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摘要】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2009年9月30号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然而,在一连串的光环背后,侗族大歌却正面临着后继无人,乃至失传的尴尬境地。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侗族大歌;保护传承;措施

侗族大歌是一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多人合唱形式,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侗族大歌在其传承体系中,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民俗习歌,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孕育侗族大歌的环境正在被蚕食。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侗族大歌这块文化瑰宝要如何才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呢?

一、侗族大歌传承困境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著、热爱和追求。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当今民间传承所遇到的问题:由于外出人口增多,歌班数量减少;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教育的普及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和大歌的教育功能淡化,歌师的地位受到挑战,教歌的积极性受损:在文化交融过程中,休闲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导致民俗活动衰减,而且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侗族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三者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侗族大歌的传承。学校如今是侗族大歌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但目前学校缺乏师资和有效实用的教材,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学校环境脱离了原生语境,致使侗族大歌的本原功能和意义缺失,音乐性和艺术性凸显,并逐渐走向舞台化。

二、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一)提高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的认识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侗族大歌中的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

(二)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具体措施

1、加强对民俗活动的宣传、保护和推广

建议政府和民间加强对民俗活动的宣传、保护和推广让侗族大歌有生存的空间;对歌师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生活困难者进行帮扶,保证歌师队伍的存在;发展侗族大歌主题的旅游项目,扩大就业,吸引外出者回乡,重新组建歌班;舞台表演中加入文化展示的内容,尽可能让舞台上的侗族大歌“神”、“形”兼备。举办一系列侗族村寨的文化交流活动,活跃了村寨文化,为家乡送上了一个美好的节日礼物,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对侗族文化的关注和向往。

2、在侗族村寨文艺队和邻近各寨的侗戏班中发展传承人

有条件的话将文艺队与侗族大歌队同时组织到一起,进行联欢,在联欢中培养年轻人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让文艺队的年轻人凭借他们的艺术感悟能力和艺术才华,先把侗族大歌学好。同时还得要在侗族地区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有眼界的,能跟外界交流优秀的年轻人。因为城市化和商业旅游正在不断的蚕食、异化着侗族大歌。在这样的环境中,侗族大歌要选择什么,拒绝什么,就需要这批人来做出回答。这就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的帮助,文化学者以及社会组织成为了一股保护侗族大歌专业而强大的力量。

3、走向专业化

走向专业化——发展侗族村寨旅游业,组织专业侗族大歌队演出,使得歌队走向稳定化,专业化。这将有利于侗族大歌顺应时代的发展,而获得新时代的新生气。

4、搞好乡村建设

侗族大歌是侗族地区老百姓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要保护好它,最根本的还得要保障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能在这里幸福的生活下去,唱歌没有经济支撑是很难生存下去。因此,侗族地区的经济如何发展,是一个很重要、也需要慎重的问题。这就要从乡土里头找到,而不是空降年轻一代传人。只有把乡村建设好了,文化才能保护。这需要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老百姓富裕

起来,进而把歌唱好。

5、官民共搭建一个平台

政府和老百姓要找到一个契合点,官方的参与,民间的介入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在磨合的过程当中找到一条最好的路径。此外,跟相关的专家建立长期的合作和联系,把文化资源变成优势,同时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侗族大歌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必要时需要政府扶持,不能让唱好歌的孩子都因生计出去简单打工,让他们不离家门唱着歌就可以过得好,譬如建一个官方的侗族大歌实地演出场景;再有就是系统的做一个传统大歌高质量录音集成,因为随着时代变迁,真正的味道都可能流失,趁着会唱原汁原味侗族大歌的老人们还在,由政府支持做一个大歌高质量录音大全,这将会是将来宝贵的遗产。

6、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

把侗族大歌引进课堂,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抓起;制定条例,对其进行法律层面的保护。在侗族集中的乡镇中学正式挂牌建立了侗族大歌人才培训基地,每年选取若干名优秀学生组成侗族大歌培训班;对全县的侗族大歌歌师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侗族文化传承人;同时在侗寨民族小学开展“汉、侗”双语教学,各村校都建有侗歌班、幼儿园也把侗族大歌作为幼儿的启蒙音乐。为侗族大歌人才及旅游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把侗族大歌推向市场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驱使下,人们既要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教歌、唱歌已经逐步变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传统的侗族大歌都是在侗族村寨里演唱,受众基本上都是懂侗语的侗族群众。如今,侗族大歌已经走出侗乡,走向全国,甚至是面向世界,受众的多样化也对侗族大歌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可知,侗族大歌必须发展才能适应新生活、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顺应历史潮流勇敢、坚定地走向未来。因为这是把侗族大歌推向市场的第一步!

8、建立了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

比如在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地区贵州省黎平县岩洞、肇兴等乡镇,现已建立了侗族大歌保护试点基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大歌文化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和制定侗族大歌歌手、歌师的奖励及命名政策;将侗族大歌纳入学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发掘、抢救和整理濒临失传的大歌作品,进行文字记载、制作出版物等工作。

总之,自然生态需要保护,人文生态也同样需要保护。像侗族大歌这样的珍稀“物种”,应当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得到科学有效地抢救和保护。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永远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协调发展、不断进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发掘、抢救、保护侗族大歌,对侗族地区甚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