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的概念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3.共生状态:微生物、寄生虫和宿主之间达到了相互适应、互不伤害对方的状态。

4.菌群失调症:由于宿主、外环境的影响,导致机体某一部位的正常菌群中各种细菌出现数量和质量变化,原来在数量和毒力上处于劣势的细菌或耐药菌株居于优势地位,在临床上发生菌群失调症。

举例:如过路军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的40%以上,则引起肠道食物的分解紊乱,而出现肠道菌群失调症状。

5.机会性感染: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寄生在正常人体时不致病,只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为条件致病菌。

6.医院获得性感染(医院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7.社区获得性感染: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即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的表现(掌握,名解/问答)

(一)清除病原体

(二)隐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不明显,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三)显性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四)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五)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掌握,不出问答)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1分)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补体、溶菌酶等)(二)特异性免疫:对抗原的特异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了解)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重点,各论中每个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重点)

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一)传染源

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感染动物四个方面。

(二)传播途径

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掌握)

一、基本特征(填空)

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

(一)病原体

(二)传染性

(三)流行病学特征: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外来性

(四)感染后免疫-名解: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

二、临床特点

(一)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潜伏期(名解):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2.前驱期(名解):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3.症状明显期

4.恢复期

有些传染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再燃和复发。

再燃: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可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和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

复发: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

(二)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1)发热程度:临床上可在口腔舌下、腋下或直肠探测体温。口腔、直肠探测3min,腋下需探测10min,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发热程度可分为:低热、中度发热、高热、超高温(记数值)

(2)传染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3)热型及其意义(选择/各论中哪种病是什么热型)

A.稽留热

B.弛张热

C.间歇热

D.回归热

E.不规则热

2.发疹:(考)水痘、风疹多于病程的第一天出皮疹,猩红热多于第二天,麻疹多于第三天,斑疹伤寒多于第五天,伤寒多于第六天

3.毒血症状

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临床表现为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

一、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掌握上报时间):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城镇要求发现后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上报,农村不超过6小时。

乙类传染病: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内网络直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四类按甲类传染病上报。

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上报。

甲类(2)乙类(26)丙类(12)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病毒性肝炎(主要乙、丙)

定义: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丙、丁型多程慢性感染,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肠外途径传播。

【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

IgM抗体,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抗体,是既往感染或免疫接种后的标志,可长期存在

(二)乙型肝炎病毒:

1.乙型肝炎病毒是DNA病毒科,其他病毒都是RNA病毒科

2.HBV感染者血清中血清中存在3种形式而颗粒:大球形颗粒(是病毒复制的主体),小球型颗粒,丝状或核状颗粒

HBV的抗原抗体系统

HBsAg与抗HBs(成人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

出现HBsAg)

HBsAg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其升高可见于急性乙型

肝炎的潜伏期或急性期、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

携带者

抗HBs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恢复期

既往感染及乙肝疫苗接种后

HBeAg与抗是HBV在体内复制及血液有传染性的标志

抗HBe升高为提示机体对HBV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传染性低

HBcAg与抗HBc (HBcAg在血清中检测不出)

抗HBc IgM阳性提示急性期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

抗HBc IgG出现较迟,但可保持多年甚至终身

大三阳: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 阳性,即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的1、3、5项阳性则为大三阳

小三阳:表面抗原(HBsAg)、e抗体(抗HBe)和核心抗体(抗HBc) 阳性,即乙肝五项(乙肝两对半)的1、4、5项阳性则为小三阳

(三)丙型

准种(名解):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四)丁型

是在乙肝病毒的基础上发现的

丁型肝炎病毒无保护性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