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 度
江苏省 苏科版 初二物理上学期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汇编之速度计算(有答案)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汇编之速度计算1.一轿车在福厦高速公路上行驶。
(1)它在经过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下时,速度已达40m/s,并仍以此速度向前开行,这辆车是否违反了交通法规,为什么?(2)如果这辆轿车以108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则从标志牌处开到厦门需多少时间?2.一列长为200m的火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整列火车通过1.8km长的大桥时,所用的时间100s,那么,这列火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3.一天小明他上学去时,以1m/s的速度走了6min,后来感觉时间不够为了不迟到,他又以1.5m/s的速度走了4min,求(1)他家离学校多远?(2)他上学走路的平均速度。
4.某人在长铁管一端猛敲击一下,在长铁管另一端人听到两次声音间隔为0.4s,求长铁管的长度?(声音在空气中、钢铁中传播速度分别是340m/s、5200m/s)。
5.便捷的交通与互联网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王爷爷带小孙子驾车到萍乡北站,然后乘高铁去南昌参观滕王阁,8:2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边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此刻吩咐小孙子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
车次萍乡北开南昌西到运行距离G1346 08:38 09:40 240kmG1692 08:49 10:05 240kmG1482 09:11 10:31 240km(1)在交通正常的情况下,依据以上信息并通过计算,爷孙俩最快能赶上哪一车次?(2)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6.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7.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在车尾,从听到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是1分45秒.若车身总长175米,每节铁轨长12.5米,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8.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往南京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h15min.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h45min.求:(1)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2)轿车若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达南京需要多长时间?9.一列长为600m的火车以30m/m的速度匀速驶过一长直隧道,车内某乘客坐在位置上测得自己通过隧道的时间为60m.求:(1)隧道的长度L;(2)火车全部在隧道内运动的时间m1;(3)火车完全通过隧道所需要的时间m2。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自主学习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4. 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5.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分析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以及速度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与速度有关的例子,如汽车行驶、跑步等。
2. 概念讲解:介绍速度的概念,解释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3. 实例分析:分析不同情境下的速度应用,如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等。
4.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问题。
6. 板书设计: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
7. 作业设计题目1:一辆汽车以8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了30分钟,求汽车行驶的路程。
答案:汽车行驶的路程为40km。
题目2:一个人跑步的速度是4m/s,跑了10秒,求他跑步的路程。
答案:他跑步的路程为40m。
题目3: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2m/s,2分钟内通过了120m的路程,求物体的运动时间。
答案:物体的运动时间为30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速度》教学设计
《速度》教学设计作者:李朋林来源:《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3年第11期一、教材依据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的第二节:速度.二、设计思想(一)教学设计理念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念,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从活动中获取交流合作的能力及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实现师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猜想、实验、观察、归纳中接受新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性与独立性.(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速度”是经典力学里较为基础的概念,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对学好初中物理至关重要.2.教材内容的作用.速度概念的引入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即“比值法”,同时速度的运算亦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因此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3.教材的特点.教材从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如猎豹追捕鹿、发射升空的火箭、不紧不慢的蜗牛)引出问题,通过对“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再用概念去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体现了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即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实践中去.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3)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从实际生活及物理实验中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情感目标知道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精神.感受合作交流的乐趣,有主动与他人交流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通过探究活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建立速度的概念.突出方法构建速度的概念时,让学生从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如猎豹追捕鹿、发射升空的火箭、不紧不慢的蜗牛)引出问题,通过对“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的探究实验从中发现问题,最终归纳出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定义速度的概念.五、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难点速度单位及换算突破方法由教师示范复合单位的换算方法并强调注意点.当堂训练复合单位换算并由学生做出评判.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猎豹追捕鹿(2)发射升空的火箭(3)不紧不慢的蜗牛实验小组两张16开的纸片,刻度尺一把,钟表或秒表一只七、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课的开始,播放课件.(1)猎豹追捕鹿(2)发射升空的火箭(3)不紧不慢的蜗牛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进行比较呢?板书课题“速度”.2.新课教学(1)让学生在“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的实验中通过观察纸片的快慢得出两种比较方法.①对比两次的在下落过程的高低(即运动时间相同,比距离);②对比两次的走完全路程需时间的多少(即距离相同比时间),进而得出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时可分别测运动距离s和时间t,从而求比值s/t(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方法来比较快慢,最终得出速度的概念.(2)由学生自学“速度及其测量”中的内容,使其进一步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大小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接着由教师示范复合单位的换算规则,再让学生当堂训练并由学生做出评判.(3)在“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中学生先思考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设计表格时教师可适当提醒测量会有误差,要减少误差,应多测几次,求平均值.最后学生实验.(4)学生自学第110页例题,老师提醒注意公式的运用及解题格式,2分钟后当堂检测并由学生作出评判,教师适当补充.3.阅读阅读第110页图5-19中的一些速度,图5-20汽车速度表、第111页“生活.物理.社会”,说出知道了什么.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物理概念的形成及理解过程、学做结合、突出方法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有趣,效果较好.。
苏科版 八年级上册 物理 教材分析——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共26张PPT)
例2:
仔细观察图11.2-5 列车时刻表,完成下 列要求: 1、计算列车从襄樊到 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 2、它与列车从朱坡到 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 度相比哪个大?
例3 在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T13次、T14次特快列车的运 行时刻表,如图所示,请你仔细阅读时刻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车次中哪一车次是上海至北京的? (2)这两车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吗?为什么? (3)这两车次在北京与济南之间运行时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用皮带把写字扳固定在手臂上,可使两者保持相 对静止,写字就不会受车厢振动的影响。
例15一物体沿直线运动,第1秒内运动了 1m,第2秒内运动了2m ,第3秒内运动 了3m,第4秒内运动了4m,则物体( D) A.在这4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在第1秒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C.在第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D.在这4秒内做变速直线运动
40km
A
B
一辆汽车在合肥到南京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上 的速度表指针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汽车从图中位置A 处行驶到B处,需要多少时间?
解:汽车的速度V=100km/h, AB两地距离S=120km-40km=80km
求:汽车从A处到B处需要的时间t
t=
S V
=
80km 100km/h
=
0.8h
答:汽车从A处到B处需要0.8h
诗句:
,
跟这句诗相联系的物理
知识:
例7 据报道,深圳赛格广场工地上,有一幢高291.6m的大楼 正在施工,17日下午3时许,一大片乌云飞快地飘过大楼上空, 突然有人惊呼:“楼要倒了!”结果引起数千人惊叫狂奔,请你 分析一下,造成上述判断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学案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课件
解析:在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 则应通过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比较运动 的快慢。
感悟新知
总结
知1-讲
“跑在最前面”说明通过的路程最大,“用时最 少”则直接说明了裁判比的是时间。
感悟新知
知1-练
1.在男子百米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
慢,有如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
感悟新知
总结
知2-讲
比较单位不同的速度的大小,应统一单位再进 行比较。而在换算速度的单位时,同样可以采用单 位换算三步法。
课堂小结
速度 路程 时间
速度
大小和方
向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
大小或方 向改变
课堂小结
速度
1. 运用公式v=s/t进行计算时要注意: (1)公式中v、s、t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在同一
个运动中的速度、路程及时间; (2)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要统一,如果不统一要进行换算。 2. 计算全程平均速度通常用 v s全 来求。
t全
和时间这两个物 理量的比值来定
公式: v s t
变形
s =vt ts
v
义的,这种用两 个物理量的比值 给第三个物理量 下定义的方法叫 作比值定义法.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感悟新知
单位: 基本单位 m/s 或 m ·s-1
读作 米每秒 常用单位 km/h 或 km ·h-1
读作 千米每小时
1 km
1m/s=
1000 1
h
=3.6km/h
3600
知2-讲
汽车速度表
感悟新知
知2-讲
例2 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约21 km,小明骑车(假设 全程速度不变)从家到学校用时约70 min,则小 明骑车的速度为___5__ m/s。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
《速度》教学设计及反思溧阳市实验初中傅冯国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
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
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
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
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重视解题规范。
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
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度 研究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提优汇总
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度 研究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提优汇总 1 / 17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学期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速度 研究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提优汇总实验探究题1. 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实验中:(1)在气泡上升的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静止/运动)的.(2)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 ,为了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 (快/慢). (3)小明所在小组测量的结果记录如下表. 从0点开始的路程s /cm 从0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 /s 0 0 10 8 20 15 30 22 4029①路程s 为纵坐标,时间t 为横坐标,在图乙中画出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 ②分析小明所在小组的实验数据,可知气泡在这40 cm 的运动中,做的是 直线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cm /s ;(保留两位小数)③小组间交流时,小明发现各组测得的气泡的运动速度大小不一样.请结合你做过的实验,说说影响气泡运动快慢的原因可能是 . 2. 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如图所示(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口的塞子是(选填“运动”或“静止”)。
(2)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m/s.(3)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0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如图(1)”;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如图(2)”.同学的方案正确.(4)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些.(快、慢)(5)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下下表,请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从O点开始的路0 10 20 30 40程s/cm从O点开始计时0 1 2 3 4的时间t/s3.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装置.(1)为观察气泡的运动规律,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选填“快”或“慢”).(2)小明记录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在图乙的坐标系横坐标上标注合理值并画出气泡运动的s−t图象.从0点开始的距离s/cm0 10 20 30 40 50从0点开始记时的时间t/s0 8 16 24 32 40(3)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气泡上升一段路程后,它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苏科版 初二物理 上学期 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度 研究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的提优汇总3 / 17(4)如图丙已知气泡在AB 间做匀速直线运动,该气泡的长度为2cm ,A 、B 两条刻线的距离为33cm ,测得气泡完全通过A 、B 两刻度线的时间为7s ,则气泡在AB 间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cm /s ,气泡全部在两条刻度线内的时间是____s . 4. 在“探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运动规律”,小宁的实验方案如下:A .在内径为1cm 、长约60cm 的玻璃管中注满水,管内留一小气泡.B .水平放置玻璃管,在玻璃管上某处做一标记作为“0”,位置,然后从“0”位置向上,每隔做一个标记(如图甲所示).C .迅速翻转玻璃管到竖直位置,使气泡从玻璃管下端向上运动,气泡到“0”位置时,按下秒表,依次读出并记录气泡通过,所用的时间(记录如表) 距离/cm 0 10 20 30 40 50 时间/s2.04.08.010.0(1)为便于测量时间,应设法使管内气泡运动得______(选填“快”或“慢”)一些. (2)实验中,刻度为“0”的位置线为什么不标记在管的最下端? (3)表中漏记的一个数据是_______ . (4)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画出图象.(5)将玻璃管倾斜时,小宁发现气泡在管中运动的速度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她又找来另一根玻璃管做了相关的探究实验(如图丙),测出了玻璃管在倾角θ不同时气泡运动相同距离所用的时间.数据记录如表: 液体:自来水 液体长度: 30cm 气泡长度:4.1cm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756555453525155运动时间t /s 32.3 20.0 15.3 12.5 11.6 11.8 12.5 14.5 19.5 25 平均速度v /cm .s -1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40 2.07 1.54 ___分析数据可知:(a )当θ=0°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 /s .(6)当θ角在___35度到55度___________范围内时,气泡运动的速度最大.5.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运动的.(2)若测得气泡在管内上升的距离为50cm,所用的时间为6.25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__m/s.(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_(选填“快”或“慢”).(4)下表为小明同学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请你根据他所测得的数据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6.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1)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的时间为7s,则在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第五章 二、 速度》作业设计方案-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速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物理课程的作业练习,期望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公式及单位换算。
2. 能够通过实际情境分析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将围绕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展开,具体包括:1. 速度的基本概念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或网上资源,了解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解释速度的概念。
2. 速度的公式与单位学生需熟练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v=s/t(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并能够正确使用国际单位制中的米/秒、千米/小时等单位进行计算。
3. 实际问题分析布置几道涉及速度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跑步、骑车等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计算出结果。
4. 练习题提供一定量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及计算题,加深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及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2. 对每个问题都要有清晰的思路分析和计算过程。
3. 答案要准确无误,单位使用要规范。
4.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概念理解是否准确、计算过程是否完整、答案是否正确等。
3.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出并帮助其改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作业情况,对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纠正。
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要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
3.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
4. 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总结本次作业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的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能够全面掌握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新)苏科版物理八上《5.2速度》公开课(教案)
5.2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②了解测量速度的根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③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②学会选择适宜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③学习自主设计表格,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标准化指导,并鼓励不同的表格形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工程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发动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容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式,单位时间和速度的理解,常见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多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放一段《动物世界》中猎豹追捕小动物的场景。
再放一段蜗牛爬行的情景。
让学生比较两种动物的运动快慢,引入课题“速度〞新课教学一、物体运动的快慢猎豹和蜗牛,谁运动得快?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如何进行快慢的比较?阅读教材P108活动,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
师:如图5-2-1所示,用等大的圆纸片,做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将两个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比较哪一个纸锥下落得快。
图5-2-1答:先落地的纸锥下落得快。
〔路程相同,用的时间少〕师: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锥角小的纸锥下落快,那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有没有其它的判断快慢的方法呢?凭感觉有时是不准确的,是不科学的师:将两个纸锥从不同高度同时释放,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答:计算出每个纸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通过的路程多,谁下落得就越快。
师:这和我们在体育比赛中比较运发动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呢?请同学举例,在体育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所用的比较快慢的方法相同吗?如果答复相同,则提问:“观众也记时间吗?〞如果答复不同,则提问:“不同在什么地方呢?〞师:很好,有谁能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一下这两种方法呢?我们将这个过程用物理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在比赛时,观众看谁在最前方,谁最快,这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方法;裁判看最终谁用的时间最短,这是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的方法。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二、速度
•
10m/s
• 甲3分钟打了60个字,乙8分钟打了200个字, 谁的打字速度快?
• 你能说出一下打字速度的定义吗?
• 你觉得打字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其物理意义 又是什么呢?
了解生活中物体的速度及物理意义
约5m/h
约30m/s
约1.4m/s
约100km/h
• 任务:请他去炸碉堡 • 要求:点火后要安全返回
相同时间比路程
裁判法: 相同路程比时间
这两个纸锥下落谁快呢?
如何测纸锥下落的速度
需要测哪些物理量? 用什么测? 先测什么好?
• 1、汽车2h行驶了120km,汽车的速度为: • 60km/h
• 2、自行车3min行驶了600m,自行车的速度 为:
200m/min
• 3、运动员10s跑了100m,运动员的速度为:
路程
s
• •
速速度度计的算主公单式位V是=米t/秒(m/s)
主单位和常用单位的换算:
1m/s=
1m 1s
=
10-3km
1 3600
h
=3.6km/h
1m/s=3.6km/h
课后思考:
• 1、如何更准确测量纸锥的下落速度? • 2、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 3、可不可以用单位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 • 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s1 t1
=
100m 10s
=10m/s
汽车的速度:
V2=
s2 t2
=
72km 2h
=36km/h=10m/s
因为v1 =v2所以运动员和汽车一样快.
分享你的收获:
• 1、比较物体运动有两种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案
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测量速度所需要的器材以及器材的使用方法
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并学会进行速度单位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道常见的比较速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较
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并掌握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从测量简单的速度的过程中,知道其它很多速度都是这样测量出来的,由此增加对速度大小及测量方法的感性认识;我国体育健儿奥运会速度项目中的娇人成绩,让同学们领略优秀运动员超人的速度给国家所带来的荣誉,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拼搏毅力,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
重点:速度的定义、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
【教学器材】
接力棒、纸锥、米尺、秒表等
[板书]
5.2速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二.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5-2物体的运动《速度》教案(图片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52物体的运动《速度》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二节《速度》2. 详细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二、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掌握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速度表现,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概念,讲解速度的表示方法。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举例说明其应用。
(3) 讲解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决有关速度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速度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4.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某个物体的速度。
(2) 分析某个实际情境,运用速度与时间、路程的关系解决问题。
(3) 区分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判断。
2. 答案:(1) 速度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时间(2) 实际问题解答:根据给定的路程和时间,计算速度;或者根据给定的速度和时间,计算路程。
(3)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分: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某个时刻的速度。
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度 研究气泡在玻璃管中运动提优汇总
, 气泡上升的快慢可能与气泡的大小有关。 故答案为: (1)运动 (2)路程和时间 慢 (3)
变速 1.38 气泡大小。
2.【答案】(1)运动 (2)0.08 (3)乙 (4)慢
(5)
【解析】 【分析】 (1)分析塞子与气泡之间的位置是否变化,确定答案; (2)由速度公式 可求得气泡的平均速度; (3)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并选择合理的方案; (4)物体运动慢时,更容易测量气泡的运动时间和距离; (5)将表一中的数据在 s-t 坐标系中描出各点,连接各点即可得到气泡运动的路程-时 间图象。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公式的了解与掌握,涉及到用描点法画 s-t 图象,有难度! 【解答】 (1)气泡运动时,塞子相对于气泡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说明相对于运动的气泡塞子是 运动的; (2)气泡的路程 s=56cm=0.56m; t=7s;
;
(3)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 0 点运动到 10cm、20cm、30cm 和 40cm 处所用的时 间,因此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到 0 位置时开始计时,故同意乙 同学的方案; (4)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物体运动的越慢,越容易测量运动时间,故应使气泡在管内 运动得较慢; (5)将表一中的坐标点(0,0),(10,1),(20,2),(30,3),(40,4)在 s-t 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 s-t 图象,如图:
液体:自来水 液体长度: 30cm 气泡长度:4.1cm
与竖直方 向的夹角 θ/度 运动时间 t/s 平均速度 v/cm.s-1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第二节 速 度 重点难点速度物体运动的快慢,可通过取单位时间内行走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即比较速度;也可取单位路程所行走的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这种研究物理量的方法,在物理上称为控制变量法,同学们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素质能力的要求。
说明(1) 1 s 、1 h 、1 min 都叫单位时间。
(2) 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它可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用v 来表示。
(3) 速度、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sv t=,其中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4)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
注意(1) 速度单位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复合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决定的,要注意弄清它的含义、写法和读法。
例如,1m/s 读作1米每秒,物理含义为物体1s 内通过的路程为1m 。
(2) 在进行速度单位换算时,只要把“原单位”中的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用“目标单位”中的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进行相应的等量代换即可。
例如:15m/s = km/h 。
可采用如下的方法和步骤:11100015/151554/113600kmm m s km h s h =⨯=⨯=(3) 同时还应掌握下列换算关系:1m/s =3.6 km/h ,1 km/h =13.6m/s 可见1 m/s >1 km/h ,即m/s 是大单位,而km/h 是小单位。
典型例题精析例1 单位换算:36 km/h = m/s ;8 m/s = km/h ;30m/min = km/h 。
分析:速度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在进行单位换算时要注意换算前后长度、时间单位所对应的进率关系再代入进行换算。
解:36 km/h =36×10003600ms=10m/s ;8 m/s=8×1100013600kmh=28.8 km/h;30 m/min=30×11000160kmh=1.8 km/h例2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时间之比是4 :3,通过的路程之比是6 :5,则两辆汽车的运动速度之比是()A、3 :2B、5 :3C、5 :8D、9 :10分析:题目中没有告诉具体的时间、路程值,而是告诉了它们的比值,我们应该从列比例式子入手解决。
方法一:s sv vt t==甲乙乙甲乙甲6395410 sv t s st tsv t s s tt==⨯=⨯=⨯=甲甲甲甲甲乙乙乙乙乙乙甲甲乙方法二: s甲=v甲·t甲s乙=v乙·t乙∵s v t v ts v t v t⨯甲甲甲甲甲乙乙乙乙乙==∴6453vv=⨯甲乙∴910vv=甲乙答案:D例3 汽车以6m/s的速度匀速驶上长为60m的斜坡,经10s到达坡顶,接着又以10m/s 的速度从坡顶沿原路匀速返回,经6s到达坡底,该汽车在上下坡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7.5m/sB、8m/sC、6.25m/sD、3.75m/s分析:此题易错解为v=(v1+v2)/2=(6m/s+10m/s)/2=8m/s而错选B。
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把求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相混淆而造成。
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只能选取汽车通过的全路程和通过全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来计算,即2607.5/106s mv m s t s s⨯===+总总。
答案:A例4 一只船行驶在上下游的甲、乙两地之间,若水流速度是2m/s,小船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是18 km/h,船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后立即调头返回(调头时间不计),则此船往返一次行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分析: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船从甲地到乙地的实际速度为v 船+v 水,由乙地到甲地的实际速度为v 船-v 水,甲、乙两地距离相等,往返的时间不等,列出代数方程即可求解。
解:设甲、乙两地距离为s ,则船顺流航行所需时间为1st v v =+船水,船逆流航行所需时间为2st v v =-船水,由题意可列出方程为:1222211s s sv s st t t v v v v v v v v ====++++-+-总总船水船水船水船水∵v 船=18 km/h =18×13.6m/s =5m/s ,v 水=2m/s ,代入上式: 22221/// 4.2/111110525273v m s m s m s m s ⨯====+++-.例5 一辆卡车以40 km/h 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当它出发时恰好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出发开往甲站,以后每隔15 min 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往甲站,卡车在途中遇到6辆公共汽车,则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A 、51 kmB 、58 kmC 、61 kmD 、66 km分析:用一般的方法很难迅速找出此题的解题思路,但如果根据题意展开推理,则此题可迅速求解。
推理过程:把卡车从甲站出发的时刻规定为0时刻,则乙站在0时刻发出第一辆公共汽车,据题意“每隔15 min 就有一辆公共汽车从乙站开出”展开推理:令a =15 min ,则:0时刻→发第1辆公共汽车,1a 时刻→发第2辆……5a 时刻→发第6辆,6a 时刻→发第7辆,又“卡车在途中遇到6辆公共汽车”。
展开推理:令卡车从甲站到乙站所需时间为t ,假设:t =1a ,途中遇第1辆,到乙站刚好遇第2辆公共汽车出发;t =2a ,途中遇2车,乙站刚好遇第3辆,……t =5a ,途中遇5辆,乙站刚好遇第6辆;t =6a ,途中遇6辆,乙站刚好遇第7辆。
所以,要满足题意,则必须有5a <t ≤6a 。
由s =vt 和50 km 得,50 km <s ≤60 km ,所以,此题答案为A 、B 。
推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推理法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概括出来的。
在学习中重视培养自己的推理能力,不容忽视。
答案:AB例6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 =vt 。
在图(1)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 和时间t 关系的图象,由图上可知两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条件不足,不能确定分析:可采取图(2)中所示的方法比较,在横轴上(时间轴)任取一点t0,过t0做横轴的垂线AB,交甲、乙两图象于A、B两点,分别过A、B两点做纵轴(路程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s甲、s乙两点,由图象上可知s甲>s乙,则svt=甲甲,svt=乙乙,所以v甲>v乙。
图(1) 图(2)答案:A例7 如图所示是森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
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
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程度。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1) 比较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的多少;(2)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时间的多少;(3) 比较单位时间通过路程的多少,即速度。
比赛开始后,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这里控制了时间因素,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后,观察比较他们在相同时间里通过的路程,跑在前面的兔子通过的路程多,运动得快。
而乌龟最先到达终点,这里控制了路程因素,兔子和乌龟运动相同的路程,乌龟用的时间少,因此从全路程来说,乌龟运动得快。
答: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的路程中所用的时间速度同步练习1.一个中学生正常步行20 min通过的路程约为 ( )A .1 400m B.14 km C. 500m D .5 km2.探究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先把物体将要通过的路程分成若干段,再分别测量物体通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如图5 —7所示,将运动员跑步的路程分为长度相同的三段,分别测量运动员跑过每段路程所需的时间,就可以确定运动员跑步时速度的变化情况从图中可见运动员在此运动过程中的速度是 ( )A.不变 B.变大C.变小 D.先减小后增大3.下列各速度值中最大的是 ( )A. 5 m/s B. 200m/minC.17 km/h D.|3 600dm/min4.甲车的行驶时间是乙车的两倍,行驶的路程之比为1:3,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 )A.2 : 3 B. l : 6 C. 6 : 1 D. 3 : 210m.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相同,5.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3. 84×8从地面向月球发射的无线电波到达月球后又返回地面总共经历的时间是 s。
6.南京长江大桥下层铁路桥全长6 772 m,一列长228 m的列车以10 m/s的速度通过此铁路桥要用多少时间?7.爆破中的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 .8 cm/s,人跑步的速度是5 m/s,若人点燃导火索后需离爆破点400 m才安全。
某次爆破中,使用的是长度为70 cm的导火索。
点完火后,该爆破手能安全地撤离吗?参考答案1.A 2.A 3.D 4.B 5.⒉56 6.700s 7.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