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近代化结局的异同
(贵州财经大学 2011级行政管理杨柳琴整理发布《中外大学发展比较》班的同学就不要抄了)
“近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封建社会向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主要表现为
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生产技术、文化教育、思想
观念等领域脱胎换骨式的历史性转变。!L 世纪中
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已成为世界历史演进主潮流
的国际背景下,中日仍然处于落后的封建统治之
中,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两国的大门,迫
使两国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面对血与泪的耻
辱,两国的一部分人开始醒悟,奋起探索救亡图
存的路径,由此踏上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史学界
对中日近代化问题的相关侧面已多有论及,但对
两国近代化结局截然不同的原因尚缺乏深入研
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论题略加探讨。
一
第一,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的历史背景相
同。!A 世纪中叶以前,当欧洲西北角的一隅之地
率先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
停滞在封建专制社会。这一时期的日本处于德川
幕府统治之下。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德川家族对
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K!% 年至!KHL 年间,幕府
连续颁布一系列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和不准
国人出海的法令。如!KHK 年颁布的禁令规定:
“严禁派遣日本船驶往外国”;“⋯⋯如有偷渡者,
应处死罪。船及船主一并扣留,并备文呈报”;“如
有发现传播基督教之南蛮人或其他邪言惑众者,
应即依照往例,押谢至大村藩之牢狱”等等。M ! N (B!%)
幕府推行“锁国”政策,一是为了防止国内人民利
用基督教信仰否定封建主从关系和滋生下层群
众的反抗;二是为了垄断国内市场,从中获利;三
是为了维护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种
“锁国体制”在日本维持了%@@ 余年,对外只与荷
兰、朝鲜和中国保持一定的贸易关系。统治当局
的禁教和锁国使日本隔绝于世界发展潮流之外,
极大地封杀了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与发展,不仅没能挽救封建制度的腐朽和
没落,反而加速了其衰败的进程。同时期中国的
满清王朝,在对外关系方面也奉行闭关海禁政
策。!K&" 年虽曾一度开放海禁,设立了F 个海关
作为对外贸易的口岸。但到!A"A 年关闭了其他H 关,仅留粤海关一处。
锁国状态下的中日经济发展形态也呈现出
相同的特点。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日本社会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世纪中叶日本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到了德川幕府统治的末!"#
期,日本的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已有较大发展,并
在一些先进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同期中国从明代
后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呈现出可喜的成
长之势。在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开
设的手工工场和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以上所述,
!$ 世纪中叶前,中日两国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但资本主义因素均在潜滋暗长,两国的经济发展
水平旗鼓相当,并出现迈入近代化之路的显象。
第二,中日两国近代化早期所走路线基本相
同。两国都以西方先进国家为仿照,以改革本国
落后的生产方式为目的,在不触动封建统治制度
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众所周知,中日两国近
代化都是在被列强叩开国门,遭受签订一系列不
平等条约的屈辱后而起步的。日本从!%"& 年开国后的!" 年中,同英、美、俄、法等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 个。( ’ ) (*#"+ , #"%)而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与殖民强盗签订不平等条约达’# 个。( & ) (*! , ’)西方列强从中日两国攫取了治外法权、永久租赁
通商口岸等种种特权。民族的危亡首先唤醒两国
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热血之士,他们奋起探寻富国
强兵之道,成为两国近代化早期的领军人物。
列强的入侵成为两国近代化开启的动因,同
时也为两国提供了近代化仿效的模板。西方势力
入侵远东,实质上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对东方
封建制度的胜利。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
物质文明潮涌东方,师夷长技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中日两国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无论行动上还
是方法上都出现了不谋而合,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中国开展了洋务运动。并且两大运动在性质上也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即以和平改良为限度。学
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固守“变器不变道”的原则。第三,中日两国政府在近代化早期充当了组
织者的角色。两国近代化的早期,政府干预经济
的色彩十分明显。人类社会步入近代化阶段大体
遵循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一条是在本土上自
然发展起来的类型,可称为自发性的近代化”,另
一条就是“在外力的冲击和压迫下,打断和扭曲
了这些国家自身原来的发展轨迹,为摆脱危机和
谋求生存,自愿或不得不仿效先进的资本主义国
家,引进和移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而走上近
代化道路”( - ) (*’)。中日实施近代化所走的显然属
于第二条道路。因为当时两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
平都还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基
本条件。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兴办的一系列企业,
都不是自身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自然产物,
而是在内忧外患之中,作为救亡图存的措施,由两
国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引进和推行的。清朝
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都从中扮演了组织者或导演
的角色。
在上述外部环境和内在社会条件下,两国近
代化行进&. 多年后,到!$ 世纪末,其发展结果已
见分晓。日本明治政府实施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
富国强兵的三大国策,生产力水平得到迅速提
升。日本不仅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而且逐渐
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年中日甲午战
争爆发。!%$" 年- 月,战败的中国同日本签订了涉
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内容的
《马关条约》,这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
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深重灾难。甲午之
战中国的溃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那么日本
的近代化打败了中国的近代化,原因何在呢?二
首先,两国的社会变革力度差距悬殊。西方外
力的侵入虽给中日两国造成了创伤,但作为客体
的外力冲击对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主体而言,它所
带来的“振荡效应”却是不同的。在中国兴起了被
称之“农村的游民和半无产者”( " ) (*%%)发起的太平
天国运动;在日本引发的却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
性质的维新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既包括开始阶段的暴力革命,
又包括此后数十年的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的全
面改革。统治日本长达’#" 年的德川幕府被暴力
革命所推翻,从而确立了新政权对日本社会的全
面掌控。此后,残余的旧势力不再具有重大的影
响,也不足以构成改革的绊脚石。由此,日本的资
本主义发展驶上了快车道。中国的洋务运动是利
用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集团的冲击之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