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电影走进语文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电影走进语文课堂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电影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更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阅读分析能力呢?
想起自己在上学时对电影情有独钟,并且也在电影中获得很多知识,于是我大胆开发课程资源,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电影这一颇为现代中学生所认可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情感,提高其审美情趣。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电影就如一溪活水滋润着阅读教学的土地,让其更有生命力。因为:其一,电影情节生动形象便于理解。每一部电影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故事的内容来源于我们现实生活中。学生能直观易懂,留有深刻的印象。其二,学生已不满足课文的内容,尤其对于中上层的学生,光靠老师讲和课本上仅有的内容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在课堂上能吸取更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曾在一次单元测试中有一道习作题要求学生谈对语文教学的看法。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要求课堂上要生动有趣,希望老师讲解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知识,建议多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让大家活起来。学生的心声正是《课标》的要求,这也是我教学的目标。
作为语文教学它的根本目的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担负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
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具有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神圣任务。但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由于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它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我们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还没来得及为教师提供完善的课堂素材,就需要老师自己结合本班情况选择教学素材。为此我仔细研读新课标,根据它的要求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安排,有目的地选择了《鲁滨逊漂流记》、《花木兰》、《妈妈再爱我一次》、《骆驼祥子》、《巴黎圣母院》等电影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看电影,学课文”阅读教研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丰富感人的影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很注重情境的创设,而电影恰好提供了许多感人的情境。扣人心弦的情境催人泪下,一种心灵感应如此强烈,时而随着电影的主人翁笑而笑,悲而悲,整个人的身心都融入情境中。此时学生的情感也随之调动起来。正因为有了情感的萌芽,学生学起课文来就比较容易,尤其对于后进生来说,使他们更乐学。虽然这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变化,但对于他们来说已大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是他们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二、利用影片情景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力求精讲,给学生更多自学、合作学习的空间,体现学生自主地位,培养其学习能力。因此,老师们都着重把握课文的重难点,设计各种活动,采取丰富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对于有些课文,尽管通过讨论,老师点拨,有些学生只是听听罢了,脑海中一片空白。如何给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影片中能帮助学生理解的片段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解决。如教《斑羚飞渡》时,课文要求学生理解“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这个句子中的“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刘“我”
感到震惊?当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妈妈为了救儿子疯狂地挣脱别人,扑向儿子的感人场面。学生感动得流泪了,这情景的展现正能突破学生对课文中老斑羚为拯救幼小斑羚而做出的自甘牺牲的理解且理解得更透彻。
三、利用电影情景深化课文主题。
语文教学注重情感的调动,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因此我在教《丑小鸭》、《阿长与同<山海经>》这组课文后,我利用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观看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虽然学生不能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但他们能从作品人物,样貌奇丑的卡西莫多、美若天仙的爱斯米拉达的言行中真正体会课文中所说的“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真正含义以及“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中所蕴含的对阿长的深切的同情与怀念,深化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四、影片与课文双管齐下,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如果说课文是骨头,那么电影就是血肉。骨头和血肉的结合课堂上就有了生命,教学才会蒸蒸日上。因为学生在感人肺腑的电影中理解,在文质兼美的名家作品中,小小的心灵得到熏陶,让他们懂得把专心留给自己,把孝心送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的中国人。
五、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从电影中了解到更多文学知识,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激发起盘根问底的阅读兴趣。如从《火烧圆明园》的电影中学生对慈禧太后产生兴趣,对清政府由兴到衰产生好奇。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推荐有关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学生如获至宝,积极阅读,天天享受阅读的乐趣。
语文是人生阅历、人生体验的浓缩,是学生心灵的映照,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在学人生,学做人。生活处处皆语文,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电影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改变了只有课本才是唯一学习途径的看法,诱发了学生情感,让学生在自我感受、合作讨论中学习课文,提高自读自悟的能力,同时在学习中学会做人、做事,培养了高尚的道
德情操。
李守康
200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