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延续,两课都建构于“一国两制”的框架之下,都围绕着祖国统一的问题展开。台湾对于华夏儿女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它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是百年沧桑历史的见证,同时又是当今中国乃至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为了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党和政府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2.课标分析
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说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及海峡两岸交往的重要史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丰富的史料,探究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途径,认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性。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整合,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不同时期对台政策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三、说学情
由于台湾问题是当今的热点问题,台湾问题学生并不陌生,对台独、台湾风灾(8月8日台风)、达赖赴台等问题肯定有所耳闻,历史上我们已经学习过三国、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的台湾问题,但学生缺少系统把握,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些就是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起点,即学生的原有发展水平,所以我将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归纳概括的策略,从而引领学生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即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自主学习、质疑释疑、联系实际、音乐渲染
2.学法:在合作中学、在探究中学、在感悟中学、在思辨中学
五、说过程
设计思路:
导(创设情境、走进历史)——习(设疑导学、回顾历史)——研(自主学习、探究历史)——悟(整合信息、感悟历史)——拓(拓展提升、展望历史)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
1.听一听,播放歌曲《鼓浪屿之波》。
2.读一读,出示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
3.说一说,出示博望区名人唐功楷先生照片及逝世前的绝笔诗句。
【设计意图】从听-读-说三个层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学生在歌声诗作中感受两岸分离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期盼统一的情怀自然酿成。
二、设疑导学,回顾历史
1.追根溯源
介绍台湾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怎么形成的?
2.自编歌谣
《同根源》
卫温赴夷洲,成功收台湾。隋通琉球岛,
元设巡检司,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3.聚散离合。
4.明确台湾问题的实质:内战遗留问题,内政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通过回忆、讨论、交流等方式温习旧知,以达到知识的融合。
三、自主学习,探究历史
1.新中国成立后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国家领导人先后推出哪些对台政策?
2.是谁牵绊了两岸统一的步伐?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一板块时,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通过合作探究、绘制表格等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又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四、整合信息,感悟历史
请用生活中的事例证明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反应两岸交往密切的事例,并加以整合,使学生明确两岸的交往可以从民间交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会谈等方面来了解,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
五、拓展提升,展望历史
1.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
2.播放歌曲《两岸一家亲》。
3.共同祝愿:
两岸一家亲,
中华心连心,
只要我们勇向前,
神州大地满眼春。
【设计意图】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学生的爱国热情定然高涨,再通过呼吁等方式的设计,学生的爱国情怀会充分流露出来,并在《两岸一家亲》的歌声中把气氛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