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语反身代词的语义所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汉语反身代词的语义所指问题
本文从生成语法角度探讨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语义所指问题,对汉语的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词的约束关系进行了分析。此外,还通过跨语言的比较,总结了乔姆斯基的约束原则对汉语解释的局限性,并且为汉语的反身代词提出了一些调整方案。
标签:约束理论C统制反身代词管辖领域语义所指
一、引言
照应词、代名词、指称词这三类名词性成分进入句子成为句法成分时,会受到句法制约,即受到论元结构、C统制原则以及约束理论的制约。从以下例句可以看出汉语的反身代词“自己”受到动词论元结构的影响:
(1)a.*自己的书,张三都睡着了。
b.自己的书,张三都没看。
根据约束理论A,反身代词“自己”应在管辖领域(governing category)内受约束。例(1)a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反身代词“自己”没能在域内受到约束。例(1)b之所以成立,是因为“重构效应(reconstruction effect)”(Huang,1993)。虽然“自己”不被“张三”C统制,但是这反身代词可以回到语迹(gap)并予以解释。包含在话题结构里的“自己”通过与受“张三”C统制的语迹形成链条(chain)。即使不移回原来宾语的位置,也照样能受到“张三”的约束。例(1)a和例(1)b 之间的这一切差异其实就是由动词“睡”和“看”的论元结构的不同而引起的。动词“睡”是一元动词,“NP+睡”则是它的基本格式;而动词“看”是二元动词,“NP1+看+NP2”则是它的基本格式。例(1)b之所以能产生重构效应,是因为有宾语NP2的位置所在。
本文将针对汉语的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词的约束关系进行分析,并且探讨乔姆斯基的约束原则在汉语中的运用范围以及现象解释的局限性,对此试图提出一些修改方案。
二、约束理论与汉语的照应词
在说明约束原则之前,我们首先给“约束”这一术语下个定义。所谓的“约束(binding)”,简单地说,意味着两个名词性成分所指称的事物相同。换言之,若一个名词短语受另一个名词短语的约束,则两个名词同标,并意味着所指相同。跟照应词同标的,给它赋予意义的另外名词短语叫先行词(antecedent)。
照应词(Anaphor)是要在域内被约束(bound)。它和它的先行词之间的距离要近,同属于一个域内,从而能产生约束,即照应词受局域限制(locality constraint)。其中,对于“local”分界的定义议论纷纷,但通过名词性词语的约束情况,给“governing category(管辖领域)”定下了界线。
(2)a.Heidii believes any description of herselfi.
b.*Heidii believes Marthaj’s description of herselfi.
c.Heidii believes Marthaj’s description of herselfj.
“Any”和“Martha’s”看上去虽然都是占有同一个位置,但是照应词在领属格出现的时候似乎不能被主句主语“Heidi”所约束。一旦有领属格出现需要更进一步的理论来解释局域限制原则。通过一系列这样的类似分析过程,管辖领域最终被界定为包含有两个指人名词的最小结构,所谓的最小结构即是句子(IP)或名词短语(NP/DP)。
从生成语法理论角度而论,照应词和代名词的所指范围呈现互补性分布(complementary distribution)。基于此语言事实,乔姆斯基提出了三条约束原则:约束原则A:照应词(Anaphor)在管辖域内受约束(binding)
约束原则B:代名词(Pronoun)在域内自由(free)
约束原则C:指称词(R-expression)在任何范围内都自由
照应词在特定范围之内必须有一个先行词C统制自己,而代名词恰恰不能在特定范围内拥有那种先行词。这项原则对每个语言都一样,只不过它们具有不同形式的照应词、代名词而已。例如:
(3)a.张三i爱自己i/他自己i。
b.*张三i爱他i。
(4)a.Johni criticized himselfi.
b.*Johni criticized himi.
(5)a.??I? ????I? ????.
Mary-nun cakicasin -ul sarang-han-ta
Mary-Top pro-self -Acc love –pres-Dec
Mary loves herself.
b.*??I? ??I ? ????.
Mary-nun kenye -lul sarang-han-ta
Mary-Top her -Acc love–pres-Dec
*Maryi loves heri.
从以上例句得知,汉语、英语、韩语的照应词“自己、他自己”“himself”和“????”在它们的管辖领域内分别受“张三”“John”“??”的约束;而汉语、英语、韩语的代名词“他”“him”“??”则在它们的管辖领域内不受约束。但汉语的反身代词的功能与英语、韩语的反身代词不完全相同。如:
(6)a.张三i说[小李喜欢自己i/j]。
b.张三i说[小李j喜欢他自己*i/j]。
c.Johni said that[IPJessj loved himself*i/j].
例(6)b和例(6)c中,“他自己”和“himself”只能在管辖范围内受约束。从例(6)a可以看出“自己”不仅受管辖领域里的“小李”的约束,而且还能受管辖范畴之外的“张三”的约束。可见,汉语中的“自己”与英语里的“himself”性质不完全相同。严格地说,汉语中“他自己”更接近于英语的反身代词。“自己”和“他自己”当中到底哪个才相当于英语的反身代词,对此问题语法学界争论不休。本文暂且不细谈,姑且把“自己”看作是汉语的典型照应词及反身代词来展开讨论。从上述例句可知,有关汉语反身代词“自己”的有些现象是无法通过约束原则A获得解释的。因此一些学者把约束分成局域约束(local binding)和长距离约束(long-distance binding)来分别称呼例(6)b~c和例(6)a的现象。其中一种说法是,汉语的反身代词“自己”之所以受长距离约束,是因为它倾向于跟句子的大主语同指。反之,有些学者则支持从内到外进行判断的“阻断效应说”。当“自己”受外层大主语的约束时,必须符合“句子中各级主语的人称、数、性特征要保持一致”这一条件。他们将以下例句用“阻断效应”来解释“自己”为什么只能和内层主语同指:(7)老王让我i对自己i好一点。
有些学者认为这里的“自己”之所以只跟“你”同指,是因为受到“某个人对自己”这个特殊格式的限制。不过看下面的例子就能知道“自己”在域内同指并不完全因为是这个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