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共3篇
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共3篇
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共3篇关于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1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和调整,其中一体化教学的建设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针对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的探索与思考,为思政课教学的提升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一、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概念及其特点初高中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班级教学方式,往往使得学生们在不同阶段接受到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有所不同,不利于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形成,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
为把初高中教育融合在一起,满足学生不断发展成长需要,提出了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点在于,它注重将初高中学生的教育融为一体,促进学生不断成长发展,助力学生自我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此外,还通过加强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参与度,不仅平衡了知识结构,也强化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事业慢慢成熟发展,很快走向普及化。
尽管经济状况提高,但社会文化的传承还存在矛盾和不足,尤其是初高中教育方面。
教育的实践调查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虽然强调学生道德教育与发展成长,但在课程资源投入、内容及形式设计等方面存在不少可优化的问题。
考虑到这些问题,渐渐出现了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最近,《中国教育报》发布的一篇报道指出,广东省开发出受世界各地推崇的“多元体验教育”推动的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该计划中融合了“个性化教育创新教与新教学新学生”的理念,开展了校内外小组研究和多形式交流会,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成功地改善了思政课教学的现状。
三、初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策略为增强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新教育理念,促进初中和高中思想政治课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以下举措:一、建立联合课程课程联合指的是初中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合作开展的教学活动。
思政课教研活动的意义(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加强思政课的教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思政课教研活动的意义。
二、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1. 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课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形式,教师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
2. 创新教学方法:思政课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有助于教师探索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互动式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3. 提升教师素质:思政课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教师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通过思政课教研活动,教师可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政课教研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学生可以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思政课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思政课的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 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思政课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教师间的合作与互助,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通过思政课教研活动,可以发现和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pdf
一、新媒体简介 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科技已经存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部分高校已经采用了新媒体教学。
不仅形象直观地教育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学习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
新媒体教学不仅有趣灵活而且效果显著。
运用新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产生一种轻松的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加教学数量,因为多媒体可以快速的将教材内容反映在屏幕上,比老师口述要直观,简单易懂,更节约时间。
学生更有兴趣学习,也更容易理解,通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学的好办法,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
通过案例教学则更贴近现实,更容易找到解决办法,这是学习法律和经济的有效途径。
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的紧密结合。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等方面,将教学与新媒体结合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举。
利用网站、博客、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教学。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只有形成成熟、正确的三观,才会在事业上更有作为。
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三观的过渡和转变,将逐步确立自我的性格特点。
这种内在需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基础。
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首先和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和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全面成长的目标才能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应用新媒体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
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很多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研究。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又该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提高其工作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撰写作品的最终目的。
关于写作的基本思路,我们先介绍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探究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再分析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政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如何抓住有利机遇,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研究(3篇)
第1篇一、引言思政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本研究旨在探讨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以期为我国思政课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是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和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实践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模式理论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
教学实践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思政课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构建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实践模式。
三、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1.教学目标导向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的构建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
教学目标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人文素养。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2.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内容应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时事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与反馈(1)教学评价:思政课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收获(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课程思政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收获颇丰。
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1.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注重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通过对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资源等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例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我通过讲述科学家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为了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我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同时,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通过师生互动,我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4. 结合实际案例,强化思政教育为了使课程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我结合实际案例,强化思政教育。
例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我通过分析知名企业的营销策略,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理念。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收获1. 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我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培养。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贡献力量。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等校院思政课开展情况调查报告
高等校院思政课开展情况调查报告汇报人:2023-12-16•引言•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学现状•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状况目录•高等校院思政课学生参与情况•高等校院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高等校院思政课改进措施与发展建议01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和政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高校思政课的开展情况,本次调查旨在全面、客观地掌握实际情况。
背景通过对全国范围内高校思政课的调查,分析思政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目的调查背景与目的调查范围与方法范围本次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00所高等院校,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类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校。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网上搜集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以了解他们对思政课的认识和评价;访谈主要邀请了各类型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和有关领导,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网上搜集资料则主要针对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资料进行分析。
02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学现状思政课课程设置与内容课程设置高等校院普遍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必修课程。
课程内容这些课程主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法律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学效果评估主要采用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进行。
根据评估结果,大部分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但在实践应用方面仍有待加强。
教学效果评估评估结果评估方式03高等校院思政课教师队伍状况教师数量与结构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基本满足教学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三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三篇篇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申请书项目名称:大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道德观培养研究申请者:单位部门: XX学院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办) (宅)(手机)填表说明一、本表用计算机打印填写。
二、封面上方的编码框申请人不填。
三、表中所列“项目负责人”应为课题研究和课题管理的主要实际负责人,只能填写一人。
四、申请书复印请用A4纸,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简表二、选题依据(项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研究意义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始终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理论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本课题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从而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一切都将有助于对道德意识培养的进一步提高,为道德教育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为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持。
●有利于指导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和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本课题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角度和方法上为道德教育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至关重要,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很多学者这一问题加以研究,迄今为止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
从出版的著作来看,有关高校德育的著作也不少,如梁桂麟的《知识经济与高校德育》、冀学锋的《当代高校德育基础》,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总的来看,各学者主要是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困境、必要性和对策上探讨这一问题的。
如,XX等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加强》一文中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入手,探讨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通过分析发现,学者们对于大学生道德现状和对策上研究较多,但是从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服务意识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还远远不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127
思政教学内容
9.30
课程思政内容
校级特色思政课程 专业特色思政课程
3.51
建设效果 2.48
建设过程
课程覆盖率 教学方法
5.37 3.51
客体成效
课程思政教研
课程思政教研制度
1.98
课程思政研究
1.12
社会效益
课程思政嵌入 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元素 5.49
四级指标 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 课程考试中思政内容体现
126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思政课堂
特色课程思政教材、学校是否有特色课程思政示范性网课、课 程思政是否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合、是否构建科学的课程 思政体系、学校是否形成“三全育人”格局,设立四级评价指标6 个,即“三进成效”、师德师风、特色课程思政教材和网课、课程 思政的融合性、课程思政体系完善度、“三全育人格局”。(2)客 体成效。对学生“学”的评价,即评价政治理想信念、中华民族情 结、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等内容,设立四级评价指标3个, 即政治理想信念、民族道德观念和法治理念。(3)社会效益。对 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社会影响评价,主要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是 否契合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评 价、社会舆论对学校和师生的评价,设立四级评价指标3个,即 契合国家与区域发展、有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社会对学校的 评价。
基础上,由评价专家对四层级第i个指标相应打分评价(如每一 指标可以是10分制或其他)(设各专家的平均评分为Yi,第i个 指标权重为wi)。根据多目标线性加权模型,得到某学校评价值 Q=∑wiYi。
由于评价给分存在标准把握的差异,对于评价结论可以模 糊化,设置为不合格、合格、良好和优秀等级。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报告调研背景: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做好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研对象: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调研方法: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调研结果: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文献资料的分析和问卷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从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开设了一系列思政必修课程和专业思政课程,强化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教师或多或少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课程思政的整体性不强,不同学科之间缺乏协调。
有些课程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呈现出单一知识和功利主义倾向,缺乏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思想。
2.思政课程教育存在着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而忽视了教育过程,很多学生即使听了也不见得能够领会思政的重要性。
3.个别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思政课程时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专业思政课程依旧采用静态式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讲授,缺少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
三、应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1.在各专业建设中加强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突出思政的教育功能,打造具有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工程师。
2.在课堂教学中,“一切从学生出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思想认识,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务实意识到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要开展专业思政课程,也要通过融合日常生活和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更好地接收和理解思政的学问。
结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通过加强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打造实践型、创新型和担当型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发布时间:2023-01-31T01:16:17.646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7期第10月作者:梁晶[导读] 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注重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梁晶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注重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特别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学科德育,课程思政”,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课程思政”纳入文件。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广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效统一”。
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
”2020年5月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了“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高校教书育人的内涵和理论,不仅强调了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更是从形成协同效应的高度,强调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思政课研究报告
思政课研究报告引言思政课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当代社会,思政课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思政课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一、思政课的现状思政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已经有着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
在大多数学校,思政课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
理论教学包括政治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实践教学涵盖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学生社团等实践活动。
然而,目前的思政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存在厌烦的情绪。
其次,一些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过于机械,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
另外,思政课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有待完善,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和案例。
二、思政课存在的问题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课程和信息输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政课往往被学生认为是单调乏味的理论课程,缺乏吸引力。
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对其价值和影响力缺乏认同感。
2. 教学方法缺乏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思政课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缺乏与学生互动和参与的环节。
教师过多地讲解理论知识,而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一些思政课教师依然沿用过时的教材和案例,未能结合时事和社会热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相脱节。
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思政课的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政课可以采用更多的案例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出发思考社会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和观点,开展小组讨论和辩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此外,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如游戏、观影等,增加课程的吸引力。
高校“课程思政”理论建设与实践研
71“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尝试,是“大思政”教学理念、学科德育理念、“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我们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到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注重在授业中传道,在教书中育人。
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以知识为载体来引领价值、创造价值,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书育人效果。
我校同样把“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进课堂教育当中。
例如: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中,教师根据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对其教授的内容通过剖析、组织及梳理并发现挖掘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效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了解当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形势,国家对康复学科政策、康复医院数量、诊疗人次等,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党情和民情,将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入进课程,潜移默化地坚定了高校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意识认同和社会情感认同。
二、加强医学人文素养以及医患沟通提升医学人文素养是加强医院文化的必要性,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医疗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医院的需要。
从医院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来看,医疗人际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也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因此,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强化医院文化内涵变得刻不容缓。
三、树立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康复治疗学是通过涵盖各类康复活动,处理好各种康复疾病情况的一种康复诊疗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势头,人们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
身体康复医学强调通过综合医疗手段对残疾人和技能残疾人进行教育和再教育。
另外,该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整个社会摆脱了歧视。
以《人体运动学》课程为例,在学习人体运动学训练第一章运动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对当下社会视觉健康的重视以及对视觉康复训练创新的引入,以青少年视觉训练康复为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探究及创新,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现代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首先,思政课程是指高等院校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该课程通常包括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
研究思政课程旨在探讨如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思想,并对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产生积极影响。
其次,课程思政是指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通过在各个学科课程中加入和拓展思政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实践旨在发掘和创新各类学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式,提高思政教育在学科课程中的效果和影响力。
研究和实践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助于推进高校教育思政工作的深入开展。
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相互促进,可以共同为培养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思政公开课比赛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我校于近期举办了思政公开课比赛教研活动。
本次比赛旨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2.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4. 选拔优秀思政课教师,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三、活动内容1. 比赛主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与实践2. 参赛对象:全校思政课教师3. 比赛形式:现场授课、说课、答辩4. 比赛流程:(1)参赛教师提交参赛课程教案及说课稿;(2)评委对参赛课程教案及说课稿进行评审,确定参赛资格;(3)参赛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授课;(4)评委对参赛教师的授课进行评分;(5)参赛教师进行答辩;(6)公布比赛结果。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3. 活动组织:(1)成立比赛领导小组,负责比赛的组织实施;(2)成立评委小组,负责比赛的评审工作;(3)成立宣传报道小组,负责比赛的宣传报道工作。
五、活动成果1. 参赛教师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课程教案及说课稿30份;2. 评委小组对参赛课程教案及说课稿进行评审,确定20名教师进入现场授课环节;3. 现场授课环节,参赛教师展现出了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阵阵掌声;4. 比赛结果公布,共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5. 通过比赛,发现了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六、活动总结1. 比赛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2. 比赛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3. 比赛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4. 比赛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
建设2023-11-07•“课程思政”概述•“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案例与启示•“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展望与建议目录01“课程思政”概述“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课程思政”的内涵包括: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价值观培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全课程育人的体系,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课程思政”的定义与内涵“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
“课程思政”是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实践,有助于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与思路“课程思政”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课程思政”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思政”应注重实践育人,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02“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及问题1“课程思政”建设现状23初步形成了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高校开展了“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探索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初步培养了一批具有“课程思政”意识的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01“课程思政”融入程度不够,仅停留在表面,未深入到专业课程的核心理念中02“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单一,缺乏多样性,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03“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脱节,缺乏有机融合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度不高,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导致实施效果参差不齐“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难度大、与原有教学体系的冲突等问题“课程思政”建设的瓶颈与挑战03“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法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完善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将专业技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确保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及对策研究
2019年第10期【摘要】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而大学是青年进入社会前的最后环节,所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合格人才的有力保障。
本文在对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方位的解决办法:发挥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引领作用、做好专业课程思政设计、选好价值取向正确的教材、加强教师自身育德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价值取向;育德课程思政是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核心课程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阵地覆盖的育人形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的一种教育理念。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大学则是年轻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大学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香港的一些大学学生参与暴动,无疑反映了其思想觉悟的低下,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做好大学课程思政建设,让教书跟育人有机结合,刻不容缓。
一、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大学是国民教育的主阵地,大学生将来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对大学生思想上的正确引导关系着其是否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有才无德”不仅会浪费国家教育资源,反过来可能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因此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价值的正确引领作为大学课堂的背景色,真正做到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并向而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要做到以课程为核心,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形成圈层效应;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高素质教育队伍,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的引领作用,形成辐射效应。
继续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核心课程的教育,发挥核心圈层的引领作用。
同时,积极开选“治国理政”、“绿色中国”、“大国安全”、“中国故事”等“中国系列”政治选修课,发挥中间层的扩大效果。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
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有哪些?3篇关键词:课程思政;人才培养;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高校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这些新要求使得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课程思政就是在新形势下,形成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2020年6月8日,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对高校及高校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可评价、进考核、常督查,各个层面在思想上同心、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動上同行,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高校教师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是专业学习。
经过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①。
因此,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而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关键在教师,重点在学生,难点是方法。
一、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一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育人目标和育人水平的一流,通过高水平课程的实施实现对学生全方位培养,是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在以提升培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工作。
其中,课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的核心和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课程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更加显著,课程思政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构建和落实课程思政,一方面需要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全方位构建育人体系。
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最基本单元,承担培养目标中的育人功能,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依托知识的传授,落实育人目标。
课程思政建设六篇
课程思政建设六篇课程思政建设范文1【关键词】土木工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旨,是指通过结合、挖掘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同学树立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客观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文学问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要顺应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与进展,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做些什么,值得关注和思索。
本文试图通过对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开展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寻对策。
一、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性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学校存在将专业课和对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割裂分块的教学支配,对专业课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重视专业学问、专业技能的培训与传授,而对通过专业课程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制度规定和保障,在教学考核中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引导作用,这肯定程度上阻碍了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乐观性。
(二)专业老师对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等学校各专业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将一门学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但是较少考虑到通过传授专业学问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意识的渗透和引领,甚至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和任务,与己无关。
二、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开展思政建设存在的对策与途径(一)在教学目标上,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也需突出体现引领同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根据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要将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学问性、技能性相互交融,将同学的专业技能培训与激发个人抱负、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科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使专业课、实践训练课同样承载正确的职业观、成才观教育。
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全部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高校教学根据课程思政的新要求,学知和学技的原动力要将个人抱负与社会担当有机结合,专业培育目标的“红专”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教育性、学问性、技能性相互对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共3篇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1
前言
近几年来,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中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许多高校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
本文旨在对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制定合理的课程计划,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
其最基本的理念就是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知识智慧”与“思想信仰”有机融合。
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1.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课程思政教育
可以在这个重要的阶段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战略目标打造国家精英。
2•促进学科和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
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科和思想育人的相互促进形成更加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
3.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意识
课程思政可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加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视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中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当前,中国高等学校正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各高校都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和途径,构建理论体系,多方面开展工作。
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大学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四位一体”模式,即:“学科、思政、实践、逻辑”共同构成“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让思政在学术文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逻辑训练等多重维度中贯穿。
此外,目前正在实践新的“双万计划”,即在全国大学中选出一百所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
的高校和一千个拥有课程思政建设特色、思政教育较为突出的专业。
四、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面临一些困境:
1.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有些高校对于课程思政还是比较理论化,难以融入实际教学中去。
2.学生思想僵化
有些学生的思想意识远未达到国家所要求的标准,需要更加深入的思想教育。
3.思政课程设计缺乏参与性
有些高校的课程思政设计缺乏参与性,缺少后续评估和优化。
五、未来发展趋势
1.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应持续加强课程思政
建设,深入开展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高的思政教育。
2.多样化思政教育方法
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质量,需要高校尝试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方法,让思政课程更接近实际,从而提高课程思政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注重思政课程中的“活学活用”
高校应该注重课程思政中的“活学活用”策略,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中国高等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向,它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基本任务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思想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界,更应该注重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建设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虽然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思想僵化、教学难以融入实际、缺乏参与性等问题,但未来发展趋势仍然是积极的。
高校应该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学活用”策略,以实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
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将更加重要,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等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肩负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重大使命。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希望通过各高校的实践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理论体系,为高等教育注入更多的思想理念和人文情怀。
中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从“传授知识”到“育
人为本”,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提高教
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实践证明,传统的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思政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全面育人的思想体系。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
“育人”,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培
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
方面的投入和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
然而,也有一些高校在
承担社会育人任务方面表现不尽人意,存在“形式主义”的现
象,即因敷衍塞责而导致课
程建设出现了错位现象。
三、课程思政:推动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既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一股力量,也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程思政的开展,可以加强高校教育对学生心灵的熏陶,让学生在知识与道德同时获得提升,真正做到“全面育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
四、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对策来推动和保障。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培养思政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走向繁荣发展。
总之,中国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同时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必要举措。
希望教育部门加大对课程思政的投入和关注,高校也应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并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全面育人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一股力量。
虽然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但高校仍需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和关注,培养思政教育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希望教育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加快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培养更多具有
高尚情感、正确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感的拔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3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高校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
因此,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逐渐被认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课程思政”建设是指将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作为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注重课程体系人性化、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建设与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不仅考虑了“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也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推动实践。
在高等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有两个方面值得深入探讨。
一是对“思政”这一概念的深化理解。
另一个是对“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首先,关于“思政”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必要的。
在思政教育的领域内,思想政治教育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在本质上拓展为成为“新时代大学生讲政治、学思想、做好方向、增强意识”的教育。
思政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应对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关注到学生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其次,实践研究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缺乏对政治的关注和参与度,这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这一方面,如何建立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评价体系,落实“课程思政”
建设是具有关键意义的。
此外,实践研究还需要考虑如何构建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评价体系。
要从课程内容的定制、教育方式的创新、教学评价标准的研发等方面入手,打破“重成绩轻素质”的观念,实现素质教育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双赢。
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建设是需要全过程的配合的。
高等院校需要把思政教育与普普通通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思考相联系,使教育和学科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高等院校应该采取多种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况落实“课程思政”工作,同时也需要创新方法以推动整个课程思政的实践推进。
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融入实践,贯彻教育教学到学生的每个角落。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完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将成为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生活、尊重规则、增强思维能力、发育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课程内容定制、教育方式创新、教学评价标准研发等。
关键是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双赢。
同时,高校需要将思政教育与科学研究和学术思考相联系,使教育和学科建设有机地衔接起来。
教育工作者要不断融入实践,贯彻教育教学到学生的每个角落,才能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学生在校期间丰富生活、尊重规则、增强思维能力、发育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