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精选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精选5篇)
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成功的女人更难。

当女人与男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时,他(她)们的条件并不均等,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多了一个沉重的行囊和几千年来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重重压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篇1
一位人称“铁娘子”的女性经济风云人物。

她是现任格力集团董事长、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世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华人女企业家”、“全球商界女强人50强、全球100位最佳CEO”——董明珠。

在2013年12月12日央视举行的第十四届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上,董明珠荣获2013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

提起董明珠,竞争对手们是这样形容她的:“董姐走过的路;都长不出草来。

”,可见这位铁娘子的厉害之处。

而格力内部的员工这样评价自己的女上司“说话铿锵有力,做事雷厉风行,即便不化妆,她也比实际年龄看起来年轻许多。

”媒体们则说“这个女子,虽然36岁前的人生平淡无奇,但36岁后的她,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路。


为什么说董明珠的创业故事很励志,因为很少有人像她这样,36岁再从基层业务员做起,而15年时间,她用自己超乎普通女性的能力,升任格力集团CEO。

格力董明珠,职场女性励志故事,2013年度经济人物。

一、大器晚成不失天分
董明珠跟那个年代很多人一样,出身也平平,1954年,她出生于江苏南京一个普通人家,1975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36岁以前,她的生活也是平淡无奇,没有人会想到,36岁以后的董明珠,却用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创造了让人无不佩服的职场传奇。

1990年,董明珠毅然辞去工作,南下打工。

当时已经36岁的她,到了格力公司,要从一名基层业务员做起。

不知营销为何物的董明珠
却凭借坚毅和死缠烂打,40天追讨回前任留下的42万元债款,令当时的总经理朱江洪刮目相看,成为营销界茶余饭后的经典励志故事。

这位女强人的创业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

靠着勤奋和诚恳,董明珠不断创造着格力公司的销售神话,她的个人销售额,曾经飙升至3650万元。

二、雷厉风行的女上司
1995年,董明珠成为格力的销售经理,下属们是这样看当时的这位女上司:一个从不按牌理出牌的人,她的“牌理”只有一个:自己的原则,自己认为对的。

董明珠上任后面对的第一个问题是在隆冬时分积压了19000套空调。

对此,大家通常的做法是每台降价300元卖出了事。

董明珠说:“不行,正常产品降价有损形象。

”她出人意料的做法是把积压空调分摊给每个经销商。

销售员没想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会烧到自己身上,而且烧个没完。

生活细节上,这位铁娘子还做了这样一个规定“上班时间不许吃东西,一经发现,第一次罚五十,第二次罚一百,第三次走人”。

当所有人以为这也就说说而已的时候,一天,董明珠走进办公室,发现8名员工正在吃东西,仅过了10秒钟,下班铃就响了。

董明珠毫不客气,每人收了50元。

大家目瞪口呆。

董明珠说,只要违犯原则,再小的事,都是大事,都要管到底。

一天,有一个年销售额达1.5亿元的大经销商,来格力厂要求特殊待遇,语气中透着不容商量的傲慢。

董明珠非但没有理他,反而狠狠反击:把他开除出格力经销网。

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女上司捏一把汗,一个位子还没有坐稳的销售经理,一天之内,竟毫不犹豫地扔掉1.5亿元的年销售额。

董明珠的回答很简单:只要违犯原则,天王老子也给我下马。

女强人的铁腕让经销商们不得不服软。

许多空调厂往往纵容大销售商,允许他们跨地区经营,这样本地小经销商根本竞争不过,也把市场搞乱了。

董明珠这样一做,小经销商可以把规模搞大,也就有了奔头。

三、铁腕解决欠款问题
拖欠货款是中国零售批发行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很多经销商头疼,不信邪的董明珠一年里就把全部问题解决了。

她的做法很简单,也很霸道:凡拖欠货款的经销商一律停止发货,补足款后,先交钱再提货。

不过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这下捅了马蜂窝,大大小小的经销商纷纷向格力老总朱江洪告状,有的甚至宣称:“有她没我。

”董明珠没有服软,针锋相对的说:“那就有我没他。

”朱江洪劝董明珠:“是不是可以补完款,先发货再收钱?”董明珠微微一笑说:“好啊。

”结果款一到账,货却把住不发。

董明珠说:“要货?先拿钱来。

”董明珠振振有词:“就算别人全这样,我格力也偏偏不。

”即使100次撞墙头破血流,董明珠也要撞10l次。

欠款这堵破墙一定要倒。

董明珠的强硬带来的效果是:1997年、1998年格力没有l分钱的应收账款,也没有l分钱三角债。

此后,大家都相信董姐,不划款,你拿不到一个货;只要划款过去,从不拖欠货的。

董姐办事,服气,放心!
四、职场女人的励志奋斗精神
年轻的时候董明珠每天只睡5个钟头,据说现在董明珠也往往是在睡眠或打盹时想问题,一有什么想法,半夜一两点,董明珠会跳起来,拿起本子就记下来,甚至半夜打电话给老总。

正是她的这种奋斗精神,许多营销绝招就是这样诞生的。

1995年,董明珠发明了“淡季返利”,即依据经销商淡季投入资金数量,给予相应利益返还。

这样把“钱—货”关系,变成“钱—利”关系,既解决了制造商淡季生产资金短缺,又缓解了旺季供货压力。

1995年格力淡季回款比上年增加3.4倍,达11亿元,为1996年与春兰总决战做好了市场准备。

1995年,格力叉发明“年终返利”,将7000万元利润还给经销商。

1996年,空调淡季,格力靠淡季返利拿回了15亿元回款。

在淡季价格战中,各个品牌只得纷纷降价,甚至零售价低于批发价,批发价低于出厂价,大伤元气。

董明珠规定格力l分钱也不能降。

到了8月
31号,格力却宣布拿出l亿元利润的2%按销售额比例补贴给每个经销商。

这样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增长17%,第一次超过春兰。

格力不仅把缩小营销队伍省下的钱补给了经销商,1997年还拿出2.5亿元返还经销商。

董明珠认为:只有经销格力赚钱,才能长治久安。

她不仅将紧俏空调品种平均分配,避免大经销商垄断货源,扰乱市场,还推出了空调机身份证,使每台空调在营销部备案。

一般来说,空调9到3月份是淡季,4到8月份是旺季,淡旺季有不同的价格,淡季比旺季低2个万分点。

一般厂家都在挖空心思想把旺季从4月提前到3月,以获得更大利润。

1998年,董明珠却突发奇想,在朱总支持下宣布把淡季延长一个月。

4月继续实行3月淡季价。

格力到手的钱不要。

等其它厂回过神来,众多大经销商已纷纷划款给格力抢买格力产品,有厂家长叹:“董明珠也真狠—这么多年,我们从没想到过这一招。


就这样,15年的时间里,董明珠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成长为格力的总经理,从05年至今,她一直担任着格力的副董事长、总裁职务。

自从董明珠出任总经理后,她和董事长朱江洪,创造了我国商界独一无二的奇迹。

在她的领导下,格力电器从1995年至2005年,连续11年空调产销量、销售收入、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

2003年以后,销售额每年均以30%的速度增长,净利润保持15%以上的增幅!
五、给职业女性的建议:
有媒体采访过董明珠,问她对于职业女性,有一些什么样的建议。

董明珠说:女性在职场里打拼,首先是要会做人,什么叫做人?就是我要尽职尽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最好,这就是目标。

很多人会说以后要当总经理,那不叫目标,而是一种私人的目的,不叫目标。

我在岗位要做得比别人都好,这就是目标。

你每一个都做得比别人好,受到别人的尊重,由于尊重,你的职务就会发生变化。

不是为了职业目的去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而成功要怎么理解呢?董明珠从来没有认为这个总经理的职务就是
成功的象征,总经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要履行更多的职责,对她来说这不是一个光环,而是一个负担。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篇2
大学的暑假,她和两个师兄去了敦煌莫高窟。

他们每天去洞里参观,下午4点景点关闭后,两个师兄就背着摄影包出去采风。

只有她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当地夏天的白昼极长,晚上10点仍有自然光。

她便打算利用下午时间,去看看向往已久的沙漠,但每次提出来都遭到师兄反对:“你别胡闹了,要去也得哪天早上一起去。

”也没人告诉她,为什么下午不能进沙漠。

一连好几天,终于抵挡不住沙漠的诱惑,她决定单独行动。

她心想,你们不让我进沙漠,无非是担心天黑了,怕我一个人走丢,我才没那么笨呢?她向当地人借了一个手电筒,装干电池的,足有半米长,两头有带子可以背在身上,挺沉,仿佛一杆长枪。

有了这件超级武器,她顿觉信心倍增。

那天下午,一切准备就绪。

她头戴破草帽,肩上交叉斜挎着手电筒和水壶,胳膊上绑着湿毛巾,还带了一把短刀和一盒火柴,像个全副武装的战士。

临走前,她特意给两位师兄留了个小纸条:“我去沙漠了,你们不用担心,我带手电了。

”然后,她满怀信心,顶着烈日独自出发了。

刚进入沙漠,胳膊上的湿毛巾就“滋滋”地冒白雾,此时气温高达40度,但她已被另一番景象吸引。

天空是明艳的蓝,地上是耀眼的黄,相互交错辉映,如梦似幻。

金灿灿的阳光,像大把大把的金属沫,刷刷地抛洒下来,落地成金。

一望无垠的沙丘,一尘不染,一脚踩下去,“哗”地溢出一片流沙,然后刻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沙漠如此古老,而自己如此年轻,她不由得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感觉是去赴一个千年之约。

她丝毫没有察觉,危险正悄悄袭来!
天快黑了。

她突然感觉身上凉飕飕的,环顾四周,天空已变成了一口大锅,笼罩四野,四面八方的沙丘竟然一模一样。

她本来是顺着一条干涸的河道进来的,此刻别说河道找不着了,就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正迟疑间,她浑身又一阵哆嗦,此时气温迅速下降了30多度,
一下子从火炉掉进了冰窟,而她身上只穿着牛仔短裤和小背心!
求生的本能,让她暂时忘掉了恐惧。

她再不敢随意走动,只能等到天亮再说,当务之急就是生火取暖,否则会被活活冻死。

沙漠里只有一种蕨类植物骆驼刺,她拿出短刀,拼命地连挖带扒,双手被刺得鲜血淋漓。

好不容易挖出一大堆骆驼刺,拿出火柴点火,却怎么也点不着,火柴只剩下小半盒!这时,她想起身上还有一条毛巾,又把毛巾垫在底下引火,终于点燃了骆驼刺。

她手握着短刀,一会儿烤火,一会儿又去挖柴火,丝毫不敢松懈。

一直忙到快天亮,两个师兄顺着火光找来,终于发现了她。

上来就是一顿臭骂:“你这个傻丫头!你知道沙漠有狼吗,你知道沙丘会平移吗,你知道沙尘暴吗,你知道沙漠的日温差有30多度吗……”她什么都不知道,闻所未闻,吓得脸色苍白,连连摇头。

“你不是说,你带了手电吗,有用吗?”她猛然想起,手电还背在身上,别说用,连摸都没摸过。

而她当初正是仗着这个手电,才敢孤身勇闯沙漠,哪曾料想,真正到了紧要关头,其他东西都起了作用,唯独手电毫无用处。

简直是个笑话,好在有惊无险。

你不一定能猜到,这个年少莽撞的“傻丫头”,就是于丹。

那天在电视上,听她讲起这段沙漠历险记,我也忍不住大笑。

不过,故事还没结束。

于丹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叫柳村的地方工作。

那里地处偏僻,条件异常艰苦,她感到前途渺茫,一度消沉沮丧,委靡不振。

一天,她忽然收到一封奇怪的来信,不见抬头、落款,只写了一句话:“我什么都不怕,我带手电了!”不用问,信是师兄写的。

直到七年之后,她终于明白,当年那个手电,其实是有用的,它的作用不是用来照明,而是给了自己独闯沙漠的勇气和信心,让自己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是啊,我连沙漠都闯过来了,柳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她重新振作起来。

否则的话,今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讲《论语》的,恐怕就不是于丹了。

事实上,向前跨出一步并不难,难的是,你是否有跨出去的勇气。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篇3
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的身份是一名女记者,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昨晚她获得了2010的诺贝尔文学奖。

斯维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乌克兰,父亲为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她在白俄罗斯成长,毕业于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

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

其已出版中文译本的代表作有《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锌皮娃娃兵》《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等。

她的作品中文版责任编辑陈亮说,伟大的纪实文学作品,既比小说更加贴近现实,同时比小说更加荒诞和富于戏剧性。

《纽约时报》就曾评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里,“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她的作品不是虚构的,却比虚构的文学更加让人难以置信。

她80年代曾经来到中国访问,当时一些刊物上有过报道。

著名翻译家、俄罗斯文学研究学者高莽这样回忆……
初冬,阿列克谢耶维奇随苏联作家代表团来中国访问。

她讲述了自己在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怎样当了记者,怎样认识了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达莫维奇怎样以他为师,后来又怎样从媒体进入文学界。

她还讲了写作《战争中没有女性》的过程。

她说她用四年的时间,跑了两百多个城镇与农村,采访了数百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妇女,笔录了与她们的谈话。

战争以苏联人民的胜利结束,同时也使很多妇女改变了自己的天性,从此变得严峻与冷酷。

她的话当时给高莽印象最深的是,她讲述自己怎么孜孜不倦地追求“书写真实”,还有她关于“纪实文学”的想法。

她赠给高莽一本白俄罗斯出版社出版的《战争中没有女性》原作,书上题了一句话:“纪念我们在伟大的中国土地上的会晤。


来自襄阳的80后青年作家蒋方舟,对《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一书感受深刻,她说:“重新读一遍《切尔诺贝利的回忆》。

当巨大的建筑倒下,看到的是一个个人。

消防员的遗孀目睹自己的丈夫一点点变成具有高放射性的物体,连死后的骨灰都令人躲避;
父亲把六岁的女儿装进小小的棺材里……作者花了三年去收集和保存灾难亲历者的情感,因为‘人脑海中那些模糊的情感、传言和印象更接近真相’。

成功女性的励志故事篇4
在宜春,一位残疾人一手创办起了一所自闭症康复教育中心,为许多自闭症的儿童开创了一片温馨的天地。

近日,记者走进其中,看到校长黄宜萍正带着数十名自闭症儿童在这里生活,践行着“为特殊孩子搭起幸福桥梁”的承诺。

记者面前的黄宜萍,开朗、干练而又健谈。

当记者问及这一路的历程时,黄宜萍娓娓地向我们讲起她曲折的创业故事。

下岗前,她曾任下浦粮管所助理会计。

舒适的工作、稳定的收入虽给予了她安稳的生活,但始终按捺不住她那想出去闯一闯的决心,只因为她比别人更清楚自己内心的想法:安逸的生活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相反,时间长了反而会磨灭自己的创业激情。

虽然一个残疾人创业要付出比平常人更多的艰辛,但她相信,只要永不言弃,成功就在前方。

黄宜萍于是怀揣着梦想,坚定地踏上了创业之路,用不屈不挠的姿态向世人证明残疾人也能在创业上取得成功。

她用坚实的脚印踏平了崎岖坎坷,用勇敢的心劈开了重重荆棘,终让创业之花沿着脚印悄然绽放。

初次创业:打消顾虑开办私立幼儿园
1992年,黄宜萍从单位下岗。

刚下岗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失去了方向,很迷茫,不知做什么好。

那时,在南昌工作的同学梅珍回家,建议她去开家幼儿园。

听到这个建议,黄宜萍很吃惊,原来她认为幼儿园只有政府才能开,难道私人也能开?带着顾虑,黄宜萍来到南昌参观了梅珍介绍的一所幼儿园。

参观完之后,她感触很深,觉得办幼儿园是个很有前景的事业,并特别感激梅珍给她提供了这么好的创业信息。

1994年8月,黄宜萍决定利用父母在东浦建的一栋三层楼房开办一所幼儿园。

但她丈夫坚决反对这个决定,毕竟开幼儿园安全责任大太,孩子太小,万一有个闪失可不得了。

黄宜萍的父母也反对她的.这
个决定。

正愁没有启动资金,大伯的支持让黄宜萍备受鼓舞,看到女儿的决心,黄宜萍父母最终也转而表示支持。

那时东浦是刚开发的小区,到处在建房,路也不好走,为不影响招生,她便挨家挨户去调查,到开学时,幼儿园招终于收到了16名孩子,并请了一个能吃苦又好学的女孩当老师。

刚开始,因为残疾人的缘故,黄宜萍受到很多冷言冷语,但这些冷言冷语没有挫伤她的积极性,反而激励着她继续前进。

16个孩子被分成了两个班,黄宜萍带的班上有个男孩叫毕辉,其爷爷是一名退休老师,每次放学,毕辉都由爷爷来接。

有一天,毕老师对黄宜萍说:“黄老师,我这两天都很早来接人,但我都站在门外听你讲课,你确实不错,以后一定会是个出色的老师。

”毕老师的话让黄宜萍备受鼓舞,于是她暗下决定:一定要做得更好。

经过一年努力后,幼儿园有了60多名幼儿。

为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黄宜萍虚心向幼教老前辈学习,还参加了市里举办的第一届幼师培训班,于是在那个七月,她天天顶着炎炎烈日,骑着自行车从东浦赶到二中,单趟便是五公里路,外加四十个台阶。

对于黄宜萍而言,那还是个灾难的七月:父亲突发脑溢血住进了医院,她每天上课前都要去看望一下;母亲要同时照顾老伴和外孙女,为了让母亲多休息一会,她和弟弟晚上轮流看护父亲。

但在这种情况下,黄宜萍还是没有放弃学习,并顺利拿到了幼师合格证、园长合格证。

遭遇变故:家长孩子的支持成精神安慰
幼儿园在黄宜萍的精心管理下,逐渐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入园幼儿达到300名,她于是又租了一栋楼。

但成功的喜悦并没维持多久,黄宜萍便感到事业不光要做大,还要做优,她决定减少生源,退掉租的一栋楼,把自家房重新装修一下;每个班按国家标准的人数招生,以求精致。

不久,黄宜萍又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打击——和丈夫离婚。

虽然当时事业还不是很成功,但她仍然争取到女儿的抚养权,并背负上了几万元的债务。

当时的她想法变得很简单,好好经营幼儿园、抚养女儿长大成人并还清债务。

在这段最痛苦、最绝望的日子里,黄宜萍总是看一些励志方面的文章,听听音乐,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也给予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

“幼儿园发展很稳定,很多孩子毕业了还和我们保持着联系。

”这一点让她感到很欣慰。

当时,幼儿园有一名叫笑笑的小朋友,因为父母工作忙便想把她送到奶奶家附近的幼儿园就读,可是笑笑在奶奶家天天哭闹,吵着说非要上黄老师的幼儿园不可。

奶奶年龄大,身体也不好,不能接送,笑笑父母便找到黄宜萍商量对策,黄宜萍当即决定接送笑笑上学。

“那时我刚买了一辆女式小摩托车,有一天,在去接笑笑上学的路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

为了不淋湿笑笑,我把雨衣给了她。

当时5岁的笑笑说,‘老师,长大了我要送架飞机给你。

飞机快,雨没下你就到家了!’”那一刹那,黄宜萍感受到,付出再多也值得。

学习充电:一语言障碍孩子的康复让她充满信心
后来的一件事情让黄宜萍感悟更深。

一天上午,一个阿姨领着一名5岁的男孩来找她,“你是园长吗?”话还没说完,阿姨的眼泪就掉下来了,黄宜萍赶紧扶对方坐下,“阿姨,有什么事你慢慢说,别急。

”原来这位阿姨的孙子叫刘聪安,5岁了还不会说话,大家都怀疑他是聋哑人,送了几个幼儿园都不收。

听人说黄宜萍人好,幼儿园也好,阿姨便来求她收下这可怜的孩子。

“阿姨,你放心,我一定收下你的孙子。

”黄宜萍斩钉截铁的回答让阿姨瞬间热泪盈眶。

随即,黄宜萍向阿姨详细了解了刘聪安的情况,并把他安排到已在幼儿园工作了四年的何老师班上。

可刘聪安刚入园,就有两名家长提出要让孩子转学,因为他们怕刘聪安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成长。

黄宜萍于是找到两名家长,与他们沟通,晓之有理,动之以情,打消顾虑,并坚决表示,即使他们的孩子转了学,也不会放弃这个孩子。

最终,家长们也表示了支持。

为此,黄宜萍和何老师特别为刘聪安制订了一套教学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刘聪安开口讲话了,只是语言还缺乏连贯性。

这样的进步让他们对刘聪安的康复都更有信心,在园里每年的“六一”汇报演出上,老师们让刘聪安参加了两个节目,一个舞蹈,一个唱歌。

全园的家长对这孩子一年来的变化都备感惊讶,刘聪安的奶奶在台下边看边抹着开心的泪水。

刘聪安的事让黄宜萍感到要不断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当她得知父母好友的女儿杨老师在上海从事智障孩子的学前教育,并做得很成功时,当即决定趁暑假去上海拜师学艺。

来到上海,黄宜萍第一次看到了一群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全是由大人带领,因为患了自闭症学习有障碍。

“自闭症”这个词黄宜萍以前从没听过,治疗自闭症采用的ABA教学、TEACCH教学方法也让她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更让她感动的是带着孩子来上课的家长:有些孩子的母亲事业做得很好,为了陪同孩子来机构上课放下了事业;有一个孩子的奶奶是大学教授,为带着孩子来上课要转几次车,在路上要花一个小时……
再次创业:开一家自闭症康复教育中心
从上海回来,黄宜萍的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她决定开一家自闭症康复教育中心。

刚好在上海从事了六年特殊教育工作的邓老师此时回到宜春,在她那,黄宜萍接触并了解了一些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并免费给孩子上课。

让她感到难过的是,有些家长不愿意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自闭症的事实,而错过了孩子最佳康复期。

筹备了半年,这家康复教育发展中心终于成立了,招收3—12岁以下自闭症、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儿童,经过康复教育和智能教育,使大部分智残儿童进入普通小学或特教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确实无法进入小学或特教学校的,中心将对他们继续进行职业康复教育,使他们掌握一门辅助就业的技能,让孩子更好地触入社会;在老师教育、家长的监护下辅助就业,使他们有基本的生活来源,解决特殊孩子家庭的后顾之忧,为孩子搭起幸福桥梁。

中心从正式上课以来,深受家长欢迎。

黄宜萍告诉记者,其实,每一个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后面都有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小阳阳在他3岁的时候被发现得了自闭症,他母亲接受不了这个残酷的事实,离开了阳阳,阳阳的奶奶不顾自己年老多病,含辛茹苦地把阳阳带到了6岁,期间,亲朋好友都劝她放弃阳阳,但每次她都说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坚持,这是一条生命。

每次看到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