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合集下载

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石英脉型金矿床铅及硫同位素研究

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石英脉型金矿床铅及硫同位素研究

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石英脉型金矿床铅及硫同位素研究提要小秦岭地区文峪和东闯金矿床均是华北地台南缘的大型金矿床,金和金(铅)矿化主要在太古宙太华群变质岩层内呈脉状产出,并且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类具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

文章对文峪金矿床,东闯金(铅)矿床、花岗岩类侵人岩和变质岩地层的硫和铅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不同地质体的硫和铅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中生代花岗岩体起原于太古宙变质岩的重熔和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金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中生代燕山期。

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类侵人岩,岩浆热流体对太古宙变质岩地层的淋滤作用亦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来源。

主题词小秦岭文峪金矿床东闯(铅)矿床硫和铅同位素矿床成因小秦岭金矿田位于豫陕交界处的灵宝和渔关一带,是我国第二大岩金产地,其年产量仅次于胶东金矿田。

在平面上小秦岭金矿田呈东西向延长的眼球状,东西长约40~60 km,南北宽约6~8 km,分布面积约500 km2(图1)。

尽管本区黄金开采历史可迫朔至1451年,但是较系统的黄金地质科研和找矿勘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种规模的含金石英脉约1000余条,探明金矿床40余处,其中特大型金矿床2处(文峪和东闯),大、中型矿床多处(如四范沟、金确岔、东桐峪、大湖、竹峪、抢马峪、和尚峪、樊家岔和金渠沟等),累计探明黄金储量约500 t。

关于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因,目前主要存在2种认识: 一石英脉型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王享治,1987;栾世伟等,1990;周作侠等、1993;黎世美等,1996);二,石英脉型金矿床是区域变质或变形作用的产物(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1989;胡正国等,1994;沈保丰等,1994)。

尽管众多学者在金矿床形成过程、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均认为深人细致的同位素地质研究将有助于揭开本区金矿床成因之谜。

为了深人探讨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因,进面为该区隐伏金矿床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详细的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对文峪金矿床和东闯金(铅)矿床含矿石英脉、斜长角闪岩、斜长片麻岩和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硫、铅同位素侧定,结合岩(矿)石岩〔矿)相学和地球化学证据,详细讨论了文峪与东闯矿床的成矿物质来原和演化历史,旨在建立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模式和确定隐伏金矿床找矿勘查方向。

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深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深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E W 向断裂 为矿 区 的 主要 控 矿 构 造 , 倾 向 s或 S W, 倾角 4 0 。~6 0 。 , 属压 扭 性 断 裂 , 控 制 的矿 脉 ( 体) 规 模大 , 个别 走 向延 伸 近万 米 , 且 多具 有 工 业 价值 , 代
表性 矿 脉有 8 9 4, 5 3 0 , 5 0 5等脉 ( 图2 ) 。其 他 3组 以
( 绿岩系) , 其 次为零 星 分 布 的第 四纪 地 层 。前 者包 括 变基性 喷发 表壳 岩 和观音 堂组变 碎 屑岩 。
( 1 ) 基性 喷 发 表 壳 岩 : 岩性 以斜 长 角 闪 片 麻 岩 和斜长 角 闪岩为 主 , 一般单层厚 0 . 5— 4 . 0 m, 最 厚 可达 1 5 m, 岩 层走 向 2 7 0 。~ 3 0 0 。 , 北部 向 S倾 , 倾 角
产 出 。矿体 长度 约 6 2 0 m, 最大延 伸 约 4 2 5 m。矿 体
走 向为 2 7 8 。 , S倾 , 倾角 平均为 5 1 。 。 矿 体 厚 度 为 0 . 2 6~ 2 . 6 8 m, 平均 1 . 0 3 m, 厚 度变 化 系数 为 5 6 %, 属 厚度稳 定 型 矿 体 。矿 体 品 位 变 化 系 数 为 1 2 4 %, 属 有用组 分 分布 较 均 匀 型 矿体 。矿 体 中无 夹 石 , 向
区 内褶 皱和 断 裂构 造 非 常 发 育 , 其 中近 E W 走
向 的韧 一脆 性断 裂带 直接控 制着该 区金矿床 和 矿脉
的空 间展 布 。
岔一 板石 山主 背 斜 轴 通 过 该 矿 区 , 背斜 轴 走 向 2 7 0 。

3 0 0 。 , 西转 折 端北翼 地 层倾 角 2 0 。~ 6 0 。 , 南翼 5 0 。

河北省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成因探讨

河北省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成因探讨

河北省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成因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金厂峪金矿床的地质特点、矿(岩)石综合特点、成矿地质条件等的分析研究,提出金厂峪金矿矿床成因应属构造~重熔岩浆中温(偏高)热液型金矿。

关键词:金厂峪金矿床地质特点矿(岩)石综合评比成矿地质条件矿床成因金厂峪金矿为国内大型金矿床之一。

多青年来,国内许多地质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对该矿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资料和功效,使得该区储量不断扩大。

可是,目前人们对该矿床的成因问题的熟悉尚不一致。

随着对该区及类似地域找矿地质工作的开展,深切研究该矿床的成因及其成矿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试图在分析研究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同位素特点及稀土元素特点等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成矿理论知识,探讨其成矿机理;明确提出其成因应属“构造-重熔岩浆中温(偏高)热液型金矿床”的观点。

进一步说明对该矿床成因的熟悉。

一、地质背景金厂峪矿区位于华北燕山东西弧形构造带转向北东转弯处的外缘,亦即燕山准地槽马兰峪背斜的东段与山海关隆起的西侧相接处。

见图1:图1 区域地质图010KmPt γ4Αγ3Αγ2Αγ1Αγ25γ25ππ25λγ25δδ2525δξ12345678910111.元古界 2-5.太古界迁西群跑马场组、马兰峪组、三屯营组、上川组.6-11.燕山期岩浆岩类.12.主要断裂.区内普遍散布前寒武纪迁西群上川组深变质岩系;该岩系呈NE-NNE 向相间条带状散布并蒙受到程度不等的混合岩化。

矿床产于该组下部的斜长角闪岩及斜长角闪片麻岩当中。

矿区西部有两个燕山期花岗岩侵入体;即青山口岩体和贾家山岩体。

岩体周围南有脉岩普遍发育,要紧有花岗斑岩脉,钠长石英脉、还有少量的晚期中基性脉岩,其中中酸性脉岩与成矿关系紧密。

矿区构造以NE ~NNE 向压扭性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模糊不清,断裂构造破坏了褶皱构造,矿床赋存于成矿前或成矿期构造当中,成矿后构造对矿床破坏不大。

二、矿床地质特点(一)含金复脉带特点一、含金复脉带的岩石类型金厂峪金矿床要紧赋存于迁西群上川组下部斜长角闪岩的韧性挤压剪切断裂带内。

金矿田地质找矿规律与方向研究

金矿田地质找矿规律与方向研究

金矿田地质找矿规律与方向研究作者:马晓峰路小慧高霞来源:《地球》2013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以某金矿田实际情况为例,在对该金矿田基本地质找矿规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该金矿田所对应的地质找矿方向以及找矿潜力进行了深入说明,指出了该金矿田在深部区域、以及矿区外围所具有的良好找矿潜力,此问题值得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以达到提高金矿田找矿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金矿田地质找矿规律找矿方向分析[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62-11金矿田地质找矿规律分析整个金矿矿田金矿床大多分布于太华群下亚群区域,太华群中亚群区域,其中,太华群下亚群区域为最主要的金矿天含矿层位置。

综合对该金矿田基本地质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可进一步总结归纳得出该金矿田地质构造特征相对于金矿床分布的控制规律。

具体来说,该金矿天成矿区域内,断裂构造带的规模大小是影响金矿天天成矿规模的最关键性因素。

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对于控矿构造规模较大的区域而言,其形成中等及较大规模金矿的机率也就相应较大。

反过来说,对于对于控矿构造规模较小的区域而言,其形成中等及较大规模金矿的机率也就相应较小。

与此同时,结合对现场探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该金矿田作业区域内矿床所对应的探明金矿储量与控矿构造带的规模大小呈现出正比例相反的关系。

金矿床的形成规模是大或者是小,需要通过衡量构造带长度是否大于1000.0m决定。

与此同时,结合该金矿田所对应的区域性地质特征来看,除在地层、以及地质构造方面存在显著特点以外,金矿床、矿床内部所分布文峪花岗岩组分、含金石英脉组分、华山花岗岩成分同样在空间分布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突出的特点。

其中,文峪花岗岩组分与金石英脉组分之间的分布情况明显相似。

同时,岩体与密集区之间的距离较短,在金矿成矿方面有着突出的潜力。

2金矿田地质找矿方向分析结合对上文有关该金矿天成矿规律的分析,笔者认为,在找矿过程当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找矿区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深部区域的找矿潜力;(2)矿区外围的找矿潜力。

三门峡陕县葫芦峪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分析

三门峡陕县葫芦峪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分析

三门峡陕县葫芦峪金矿床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分析作者:张丹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10期摘要:通过对三门峡市陕县葫芦峪金矿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葫芦峪金矿脉主要是脆一韧性剪切带及后期脆性断裂叠加作用形成的矿脉,其主要的控矿因素有:层控、岩控、构控、矿体的空间分布及时控。

并分析了葫芦峪金矿区与灵宝金矿区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葫芦峪金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1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崤山地区是豫西仅次于小秦岭、熊耳山的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区,雄踞晋豫陕“金三角”的中心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矿产资源。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长期在该区从事地质找矿工作,于上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河南省有色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第一地质大队先后在前牛岭一大方山一带从事以金为主的多金属矿勘查工作。

随着找矿工作的不断深入,该区已经成为豫西崤山地区多金属矿资源的重要产地;葫芦峪金矿区便是其中之一。

2研究区域地质特征2.1岩浆岩。

在本次研究区域,岩浆岩的种类丰富,岩浆活动十分活跃。

因侵入时代的不同,岩浆岩的分布都具有很大的差异,如:测区外围分布的主要是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系,两侧区分布的主要是钾质花岗岩和太古界TYG花岗岩系。

晚期侵入或者同一个时代侵入的脉岩以组、群为单位,辉绿岩脉、闪长岩以及变辉长岩分布在两侧区。

燕山期时代侵入的花岗斑岩主要分布在葫芦峪测区申家窑附近。

2.2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研究区域分布的变质岩主要有TYG花岗质片麻岩类;片岩类区域变质岩;同时,分布有不同成因类型的韧性剪切带型动力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以各种类型的糜棱岩为主,经过长时间的挤压,在早起的时候,糜棱岩主要是沿着区域韧性剪切带分布,主要是角闪岩相,而发展到了晚期,就沿着拆离断层分布,这主要是因为褪变质的作用。

2.3矿床地质特征。

这个区域的矿床主要是蚀变岩型矿床。

这种类型的矿床构造受到金、银、铅、锌等重金属的共同作用。

小秦岭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分析

小秦岭桐峪金矿区成矿规律及成矿潜力分析
4.2成矿模式分析
小秦岭金矿田中,位于河南省境内的金矿床自上而下可分成三个成矿梯度,不同的成矿梯度具有不同的矿化类型。这是小秦岭地区比较明显的成矿规律,可概括为“一街五巷三层楼”,其中“一街”为主要构造带,“五巷”为与主构造带平行的次级剪切带,“三层楼”为垂向上的蚀变分带或矿化类型分带(戚开静,2010)。
1500 m标高以上矿石类型为多金属石英脉型;500~1500 m标高之间矿石类型为单金属石英脉型;500 m标高以下为矿石类型为蚀变岩型。以上高程仅具有一般说明性作用,不同矿区根据不同成矿环境,存在着差异性,也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上脉型、中复合型、下蚀变岩型”的规律(方维萱,2000)
桐峪金矿区实际生产中,矿化范围已大大超出了上述空间范围。Q8号脉西段最深工程控制标高为280 m,矿石类型仍为石英单脉型;Q14号脉在400 m标高矿石类型为方铅矿—黄铁矿石英脉型。目前矿区实际生产中所揭露矿石类型以金—多金属硫化物—脉石英型和金—黄铁矿—脉石英型为主,蚀变岩型少见,因此推断,桐峪金矿区深部可能还存在着第二、第三矿化类型。
区域构造呈近东西向展布,矿区北部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太要断裂,矿区南部为区域性边界断裂—小河断裂,矿区中部为杨砦峪—大月坪—金罗斑复式背斜,三条区域性构造构成了本区的构造格架。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本区发育大量韧—脆性断裂,以近东西向为主,北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次之,其中近东西向断裂是本区主要的控矿构造。
总体上,矿区中部构造及石英脉发育较为密集,而四周较为稀疏,形成了由背斜倾末端及轴部向四周辐射的模式。
4成矿潜力分析
4.1构造成矿分析
深部岩浆在上侵过程中往往伴随有液压致裂作用,致使先期形成的各类剪切带及断裂构造成为较好的容矿、控矿构造。含矿流体在向上运移的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温度—压力梯度,即具有较大的液压致裂作用,一旦溶透或致裂而贯通某一主要构造剪切带时,就会降温降压、冷却结晶(燕建设,2013)。本区有数百条矿脉,而其中Q8和Q12号脉的金储量占据了全矿区金储量的80%以上,显然是因为含矿流体贯入主要剪切带后,由于液压致裂作用,含矿流体温度—压力迅速降低,流体结晶成矿,因而,其他矿脉的含矿率就比较低。由此可以推断,本区找矿,区其他地区上实现找矿突破。

涿鹿上明峪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涿鹿上明峪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滑 脱构 造 主要分 布于 变质结 晶基 底 与长城 系高 于庄组 2 、 3段地 层之 间 。产状 与 区域盖层 产状 基本

致 。沿 滑脱构 造 带蚀 变 发 育 , 常见 较 强 的铁 锰 碳
酸盐 化 , 局 部硅 化 、 褐( 黄) 铁矿 化 、 透闪石 化等 , 是本
区 主要 的 控 矿 构 造 之 一 。 1 . 4 岩 浆 岩
上 明 峪金 矿 位 于阜 平 变 质核 杂 岩 北 东倾 伏 端 ,
紫荆 关 断裂 带 、 乌 龙沟 断裂 带 间 。 1 . 3 . 1 断 裂
区域 岩 浆 岩 主要 为燕 山期 大 河南 岩 体 , 共 3次 侵入 活动 : 第 1次 为石英 闪长 岩侵入 , 边 缘相 为石英 闪长 玢岩 , 过渡 相 为细粒 石英 闪长岩 , 中间相 中粒石
发育 的脉 岩活 动 , 岩石 类 型 从 早 到 晚依 次 有 辉 绿 岩
脉、 闪长 ( 玢) 岩脉 、 花岗( 斑) 岩 脉 和 煌 斑 岩 脉 。除 此, 在 南 部还有 Nww 向 吕梁 期 辉绿 岩 脉 。岩 浆 岩
特见 表 1 。
表 1 岩 浆岩 特 征 简 表
2 矿 区地 质 特 征
2 0 1 5年 第 4期 1 . 1 变质 结 晶基底

婵等 : 涿鹿 上 明峪金 矿 成矿 地质特 征 及控矿 因素
2 5
紫 荆关 、 乌龙 沟断裂带次级 断裂发育 , 表 现 为 NE 向、 NNE 向、 NW 向 断裂 裂 隙 。NE、 NNE 向 断
裂长 5 O ~2 0 0 0 m, 宽 1 . 5 ~4 m, 多被煌斑岩脉、 花 岗 斑 岩脉 、 闪 长 玢 岩 脉 充 填 。 NW 向 断 裂 裂 隙 密 集 发

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摘要】小秦岭金矿区是我国三大金矿成矿区之一,研究其金矿床成矿作用和矿物质来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代表性。

本文依据小秦岭区域太华群花岗绿体岩的演化和形成,分析研究了太华群地层和岩浆岩微量元素,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组成特点,对于金的成矿和演化物理,化学进行充分的探讨研究。

得出小秦岭太华群是金子的矿源层,和金矿关系密切的燕山花岗岩体是由太华群及以下的物质重新溶解形成的,控制本区域的金矿分布,但并没有提供最主要的矿物来源。

本文通过对小秦岭矿区的各种分析,探讨了与金矿床成矿作用及矿物质来源有关的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金矿床成矿作用物质来源金矿床属于贵金属矿床之一,其分类非常繁多,且分类方式也没有统一的理论,只能通过个体研究来透视整体。

作为我国三大原生金矿成矿区,小秦岭金矿一直是人们研究金矿床成因的主要地点。

其主要论点有造山带型,层控型,剪切带型,侧分泌型和岩浆后热液型等。

研究小秦岭金矿床成矿作用和矿物质来源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其成矿作用和物质来源。

1 矿源层地貌分析小秦岭的地理位置在华北地区的南缘吗,其构造有明显的多旋回性。

岩浆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变质作用与金矿床成矿的作用联系密切,导致小秦岭结晶基地复杂的岩貌。

在阜平时期,小秦岭地壳处在强运动,高热流的环境下,固化程度较差。

变质而成的片麻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了下基底。

在地壳演化的五台期,小秦岭区域度过了一段较稳定的沉积阶段,岩石变质成潜粒岩,变粒岩,大理岩和石英岩,构成了上基底。

2 基本化学特征小秦岭金矿床的形成是在多阶段,多作用,多成因等长期复杂演化的结果,和花岗绿岩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岩石化学特征对探索成矿作用与矿物来源有积极意义。

在分析小秦岭各个地区不同岩石98个样品后,得出下从基底到上基底到脉岩到花岗岩再到蚀变岩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相同,反映出成矿元素和地层,花岗岩,脉岩的关系很密切。

金矿成因

金矿成因

主要金矿类型的地质特征与矿床实例(2006-1-10)一、岩桨一热液金矿床本类金矿床分布于古地块周围断陷盆地的边缘,或两个构造单元之间的深断裂带附近。

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控制了本类型的矿床,如密山一清源深断裂,郯城一庐江深大断,裂浙闽沿海的丽水一海丰深断裂带等。

混合岩化一交代重熔、同熔型花岗岩类与含金建造变质岩系有着内在联系,所形成的含金花岗岩或偏碱性的花岗岩类小侵入体,岩株对岩浆期后热液金矿床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本类型金矿床可分3个亚类:(一)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床成矿母岩为含金的重落型花岗石。

在燕山期,它们沿着深切基底的断裂构造侵入到不同时代的盖层中。

金矿化多沿台、槽分界断裂私隆起区的边缘断裂展布。

在隆起区以金矿化为主,伴有多金属矿化,在凹陷区以多金属矿化为主,而在过渡带则为金一多金属矿化。

在侵入体内为石英细脉浸染型金矿化,含金黄铁矿石英细脉带产于岩体的边缘或其顶部,而含金石英脉带赋存于接触带和围岩的构造裂隙中。

河北峪耳崖金矿床实例:燕山期花岗杂岩体居于矿区中心。

同位素年龄1.4亿年。

呈北东一南西向分布,岩体的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长2 km,宽0.7km,平面上中间膨大两端狭小,呈一菱形状(图1一4)侵入于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中,接触带局部有矽卡岩化现象。

侵入杂岩体主要由同源不同阶段侵入的似斑状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

金矿化带主要分布于内接触带附近和岩体中,仅极少数分布于自云岩或岩枝边部的断裂构造中,白云岩中的矿体,一般距接触带50-100m。

成矿断裂主要有两组,一组走向北40o一80o东,倾向北西,倾角400-80o,贯穿全区,规模较大,破碎带发育,另一组走向为2900-280o倾向北东,倾角40o一60o,仅在若休内部发育,与第一组斜交,规模小。

已查明地表矿带有14条,深部盲矿带10余条,每一矿带由1一6条矿体组成。

大多数矿带平行于岩体长轴方向,呈平行脉状,雁行排列,地表规模较大,长几百米,厚度不足1 m,最厚5 -10M。

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深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深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深部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铁健康;董少波;马林霄;赵留升【摘要】Wenyu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west of the middle zone of Xiaoqinling metallogenic belt. It is one of the 14 large-medium sized gold deposits in Xiaoqinling metallogenic belt. 6 ore bodies have been selected out in deep part of this deposit. The shape of ore body is relatively simple,and mainly occurred as thin vein in Taihua group in greenstone layers and variable TTG rock series. The ore bodies are controlled by strata, structures and magmatic activities. The thickness of ore bodies isstable,and the useful components distributed uniformly. Accord-ing tofield prospecting experiences,metallogenic regularity of the deposit has been analyzed. It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subsequent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deposit.%文峪金矿床位于小秦岭成矿带的中矿带西段,是小秦岭成矿带中14处大—中型金矿床之一。

甘肃省文县某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探讨

甘肃省文县某金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探讨

高 。砂岩 为长石 石英 砂岩 、含钙 质长 石石 英砂 岩 、钙铁 质
2 矿区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长石石 英砂岩等 。
三叠系 ( T) :三叠 系地层 在工 作区 内北部 出露 ,分 布
在矿 区北部 一 带 ,主要岩性 为 厚层砂 岩 、薄层 灰岩 。厚 层 2 . 1 地 层 矿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二 叠系下统第三 、第四岩性 砂岩 为 厚层长 石石英 砂岩 ( 局部 含 钙 )夹砂 质板岩 。岩 石 段、三叠 系 、第 四系 。由老至新分 述如下 :
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区内水资源丰富 ,各沟谷多常年 局部 夹粉砂 岩 、薄 层灰岩 。岩石 主要 特征 :灰 色 、暗黄 灰
流 水 。 白水 江 支流—— 中路 河 ,从本 区 中部流 过 ,流 量较 色 、浅褐灰 色 ,呈微粒 或 泥状结 构 ,细 层状构 造 ,硬度 不
大 ,可满 足生活 及生产 用水 。
甘肃 省文县 某金矿成矿 条件及找矿探讨
口李文 生 陈亚杰 李晓峰
( 河南省 岩石矿物测试 中心 ,河 南郑州 4 5 0 0 1 2 )
摘要 :通过对 甘肃省 文县 某金矿 的地质勘 查及运 用现代成矿理 论的综合 分析 ,总结其成矿规律 ,
建立成矿模 式和 综合找 矿模 型 ;运 用适 当的探矿 手段 ,对外 围矿点 、异常等成矿 有利地段开展评价 , 系统研 究影响矿 床形 成的 岩性 、构 造、岩 浆岩 、蚀 变、矿 化及 其组合特征 ,探 求控 矿 构造 的时 空分
厚 层灰 岩 、薄 层 灰 岩 、钙 质砂 岩 、砂 岩 、粉 砂 质 灰 岩 、
北东 ,倾 向 9 0 。 ~1 0 0 。,倾角 5 0 。 ~7 0 。 ,性 质为压 扭

小秦岭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

小秦岭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

小秦岭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摘要】通过对基底变质岩和花岗岩的含金性进行分析,以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本区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以幔源物质为主的太华群变质岩,其岩性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和片麻岩。

【关键词】金矿;物质;来源截至目前,在小秦岭金矿田中(河南部分),已查明大型金矿5处,中型10处,小型20余处。

其总资源储量达数百吨。

矿床类型绝大多数为石英脉型,个别为破碎蚀变岩型。

这些金矿集中分布于面积为480km2的花岗—绿岩带中,主要集中于相距约15km的文峪和娘娘山两个花岗岩体之间。

这些矿床的矿物成分,矿石中金属元素,矿化剂元素,S、Pb及O、δD等同位素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以上充分显示了金矿成矿的同源性。

同时也指出了研究矿源层的重要性。

1、基底变质岩及其含金性小秦岭花岗岩—绿岩带出露的新太古代变质岩系,包括下基底变质基性表壳岩和侵入其中的变TTG岩系(杨寨峪灰色片麻岩、四范沟片麻状花岗岩);上基底观音堂组(变粒岩、浅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焕池峪组(大理岩、透辉(透闪)石大理岩)1.1金的丰度小秦岭太华群作为小秦岭金矿带最重要的赋矿围岩,历年来曾有众多学者对其中Au的丰都进行过研究(表1)。

表中数据表明,不同作者之间Au的丰度差异较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采用资料来源不统一;所采样品存在明显空间位置差异或不同类型样品代表性差异(如不同地区或近矿化地段样品等);各测试单位所提供存在的时间、批次、测试方法的不同以及不同实验室存在的分析误差,数据统计计算方法的差异等。

但分析时间较早或用化学斑点法分析的数据,Au的丰度通常偏高。

80年代之后,采用化学光谱法测定的Au丰度有所降低。

小秦岭太华群Au丰度为0.6~2.46×10-9。

陕西省太华群Au的丰度相对河南偏高[1]。

我们根据37件有代表性的变质岩样品测得Au丰度为0.98×10-9。

最小值0.16×10-9,最大值37.22×10-9,变异系数3.55,其分布形式为多重母体(图1),为3个母体,他们的众值依次为0.53×10-9,2.0×10-9,8.38×10-9。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6元古界 一下古生界 . 7 T-" . d  ̄ ̄ i 8上古生界 . 9 下中三叠统 . 1. 缝 合线 3古 1. 支/ 山期花岗岩 0印 燕 1 . 性 基 性 岩 墙 4碱
5 太华群 .
1 . 基 性 岩 / 闪 片 岩 1超 蓝
1. 绿混杂岩 2蛇
收 稿 日 期 :0 20 —8 2 0 —31 ; 作 者简 介 : 铁 军 (9 3) 男 , 宁 黑 山人 , 级 工 程 师 , 士 , 事 金 矿 地 质 和 矿 物 学 研 究 。 王 1 6一 , 辽 高 硕 从
主缝 合 线位 置 。 Leabharlann 化构 成 工 业矿 体 。
2 矿 区控 矿 构 造 与 矿 脉 基 本 特 征
斜 控 制 了 南矿 带 及 中矿带 主要 矿 床 的分 布 。矿 脉 的
秦 岭造 山带 的 扬子 板 块 北 缘 、 岭 微 板块 、 北 近矿 围岩 蚀变 主要 为 绢 云母 化 、 铁矿 化 、 化 和 碳 秦 华 黄 硅
图 1 秦 岭 地 区 地 质 构 造 略 图 ( 杨 宗 让 ,0 0 据 20 )
F g 1 S r cu a k th o nig a e i . tu t r ls ec fQi l r a n
1“ .秦岭 群 岛弧系 2扬子 古陆基底岩系 3 中秦 岭晚古生代弧前盆地 沉积岩系 4 宽坪 群 古 . . .
地块 南 缘 依 次 由南 向北俯 冲相 撞 已是 众 所 周 知 的 事 酸 盐 化 , 次 为 绿 泥 石 化 、 帘 石 化 、 云 母 化 和 钾 其 绿 黑
1 14 1 P , 据 静 岩 压 力 推 算 的 成 矿 深 度 为 3 6 5 2k 包 裹 体 盐 度 特 征 显示 出 成 矿 场 O~ . × 0 k a 根 . ~ . m。

金厂峪金矿主要控矿因素及进一步找矿方向_李丰收

金厂峪金矿主要控矿因素及进一步找矿方向_李丰收

矿 产 与 地 质2005年第5期 第19卷2005年10月M IN ERA L RESO U RCES A ND GEO LO G Y总第111期金厂峪金矿主要控矿因素及进一步找矿方向¹李丰收1,张鹏程2(1.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100012;2.中国黄金集团金有公司,北京100011)摘 要:对金厂峪金矿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认为脆-韧性剪切带控制了矿床形成的宏观范围,韧性剪切带控制含金石英复脉带的产出部位,工业金矿体产于韧性剪切带中蚀变较强部位,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进一步寻找矿山接替资源的主要找矿方向,并对其资源潜力进行了概略预测。

关键词:金矿床;找矿方向;控矿因素;韧性剪切带;金厂峪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5)05-0487-04 金厂峪金矿床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金矿床,也是迄今为止冀东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金矿床。

该矿床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投入矿山开采,四十多年来,累计生产黄金数十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随着持续的开采,矿山保有储量急剧减少,资源严重危机。

因此,如何进一步寻找新的接替资源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为此,笔者在参与“金厂峪金矿接替资源潜力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本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由此提出了本区进一步寻找接替资源的主要找矿方向及其潜力分析。

1 矿区地质及矿化特征概述1.1 地质特征金厂峪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东北缘燕山期陆内褶皱造山带。

矿区地层为冀东太古界八道河群王厂组,主要岩性为透辉斜长角闪岩和混合岩化长英质条痕斜长角闪岩。

斜长角闪岩经原岩恢复为海底中基性火山喷出岩。

矿区内构造发育,构造形迹比较复杂,可划分出三次较大构造期:早期的迁西运动形成EW向构造,因后期构造的改造,其形迹保留极少。

中期的阜平运动形成近SN向构造,在矿区内形成了一组紧密褶皱和挤压应变带,受后期地质事件作用的影响,使其呈NNE向展布。

小秦岭金矿田中深部构造控矿规律及盲矿预测——以文峪矿区S505矿脉为例

小秦岭金矿田中深部构造控矿规律及盲矿预测——以文峪矿区S505矿脉为例

沟片麻状花岗岩 一 基性表壳岩组合。 该矿 脉按 构造走 向变化划 分 为 3段 ( 表 1 , 见 ) 厚
02 34 m, 均 13 m, 呈透 镜 状 、 状 等 。其 .7~ .6 平 .9 多 脉
走 向 20 7 。~3 0 , 向 1 0 ~2 8 , 角 4 。~5 。 0 。倾 8。 0。倾 3 3, 倾 向斜深 大 于 9 0 0 m。断 裂 带 内岩 性 由糜 棱 岩 、 裂 碎
各矿脉均为南倾或北倾。南倾断裂具中等倾斜 , 倾角
4 。 6 。北 倾 断裂 具 缓 倾 斜 , 角 l。~4 。 0 ~0; 倾 4 0 。南 部 的南倾 断裂和 北部 的北倾 断 裂 是 本 区的 主 要控 矿构
东 闯、 杨砦峪 、 土岭 、 渠 、 红 金 马家 凹 、 大湖 、 峪 、 湖 竹 灵
造 , 模较 大 , 规 长达数 千米 , 大 中型金 矿 的主要储 矿 是 构造 。前 者呈 密集 带状 分布划 为南 矿带 , 者被划 分 后 为北 矿带 , 于 七树 坪 向斜两 翼含 矿断 裂带划 为 中矿 位 带范 围 。其 中文峪 矿 区 ¥0 55矿脉 分布 于南 矿带 内。 13 岩 浆岩 . 区 内岩 浆岩 活动 频 繁 , 多期 多 成 因特 点 , 广 具 除 泛分 布晚 太古 变基性 熔 岩及 中酸性 侵入 岩外 , 以燕 尤
中图分类号 :6 85 P 1, 1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 0 1 1—17 (0 7 1 0 1 0 0 2 7 20 )2— 0 7— 5
小秦岭金 矿 田所处大地 构造部位 属华 北地 台南缘 华熊 台隆小 秦 岭 台隆 。该 区经 历 了多 期 变 形 变质 作 用, 地质构造 复杂 , 皱断裂 发育 。小 秦岭金 矿 田多分 褶 布于近东西 向老鸦岔复背形 轴部及 附 近 , 内有文峪 、 区

河南灵宝文峪金矿明金产出特点

河南灵宝文峪金矿明金产出特点
参 考文 献
马 杏 坦 江 苏 响水 至 内蒙满 都 拉 地 学 断 面 南 北 两 段 的 地 质观 察 地 球 科 学
, ,
,
,
胡 晓 许 传诗 牛 树银 华 北 地 台 北 缘 早 古 生 代 大 陆边 缘演 化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

,
唐 克 东 颇 竹 摘 等 关 于 温都 尔庙 群 及 其 构 造 惫 义 中 国 北 方 板 块 构造 集
,
e
a
r
l y
a n
d
I
a
t e
V
a
r
i
s e
a
n
f
o
l d
e
d
b
e
l
t s
a
r e
t
h
.
e
n
s u
b
d
i
v
id
e
, d
a
n
d
n e C t e e t o
t r
a
l
A
s
i
a
一 M
e
n
g
g
u
o
e
e a
n
a
r e d i
s e
u
s s e d F
i
n
a
l l y
,
t
h
i
s
p
a
p
e
r
b
r
i
e
f l y
r e v
, , , ,
矿构造产状变化部位 走向方向有变化或矿脉近尖灭 处 等);º 明金多产 出于矿 脉变厚或矿囊近尖灭 处 明金

文峪金矿富氧誛出

文峪金矿富氧誛出

文峪金矿金精矿富氧浸出试验研究报告一、引言富氧氰化浸出在国内已被许多黄金矿山成功应用,由于其在一般情况下富氧氰化浸出较常规浸出能显著地提高溶解氧浓度,加快氰化浸金反应速度,缩短浸出时间,并能大幅度地降低氰化钠消耗,故在这几家矿山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河北省东坪金矿采用富氧氰化浸出工艺缩短浸出时间50%,氰化钠消耗量降低10%;黑龙江老柞山金矿由添加H2O2浸出改为富氧氰化浸出提高浸出率1.79%,氰化钠降低5%;今年初陕西省四方金矿改常规浸出为富氧浸出,氰化钠降低高达50%以上,并且在改扩建中节约浸吸部分投资25%。

文峪金矿矿产品加工厂是一座日处理55吨金精矿的氰化、浮选厂,主要处理小秦岭地区的金精矿,该矿成分复杂,含铅含铜比较高。

目前该厂采用氰化法提金,浮选法选铅、选铜。

产品有合质金,铅精矿,铜精矿。

现行工艺比较简单,工艺指标较好,金综合回收率达94%。

该厂为了增大处理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委托陕西金坤矿业科技公司进行富氧浸出一系列试验,以便论证富氧浸出工艺的可行性。

二、现行氰化工艺条件及指标1.工艺条件处理矿量:55t/d磨矿细度:-325目90~95%碱预处理:6小时浸出矿浆浓度:30~33%浸出时间:35小时液体氰化钠用量:30kg/t(含氰化钠30%)烧碱用量: 5.47kg/t氨水用量: 6.882.工艺指标氰原品位:33.93g/t 氰渣品位:1.84g/t洗渣品位:1.5g/t 浸出率:95.59%(包括洗涤浸出)洗涤率:99.43% 置换率:99.12%综合回收率:94.67%三、试验情况氰化浸出试验在矿产品加工厂实验室进行,具体由金坤公司和该厂技术科共同完成,样品化验由该厂化验室负责。

1.现场浸出作业溶解氧检测结果见表1.表1. 现场浸出溶解氧检测结果槽号12345溶解氧(mg/l)8.27.57.87.88.02.溶解氧对比试验取两份氰原(单层底流)各500ml,分别倒入两个小搅拌槽,并用置换贫液稀释矿浆浓度到32%,然后启动搅拌器,并给一个通入氧气。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王铁军;樊秉鸿;关康;陈新帮;贺永利;刘军;梁斌祥;王建民【期刊名称】《地质找矿论丛》【年(卷),期】2002(017)002【摘要】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文峪金矿成矿温度180~450℃,为中高温热液.成矿压力1.0×105~1.4×105 kPa,根据静岩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为3.6~5.2 km.包裹体盐度特征显示出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混合的地表渗透水所占比例约10%~15%.文峪金矿成矿过程中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下降及由此导致的CO2-H2O不混溶现象.文峪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于与文峪花岗岩同源演化的深部岩浆热液.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中晚期.【总页数】7页(P85-91)【作者】王铁军;樊秉鸿;关康;陈新帮;贺永利;刘军;梁斌祥;王建民【作者单位】天津地质研究院,天津,300061;天津地质研究院,天津,300061;天津地质研究院,天津,300061;天津地质研究院,天津,300061;灵宝金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灵宝,472500;灵宝金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灵宝,472500;灵宝金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灵宝,472500;灵宝金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灵宝,47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P611【相关文献】1.河南省嵩县东湾-蛮峪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J], 李俊生;王光耀;张苗苗;纵瑞2.小秦岭文峪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J], 周振菊;蒋少涌;秦艳;赵海香;胡春杰3.祁雨沟-公峪矿区金矿床成因特征及成矿预测 [J], 万利敏;陈冰丽4.金厂峪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与矿床成因 [J], 秦大军;周以柏5.冀东金厂峪特大型金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 [J], 秦大军;蔡新平;王杰;高浩中;张宝林;周少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潼峪金矿成因问题商榷

陕西潼峪金矿成因问题商榷

陕西潼峪金矿成因问题商榷
于凤池
【期刊名称】《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年(卷),期】1989(011)002
【摘要】基于多元论的观点,讨论了潼峪金矿含金石英脉的成因。

燕山期小秦岭处于大陆边缘活化带,断裂、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了高热流环境。

燕山期花岗岩侵位浅,裂隙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循环通道,加上丰富的地下水条件,在花岗岩热力作用下,受到加热的下降雨水和来自花岗岩的高温富碱流体是围岩中的金和有关成矿元素活化迁移的有效介质,在中深条件下形成了石英脉型金矿,在浅成条件下形成了蚀变岩型金矿。

【总页数】9页(P11-19)
【作者】于凤池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1
【相关文献】
1.陕西潼峪剪切带型金矿类型及特征 [J], 阎卫东
2.陕西省潼关县桐峪-西峪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 郭海涛
3.陕西潼峪金矿床的形成机理:同生构造型金矿... [J], 胡正国;钱壮志
4.太古宙高级变质地体中金矿床的一种形成模式:陕西潼峪金矿床的形成机理 [J],
胡正国
5.陕西省潼关县潼峪—麻峪地区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因素分析 [J], 吕恒东;宋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峪金矿矿床成因讨论王铁军1 樊秉鸿1 关康1 陈兴邦1贺永利2 刘军2 梁斌祥2 王建民2(1天津地质研究院2灵宝金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摘要:流体包裹体测温表明,文峪金矿成矿温度180°~450°,为中高温热液。

成矿压力1000~1 400atm,根据静岩压力推算的成矿深度为3.6~5.2Km。

依据包裹体盐度特征,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混合的地表渗透水所占比例约10~15%之间。

文峪金矿成矿过程中导致矿质沉淀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下降和由于温度下降导致的CO2-H2O不混溶现象。

文峪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成矿热液来源于与文峪花岗岩同源演化的深部岩浆热液。

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中生代中晚期。

一、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小秦岭地区属华北地块南缘,是秦岭造山带的一部分,地处中国大陆中部的秦岭造山带,属夹于华北与扬子两大克拉通地块间—巨大的东西向复合型造山带(张国伟,1987),图1-1。

图1-1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将造山带与板块俯冲作用结合起来。

大约到T3-K时代(杨宗让,2000)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才最终碰撞。

两大板块最终碰撞的地质时代与小秦岭地区金矿成矿时代相一致。

小秦岭金矿成矿带其板块构造位置相当于后弧岩浆逆掩带。

区内发育燕山期中深成花岗岩,如华山岩体、文峪花岗岩和娘娘山花岗岩。

它们为壳源S型花岗岩。

小秦岭地区目前已发现大型金矿床5处,中小型金矿18处。

狭义的小秦岭地区泛指豫、陕两省的潼关、灵宝、三门峡等县市以南的华山,崤山一带。

地处北秦岭南缘的商丹断裂带,由于其内出露有丹凤蛇绿混杂岩等标志,最早被张国伟等(1987)确定为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的主缝合线。

最近研究表明,位于商丹断裂以南的黑山断裂带和留坝—山阳深断裂可能是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主缝合线位置(王鸿祯,1982)。

秦岭造山带的扬子板块北缘、秦岭微板块、华北地块南缘依次由南向北俯冲相撞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俯冲模式指出:秦岭—扬子陆块的俯冲带曾深入下插到华北陆块南缘地幔层中;华北陆块南缘部分地幔呈楔形上翘仰冲在秦岭—扬子陆块之上,纵向上形成双壳幔结构。

双壳幔结构区是一个能量集中区,地块相对运动的巨大能量在冲撞过程中释放。

这一观点能很好的解释小秦岭地区成矿期应力场特征及脆韧性剪切带形成机制。

控矿韧性及韧脆性剪切带长期受近SN向挤压应力场作用,这一构造应力场是本区在板块俯冲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文峪金矿区属于小秦岭成矿带的一部分。

小秦岭成矿带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块的南缘、秦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的北侧。

小秦岭成矿带北起太要断裂带,南以小河断裂带为界,矿带长约80 km,宽约10余公里,近东西向延伸,面积约900 km2。

区内金矿床以含金石英脉为主,已发现1000余条。

研究区为小秦岭成矿带中的一个富集地段。

具体位于金硐岔-老鸦岔-扳石山复背斜西段向南东扭转的复背形南翼近轴部,是重要的构造活动带燕山旋回主要形成区内规模较大的文峪、娘娘山、华山、老牛山花岗岩体。

文峪岩体分布于矿区北3~4km。

主要岩性为中细粒—中粗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块状;主要矿物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文峪岩体K-Ar同位素年龄为100~130Ma。

据前人资料,文峪花岗岩是太华群基底深熔作用产物,属S型花岗岩。

区内广泛分布辉绿岩脉。

脉岩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北北东向、北北西向、近南北向及近东西向断裂均有脉岩充填。

辉绿岩呈暗绿色,由拉长石和普通辉石组成。

K-Ar同位素年龄148~182Ma(栾世伟等1985)。

基性脉岩发育广泛蚀变作用。

在矿脉附近的脉岩黄铁矿化发育,509、V03脉内可见脉岩片理化,矿化构成工业矿体。

二、矿区控矿构造与矿脉基本特征文峪金矿属小秦岭地区南矿带,主要控矿构造为近东西向脆—韧性剪切带,基底复背斜构造对南矿带有重要影响。

文峪矿区位于金硐岔—老鸦岔—板石山背斜南翼,主矿脉V03距背斜轴约500m,该背斜控制了南矿带及中矿带主要矿床的分布。

矿脉的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和碳酸盐化,其次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

黑云母化的出现表明成矿早期热液成矿温度较高(>350°)。

文峪矿区以石英脉型矿化为主,围岩蚀变带相对较窄(相对于蚀变岩型)。

蚀变带宽度一般几十厘米、1~2m,少数达5~8m。

蚀变强度由脉壁向围岩方向逐渐减弱。

与金矿化最密切的是黄铁矿化和黄铁绢英岩化;其次是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

而绿泥石化、钾长石化、黑云母化与金关系较差。

V03脉上部富矿带内,强蚀变的黄铁绢英岩常构成矿体,在石英脉旁侧或无石英脉地段单独构成工业矿体。

矿体厚大部位往往蚀变带较宽。

厚度较大的蚀变带存在分带性,内带主要为黄铁绢英岩化,含金较高;外带一般为绢英岩化、绢云母化或碳酸盐绢云母化,含金较低。

贫化带往往蚀变带较窄,且黄铁绢英岩蚀变不发育。

一般只发育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在斜长角闪岩或基性脉岩为主地段其蚀变见绿泥石化、黑云母化、绿帘石化。

蚀变带窄的部位一般也是石英脉尖灭的部位。

石英脉尖灭—蚀变带变窄—无黄铁矿化,这种现象表明贫化带成矿热液的流通量极弱,同时构造显然处于闭合状态,其围岩的裂隙亦不发育。

因此矿化强弱与蚀变带的空间分布反映了构造带内应力场的分布及构造裂隙发育强度的空间分布。

围岩蚀变主要发生在糜棱岩和片理化之围岩内。

因此糜棱岩在近矿围岩蚀变中占较大比重。

糜棱岩化与围岩蚀变即有区别又有联系。

未遭蚀变的糜棱岩其构造主要表现为条带状、眼球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等,而近矿蚀变糜棱岩构造变得复杂,条带状眼球状构造又叠加网脉状细脉状构造及细脉浸染状构造。

蚀变带内糜棱岩不仅石英呈定向拉长、重结晶,绢云母条带亦具定向性,并且黄铁矿也具拉长现象,其长轴平行于剪切条带,而黄铁矿两侧具石英的压力影。

这表明蚀变及矿化过程中发生了韧性剪切或糜棱岩化。

换言之,韧性剪切带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于成矿作用之前已形成,成矿过程中继续发展。

三.金矿成矿时代小秦岭地区主要为一套太古代TGG变质岩系,U-Pb年龄值为2029~2411Ma(早元古~晚太古界)。

矿区南部出露的小河花岗岩U-Pb年龄为1463Ma,属中元古花岗岩。

矿区出露的辉长辉绿岩(被含金石英脉切割)。

其Ar-K年龄为418Ma。

而辉绿玢岩(被含金石英脉切割)K-Ar年龄值为148~182Ma。

中生代燕山期的年龄数据有:文峪花岗岩K-Ar法年龄110.3~113.9Ma,黑云母Ar39-Ar40法年龄值172Ma,钾长石Ar39-Ar40法年龄值为165Ma。

含金构造带蚀变岩中K-Ar年龄77Ma,穿切含金石英脉的煌斑岩K-Ar年龄76Ma。

通过以上年龄数据,结合含金石英脉的空间分布特征,例如围绕文峪花岗岩呈带状分布,并在文峪花岗岩内有少量金矿化。

含金石英脉受控于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

成矿作用早期具韧性变形特征,而成矿作用晚期脆性变形特征强烈。

控矿构造体系受力状态为近南北向水平挤压,而这一应力场与燕山期本区在华北与华南两大地体碰撞后产生陆内俯冲(A型俯冲)的机制相对应。

文峪花岗岩,华山花岗岩,娘娘山花岗岩正是在这一机制下形成的。

小秦岭地区金矿化也与这一地质时期构造——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

金矿的成矿时代归属中生代中晚期。

四,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我们对三条矿脉的石英及方解石、闪锌矿进行包裹体测温。

结果表明:文峪金矿成矿温度变化范围1 08°~380°。

如果考虑到压力矫正,成矿温度为180°~450°,三个成矿阶段温度范围为:第Ⅰ阶段:180~3 80℃,第Ⅱ阶段:150~330℃,第Ⅲ阶段:108~300℃。

流体包裹体测试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陈伟十,李荫清完成。

共22件。

我们的结果与前人有些差异。

徐光荣、栾世伟等认为Ⅰ阶段温度范围为300~400℃,Ⅱ阶段为255~288℃,Ⅲ阶段为220~240℃。

我们测得三个成矿阶段每个阶段温度变化区间均较大。

如早期石英,即使在同一石英晶体内,也存在150℃和300℃两种包裹体。

石英中包裹体类型有液相包裹体(L)、汽液2相包裹体(V-L)、气相包裹体(V)、二氧化碳包裹体(L-CO2)。

成矿流体为CO2-H2O-NaCl-CaCl2体系。

含CO2包裹体及L-CO2包裹体占包裹体总数约33%,V-L包裹体约占67%,大部分样品中均见两类原生包裹体共存现象。

含CO2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158℃~337℃。

大部分>230℃,只见1个包裹体为158℃。

均一温度平均值272.7℃。

CO2包裹体盐度较稳定,为15.63~17.35%和20.01~24%,CO2包裹体所能测盐度样品较少,但其变化却与盐度的两个峰值区相吻合。

V-L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108~330℃,平均209.4℃。

盐度变化范围大:0.85~25%。

偶见富气相包裹体,气液比为45%和90%,这表明成矿过程中发生过局部的沸腾作用。

气相包裹体均一温度326~380℃,且盐度较低,为3.96~8.41%。

含CO2包裹体代表了深部上升的热液。

富CO2包裹体代表了热液在成矿场内发生CO2与水的不混溶作用,有CO2相溶出,发生二相分离过程。

在溶离过程中,一部分流体为V-L相包裹体,另一部分为CO2相。

显然溶离作用在成矿场内是广泛的持续的过程。

由于溶出的富CO2相难以快速集中,往往分散在流体内,被结晶的矿物捕获形成了L-CO2包裹体。

而两种流体的比基本反映了源区流体中CO2与水的比例。

随着温度的降低,溶离过程逐渐全部完成。

而成矿流体进入成矿场的早期由于温度较高,溶离作用不能马上完成。

溶离作用主要在230℃~370℃范围,230~158℃逐渐减弱至消失。

显然CO2相溶离的过程与金及相关元素及主要矿石矿物沉淀的过程密切相关。

我们认为CO2溶离对矿质沉淀有重要作用,不只是空间与温度范围的重迭。

由于CO2溶离,导致介质条件发生重要突变,如PH值和各主要元素溶解度的变化等。

这将导致某些矿物沉淀。

包裹体盐度分布有两个显著峰值区,分别是20~25%和14~18%。

此外低盐度区呈弱的峰值分布,分别是1~2%,5~7%,8~10%,11~13%。

显然两个强峰值代表两次深源流体先后注入成矿场。

低盐度弱峰值代表流体混合后或沸腾后的汽相盐度降低的过程。

高盐度占主导地位表明结晶阶段成矿场内流体以深源流体为主,混合的地表渗透水加入较少。

许多低温包裹体(108~150℃)的盐度仍较高,为20~3 0%,证明矿质沉淀的主导因素是降温过程。

按低盐度包裹体所占比例。

计算成矿场内浅部下降水所占比例<20%,约10~15%之间。

高温高盐度的流体应是岩浆残余热液。

关于成矿压力与矿体形成深度。

我们采用CO2密度法估算成矿压力。

V045-2样品透明石英中包裹体含纯CO2包裹体(LCO2=90%),均一温度377℃,密度0.621g/c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