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叙事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叙事研究作者:谭天俊吴音莹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0年第04期

本文以第一作者的三次高中作文教学的磨课经历为例,探究青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了哪些成长,如何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研究背景

本次作文课的主题是“学习写得深刻”,来自人教版必修五教材表达与交流单元第一课《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教材中介绍了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四种方法。第一作者拟通过一个课时集中突破“探究因果”这一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深刻说理,以期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

本文第一作者从教六年,有四年初中和两年高中的语文教学经历,对高中作文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第二作者是我校语文教研副组长,对语文教学教法等有深入研究,也是本课的指导老师。第一作者在第二作者的指导下,在本校高二班级进行了三次磨课,授课班级分别为一个理科普通班和两个同层次的文科实验班。其中,理科普通班是第一作者任教的班级,师生彼此熟悉,平时课堂的氛围较好;两个文科实验班是借班上课,学生语文素养高,发言比较积极。三次磨课都有专家型教师和备课组教师等听课、评课,第一作者整理每次磨课的课堂录像、教案、学案、课件、评课录音等,作为后期研究资料。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叙事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等。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领域逐渐兴起,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载体,是推广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并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活动形式,也逐渐成为了教师反思性实践的主要途径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案例分析法强调事实、客观,透过如实、准确记录课堂现场中各种关系的发生、发展变化并进行分析,并用这种分析来验证理论、考验假设。课堂观察法是走进课堂,现场观察,并不断在力行实验中调整、发展,使之成为教师研究获取真实资料、调整教学策略的直接来源。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三次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并以第一作者三次磨课的教学研究资料为例,从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语言和学生习得等方面進行质性分析,探寻课堂教学的提升过程和影响因素。

2.教学叙事研究

10月9日,我在自己任教的理科普通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授课地点是本班教室。我以学生作文的普遍问题和教材知识点导入,引出探究因果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目标。随后我用30秒的重庆公交坠江视频引出第一个讨论话题,再呈现相应的文字材料,提问全班从材料中能得出哪些因果关系,不料提问后遭遇了十秒冷场。好在我对自己班的学生很熟悉,就请了一名胆大能说的同学发言。接下来我通过小问题、追问来引导同学们深入分析事件,带出方法指导。我用自创的“植物图”思维导图做方法总结:把事件比作花苗,原因是根脉,根本原因是最粗的根系;花苗会长出花果,其中善之花果是正面意义,恶之花果是负面危害;对善花善果要给点阳光,让其发扬光大,对恶花恶果要大刀阔斧地剪除和改革。当我在黑板上画完这个图后,听到个别同学“哇”的呼声,可能是在肯定我的创意。随后的环节又有些不顺畅,我出示了两则学生平时习作的片段,均是存在因果说理问题的病例,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问题。但课堂效果不够理想,主要讨论了其中一则病例,还出现了一些逻辑上的纠结,耗费了一些时间。而后的“小试牛刀”环节,我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夸夸群”事件,请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因果分析法写一段评论。由于时间很紧张,学生未充分完成写作,虽然不乏较精彩的观点,但好像并未很好

地结合本课所学,似乎在没学本课之前也能写出来。最后我发表了自己对“夸夸群”的评论,又展示出添加了新信息的“夸夸群”材料,要求学生课后“大显身手”,写出完整的作文,匆匆结束了课堂。课后听课老师指出了课堂存在的问题,如导入部分有些冗长,建议我研读《新课标》,从中找到核心素养的依据;视频可以删去;“植物图”的板书较乱且重点不突出,可删去;病例辨析与本课目标无关,可删;“夸夸群”材料可以替换……总之第一次试教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大量修改教学设计。

10月17日,我在文科实验班进行第二次试教,授课地点是会议厅。经过多次完善教学设计,改进了第一次课的不足。因为是借班上课,我提前两天布置了预习作业,并对学生进行了一定了解。课堂上,我用课标要求、高考评分标准、教材方法导入课题,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将通过公交坠江的情境来探讨因果分析的具体方法。这次我删去了视频,直接呈现文字材料,没有马上全班提问材料中的因果关系,而是先请一名学生读文字材料,再请他提炼材料信息,回答造成事故的原因有哪些。进而我一步步引导全班同学思考,有没有材料以外的其他方面原因?原因的背后还有原因吗?这个事件还有什么后续发展趋势?学生发言较积极,信息量大,有前后重复的内容,考虑到是公开课,我没有板书学生的诸多答案,只板书了方法。虽然我删去了第一次课的病例辨析环节,将时间分配给方法探究和现场写作,然而方法探究环节还是超出了预期时间。现场写作的材料由“夸夸群”替换为“秦玥飞任职村干部”,我通过巡视挑选学生优作,预备运用手机与电脑同屏软件,将优作呈现在电脑屏幕上,可操作时网络和软件出现问题,耽误了课堂时间,让我顿时紧张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被分散。幸好有一同学急中生智,迅速打开投影作为替代,及时化解尴尬,最后我的评论分享和课堂总结还是很仓促地完成了。由于准备不够充分,现场环境不够熟悉,听课老师众多,我心情比较紧张,语言和表情不够自然。方法探究环节,我对学生的牵引性较强,还需要更灵活。也有听课老师提出材料本身有些干瘪,建议加入生动的细节。

10月25日,我在另一个文科实验班进行第三次试教,授课地点是图书馆报告厅。前两次课存在共同的问题:时间紧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显著,教师的示范缺少掌声等,于是在第二次课的基础上,这次课前完善了公交车坠江和秦玥飞事件的文字材料内容,升格了我对秦玥飞事件的教师评论示例并加以朗诵练习,再次加入改良版的思维导图,将方法指导具体化、形象化。课上我以“写得深刻”“思维发展”为核心词迅速导入课题,方法探究环节仍从公交车坠江的情境分析中充分展开。在探究多维度原因时,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有哪些分类维度,学生总结出可以从内外因、主次因等维度来思考。在探究深层原因时,我想到了头脑风暴活动,利用电脑键盘当场记录学生的思考所得,呈现方式直观,又避免了重复。方法总结时增加了“鱼骨图”思维导图,这本是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发明的因果图,我在此基础上做了改良设计:鱼头为事件,在鱼头左侧画鱼骨,即造成事件的原因,按主次排列,越靠近鱼头的鱼骨即主要原因,鱼骨的主骨是根本原因。在鱼头右侧继续延伸,表示深远影响,分为正面意义和负面危害。现场写作环节,学生可以先列思维导图,整理成文字,在学生基本完成自己的评论后,我加入了小组内分享推优的活动,我也从巡视改为加入到小组的谈论中,运用集体的智慧选出了优秀评论。我在课前试用了手机与电脑同屏软件,课上得以顺利呈现优作。最后教师示范、收束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