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地球》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读书笔记

“别对互联网想当然”,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另一个地球——互联网+社会》最想传达的信息。在研究互联网问题时,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想当然。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出发,对互联网做出判断,或者是预测互联网的未来走向,或者是评价互联网的社会影响。事实上,要认清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需要洞悉多个学科。而这,正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这样一本由五个不同的主题构成的书,看似散乱,实际上有其内在的逻辑性。这五个部分: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网络信息和文化;网络化的政治和政府;网络化的商业、产业和经济;技术和监管的历史与未来,聚焦于互联网使用和影响的特定语境,关键词就一个:互联网。

如今,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就像格雷厄姆所说,我们已经对互联网习以为常。但这正是我们思维的缺陷陷阱之一。互联网真正的兴起和普及还不到二十年,对于媒介历史长河来说,这只是一瞬。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这更是可以忽略。任何新技术产生后,都会经历一开始被质疑和否定再到被人接受、习以为常的过程。不管是电报、电视还是手机,刚开始发明的时候,人们总会认为它们不能长久,也经常性的夸大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的出现也是如此。有不少人曾经不看好互联网,认为人们没有多少时间去上网;也有不少人将其看做洪水猛兽,认为互联网会降低传统媒体的信息质量。对于第一个问题,时间已经证明了一切;而对于第二个问题,人们很容易想当然的得出结论。不管是认同互联网是洪水猛兽这个观点,还是不认同,其实都没有系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互联网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互联网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互联网与日常生活

认为技术和新发明会对个人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其实多多少少都带着点技术决定性的味道。新发明的确自带变革性质,但是它能产生的影响还是与社会自身的特性息息相关。就拿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来说,作为新技术,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机本应该带领中国人冲破封建制度的阻碍,破除小农经济的藩篱,走向资本主义。可是,中国直到20世纪初期才真正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四大发明没有一丁点直接联系。所以说,互联网兴起后,人们所担忧的色情问题、暴力问题、儿童教育问题,其实作为社会问题是一直都存在的,只不过互联网将它们放大了,直观化了。就拿色情内容来说,在前互联网社会,人们通过图书、音像制品等渠道获取这些内容。由于这些内容难登大雅之堂,所以其传播过程也是私密的、小范围的。而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有渠道、可负担和匿名性”这三个特性,色情内容的获取日渐便利和公开化。专门化的色情网站被越来越多的知晓甚至成为一种共识。而公开化的后果之一就是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开始讨论这些内容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以及它是否加剧了社会上的性犯罪。

这就产生了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儿童的互联网使用。人们对儿童互联网使用的恐慌,主要源自于“数字土著”这一说法。人们一般设想和互联网一同长大的儿童,也就是“数字土著”(或称为互联网原住民),比后来才使用互联网的父母一代和立法者(也就是数字移民)更善于使用互联网。事实上,影响儿童使用互联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是指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技巧。人们总是默认所有儿童使用互联网的技能都是一样的,能力也在

同一水平。实际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以及自信程度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对互联网的使用,这意味着每个儿童的互联网使用技能都存在差异。更为重要的是外在因素,包括家庭的支持程度和互联网接触能力。儿童在家庭使用互联网的方式比起在学校的互联网使用更能影响他们在线上的行为。学校的互联网使用一般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使用的方式和接触范围都是有限的;而家庭的互联网使用一般是游戏、娱乐和社交。家长也会对儿童的互联网使用产生影响。有积极互联网使用经验的家庭可以正面引导儿童形成社会规范和建立情商,反之亦然。

为此,对于儿童的互联网使用,作者认为现有的互联网政策过于强调过滤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是通过家长、教育和孩子的自我发展降低风险。这一逻辑的后果就是政策制定者很少关注儿童的表达自由和信息自由,只关注保护其不受伤害。将儿童描述成网络受害者已经是落伍的观点,越来越多的儿童在社交网站上展示自己、撰写博客甚至制作音视频。他们是社会化定义的自我建设者,有着不亚于成年人的自主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对儿童的保护应该有所选择,致力于网络中真正的弱势群体,而非全部。

二、互联网与政治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在政府层面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这也对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机构改革重组等提出了要求。对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使得政府职开始转变转变,由以往的管多管宽的“保姆型”政府向管少管精的“服务型”政府转变。这也简化了行政运营的成本,提升了政府自身活力。同时,互联网理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所接受和应用。在中国体现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政务”。不管是将行政事项统一到网络平台,还是通过微博微信发布政务信息,都是行政部门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习惯所做的调整。

书中提到了政府接受数字化的六个根本原因。1)政府承认采用数字技术的结果是社会有根本的改变,因此,政府应该抓住数字机会主动寻求自身转型。2)政府看到了通过数字化会大幅度提高行政效率的机会。3)政府想成为以公众为中心,对公民和企业提供质量更高、方便快捷、使用简易、花费时间更少的公共服务。4)政府想改善公共部门数据的有效性和可获取性。5)政府引进了通用的技术平台,巩固和支持数字化服务。6)在数字化服务发展和传播中,政府承认了确保安全和保护隐私的需要。虽然说不同的国家数字化的政策有所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是出于上述原因实行数字化改革。不管是追求效率还是节约成本亦或是更好的服务民众,我们看到的数字化的政府都在朝着更完善的方面发展。

在政治制订方面,政府也越来越考虑到民众的想法和诉求。互联网为民众接近决策制定中提供了渠道,也提供了发声工具。政府也开始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使决策过程更加民主。但是,过于依赖民众的声音也被认为存在隐患。“乌合之众”让我们认识到公众舆论可能是不灵通、支离破碎、自私自利的,集合所有人的智慧可能导致政策混乱。那么,是否就应该放弃这一可能性,只听从专家的意见呢?书中认为,以刺激公众审议为目的,使用传播技术来收集和分析公共投入,这需要共享、比较、结合并评估各种要求和专家的意见,最终有助于培养更明智、更宽容、更有公德心的公共政策,使政府能够在偶然情况下更灵敏得解释他们的授权,有助于代表和代表之间达成更丰富的协议。也就是说,一个政策只有经历过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碰撞,经历过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监视,才会是一个合格的政策。

从个人层面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政治参与的便利性。对公共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