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详细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戊戌变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百日新政基本内容,戊戌政变。
②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百日新政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③运用: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概括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掌握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与他人合作,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国人艰难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从维新变法的这段历史,学会尊重他国人民的文明成就并汲取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维新思潮及百日维新。难点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以及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甲午震憾;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思潮的兴起、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新政;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力回天;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1甲午震憾
教材以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签订为坐标,阐释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视清高、鄙视日本的心理;以及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震憾,以及震憾之后,民族的觉醒。此部分重点强调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可参考必修(I)教材中《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有关内容。
2维新思潮的兴起
教材介绍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到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介绍了两个时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思想特点
(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教师主要强调两个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即可。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早期维新思想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增多,课本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
(2)康有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教材介绍了康有为的简单生平、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著作。康有为的思想强调“变”,且提倡“托古改制”。他根据公羊“三世”之说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并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尽管康有为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这就打破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并非都是孔子所作,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故意这样说的),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禹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贤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学说相结合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这既反映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3)其它代表人物
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都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他们在维新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维新思想各有侧重点,教材分别介绍了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活动。
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其思想核心是“倡民权”。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严复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深谙西方,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3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政治活动,教材介绍了公车上书的由来,公车上书的经过和影响。公车上书的直接导火线是《马关条约》的草案被披露。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上书的主要内容: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改革内政等措施。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闻风而动,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4强学会与《时务报》
公车上书之后,为争取更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康有为等人开始积极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团体和报刊分别是强学会和《时务报》。
(1)强学会。创办时间是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了翁同稣、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主要活动:每十日聚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了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结果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中外纪闻》,还是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制。
(2)《时务报》。强学会解散后不久,梁启超等人以《时务报》为中心,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活动。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时务报》的主要活动:捕捉热点问题反映民众呼声,以包含激情、痛快淋漓的文字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宣传维新变法。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时务报》的作用:短短两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5百日新政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四个问题:
(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国亡无日”,于是上书光绪,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保国会的成立。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成立学会。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在保国会的推动下,一时社会风气大变,对戊戌变法的实现,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定国是诏》的颁布及变法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这是应给予肯定的。但法令中为减少变法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可见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较变法之前退步了,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戊戌变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