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祸起观音院》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祸起观音院》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西游记-祸起观音院》主要故事内容及赏析
【导语】:
《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祸起观音院》赏析不期火起之时,惊动了一山兽怪。
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见那窗门透亮,只《西游记·故事情节鉴赏·祸起观音院》赏析
不期火起之时,惊动了一山兽怪。
这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远近,有座黑风山,山中有一个黑风洞,洞中有一个妖精,正在睡醒翻身,只见那窗门透亮,只道是天明。
起来看时,却是正北下的火光晃亮,妖精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了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时与他救一救来。
”好妖精,纵起云头,即至烟火之下,果然冲天之火,前面殿宇皆空,两廊烟火方灼。
他大拽步,撞将进去,正呼唤叫取水来,只见那后房无火,房脊上有一人放风。
他却情知如此,急入里面看时,见那方丈中间有些霞光彩气,台案上有一个青毡包袱。
他解开一看,见是一领锦襕袈裟,乃佛门之异宝。
正是财动人心,他也不救火,他也不叫水,拿着那袈裟,趁哄打劫,拽回云步,径转东山而去。
那场火只烧到五更天明,方才灭息。
你看那众僧们,赤赤精精,啼啼哭哭,都去那灰内寻铜铁,拨腐炭,扑金银。
有的在墙筐里,苫搭窝棚;有的赤壁根头,支锅造饭。
叫冤叫屈,乱嚷乱闹不题。
却说行者取了辟火罩,一筋斗送上南天门,交与广目天王道:“谢借,谢借!”天王收了道:“大圣至诚了。
我正愁你不还我的宝贝,
无处寻讨,且喜就送来也。
”行者道:“老孙可是那当面骗物之人?这叫做‘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天王道:“许久不面,请到宫少坐一时,何如?”行者道:“老孙比在前不同,‘烂板凳,高谈阔论’了。
如今保唐僧,不得身闲。
容叙,容叙!”急辞别坠云,又见那太阳星上。
径来到禅堂前,摇身一变,变做个蜜蜂儿,飞将进去,现了本象看时,那师父还沉睡哩。
行者叫道:“师父,天亮了,起来罢。
”三藏才醒觉,翻身道:“正是。
”穿了衣服,开门出来,忽抬头只见些倒壁红墙,不见了楼台殿宇,大惊道:“呀!怎么这殿宇俱无?都是红墙,何也?”行者道:“你还做梦哩!今夜走了火的。
”三藏道:“我怎不知?”行者道:“是老孙护了禅堂,见师父浓睡,不曾惊动。
”三藏道:“你有本事护了禅堂,如何就不救别房之火?”行者笑道:“好教师父得知。
果然依你昨日之言,他爱上我们的袈裟,算计要烧杀我们。
若不是老孙知觉,到如今皆成灰骨矣!”三藏闻言,害怕道:“是他们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谁?”三藏道:“莫不是怠慢了你,你干的这个勾当?”行者道:“老孙是这等惫懒之人,干这等不良之事?实实是他家放的。
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些风的。
”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
’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三藏道:“袈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行者道:“没事,没事!烧不坏!那放袈裟的方丈无火。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行者慌了道:“师父,
莫念,莫念!管寻还你袈裟就是了。
等我去拿来走路。
”三藏才牵着马,行者挑了担,出了禅堂,径往后方丈去。
却说那些和尚,正悲切间,忽的看见他师徒牵马挑担而来,唬得一个个魂飞魄散道:“冤魂索命来了!”行者喝道:“什么冤魂索命?快还我袈裟来!”众僧一齐跪倒叩头道:“爷爷呀!冤有冤家,债有债主。
要索命不干我们事,都是广谋与老和尚定计害你的,莫问我们讨命。
”行者咄的一声道:“我把你这些该死的畜生!那个问你讨什么命!只拿袈裟来还我走路!”其间有两个胆量大的和尚道:“老爷,你们在禅堂里已烧死了,如今又来讨袈裟,端的还是人是鬼?”行者笑道:“这伙孽畜!那里有什么火来?你去前面看看禅堂,再来说话!”众僧们爬起来往前观看,那禅堂外面的门窗槅扇,更不曾燎灼了半分。
众人悚惧,才认得三藏是位神僧,行者是尊护法,一齐上前叩头道:“我等有眼无珠,不识真人下界!你的袈裟在后面方丈中老师祖处哩。
”三藏行过了三五层败壁破墙,嗟叹不已。
只见方丈果然无火,众僧抢入里面,叫道:“公公!唐僧乃是神人,未曾烧死,如今反害了自己家当!趁早拿出袈裟,还他去也。
”
——第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
【赏析】
这则小说名为“祸起观音院”,其祸之源乃在一件袈裟上。
说起来,这件袈裟的来历很不简单。
作者在小说的第十二回就告诉我们,“这袈裟,龙披一缕,免大鹏蚕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
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
这袈裟是冰蚕造练抽丝,
巧匠翻腾为线。
仙娥织就,神女机成。
方方簇幅绣花缝,片片相帮堆锦簆。
玲珑散碎斗妆花,色亮飘光喷宝艳。
穿上满身红雾绕,脱来一段彩云飞。
三天门外透玄光,五岳山前生宝气。
重重嵌就西番莲,灼灼悬珠星斗象。
四角上有夜明珠,攒顶间一颗祖母绿。
虽无全照原本体,也有生光八宝攒。
这袈裟,闲时折迭,遇圣才穿。
闲时折迭,千层包裹透虹霓。
遇圣才穿,惊动诸天神鬼怕。
上边有如意珠、摩尼珠、辟尘珠、定风珠。
又有那红玛瑙、紫珊瑚、夜明珠、舍利子。
偷月沁白,与日争红。
条条仙气盈空,朵朵祥光捧圣。
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
照山川,惊虎豹;影海岛,动鱼龙。
沿边两道销金锁,叩领连环白玉琮。
”真是:“三宝巍巍道可尊,四生六道尽评论。
明心解养人天法,见性能传智慧灯。
护体庄严金世界,身心清净玉壶冰。
自从佛制袈裟后,万劫谁能敢断僧?”它原来是件珍宝。
当年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人时,在唐太宗的送别玄奘的法会上赠予他的,价值连城,千金难买。
平时,唐僧也舍不得穿,只是密密地收藏着,从不轻易示人。
这天,因为到了观音院,在和老院主的闲谈中,孙悟空偶尔间一时失语提起此事,被拿出来欣赏。
谁知这院主是个贪婪的和尚,一见这件袈裟就爱不释手,请求唐僧借他一晚。
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谁会料到,观音院的老院主当晚会起歹心,他见这件袈裟照得红光满室,彩气盈廷,就设下毒计,阴谋用火烧设法害死唐僧师徒,然后夺得袈裟。
谁知这个阴谋被孙悟空知悉,才没有得逞。
值得注意的是,取经路上的孙悟空与前相比已有了
许多变化。
他除了依旧是打斗的英雄以外,更多了一层智慧。
这类智慧加上他的勇敢,就会无往而不胜。
其实,早在院主要唐僧把袈裟拿出来观看的时候,孙悟空就多生了一个心。
只是他在唐僧面前没有说破而装作一个没事人似的。
而当唐僧提醒他说:“徒弟,莫与人斗富。
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时,他表面上回答说“放心!放心!”而在实际上则意识到了师父所说的“珍奇好玩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
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接下来的一句“都在老孙身上”的承诺,让人感到话中有话,韵味无穷。
果然,当晚他提高了警惕,听到院外有人在不停地走,就“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去探听虚实。
这一下,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阴谋。
以前,人们常说唐僧是个迂腐,甚至是近似窝囊的人物。
但从他在观音院中的表现来看,这种观点似乎有点以偏概全。
因为当唐僧面对着观音院的院主要看他带来的袈裟时,他敏感地觉得这件事“恐有错”。
从他对孙悟空说的话来看,也是抓到了点子上,而且后来的事证明,他的这种预感是很正确的。
这就说明唐僧基本上还是识人的,只是有时候他太软弱,尤其是在那个西天取经的复杂的社会形态中,有时显得有点木讷和单纯而已。
聪明的孙悟空这时面临着抉择:如何处置这件事呢?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思维,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把院主的阴谋告知师父。
这样做,至少有着两方面的好处。
第一,可以在师父面前提高自己的地位。
因为自从踏上西行取经的路途以来,他在师父面前还没有好好表现过。
虽然在蛇盘山降伏了小白龙,但这功劳不应属于自己,因为最终的成功是观音菩萨亲自出面才如愿的。
现在首先发现了院主的阴谋,岂不是讨功卖乖的好机会?第二,可以向师父献媚。
因为在白天师父已经提醒过自己,“莫与人斗富”,如此可能会惹祸上身,甚至有可能会“殒身灭命”。
而今证实师父的话是对的,说明师父乃有先见之明。
如果向他禀告此事,可以证明师父所说正确,岂不是一个向他献媚求宠的好时机?但孙悟空没有这样做,他没有先去向师父禀告,既可讨好,又能献媚,而是瞒着师父采用“顺手牵羊,将计就计”的办法,到南天门去寻广目天王借一只“辟(避)火罩”来,把师父的肉身和白马罩住。
这样等到观音院中着火时,可保师父和白马不损一根毫毛,而可使观音院自身受到毁灭。
从佛教的立场看,孙悟空的“顺手牵羊,将计就计”似乎有点“狠毒”,因为这种“以毒攻毒”的办法是与它的教义相违背的。
然而,这样的艺术描写倒反而显得很真实。
它表现了孙悟空的智慧增加了,可他的本性还没有改变。
事情正在按照孙悟空预料的方向发展。
观音院院主火烧唐僧,唐僧和白马有“辟(避)火罩”罩着而安然无恙,而观音院却在大火中被烧尽了一切。
可孙悟空实在也没有料到,师父的那件袈裟却在大火中换了主人。
这正如中国的一句成语所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这“黄雀”是谁呢?不仅唐僧没想到,孙悟空没想到,就是那个惹事的观音院院主也没有想到。
“黄雀”原来就是在附近黑风山的黑风怪。
这黑风怪就居住在观音院正南二十里路附近的黑风山的黑风洞中。
正是由于观音院燃起的熊熊大火,把他从睡梦中惊醒过来。
他见
窗外透亮,满是红光,立即出洞观看,发现是观音院失火。
他立即起身前往救火,忙乱中发现方丈房中霞光彩气升腾,进屋一看,发现是一件珍贵的袈裟。
他打开一看,知道是佛门的异宝,于是也顾不得什么救火之事了,趁着混乱,拿起袈裟就回黑风洞而去。
直到翌日天明,唐僧才从睡梦中醒来,才知一切物是人非。
他慌忙寻找那珍贵的袈裟,发现它已丢失,再问观音院院主,他也不知袈裟的去向。
这时他才慌了手脚。
也直到此时,孙悟空才向他说了事情的经过。
以下一段师徒间的对话很值得玩味:
三藏闻言,害怕道:“是他们放的火么?”行者道:“不是他是谁?”三藏道:“莫不是怠慢了你,你干的这个勾当?”行者道:“老孙是这等惫懒之人,干这等不良之事?实实是他家放的。
老孙见他心毒,果是不曾与他救火,只是与他略略助些风的。
”三藏道:“天那,天那!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行者道:“你可知古人云,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
他不弄火,我怎肯弄风?”三藏道:“袈裟何在?敢莫是烧坏了也?”行者道:“没事,没事!烧不坏!那放袈裟的方丈无火。
”三藏恨道:“我不管你!但是有些儿伤损,我只把那话儿念动念动,你就是死了!”行者慌了道:“师父,莫念,莫念!管寻还你袈裟就是了。
等我去拿来走路。
”三藏才牵着马,行者挑了担,出了禅堂,径往后方丈去。
这真是神来之笔。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悟空的聪明和料事如神。
因为事情正如他所预料的,凡事对唐僧来说,还是不让他知道的好。
前面我们讲到,孙悟空在发现了观音院院主火烧的阴谋后
没有及时告知师父是正确的。
原因就在于他对这位徒弟还缺乏真正的信任,他们的心还未真正地紧贴在一起。
这一点,一直支配着小说《西游记》中的这对师徒间的类似于欢喜冤家的关系。
当孙悟空告诉师父:“果然依你昨日之言,他爱上我们的袈裟,算计要烧杀我们。
若不是老孙知觉,到如今皆成灰骨矣!”照理说,这时候的唐僧最该想说的话应当是表示感谢之类的。
因为他在昨夜火烧观音院时一直在睡觉,对发生的事浑然不知。
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竟是他毫无理由的责问孙悟空“莫不是……你干的这个勾当?”而当孙悟空再次向他说明真相以后,唐僧还是无端地指责孙悟空“火起时,只该助水,怎转助风?”最后甚至还拿出“杀手锏”——念动紧箍咒来威吓他,其是非不分,好坏不辨真是发展到了极点。
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徒弟的随意猜忌,或者可说是人格上的侮辱,是常人所受不了的。
俗话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
”在一个团队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宽容是很重要的。
团结是他们一路上战胜各种妖魔鬼怪的根本。
只有团结才有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抱团取暖身不冷。
而要搞好团结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沟通、宽容。
如唐僧这样无缘无故的任意猜忌是对这支取经集体队伍团结的致命危险,可惜当时的唐僧还意识不到。
如果我们联想到先前的唐僧在取出袈裟给观音院院主欣赏时的一些先知之明,作者笔下的这个艺术人物形象的性格较为复杂,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这一点将会表现得更加鲜明。
倒是孙悟空还有点“大将”风度,对师父的猜忌和责难十分宽容,
根本没把它放在心上。
在寻找袈裟的过程中,才发现了它的可能去处——黑风山的黑风洞以及黑风洞主。
于是驾云杀上山来,一场大闹黑风山的战斗从此开始:“行者执铁棒,撞至面前,大咤一声道:‘不要闲讲!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那怪道:‘你是那寺里和尚?你的袈裟在那里失落了,敢来我这里索取?’行者道:‘我的袈裟,在直北观音院后方丈里放着。
只因那院里失了火,你这厮,趁哄掳掠,盗了来,要做佛衣会庆寿,怎敢抵赖?快快还我,饶你性命!若牙迸半个‘不’字,我推倒了黑风山,躧平了黑风洞,把你这一洞妖邪,都碾为齑粉!’”这模样,这神态,这口吻,岂不还是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吗?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横空出世、英勇善战的孙悟空又回到了面前。
因此当他听到黑风怪问他“你这个泼物!你是那里来的?姓甚名谁?有多大手段,敢那等海口浪言!”孙悟空道:“是你也认不得你老外公哩!你老外公乃大唐上国驾前御弟三藏法师之徒弟,姓孙,名悟空行者。
若问老孙!……你待怎么的手段,说出来教你魂飞魄散,死在眼前!”接着,孙悟空自报家门说自己“自小神通手段高,随风变化逞英豪”,并且历数一系列的光荣历史,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大闹天宫”之事,最后还说“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这番长篇表白,是何等的自豪呵!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孙悟空,他的本性根本没变,还是原来敢于藐视一切权威的英雄,虽然自称为“妖”,但不仅是“历代驰名”的,而且还是“第一”的呢!最后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黑风怪——原来它是熊罴怪转化而来。
扫除了这一障碍后,唐僧师徒又踏上了西行之路。
“祸起观音院”所表现的这一场由袈裟引起的劫难,乃是唐僧西天取经路上八十一劫难之一。
通过作者的刻意描写,唐僧和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被描摹得十分鲜明。
袈裟,是这则小说的道具,也是全篇的文眼。
围绕这件袈裟,生出多少事来,作者构想了多么出彩的故事,使小说情节的发展也起落不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充满了艺术情趣。
从整部小说《西游记》来说,唐僧收了孙悟空后又得白龙马,紧接着叙写的应是猪八戒和沙僧的故事。
然而,作者宕开笔锋,径写孙悟空,这是他自被镇五行山之后的又一次亮相。
作者利用猪八戒和沙僧的尚未登上舞台的机会,又让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出现于世人面前,有利于展现其横空出世的一面,同时也让唐僧尽情地表现了一次,让他的性格基本定调,可为以后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线,作者的艺术匠心由此可见。
同时,这样的艺术描写也使全书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波澜,使单线递进发展比较单调的艺术结构显出多变与曲折,让人有别具一格之感。
清人张含章在《西游正旨》一书的回后评中指出:小说作者“于收悟空得马之后,宜直接收八戒矣,乃忽添出矜驰赫雄一节,文似不伦,盖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于茫茫泡影中,忽被晨钟警醒幻梦,则见人之迷昧似我者,不觉慨叹哀悯,因曲为开导接引。
原其心,则何尝不善,而论其时与位,则矜驰矣,夸耀矣。
故孔门亦有德弃失言之咎。
前二回悟空变松遭斥,即此意。
”他的看法可供我们参考。
只是我们认为,孙悟空的战胜熊罴怪,最后还得依靠天庭的观音菩萨来收伏,这些艺术描写,固然可以呈现出佛法的无穷力量,但从刻画人物艺术形象而言,则多少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况且在《西游记》中多
次出现类似的情节,也容易造成雷同,从而不利于艺术审美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