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正常情况下

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

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

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

异常情况下

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

缺陷(过低)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XXX感化:皮肤黏膜的樊篱感化,血—脑樊篱,胎盘樊篱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首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介入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进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明的个体差别④不克不及遗传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份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骨髓是首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抗体发生的首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1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等构成,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的最紧张组分。胸腺激素:胸腺素、胸腺刺激素、胸腺生成素、胸腺体液因子、血清胸腺因子等,上述胸腺细胞和细胞因子是引诱胸腺细胞分化成成熟T细胞的必要条件。

二、外周免疫器官

一)淋巴结

1.淋巴结的组织结构:1.浅皮质区(非胸腺依赖区)

2.髓质:髓索,髓窦

3.深皮质区(胸腺依赖区)2.淋巴结的功能①淋巴结是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②淋巴结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③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④过滤作用

二)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脏的构造结构:白髓,边缘区,红髓

脾脏的功能①脾脏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②脾脏是免疫应答的场所。③脾脏是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场所:补体、干扰素、细胞因子、吞噬细胞增强素等。④脾脏有滤过作用:此外,脾脏也是机体贮存红细胞的血库。

三)黏膜免疫系统

系统组成鼻相关淋巴样组织(NALT),肠相关淋巴样组织(GALT),支气管相关淋巴样组织(BALT)

功用和特性①是黏膜局部特异性免疫应对的首要场所。②分泌型IgA,在黏膜局部发挥紧张的免疫防御感化。

③介入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黏膜免疫系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屏障,其机制是:①人体近50%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②人体黏膜表面积约为400m2,能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等的侵入。

第二章抗原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发生特异性免疫应对,并能与相应免疫应对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联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抗原的前一种性能称为免疫原性或抗原性。

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只用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能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

抗原物质必须具有免疫原性。免疫原性的决定条件:①抗原本身的性质②接受抗原刺激的机体的反应性。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分为异种物质和同种异体物质两类。

自身抗原:在某些特定情形下,自身成分也可成为抗原物质称之为~。

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与抗体及TCR / BCR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抗原决定簇在结构上分为: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

抗原的分类1.根据抗原诱生抗体是是否需要Th细胞的参与,分为: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分为胸腺依赖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抗原( TI-Ag ),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为完全抗原,由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构成,绝大多数的蛋白质抗原为TD-Ag,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由多个重复

B细胞表位组成,又可分为TI-1Ag,TI-2Ag )

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独特性抗原等。

二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病原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细菌和寄生虫为例

2.动物免疫血清——用类毒素免疫动物后,动物血清中可含有大量的抗毒素,即动物免疫血清。

3.同种异型抗原——红细胞血型抗原(ABO抗原系统和Rh抗原系统)、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4.自身抗原——能引起自体发生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成为自身抗原。

5.肿瘤抗原——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细胞特有)和肿瘤相关抗原。

26.超抗原——T细胞超抗原主要与CD

4

T细胞结合。

附】外毒素、抗毒素和类毒素三者的比较:

外毒素——在体内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类毒素——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称为~。

抗毒素——在血清中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

第三章免疫球蛋白

抗体(Ab):血清中能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组分。抗体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的统称。

抗体: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发生的能够特异性识别和联合抗原的物质。抗体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是抗体。

抗体分为:分泌型(SIg):主要存在与血液及组织液中,具有抗体的功能。膜型(mIg):构成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

Ig的基本结构是四肽链结构,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各链间以二硫键连接而成。四条肽链两端游离的氨基或羧基的方向一致,分别命名为氨基端(N端)和羧基端(C端)。

木瓜蛋白酶作用于IgG铰链区两条重链间的二硫键的近N 端一侧,将Ig裂解为两个完全相同的Fab段和一个Fc段。胃蛋白酶作用于IgG铰链区两条重链间的二硫键的近C端一侧,可将Ig水解为一个大片段F(ab')2和一些小片段pFc'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一)免疫球蛋白V区的功能: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二)免疫球蛋白C区的功能

①激活补体②联合细胞表面Fc受体。Ig的Fc段可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联合,介导调理感化;IgG 的Fc段能与NK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Fc 受体联合,介导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感化(ADCC)]

③通过胎盘:IgG是人类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的Ig。

IgG

IgM

IgA

IgD

IgE

功能

①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Ig。②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抗体成分。③人IgG分为四个亚类。

④是机体抗感染的主要抗体。⑤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亲免疫球蛋白。

①.是五类Ig中份子质量最大者,又称巨球蛋白②.也是在个体发育进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

③具有强大的激活补体经典途径的感化,亦为引起Ⅱ、Ⅲ型超敏反应的抗体。

④天然血型抗体

血清型IgA存在于血清中抗菌、抗毒素、抗病毒作用

分泌型IgA存在于分泌液中,SIgA阻抑黏附、调理吞噬、介导ADCC作用、中和毒素等

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是机体黏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

B细胞成熟的标记老练B细胞分化进程中,表面先出现mIgM,后出现mIgD。

成熟B细胞同时表达mIgM与mIgD。

血清中含量极低①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②能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第四章补体系统

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构造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正常情形下,补体成分是以无活性的蛋白酶前体形式存在。

1.补体系统的构成: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4.经典激活途径激活过程:识别阶段、活化阶段、膜攻击阶段。

35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特征比较:

首要激活物起始成分介入补体成分意义

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C1qC1-C9感染中后期或再次感染时发挥重要作用MBL途径细菌甘露糖残基,MBL。MASP。MBL,MASP,C2-C9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旁路途径某些细菌内毒素,真菌等C3.C3,C5-C9,B,D,P 同MBL途径

7.补体的生物学功用及临床意义:

补体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不仅参与固有免疫,也参与适应性免疫;既参与机体的保护性免疫,也参与免疫病理损伤过程。

①溶细胞、溶菌及抗病毒感化。

②调理感化——是补体抗细菌、抗真菌感染的最首要机制之一。

③引起炎症反应——趋化作用(C3a与C5a)和过敏毒素样作用。

④清除免疫复合物⑤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⑥与其他各系统间相互作用⑦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

第五章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CK):是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诱导而合成和分泌的一类生物活性小分子蛋白。

白细胞介素(IL):①促进免疫细胞生长、分化与增殖②调节免疫应答类型和强度。

③调控造血④引诱急性期反应,促进炎症反应等。

IFN—α:主要由人白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

干扰素(IFN):XXX—β:首要由成纤维细胞发生I型干扰素

细胞因子XXX—γ: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I型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趋化性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分子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内区三部分构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①效应方式的多样性: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②分泌的自限性和效应的短暂性③作用的高效性和多效性④作用的交叉性、双向性和网络性⑤细胞因子表达的多因素调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①抗菌、抗病毒、介导炎症反应②介入免疫应对和免疫调节

③刺激造血、促进免疫细胞分化发育④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用⑤介入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损伤

第六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及黏附分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LDA):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

人们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①参与免疫细胞的发育和分化②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③参与淋巴细胞归巢④参与炎症反应4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

MHCI类份子分布于机体一切有核细胞及血小板的表面(包括网织红细胞),MHCII类份子表达于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以及胸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活化的T细胞等细胞的表面。

MHC分子的功能:①识别与提呈抗原②参与T细胞限制性识别③辅助T细胞活化④参与T细胞的分化成熟⑤诱导移植排斥反应⑥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和免疫调节⑦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八章抗原提呈细胞及抗原提呈感化

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在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中能够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APC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

非专职APC包括: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

树突状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①抗原提呈功能②激活初始T细胞③参与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④诱导免疫耐受⑤调节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活化和移动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用最强的专职APC。DC 最突出的特性是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而其他专职APC则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故DC是机体免疫应对的启动者。

第九章淋巴细胞

1,经过阳性选择的CD4+,CD8-T细胞和CD4-,CD8+T细胞分别具有识别自身MHCII类分子和MHCI类分子的能力,即T细胞获得了识别抗原的MHC的限制性。

2.T细胞若能识别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的树突状细胞(DC)和巨噬细胞表面的自身肽MHCI类或自身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即发生凋亡而致克隆清除。不能识别该复合物的

T细胞则能继续发育。由此,T细胞通过阴性选择而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

4.免疫应对的基本进程:1.感到(或识别)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摄取,加工,处置惩罚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或B细胞2.增殖与分化阶段:T细胞或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发生增殖和分化,T细胞终究分化为致敏T细胞,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合成,分泌抗体 3.效应阶段:致敏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细胞(靶细胞)相遇,即可发生以致敏T细胞为中心的免疫效应,称为细胞免疫。当首要存在于体液中的抗体与其相应的抗原联合,在其它免疫因素介入下,发生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

5.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度应对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心理功用缭乱或构

造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对。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源(致敏源或变应源)

6.超敏反应分为4型:I型速发型II型细胞毒型III型免疫复合物型IV型迟发型

7.I型超敏反应主要由IgE抗体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是关键的效应细胞,其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是引起各种临床表现的重要分子基础。

8.I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分为致敏阶段和发敏阶段。

致敏阶段:某些抗原能引诱B细胞发生IgE抗体,此IgE 立即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 Fc受体联合,此时机体处于致敏状态。①过敏源包括:吸入性过敏源,食物过敏源,药物和由动物血清制备的抗毒素②IgE抗体的发生:过敏源进入机体,可使过敏源特异的B细胞发生IgE类抗体,IgE首要由呼吸道及消化道等处黏膜固有层淋巴构造中的浆细胞合成。

③IgE与效应细胞表面FcƐR I联合:IgE可高亲和力联合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IgE Fc受体(FcƐR I),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9.临床常见疾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胃肠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

10.II型超敏反应又称为细胞溶解性或细胞毒型变态反应,特点是抗体直接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下,导致靶细胞溶解。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有: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等。

11.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变态反应,是由中等份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血

5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和在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炎性病理改变。临床常见疾病包括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急性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休克。

12.IV型超敏反应属细胞免疫应对。临床常见病:传染性超敏反应,接触性皮炎,DTH介入的其它疾病。13.凝聚反应: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反应颗粒表面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原联合可出现凝聚五的征象称为凝聚反应。

14.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两者比例合适时,可联合形成较大的不溶性免疫复合物,出现沉淀征象称沉淀反应。

15.机体获得免疫保护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自然免疫,二是人工免疫。

16.用于人工自动免疫的疫苗的种类有: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亚单位疫苗。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置惩罚后形成,失去毒性保留了免疫原性,接种后能引诱机体发生抗毒素。常用的类毒素有破感冒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等。

17.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抗毒素是用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18.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称其为正常微生物群或正常菌群。

19.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一般以微米为测量单位,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

20.细胞壁的首要功用:1.坚持细胞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3.完成物质交换 4.决定细菌菌体的抗原性。21.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质双层)

22.细胞膜的功用:1.物质转运2.呼吸感化3.生物合成感化。中介体:为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

于格兰阳性菌,可为细菌供给大量能量,有“拟线粒体”之称,与细菌的DNA复制,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

23.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双链DNA,携带某些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编码决定细菌的耐药性,毒素,细菌素及性菌毛产生等性状。

24.荚膜具有抗吞噬感化,普通菌毛起粘附感化,性菌毛经由进程接合方式传递耐药性及毒力。

25.革兰染色的过程和结果:将细菌涂片标本固定后,先用碱性燃料结晶紫初染,再经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细菌被染成深紫色,然后用95%乙醇脱色处理,最后用稀释品红复染后将细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被95%乙醇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另一类是被乙醇脱色后用品红复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菌。26.临床意义:1.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对细菌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2.指导临床选择抗菌药物

3.研究细菌致病性。

27.细菌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28.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环境,渗入渗出压。

29.细菌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繁殖。

30.生长曲线: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退期。

31.培养基:由人工方法将适合细菌生长繁殖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配制并经灭菌后形成。

32.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1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大多数呈均匀浑浊状,少数链状细菌呈沉淀生长,部分专性需氧菌呈表面生长。2.在半固体培养基中:有鞭毛的细菌仍可自由游动,沿穿刺线呈羽毛状或云雾状混浊生长,无鞭毛细菌沿穿刺线呈明显的线状生长。

33.菌落:一般经过18-24小时分离培养后,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首要用于分离判定细菌,做病原学诊断和生产菌苗用于防备。

34.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无菌:物体(环境)中没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存在。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它物品上的方法。

35.巴氏消毒法:加热61.1ºC-62.8ºC,30分钟,或72ºC,15秒。用于消毒酒类,牛奶等不耐热物品。

636.高压蒸汽灭菌法:蒸汽压力为103.4kpa,温度121.3ºC,15-30分钟。用于灭菌耐高温物品,如普通培养基,器械等。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 (南阳革命委员会生化武器防御组诚祝诸位考试顺心!本资料仅供参考) 第一章 1,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 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 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 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6,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血清中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非常重要。下面给你分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知识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吸附剂或特殊的石棉

滤网除去,玻璃器皿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干考法破坏。 2)抗生素:大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可用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3)毒素与侵袭性酶。4)色素5)维生素6)细菌素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二)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人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生物构成的微生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而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生理意义:拮抗作用、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力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5.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失调症、医院感染的概念。 6.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白假丝酵母菌、肺炎链球菌等 7.菌群失调症的常见原因: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 8.菌群失调症的治疗:生态制剂(例如整肠生) 9.消毒:杀灭物体或人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10.灭菌: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的方法。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 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 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免疫器官分类: 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中枢免疫器官分类: 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胸腺 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 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 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骨髓的功能: 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 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 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 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淋巴结的功能: 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 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 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 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

1、免疫细胞居住地 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 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 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 1、形成生理屏障 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 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 1、干细胞 2、淋巴细胞 3、单核吞噬细胞 淋巴细胞的分类: 1、T淋巴细胞 2、B淋巴细胞 3、NK细胞 第三章抗原 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免疫原性:蛋白质〉多糖〉脂类〉核酸抗原的特异性表现: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是——表位/抗原决定簇 抗原的分类: 1.异种抗原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一、免疫学 1. 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分类 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指身体自身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获得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接触到抗原后,通过学习与演化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调节 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 免疫记忆是指身体在接触过抗原后,对该抗原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反应保留下来的能力。免疫耐受是指身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免疫容忍的状态,主要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5.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 免疫球蛋白是指在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中产生的抗体分子,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包括可变区和恒定区。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毒、结合细菌毒素、沉淀抗原、淋巴细胞识别等。 二、病原微生物学

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器。细菌可按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按细胞壁的结构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营养类型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2. 细菌的致病性机制 细菌通过产生肝素酶、凝血酶、溶血素等毒素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或通过表面分子如鞭毛、菌毛等对细胞黏附,或通过释放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等方式致病。 3.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和自主繁殖能力的类生物物质,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病毒可按基因组的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按颗粒形态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4. 病毒的致病性机制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病毒通过钉定宿主细胞表面分子或直接进入宿主细胞细胞质或细胞核等方式进行感染。 5. 真菌、寄生虫和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 和致病性机制 真菌是真核生物,其体形呈现为酵母菌和菌丝菌。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和蠕虫,通过直接侵袭宿主细胞或在宿主体内进行复制。梅毒是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通过直接侵袭宿主细胞或间接引起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组织损伤。这些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机制主要包括产生毒素、直接侵袭宿主组织、诱导免疫系统反应等。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微生物的种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体积小,如病毒)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如细菌,支原体,衣原体)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核膜核仁,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如真菌),特点1体积小2结构简单3种类多4繁殖快5易变型. 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绝大数微生物),有害(少数微生物,如天花艾滋病)。 测量细菌的单位是微米 细菌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细胞壁基本结构1肽聚糖2磷壁酸3外膜. 功能1维持细菌固有的形态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3与细胞膜共同完成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决定细菌抗原特性.特殊结构1荚膜细菌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黏性、胶冻样的物质. 意义:a.抗吞噬作用;b.粘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2鞭毛意义:a.运动器官;b.与致病性有关;c.鉴定、分类细菌3菌毛普通菌毛—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与遗传变异有关4芽胞细菌脱水形成,为细菌休眠形式。意义:a.对外界的抵抗力增加;b.可发芽形成繁殖体致病c.鉴别细菌作用;d.以杀死芽胞为灭菌效果的指标 G+菌与G-菌细胞壁结构比较G+菌:肽聚糖强度较坚硬肽聚糖厚度20-80nm肽聚糖层数多达50 层占细胞壁干重50%-80% 磷壁酸有外膜无。G-菌:肽聚糖强度较疏松度肽聚糖厚度10-15nm 1-2 层占细胞壁干重的5%-20% 磷壁酸无外膜有。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在理化或生物因素的作用下,细菌细胞壁中的肽聚糖结构合成被抑制或受到直接破坏,(形成条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存活,因不能耐受菌体内部的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可存活而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 型)。 细菌生长的条件1营养物质2酸碱度3温度4气体细菌生长的方式和速度。 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次分裂。细菌个体的生长(20到30分分裂一次)细菌群体的生长。 细菌的生长曲线a.迟缓期不分裂增殖,数量维持恒定或增加很少b.对数期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和分裂细菌数量呈对数增加大小较一致,生命力强c.稳定期细菌的增加数约等于死亡数研究代谢产物,可以形成芽胞d. 衰亡期繁殖慢,活菌数减少,死菌数超过活菌数形态出现衰退。 细菌的合成代谢a. 热原质—主要成分LPS,G-;耐高温;致病b. 毒素与侵袭性酶—产生毒素(外毒素与内毒素);损伤机体组织,促使细菌的侵袭和扩散;致病 c. 色素—分为水溶性和脂溶性;鉴别细菌 d. 抗生素—有利,治病,大多由放线菌和真菌产生 e. 细菌素—作用范围小;有利,治病f. 维生素—大肠杆菌利用食物残渣合成;有利,治病。 细菌的人工培养1)常用培养基:基础、增菌、选择、鉴别、厌氧培养基2)合成培养基:化学成分确定// 天然培养基:化学成分不确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 【知识点】 1、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当中的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人类肉眼无法直接看见,必须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直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的种类: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病毒 3、三型微生物的特征: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不完善,仅有核糖体;无核膜及核仁;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膜;细胞器完善;有核膜及核仁;以有丝分裂方式繁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真菌。3)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膜;无细胞器;无核膜核仁;以复制方式增殖;属于该型微生物的有病毒。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知识点】 1.细菌的三种形态及测量单位 2.细菌基本结构的组成及意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浆重要颗粒性物质:质粒、核糖体、胞质颗粒)、核质 致耐药性的传递,普通菌毛介导粘附,寄生于黏膜处的细菌大多有菌毛,避免被分泌液冲刷走;荚膜是某些细菌在营养丰富或侵入机体后为避免被吞噬或杀菌物质破坏而产生的粘液性物质将自己包裹起来;芽孢,某些革兰阳性菌的休眠形(不繁殖),当缺乏营养时(体外),细菌为减少代谢消耗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抵抗力强,一般消毒灭菌方法无法将其杀死,杀死芽孢最可靠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孢是否被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5.细菌革兰染色的步骤:龙胆紫-碘液-脱色液-稀释复红 第二章细菌生理 【知识点】 1.细菌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气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无性二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大多数20-30min分裂一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一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生长——链球菌;均匀浑浊生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生长——无鞭毛,云雾状生长——有鞭毛);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单个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片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大多数是革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革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高压蒸汽灭菌无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用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知识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知识 1、免疫学概念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外界入侵者(生物毒素、致病细菌、病毒等)或自身损伤产物(某些癌细胞等)的应答,以及调节免疫响应、失调状态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了机体先天和后天抗原性及免疫响应机制。 2、免疫学细胞 免疫学细胞由 Fc受体、B细胞、T细胞、嗜中性粒细胞、D细胞等六大类细胞组成,它们发挥不同的作用,形成了复杂的免疫网络。 Fc受体:胞外结构体,主要由IgG的免疫球蛋白组成,起着结合抗体、免疫球蛋白和促进碱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的作用。 B细胞:细胞内有多种分化变异的抗原受体的活性细胞。B细胞在抗原刺激后发生分化变异,产生结合抗原/抗三聚体的抗体。 T细胞:T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一种重要环节,大致可分为3类: a、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提呈抗原刺激T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b、调节性T细胞:有助于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包括Th0细胞、Th1细胞、Th2细胞和Treg细胞。 c、杀伤性T细胞:可以识别和杀伤抗原携带细胞的T细胞,主要有吞噬细胞、活性细胞、细胞因子细胞和C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能够抗微生物病原体植入机体皮肤层或真皮层细胞,可以分泌胞外抗原抑制物,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一定作用。 D细胞:又称表皮极压细胞,具有吞噬和抗原提呈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3、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门分支,主要研究病原体及其与宿主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了病原物对入侵宿主致病机制及宿主免疫应答机制,以及病原物的起源、分类、病原性、多样性、基因调控等诸多问题。病原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病原测定、生物技术、生物毒素等诸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目录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3) 1.免疫学概述 (3) 2.免疫器官与组织 (3) 第二章抗原 (3)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3)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 3.抗原的分类 (4)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4) 第三章免疫分子 (4) 1.免疫球蛋白 (4) 2.补体系统 (5) 3.MHC及其编码分子 (6) 4.其他免疫分子 (6) 第四章免疫细胞 (7) 1.固有免疫细胞 (7) 2.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 (7) 3.适应性免疫细胞 (7) 第五章免疫应答 (8) 1.固有免疫应答 (8) 2.适应性免疫应答 (8) 第六章免疫病理 (8) 1.超敏反应 (8) Ⅰ型超敏反应 (9) Ⅱ型超敏反应 (9) Ⅲ型超敏反应 (9) Ⅳ型超敏反应 (9) 第七章免疫学应用 (10) 2.免疫预防 (10) 第八章病原生物学绪论 (10) 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10) 2.医学微生态 (10) 4.病原生物控制与生物安全 (11) 第九章细菌学总论 (11) 1.细菌的形态结构 (11) 2.细菌的生理 (12) 4.细菌感染与免疫 (12) 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 (13) 1.球菌 (13) 3.厌氧性细菌 (14) 4.分枝杆菌 (14) 5.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15) 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 (15) 1.病毒的形态结构 (15) 2.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 (15) 3.病毒感染与免疫 (15) 4.病毒感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原则 (16)

第十二章常见致病病毒 (17) 1.呼吸道病毒 (17) 2.消化道病毒 (17) 3.肝炎病毒 (17) 5.逆转录病毒 (18)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考试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第一章医生免疫学概述 1.免疫概念: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现象。 2.免疫三大功能生理与病理现象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构成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系统、固有免疫细胞、分泌性蛋白。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效应T细胞介导的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适应性免疫的应答过程主要包括抗原识别、淋巴细胞活化和抗原清除三个阶段。 5.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 ①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 功能: (1)是T、B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3)建立自身而授及维持免疫自稳

②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功能: (1)是成熟T、B细胞定居和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2)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3)过滤作用 补充知识点:①骨髓既是中枢又是外周 ②中枢免疫器官→主导发育→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 ③骨髓是造血器官,产生多能造血干细胞,是所有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是哺乳动物B细胞分化、发育的主要场所。 ④淋巴结是成熟T、B细胞定居和接受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也参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 ⑤脾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⑥MALT是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⑦抗原提呈细胞(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细胞。 第二章免疫细胞激活物 1.免疫细胞激活物与抗原基本概念 ①免疫细胞激活物:是指可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和增值的物质。 ②抗原: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表位的概念、基本类型 抗原表位(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 ①根据表位的结构组成,可分为构象表位和顺序表位。 ②根据T、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有所不同,可分为T细胞识别表位(抗原肽)和B细胞识别表位。 ③功能性表位与非功能性表位 ④覆盖型表位与非覆盖型表位 ⑤原发性表位于继发性表位 3.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①“异物”性 ②分子量 ③复杂性 ④易接近性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整理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1分×10=10分) 多项选择(2分×5=10分) 名词解释(2分×10=20分) 判断不改错(1分×15=15分) 简答(包括画图)(5分×5=25分) 问答(10分×2=20分)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的保护性反应,在正常情况下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感染或接 种疫苗获得的短暂或终生的免疫力。 3、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4、抗原: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在 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5、完全抗原:凡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6、半完全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完全抗原,或不完全抗原。 7、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上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它是抗体及TCR/BCR特异 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 8、交叉反应:共同抗原与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即可与自己相应的抗血清起反应,也可与另一 种抗原的抗血清起反应,此即为交叉反应。 9、胸腺依赖抗原(TD-Ag):为T细胞依赖抗原,属完全抗原,有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 位组成。 10、胸腺非依赖抗原(TI-Ag):为T细胞非依赖抗原,是有多个重复B细胞表位组成。 11、超抗原:是一类用极少量能活化大量的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抗原 物质。 12、多克隆抗体:在含多种抗原表位的抗原物质刺激下,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并产 生针对各种不同抗原表位的抗体,起混合物即为多克隆抗体。 13、单克隆抗体:即单个B淋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14、MHC: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15、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在人类和动物体表及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中寄生的一大群 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它们与机体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称其为 正常生物群,或正常菌落。 16、中介体:为细胞向细胞质内陷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 17、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18、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其厚度达到0.2um以上称为荚膜。 19、鞭毛:许多细菌体表附着有细长呈波浪状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20、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体表遍布着短而细直的蛋白质丝状物,称 为菌毛。 21、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一个小体, 称为芽孢。 22、菌落: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为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23、纯培养:挑取一个菌落移种到另一个培养基中,生长出来的细菌均为纯种,称为纯培养。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部分知识整理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局部知识整理 Ig:具有抗体活性或者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具有高特异性,高亲和力分类:分泌型Ab,膜型BCR 结合抗原,激活补体,结合FcR 调理作用(促吞噬),介导ADCC(促杀伤) 介导I型超敏反响过胎盘粘膜 Ab: 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能力的蛋白质中和作用,免疫损伤,免疫调理, 介导ADCC,激活补体 CK:活化的免疫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C,BC,NKC等)或者非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所合成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 介导天然免疫,介导调节特异免疫, 诱导凋亡,参与造血 补体:存在于人体或动物新鲜血清中一种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成分56度30分失活溶菌溶细胞作用,炎症介质作用,调理作用,免疫调节,去除IC CD:分化群,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总称 参与TC识别与活化,参与TC识别与抗原活化,Ig的Fc受体 白细胞分化抗原:不同谱系白细胞(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在分化成熟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外表标志 AD:又叫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单位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固有):遗传,非特异,效应恒定性 生理屏障,免疫C非特异性免疫(巨噬C,中性粒C,NKC)体液因子(溶菌酶,防御素) 特异性免疫(适应性,获得性):特异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TC致敏C免疫,BC抗体体液免疫 中枢免疫-骨髓:生成造血org&免疫C,BC分化发育成熟,二次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胸腺:TC分化成熟场所,建立免疫耐受 外周免疫-淋巴结:过滤淋巴液,体液&C免疫应答场所,淋巴再循环主要场所 脾脏:滤血去除血中衰老C及病原微生物,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合成免疫活性物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由N,B,G 组成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分泌sIgA,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14、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1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16、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17、抗原的分类 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 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19、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20、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 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②IgM:分子量最大、天然血型抗体、出现最早的Ig、抗感染的先锋抗体、介导II III型超敏反应。 ③IgA:血清型IgA由肠系膜淋巴细胞产生,分泌型IgA(SIgA)在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整理(一)2024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重点整理(一)引言概述: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人体免疫系统及其对抗病原微生物的机制。本文将 重点整理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 与功能、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 应等方面。 正文内容: 1.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 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系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两个部分。 - 先天免疫系统主要由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组成,其功能是对抗非特异性的病原微生物。 - 获得性免疫系统主要由淋巴细胞和抗体等组成,其功能是通过识别和记忆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来提供免疫保护。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与特性 - 病原微生物可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不同类型。 - 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通过产生毒素或直接侵入宿主细胞引起疾病。 - 病毒是非细胞的生物体,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常引起感冒、流感等疾病。 - 真菌是真核生物,常引起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 寄生虫是多细胞的生物体,可寄生在人体内引起多种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3. 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 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阶段。 - 先天免疫通过炎症反应和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来清除病原微生物。 - 获得性免疫通过淋巴细胞的识别和抗体的产生来特异性地清除病原微生物。 - 免疫记忆是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特点,使得机体对再次感染同一病原微生物具有更快更强的免疫应答能力。 4. 免疫系统的异常与疾病 - 免疫系统的异常功能可能导致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发生。 - 免疫缺陷病是免疫系统功能不全导致机体易感染病原微生物,如HIV感染导致的艾滋病。 - 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机体正常组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如荨麻疹、哮喘等。 5.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应用 -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在疫苗研发、抗生素治疗和免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疫苗研发通过模拟病原微生物诱导免疫应答来预防感染性疾病。

免疫学基础及病原微生物学期末重点中医学院

名解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反响过程. 2.抗原是一类能刺激寸体免疫系统使之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物 在体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亦称免疫原. 3.异物性是抗原物质的首要性质.分为异种物质和同种异体物质两类 4.特异性.是免疫应答重要的特点.也是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依据. 5.抗原特异性抗原能与相应TCR/BCR结合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6.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上决家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因 .另称表位. 7.穿插反响某抗原不仅可与其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响.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响. 8.抗体又称为免疫蛋白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9.抗原提呈细胞凡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表达MHC分子启动免疫应答过程的细胞. 10.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体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11.超敏反响.机体受同一抗原再次刺激导致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又称为变态反响. 12.凝集反响.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的反响. 13.沉淀反响. 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宜条件下出现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现象的反响. 14.正常菌群. 在正常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称正常生物群.通称正常箘群. 15.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单细胞微生生物.体积微小.构造简单.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并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16.消毒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不含芽孢) 17.灭菌指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不含芽孢) 18.热原质细菌合成的.注入人体和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映的物质.而高温可用特殊吸附剂处理或超滤膜过滤法去除. 19.菌落将细菌合接种于固体培养基外表.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在培养基外表出现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20.培养基.是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各种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营养基质 21.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寄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22.增殖周期.病毒以自我复制方式增殖.其过程大致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5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3.干扰素(IFN). 细胞受病毒感染或某些物质作用.使干扰素基因活化.编码产生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蛋白质. 24.生活史.指寄生虫完成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 25.寄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这种关系称为寄生. 26.终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7.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8.储存宿主.又称保虫宿主.有些寄生虫的成虫除了寄生在人体外.还可以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体.这些感染的动物可以成为寄生虫病的传染源.起到储存和保护寄生虫的作用.这些动物称为储存储主.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

1、什么是免疫?答、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保护性生理反应过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免疫性病理损伤,引起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2、免疫功能有哪些?它的执行者是谁? 答、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免疫细胞 3、人体的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各有何功能? 答、免疫系统包括: 免疫器官(包括脾脏、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吞噬 细胞)‘免疫活性 物质(包括淋巴因 子、抗体、溶菌酶) 4、T细胞和B细胞 有哪些重要的表面 分子?它们各有何 作用? T细胞 1】TCR-CD3 复合体:是T细胞 识别抗原和传导信 号的主要单位 2】 CD4,CD8:为TCR与 MHC-抗原肽复合物 相互识别的辅助受 体3】 CD28,CD2,LFA-1: (1)CD28 为T细 胞活化提供协同刺 激信号(2)CD2增 强T细胞与靶细胞 或APC间的结合强 度(3)LFA-1 促进 细胞相互粘附,争 抢免疫效应。(4) CD40L(CD154) :CD 4O的配体,信号 传导,活化B细胞; 诱导B细胞的形 成;参与B细胞的 阴`阳性选择 (5) 撕裂原结合蛋白: 刺激淋巴细胞的分 裂 B细胞1】 BCR-CD79a/b 识别 结合抗原,传导BCR 识别信号2】 CD80/86 CD80 与CD28结合;促T 细胞活化;CD86与 CTCA-4结合抑制T 细胞的活化 3】 CD40 与CD40L 结合,促进B细胞 活化 4】CD19 B细胞特异性标志, 能传导活化信号

易和组织中肥大细胞及血中嗜碱性粒细胞结合 8、Ab的生物学活性有哪些?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激活补体、结合细胞表面的Fc 受体(调理作用、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素、中和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通过胎盘)、参与免疫应答规律:抗原进入外环境,被吞噬细胞吞噬,露出特异性抗原。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分泌抗体。有部分抗原直接刺 激B细胞,B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浆 细胞,分泌抗体, 在二次免疫时,抗 原直接刺激浆细 胞,产生抗体 9、免疫应答分为固 有免疫与适应性免 疫 免疫应答的过程感 应阶段、增生分化 阶段、效应阶段 生物学效应有调理 吞噬、中和毒素、 中和病毒、激活补 体、参与ADCC介导 超敏反应等。 10、机体抗感染免 疫机制包括哪两大 类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 在种系发育进化过 程中逐渐建立起来 的一系列天然防御 功能,是经遗传获 得,能传给下一代, 其作用并非针对某 种病原体故称非特 异性免疫,由屏障 结构,吞噬细胞及 正常体液和组织免 疫成分构成。获得 性免疫:是出生后 经主动或被动免疫 方式而获得的,是 在生活过程中接触 某种病原体及其产 物而产生的特异性 免疫,故称获得性 免疫。 11、非特异性免疫 由什么组成? 答、生理屏障(皮 肤和粘膜屏障、血 脑屏障、胎盘屏 障)、吞噬细胞、NK 细胞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 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 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的最重要组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重点整理

仅供参考!考试出错,别来找我!谢谢!_(:з)∠)_ By塌饼如有发现错误,及时找我!!!╮(╯▽╰)╭ 免疫学部分: 名词解释: 1、抗原:能与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调理作用:IgG类抗体与相应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外表相应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上述抗原的吞噬及杀伤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3、超抗原:是一种不需要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在极微量的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免疫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4、APC:是抗原提呈细胞,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提呈细胞。 5、佐剂: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6、细胞因子:是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自身或临近细胞。 7、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当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外表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外表的Fc受体结合,促使上述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简称ADCC效应。 8、补体:补体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外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不耐热的球蛋白。 9、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根本构造单位,可与抗原受体及抗体形成空间互补。 10、超敏反响:机体承受持续抗原刺激或同一抗原的再次刺激所产生的应答,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1、MHC/HLA:a.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系位于脊柱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严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人类白细胞抗原〕系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子为跨膜糖蛋白。因其首先自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