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介绍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本质、起源、功能和价值的哲学分支。
它涉及到人类对美的感知、创造和欣赏,以及美在艺术、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
美学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难以捉摸的概念,因为它涉及到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从客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形式或结构,具有和谐、平衡和秩序等特点。
从主观角度来看,美是一种情感体验,与个体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因此,美的本质既包括客观的形式特征,也包括主观的情感反应。
2.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
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模仿和再现,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另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心灵的表现,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是人类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对艺术和审美的独特理解和实践。
3.美的功能:美具有多种功能,包括认知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和社会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美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功能是指美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道德功能是指美可以传递道德价值,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品质和行为。
社会功能是指美可以促进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美的价值:美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价值,即美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二是实用价值,即美在生活、艺术和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审美价值体现了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人们能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实用价值体现了美的实用性和创造性,使人们能够通过美的创造和应用来改善生活、发展文明和推动科技进步。
5.美的鉴赏:美的鉴赏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评价和欣赏的过程。
美的鉴赏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敏感度、辨别力和创造力等。
此外,美的鉴赏还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美的鉴赏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和完善。
6.美的类型:美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自然美、人造美、形式美、内容美、抽象美、具象美等。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5、1750)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
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
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美学: 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 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 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 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二.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第一段近代: 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 王国维, 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 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 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
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 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 宗白华)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一. 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二. 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 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
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
在《诗论》这本书中, 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 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 做了探索分析。
《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 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 西洋是唯理的体系(), 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象如日, 创化万物, 明朗万物——宗白华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 普与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 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 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 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 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 出现了文化热)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 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 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美学原理(个人整理)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学纲要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为柏拉图(什么是美)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诗学》成了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
XT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文艺和美学方面有三大特征:1)艺术独立于神学之外,使人的得以发挥;2)重新评价古希腊文化,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理论和技巧,强调人的尊严与个性;3)要求艺术描绘现实,不再描绘神。
J文艺复兴给美学思想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形成。
T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及法国的启蒙运动,都给美学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鲍姆嘉通于1725年提出,1750年正式用Aesthetik作为专著名称,建立的美学学科。
TX中国美学源于先秦。
西周末期,周太使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而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美学观点,较古希腊先哲早了100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
至陏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
使中国近代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
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才出现了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形成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
TX造成中西方美学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主要是因为西方学者走了一条捷径,即一开始就把美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直击美学的本质,而中国的研究则从开始便和政治、伦理纠缠在一起T。
2)西方从1750年将美学独立为一门学科,而中国则在1840年前后才开始确立此观念。
因而中国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
J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
M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美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来进行研究,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称。
美学原理总结
1一、美学学科的建立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的形成(1)审美意识是一些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还没有上升为理论的形态。
(2)审美意识的形成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人类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的惊奇感、喜悦感便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3)原始的审美意识逐步发展导致了原始艺术的产生。
2.美学思想的产生(1) 美学思想是能够深刻揭示审美现象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2) 美学思想具有两个基本特点:a.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藉文献之中,从而能代代相传 b. 具有理论的形态3.美学学科的建立(1) 美学学科的建立以美学思想的充分发展为前提(2)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有专门的美学著作,使美学理论能在其中得到独立的研究,系统的阐述; b.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3)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以1750年鲍姆嘉顿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
•知(理性认识)、情(情感)、意(意志)逻辑学美学伦理学中文名称“美学”,由日本人中江肇民翻译。
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艺术,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的,二是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美学看作对审美心理或审美经验的研究。
由“自上而下的美学”转向“自下而上的美学”。
实验心理美学、“移情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格式塔心理美学(完形心理美学)、精神分析心理美学。
第二节为什么研究美学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
“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 1、可以促进人生的审美化。
“人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2、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审美活动与美。
3、可以指导审美实践。
第三节怎样学美学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跨学科性的人文科学,要学好美学,就要尽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学习哲学,注意结合艺术实践来思考美学问题,在具体学习上要将学习美学原理和研究美学史相结合等等。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一般识记:一般得美学观点如:鲁迅得喜剧观与悲剧观、形式美得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得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得东西毁灭给人瞧。
鲁迅得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得撕破给人瞧。
形式美得内涵:形式美就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得有规律得组合。
美得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得内容就是间接得,朦胧得。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得美,一般指得就是优美。
优美就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得合目得性与客观得合规律性得与谐统一。
它就是真与善得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得一种与谐关系,优美得本质在于人与世界得与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得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就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得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得本质就是人化得自然。
自然美就是无目得,无概念,自由得,在自然风景上显美,就是主客观得统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得统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就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得一个充满生命力得意象世界。
丑:丑就是美得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得本质力量受到窒息与排斥,非人得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得外观走进了我们得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得就就是丑。
美感:美感就是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得一种感动,就是一种赏心悦目与怡情得心理状态,就是对美得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得感情体验愉悦得特征,始终不离感性得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得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得美学观象得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得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得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得美学意义、意境得基本特征、艺术品得层次结构崇高得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得“大”与对象数量得“多”,一般具有磅礴得形式,突出审美得力度。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
美学原理深度完整版美学原理新新编——挂科难系列彬哥荣誉出品LESSON 11.什么是美感答案1.⼈类社会⽣活中出现了美,并相应的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即美感。
学姐答案:美感是⼈对⾃⾝本质⼒量的直观。
百度答案: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2.关于美学之⽗鲍姆嘉通。
提出并建⽴了“美学”这⼀特殊的哲学学科,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因此被誉为“美学之⽗”。
其主要观点:⑴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
⑵美的本质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3. 西⽅美学从形⽽上到形⽽下的标志(彬哥说:“形⽽上者谓之道,形⽽下者谓之器”。
形⽽上就是抽象的思维活动。
形⽽下就是具体的可触摸的器物。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提出。
肯定了客观现实的存在和社会⽣活的本质是实践,⽽不是什么精神。
4. 美感的差异性与共性差异性:P320 ⼀、美感的时代差异性。
⼆、美感的名族差异性。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
形成原因:⼀、个性特征与先天因素。
⼆、个性特征与社会⽂化因素。
三、个性特征与个体的⼼境。
先天因素-⽓质:多⾎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神经系统类型:艺术型,思维型,中间型共性:与个性相对。
不想多说了5. 美感的⼼理因素美感⼼理活动的因素: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理解。
相互关系: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互相作⽤,互相转化,能动的综合统⼀。
6. 审美的⼼理特征审美的感知觉、情感、想象、领悟。
7. 美感的想象P291 不知道怎么写。
8.西⽅现代审美流派移情说、直觉说、⼼理分析学派、格式塔⼼理学、⼼理距离说9美学的历史美学作为独⽴的学科是从德国⼗⼋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和现代西⽅美学的崛起,标志着美学在西⽅进⼊了⼀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旧美学的解体过程中,各种现代美学流派所做的⼯作,主要是为⾃⼰寻找重建美学体系的新的理论⽀点。
10美学的研究任务⼀鲍姆嘉通认为,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美学原理完整版
美学原理完整版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
2、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Aesthetiea:是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的书名译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学,即美学。
4、审美意识:人类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是由自觉的意识所支配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即使在最原始的审美活动中,原始人类同样是受到某种特定的意识支配才进行这些活动的。
这种特定的意识就是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是对于审美现象的感性直观的认识。
还没上升到理论形态。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当人类开始把自己与自然区别开来,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体,并在自己的创造物中直观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创造能力的时候,人类的审美意识也就形成了。
5、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的结果,是能够深刻地解释审美现象的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之后对审美现象的思考,是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之一,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
他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它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
满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专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二是想象。
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节省。
7、审美态度:是一种宁静的、适宜于接纳对象外观的心理状态,使主体关注于对象的形式与结构。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在审美活动中超越自我和实际功利而达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静观。
其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不同于实践、理智、道德的一种态度。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和美的表现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学研究的是美的对象、美的产生和感知的过程,以及美的规律和原理。
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真、善、美,也就是美的对象、审美的主体和审美的过程。
美学知识点包括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价值、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规律等方面。
一、美的概念美是人们对事物的感受、认识和评价的一种主观表现,是一种感性的、审美的体验。
美作为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个体对客观事物加工而形成的审美判断。
美学研究的就是这种审美的感受和认识,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
美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经验不断变化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文化环境会对美的理解产生影响,因此,美的概念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但是,尽管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美的基本要素和特征却是相似的,这是因为美的本质和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二、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基本要素和表现形式。
美的特征有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包括:和谐、统一、完美、意蕴等。
1.和谐: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指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内部的一致。
和谐是审美的基本感受,它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2.统一:统一是美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指的是事物的各个方面之间的统一和整体的完整。
统一是美感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完美:完美是美的基本要素之一,指的是事物的精致和完美的程度。
完美是审美的标准,也是美的价值体现。
4.意蕴:意蕴是美的内在精神和艺术内涵的表现,是一种抽象的美的特征。
意蕴是审美对象的深层内涵和情感价值的表现。
以上这些都是美的基本特征,它们构成了美的内涵和外延。
三、美的价值美的价值是指美所代表的意义和社会、个体的意义。
美的价值体现了审美对象的社会意义和精神内涵。
美的价值是审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体现在审美对象上,也体现在审美主体上。
1.审美对象的价值:审美对象的价值是指事物本身的美感体验和精神内涵,包括文化、历史、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意义。
美学原理pdf
美学原理是关于美的概念、美的性质和美的评价的理论探讨。
它是研究艺术、审美和美感的学科,包含了一系列核心原理。
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美学原理:
1.客观性与主观性:美学认为,美并非完全主观的感受,而是具有一定客观标准的。
虽然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还是可以找到一些普遍共识的美的特征。
2.真实与表现:美学强调艺术作品要真实地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和社会现实。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形式和技巧,试图将内心的情感和外在世界的真相传达给观众。
3.比例与秩序:美学指出,人们对于比例和秩序的感知有着天然的好感。
艺术作品在构图、配色和形态上的协调与平衡,有助于产生美的感受。
4.独创与创新:美学鼓励艺术家发挥创造力,突破传统框架,表达个人独特的想法和审美观。
创新是美学发展的动力,同时也能带来新的美的体验。
5.情感与共鸣:美学认为,艺术作品通过触发观众的情感和共鸣,才能产生真正的美感。
情感的表达和共鸣的产生,需要艺术家的深入观察和感悟,以及观众的开放心态和感受能力。
6.价值与意义:美学认为,在美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一种价值观和意义。
艺术作品能够启发人们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问题,引导人们感悟美的深层含义。
这些美学原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以及美的体验。
以这些原则为指导,人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并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启发。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什么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感和审美经验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产生和美的评价等问题,旨在探讨美的特点和美的规则。
美学原理基于人们对于美的主观感受和客观规律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客观性原则:美学原理认为美不仅仅是主观感受,也有客观性。
美学家研究了各种艺术形式和自然界中的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普遍特征。
2. 协调与对比原则:美学原理认为美的表现和欣赏需要一种协调和对比的手法。
通过色彩、形状、音乐的变化组合等手段,艺术家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美的效果。
3.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美学原理强调美的创作既需要理性的思考,也需要感性的表达。
美学家认为,艺术家应该既注重技巧和知识的积累,又要有真诚和情感的表达。
4. 象征性和意义的传递:美学原理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表面的表现,还包含了一定的象征性和意义。
艺术家通过符号、隐喻等手法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触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5. 美的吸引力和共鸣:美学原理认为美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和共鸣力,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共鸣。
艺术家通过精心的表达和设计,创造出具有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美的形象。
总之,美学原理是研究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通过研究艺术的特点和规则,探索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的基本原理。
它旨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些创作的指导和参考。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美学原理是研究审美现象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美学原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学家们对美的本质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认为美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然而,大多数美学家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客观的规律和秩序。
美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和共性,不受时间、空间、个人情感等因素的限制。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对美的评价和判断的依据。
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美的标准。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标准是“黄金中庸”,即适度和均衡;康德认为美的标准是“目的无目的”,即自由而无目的的活动;胡塞尔认为美的标准是“形式的完美”,即形式上的和谐和统一。
美的标准是多样化的,因为美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三、美的评价美的评价是对美的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
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美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例如,柏拉图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理性和智慧,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判断来评价美的价值;尼采认为美的评价应基于个人的意志和力量,通过个人意志的追求和力量的表达来评价美的价值。
美的评价是主观的,因为美的价值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点和评判标准。
四、美的表现形式美的表现形式是美的外在表现和呈现方式。
美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
美的表现形式包括自然界和人类创造的艺术作品等多种形式。
自然界中的美包括山水风景、花草树木等;艺术作品中的美包括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
美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为美的表现方式和内容是多样化的。
五、美的享受和创造美的享受是指人们通过欣赏美的作品和感受美的存在而获得的愉悦和满足。
美的享受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和享受是不同的。
美的创造是指人们通过创造和表达美的方式来创造美的作品和体验。
美的创造是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方式。
美学原理是研究美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学科,涉及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评价、美的表现形式、美的享受和创造等方面。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
- 美学原理是指一种美学思想或原则,用于审美经验和创作艺
术作品的指导,旨在探讨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创造美。
- 美的主观性: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都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艺术作品要能够触动不同个体的审美情感,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
- 美的客观性:尽管美具有主观性,但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美学
规律和准则。
例如,比例、对称、韵律等,这些规律可以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被运用和体现。
- 美的表达方式:美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形式来表达,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每种表达方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技巧,通过这些语言和技巧的综合运用,艺术家才能达到艺术作品的美感效果。
- 美的价值:美不仅是一种感受,还具有一种价值。
美可以给
人带来愉悦、启发、思考等心理体验,并且能够提升个体和社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
- 美的历史和发展:美学原理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中形成和发展的。
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都存在差异,这也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维度的观察角度。
- 美学的运用和实践:美学原理不仅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认识和理解美学原理,个体可以更好地领略和欣赏美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整理人:刘博1.美学的研究对象:美的问题,审美经验、审美意识问题,艺术问题2.美学学科的确立:1735年鲍姆嘉通发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录》1750年他正式出版《美学》第一卷,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确立3.古代美学思想的出现与文艺关系密切。
中国:《乐记》:和而不同顾恺之:绘画以形写神西方:最初的美学思想散见于《文艺对话集》(柏拉图)、《诗学》、《修辞学》(亚里士多德)4.美是一种感受性很强的体验,离开人的感性体验,它就不存在了。
如:动物不能感受到美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和心情差的时候,对美的感受截然不同。
5.美学学科的发展现状年轻化: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
(作为独立的学科在近代才正式确立)多元化:流派纷呈,没有建立完整统一的体系6.自然美(1)自然美客观自然界中自然物的美(2)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自然的支配、改造,并使之为“我”所用的关系。
【1】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之前,自然对人类“为我所用”的关系并不存在。
【2】人类诞生之初,“为我所用”的关系也并为形成,那时候,人是自然界的奴隶。
【3】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逐渐产生了日益密切、广泛的关系。
原来与人类无关或对人类有害的自然物,转而成为与人类有关或对人类有益的了。
自然变成了“为我所用”的自然,打上了人的本质力量的烙印,具备了能使人从中观照自我力量的审美特点。
(3)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到自然物上的社会实践,是构成自然美的决定因素,而自然物自身的某些属性,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以及结构形式的属性等,构成自然事物美的物质条件。
(4)“自然的人化”的形式与自然美的形态1、“自然的人化”,指经过人类实践,自然与人的关系发生了整体性的根本变化:它对人有害的内容已消失,以其感性形式吸引人。
2、“自然的人化”存在三种基本形式:A 自然物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从中直观自身。
B自然物作为人类可亲的生活环境而具有“人化”的意义,从而获得审美价值。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的规律和原则的学科。
它探讨艺术中的美的特征、美的产生原因以及审美作用等问题。
下面是对美学原理的一些笔记:美学原理的基本观点1. 客观性原则:美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有些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任何人看到都会觉得美。
2. 相对性原则:美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因人而异。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喜好,所以美是主观的。
3. 普遍性原则:美是共同的、普遍的,与时间、空间无关。
虽然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但美的特性在人类文化中是普遍存在的。
4. 内在性原则:美是艺术作品内在的特征,在作品本身就能体现出来。
作品的构图、色彩、表现力等因素都是决定美的因素。
美学原理的要素1. 视觉要素:色彩、形状、线条、光影等视觉元素是艺术中产生美的重要要素。
人们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视觉元素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对于作品美的评判。
2. 感知要素:审美行为离不开感知,人们通过感知作品的形象、情感体验等来对作品产生美的评价。
3. 反思要素:美的产生需要人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审美的时候,人们不仅仅是感知作品,还要对作品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对作品美的评价。
4. 表达要素:艺术是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共鸣和认同。
通过艺术表达,艺术家能够传递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触动观众的内心。
美学原理的审美标准1. 协调统一:作品应该有整体性和协调性,不同的部分之间应该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创新与传统:作品既要有创新,又要有传统的基础,要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3. 符号与意义:作品中的符号要能够传达出具体的意义和信息,观众能够从中获得理解和启发。
4. 真实与虚构:作品应该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构的方式展现出更高的艺术境界。
美学原理的审美作用1. 情感体验:艺术作品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给人以愉悦、激动、感动等情感体验。
2. 人文关怀: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文关怀和人性思考,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原理笔记美学原理笔记一、引言美学是研究美的哲学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对美的感知、理解以及欣赏的过程。
美学原理探讨了美的真谛,揭示了美的本质特征和原则。
本文将分析美学原理,深入探讨美的本质,以及影响美的因素和原则。
二、美的本质特征美的本质特征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美的本质特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性:美不仅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受中,也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
美的客观性体现了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 和谐性:美是一种和谐的凝聚力,它能够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
和谐性是美的核心属性,它是一种对称、协调和均衡的表现。
3. 独特性:美是与众不同的,它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
独特性使美具有吸引力,引起观众的注意。
4. 艺术性:美与艺术密不可分,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和表达,呈现出美的魅力。
三、影响美的因素美的产生和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客观因素:自然和社会环境对美的影响很大。
大自然中的景观、花草树木等都能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
社会环境中的建筑、艺术品等也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美。
2. 主观因素:美的感受和理解是个体的心理活动,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感受可能存在差异。
3. 文化因素:文化是美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对美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美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4. 时代因素:时代的变迁也对美的认识和感受产生影响。
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评价也存在差异。
四、美学原理和原则美学原理和原则是指导美学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准则。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美学原理和原则:1. 手法原则:美的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法和技巧进行。
不同的艺术形式有不同的手法原则,如绘画中的构图原则、音乐中的节奏原则等。
2. 情感原则:美的表现需要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以及其他美的表现形式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3. 意义原则:美的表现需要具有一定的内涵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第一章美学纲要西方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代表人物为柏拉图(什么是美)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诗学》成了文艺美学的最早经典)。
XT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思想表现在文艺和美学方面有三大特征:1)艺术独立于神学之外,使人的得以发挥;2)重新评价古希腊文化,进一步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理论和技巧,强调人的尊严与个性;3)要求艺术描绘现实,不再描绘神。
J文艺复兴给美学思想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学科的形成。
T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及法国的启蒙运动,都给美学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美学家鲍姆嘉通于1725年提出,1750年正式用Aesthetik作为专著名称,建立的美学学科。
TX中国美学源于先秦。
西周末期,周太使伯提出和谐为美的观点,作为美学智慧的灵光闪现,早于西方300多年,而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的论点。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美学观点,较古希腊先哲早了100多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重蹈中世纪欧洲美学思想受神学束缚而影响发展的覆辙。
至陏唐中叶,形成一种新的美学思想,即与佛学特别是禅宗结合起来。
使中国近代美学具有独立形态的是辛亥革命后的蔡元培。
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才出现了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形成的当代中国美学体系。
TX造成中西方美学研究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主要是因为西方学者走了一条捷径,即一开始就把美和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加以研究,直击美学的本质,而中国的研究则从开始便和政治、伦理纠缠在一起T。
2)西方从1750年将美学独立为一门学科,而中国则在1840年前后才开始确立此观念。
因而中国起了100年的早,赶晚了100年的集。
J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
M美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1)美学主要是通过对文学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加以探讨来进行研究,美学又有“艺术哲学”之称。
2)美学又与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乃至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学等自学科学想联系。
3)美学是介于各种学科之间的独立的“边缘科学”。
J美之所以说不清楚,是因为从审美客体(客观事物)分析,美是到处存在却并非一目了然;从审美主体(人)的方面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理解有差异,是正常的。
T为什么说美最终会被认知的?1)先哲们的探索、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可借鉴的思路;这笔巨大的财富,将使今日的学者起步更高,更迫近谜底;2)现代科技的发展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3)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足以克服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最终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考察研究美,最终一定能解开美学中的难题。
J美的特征?1)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2)美具有可感染性3)美具有功利性。
J美与事物的不可分离性?美是抽取了许多美的事物中所共有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
它是能在一个个具体事物的形象中得到表现。
也就是说,美的抽象只能在具体事物中去理解,脱离了具体的事物,美便不复存在。
J美具有可感染性?美总是伴随生动的形象出现,而在这种具体的生动形象总能引起人的愉悦感,诸如幸福、快乐、振奋、爱慕、舒畅、满足,即使是从悲痛的震撼获取痛快的宣泄,也是一种愉悦。
J“真”广义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规律性。
M“善”强调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美”重在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智慧、才能和力量的现实肯定性。
TX丑的特征?1)丑的事物常违背自身发展规律;2)有碍于人;3)其外在组合多是凌乱的,不能取悦于人的。
美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它能使人振奋、愉悦、欢快;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能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可以认为丑是美的否定。
TX美感:狭义的讲,美感指的是审美者对美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的讲美感是指审美者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的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又称审美意识),包括在审美感受基础上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JM美感主要有三个特征:个人直觉、社会功利和动情性。
DX个人直觉指美感表现形式,具有两层含义:直接性和直观性。
T想象与联想:是指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将感知中获得的审美意识和旧的记忆表象再现、联合、综合、改造成新的审美意象。
M情感:指人对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对美感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
M审美过程中的理解心理状态“心领神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多是一种“朦胧的内在意蕴”。
审美理解取决于人的素质与修养。
MT在审美趣味上显然打上了不同阶级的烙印。
T人类不仅欣赏、享受美,而且创造美。
劳动创造美。
T审美理想总是具有时代特色,表现形态是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T审美理想对人的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实践有巨大的反作用?1)审美理想能帮助人们提高感受美、认识美的自觉性和能力,从而能让人们及时地、敏锐地发现和欣赏客观对象的美;2)审美理想体现着人们进行美的创造的理想目标,激励人们去追求美、创造美,吸引着人们为创造更加美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审美理想与美的创造实践的关系是辩证关系。
J从狭义上讲,指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诸如均衡、对称、比例、节奏、韵律等形式观念。
从广义上讲,则是指人类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包括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等内在的审美意识。
M第二章园林美学概述园林美:是园林艺术工作者,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高度融合。
MXJ园林美的首要形态是自然美,营造时借助物质造园材料,如自然山水、树木花草、亭台楼阁、假山叠石,乃至物候天象等。
DX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作为基础上层建筑,自然地爱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并反映社会生活内容,表现主人或创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就是社会美,如上海某公园的有一座缺角亭,作为单体来审美,就失去了整体美,但于东三省沦陷时所建,却恰好有一种残缺美的意境了。
T园林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园林艺术的美学特性和规律(或曰造园思想)的学科。
包括造园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及园林审美意识、审美标准、审美心理过程、哲学思维方法等。
J作为一门应用美学新学科,同音乐美学、影视美学、建筑美学、技术美学等并列美学分支一样,园林美学有着边缘交叉学科的特点。
T不断完善园林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作用,使园林美学成为指导园林事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成了当务之急。
T现阶段,同美学一样,园林美学理论亦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
T第三章园林艺术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与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
它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成为一门综合艺术。
园林艺术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
MT园林艺术也有被称为造园艺术的,是精神劳动的一种,得借助物质材料。
整体包括造园和赏园。
T园林艺术的特征:1)园林艺术的综合性2)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统一性3)技术经济与园林的统一性。
J园林艺术表现造园者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哲理,即造园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理想等哲学理念,以园林形式加以表达。
园林艺术与哲学这门带有普遍性的学科,是紧密联系的,也是其综合性的一种表现。
XT园林艺术要求其实用功能和审美特性的高度统一。
T园林的经济性首选表现在园林选址和总体规划上,其次表现在设计和施工技术上。
兼顾环境效益。
X图案派:中世纪整形式-中世纪欧洲;露坛建筑式-意大利整形式(文艺复兴期)自然派:写实(主义)风景式-18、19世纪英国风景式;写意主义风景式-中国和日本园林。
西方园林风格强调的是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它高于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形成自然式园林。
XT为什么会有中西园林艺术的风格差异?总体来说西方着眼于几何美或人工美,中国着眼于自然美。
1)中西方园林起源方式与状态受历史条件影响,各有不同,造成艺术风格的差异。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园林的萌芽发源于自然,当时周文王的灵囿就是自然的天然景象,除了夯土为台,掘土为沼外,都是自然的野趣,供自己娱乐的大自然的草莽山林气息。
而西方园林穷其根源,大都来源于农事耕作的需要。
法国的花园大多来源于果园和菜地,长方形的平地被沟渠分成方格,各种果树、花卉整齐排在畦地里,逐渐演变成园林。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显然受各处的历史条件相关。
2)中西哲学思想体系的差异影响园林艺术的审美思想,其艺术风格势必出现差异。
中国崇尚自然的概念源于老庄哲学,即道家思想。
当时动荡社会,政治斗争,人们想远离斗争的社会,追求自然、淡泊的生活情趣,形成了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艺术家们以大自然为题材的山水、田园、山林绘画诗歌,促进了我国山水园林的诞生,共同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原则,人与自然融合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示了中国人的哲理。
而西方哲学理论代表培根、霍布士和笛卡尔等,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的作用,这种理性就是先验的“天赋观念”,认为几何和数学无所不包,一成不变,是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
用几何和数学的理性取代感性的审美经验,用圆规和数字计算美,“寻找最美的线形,最美的比例”,而不是相信眼睛的审美能力,影响了园林艺术的几何风格的形成。
3)城市规模与规划布局的差异影响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长期中央集权制,城市规模宏大,各种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呈棋盘格局,西方则由于封建割据,国土四分五裂,城市规模很小,且依地形布局,起伏弯曲凌乱,这样,中国园林艺术是统一中求变化,西方园林则在变化中求统一,这也是两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
4)造园材料、地理条件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导致艺术风格的不同。
物质条件中国多名山,利用山多、石材丰富的特点,运用不同石材的质形色纹,营造山峰、岩、壑、洞,营造山野情趣。
西方则用大片土地构筑建筑来统帅园林,石材应用限于雕塑和建筑领域。
5)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影响寺庙园林艺术风格差异。
西方多以上帝信仰为主的单一宗教,以基督教最为普遍,主要表现在教堂建筑与墓地园林中最为突出,哥特式教堂建筑与墓地园林中,造成人心理上屈服于基督教统治的环境氛围。
中国的佛、道并存,寺庙园林也体现了传统佛、道教义,使人有虔诚皈依之感。
L中西园林艺术风格的同一性?1)以人为本的同一性。
园林是由人创造设计的,为人而造的,造园的目的是一致的,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
2)中西园林艺术的社会同一性。
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受制于社会的经济基础。
封建时期,社会财富集中到皇家和富豪之手,穷人不可能建造园林,在社会特性上,园林艺术在中西历史上服务对象是同一的。
3)中西园林艺术的物质同一性。
造园材料不外乎建筑、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只是在建筑式样、叠山理水的方法及花木的配置上有些差异,但物质载体,造园材料具有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