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于 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 年 月 日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 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 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 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 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及其 意义
(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 )经济实力大为增加。 (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 )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 (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 (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 ) 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在担任苏共领导人时期发动 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
1962年的赫鲁晓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 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伊里奇
···
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 年代中期 第二次浪潮是从 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到 年代中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苏联
苏联是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 家,其影响在许多 方面都是开创性的。 方面都是开创性的。 在所有的社会 主义国家之中, 主义国家之中,苏 联无疑居于核心和 领导的地位。 领导的地位。苏联 对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也有一些干涉内 政的不良做法。 政的不良做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复习要点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萌芽期: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
反映了早期⽆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理想的新社会的愿望。
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
发展期:18世纪以后。
地区: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代表⼈物:巴贝夫、摩莱⾥、马布利。
(了解即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初期,欧洲三⼤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叶和英国的欧⽂。
P225、P41.空想社会主义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开⾯世:1848,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个纲领性⽂件)。
P225+P44.马克思、恩格斯创⽴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了⼈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社会主义的⽃争建⽴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了科学社会主义。
2.⽆产阶级⾰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产阶级⾰命是迄今⼈类历史上最⼴泛、最彻底、最深刻地⾰命的原因。
(简答)P226. ·⽆产阶级⾰命的形式的基本形式:暴⼒⾰命。
马克思主义在强调暴⼒⾰命这⼀主要的基本的形式的同时,也并不完全排除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从⾃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产阶级⾰命⾄少将在⼏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提出“同时胜利论”。
P227 ⾃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提出帝国主义时代的⽆产阶级社会主义⾰命,将是由⼀国或数国⾸先胜利,然后波浪式地发展为全世界的胜利。
P227、P45.⼆、列宁、斯⼤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通过“剥夺剥夺者”、银⾏和⼤⼯业的国有化使⽆产阶级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在外国武装⼲涉和国内战争背景下,实⾏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经济上采取⼀系列⾮常的、特殊的⼜带有强制性的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实⾏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时期。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节 社初阶段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 一、社初阶段收入分配制度
1、社初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不劳动者不得食——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才能参与分配;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而不包括生产资料,而且是经过必 要扣除后的个人消费品; 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必须有质和量上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实行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4、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 保障事业社会化 • 保障对象普遍化 • 保障资金基金化 • 资金来源多元化
5、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P16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我国发展生产力重要意义:
–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
了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矛盾、社会差别和重 大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解决,都有赖于生产力的发 展。 –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同样 必须依靠生产力的发展。 – 第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经济上保证国 家的独立自主。 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关 键是发展经济。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制度篇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本章主要内容
6.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6.2 社会主义的本质
6.3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6.4 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过程:新民主主义社会
途径:三大改造 •官僚资本 •民族资本
没收 和平赎买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
全民所有制 全民所有制
• •
4、防止收入差距过的基本方针: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第二层涵义,表明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 平和程度 。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制 度,这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两 面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
2.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的 2
生产力落后的主要表现:
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3
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 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
正如邓小平所说:“什么叫现代化? 五十年代一个样,六十年代不一样了, 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样了。”
(二)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研究苏联《政治 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阶 段
比较发达阶段
不发达阶段
过渡时期
1962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 的教训以后,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 讲话》中说:“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 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发展起来,要赶上 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 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 这些思 想为后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探索 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但是,六十年代党 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 而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 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从而中断 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之路。
“你们大多可以看到共产主义。
跑马乡的故事 :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 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 1958 年 10 月中旬发生在 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这个乡党委书记在大会上 宣布; 11 月 7 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 11 月 8 日是 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 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 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 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 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 条 还得请示上级。这件事足可 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顾海良、秦宣;《新时期的旗帜》) 案例讨论: ( 1 )这一件事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2 )我们从中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五版)课件: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版)
• 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 这一时期改革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 • 中国——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探索。 • 苏联——戈尔巴乔夫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 苏联的全面改革,为东欧国家深入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
要论提示
• 战后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对世界政治经 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苏联对社会主义的 探索与实践,它既具有历史合理性,又有局限性。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中国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了改革进程。苏联东欧国家在改革中迷失了方向, 放弃了社会主义。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 社会主义只有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才能发展。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版)
关键词
• 社会主义 • 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模式 • 改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5版)
一、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壮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突破了苏联一国的范围,向东 欧和东亚扩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主要面临两大任务:建立以 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和对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 造。
• 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 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 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 式。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 洛伐克,迫使其放弃了改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习题答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抢进推动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作用。
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由于各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在发达国家占尽经济全球化发展先机的同时,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却是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并存。
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投资贸易和技术方面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南北经济技术差距不断扩大,总体上消弱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
此外发达国家利用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加紧推行政治文化霸权和经济上的新殖民主义,导致南北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更加不平等,势必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导致国际经济社会的动荡,因此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说,首先,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
其次,大量外资经济进入我国,各国垄断组织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
再次,每年我国的经济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最后,当前经济全球危机尚未消退,贸易壁垒高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面对上述各种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一,加强自己的技术和人才创新,利用好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条件发展潜力产业。
二是加强与各类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联系和交流。
三做好人才创新的举措,能够很好的留住人才,防止人才流失。
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思考题:一、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那些影响?主要指美国苏联赢过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
谢地《政治经济学》第四版课件2016年修订: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 在商业中有经销、代销等;
– 其高级形式为公私合营。作为后一种形式,有中外合
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
国家资本主义的两个阶段
我国的国家资本主义经历了初级形式到高级形 式两个阶段的发展过程。 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变成初级形式的国 家资本主义。 在工业中主要是搞委托加工、统购包销, 在商业中主要是搞经销代销。 国家从流通领域入手,通过控制原料、商品货 源和市场,切断资本主义企业与自由市场的联 系,削弱和限制它的投机性和盲目性,造成其 依赖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条件,逐步将其生产 和流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工 人 阶 级 的 豪 迈
6.2 社会主义的本质
6.2.1 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 小 平 同 志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 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他曾多次指出:贫 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 主义。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对社 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 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 展的必然结果。
1、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它的生产关 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曾推动了生 产力的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 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在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也曾经对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的某些局部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扬弃,在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一 定范围和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发展经 济的作用。
高中政治关于政治和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知识点
【导语】⼤家在学习政治的时候,最号将知识点总结起来,这样学习和复习都特别的⽅便,下⾯⽆忧考将为⼤家带来⾼中政治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原理内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决定。
政治⼜反作⽤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的影响。
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利害关系。
因此,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2)应⽤范围:应⽤这⼀原理,说明政治与经济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我们必须联系经济分析社会政治现象;说明在我国,经济建设是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政治;说明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明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之间的关系;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是为了经济利益(可以延伸到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原理 (1)原理内容: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们对⽣产资料的占有和产品分配的不同,在⽣产关系中形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必然在政治上形成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每个阶级都为实现和维护⾃⾝的根本利益⽽进⾏激烈的⽃争。
这样,政治就表现为各阶级之间的⽃争。
在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和阶级⽃争,阶级性是政治的根本属性。
(2)应⽤范围:应⽤这⼀原理,运⽤阶级分析法去观察和分析国际和国内带有阶级性质的社会政治现象,了解这些政治现象的阶级背景及其阶级利益;了解现阶段我国的国内主要政治关系和⼀定范围内的阶级⽃争,并得出正确结论。
(可以联系哲学上的⽴场问题) 3、政治的核⼼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原理 (1)原理内容:国家政权是维护阶级统治和实现阶级利益的⼯具。
在阶级社会中,⼀切政治⽃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问题展开的。
各政党所进⾏的政治活动,都同国家政权有关。
同时,国家应当如何组织,社会应当如何管理,权⼒和利益应当如何分配,这些都是政治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因此,政治的核⼼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应⽤范围:应⽤这⼀原理,说明当今世界⼀个国家政局是否稳定的关键是政权是否稳定;说明阶级⽃争和⾰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我国政权的巩固是顺利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概论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⑴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⑵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局限性贡献: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尖锐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天才的描绘;意识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源。
局限性:找不到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找不到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找不到通向理想社会的现实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的、实践的品格: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他们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各自通过艰苦的探索,在阶级斗争和科学研究的革命实践巾,完成厂从唯心主义者到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社会科学的三大理论),吸收科学前沿的成果(三大自然科学发现)。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
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
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近年来,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实例证明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一、封建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历史上的封建时期,政治制度主要是基于封建君主统治的政权形式。
封建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封建主的政策和措施。
君主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管理土地、农业、商业等经济领域,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水平。
例如,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通过颁布土地法或限制商业活动,对经济进行调控,从而影响到社会的整体发展。
二、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与政治资本主义的兴起被认为是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关系最为密切的时期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和投资的自由流动。
而这种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制度的保护和规范。
一些发达国家在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制定贸易法规、反垄断法等政策措施,保护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采取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的管理和控制。
政治制度的决策和政策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
例如,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政府通过五年计划等经济政策,对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发展,从而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经济与政治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对政治制度的依赖度有所减弱,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关联。
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法治、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的环境。
政府承担着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重要职责。
例如,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通过监管机构来规范金融市场,保护消费者权益,确保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政治制度的决策和政策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速度,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又需要政治制度的保护和推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_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具有无可比拟
的优越性。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
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
长期的努力。这是因为, 一、肃清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影响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 三个时期:
一、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三、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
其特点是: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 分组成。 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 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 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 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唯物史观-人类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剥削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
的重要标志之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 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答案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⒈解释下列概念: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指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范围内,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进行生产劳动,共同分配所生产的产品,实现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方面的完全平等。
国有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国有制是代表全民所有制的形式。
我国现阶段的全民所有制之所以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说,是由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特点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的。
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作经济:个体生产者或消费者自愿联合起来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按照合作经营的业务范围划分,有信用合作、购买合作、供销合作、运输合作、农业生产合作、手工业生产合作、工业合作和消费合作等。
股份合作制: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内容包括:第一,凡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劳动,才有权参与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第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只是社会总产品中的个人消费品;第三,社会是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
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计算劳动报酬的形式。
计件工资:计件工资是按工人完成的合格产品数量(或工作量),以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工资的一种工资形式。
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首先,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在旧中国,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分为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两个部分。
其中,官僚资本依附于帝国主义,并和封建主义相勾结,垄断了旧中国的经济命脉。
它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代表着旧中国最反动、最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总复习社经主要要点.docx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取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原因:①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了剥削的根源,并且在牛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按劳分配,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木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冇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杲。
2.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①中国不具备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国际条件。
②中国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群众基础。
③近代中国没有能够领导人民群众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力量。
3.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木途径:①没收官僚资木,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②和平赎买民族资木,壮人社会主义全民所冇制。
③改造个体私冇制,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冇制。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①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屮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屮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②另一方面,由于屮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牛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住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2.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这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3.表现:第一、生产力水平低。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状况。
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冇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在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耍素分配结合起来。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依据:这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6.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偏离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 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 能超越这个阶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堂提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 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有哪些异同? 有哪些异握社会主义初 、 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 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论断, 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 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 政策的基本依据。 政策的基本依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 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 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 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江泽民在十五大还指出, 特定阶段。江泽民在十五大还指出,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 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制 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 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07年最新世界各国GDP排名 摘自《世界年鉴2007 2007年最新世界各国GDP排名 (摘自《世界年鉴2007 》) 年最新世界各国GDP
毛概ppt课件第六章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 距大等问题。
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核心内容包括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
管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0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 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和根本任务 。
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这也是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个重要矛盾。
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 要手段,应加强市场机制的作用, 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利用。
05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 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政治建பைடு நூலகம்的重要性
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的另一重要制度,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促进不 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实施过程中,中国经济 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将 朝着实现第二个和第三个 目标迈进。
“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 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和内容
总结词
第6章 社会主义国家-H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走上改革之路的是南斯拉夫。 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先 后经历了三次程度不同的改革浪潮。 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 年代初 第一次浪潮是从 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年代中期到 年代初。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在1956年 的苏共二十大上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 信”和肃反扩大化错误。对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 进行了一些局部性的改革为以后的改革开拓了道 路。
(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 ) 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各社会主义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建立 了民主的政治制度,如苏联的苏维埃制度,中国 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相 继建立了代表团制、国民大会制、国民议会制、 联邦议会制等等。 (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 )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持坚定的反 帝国主义和反殖民主义的立场,这对亚非拉人民 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一种极大的鼓舞。而且在物质 上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 低潮。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不复存在。 社会主义国家从15国减少为5国--中国、越南、 朝鲜、古巴和老挝。 全世界共产党的数量由180多个减少到120多个, 党员人数由9100万减少到6000万。
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 年代中期 第二次浪潮是从 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年代中期到 年代中期。 匈牙利在60年代后半期全面展开对经济体制 的改革。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 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 苏联在1968年8月20日派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软禁了捷共主要领导人,迫使捷克放弃了改革。 苏联在60年代中期也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其中心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引进经济管理手段, 加强物质刺激,以及完善计划管理方法。这些改 革措施收效仍然不大,到1975年就难以推行下 去,不得不停止。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莫尔抨击当时英国社会: ◆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抨击“圈地运 动”,喻为 “羊吃人”; ◆私有制是社会病态与悲剧的最终根源。
羊吃人!
“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 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 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 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 野、住宅和城市。”
莫尔描绘理想社会——乌托邦
乌托邦人以务农为本 业。每天劳动6小时, 然后进行科学、艺术 和体育等活动; 实行“ 按需分配 ”, 产品归社会所有; 主要公职人员由居民 选举产生,公事由集 体讨论决定。
巴达式的共产主 义。”----恩格斯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法)的“实业制度” 傅立叶(法)的“和谐制度” 欧 文(英)的“公社制度”
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圣西门(1760-1825)
法国思想家,出身法国贵族世家。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投身革命洪 流,完成了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的转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又促使他深 入研究社会问题。 代表作:《论实业体系》、《一个日 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
●巴贝夫的“平等共和国”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一种奴隶的、无耻的 和饥饿的不平等制度。 平 等 共 和 国
◆每一社会成员在经济政治上都
应是平等的; ◆土地和财产及其产品都应当是 公有的; ◆分配上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
必须武装夺取政权、建立劳动人民革命专政
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主要特点 ① 从理论上论证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 的必然性。 ② 采用法律条文形式阐述理想社会的纲领 和原则,把理想社会法律化、制度化。 ③ 明显带有绝对平均主 “禁欲主义的、禁绝 义和禁欲主义色彩。 一切生活享受的、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和发展。
到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了15个,占有世界土地面积的1/4,占有世界人口数量的近1/3。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确立和实施社会主义外交政策,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和苏联发生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和震荡。
但中国等国家的改革和探索,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6.1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6.11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一、战后初期的革命形势社会主义有一个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再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三次大的飞跃。
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暴力革命取得了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如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才先后在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建立了一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各国人民利用苏联军队和同盟军击败德国侵略,通过武装起义和武装斗争,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欧洲其他国家也出现了革命形势。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国际形势对越南、朝鲜、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革命形势十分有利,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也不断高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对美蒋的军事进攻给予坚决反击。
到一九四八年六月底共歼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二万人,解放土地十五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三千万。
到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终于击溃蒋家王朝,解放了除西藏以外的全部中国大陆,美帝国主义随之也从中国大陆被赶走。
二、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战后总共有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民主德国8个欧洲国家,和越南、朝鲜、中国和老挝4个亚洲国家,还有拉丁美洲的古巴总共13个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加上二战前建立的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总共为15个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是当代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各国共产党人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而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入推行不抵抗主义或逃到国外当寓公,不在本国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在这民族危亡时刻,只有各国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政党站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前列,领导人民誓死抵抗法西斯。
所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增强了共产党的力量,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
加上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的苏联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通常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从原来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承受住了巨大压力,不仅在打败法西斯的战争中起了主力军作用,而且战后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苏联在三四十年代所创造的骄人业绩,不仅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使一大批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和政党产生了认同感,纷纷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号,甚至使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也向往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一时间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
6.12政治经济发展与巨大贡献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特点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革命斗争,在反对外来敌人的同时,推翻了反动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政权,人民群众成了国家的主人;经过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按劳分配;在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和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对外关系方面都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支持世界无产阶级、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和独立的斗争。
总之,它们都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建立和组织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速度比较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外贸易发展很快,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在生产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的发展。
在同一时期内,政治稳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在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发扬,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就是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即所谓执政党,保证了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从政治制度来说,这些国家多实行共和制,没有任何一国实行君主制。
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国民议会或人民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政府是它的执行机关,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向国民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一般的国民议会常设机构的主席为国家元首。
这些国家多是采用一院制,这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院制。
当然,也有例外的,如建立联邦院和民族院的。
二、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苏俄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苏联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经受了严酷的考验,成为了打败法西斯的主力,为拯救人类免受法西斯的残暴统治作出了巨大贡献;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改变了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使之发生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地支持了民族殖民地的解放斗争和民族独立国家的正义事业,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一种挑战和压力,有利于这些国家广大人民改善劳动条件,增加劳动收人,提高社会地位,参与政治生活的斗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生命力,它所创造的奇迹举世公认,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将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6.2社会主义国家的艰难探索6.21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影响一、苏联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特定历史条件1936年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新宪法,将苏联模式的内容与特征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巩固下来。
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是以苏联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为基本模式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在短期内是很有效率的,可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比较迅速地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社会全面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战后,苏联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始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到20世纪4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恢复任务。
从50年代开始,重新进人有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轨道。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增长速度较快;经济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随着经济实力增长,苏联军事实力也迅速增强。
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并不完全符合各国的国情,随着苏联和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进行,其存在的缺点和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特点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的。
这种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的特点是: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整个国家经济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来指挥,不承认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国家以行政方法为主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由于集中过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发展生产、改善经营的内在动力,不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战后.试种体制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苏联模式的政治体制经过战前几十年的发展,到战后已经形成了固定化的模式,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
客观地看,这种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由于其政令统一,指挥方便,便于统筹全局,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从而保证了苏联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历史上曾经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它也存在着弊端,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律不健全,政治民主逐渐受到破坏;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个人崇拜恶性发展,集体领导名存实亡;权力过分集中于中央,地主权力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党和国家机关官僚主义浓厚,腐化盛行,严重脱离群众;思想僵化,教条主义泛滥,对时代变化提出的新问题缺乏科学的理论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体制弊端日益突出,严重阻碍苏联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
6.2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探索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一)南斯拉夫最早走上改革道路二战结束后,苏联和南斯拉夫两国在的里亚斯特领土归属、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条件、建立巴尔干联邦和如何对待希共武装斗争等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冲突。
1948年6月,苏共召开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情况》的决议,决定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
会议还号召南共内部“健康分子”行动起来,“撤换现领导”,力图搞垮以铁托为首的南共中央。
1948年7月,南共召开五大,表示坚决团结在铁托周围,同苏联的大党大国主义作斗争。
1949年11月,情报局再次召开会议,会上通过了《南斯拉夫共产党在凶手和间谍掌握中》的决议,对南斯拉夫施加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
2、1950年南斯拉夫宣布实行工人自治,开创了社会主义自治的新模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政治上扩大人民民主,实行地方分权和党政分工,在经济上让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政府只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者,实行生产自治。
南斯拉夫的改革拉开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序幕。
(二)三次改革浪潮第一次改革浪潮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1956年2月14—24日,苏共中央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赫鲁晓夫继续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24日,大会宣告闭幕。
当夜赫鲁晓夫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揭露了斯大林的种种错误和问题,指责斯大林破坏法制、批准逮捕镇压无辜群众,对法西斯德国入侵警惕不够、造成战争初期的苏军失利,对待国内少数民族和南斯拉夫问题上犯有错误等等。
赫鲁晓夫把这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问题。
此后,苏共中央于1956年6月30日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
在苏联的影响下,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国家也进行了改革的探索,在经济上尝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改善管理等。
由于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传统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改革的成效不是很大。
第二次改革浪潮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随着苏联模式弊端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的日益显露,人们对改革必要性和改革本身的认识不断加深,苏联和东欧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