本成型;并呈现出广阔的研究空间。

认知语言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研究视角,受到国内外学习者的广泛关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

许多语言学家都断言,认知语言学将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研究领域。

2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作为一门新兴的语言学课题,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是体验主义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

主要代表人物有Lackoff, Langacker,Jackendoff,和Fillmore 等人。

Lackoff在认知语义学中对客观主义的认知观(objectivist cognition)进行了批判;指出了客观主义认知观的以下三个弊端:第一,客观主义的认知观脱离了人的思想体验之外,毫无意义可言。

这是因为任何意义构建必须依赖于我们的自身经验。

第二,无法在客观世界中找到所有的符号(symbol)和物体(object)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也无法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第三,客观主义的语义观是静止的、孤立的;而认知语义观是动态的、开放的。

客观主义存在以上弊端源于客观主义的主要观点。

客观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东西,包括语言,都独立于人类而客观存在。

所有事物都有固定名字;所有名字都有相应事物;只有客观的知识才是正确的知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语言才是正确的语言。

然而体验主义认知观(experientialist cognition)则认为没有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所谓意义;也没有独立于人的认知以外的客观真理。

体验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的认知主体的主观性(subjectivity),并试图用意象图示的转换(transformation of image schema),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来解释一词多义(systematic polysemy)现象。

3 意象图示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认知特点是完型感知(g esta ltperception),动觉(motor movement)和意象(mental ima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探究
隐喻和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语言中的意义构建过程。

它们是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实现的。

下面将分别对隐喻和转喻进行探究。

1. 隐喻(Metaphor)
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隐喻中,一个概念(称为隐喻源)用于理解另一个概念(称为隐喻目标),从而为目标概念赋予某种新的意义。

隐喻在语言中经常使用,有助于表达抽象的或难以言说的概念。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描述时间的重要性。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映射为金钱,表达出时间的珍贵和需要节省的意义。

通过隐喻的使用,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时间的价值,并用金钱相关的概念来描述时间的使用和管理。

2. 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与其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来构建意义。

在转喻中,概念的转换是基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

转喻可以通过将一个概念的某个方面或属性与另一个概念联系起来来实现。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使用“白领”来代指从事脑力劳动的办公室职员。

在这个转喻中,白领这个词与白色衬衫相关联,而这种衣着风格又与办公室工作紧密相关。

因此,通过将衬衫作为办公室工作的代表,我们可以使用“白领”这个词来描述办公室职员。

隐喻和转喻在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构建方式,还能揭示出人类对于概念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转变的过程。

通过研究隐喻和转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