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详细教案
戊戍变法岳麓版教案
戊戍变法岳麓版教案【篇一: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文件奏折、宣传图画等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在社会各界的反应进行对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一、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二、难点:戊戌变法意义和戊戌变法主张不能实现原因的认识。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启发学生该怎么办?假如你是19世纪末一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去拯救我们的民族呢?学习新课: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引导学生看书分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请同学们阅读“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思考:康、梁等维新派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请学生试着归纳:上书皇帝、创办报刊、创办新学堂、成立学会、著书讲学。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是公车上书?有何影响?引导学生回答?冲击了封建社会腐败沉闷的思想文化,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索救国救亡之道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百日维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百日维新”,思考:戊戌变法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时间是哪年?为什么称为百日维新?主要内容?结果?性质?影响?关于变法法令内容,试让学生制作一个表格,来归纳内容;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各项内容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
岳麓版历史选修1《戊戌变法》教案.doc
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二、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
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来讲授新课:导入:请大家阅读思考:一、为什么要变?二、变什么?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四、怎样变?五、变的结果如何?六、变的意义是什么?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第1-2目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白银2(1897-18992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3.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 他们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戊戌变法的专题报告,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事件和人物,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思考。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戊戌变法意义、影响等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3.作业设计:
-布置课后阅读材料,要求学生撰写阅读笔记,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教学设计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2.认识到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戊戌变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戊戌变法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节课主题的兴趣。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如民族危机、国内外形势等,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做好铺垫。
-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
-分析戊戌变法中的典型事件和人物,探讨其成败得失。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1岳麓版选修1
第15课戊戌变法1教学目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2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本内容有一定的熟悉度,在必修中都已学过。
然而在选修分册中再来学习它,应使学生提高一个层次去理解,以探究这场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及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4.1.2学时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4.1.3学时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4.1.4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展示散文《日落紫禁城》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改?!”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却也带点犹豫······“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悲哀?!抑或是感动?!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学生思考:该散文主要描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历史情感?为什么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师生一起回顾19世纪发生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大事,学生得出结论: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案(岳麓版选修1)1
第6课戊戌变法A、课标、教学目标、考纲(一)课标要求:1、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3、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二)高考考纲:【▽二(一)6】戊戌变法(福建高考《考试说明》)——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特点和内容、失败(全国《考纲》)B、教学要点:一、历史背景(目的:救亡图存):1、政治: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严重,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③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④ 1897年德国强占胶洲湾,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1)民族工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原因)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②帝国主义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提供客观条件③中国人民发起收回利权运动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①代表:王韬、郑观应(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②主张:(经)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政)建立君主立宪制;(文)兴办学校③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理论,没有付诸实践。
(2)强学会与《时务报》宣传维新,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3)在维新宣传中,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政治主张各有侧重(异同)①同: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观念,都主张维新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②异:4、公车上书:揭开序幕——使其由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5、宣传维新:强学会与《时务报》(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二、变法过程1、引发事件:1897年德强占胶州湾2、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初)3、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失败标志: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1日)三、变法内容、措施四、影响、评价:(一)历史意义、进步性: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2.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最大的功绩在于促进思想启蒙4.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二)局限性、败因: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本身的局限——教训:运动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1、根本原因:①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弱小、软弱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②旧势力的力量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2、具体: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1)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
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
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书社版选修一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和掌握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原因以及内容。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重点1.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2.掌握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
2.理解戊戌变法中的政治背景和社会条件。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以PPT为主,结合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
2.讨论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家庭作业: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后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文章。
五、教学流程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相关讲义和案例资料。
2.准备小组讨论问题,并分配学生小组。
2. 课堂教学1. 引入(5分钟)教师用PPT简单介绍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简要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历史和现代化的影响。
2. 讲授(35分钟)教师用PPT和相关讲义对戊戌变法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戊戌变法的总体背景、政治条件、社会条件、变法内容和变法影响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25分钟)教师根据预先准备的问题,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就自己的看法进行汇报。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汇报进行点评和补充说明。
4.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戊戌变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并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效果比较好。
在教学中,我强调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下一步,我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创新,提高课堂的互动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高中历史《戊戌政变》教案 岳麓版选修1
湖南省蓝山二中2012高二历史《戊戌政变》教案(岳麓版选修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百日维新后新旧势力的交锋,失败的过程和原因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2、通过观看影象资料和参与扮演历史短剧,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对话式教学法、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分角色扮演等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层层设疑,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对戊戌政变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旧势力的交锋。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北京菜市口是繁荣祥和的,而1898年北京菜市口却沉载了一段悲痛历史。
刽子手操起屠刀,戊戌六君子的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那片多灾多难的大地。
他们生命的终结宣告了戊戌变法悲壮失败。
那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是怎么失败的呢?为什么会失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戊戌政变。
讲授新课一、新旧势力的交锋1、新旧势力对比(1)新势力群众基础弱光绪帝(弱,受约束)翁同龢(解除远离)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2)旧势力社会基础厚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1、导火线:(2)光绪帝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
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
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
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1、变法失败的原因:(1)主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决定其缺乏反封建的勇气,且策略不当;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②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和少数官僚;③对袁世凯和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④变法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岳麓版戊戌变法教案
5、翁同穌被免职后,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荣禄的部 下袁世凯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6、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 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宣布由她“训政”, 戊戌变法失败。戊戌变法前后经历了103天,所以又称
“百日维新”。
7、意义和教训:戊戌变法是一场救国图存的政治变 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戊 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课 题
课型 时时my my谍谍 共第
教学目标
史 从 义# 历 能 主股 等 并 本 孙 留*,资 华W时 则駛
亠口j OH伞 怖的MH疔 国 循 舵30W爱 」 晶 原泄的H少 的败 步 跖aF伙眦是 刑 恂意*r TI"<使改 茁 皿 卅 脱 心 皿 臥1>础纟找通进任 - 基22H33而 责
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
法 一存 法 究 探 法 指
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梁启超、康有为 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 变法的序幕。
2、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康有为几次上书, 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和维新变法的重要性。光绪帝深受 震动,表示“不能为亡国之君”,于1898年6月11日, 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9、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谭嗣同.课后反思: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1)
重点: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危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的原因。
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
教具
准备
多媒体
课时
安排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1、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1)原因: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
课题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大量借款,争夺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工厂、银行;强租港口,划分“势力范围”,门户开放政策。
2、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3、识记: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结果;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发展举步艰难的原因。
方式
表现
危害或影响
资本输出
争做中国债主(三次大借款)
便于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路矿权(铁路修筑和矿山开采)
控制了中国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便于对中国进行侵略。
开设工厂(《马关条约》开先例)
把中国变成它们工业品的独占市场,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这些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表现:
①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②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
这是中国人民多年反抗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国家相互矛盾的结果之一,1895年三国干涉归还辽东半岛表明帝国主义国家既想独占,又反对别国独占,最后只能选择共同瓜分的道路的开始。
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一)
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一)第一课时戊戌变法——酝酿中的变革【内容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本课重点】1、戊戌变法的背景;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本课难点】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下面这段文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指导学生观看课件:图片一:《马关条约》图;图片二:《时局图》;图片三:谭嗣同的《有感一章》诗句;图片四: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状况。
总结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1.国际背景:变革旧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我国要生存发展也必须要顺应这股潮流;2 .国内背景: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急需变革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5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学生结合课文和所学内容填下表:探究1: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㈠借助孔子:⑴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背离传统可能一事无成;⑵根据国情采取的一种策略,以减少变革阻力;⑶说明维新派的保守、软弱,没有打出自己鲜明的旗帜。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5课 戊戌变法教案3 岳麓版选修1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和戊 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戊戌变法失败,探讨其败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通过前面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能够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内容 方面分析其失败原因,同时通过多角度提供史料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戊戌变法失败的必然性,从而认识到中国近代化道路异常曲折,近代仁人志士为此做出了重大 的牺牲。对于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这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学生应该认识到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却是深远的,它为中国 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自主分析史料
小组合作展示
网络图片、史料
讲授新课(第四篇章)
分析戊戌变法历史意义
分析史料
回答问题
网络图片 史料
课堂小结
情感升华
欣赏图片和音乐
音乐配合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戊戌变法》一课的教学特色如下:
①创设图文材料,利用学生对慈禧、发明创造的兴趣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历史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戊戌变法》【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一、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2、统治危机: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
3、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5、思想基础:维新思想的形成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二、维新变法的过程:(1)维新变法的阶段:宣传维新思潮—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开始的标志:1895年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失败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
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
失败的标志: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失败的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根本原因)②反动势力强大;③维新派缺乏领导核心,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④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⑤对帝国主义的幻想。
三、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1)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运动改革运动。
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 原创精编教学案——戊戌变法
九戊戌变法【单元导航】【课标解读】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康梁等维新派提出各种主张,其核心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且在戊戌变法中进行具体的实践,但最终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并且操之过急,缺乏政治经验而失败。
戊戌变法尽管失败了,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他们力图改革、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操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考情瞻望】学习戊戌变法,还要注意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下比较,从各个侧面探究戊戌变法失败而明治维新成功的根本原因。
【知识清单】清单一戊戌变法产生的时代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戊戌变法的经济根源。
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①代表:王韬、郑观应②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君主立宪制③认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于实践。
4.康、梁维新变法的准备工作:(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广州万木草堂(2)著书立说,力倡维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与《时务报》(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清单二戊戌变法的内容: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又称“百日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Ⅰ)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维新派的主要代表及主张,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百日新政基本内容,戊戌政变。
②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百日新政的进步性及局限性,百日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③运用: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概括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讨戊戌变法的失败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②掌握利用多种途径收集、阅读资料,与他人合作,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先进的中国人艰难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②从维新变法的这段历史,学会尊重他国人民的文明成就并汲取对我国发展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维新思潮及百日维新。
难点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以及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戊戌变法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甲午震憾;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维新思潮的兴起、公车上书、强学会与《时务报》;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百日新政;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无力回天;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维新时期的遗产。
1甲午震憾教材以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签订为坐标,阐释了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视清高、鄙视日本的心理;以及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震憾,以及震憾之后,民族的觉醒。
此部分重点强调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
可参考必修(I)教材中《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有关内容。
2维新思潮的兴起教材介绍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到90年代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介绍了两个时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及思想特点(1)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产生条件是:伴随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思想来源)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经济根源)而产生。
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较多,教师主要强调两个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即可。
他们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向西方学习,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
早期维新思想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的思想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进一步发展,宣传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增多,课本介绍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四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康有为的思想。
(2)康有为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教材介绍了康有为的简单生平、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著作。
康有为的思想强调“变”,且提倡“托古改制”。
他根据公羊“三世”之说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并认为只有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
康有为通过讲学和著书立说,阐述他的维新变法思想,他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刊行,详细论证了古文经《左氏春秋》、《周礼》等书都是“伪经”,完全湮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
尽管康有为的论断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却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既然传统的经典是假的,那么从中引出的信条就不足为训了。
这就打破了正统思想赖以立论的基础,为变法维新开拓了思路。
《孔子改制考》于1898年刊行,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扬孔子是托古改制的先师,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并非都是孔子所作,这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故意这样说的),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禹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假托古圣贤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的,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创造理论依据。
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将西方政治学说和儒家学说相结合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
这既反映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3)其它代表人物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都是维新派的主要代表。
他们在维新活动中都有不俗的表现,维新思想各有侧重点,教材分别介绍了三位思想家的主要活动。
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其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破君主之网罗”。
严复创办报刊,翻译西书的方式,宣扬维新思想,深谙西方,译介了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3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政治活动,教材介绍了公车上书的由来,公车上书的经过和影响。
公车上书的直接导火线是《马关条约》的草案被披露。
领导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上书的主要内容: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改革内政等措施。
结果一些保守派官员闻风而动,从中阻挠,致使“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里,但它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4强学会与《时务报》公车上书之后,为争取更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康有为等人开始积极在北京、上海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团体和报刊分别是强学会和《时务报》。
(1)强学会。
创办时间是1895年8月,在康有为、梁启超奔走推动下,由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出面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并得到了翁同稣、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支持。
主要活动:每十日聚会一次,每次均有人演讲“中国自强之学”,团结和影响了不少爱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
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创立了强学分会,并出版了《强学报》,形成了南北呼应。
结果维新派的活动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强学会和《中外纪闻》遭封禁,但无论是《中外纪闻》,还是强学会,已使维新之风渐开且再难遏制。
(2)《时务报》。
强学会解散后不久,梁启超等人以《时务报》为中心,在上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变法宣传活动。
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
《时务报》的主要活动:捕捉热点问题反映民众呼声,以包含激情、痛快淋漓的文字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宣传维新变法。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时务报》的作用:短短两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受到全国范围内很多知识分子的欢迎。
5百日新政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四个问题:(1)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国亡无日”,于是上书光绪,提出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保国会的成立。
康有为在上书皇帝的同时,还联合各省在京举人发起成立学会。
1898年4月,保国会在北京成立。
它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两总会,各省府县设分会。
在保国会的推动下,一时社会风气大变,对戊戌变法的实现,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3)《定国是诏》的颁布及变法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变法内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这是应给予肯定的。
但法令中为减少变法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可见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较变法之前退步了,体现了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6戊戌变法失败教材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1)新旧势力冲突尖锐。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的,从变法开始就阴谋策划反扑,加紧政变准备。
他们首先控制了京畿地区的军政实权,罢黜了支持变法的帝师翁同稣的职务,任命慈禧的亲信荣禄为为直隶总督,在人事部署上为政变作了准备。
后来又与荣禄密谋,加紧策划政变。
(2)戊戌政变。
维新派把希望寄托于袁世凯,而又被袁世凯出卖。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危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
7维新时期的遗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遗产:首先,产生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同时给沉闷的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其次,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获得较快发展,近代传媒的影响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
第三,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最后,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
四、教学策略设计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是大量使用情景再现、老师层层设问、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
导入新课:播放影片《甲午风云》片段,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导入,刺激学生感观,激发学习兴趣。
日本以“弹丸之地”的小国打败已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甲午震憾”部分作为戊戌变法的背景资料,由屏幕展示《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图片和《时局图》,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总结甲午战争带给中国的影响。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运动。
维新思想在19世纪60年代已产生,因此介绍“维新思潮的兴起”一目时,教师明确指出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用讲述法讲述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及特点。
介绍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时,可利用媒体辅助和层层设问的形式突破难点。
媒体辅助:屏幕显示康有为照片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书影。
设问一:从名称上看《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历史考证的学术文章,但其实质内容是什么?设问二: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什么?设问三:康有为为什么要请出2000多年前的孔子,以孔子之口说出维新变法的要求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
介绍其他维新派代表人物时,媒体辅助:梁启超及《变法通议》,谭嗣同及《仁学》,严复及《天演论》等图片,教师逐一介绍。
“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的成立。
初中已学过的知识可用情景再现,“考考你”,竞猜抢答等方式进行。
媒体辅助:播放有关“公车上书”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当时知识分子爱国的热情。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的影响。
媒体辅助:大屏幕显示“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示意图”。
可在示意图上设计几个关于学会、学堂、报馆、维新人物的填空。
百日新政。
媒体辅助:屏幕显示“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
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