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_(年版)
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病(脑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ICD-10编码:I6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4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出血)。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出血)的患者。
2.适合内科保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即壳核出血≤30ml,丘脑出血≤15ml,小脑出血≤10ml或直径≤3cm,无合并重症全脑室出血(脑室铸形)。
3.继发于脑梗死的出血,颅内-颅外血管交通性动静脉畸形、肿瘤性出血,血液病、淀粉样脑血管病、感染性动脉炎、动脉炎引起大动脉炎、药物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的脑出血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头颅CT、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及潜血试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凝血功能、D-二聚体、传染性疾病筛查、心电图、心电监测、胸片。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后遗症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① 表现:中风病后遗留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②病机: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③ 时间:发病6个月以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候:①风火上扰证: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治法: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痰瘀阻络证:口眼歪斜,于强言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苔紫暗,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天麻15g、胆星12g、天竺黄10g、半夏10g、橙皮15g、地龙6g、僵蚕6g、全蝎6g、远志10g、石菖蒲10g、桑枝10g、鸡血藤10g、丹参10g、红花10g。
)③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肢体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治法:滋养肝肾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干地黄15g、首乌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麦冬10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中风临床路径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中医临床路径制定与实践是从单病种角度对中医相关的文献资料及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同时积累了中医临床专家的共识,建立和完善各单病种中医诊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实施,对于医疗、护理和患者都会产生有利的作用。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同时成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小组。
实施前组织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对中医临床路径有关管理和实施要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培训,争取熟练掌握中医临床路径的流程、方案、表单及实施、管理方法和评价、报告制度。
一、中医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实施小组组长:苑司臣副组长:张贵格申春霞吴杰(质检员)成员:谭海军王秀芳马银玲及全科医护人员二、管理实施小组职责1.负责搜集临床路径病种相关资料。
2.负责培训科室医护人员临床路径有关知识和管理办法。
3.制定本科室临床路医疗、护理相关措施。
三、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1.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制定适合本科实际的实施方案。
2. 医师必须严格掌握临床路径的诊断标准和住院流程。
接诊临床路径病种后,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定进入路径,向患者讲解执行临床路径的意义,告知患者诊疗护理方案、检查检验项目以及需要配合内容等。
3.对执行临床路径患者的医嘱、病例、病程记录等必须详细记录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I6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病临床路径及表单
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
一、脑梗塞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脑梗塞后遗症(ICD编码为:I69.3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脑梗塞后遗症临床常见证型:1.风火上扰2.痰瘀阻络3.痰热腑实4.阴虚风动5.气虚血瘀(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XXXXXX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后遗症)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梗塞后遗症(TCD 编码:BNG080、ICD 编码为:I69.301)。
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3)患者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4)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中风病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恢复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塞(ICD-10 编码:I63.9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中风病(脑梗塞)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塞)。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塞(ICD-105/ 1编码:I63。
902)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恢复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3)凝血功能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影像学检查(CT、MRI、MRA、DSA 或 CTA 等)、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 B 超或TCD)、C 反应蛋白、超声心动图、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D-2 聚体、双下肢血管 B超等。
中风病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治疗重在祛邪,佐以扶正,以醒神开窍、化痰通腑、平肝息风、化痰通络为主要治法。
中风病(脑梗死)临床路径
实用标准文案一、中风病(急性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国中医药管理局印发。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 证候诊断:参照诊疗方案(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诊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和脑梗死(ICD-10 编码:I63.902)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
(3)凝血功能检查。
(4)心电图。
(5)胸部DR片、腹部B超。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7)血管功能评价(颈动脉B超)。
(8)头颅影像学检查(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头颅MRI、心脏彩超检查、双下肢血管B超、血粘度检测、肿瘤三项检测等。
(七)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中脏腑:醒神开窍为主,按照阳闭、阴闭分证论治,及时扶正固脱。
(2)中经络:以活血通络为主,辨证予以平肝、清热、化痰、通腑、益气、养阴等法。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的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 I63 。
)(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995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 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6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没心识阻挡者。
(2)中脏腑:中风病存心识阻挡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有证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断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定符合中风病( TCD编码:BNG080)和脑梗死( ICD-10 编码:I63 )的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拥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别办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推行时,能够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的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六)中医证候学察看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样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色。
注意证候的动向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1.必要的检查项目(1)血老例 +血型、尿老例、便老例 +潜血。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中风中医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得急性期患者。
一、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 编码:I6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 周至6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 个月以上。
3、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临床常见证候:(1)中经络(无意识昏迷者)风火上扰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2)中脏腑(昏不知人或神志昏糊、迷蒙)痰蒙清窍证痰热内闭证元气败脱证(三)治疗方案得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与脑梗死(ICD-10 编码:I63)得患者。
2、病期属于急性期。
3、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由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等引起得脑梗死患者可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得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入院标准:1.生命征平稳,病情稳定,存在功能障碍,需要住院康复治疗。
2.无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或以上并发症已得到较好的控制。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的住院患者。
一、出血性中风(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出血性中风(TCD 2019版:A07.01.01.02)。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后遗症(ICD-10编码:I69.100x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的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具体如下: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或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
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
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缺血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
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
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9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
①急性起病。
②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③头颅CT/MRI显示出血灶。
④排除非血管性脑部病因。
(3)疾病分期:①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②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③后遗症:发病6个月以后。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
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一、中风病(脑出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为脑出血的患者。
(ICD-10:I61)(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在起病10-30分钟为进行性加重。
出现头痛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并伴有局灶症状和体征者。
2.头颅CT证实脑内出血改变。
(1)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
(2) MRI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3.证候诊断:(1)急性期①风火上扰,肝阳暴亢辩证要点:半身不遂,头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脉弦数。
②肺热腑实,瘀阻清窍辩证要点:半身不遂,神昏目赤,项强身热,便秘溲赤,舌红绛,苔焦黄,脉洪滑数。
③痰浊内盛,蒙蔽清窍辩证要点:神疲肢冷,气短懒言,或神昏肢瘫,喉中痰鸣,舌黯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④元气不固,神明散乱辩证要点:头痛呕吐,四肢瘫痪,手撒肢冷,汗出如油,二便自遗,舌痿苔枯,舌黯脉微。
⑤痰瘀阻络,自溢脉外辩证要点:肢瘫语謇,肢体麻木,头胀刺痛有定处,或猝然倒地,神昏烦躁,舌黯且散在瘀点,苔白腻,脉弦涩。
(2)慢性期①阳气虚衰,瘀血内阻辩证要点:面黄肢软,气短懒言,口舌歪斜,语言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涩。
②肝肾两亏,筋脉失养辩证要点:眩晕耳鸣,语声低微或不语,神疲心烦,肢软无力,舌红苔少脉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卒中后继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编码为: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编码为:I63)或脑出血(ICD—10编码为:I6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3个月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其程度影响到日常正常生活能力。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中有关脑卒中(脑梗死或脑出血)和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
2.症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常见症候:
肝肾阴虚证
脾肾两虚证
痰浊蒙窍证
淤血内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
2.确实存在的认知功能障碍,且认知障碍在中风后发生,二者有相关性。
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且经评测确实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住院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由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及老年痴呆,路易体痴等由于神经变性疾病造成的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不进入路径。
伴有严重失语症的患者以及MMSE在5分以下的患者不进
入路径。
4. 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临床路径:重度昏迷、严重脑疝或并发心肌梗赛或合并严重肝功能障碍、重症感染、严重的糖尿病等。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症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舍、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 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电解质、血糖;
(3)心电图;
(4)凝血功能;
(5)胸部X线片、透露影像学CT或MRI;
(6) 认知功能评定(神经心理学检查)
2. 可选择检查的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C反应蛋白、维生素B12水平、叶酸水平、、甲状腺功能、TCD、颈动脉和双下肢血管彩超、胸部CT、头颅CT、DSA或CTA、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P300)、功能核磁共振(fMRI)、全身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康复治疗方法。
(1)留针状态下认知康复训练。
(2)物理因子疗法: 予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改善脑功能。
(3)灸法治疗: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4)传统导引术:若运动功能尚可,可练习太极拳。
2. 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填精养神。
(2)脾肾两虚症: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4)淤血内阻证:活血化瘀,醒脑开窍。
3. 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4. 内科基础治疗。
5. 护理:辩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 健忘、注意力下降等主要症状改善或延缓主要症状的发展。
2.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3. 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 治疗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增加者,退出本路径。
2.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者,退出本路径。
3. 出现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
二、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TCD编码:BNG080、ICD—10编码:I63/I61)。
患者姓名:_________性别:______年龄:______门诊号:_______住院号:_______
发病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时___分住院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日出院日期:______年____月_____日
标准住院日:≤42天实际住院:_____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